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课后练习

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课后练习

第二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

题一:下列用途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 .木炭用作吸附剂

B .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C .氧气用作助燃剂

D .氮气用作保护气

题二: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

B .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

C .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 .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题三: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导电性

B. 可燃性

C. 延展性

D. 挥发性

题四: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 天然气用作燃料

C. 液氮用作冷冻剂

D. 银用于制作导线

题五: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 食品包装充氮气防腐

B. 活性炭吸附有毒气

C. 氧气作高能燃料

D. 二氧化碳作化工原

题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符号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①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七: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现有四种物质:①小苏打②干冰③氮气④熟石灰。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___________。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_________。

题八: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

(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______。

(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______________。

题九:“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的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题十: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菜刀生锈

B. 榨取果汁

C. 火柴燃烧

D. 光合作用

题十一:下列过程中,不包含

...化学变化的是()

A. 高粱酿酒

B. 煤气燃烧

C. 海水晒盐

D. 高炉炼铁

题十二: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煮熟鸡蛋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燃放鞭炮

D.用小苏打发酵面粉

题十三: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A.M由四种元素组成

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M中有氨气

D.M可能是碳酸氢钠

题十四: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燃烧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燃烧x和y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

分别是()

A.CH4H2CO

B.CH4CO H2

C.CO CH4H2

D.H2CH4CO

题十五:如图所示反映了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 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 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 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题十六: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题十七: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下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变化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3)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的一条宏观信息是____________。

题十八:微粒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图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以上微观过程,你能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十九:为了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 g,则图中托盘天平的游码读数为______g。

(3)白磷燃烧: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提示:白磷燃烧现象与红磷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

D.生成气体的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5)反思:白磷燃烧______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二十:某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以验证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生成的黑色物质确实是铜与氧气化合生成的CuO,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1)由上图两个实验步骤判断:灼烧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是_________。

(2)为进一步证明步骤二铜片表面黑色物质的是什么,他们选用了以下装置继续进行实验:(已知无水CuSO4遇水会变成蓝色)

该同学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CO,为检验反应产物,A的右边应连接______装置(填编号),所选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此方法仅用上述所选装置进行实验有明显的缺陷,要弥补这个缺陷,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若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A、B两套装置都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则可以证明该黑色物质是________。

题二十一:学习化学后,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1)已知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别为:两种原子中相等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质子数

B. 电子数

C. 第一层电子数

D. 第二层电子数

(2)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名称是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的微观模型图,请在下图方框中以图示的方式完成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图中表示氧原子,Ο表示碳原子)。

题二十二:宏观与微观的桥梁——粒子结构模型

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化学家通过模型来说明他们心目中粒子的“模样”,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解释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化的方法是化学科学重要的思想工具。试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结构

一百多年来,化学家借助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逐渐揭开了原子构成的神秘面纱,并通过不断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原子结构理论。

①上图两种模型是汤姆森和卢瑟福分别于1897年和1911年提出的,其中(填代号,下同)______是由汤姆森提出的。

②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学说中,汤姆森的观点是(填代号,下同)______,卢瑟福的观点是

________。

A.原子是不可分的

B.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呈球形

D.在球体内充斥着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

E.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

F.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G.电子带负电

H.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高速运动

(2)离子的结构

在初中化学中,离子的结构可以用离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在下图中:

属于阳离子的是(填代号,下同)______,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

(3)分子的结构

下图中(Ⅰ)和(Ⅱ)分别是两个分子的微观结构模型。你认为它们所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相同?____________,二者是不是同一种物质?____________。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

题一:A

详解:木炭用作吸附剂,是利用了木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氧气用作助燃剂,是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稳定性,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本题应选A。

题二:A

详解:“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是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是利用了小苏打能够与馒头发酵时产生的酸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的化学性质;“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是利用了铁能够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易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性质。本题应选A。

题三:B

详解:导电性、延展性、挥发性等性质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以上性质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需通过发生燃烧现象才能得出,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题四:B

详解: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能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的化学性质;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利用了液氮沸点低的物理性质;银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银具有优良导电性的物理性质。本题应选B。

题五:C

详解: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很难和其他物质反应,因此可用氮气防腐;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可吸附有毒气体;氧气没有可燃性,因此不能做高能燃料;二氧化碳能做汽水等,因此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工原料。

题六:①淡蓝色气体②具有强氧化性③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详解:颜色、状态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得氧被氧化、失氧被还原,以后学习)均属于化学性质;因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死细菌和病毒,其用途常有: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等。

题七:(1)③(2)①(3)④(4)②

详解:(1)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2)小苏打(碳酸氢钠)易与面食发酵时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面食松软多孔,是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3)熟石灰(氢氧化钙)是一种弱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4)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题八:(1)升华吸热(2)颜色和金属光泽

(3)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

(4)具有吸水性

详解:(1)干冰指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能够吸收大量热量而使环境温度降低,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2)“金粉”即黄铜粉(铜锌合金)具有和黄金相似的颜色,且有金属光泽,因此可用黄铜粉装帧烫金。(3)紫甘蓝的汁液遇到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用作酸碱指示剂。(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于干燥不能与其反应的气体。

题九:B

详解:粮食酿酒、烧制瓷器、冶炼生铁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纺纱织布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题十:B

详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菜刀与水和空气接触,生成红褐色的铁锈,A项发生了化学变化;榨取果汁仅是物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B项属于物理变化;C项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在光照与叶绿素的条件下生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D项是化学变化。

题十一:C

详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高粱酿酒、煤气燃烧、高炉炼铁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海水晒盐仅是将水和食盐分离,该变化过程中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题十二:B

详解: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的缘故,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不涉及化学变化。

题十三:A

详解:纯净物M受热可分解为NH3、H2O和CO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NH3、H2O和CO2中共含有N、H、C、O四种元素,故M也由这四种元素组成,则M不可能是碳酸氢钠(NaHCO3),A项正确、D项错误;由M微热就分解可知M的化学性质不稳定,B项错误;M是一种纯净物,故其中不含氨气,C项错误。

题十四:C

详解:可燃物燃烧时,生成为其组成元素的氧化物,可燃物中若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则还会生成一氧化碳,若含有氢元素,燃烧后就生成水。由题干信息可知,只有y 和z 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说明y 、z 中含有氢元素,而x 中不含氢元素;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x 和y 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x 、y 中含有碳元素,而z 中不含碳元素。因此,x 中含碳元素但不含氢元素,y 中既含碳元素又含氢元素,z 中含氢元素但不含碳元素,故x 、y 、z 分别是CO 、CH 4、H 2。

题十五:C

详解: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可推断出该反应是丙分解产生甲和乙的反应,发生的是分解反应,A 项错误、C 项正确;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反映物质构成分子的相对质量大小,B 项错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乙的质量和,而图象中,t 1℃时丙的质量是没有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或剩余的丙物质的质量),该数值不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D 项错误。

题十六:C

详解: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改变量。已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设为100 g 。则甲、乙两物质的质量分别由70 g 和14 g 变为42 g 和8 g ,甲、乙两物质都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分别为28 g 和6 g ;丙物质的质量由6 g 变为40 g ,则丙为生成物,生成丙的质量为34 g ,丁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丁可能未参加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该反应的符号表示式可写为“甲+乙→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的生成物比反应物的组成复杂,一定属于化合物;只有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才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本题只有C 项中的说法正确。

题十七:(1)2H 2+O 2 =====点燃 2H 2O (2)C (3)变化Ⅱ表示物理变化

详解:(1)通过反应前后对比观察可以看出:反应前后没有相同的分子,即反应后的分子都是生成物,然后根据每个小球所表示原子的种类,可知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的条件是

点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 2+O 2=====点燃2H 2O ;(2)变化Ⅱ为水蒸气降温后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发生

的是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大小、种类、数目均不会发生改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3)由变化Ⅱ可以看出,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的排列方式或距离发生了改变。

题十八:(1)③ (2)2H 2+O 2 =====点燃 2H 2O

(3)①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②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③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合反应

④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属于化合物

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由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可以看出,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水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所以③属于氧化物。(2)由微观构成模型图可知:

反应前有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反应后只有2个水分子,所以化学方程式是2H 2+O 2=====点燃2H 2O 。

(3)根据各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可知: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类别等;分析反应的示意图可知: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的类型等。(答案合理即可)

题十九:(1)防止白磷燃烧放热炸裂锥形瓶底 (2)2.6

(3)产生大量白烟,气球逐渐胀大 (4)C

(5)遵守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详解:(1)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 g ,则图中托盘天平的游码读数为:.6 g 。(3)白磷燃烧生成的白色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在空气会成白烟,因此将观察到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容器中的气体膨胀而将气球逐渐胀大。(4)膨胀的气球在空气中会受到空气对它的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导致天平左盘质量减轻而使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5)一切化学变化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因而会使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题二十:(1)碳粒 (2)B 石灰水变浑浊;用点燃的酒精灯点燃尾气,将产生的尾气转化成无毒的CO 2除去 (3)CuO (氧化铜)

详解:通过实验对比发现:铜片被烟薰后,表面附着的黑色物质能被擦去,而灼烧后的铜片表面的附着的黑色物质不能被擦去,说明铜片灼烧后表面附着的黑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碳粒的新物质;由金属的化学性质可知,铜在空气中被灼烧后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为验证铜片表面的附着的黑色物质是否为氧化铜,应在装置后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表明铜片表面的附着的黑色物质就是氧化铜;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不应将实验残留的一氧化碳排入空气,以免污染空气,而应在装置后添加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将残余的一氧化碳燃烧掉(转化成无毒的CO 2除去)。

题二十一:(1)C (2)一氧化碳分子

(3)

详解:(1)对比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两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分别为6和8,核外电子数也分别为6和8,第二层电子数分别为4和6,只有第一层电子数相等(都为2)。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则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一氧化碳分子。(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以确定反应前的方框中CO分子的数目。

题二十二:(1)①A ②BCDG BCEFGH

(2)B AD (3)相同(或:是)不是

详解:(1)20世纪初汤姆森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无规则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两位化学家认为原子均是可分的。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当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为阴离子、当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为阳离子。

(3)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由图中可知两个分子均是由2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化学式相同;同种物质还要求构成该物质的分子中原子间的结合顺序相同;由图可知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间的结合顺序是不同的,所以图示两个分子不是同种的分子,分别构成不同的物质。

2015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项复习练习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015年化学中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瓦斯爆炸 B.牛奶变酸 C.铁生锈 D.霓虹灯通电发出红光 2.下列有关“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C.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化学反应不一定有明显现象 3.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黄色的火焰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火焰分成三层4.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谢赫曼在发现准晶体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抗氧化性强 5.厨房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米饭变馊 B.水果榨汁 C.铁锅生锈 D.煤气燃烧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天然气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生铁铸造铁锅 D.铜用于制造导线 7.下列叙述中,均属于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铁易生锈,二氧化碳易液化 B.O2有氧化性,H2有可燃性 C.纯净的铁片是银白色的,酒精易挥发 D.金属能导电,H2CO3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8.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工业上用稀硫酸来除铁锈 B.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 C.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D.浓硫酸使纸张变黑 9.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A.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 B.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 C.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 D.蜡烛中含有炭黑 10.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 B.蔗糖的溶解 C.酒和醋的酿造 D.食物的腐烂 11.南京青奥会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中,属于丙烷的化学性质的是

2014年中考化学二轮精品复习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含答案和解析)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在瓷器制造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2、下列不能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C.在火焰上放置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D.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B.凿壁偷光C.火烧赤壁D.铁杵磨成针 4、厨房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拉面条B.磨豆浆C.切黄瓜D.酿米酒 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B.食物消化C.香水挥发D.酒精燃烧 6、下列描述,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铜能导电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C.水在4℃时密度最大D.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天气B.蜡烛越烧越短 C.天空突降雨的过程D.温室气体使地球气温上升的过程 8、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燃烧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烛焰分为三层B.罩在火焰上方干而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蜡烛燃烧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9、古诗词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课后练习

第二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 题一:下列用途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 .木炭用作吸附剂 B .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C .氧气用作助燃剂 D .氮气用作保护气 题二: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 B .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 C .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 .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题三: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导电性 B. 可燃性 C. 延展性 D. 挥发性 题四: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 天然气用作燃料 C. 液氮用作冷冻剂 D. 银用于制作导线 题五: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 食品包装充氮气防腐 B. 活性炭吸附有毒气 体 C. 氧气作高能燃料 D. 二氧化碳作化工原 料

题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符号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①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七: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现有四种物质:①小苏打②干冰③氮气④熟石灰。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___________。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_________。 题八: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 (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______。 (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______________。 题九:“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的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题十: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3讲 物质性质实验—提高篇(2017新题赏析)课后练习

第五十三讲物质性质实验——提高篇2017 新题赏析 题一:某同学用如图装置分别进行两组实验,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以下问题。 (1)用这个装置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气体:A、B中都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B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当看到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说明CO2已除尽。 (2)用该装置验证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提供的药品有①紫色石蕊溶液,②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A、B中应依次盛放________(填药品序号),则可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题二:用下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1)H2O2稀溶液与 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 1 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___;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 2 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___;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 题三:(1)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某学习小组按照如图所示装置去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多次实验,他们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始终未能探究全面,你认为他们不能探究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它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题四: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的实验过程如下:①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 ②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③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④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请同答下列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④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题五:如图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干燥、收集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实验室中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2020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考点真题自练:专题0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练习版+ 解析版)

2020中考二轮复习真题自练自测 专题0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练习版+解析版) 1.【2019年北京市】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天然气用作燃料D.氧气用于气焊 2.【2019年海南省】下列常见的现象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面包发霉B.汽油挥发C.瓷碗破裂D.冰块融化 3.【2019年河南省】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陶瓷烧制C.石油分馏D.煤的干馏 4.【2019年安徽省】如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织布B.耕田 C.生火D.灌溉 5.【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银白色B.密度较大C.导电性良好D.能被氧化 6.【2019年山西省】绚烂多姿的“冰晕”装点着美丽的天空,它是大气中冰晶对光线反射或折射所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冰晶”是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的固体小颗粒。“冰晕”和“冰晶“的形成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A.均为物理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D.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7.【2019年天津市】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B.湿衣晒干 C.粮食酿酒D.石蜡熔化 8.【2019年重庆B】森林火灾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树干燃烧B.树叶飘落C.大树倒塌D.树枝折断 9.【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滤纸折叠C.红磷燃烧D.食物腐烂 10.【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下列变化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海水晒盐C.钢铁锈蚀D.沙里淘金 11.【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铁水铸锅C.粮食酿酒D.分离液态空气12.【2019年甘肃省平凉市】丝绸之路将我国古代的方面与技术传送到了国外。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艺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瓷器B.湿法炼铜C.高梁酿酒D.纺纱织布 13.【2019年江苏省扬州市】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B.氧气液化C.氢气燃烧D.矿石粉碎 14.【2019年广东省】下列现象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B.酒精挥发C.食物腐败D.塑料降解 15.【2019年江苏省宿迁市】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C.铜用于制作导线 D.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 16.【2019年四川省巴中市】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氧气具有氧化性氧气液化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燃烧17.【2019年重庆A】我国古代下列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矿石炼铁B.水车灌溉C.活字印刷D.雕刻石像 18.【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下列事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山东省滨州市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滨州市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00分)(2018•滨州)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生活中的下列变化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节日燃放焰火B.木炭烤熟食物 C.西瓜榨成西瓜汁D.檀树皮制成宣纸 【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51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节日燃放焰火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木炭烤熟食物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西瓜榨成西瓜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檀树皮制成宣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3。00分)(2018•滨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森林着火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林砍掉 B.我国地域面积广阔,林木可以随意砍伐 C.将塑料袋、矿泉水瓶等随手丢弃河道中 D.随身携带打火机进入泰山旅游景区 【考点】65: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I6:白色污染与防治. 【专题】212:化学与环境保护;213:化学与能源. 【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 B、根据要爱护植被,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解答; C、根据将塑料袋、矿泉水瓶等随手丢弃河道中,易造成白色污染解答; D、根据随身携带打火机进入泰山旅游景区易引起火灾解答。 【解答】解: A、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林砍掉,是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灭火,可以保护深林资源,故正确; B、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我们不可以随意砍伐所需树木,故错误; C、将塑料袋、矿泉水瓶等随手丢弃河道中,易造成白色污染,故错误;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中考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分钟训练 1.化学研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熟悉和掌握教材上讲过的内容和知识。答案: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2.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论的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思路解析:门捷列夫提出的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道尔顿是原子学说的奠基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的组成;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和原子、分子的区别。该题的题干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故选D。 答案:D 3.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教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能力和记忆能力。 答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表现出来 4.物理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 10分钟训练 1.解释下列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压强: (4)密度: 思路解析: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有关物理性质的意义。 答案:(1)物质的熔化温度(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3)物质在单位体积上所受到的压力4)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提示: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变化还伴随着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思路解析:理解化学变化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及能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 答案:能量吸热放热发光 4.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__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_____(气味)_________________的体(状态)。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重要的、常见的物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它们的性

初中化学精练精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解析)

初中化学精练精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解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广安中考改编)以下成语包括化学变化的是( ) A.守株待兔 B.火树银花 C.风吹草动 D.量体裁衣 2.资料的开展推进社会提高,古人不用阅历化学变化就能获取的资料是( ) A.石料 B.铜 C.铁 D.塑料 3.以下描画中,能说明纸张熄灭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发光、放热 B.发生黄色火焰 C.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纸张的面积变小 4.(·扬州中考)以下能量转化进程中,主要发作化学变化的是( ) A.①电热器取暖 B.②自然气熄灭 C.③水力发电 D.④太阳能供热 5.以下各组物质中必需应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干区别的是( ) A.水和廓清的石灰水 B.铁和铁锈 C.铁和铝 D.酒精和食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5分) 6.(6分)设计实验鉴别以下物质(操作、现象、结论): (1)水和酒精

应用物理性质鉴 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化学性质鉴 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气和二氧化碳 应用化学性质鉴别: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分)从以下Ⅰ组对酒精的局部性质和变化的描画(序号或文字)中,选取适宜Ⅱ组要求的答案填入相应的空格里。 Ⅰ组:①通常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溶解碘和油脂等多种物质;④易熄灭;⑤能与极生动金属钠、钾等反响生成氢气;⑥当扑灭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熄灭。 Ⅱ组:(1)用序号回答:上述表达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 (2)用文字回答: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________。 8.(6分)物质的性质决议物质的用途。 以下状况只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 只表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两种性质均表达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依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可分馏液态空气失掉氧气 ②木炭可以熄灭,人们应用木炭熄灭放出的热量煮饭、取暖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 计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教材第一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学生走入化学世界的第一步。本课题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见事例出发,通过师生合作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学会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课题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新教材重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必要的实验仪器、手段和方法,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与区分。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学会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研究方向。 4.知道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化学学科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仅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伴随有颜色变化、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1 认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 【提问】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讲解】物质的变化是一种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质的属性。酒精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所以我们知道酒精具有可燃性。 【讲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讨论】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1.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简单介绍: ①熔点: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②沸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1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 考点5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2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无答案)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考点5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8南宁)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吸附性B.溶解性C.氧化性D.挥发性 (18吉林)1.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 B.状态 C.气味 D.硬度 (2018•无锡)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 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B. 石墨用于制铅笔 芯 C. 钨用于制白炽灯 灯丝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18仙桃)18.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 ..的是 A.NaNO2有咸味——物理性质 B.NaNO2的水溶液呈碱性——物理性质 C.NaNO2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 D.NaNO2有毒——化学性质 (18广元)4.(2018省市,22题,2分)下列现象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 铜丝的导热导电现象 B. 稀硫酸滴入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 C. 鸡蛋壳遇食醋产生气泡 D. 灼热的氧化铜通入氢气后变红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铜丝在导电导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A符合题意; 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稀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发生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鸡蛋壳中的碳酸盐与醋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灼热的氧化铜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铜和水,体现了氢气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的反应现象(18黄石)5.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课三练,含答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课前预习】 1、物理变化是指;化学变化是指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2、物理性质是指,例如;化学性质是指,例如。【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时同一个 B.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 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有沉淀生成 D.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和胆矾研碎都属于变化,因为它们只是 发生改变,并没有生成;向石灰水中滴加稀盐酸和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都属于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时都有。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其中一种与其余三种类别不同的是() A.冰雪消融 B. 不断闪烁的霓虹灯 C. 粮食霉变 D. 满屋飘香的茅台酒 4、纯净的铁:①是银白色;②密度为7.86g/cm3 ;③熔点为1535℃;④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在上面的叙述中,你认为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课后巩固】 1、下列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嘴嚼米饭时有甜味(物理变化) B. 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C. 用清洁球擦洗锅上的水垢(物理变化) D. 水加热后变为水蒸气(化学变化) 2、加热某种固体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是化学变化

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 是物理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食物腐烂 B.汽油挥发蜡烛熔化 C. 酒精燃烧铁生锈 D. 水的电解干冰升华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棒做干电池电极 B. 天然气用作燃料 C. 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D. 铜用于制造导线 5、下列哪些性质可以鉴别一下各种物质,请将有关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颜色②状态③气味④味道⑤硬度 糖水和盐水;氧气和水;铜和铝;金刚石和玻璃。 6、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白色的硝石、浅黄色的硫粉和黑色的木炭粉按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的。黑火药常用来制造鞭炮。点燃鞭炮火药引线,火药烧到鞭炮的内部,硝石受热会分解,同时引燃了硫粉和木炭粉,最终生成了硫化钾和氮气以及一氧化碳而发生爆炸。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硝石的物理性质是(写一点,下同);化学性质是。(2)硫粉的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是。 (3)上述资料中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讲练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1. 从变化的本质判断 (1)定义与判断: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举例: 属于物理变化的有:灯泡发光,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碘,干冰的升华,汽油挥发,蜡烛熔化等。这些变化都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木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这些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通 例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胆矾研碎 B. 纸张燃烧 C. 汽油挥发 D. 水变成水蒸气 思路分析:A. 胆矾研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C. 汽油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水变成水蒸气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B 例题2 (绥化)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A. 石蜡熔化氧气用于炼钢 B. 纸张燃烧氮气用于食品包装 C. 铁生锈铜用于制电线 D. 干冰升华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思路分析:A. 石蜡熔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 B. 纸张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氮气用于食品包装,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 铁生锈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铜用于制电线,是利用了铜的物理性质——良好的导电性; D. 干冰升华过程中,二氧化碳由固体变成气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是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C 例题3(武威中考改编)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思路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A. 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 爆竹燃放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高频疑点】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满分训练1】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 B.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2018年中考化学重要考点练习卷: 物质的性质练习卷

物质的性质练习卷 1.下列标志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B. C.D. 【答案】D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易生锈B.稳定性C.溶解性D.可燃性 【答案】C 3.下列性质属于纸张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B.不溶于水C.可燃D.易撕碎 【答案】C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铜做导线B.铁制炊具C.黄金压成金箔D.木材用作燃料 【答案】D 5.下列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B.有良好的延展性 C.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D.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答案】C 6.下列属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木炭是黑色固体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铜有良好的导电性D.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7.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蓝色。胆矾受热时易分解成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用途D.制法 【答案】D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答案】B 9.下列各组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别的是 A.水和食醋B.铜片和铝片C.水和澄清石灰水D.铁粉和食盐【答案】C 10.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A.因为氢气的密度小,所以可用于制作氢气球 B.因为金属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所以被用来制造照明弹 C.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因为O2能支持燃烧,所以用O2可作燃料 【答案】D 11.下列各种物质的用途中,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供给呼吸B.氮气用作食品袋内的保护气[来源:] C.二氧化碳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D.金刚石用来裁玻璃或作钻石 【答案】D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化学性质的是 A.洗洁精用于洗涤餐具B.聚氯乙烯作电线外面的塑料层C.用钛合金制造人造骨D.盐酸用于制药 【答案】D 13.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 B.稀盐酸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B.煤焦化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 答案:B 2.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中提炼金属铝B.秸秆、杂草、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C.二氧化碳气体经加压、降温得到干冰D.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答案:C 3.下列生产过程中,不发生 ...化学变化的是 A.安庆石油化工B.毫州古井酿酒C.铜陵有色冶金D.六安水力发电 答案:D 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B.火柴折断C.食物腐烂D.干冰升华 答案:C 5.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B.密度C.溶解性D.可燃性 答案:D 6.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水的沸腾B.胆矾研碎C.过滤液体D.酸碱中和 答案:D 7.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 ...的是 A.氮气性质稳定保护气 B.酒精可燃性消毒剂 C.食醋酸性除水垢

D.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 答案:B 8.化学物质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下列物质有关应用途错误的是()A.金刚石:用于裁玻璃B.明矾:用于净水 C.烧碱:用于食用碱D.氯化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答案:C 9.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答案:B 10.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可燃性B.导电性C.酸碱性D.毒性 答案:B 导热性(或熔点等) 1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稳定性B.酸碱性C.还原性D.挥发性 答案:D 12.下列事实和解释相符的是() A.铜丝作导线——铜有良好的导电性B.盐酸清除铁锈——盐酸能与铁反应 C.汽油清洗油污——汽油起乳化作用D.活性炭净水——活性炭能与水中杂质反应 答案:A 13.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A.用稀硫酸除去铁锈B.用氢气作燃料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D.用干冰人工降雨 答案:D 14.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C.化学性质发生变化D.分子总数增加 答案:B 15.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解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贵州铜仁市·中考真题)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气球爆炸B.菜刀生锈C.水蒸发D.玻璃破碎 【答案】B 【详解】 A、气球爆炸只是形状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菜刀生锈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水蒸发,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2021·山东临沂市·中考真题)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果榨汁B.木柴燃烧C.湿衣晾干D.酒精挥发 【答案】B 【详解】 A、水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木柴燃烧过程中有新的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湿衣晾干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九年级一模)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为人体提供能量B.用铁矿石炼铁C.塑料餐盒降解D.不锈钢制成餐具 【答案】D 【详解】 A、食物为人体提供能量,食物消化的过程中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用铁矿石炼铁,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塑料餐盒降解,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不锈钢制成餐具,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4.(2021·吉林长春市·九年级三模)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星火燎原B.滴水成冰 C.铁杵成针D.立竿见影 【答案】A 【详解】 A、星火燎原中有燃烧现象,有新的物质二氧化碳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滴水成冰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杵成针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立竿见影中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所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B 【详解】 略 6.(2020·湖北宜昌市·九年级期末)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湿衣晾干C.干冰升华D.纸张燃烧 【答案】D 【分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由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含答案)通用版中考化学 专题配套练习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选择题 1.【2018年山东省青岛市】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C.铜用于制作导线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C 2.【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 B.食物腐烂 C.煅烧石灰石 D.铁生锈 【答案】A 3.【2018年山东省聊城市】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车胎爆炸 B.剪纸成花 C.瓷碗破碎 D.食物腐烂 【答案】D 【解析】A、车胎爆炸是由于压强大造成的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剪纸成花的过程中纸张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 4.【2018年山东省德州市】我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下列丁芝小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刺绣 B.织布 C.剪纸 D.酿酒 【答案】D 【解析】A、刺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剪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5.【2018年山东省德州市】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用途中主要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盐酸除去铁锈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C.用干冰人工降雨 D.用氧化钙做干燥剂【答案】C 【解析】A、用盐酸除铁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一氧化碳冶炼金属,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D、用氧化钙做干燥剂,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

考点0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练(通用版) (解析版)

考点0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宏观角度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微观角度 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只有化学键断裂而没有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 (3)二者关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没有化学变化。 (4)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①图示 2.化学反应的分类 一轮回顾:强基固本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化学用语考点导航

1.辨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判断的“三误区” (1)同位素原子间的相互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 (2)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氯化钠的电离等是物理变化。 (3)金属导电、吸附、胶体聚沉等属于物理变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煤的气化和液化等属于化学变化。 2.牢记常见化学术语的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三馏①蒸馏②分馏干馏 四色焰色反应①显色反应②颜色反应③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潮解①分解②电解③水解④裂解 十九化①熔化②汽化 ③液化④酸化 ⑤升华 ①氢化②氧化③水化④风化⑤炭化 ⑥钝化⑦催化⑧皂化⑨歧化⑩硝化 ⑪酯化⑫裂化⑬卤化⑭油脂的硬化 3.常考易错的几种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1)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浓硫酸的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脱水性属于化学性质。 (3)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石油的裂化和裂解、蛋白质的变性、脱水、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均属于化学变化; 石油的分馏、蛋白质的盐析、焰色反应、升华、萃取、分液、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电离、易错点聚焦

2018-2020年江苏化学中考模拟考试试题分类(南京专版)(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018-2020年江苏化学中考模拟考试试题分类(南京专版)(1)——物质的 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题(共38小题) 1.(2020•高淳区二模)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硬度B.导热性C.沸点D.还原性 2.(2020•玄武区校级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活性炭用于吸附水中的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 3.(2020•鼓楼区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仅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铜可用作电线B.铁可用作脱氧剂 C.酒精可用作燃料D.高粱可用于酿酒 4.(2020•秦淮区二模)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B.人体呼吸C.食物腐烂D.冰雪融化 5.(2020•建邺区一模)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B.蜡烛燃烧C.钢铁生锈D.粮食酿醋 6.(2020•南京二模)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干冰升华C.石蜡熔化D.甲烷燃烧 7.(2020•秦淮区一模)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水的沸腾 B.胆矾的研碎 C.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 D.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8.(2020•南京一模)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菜刀生锈B.酒精挥发C.石蜡熔化D.瓷碗破碎 9.(2020•南京一模)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金属铜用于制导线B.碳素墨水书写档案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木炭除冰箱中的异味 10.(2020•玄武区模拟)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B.干冰升华C.冰雪融化D.光合作用 11.(2019•南京二模)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氢氧化钠作炉具清洁剂B.稀盐酸作除锈剂 C.干冰作制冷剂D.碳酸钙作补钙剂 12.(2019•高淳区二模)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B.状态C.气味D.还原性 13.(2019•鼓楼区二模)下列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 B.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