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主题式教学研究报告

国学经典主题式教学研究报告

国学经典主题式教学研究报告
国学经典主题式教学研究报告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弟子规》第1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 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 教学内容: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 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 1. 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 齐诵《入则孝》部分。 3. 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 讨论: 1. 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 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 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 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 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 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 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经典诵读主题班会(三年级组)

经典诵读主题班会(三年级组)

诗歌朗诵——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设计 启东市和合小学三1班【活动目的】 结合新时期学生的时代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明白爱国就是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坚定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认真学习,努力奋斗的信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活动过程】 1.主题活动仪式开始。 2.由班长孔淑莹和副班长李佳主持,致开幕词。 3.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爱国主题的名人名言,诗歌。 例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与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肯尼迪)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

5.唱响心中的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歌曲演唱比赛6.学生小组内发言讨论:如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并选出代表在班会上发言。 7.教师总结:所谓,爱国就是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有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心系百姓,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值得我们尊敬。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国家,已经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以及生存的价值。当然一个人爱国不是只在嘴上说说罢了,还得要有实际行动才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实际行动中实现我们爱国的诺言! 8.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乐曲声中结束。

经典国学特色优选教案弟子规.doc

活动内容《弟子规》 1 课时 活 认知学习《弟子规》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两句,感受其语 动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目 标情感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教学备注开一、复习导入幼儿朗读始 部 幼儿复习朗读已经学过的《弟子规》内容。 分 二、学习“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1 .播放课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观看课件 2 .幼儿欣赏。欣赏朗读 3 .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本小节内容。 基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 本 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 藐视长辈。 部 三、幼儿学念“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 分 能。” 学习朗读 1 .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2 .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3 .打节奏读。 4 .分组赛读。 结束 四、巩固学习 部分师幼一起朗读学过的《弟子规》。

活动 效果 活动内容《望庐山瀑布》 1 课时活认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动 目 标情感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教学备注 一、复习导入 开 始 幼儿朗读 部幼儿复习朗读已学过的李白的古诗,看谁记得 分 多。 二、揭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 -《望庐山瀑布》,是唐 观看课件代伟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两 欣赏朗读首诗中的一首。 基 三、幼儿学念古诗 本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部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分 2.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学习朗读 3 .打节奏读。 4 .男女分组赛读。 结束四、巩固学习 部分 师幼一起朗读。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 朱寨小学五年级王继广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一段,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重点】实践中达到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教学准备】课前了解“三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这几天,我们这儿都是阴雨绵绵,给我们上学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在海南省,从上月底开始已经连续下了9天大暴雨,范围波及15个市县,受灾人口达164.8万,海南万宁特大暴雨中心区致经济损失约5亿元,是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雨过程。水灾如此严重,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治水。早在夏朝就有一个君主对治水很有办法,他就是——大禹。你听说过他治水的故事吗? 2、是啊,大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意思是: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

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孔子的原话。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我们的三字经就把大禹这个有名的人物编了进去。你想读一读吗? 二、大声诵读、品读解意 1、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 (1)从这四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统治了四百年,商朝统治了六百年,周朝统治了八百年。禹、汤和武王指的是三个君主。 (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3)小结: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 (4)是啊,商汤、周武王和大禹一样,也是非常善良、仁爱、开明的国君,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

传承国学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传承国学经典繁荣校园文化 —大名县北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北峰中学赵彦勇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响应《大名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创建特色学校,提高文化品位,丰富办学内涵,提升人文素质,滋养学生心灵,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以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载体,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深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内涵,突出“两个结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强化“书香、人文、和谐”三大主题,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设计背景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都不遗余力。在“文化热”的大潮流下,不少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泛”、“乱”等现象。校园文化不是随意可以“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孕育”。我校通过国学经典来孕育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们学校现有学生500人,他们大多是农民子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虽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们缺乏读书的兴趣,身上少了书卷气,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及卫生习惯。我们认为,中学教育应该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我们开展国学特色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及经典文化渗透,将《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优秀的启蒙读物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读本,用中华经典文化培育人,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净化人。 三、设计理念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在举办以诵国学经典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时,要先制定好计划方案,作好安排,才有利于更好的开展活动。下面是带来的三篇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活动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活动方案1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学习文明礼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优良学风建设。 活动形式:表演,诵读,读书交流会 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班长)讲话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学生”。我们的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 ......但环顾我们的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仍然频繁地出现:课间,一些同学大声喧闹,不时还夹带着难听的脏话甚至做着不雅观的动作;下课后有的同学在走廊上、教室里追逐打闹;教室内同学间不是轻声地交流,而是声嘶力竭地叫喊;地面上经常可以

看到随手丢弃的垃圾和垃圾的污迹;课堂上,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有的同学却低着头窃窃私语…… ......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文明校园极不协调,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我做起,来改变这一现状。那么,现在,让我们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改掉那些不文明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儒雅、文明的学生吧!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吧!让云浮市第一小学成为文明之花遍地盛开的花园吧! 二、同学展示——诵读、表演国学经典 ……我们启动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正是要从现在开始,让文化经典进入我们的视野,滋润我们的心田。 现在,请同学们来诵读竞赛,请卢老师当我们的评委。 1、张玉婷领读:《三字经》 同学:表演诵读。 2、邓百成领读:《弟子规》 同学:表演诵读。 3、林嘉涛领读:《千字文》 同学:表演诵读。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有关信的《论语》章句,激发孩子学习《论语》的热情。 2、理解诚信的涵义,懂得诚信的意义。 3、学习经典语句,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交友需“信” 这些语句历经2500多年的淘洗,已经沉淀到我们内心的深处,成为我们思想和语言的一部分,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经典该怎么读?请你们大声地、悠扬地来读。在你刚才读得这些《论语》章句中,哪一句提到了交友? 板书:交友 生背: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读对了,但不够韵味悠扬!)什么意思呀?(言而有信,也就是——说到做到,遵守承诺。)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板书:诚信 你能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怎么才是“言而有信”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朋友间更看重诚信的品格。“失信”者必将失去朋友;“守诚”者一定能赢得真情。诚信,可以让我们打开友谊的大门。我们请大家再读。 二 .解析字理,明白“信”义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言”而有信呢?那是因为“信”和“言”和人的口有关。在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对“信”这样解说:信,诚也。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字。 信,金文 (人) (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 (千) (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就是:许诺,发誓,自然和言有关。我们没有看到拍拍手、跺跺脚来许诺、发誓的。引申为守信、可靠等意思。所以《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

学前教育专业《国学经典诵读》课教学与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国学经典诵读》课教学与探索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的教育活动,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专院校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目前大学国学教育中过多注重理论层面、思想层面、精神层面的研究,偏重于浩如烟海的文献研究与思想学术剖析。虽国学的大众化推广正逐渐成为国学研究的热点,也有很多的学者专家进行国学知识大众化推广,但很显然国学与当代生活的息息相关,国学除了知识层面的价值外,还有着生活化、日常化、艺术化、实践化的特点。我校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以中华人文经典书籍为素材,以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基础,以经典文本为呈现形式,以高职高专学生为对象,阐释最具民族性、人文性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学前教育的师范生而言,国学课程无论是从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从教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经过高考的洗礼升入我校的,

从上学期的《文学欣赏》课程来看,学生显示出了较为丰富的文学知识基础,但普遍存在着理论性强、实践性差的特点。为此,笔者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每节课的相关典故,课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分组讲授。 一、安排课前练讲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提高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和设计教学的能力。为此,对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课前练讲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选一名负责人。每组的任务是中华传统文化介绍。要求学生制作ppt课件,利用课前10 分钟,选取两名代表把 研究成果进行全班性的汇报。练讲全程要求脱稿完成。课前练讲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及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了主动搜集材料和整理材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多媒体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二、每课诵读经典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1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读国学诵经典的比赛活动方案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读国学诵经典的比赛活动方案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古代经典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是中华 民族的国学经典,通过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使这些国学经典延绵不绝。以下是分享的读国学诵经典活动方案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读国学经典,做道德新人主题班会 古代经典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 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小学生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各类知识,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因此,诵读经典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核心,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 为载体,以诵读经典、 __、交流探讨、实践体验为主要形式,以读 促行,以行促思,以思促化,从而引导学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的: 1、让队员了解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提高语文水平和人文修养,让具有五千年悠久 __中华文化在新时期重新发扬光大。 2、切实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修养,将国学的内容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活动内容 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优秀古诗为主的诵读比赛 四、活动过程: (一)、齐诵《三字经》 男:莺歌燕舞喜盈大地, 女:书香墨香飘满校园。 男: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诵读传统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女: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促进良好行为养成。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殿堂,读国学经典,做道德新人。 女:请听齐诵《三字经》。 (二)、歌舞《春晓》 男: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 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女:诗歌可以使我们充实,诗歌可以使我们明智,让我们走进古诗文的乐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男:请欣赏歌舞《春晓》 (三)、诗配画《鹅》、《题画》、《小池》、《池上》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弟子规》音频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课题:雍也篇 年级四学科第3周国学经典教师总序号第几课时 1 4 单元课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熟练背诵《雍也篇》 : 知者乐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熟练背诵以上内容。满江红中有几个句子较难读,较难理解,需引导朗读。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上两周,大家背得很好,这节课大家继续努力,加油呀!这节课我们来背诵《雍也篇》(三),比较简单,比较好读,《满江红》背起来有点难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二、新授:(一)、出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教师及时正音,注意“知”应读“智”的读音。 3、自己练读。 4、同位互相读一读。(二)、出示译文: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它的大体意思。 第 1 页共 2页 (三)、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位互背。 3、由小组长负责检查。 4、教师抽查并给以评价。(四)、出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1、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名朗读。 3、教师范读,及时正音。注意“寰、蚍蜉、撼树、镝”的读音。 4、学生练习背诵。 5、同位互相背一背。 6、小组长负责检查。三、巩固练习: 1、指名背诵。 2、教师背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板书设计

寰球、蚍蜉、撼树、镝 教后反思本周的经典诗词,生僻字词较多,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第 2 页共 2页 入则孝出则弟【引言】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学习国学经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校开展了对国学经典《弟子规》的学习。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家庭的小公主、小皇帝,那么他们在享受无尽父爱母爱时,是否也能关注父母,孝敬父母呢?针对于这一情况我班特开展了本次“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希望通过本次的班会,让同学们知道在新时代我们应将孝敬父母上升到一种人性的高度,将口头表达延伸到实际行动,并以此为开端把学校、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案例】开场白:男女主持人(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三 (2)班“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男主持人:我们生长在充满阳光和鲜花的祖国的怀抱里,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接下来请欣赏表演:(四名同学上场,扮演四只小蜜蜂;全班同学扮小动物)小蜜蜂:我是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触触触!触触触!(齐说)今天呀,我们要去森林动物学校,小动物们正在表演《弟子规》呢,我们要去学一学。小动物们齐说:蜜蜂,蜜蜂,快,快,快,我们的主题班会开始啦!小动物们齐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女主持人:真好听,真

诵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三篇】

诵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三篇】 诵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活动方案1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学习文明礼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优良学风建设。 活动形式:表演,诵读,读书交流会 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班长)讲话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学生”。我们的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 ......但环顾我们的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仍然频繁地出现:课间,一些同学大声喧闹,不时还夹带着难听的脏话甚至做着不雅观的动作;下课后有的同学在走廊上、教室里追逐打闹;教室内同学间不是轻声地交流,而是声嘶力竭地叫喊;地面上经常可以看到随手丢弃的垃圾和垃圾的污迹;课堂上,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有的同学却低着头窃窃私语…… ......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文明校园极不协调,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我做起,来改变这一现状。那么,现在,让我们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改掉那些不文明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儒雅、文明的学生吧!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吧!让云浮市第一小学成为文明之花遍地盛开的花园

吧! 二、同学展示——诵读、表演国学经典 ……我们启动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正是要从现在开始,让文化经典进入我们的视野,滋润我们的心田。 现在,请同学们来诵读竞赛,请卢老师当我们的评委。 1、张玉婷领读:《三字经》 同学:表演诵读。 2、邓百成领读:《弟子规》 同学:表演诵读。 3、林嘉涛领读:《千字文》 同学:表演诵读。 4、全班同学《千字文》诵读接龙 三、同学谈收获 主持人:“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学生”的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琅琅上口,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好书。我们每个同学不仅应该熟读能诵,更应该处处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 现在,我们就来分享同学们的收获吧! (同学谈收获……) 四、老师总结、颁奖 同学们,看到你们诵读国学经典后有这么大的收获,并且有了实际行动,老师真的感到很欣慰。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学习,多诵读国学经典,做文明学生。做守信诚实的人,做爱学习的人,做讲礼貌的人,远离污言秽语,做有良好卫生

经典国学特色教案《弟子规》.doc

活动内容《弟子规》1课时 活动目标 学习《弟子规》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两句,感受其语认知 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情感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教学备注开 一、复习导入幼儿朗读始 部 分幼儿复习朗读已经学过的《弟子规》内容。 二、学习“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1.播放课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观看课件 2.幼儿欣赏。 欣赏朗读3.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本小节内容。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 基 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 本 藐视长辈。 部 三、幼儿学念“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 分 能。” 学习朗读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2.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3.打节奏读。 4.分组赛读。 四、巩固学习 结束

部分 师幼一起朗读学过的《弟子规》。

活动 效果 活动内容《望庐山瀑布》 1 课时 活动目标认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情感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教学备注 一、复习导入 开 始 部 分 幼儿复习朗读已学过的李白的古诗,看谁记得幼儿朗读多。 二、揭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是唐 观看课件代伟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两 欣赏朗读首诗中的一首。 基 三、幼儿学念古诗 本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部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分 2.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学习朗读3.打节奏读。 4.男女分组赛读。 四、巩固学习 结束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 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 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 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读) 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 12 田园诗请

水之国 荷兰花之国向往赞美 牧场之国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 教学过程: … 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 谈话。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 .学生背。 3 .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

“经典润童年-国学伴成长”主题班会

“经典润童年国学伴成长”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 使学生理解“国学”的含义,体验学国学的欢欣和喜悦,掀起小学生学国学的热潮。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具有古典特色的音乐。 2.准备孔子画像。 3.相关的孔子及其弟子研究学问的课件及孔子游历各国讲学的课件。 4、孔子格言课件 三、活动形式:班会形式 四、活动内容: 1.欣赏古典音乐,营造气氛。 2.全体学生以古典方式向孔子画像敬礼,以示尊崇。 3.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做学问的课件,引入情境。 4. 学生活动展示: ⑴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 ⑵“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⑶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⑷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5.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 6.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名言。 五.活动过程: (一)课前欣赏,营造氛围:播放古典音乐。 (二)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学习国学,对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国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国学,不能不提孔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向我们的先辈以古礼祭拜。(礼毕)主持人: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下面我们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在一起做学问的课件,。 (三)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做学问的画面,(播放课件) 主持人:多麽浓厚的学习氛围,多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学习国学的乐趣。 (四)学生活动展示: 主持人:从幼儿到少儿阶段,相信我们同学一定诵读了许多国学中的经典书目,如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伴着书香,请同学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弟子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 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 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 1. 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 齐诵《入则孝》部分。 3. 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 讨论: 1. 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 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 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 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 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 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 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 “庭”字共( )笔,第七笔是( ),第八笔是( )。 “亭”字共( )笔,第九笔是( ),组词( )。 三、理解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 1. 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 )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 )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 ),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四、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学设计 或长或短”,叫( ) ,也叫( )。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 )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 (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2017年国学兴趣小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读、诵、议、评”,使学生增长知识,认识中华文化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研读,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的文化校园;通过研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凝聚师生民族情感,增强爱国意识,树立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远大志向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3)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5)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6)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国学经典教材中的诗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并非完全不要理解,了解内容大概即可。只要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日利用早晨预备铃前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5分钟。 五、诵读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 学生兴趣是确保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明德学校 2017年2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