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畜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家畜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家畜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家畜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家畜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所有措施都是针对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的。

一、基本原则和内容:

1、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合作,

坚持预防为主,实行综合防治,包括疫情监测,预测,(许多事例),注意疫病在时间、空间、物种间等三间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预防。

加强法制宣传,严格依法办事。

2、基本内容:

①平时预防,这是主要工作,包括搞好饲养、管理、卫生消毒、自然繁殖、免疫、药物预防、杀虫灭鼠、严格检疫等。

②发病后扑灭,是一种被动工作,包括诊断上报疫情,隔离、封锁、紧急预防接种、治疗、扑杀、消毒、处理病尸等。P21预防、防制、消灭。三种概念,净化吴P34

下面分开讲防制工作的两在内容

二、传染病的平时预防措施:(90分钟)

这是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重点,防患于未然,工作目标应该是如何不让传染病发生或尽量少发生。为此,主要开展下述一些工作。动物养殖场的设计规划、防疫制度、风险分析、环保、疫病区划。

(一)免疫接种P42

1、定义:人工方法,有效疫苗,引入动物,产生免疫力,由易感变为不易感。免疫接种是目前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包括人类传染病在内。主要针对易感动物这一环。

2、制定详细的免疫计划:疫病流行情况、动物种类、病种、次数、时间、密度、疫苗、效果、人员安排、计划外免疫。

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首免、二免、疫苗、方法、联合用苗、参考程序及具体程序。

疫病情况

疫苗

判定原则免疫监测

动物性质

4、认真选择疫苗:单、联、多价、活、死,选苗原则:性能好、反应小、无干扰、花钱少。

5、使用正确免疫方法及途径。联合用苗:先活后灭或同时用,先少后多。

6、不良反应及克服办法:

①不良反应呼吸道、全身症状、局部反应。正常反应、严重(异常)反应。

②原因微生物毒力、佐剂、机体状况、品种差异、免疫方法、途径、操作失误、环境应激等,油苗皮下最好。

③克服办法:加抗生素、加保护剂、减少应激、加抗应激药物、严格操作、及时处理。

7、免疫失败及其原因

(1)免疫失败定义

(2)原因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免疫麻痹、疫苗保存、免疫缺陷、剂量、隐性感染、使用方法、途径、质量、潜伏感染、抗体干扰、其他病诱发、疫苗间干扰、程序不合理、病

原变异、血清型不符、使用药物不当。

8、免疫效果的评价:流行状况、血清学、攻毒试验(与非免疫动物比较)。

(二)、药物预防P45(15分钟)

即针对易感动物,又针对传染源(健康带毒)。主要是化学药物。

1、预防对象(范围)无疫苗或疫苗效果不好,但药物可起一定作用的传染病,如沙门氏菌、巴氏杆菌、支原体、大肠杆菌等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和流感、传喉、传支等少数病毒性病。

2、特点可有效控制许多细菌性传染病,无散毒危险,也对某些病毒病有效。但费时费工费力,成本高,易中毒,有残留,易产生抗药株。逐渐受限制。

3、用药原则合理使用,有的放矢;掌握剂量,防止中毒;间歇用药,用一停三;穿梭用药,定期更换;掌握时机,灵活用药。

4、使用方法:饮水、拌料、喷雾、注射等。

5、常用药物

(1)抗生素类

(2)化学合成药物(保健添加剂):磺胺和呋喃类、抗菌增效剂、喹噁啉类如:喹乙醇、痢菌净、氟喹诺酮类(沙星类)、氟哌酸、呲哌酸、硝荃咪唑类(甲硝唑即天滴灵、贝尼尔即血虫净)、抗寄生虫类药物。使用剂量参照说明或有关书籍。

(三)、消毒、杀虫、灭鼠P33 (15分钟)针对传播途径

1、消毒定义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清除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一般不含非病原微生物及芽孢、孢子。

灭菌则是杀灭一切微生物及其孢子、芽孢。

防腐则是指防止病原微生物发育、繁殖,不一定杀灭。防止疫病的流行。

2、消毒分类根据其目的、意义和工作性质可分为三类:

(1)定期常规预防性消毒平时的日常性工作,均有计划地定期进行,以预防一般常见传染病为目的。

(2)临时消毒发生传染病时的应急消毒,以预防和终止当时正在流行某种特定传染病为目的,不在计划之内,消毒方法、药物、对象均以该种传染病的实际情况而定,消毒次数比较频繁,每天一次甚至几次。

(3)终末消毒在某种传染病流行结束后,或对疫区、疫点解除封锁之前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也以预防某种特定传染病发生为目的。

3、消毒方法根据消毒过程中杀灭病原体的作用机制,可将消毒方法分为三大类,即物理、化学、生物法。但应注意两点:一是无论那种方法,消毒前均应清扫、冲洗,方可除去80—90%的病原体(消毒程序:吴P85)。二是不同病原应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法利用各种物理因素杀灭病原体的方法。此类方法应用很广,效果可靠,包括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A、紫外线、阳光、适用范围杀灭对象作用机理:破坏DNA

空间有效范围1―2m,时间10―30min,高湿、通风利于消毒。有杀WC作用。

B、高温消毒:干热、湿热、火焰、微波。

C、超声、辐射

(2)化学消毒法P35 【自学】用各种化学药物杀灭病原体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很多,性质和特点各异,如酸、碱、盐(Na2CO3,季胺盐类)、醇、

醛、酚、卤素(漂白粉、碘)、重金属(汞)、氧化剂类(H2O2,PP水)、表面活性剂(新吉尔灭、消毒净、百毒杀)、染料类(龙胆紫、结晶紫、利凡诺、莹蓝)、环氧已烷等。

无论哪一类消毒剂,其对病原体的作用都不外乎下述两个方面之一,即破坏病原体的物质结构和改变病原体的生存环境。物质结构包括蛋白质变性、降解、氧化、细胞膜的通透性(表面活性剂破坏脂类结构)、核酸。生存环境指PH、温度、粒子浓度等。

常用消毒药物的使用方法如下(表1)。常用消毒药的浓度、用法应牢记。

(3)生物热消毒法即堆积发酵高热(70。C以上)来消灭病原体。污染粪便、垃圾多宜用此法,但不能杀灭芽孢。消毒效果检查:减少率60%以上。

4、杀虫、灭鼠、防鸟。生物杀虫。

(四)、检疫(20分钟)P25按法律由国家兽医行政部门针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定义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家畜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传播蔓延。目的意义: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新病传入、防有病物进入(保证合格无危害品)。

2、检疫物品范围:动物及其产品、饲料、工具、邮包等。P517:三类传染病。

3、检疫疫病对象:不同国家、地区或组织、部门要求不同,一类传染病是重点对象。各国均把流行广、危害大、难控制、外来病、新病等作为检疫主要对象。

P517:我国政府规定的检疫对象

4、分类:产地、运输、口岸检疫三种。前3种为国内检疫、后一种为国际检疫。

我国目前分为内检和外检两类。

(1)产地检疫即动物产品生产地的检疫,为一种经常性工作,包括市场检疫、收购检疫和生产单位内部检疫如结核、布病、白痢等。前两种为政府有关部门的检疫执法人员实施,按有关法规、规程进行,检疫合格,有检疫证明者才能上市、出售。但其往往没有确定的检疫对象,即具体的病,随机性较大,一般为目检。单位内部检疫则由生产单位内部技术人员实施,多为一种定期检疫,具有具体的检疫对象,如每年进行若干次结核或布病检疫。鸡场的鸡白痢检疫等。现已三检合一:动、植、商。

(2) 运输检疫国际惯例。包括铁路、航空、公路、水运检疫,由政府兽医检疫执法人员执行,为一种临时性检疫。我国目前的铁检任务主要由动检和兽医派出机构承担,例如河南省现有13个铁检站。只有检疫合格者才能托运。交通检疫是铁检以外的检疫形式,主要由设在全国各地交通要道的检疫站(卡)执行,均由当地辖区内的动检部门负责,类似于木材检查站。对不合格的动物或物品应按要求处理。

(3)屠宰检疫吴P48

(4)口岸检疫即出入境检疫,亦为国际惯例。我国设有大量口岸检疫站(海关),如郑州海关的郑州动植物检疫局,负责陆、海、空港的各种检疫。一般均设在海关(机场、港口、码头、车站内)。其检疫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

进出口检疫:贸易性检疫,对象由贸易双方确定。

旅客携带物检疫:临时性检疫,带有不确定性。

国际邮包检疫:根据邮单填写内容确定检疫对象。

过境检疫:即车、船等“过路货”、

重点检疫一类传染病。各国均有规定。

(五)疫病风险分析和疫病区划

提问:

1.免疫失败定义。

防止传染病及卫生防疫措施

防止传染病及卫生防疫措施 11.1.1突发卫生防疫事件:流行性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和煤气中毒、中暑等。 11.1.2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在工程施工现场区域内宣传普及公共卫生防疫知识,增强防治、防护和应变能力,提高全体员工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加强日常检查,一旦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使突发事件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分部负责:卫生防疫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部管理,各分部及专业施工单位对辖区内卫生防疫工作负总责。总承包部对辖区内的卫生防疫工作进行统一指挥调度。 ·快速反应:各分部应建立应急领导小组,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情况,立即启动分部应急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原则,快速控制疫情扩散,积极救治病人,控制续发病例;对突发的重伤员要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以救死扶伤,最大限度的减少亡人。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总承包部成立卫生防疫应急小组,各专业、劳务分包单位的主管经理、安全员、工长、护卫队全体队员等参加。 医务室设在办公室。 应急小组职责: ·贯彻政府和上级有关卫生防疫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现场卫生防疫、人员救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和预案,明确各分部成员和相关部门职责; ·检查督促各分部履行职责情况,收集、整理、分析、传递、发布有关信息; ·组织卫生防疫常识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纠正不卫生行为,排除隐患,研究解决卫生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事件发生时负责组织分部业务人员实施救护工作;

·负责事件期间上级机关、新闻媒体的接待工作; ·组织评比、表彰卫生防疫先进单位和个人; · 协助卫生防疫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对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2.2下设机构和职责 2.2.1应急小组办公室职责:在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下,领导和指挥全辖区内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日常工作;统一指挥疾病防疫人员和应急救护分队;协调有关部门与医务人员配合开展工作;适时调集和安排医务人员、药物、器械、车辆等资源保障工作;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向上级通报事态发展和处理进展工作。 2.2.2总承包部设医务室,配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材(急救盒、2%红汞、75%消毒酒精、碘酒、创可贴、急救箱、担架、氧气袋、止血袋、绷带、体温表、消毒纱布、消毒棉球、胶布、血压计等)。 医务室职责: ·负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并组织实施,执行卫生

2017年兽医传染病学考研复习资料——完整版

兽医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掌握传染病的特征, 按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按病程长短等不同,对感染的理解;掌握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的含义。 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2按动物种类分猪传染病,鸡,鸭,鹅,牛,羊,马,犬,猫,兔,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分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位主要的传染病4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一类疾病和二类疾病6按疾病来源分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7其他 构成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致病力。动物机体:免疫力。环境:二者共同相处的环境。 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⒍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⒎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8.病毒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且最后昌邑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2. 掌握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的概念,各阶段的对诊断疾病的价值。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叫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叫明显期。 转归期: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的动物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保护自身及其后代),并且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3.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意义。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4. 理解传染源的概念,以及传染源的划分和它们在传染病中的作用。 传染源:指有某种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是指表面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 5.理解传播途径的概念,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掌握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正确运用它们对传染病进行防控和扑灭。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家畜传染病课件: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要(学时) 教材P 7-18 一、感(传)染和传染病 P7 (15分钟) 1、感染 ①定义: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动物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叫做感染。感染涕度:从无症状到明显症状甚至死亡的不同程度临床表现。 ②意义:感染是微生物赖以生存、延续种群的前提和形式,是传播的基础,是机体与微生物相互斗争的过程。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感染的结果。病原体只有进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形成感染,易感性既缺乏免疫力或抵抗力。有些动物体内则不适合病原体生长或可将其主动清除掉,这种特性叫做这些动物的抗感染免疫,从广义讲抗感染免疫可以是特异性的,同时也包括非特异性的。是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可与后面的隐性感染加以比较。 2、传染病 (1)定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且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疾。 (传染性和流行性定义:P7,前者为个体间、后者为群体水平) (2)特征: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机体特异性反应可测性(抗体及变态)、特异性免疫(抗性)(体液、细胞)、特征性表现(潜伏期、症状、病变、病程、流行过程和规律等)。了解这些特点可将其与非传染病加以区别。 二、感染的类型及传染病的分类(与其相应的是传染病的类型)(30分钟) 由于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的斗争是错综复杂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感染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病原体的来源分外源性和内源性内源性感染和条件致病有相同点,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为病原菌,后者可为非病原菌。 2、按病原种类的多少分单纯、混合。 3、按先后分原发、继发 ☆4、按感染后的表现分显性、隐性、顿挫型和一过性。 (1)显性感染病原毒力强、数量多、机体抵抗力弱,感染后病原体不断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临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它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斗争平衡被打破的过程。 (2)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后定居于某一部位,虽能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过程的叫做隐性感染,这是一种病原体与机体处于暂时相对平衡的斗争状态。隐性感染也称为亚临诊感染,处于该状态下的动物虽然无临诊症状,但体内可能会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而且有些动物体内的病原体还会向外散播,该类动物称为带菌(毒)者。健康带菌都是隐性感染的结果,但隐性感染并不一定都造成健康带菌,例如有些隐性感染者可将体内病原体彻底清除,即抗感染免疫。隐性感染(带菌)的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转化为显性感染。感染、发病又耐过的动物带菌为康复带菌,它不同于健康带菌,不会再次发病,只会散播病原,引起其他个体发病。隐性感染要靠实验室诊断或免疫学或病原学方法。

第二章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第二章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3学时) 主要内容 1、防疫的基本原则和综合性防疫措施 2、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3、动物检测的分类及检疫内容 4、隔离和封锁的方法 5、病畜的治疗方法 6、消毒、杀虫、灭鼠的方法 7、预防接种、紧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自学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了境动植物检疫法 2、常用畜禽生物制品简介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平时的预防措施 3、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4、各种措施执行的方法 重点 平时的预防措施、发病时的扑灭措施;疫情报告与疫病的诊断方法;检疫;隔离和封锁: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消毒、杀虫、灭鼠的方法。 难点 检疫;隔离和封锁;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 查明和消灭传染源,截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提高家畜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对各个不同的流行环节,分清轻重缓急,找出重点措施,以达到在较短期间内,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猪瘟 –牛恶性卡他热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综合性防制措施:“养”、“防”、“检”、“治” 养: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的非特异性抵抗力 防:预防接种 防止环境污染,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检:检疫,畜禽检疫,畜产品检疫 治:治疗,特异性的生物制剂 抗菌素 一、平时的预防措施 疫病的预防(prevention): 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疫病的防制(control):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源,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将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疫病的消灭(eradication): 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灭。 ⑴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自繁自养”是防止从异地带进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 措施 宣化镇岳窑小学 2014.9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一、遵循预防为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做好常见传染病预防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各班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定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保障师生健康。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3)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2、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3、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食堂员工每年体检、持证上岗制度,发现卫生问题及时整改。食堂管理者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校医、教育处。杜绝食品卫生事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4、有计划的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5、合理安排学生的生活、学习、注意劳逸结合,教育学生养成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7、加强部门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8、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班主任要按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午检和报告,宿舍管理老师坚持对住宿生晚上回宿舍检查和报告,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并把检查结果记入班主任日志和值班记录。 2、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1名高烧学生或者1天内有3个学生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及电话询问请假学生发现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教育处。执行"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教育处,学校校医应当在24小时内向上级机关报告。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方案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如何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传染源---1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一)管理传染源---2

传染病宣传材料

传染病宣传材料 一、传染病防控常识 (一)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a)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b)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c)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分为四种传播方式。(a)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b)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c)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 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d)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与水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啮齿动物、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活动有关。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青少年学生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甲流感: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 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0天。 2、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3、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16、间接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多数传染病均属于接触性传染病。 17、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18、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9、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20、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价(主要是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造成流行,并且借此在自然界长期存在。这些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注意: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有: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流行性乙脑炎、黄热病、口蹄疫、鹦鹉热、Q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菌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2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包括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所在的地区。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2.5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 2、感染的类型 3、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4、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5、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的关系 6、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及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 自学内容 1、感染的分类 2、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来源及种类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特性、发展阶段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重点 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概念;疫点、疫区、疫源地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难点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 (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

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 (一)感染的类型 1、按感染的发生分: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按感染的部位分: 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3、按病原的种类分: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5、按疾病的严重性分: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6、按病程长短分: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7、按临床症状分: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

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最新整理)

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 1、组织工地所有施工人员到所在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凭证》后方可上岗作业,不得使用无《健康凭证》的外来人员并建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健康登记制度。 2、建立健全工作领导协调机制,设立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传染性疾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名单悬挂在施工现场明显处。 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农民工自我防治意识。通过讲座和发放宣传画册等形式在农民工中宣传普及传染疾病防治知识,各施工现场要配备兼职传染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员,利用业余时间在农民工中开展艾滋病等传染疾病预防讲座。 4、公司两月一次对施工现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5、对防治工作不落实、造成疫情发生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资格。 6、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现场施工人员患有法定传染病时,项目部必须在2小时内向现场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处置,并积极配合处理,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7、制定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等卫生管理制度、防病措施和消除控制四害的卫生措施,定期进行自查,及时消除卫生防病安全隐患。如发现传染病或食物中毒,不得隐瞒,要立即报告,积极协助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处理,保证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 8、设立食堂的建筑工地必须到有关部门申办《卫生许可证》,炊事员须经体检、培训合格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食堂内外环境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坚持生熟分开,加工食品要烧熟煮透,不准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从正规渠道采购食品原料和调料,严禁使用工业粮油、盐、碱;外购快餐盒饭的单位,必须从有卫生许可证的送餐企业定购。

9、工地设立建筑面积≥9m2的医务室,配置桌椅、药箱、担架、氧气袋、常用药品等,医务人员应定期在现场巡诊,做好健康教育,做好食堂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公司定期对民工宿舍、食堂、生活饮用水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10、项目部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严防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工人的身体健康;对违反以上法律法规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11、大力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和预防传染病、食物中毒等为重点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建筑工地人员的卫生意识、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人人懂法、守法。增强各级人员的责任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 社会稳定。 附:传染性疾病预防具体措施 传染性疾病预防具体措施 疾病名称传染病预防措施 流感: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若有流感发生,很容易引起流行及时隔离病人是减少传播、控制流行的有力措施。病情轻者可在家隔离,最好单人住,与病人接触要戴口罩,病人分泌物要进行消毒处理,餐具、玩具、手帕可煮沸消毒,也可在日光下暴晒2小时,病情严重者应住院治疗。病人应隔离至退热后2日为止。 甲型流感预防措施:开窗通风,公共场所戴口罩,室内可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等。老人、儿童或有慢性病者每年应接种流感疫苗。因流感病毒种型很多,每年流行型别不同,接种者在接种前一定要注意厂家说明书,看其是否适合当年使用。 禽流感:人群对禽流感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患病,无性别差异。1.隔离病人,最好实行就地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注意早期可疑患者,尽量避免去大医院集中就诊。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2.加强禽类疾病监测,一旦发现受感染动物应立即就地销毁,对疫源地进行封锁并彻底消毒。 3.发生疫情时应减少与禽类接触,触摸病禽要戴手套或塑料袋;触摸病禽后要用肥皂洗手;不要让小孩触摸禽类动物。

动物传染病试题集与答案

动物传染病试题集与答案 一.选择题 1、近20 多年来,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防制取得了显著进展,1996 年1月16 日,我国正式宣布消灭了下面哪个疫病(),这是继牛瘟之后我国第二个消灭的动物传染病。 A .猪瘟B.鸡新城疫C.禽流感D.牛肺疫 2、1956 年,在我国宣布消灭了第一个动物传染病是(),为我国近代兽医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A.猪瘟 B.鸡城疫 C.牛瘟 D.牛肺疫 3. 在猪病防制中,我国研制的()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比较想的猪病疫苗。 A猪蓝耳病B.猪瘟C. 猪流感D、猪伪狂犬病 4. 我国第一个获批准的兽用基因工程菌苗是防制下面哪个疾病的?() A .猪大肠杆菌B.猪沙门氏菌C.猪副伤寒D. 猪痢疾 5.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在防制()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效果不错。 A. 猪瘟 B.猪伪狂犬病 C.猪流感 D.猪蓝耳病 6.()是由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家禽传染病。 A 小鹅瘟B.鸭瘟C.禽流感D. 新城疫 7. )是1984 年由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该病严重危害养兔业。 8. 1997 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已于1998 年1 月起正式实施,该法规是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法律依据。c A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9.生物安全包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体系、实验室安全体系和()领域3 个方面。 A. 生物技术B 、基因芯片C、基因工程D.预防接种 一、单项选择题 1.发生可疑性炭疽后,应取()进行送检。D A.肝脏、 B.心脏、 C.肺脏、 D.耳朵或天然孔渗出血 2.急性猪肺疫的特征性病变是()A A.纤维素性肺炎、 B.坏死性肠炎、 C.脾肿大,边缘梗死、 D.坏死性肝炎 3.生产上一般采用()进行布病的检疫B A.琼扩试验、 B.试管或平板血清凝集试验、 C.中和试验、 D.ELISA 4.猪丹毒主要发生于()B A.仔猪、 B.架子猪、 C.怀孕后期母猪、 D.香猪 5 猪喘气病是由()引起D A.猪喘气病病毒、 B.猪丹毒杆菌、 C.衣原体、 D.猪肺炎支原体 6.牛流行热又称()A A.三日热或辐射热、 B.五日热、 C.七日热、 D.无高热 7.破伤风是由()引起C A.魏氏梭菌、 B.溶血梭菌、 C.强直梭菌、 D. 巴氏杆菌 8.大肠杆菌有()血清型D A.1 个、 B.2 个、 C.3 个、 D.多个 9.猪伪狂犬病侵一个猪场后,往往难以彻底根除,其根本原因是()B A.病毒毒力太强、 B.动物健康带毒、 C.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太强、 D.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10.仔猪水肿病的特征病变为()D

传染病防控措施及方案

岔河新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邓和荣 副组长:彭旭邹安鹏 成员:刘文美及各班班主任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新选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病人急性病人藉其排泄物或呕吐物而促进病原体的播散,其中轻型病人症状多不典型而不易发现,慢性病人可长期污染环境。在不同传染病中流行病学意义各异。 (2)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由于无任何症状、体征而不易被发现,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由于病原携带者(尤其是慢性病原携带者)不出现症状而不易被识别,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中有重要意义。 (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传染病,可由动物体内排出病原体,导致人类发病,如鼠疫、狂犬病等,称动物源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由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所组成。 (1)空气、飞沫、尘埃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 当病人讲话、咳嗽、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到周围空气中,易感者通过呼吸而感染。 (2)水、食物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易感者因进食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食物,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或进食患病的动物的肉类、乳类、蛋类等,受到感染,如囊虫病、绦虫病等。另外,某些传染病还可通过与疫水接触,病原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导致感染,见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传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通过污染日常生活用具(如餐具、洗漱用具)、玩具等传播疾病。 (4)吸血节肢动物又称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跳蚤、白蛉、恙虫等)通过在患病动物和人之间叮咬、吸吮血液传播疾病,如蚊传播乙脑、虱传播斑疹伤寒,亦可通过机械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再使易感者感染,如苍蝇、蟑螂传播伤寒、痢疾等。 (5)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当病原体的芽胞(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该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流行。普遍推行人工自动免疫,可把易感者水平降到最低,使流行不再发生。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通过作用于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受自然因素影响尤其明显。传染病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关系密切。例如长江流域湖沼地区有适合钉螺生长的地理、气候环境,这就形成了血吸虫病的地区性分布特点,寒冷可减弱呼吸道抵抗力,故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炎热的夏季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