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论文提要

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和技术发展,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项目越来越多,由于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表层吸收、新生界强反射界面的屏蔽以及野外施工过程中人为干扰和工业干扰,原始记录存在各种强噪声干扰,有效反射波能量被强能量的各种干扰波湮没,记录信噪比很低。但勘探目标要求越来越精细,对于构造复杂和埋深较大的低幅度构造要求精确解释。解决复杂的地质任务需要高精度的地震数据。所以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采集工作显的尤为重要。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本文主要介绍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野外工作的方法、地震测线的布置、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低速带的测定等。

正文

一、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野外工作分为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一) 试验工作

1.试验内容具体的试验内容根据地质任务、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干扰波情况、地震地质条件以及以往的勘探程度来拟定。

2试验项目

(1) 干扰波调查,包括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2)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如: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准层),速度剖面特点等等。

(3) 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等。

图1-1 野外小队施工

(4) 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二) 生产工作

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地震测量、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

(三) 干扰波调查的方法

干扰波调查是试验工作的重要内容,野外工作中采取的许多技术、措施,主要是为了压制干扰波,加强有效波,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在干扰波严重的地区,应当进行关于干扰波调查的试验工作,其中用来记录干扰波的观测系统有小排列、直角排列、方位观测、用三分量检波器进行观测。

(四) 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干扰波出现的规律,可以分为规则干扰波和无规则干扰波两大类:

1无规则干扰波主要是指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

2规则干扰波是指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1) 面波沿地面传播波。特点是频率低、速度低、波散、能量强、衰减缓慢。

图1-2 面波干扰

(2) 声波土坑、浅水、河、干井中激发,空气中传播340m/s ,特点:速度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短。

(3)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特点时曲直线、视速度与反射波差别明显。

(4) 侧面波黄土高原,地层大倾角界面形成的波。

(5) 50HZ交流电干扰排列通过工业输电线时形成的。

(6) 次生干扰波反射波到达地面后,使地面产生振动,地面上任何不均匀性和地物障碍就受激发而等于对地面做“敲击”的动作。

需要特殊指出的是,有些干扰波在这种地震方法中被看做干扰(如反射法中的浅层折射),而在另一种地震方法中可能就是有效波。还有一些包含地下地质讯息的波,在未能被利用时只能看作干扰,将来随着方法技术的改进,可以被利用了,也可能就转变成有效波。

图1-3 工业交流电干扰

二、地震测线的布置

地震测线是指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测线的布置对于了解地下地质结构关系很重大。

(一) 测线布置的几点要求

1 根据任务,对全区规划,避开复杂的地表;

2 测线应为直线;

3 主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交点尽可能有公共的激发点;

4 联络测线应平行构造走向,交点处尽可能有公共激发点;

5 测线尽可能的通过已有井位。

(二) 不同的勘探阶段,测线部署要求

1 路线普查阶段

(1) 基本任务了解区域性的构造情况。

1) 地层起伏特性性质

2) 大断裂分布情况

3) 大构造、大致圈闭、预测含油气带

(2) 布置依据地质测量重、磁、电等资料,了解初步构造情况。

2 面积普查阶段

(1) 在含油气远景有利的基础上,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查明大构造,开始用“丰”字形测网。

(2) 测线布置要求

1)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

2) 测线距以不漏掉局部构造为原则。

3) 线距小于等于1/2构造轴长。

4) 构造顶部或断裂破坏带适当加密。

5) 有一定数量联络测线,连接主测线。

3面积详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构造特点,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为钻探准备井位。

4构造细测

为油田开发做准备,线距几百米到一千米。

三、地震波的激发

在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中,第一步是要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对地震波的激发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但为了适应各种地表条件及具体工作方法的特点。所用震源及激发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

(一)地震勘探对激发的要求

1 震源具备一定能量;

2 有效波的频谱适中,便于地震仪器的接收;

3 最大限度压制干扰波,增强有效波。

(二) 震源

1 炸药类震源

(1) 优点具有较强的能量,雷管引爆,产生尖锐脉冲频率范围宽,适应激发有效波的要求。

(2) 激发方式

1)井中爆炸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的优点是降低面波、清除声波在记录反射时造成的困难,在直达波当中形成很宽的振动,减少炸药量。井中爆炸激发条件的选择,激发岩性:潮湿可塑性地层中(胶泥、湿沙、粒土),可使大量爆炸能量转化为弹性能,使地震波具有显著振动特性。激发深度潜水面以下最好是粘土层或泥岩中。激发药量适当增加药量,振幅增大,组合中爆炸。

2)水中爆炸是在海洋、湖泊、或河流中进行地震勘探时,所利用的激发方式。在浅水中爆炸,应注意炸药包接触的岩性,要避免在淤泥中激发。若在深水中激发,则应正确选择沉放深度,沉放深度过大,将由于气泡惯性胀缩而造成重复冲击,使记录受到严重干扰,消除重复冲击的方法是加大炸药量或沉放深度变浅,使爆炸后气泡迅速冲破水面接触空气而破裂。

3)坑中爆炸在沙漠、黄土沟、砾石覆盖区等地区,不便钻炮井,潜水面又很深,

只能采用土坑组合爆炸。在地形复杂的支沟,小沟中可利用地形放地形跑,原则是:选取潮湿含水的地层放置炸药,不让激发后喷出物直接冲向测线排列上,以防干扰有效波的接收。

4)空中爆炸是在不宜进行钻炮井的地区进行的。空中爆炸也可以采用组合爆炸。它的优点是施工简便。最大的缺点是爆炸后产生强大的声波和面波,所以一般很少使用这种方法。

2 陆上用非炸药震源

(1) 气动震源这是一种车装非炸药震源。与其它冲击型地面震源一样,属于低频、地能量震源。因而对于噪声的抑制、提高分辨能力和穿透深度等问题,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2) 重锤重锤震源系统是由车装的机械装置。由于重锤的撞击产生的面波较强,一般也使用大量检波器组合和组合激发以及多次叠加。

(3) 可控震源可控震源系统的野外工作方法,在许多方面是与炸药震源基本一致的。比较特殊的是在采用可控震源时要进行大量的组合,叠加,即同时用几台震源,以一定的组合形式,在一个振点(即炮点)上振动几次至几十次。每次振动后,各台震源保持其组合形式,向同一方向挪动一定距离,再振动第二次。振完第二次后再向前挪动同等距离振动第三次,依次直到振动完所规定的次数为止,这样才算完成一个振点(即一炮)。野外记录是上述许多次振动叠加的结果,经相关后得到能供监视的记录。可控震源的参数主要包括理想子波波形、震源台数、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等。

图3-1 震源车

四、地震波的接收

地震波的接收问题就是使用专门的仪器设备,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把地震波传播情况记录下来。

(一)对地震仪器的基本要求

图4-1 地震勘探仪器

1来自地层深处的地震信号是很微弱的,所以要想把信号记录下来,必须对它进行放大。而为了便于进行放大、传输及记录,首先需要把地面的机械振动转变成电信号。

2在接收地震波时,传到接收点的除了有效波,还不可避免的有许多干扰波。为了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提高记录的质量,地震仪器必须有频率选择作用,以便让有效波的频率成分全部通过。

3从地震波能量变化的特点可知,一方面总的来说,地震波的能量总的来说是比较弱的,需要放大,有时甚至要放大几十万倍才能记录下来;但同时,深浅层反射波在能量上的差别也会很悬殊,这又进一步要求记录地震波的仪器不仅有很高的放大倍数,并且放大倍数应该是可变的,可以随地震波能量的大小而变化。

4地震记录仪器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分辨能力。

5地震仪必须又精确的计时装置,并在记录地震信息的同时标上时间标志。

6因为地震仪是在野外比较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工作的,因而在结构上还要求仪器轻便,稳定,耗电少,能经得起颠簸和恶劣的气候变化等,以及操作简单,维修方便。

(二) 检波器的埋置条件

图4-2 检波器

野外施工在埋检波器的地方,应去掉杂草,铲平,最好挖个小坑。如遇到岩石出露的地方,最好垫上潮湿的土,并把检波器用土壅紧。如在水中或水田、沼泽地,则应把检波器封闭好,(为避免漏电)直插水底,穿过淤泥触到硬土,尽量使同一组或同一排列检波器埋置条件一致,以免组合后,同相轴产生畸变。如果表层条件(特别是岩性)变化剧烈时,应把检波器埋置在相对单一的地方。上面指出的各种改善检波器埋置条件的办法,其根本作用在于使检波器和土壤组成一个阻尼较好的振动系统,以提高对波的分辨能力。实际上地震检波器与地面组成的谐振系统的频率特性与土壤的成分和检波器与土壤的耦合情况有关。用土将检波器填平、压紧,能使检波器——土壤系统的阻尼增加,自由振动减弱。

五、低速带的测定

(一) 低速带的存在及其影响

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速低得多,那么这个深度范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低速带的存在对地震波能量有强烈吸收作用和产生散射及噪音,并会使反射波旅行时显著增大。由于低速带的厚度和波速都会沿测线方向变化,因而导致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的畸变。在低速带底部有明显的速度突变,使地震射线剧烈弯曲,因此无论在低速带下部什么地方向向上入射的射线,通过低速带后都变成近于垂直出射道地面。

(二) 浅层折射波

浅层折射实际上是折射波法在测定低速带中的应用,由于一般低速带厚度不大,所

以低速带底界的高速层折射波盲区小,故此低速带总的接收长度可以较短,也可以说野外施工时,排列可以短些,所以有“小排列”或“小折射”之称。浅层折射的野外施工要求较严格,主要要求排列要直,检波器埋置条件要尽量一致,应对炮点高程、检波点距测准。浅层折射的排列形式,可根据试验所获得的低速层其厚度和速度的不同变化,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排列中的道距两头小中间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两边放炮,获取互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而缺点则是远离炮点处的道距太密,排列长度受到限制。第二种,排列中的道距采用一头小,一头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排列长度,有利于记录直达波和追踪高速层,充分利用每个接收道;缺点是效率很低,且单边放炮精度不高,若需要两头放炮时,还需改变排列,即把大小道距重新安排。此外,由于测定低速带的目的是为了对反射波法的原排列进行铺设,在低速带分布均匀的地区,可每隔一定地段放一个排列即可,在低速带变化较大的地区,则应多布置一些排列,以确保取准取全低速带资料。

(三) 微地震测井

微地震测井也叫炮井地震测井。即在炮井内放炮,地面接收,或地面放炮,在炮井内接收,由深到浅逐点观测,获得不同深度的地震记录。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通常为地震测井资料是作为较精确的数据,起着控制作用,其次要沿测线绘出大比例尺剖面图,在剖面上绘出主要界面并注上相应的速度值,如果有比较多的测线作了低速带的测定,还可以作出低速带平面厚度变化图。

六、总结

通过几个月的实习,我对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根据进行地震勘探的地质条件,利用的震源,记录和利用的地震波类型,勘探的目的,检波器接收排列的布置方式等等,发展了各种地震勘探方法。如浅层折射法,连续振动法,三维地震和海洋地震勘探等。还有一些勘探方法如利用横波作为有效波的横波地勘探方法。还有专门研究薄层,小砂体小幅度构造的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技术;吧检波器接收排列沿井筒垂直布置的垂直地震剖面法;海滩。极浅海地区地震勘探技术等。所以在今后我还有更多的勘探方法、勘探手段去学习、去改进。

参考文献

①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

②赵馨地震数据处理中叠前去噪应用研究 2008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地质, 野外, 要点 地质工作包括: 1、基础性地质调查(测量),诸如:1:20万、1:5万区调-矿调,区域物、化探测量,区域水文测量等。 目的:具战略意义,提高研究程度。为开展进一步普查找矿工作和其它有关的地质工作提供依据。即总结规律、优选(缩小)靶区。 2、矿产勘查:包括特定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地下水资源勘查等。 3、矿山生产勘探。等等。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 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方法 1、系统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根据目的任务制定“方案”编写“设计”。 2、地质测量(填图)—剖面测制,最直接的找矿方法。通过地质填图,工作区内自燃地理条件、景观,成矿地质背

景、有利地段、可能的成矿类型、地表蚀变带(构造带)、矿化带、矿体地表直接露头(铁锰冒、碎石或转石等),主成(控)矿构造及产状、规模等基本摸清,为下一步部署工作提供充分依据。如:重点工作区、采用何种方法及范围、网度、方向等。 3、化探测量:水系沉积物、土壤测量方法为主,还有水化学、汞气、植物等。包括地表面积(自由网和规则网)和剖面及钻孔原生晕等形式。关键是采样介质和层位,“代表性”和“有效性”,该加密的必须加密、该放稀的一定放稀、无意义的样不取,不做无用功。尤其大比例尺化探测量若地质人员亲自做,那更应该得心应手。最间接的找矿方法。缩小靶区,为下一步部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如:槽探(异常带、高值点等),物探范围、网度、方法、测向等。大比例尺规则网及剖面一定要注意测线方向。 4、物探测量:常规高精磁、激电中梯方法为主,还有重力、放射性及瞬变电磁、SIP、V8等。注重“适用性”和“有效性”及“多解性”(每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最有力的辅助找矿方法。只有在与化探异常、矿化蚀变带、成矿有利地区(段)密切相关的物探异常才有找矿意义。注意测线方向-垂直目的体,一般要求上测量,若物化探工作只给一次工作量,一定要用到此处,化探可用GPS。

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地震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为加强我院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安全生产和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参照《全国救灾防病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有关规定和我院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切实做好地震等灾害事故各项准备工作,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本预案,统一部署,紧急处置,迅速全面地做好各项抗震救灾准备,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自救工作,以最快速度恢复医疗工作正常开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组织机构 1、指挥部 总指挥:院长(党支部书记) 副总指挥:业务副院长 成员:保卫科、后勤科、医务科、护理部、各临床科室主任 职责:

(1)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的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医院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做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食品饮用水、防冻防雨、医疗器械、抢险设备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指挥部设在院办,电话: 2、疏散组: 组长:保卫科科长 组员: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 职责:平时负责全院地震等自然灾害培训演练的具体工作,保持疏散通道畅通。 (1)现场指挥,迅速组织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按照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 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长导线,针对重要异常带、矿化带进行,为寻找隐伏矿提供依据。 1、1:5000剖面敷设 剖面端点用全站仪或GPS RTK布设,用木桩标记;测点采用GPS RTK分段控制、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布设,用带有编号的红布标记。质量检查按“一同三不同”的原则进行,检查点在空间上、时间上大致均匀,总检查量不低于5%,精度要求达到“B级”精度要求,即在相应比例尺图上平面点位限差<±2.5mm,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2.5m;相邻点距误差限差10%,均方相对误差不超过5%。 2、野外工作方法 激电剖面法采用中间梯度装置,AB=1200米,MN=40米,点距=20米。 采用时间域激电测量,正反向标准直流脉冲供电,脉冲宽度2秒。 以上参数可根据野外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试验进行适当调整。 激电观测参数为一次电位Vp、供电电流强度I及视充电率Ms,计算视电阻率ρs。观测时,测量电极MN在供电电极AB的2/3区间移动,旁线距小于AB/5。全区装置大小、观测参数设置应保持一致。一条剖面不能在一个供电装置内完成时,每个装置接头处应有三个以上的重复观测点。供电电流应使二次电位观测值大于最小可靠值,一般应使一次电位观测的观测值绝大部分在30mV以上。野外要经常检查仪器、导线的漏电情况,对突变点、异常点应进行重复观测和加密观测,确保观测数据可靠。 3、电性参数测定 电性参数测定主要采用露头法测定,有条件时,应采集一定的岩矿石标本,用标本法测定,并分别统计。每类岩(矿)石标本不少于30块,参数测定的质量评定应以采用某一种岩性测定的全部标本检查结果来衡量,即用基本观测统计出来的常见值与检查观测结果统计出来的常见值相对误差不得超过20%。 4、质量标准 视电阻率观测精度(<±7%),视充电率观测精度(<±12%),达到B 级精度;电性参数总平均相对误差≤±20%。

物探电法野外工作方法

第一章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3.1频率域激电工作程序 3.1.1 踏勘 根据地质任务在选择测区时,应组织力量进行踏勘,踏勘的目的在于了解测区的地质特点和地球物理前提以及接地条件、干扰水平、生活驻地、交通运输等情况。 3.1.2试验工作 对新的工作测区,在编写设计时应在典型的地质剖面上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做一定数量的试验工作,具体实验工作量以能对测区的地球物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为宜。 3.1.3草查与普查 对于1:5万~1:2.5万的大面积草查与普查时,其工作方法的选择以偶极法或近场源法(AMBN)为宜。就某一具体测区而言,应根据地质任务,通过分析所掌握的地质及以往的物化探资料或通过试验,确定一个适当的极距进行面积性的工作,以迅速得到面积性的资料,达到发现异常的目的。 3.1.4 详查 在普查所发现异常的基础上,开展1:1万~1:2千的详查工作,这时可用中梯装置扫面。建议采用一线供电多线测量的工作方式,以便在短时间内圈出异常的形态、做出成果的解释推断以及对异常进行轻型山地工程揭露。 对精测剖面,可采用偶极装置,根据不同极距(一般4-6个)

的观测结果勾绘出断面图,以判断矿体的埋深、倾向和形态,然后根据综合解释结果建议施钻验证,进而达到对异常的再解释。 在上述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岩矿石物性测定和幅频特性的研究。 一、联合剖面法 图2-10 联合和剖面装置 如图2-10所示,装置系数计算方法和三极装置相同 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排列AMN∞和MNB∞的联合。所谓三极排列是指供电电极之一位于无穷远的排列。采用联合剖面装置时,可以用A电极,也可以用B电极供电,而A和B有一个共同的无穷远电极C。也就是当A或B供电时,供电迴路中另一电极C位于无穷远。如果以O表示测量电极M和N的中点,则在联合剖面装置时,四个电极A、M、N和B极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测线),且AO=BO。无穷远极C一般铺设在测线的中垂线上,与测线之间的距离大于AO的五倍(CO>5AO) 工作中将AMNB四个电极沿测线一起转动,并保持各电极间距离不变,中点O就作为测点的位置。在每个测点上分别测出AMN∞排列和MNB∞排列Fs、ρs。对于同一极化体,AMN、BMN的测量结果将在极化体上方形成交点。利用这种交点性质和曲线的不对称性可判断极化体的产状、形态。

物探工作方法

5.3 物探工作 5.3.1 激电测量 布置于面积性异常查证区内,1:1万测量网度为100×40m,1:2万测量网度为200×40m。采用中梯(短导线)装置,极距AB=1000-1500m、MN=40m。观测范围限于AB极距2/3以内,测线长度大于2/3AB时,相邻测段需有2—3个重复观测点。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主测线距旁测线间距应小于AB距的1/5,可以用时间域激电也可以采用双频激电。 1、时间域激电 具体要求如下: (1)参数选择 采用双向短脉冲供电方式,占空比为1:1,供电周期、延时、采样宽度通过该地区实验确定。 (2)发电、整流、发射与接收仪器校验 正式生产前,首先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校验,待所有参数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生产。要求发电机必须运转正常,输出电压变化不得超过5%;整流器和假负载工作正常;发射机输出功率必须稳定,电流显示应高于±1个字;接收机应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正式观测前应进行生产仪器的一致性对比试验,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生产。 (3)测量方法 观测参数为一次场电位差(ΔV1)、视极化率(ηs),发射机直读并记录供电电流(I),通过计算装置系数(K),最后用公式ρs=K×△V1/I计算出视电阻率(ρs)。 (4)技术要求 每日开工前与收工后要对供电电极、接收电极、接收线、发射线进行检查,确保不漏电、连接完整;每日供电前或每次布极后,检测AB两极的接地电阻,一般在1000欧姆米时开始供电;遇河流、水塘处导线必须悬空架设,不得放入水中;供电电极入土深度应保证在0.5m以上,测量电极必须接地良好;供电电流、总场电位差、视极化率必须保证三位有效数字;当观测困难时,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查明原因后再继续工作;在野外观测中发现视极化率突变点或极化不稳时应进行重复观测,以合格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结果。参与平

常用物探方法的工作原理

常用物探方法的工作原理 1、瞬变电磁法: 时间域电磁法(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s)或称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简写为TEM。它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涡流场的方法。其数学物理基础都是基于导电介质在阶跃变化的激励磁场激发下引起的涡流场的问题。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地面布设的线圈,向地下发射一个脉冲磁场(一次场),在一次场磁力线的作用下,地下介质将产生涡流场。当脉冲磁场消失后,涡流并没有同步消失,它有一个缓慢的衰减过程,在地表观测涡流衰减过程所产生的二次磁场,即可了解地下介质的电性分布。该二次场衰减过程是一条负指数衰减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二次场衰减曲线图 一般来说,对于导电性差的地质体,二次场初始值较大,但衰减速度较快;反之,导电性良好的地质体,二次场初始值小,但衰减速度慢(图2)。瞬变电磁场这一特性构成了TEM区分不同地质体的基本原理。二次场的衰减曲线早期主要反映浅层信息,晚期主要反映深部信息。因此,观测和研究大地瞬变电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测大地电位的垂向变化。 图2 瞬变电场随时间衰减规律与地质体导电性的关系 仪器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见图3。主机通过发射线圈向地下发射烟圈状磁脉冲,当磁脉冲遇到不均匀导电介质时形成涡流场,仪器断电后,涡流场衰减过程中形成的二次场以烟圈状辐射,接收线圈接收到返回地面的二次场信号并将其传输给主机进行处理、显示。

图3 仪器工作原理图 瞬变电磁法的特点表现为可以采用同点组合进行观测,使与探测目的物耦合最紧,取得的异常响应强,形态简单,分层能力强;在高阻围岩区不会产生地形起伏影响的假异常,在低电阻率围岩区,由于是多道观测,早期道的地形影响也较易分辨;线圈点位、方位或接发距要求相对不严格,测地工作简单,工作效率高;有穿透低电阻率覆盖层的能力,探测深度大;剖面工作与测深工作同时完成,提供了更多有用信息。 瞬变电磁法可用于确定岩溶构造的含水性,了解地下水的活动规律。 常用仪器有MSD-1瞬变电磁仪,GDP —32,V8仪等。 2、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induced polarization,缩写IP )是发生在地质介质中因外电流激发而引起介质内部出现电荷分离,产生一个附加的“过电位”(over voltage )的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在电法勘探的实践中,通过某一电极排列向地下供电的瞬时,我们可以观测到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1U ?(称为一次场电位差)随着供电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当供电数分钟后,这个电位差趋于某一稳定的饱和值U ?(称为极化场或总场的电位差)。当断开供电电路后,在测量电极之间仍然观测到随时间衰减的电位差2U ?(称为次生极化电位差或二次场电位差)。这种在电流场作用下产生二次电位差的现象在物探中称为激发极化现象或激发极化效应,所形成的电场成为二次场或激发极化场。激发极化效应是地下岩、矿石及其中所含的水溶液在外电流场作用下所发生的复杂的电化学过程的结果。 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是根据岩、矿石之间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在人工电场的作用下,观测和研究激发极化电场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观测参数为视极化率s η、视电阻率s ρ。剖面法可用于圈定区域内岩溶构造的大致分布范围、规模、走向、和产状,可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法的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解释成果的可靠性。电测深装置用于局部精细验证物探异常,确定异常埋深等情况。 双频激电仪及V8仪SIP 法都是属于利用岩(矿)石的激电效应,观测和研究激发极化电场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他地质问题。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图4 道均衡结果显示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EH-4野外工作方法

4 EH-4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技术 4.1 EH-4高频大地电磁测深原理 EH-4高频大地电磁测深系统由美国EMI 公司和Geo-metrics 公司联合研制出的电导率张量测量仪。EH-4利用大地电磁的测量原理,通过配置的人工电磁波发射源,可以弥补大地电磁场的寂静区和几百赫兹附近的人文电磁干扰谐波;EH-4依靠先进的电磁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技术,将大地电磁法(MT )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 )结合起来,实现了天然信号源与人工信号源的采集和处理,成为国际先进的双源大地电磁测深系统。该系统能观测从地表数米至一千多米的地质断面的电性变化信息,基于对断面电性信息的分析研究,可以应用于地下水研究、环境监测、矿产与地热勘察,以及工程地质调查等。该系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比较恶劣的野外环境。其方法原理与传统的MT 法一样,它是利用宇宙中的太阳风、雷电等入射到地球上的天然电磁场信号作为激发场源,又称一次场,该一次场是平面电磁波,垂直入射到大地介质中,由电磁场理论可知,大地介质中将会产生感应电磁场,此感应电磁场与一次场是同频率的,引入波阻抗Z 。在均匀大地和水平层状大地情况下,波阻抗是电场E 和磁场H 的水平分量的比值。 ()H E i e H E ??-=Z (1) 2 25151y x xy xy H E f Z f ==ρ (2) 225151 x y yx yx H E f Z f ==ρ (3) 式中f 是频率,单位是Hz ,ρ是电阻率(M ?Ω),E 是电场强度(mv/km ),H 是磁场强度(nT ),E ?是电场相位,H ?是磁场相位,单位是mrad 。必须提出的 是,此时的E 与H ,应理解为一次场和感应场的空间张量叠加后的综合场,简

地震资料格式说明

地震资料格式说明

————————————————————————————————作者:————————————————————————————————日期:

§3 资料处理流程说明: 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解编 预处理 (建立工区,切除,振幅处理等) 一次静校正 一、二维数字滤波 抽道集 高精度速度分析 剩余静校正高精度动校正 水平迭加 滤波、反滤波 (倾斜相干加强) 迭后偏移 一维数字滤波 振幅均衡、输出 在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情况选择模块,组合流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处理过程中,应首先根据野外电子观测班报和测量电子班报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由建立工区模块完成),若无测量结果,可根据模块提示完成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的工作。本系统适合于有或无测量资料的情况;同时也适合于变观资料处理。文件格式参见相关模块说明。 §4处理资料文件格式说明: 4.1 SEG-Y 记录格式(标准) (1)卷头: 3600字节

(a)ASCII 区域: 3200字节(40条记录 x 80字节/每条 记录)。 (b)二进制数区域: 400字节(3201~3600)。 3213~3214 字节—每个记录的数据道数(每炮道数或总道数)。 3217~3218 字节—采样间隔(μs)。 3221~3222 字节—样点数/每道(道长)。 3225~3226字节—数据样值格式码1-浮点; 3255~3256 字节—计量系统:1-米, 2-英尺。 3261~3262*字节—文件中的道数(总道数)。 3269~3270*字节—数据域(性质):0-时域,1-振幅,2-相位谱 “ * “ 号字为非标准定义。 (2)道记录块: (a)道头字区: 含: 60个字/4字节整或120个字/2字节整, 共240个字节,按二进制格式存放。 ·SEG—Y格式道头说明: 字号(4字节) 字号(2字节) 字节号内容说明 1 1— 2 1—4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 若干卷磁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3—4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磁带的道 顺序号从l开始。 3 5—6 9—12 *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炮号)。 4 7—8 13—16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9—10 17—20 测线内炮点桩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 一个记录时使用)。 6 11—12 21—24 CMP号(或CDP号)。(弯线=共反射面元号) 7 13—14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 中道号从1开始)。 8—1 15 29—30* 道识别码: l=地震数据; 4=爆炸信号; 7=计时信号; 2=死道; 5=井口道;8=水断信号; 3=无效道(空道);6=扫描道;9…N =选择使用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论文提要 根据近三年对地震勘探的学习和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总结出对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础任务是采集各种地震资料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地震勘探的精度和效果,所以对地震法的野外工作必须要十分重视。 野外工作方法,因各探区具体条件的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别。本论文就是介绍不同的野外环境所使用得不同勘探方法。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方法包括:勘探前期的测量工作、勘探中的钻井工作、各种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地震波的接收。二维勘探设计及测线部署包括:勘探阶段的划分、地震测线部署、地震勘探设计。三维勘探的运用和与二维的区别包括:三维勘探与二维的区别、高精度三维勘探的运用、地震数据野外采集、地震数据室内处理、地震资料的解释 正文 一、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引起地壳振动,如利用炸药爆炸产生人工地震,再用精密仪器记录下爆炸后地面上各点的震动情况。利用记录下来的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那么人工地震为什么能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呢?我们知道,当投一块石头到平静的水池里,平静的水面就会出现一圈圈的波纹,向四面八方传播,形成了"水波"。"水波"传到水池边或遇到障碍物时还会返回来,发生所谓的"波的反射"。地震勘探的原理与此十分类似,在地面上某点打井放炮后,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向下传播。地震波遇到地层(速度与密度的乘积有差异)的分界面时,通常会发生反射;同时另一部分地震波还会继续向下传播,碰到相似的地层界面后还会产生反射和透射,即一部分地震波的能量反射回地面,另一部分继续向下传播。与此同时,地面上精密的仪器把来自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地震波从地面开始向下传播的时刻和地层分界面反射波到达地面的时刻,得出地震波从地面向下传播到达地层分界面,又反射回地面的总时间,再用别的方法测定出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速度,最后就可得到地层分界面的埋藏深度了。 1、勘探前期的测量工作 工程内容:测量是指将勘探部署图上点、线、网按要求运用测量的方法放样到实地,为地震勘探施工、资料处理、资料解释提供符合要求的测量成果及图件等。 工程目的:为后续工序施工及成果图指明确切位置 测量分类:分常规测量、实时差分测量二种方法

物探电法野外工作方法

第一章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3.1 频率域激电工作程序 3.1.1 踏勘 根据地质任务在选择测区时,应组织力量进行踏勘,踏勘的目的在于了解测区的地质特点和地球物理前提以及接地条件、干扰水平、生活驻地、交通运输等情况。 3.1.2试验工作 对新的工作测区,在编写设计时应在典型的地质剖面上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做一定数量的试验工作,具体实验工作量以能对测区的地球物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为宜。 3.1.3草查与普查 对于1:5万~1:2.5万的大面积草查与普查时,其工作方法的选择以偶极法或近场源法(AMBN)为宜。就某一具体测区而言,应根据地质任务,通过分析所掌握的地质及以往的物化探资料或通过试验,确定一个适当的极距进行面积性的工作,以迅速得到面积性的资料,达到发现异常的目的。 3.1.4 详查 在普查所发现异常的基础上,开展1:1万~1:2千的详查工作,这时可用中梯装置扫面。建议采用一线供电多线测量的工作方式,以便在短时间内圈出异常的形态、做出成果的解释推断以及对异常进行轻型山地工程揭露。 对精测剖面,可采用偶极装置,根据不同极距(一般4-6个)

的观测结果勾绘出断面图,以判断矿体的埋深、倾向和形态,然后根据综合解释结果建议施钻验证,进而达到对异常的再解释。 在上述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岩矿石物性测定和幅频特性的研究。 一、联合剖面法 图2-10 联合和剖面装置 如图2-10所示,装置系数计算方法和三极装置相同 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排列AMN∞和MNB∞的联合。所谓三极排列是指供电电极之一位于无穷远的排列。采用联合剖面装置时,可以用A电极,也可以用B电极供电,而A和B有一个共同的无穷远电极C。也就是当A或B供电时,供电迴路中另一电极C位于无穷远。如果以O表示测量电极M和N的中点,则在联合剖面装置时,四个电极A、M、N和B极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测线),且AO=BO。无穷远极C一般铺设在测线的中垂线上,与测线之间的距离大于AO的五倍(CO>5AO) 工作中将AMNB四个电极沿测线一起转动,并保持各电极间距离不变,中点O就作为测点的位置。在每个测点上分别测出AMN∞排列和MNB∞排列Fs、ρs。对于同一极化体,AMN、BMN的测量结果将在极化体上方形成交点。利用这种交点性质和曲线的不对称性可判断极化体的产状、形态。

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3.3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一、地震勘探需要一整套仪器,包括检波器、专用电缆、地震仪器车 检波器将地面接收到的机械振动转化为时间函数的电信号,通过专用电缆送到仪器车,由仪器记录在磁带上,得到地震原始记录。 二、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 1.高灵敏度和大动态范围 人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地面引起的振动位移非常小(微米级),来自浅、中、深地层反射波的能量相差很大(几十万——几百万倍)所以地震仪要有高灵敏度和大的动态范围(二进制数位多) 2.宽频带和可选择的滤波器 为记录不同频谱范围的地震信号,所以记录仪频带要宽并且可选择。 3.仪器固有振动延续时间小 为对接踵而至的地震脉冲有良好的分辨力,要求仪器固有振动延续时间尽量小。4.仪器各道有良好的一致性 为了识别各种类型的波和提高工作效率,地震勘探通常在一条测线上的许多点(几百——上千)同时观测,这要求仪器各道有良好的一致性。 地震道——把对应于每个观测点的地震检波器、电缆、放大系统、记录系统所构成的信号传输记录通道称之为地震道。如仪器有24、48、96、256、1048、1200×16=9200道。 三、地震检波器 地震检器的作用是将地面机械振动转化成电信号。垂直检波器只接收垂直分量(主要是纵波成分)。水平检波器只接收水平分量(主要是横波成分)。3分量检波器。4分量检波器 四、地震数据记录系统简介P86图6.3—19框图 1.前置放大器和模拟滤波器 对弱信号放大。通过高截止和低截止滤波器限制波的频带。 2.多路采样开关

将多道连续信号离散为时间序列,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依次接通不同的地震道,将采样信号送唯一的一个输出道记录下来。 先记第1道的第1个采样值,第2道的第1个采样值,…………,第N 道的第1个采样值。 再记第1道的第2个采样值,第2道的第2个采样值,…………,第N 道的第2个采样值。 ……………… 最后记第1道的第m 个采样值,第2道的第m 个采样值,…………,第N 道的第m 个采样值。 3.瞬时增益放大器 k A A 20?= A ——记录下的振幅采样值 A 0——检波器收到的真振幅采样值 K ——可变参数,浅层k 小, 深层k 大,因为地震数据动态范围大。 ×0.3 ×0.5 ×1 ×2 ×3 4.模数转换器 5.磁带记录器。 6.数据显示 波形加变面积显示。P88图6.3-20a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今天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看看地震过后,国家是如何处理的。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详解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局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必要时,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快速完成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速报参数的测定,报国务院,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灾区所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时将震情、灾情等信息报上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有关行政部门及时将收集了解的情况报国务院 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 Ⅰ级响应 Ⅱ级响应 Ⅲ级响应 Ⅳ级响应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总原则

抗震救灾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 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国家 地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震情灾情报告 地震灾害分级 响应级别 响应程序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GDP1%以上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物探方法概述

物探工作需要全面、合理、统筹布置工作: 工作的布置是围绕着解决任务、目的要求去做的。一定要明白你所做的工作的目的,预想达到的效果。奔着预想的效果去寻找一切可能的依据。 全面性:要全面、系统考虑设计书规定的工作任务的布置,甚至要比设计书规定的工作任务还要多的工作考虑和布置。给变更设计工作提供可能。 合理性:要依据工作区的实际情况及所掌握的以往资料提供的依据,经综合分析研究后,合情合理地布置工作。 统筹性:为快速完成任务、加速评价工作成果。从时间上、方法上、技术上、各部门协作上、外部环境上、要统筹考虑安排布署工作。要学会合理调配人员、设备、队伍。达到即不窝工、又不浪费、高效快速地完成任务。 随着找矿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在寻找隐伏矿方面物探工作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要用好物探方法、正确地使用物探工作是我们每个搞物探(地质)工作者的职责,因此,这里主要介绍物探工作方法、思路。 一、任务的确定 1、应结合具体情况,根据当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寻找,具备物性前提的矿床、地层、控矿构造、有关蚀变岩石等作为物探工作目标物,要尽量发挥物探方法在构造研究,地质添图,直接和间接找矿,矿区勘探等多方面的作用。 2、物探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 (1)配合大、中、小比例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研究基础地质的资料。 (2)成矿远景进行间接找矿,以圈出找矿靶区、包括贵金属、有色多金属、黑色金属、以及具有间接找矿前题的非金属矿种等。 (3)配合矿区及外围普查勘探,对异常进行详细研究、为寻找深部、隐状矿提供线索。 (4)勘查油气、煤矿床。 (5)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6)其它工作,包括寻找爆炸物,地下管道、考古等人文活动遗迹调查等方面的应用。 3、当探测对象(矿种、矿床类型、间接找矿目标物等)物理前提不明,物性差异不明显、即探测目标与围岩之间的物性差异不够显著,不能肯定能测出目

电法物探

第三节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方法,比起我们前面讲的重力勘探方法和磁法勘探方法要多得多,按场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天然场法和人工场法两大类。天然场法包括大地电磁法、声频电磁法。人工场法包括:1.电阻率法如电测深法、电剖面法、充电法等。2.人工电磁法如频率测深、感应脉冲瞬变法、偶极剖面法等激发极化法法勘探在金属勘探方面用得最多,其次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探方面亦被广为应用。对勘探石油来说,主要介绍直流电测深法和大地电磁测深法。 一、电测深法 1.电测深的理论基础 1) 电阻率的概念 设有一长圆柱形导体,通以电流,其电流方向平行于柱体的轴线,从一端的截面,流向另一端的截面,这时它所呈现的电阻R的表达式为

(6.3.1 ) 式中 R:电阻; L:柱体长度; S:柱体的截面积; ρ:比例系数,它和柱体的导电性质有关,称为电阻率。 ρ的单位是Ω·m,它的大小是当L及S等于1时的电阻值,也就是说电阻率是代表某物体长度和截面都为一个单位时,通过平行于柱体的轴的电流所呈现的电阻值。电阻率是表征物质导电程度好坏的一个参数,物质的导电性越好,其电阻率值便越小,导电率(电阻率的倒数)便越大。 反之,如某种物质的电阻率较大或导电率较小,则其导电能力便较差。

2) 岩石的电阻率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由于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导电性,所以,不同岩石的电阻率也是不同的。表6.3.1中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沉积岩、岩浆 岩和变质岩的电阻率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同类岩石,其电阻率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且,在三类岩石中,沉积岩的电阻率较低,变质岩居中,岩浆岩的电阻率值最大。 3) 点电源在半无限的均匀介质中的情况 在电法勘探中,最简单的地质情况是水平地面下只有一种导电性均匀各向同性的岩层。 (1) 电位由于不同地层,有不同的电阻率,为了研究地下地质特点,一般采用通电入地的方法。如图6.3.1是野外施工的实际工作方法,A和B是用金属做的电极,通常称之为供电电极,通过它将直流电送入地下,

浅析野外地震勘探安全生产管理探讨

编号:AQ-Lw-00407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浅析野外地震勘探安全生产管 理探讨 Discussion on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of field seismic exploration

浅析野外地震勘探安全生产管理探 讨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论文关键词:野外地震勘探;安全;爆破 论文摘要:通过总结多年野外地震勘探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结合实际情 况,从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安全教育管理、安全技术培训管理、野外地震勘探 爆破作业的安全、伤亡事故管理几个方面对野外地震勘探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 研究,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野外地震勘探生产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 命安全以及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 弓I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石油物探、工程物探和煤田 地质勘探中被广泛应用。所谓野外地震作业即地震勘探就是用人工方法激发地 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情况,为寻找油气田 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地震勘探具有精 度高、分辨率高、勘探深度大等优点.因此,己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 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作业安全管理是地震勘探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由于地震 勘探野外作业的艰巨性、作业场地的复杂性,特别是石油地震勘探经常在海洋 和沙漠地带作,地震勘探又使用炸药爆破(或锤击)作为震源,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10学时)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 是从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 一、试验工作 目的:了解本地区的地震地质情况,确定解决任务所需要的最佳野外方法。 1、干扰波的调查,调查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2、地震地质情况的调查。 ⑴调查低降速带的厚度及速度 V2>V1在潜水面具有很强的反射,则透射的就少,找油而不是找水,则 希望在低降速带的底部爆处,潜水面的深度决定了打井深度。 ⑵工区速度的分布规律,一般速度是深度的垂直,这个任务由地震测 井来完成。 ⑶调查有无标准层:标准层:大面积连续追踪的地下反射界面。 3、选择最佳的激发条件:炸药埋藏深度,药量、炸药组合方式。 4、选择合适的接收条件:确定检波器的组合方式,合适的观测系统。 比如:道间距的为多少最好,第一个检波器与炮点多远,选择合适的仪器因素。 二、生产工作 根据试验得出的结论进行野外生产 第二节干扰波 一、地震波波场的特点: 地震震源激发以后,在地质介质中产生的振动的总和就是波场L1(x,y,z,t),震源性质以及地质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分布情况决定了波场的特点。在陆地震勘探时,广泛使用浅井、炸药包和它在井中安置的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横波和面波,当采用非炸药震源的激发的波场更加复杂,有的主要激发纵波,有的主要激发横波,但这些震源也不会是纯的,它们总是激发出两种体波以及面波。 各种震源之中,有些是脉冲型的,激发出很短的(约50ms)不超过3~4个周期的振动,有的产生变频正弦振动,其延续时间达若干秒震源激发的振动形状对波场的总形态有重大影响,它会改变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波所引起的振动之间的关系,当波的震源传播到具有大量界面的地质介质时,产生多次生波(各种类型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波场是由数目不多的强一次波和部分二级波加上许多弱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构成的,当存在折射界面时,则除了反射波外,还有折射波,除了地震震源引起的振动外,波场中还包括外部震源激发的振动→微震。

地震数据处理

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整体流程如下: 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 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 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观测系统检查 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3 静校正(野外静校正) 静校正为利用测得的表层参数或利用地震数据计算静校正量,对地震道进行时间校正,以消除地形、风化层等表层因素变化时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同时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方法: 1)高程静校正 2)微测井静校正-利用微测井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正量 3)初至折射波法 4)微测井(模型法)低频+初至折射波法高频 4 叠前噪音压制 干扰波严重影响叠加剖面效果。在叠前对各种干扰进行去除,为后续资料处理打好基础。 常见干扰有:面波、折射波、直达波、多次波、50Hz工业电干扰及高能随机干扰等多种情况。不同干扰波有不同特点和产生原因,根据干扰波和一次反射波性质(如频率、相位、视速度等)上的不同,把干扰和有效波分离,从而达到干扰波的去除,提高地震资料叠加效果。 常用的方法有:F-K变换、t-P变换、SVD变换等

高密度电法在物探工作中的应用.doc

高密度电法在物探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高密度电法在招远玲珑镇大蒋家拟建尾矿库规划区块物探工作的实际应用方面出发,通过在该区块开展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测深测量,以查明场区范围内是否有明显的采空区及断裂构造破碎带存在。本文重点对高密度电法探测玲珑镇大蒋家村拟建尾矿库中遇到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为该区块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物探资料。 关键词:隐患探测采空区地球物理特征应用 1 概述 2 研究区的地质(或项目)背景 表1 岩(矿)石物性参数测定成果统计表 ■ 本次工作区主要出露岩石为岩性为含斑粗、中粒二长花岗岩、弱片麻状细、中粒含石榴二长花岗岩等。由实测物性参数资料看出: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石英脉、中粒二长花岗岩及二长花岗岩呈高阻低极化反映。3 高密度电法概述 本文高密度电法测量使用的仪器是WGMD-9型超级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接收机是WDA-1、1A型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该仪器是中装集团技术中心与重庆地质仪器厂联合研制开发的新型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该仪器采用全数字自动化测量,对自然电位漂移及电极极化进行自动补偿,采用模拟数字双重滤波技术,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数据的准确性,适合高分辨率电阻率法工程地质勘探。 ■ WGMD-9型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①接收部分 a电压通道:±32V(24位A/D); 测量精度: 当Vp≥5mV时,±0.2%±1个字 当0.1mV≤Vp5mV时,±1%±1个字 b输入阻抗: c视极化率测量范围:±1%±1个字; d Sp补偿范围:±10V; e电流通道:6A(24位A/D); 测量精度: 当Ip≥5mA时,±0.2%±1个字 当0.1mA≤Ip5mA时,±1%±1个字 f 50Hz工频干扰(共模与差模干扰)压制:优于80dB。 ②发射部分 最大发射功率:7200W; 最大供电电压:±1200V; 最大供电电流:±6A; 供电脉冲宽度:1~60秒,占空比为1:1。 4 研究内容 施工剖面总长620m,共320个物理点。其中每条剖面控制点的相对坐标如表2。 GPS参数为:中央子午线为E120°,DX为0,DY为0,DZ为0,DA为-3,DF为+0.00000003。 4.2 室内资料整理及数据处理。室内工作主要是将高密度电法测量所采集的大量数据输入计算机中。用多功能电法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突变点剔除,数据网格化,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