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画风》教学教案

2020年《画风》教学教案

2020年《画风》教学教案
2020年《画风》教学教案

《画风》教学教案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下面是的《画风》教学教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生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了解风吗?能说说你感受到的风吗?有风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风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风》这个故事

二、识字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湿—显

三、写字指导。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比较借鉴:乌—鸟丹—舟涛—寿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巧设悬念

1.情景激趣。今天咱们一块儿去“旅行”。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你们要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们看到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

2.学生拿出纸笔作画。请几位学生上黑板作画。

3.教师描述。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你们朝远处看,那儿有一座青山,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房前屋后种着果树,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赶快把这优美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

4.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

5.教师继续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

6.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

7.小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容易画,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

二、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你读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电脑课件。

(我知道红旗在飘说明有风……教师播放红旗飘动、风车转动、雨丝斜斜等电脑动画课件。)

4.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弯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5.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三、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朗读。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小组推荐代表朗读。

4.评读:用什么语气?什么语调?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5.表演示范朗读。

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1.展示刮风图,感受风的魅力。

2.动手画风,展示学生画风的作品。

3.启发想象: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201x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22章 四边形回顾与反思教案 冀教版

2019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2章四边形回顾与反思教案(新版)冀教版教学设计思路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总结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及主要知识点,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回顾,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特殊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识别方法,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平面图形的镶嵌,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与操作相结合的回顾与反思,在已有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简单推理,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增进思考与交流深化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本章的所有重点内容。; 难点是能总结出这些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点解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出本章所学的知识点,写出本章的知识框图。 (一)知识结构 (二)知识点 1.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矩形、菱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性质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来的。矩形是由平行四边形增加“一个角为90°的条件而得到的,它在角和对角线方面具有比平行四边形更多的特性;菱形是由平行四边形增加“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而得到的,它在边和对角线方面具有比平行四边形更多的特性,正方形是由平行四边形增加“一组邻边相等”和“一个角为90°两个条件而得到的,从而它在边、角和对角线方面都具有比平行四边形更多的特性。 3.对特殊四边形,还要注意从对称性的角度把握其特征,并领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画风》教案设计

《画风》教案设计 龙师附小黄可卿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一、激趣导入 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和风有关的游戏,好吗?谁能唱唱和风有关的歌?(抽生)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抽生)对了,孩子们,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可以说出来,可是,风能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学习---《画风》。 二、识字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还请了3位新朋友,是谁呢,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

(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又认识了三位新朋友,真开心!哎?他们名字中的生字宝宝一个个顽皮地跳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生字)让我们把小火车开起来吧!(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听到你们读的这么好,生字宝宝都开心地跳起来了,瞧,他们跳到一些我们班学生的名字中了。你们看,是谁?我们班有和他们姓? 三、学习课文 1、刚才同学们生字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到课文中,看谁读得最准确。 愿意把课文读好吗?你准备怎么读好课文,给自己提要求。现在就按照自己要求自读课文。 2、同学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老师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掌握了。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你想读哪几个自然段? 指名分段接读课文。评议。 4、课文讲了3位小朋友干嘛?(画风).三个孩子怎么画风的,课文给我们做了生动的描写。 请小朋友默读课文,勾出他们画风的方法。 5、老师还把他们的画带来了,想看看吗?出示图:猜猜这是谁画的?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

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

二年级下册《画风》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画风》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风》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风》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简析 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文中的小朋友思考。风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画?陈丹、赵小艺、宋涛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理解,但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查一查、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理念 倡导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朗读为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示范

读等)语言实践中,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尤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句子,读懂课文,把握人物情感,切身体会到遇事善于质疑、思考、解疑带来的无穷乐趣,并树立起自信,同时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谜语激趣:禾苗见它弯腰,小树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浪花见它欢笑。请学生自己到田野里、大海边、校园中寻找谜底。 2、引导探究:看看哪位最爱动脑筋的同学有办法把它带到教室里来。 (二)揭示谜底,引入新课 1、揭谜底,并让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把它带到教室中来的。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小朋友,看看他们又是怎么办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想知道怎样画风吗?风画出来漂亮吗?咱们来听课文录音,好吗?[录音]有的小朋友都听入迷了! 2、下面的这段时间,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课

二年级语文画风教案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生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了解风吗?能说说你感受到的风吗?有风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风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风》这个故事。 二、识字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 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 “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 湿──显 三、写字指导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比较借鉴:乌──鸟丹──舟涛──寿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

因式分解回顾与反思

第四章因式分解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因式分解的两种方法: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逐步认识到了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是一种互逆关系,但对因式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还不够深,应用不够灵活,对稍复杂的多项式找不出分解因式的策略.因此,教学难点是确定对多项式如何进行分解因式的策略以及利用分解因式进行计算及讨论.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对比、类比、讨论、归纳等活动方法,获得了一些对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以及利用分解因式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数学活动经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提取公因式与公式法的用法,本课时安排让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旨在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应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及几种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2)提高学生因式分解的基本运算技能; (3)能熟练地综合运用几种因式分解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对因式分解的应用能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因式分解综合练习和开放题练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通过认识因式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第三课比画风教案

第三课.比画风(课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1.掌握课文中生字的结构,偏旁和字意. 2.理解本课词语的词意,把词语能实际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实际运用课文里的重点句型. 过程与方法:1.运用讲解,边读边想边读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个字和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以课文为材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扩展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片课文培养学生遇到难题时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习惯。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生字的结构,偏旁和字意. 2.理解本课词语的词意,把词语能实际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实际运用课文里的重点句型. 教学难点:1.理解本课词语的词意,把词语能实际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实际运用课文里的重点句型. 课型:新课 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讨法,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能画什么?(学生自由举手回答),我们都会画画,小狗,小猫,小猴也喜欢画画,他们画了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画了什么吗?……………..那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课.比画风。 板书课题,第二课. 比画风 二,讲授新课 (一) 词语学习 师:我们为了跟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先理解本片课文的生字和有些比理解的词语,你们打开书第21页边预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这时老师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生: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师:同学们这些是我们要学的生字和词语,这里面有没有你们课外学习的或认识的字和词呢?如有学生举手说说,对的老师肯定,错的老师纠正,并表扬学生课外自学汉语的习惯和鼓励其他学生像这些学生学习. 师:那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生字和词语 1.鸟(niao ) 5.大拇指(da mu zhi ) 2.嘴唇(zui chen ) 6.枝干(zhi gan ) 3.烟囱(yan cong ) 7. 帆(fan ) 4.风车(feng che ) 8.旗杆(qi gan) 8. 眨(zha ) ___ 眼睛闭上立刻又睁开。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搭支架》一课的教学 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画风》教案设计

15、画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小伙伴,一起来给他们打个招呼吧。(宋 涛、陈丹、赵小艺)它们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谁会读?小老师读对了,大家跟着一起读。 2、复习生字词:显得、乌云、眨眼、斜斜的雨丝、弯弯的小树、呼呼转的风车、多音字“杆”。 二、学习新知。 大家记性可真好,现在我们打开书本,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里,你能把它一下子认出来吗?(指名读1—3自然段,第一段:指名读,师评。第二段:你发现句子的后面是个什么标点符号?对这就是个疑问句,谁能读出疑问的语气?(齐读)第三段:谁来读出陈丹肯定的语气。 三、按自学提示,自主学文。 1、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把它画出来呢?现在陈老师有任务要交给爱动脑筋的孩子们,(出示学习要求:听录音朗读课文4—8自然段,想一想:三个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在课文中找出他们画风的句子,用“——”画出来。 2、学生听朗读划句子,教师巡视。 3、指名上台贴图。(老师把他们的画带到课堂上来了,有请三位小朋友上台把他们的画贴在相应的小朋友的旁边,看谁贴得又快又准确。) 四、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一)学生汇报。(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把你画出来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出示)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出示)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出示):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出示):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师:现在请你检查你的同桌,看他划的和老师划的是否一样?(不一样)请你快速把它划准确。 (二)品读感悟。 1、是谁第一个画出了风?真聪明,请看,这就是赵小艺的画,你从哪里看出有风?对啊,这是。。。。。。(出示卡片):飘扬的旗子(齐读,板书)是什么把旗子吹得飘起来?(出示):风把()吹得()了;风把()吹得()。 2、如果你是第一个想到办法,那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谁能名用自信、高兴的语气读读赵小艺的话?(出示)“我能!” 3、下面请大家认真聆听老师的朗读,请你像老师这样把他读出来吧。 4、赵小艺不但画出了飘扬的旗子,他还画了什么?(出示):呼呼转的风车(个人读,齐读)这时他就更加高兴了,

小学语文《画风》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画风》教学设计与反思 关庙镇中心小学李建伟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三个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 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朗读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 移。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二年级的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观点、做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的创意,学习他们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7个生字。 2、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难点:引导学生说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画风,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习惯。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图画本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请认真听,“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云儿 见它让路,树儿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红旗见它飘舞,风铃见它唱歌”,它是什么?(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例如:大风、狂风、龙卷风、微风、(适当地请学生加动作表现风)春风、东风、西北风等。(“你真能干!把风的大小、方向都说出来了。”“不同季节的风是不同的。”) 3、导题:有三个小朋友也很能干,他们能画风呢!(在“风”字前面板书“画”)在想知 道他们是怎么画风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画风 (设计意图:猜谜语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画风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是谁在画风? 2.学生汇报 :是宋涛、陈丹、赵小艺在画风。(教师板书:宋涛、陈丹、赵小艺,让学生 跟写)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也在他们的名字中呢?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拼读。 sòng tāo chén dān zhào yì xiǎn 宋涛陈丹赵艺 显 4、去拼音后指名带读 5、和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打招呼 6、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宋涛陈丹赵小艺旗杆显得更美了呼呼地转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是谁在画风,而且他们的名字是生字,同时学习生字,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巧妙识字,提高了识字质量,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的 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三、再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生汇报(9个自然段) 3.男女生分段赛读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提示有谁在干什么?) 2.学生汇报: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教师启发:你们能说得具体一点吗?他们 画了什么呢? 3、学生再汇报:他们在洁白的纸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陈丹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

教学反思论文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论文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论文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土壤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不此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做到: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

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教师充分让学生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的主动思考,现在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学习,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只有教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去思考,去探讨学习。 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

二年级下册画风教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画风教案

二年级下册画风教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5 课画 风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X在此 整理了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教案,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 画风的。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这是什么?谜底:风 2、板书:风 3、那谁会画风呢?想不想展示一下画风的本领?(想)好, 那我们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展示自己画风的本领

4、板书: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我们来展示一下你们自学生字的本领。看看 你们能把这一课的生字读出来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卡片,全班齐读生字 (3)开火车读,在就个别字组词 (4)做个小游戏 (5)指导字“陈”的左耳旁由几笔写成?(二笔),笔划读成“横撇弯钩”;“艺”字的下半部分是由几笔写成?(一笔),笔划读成“横折弯钩”。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生字都掌握的不错。现在我来检查你们的课文读懂了没有?请你说一说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用笔画出你自己的答案。同桌讨论交流。(结合挂图) 2、汇报: (1)赵小艺: 句子:“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 飘着。” 体会:因为有风时,风吹动旗子,旗子才会飘起来。所 以画飘动的旗子,就画出了风

个人成长的回顾与反思

个人成长的回顾与反思 1、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去年我刚走上教学岗位,对高中知识体系、高考体系、学生的学情、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不熟悉,手里就一本教参,自己对上的课觉得还可以,但一听别人的课就明显感到自己的不足。我很幸运,学校给我安排了一位优秀的指导老师张老师,在一年中我几乎将全部的内容都听过一遍,这让我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到今天对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无私帮助怀着深深的谢意。我除了听化学外,还经常去听数学、物理课,因为他们上得太精彩了,引人入胜。除了在本校听外,我还通过网络学习。 2、学会资料的收集。 学校给我们新教师布置任务,每年做20套以上的各地高考题。每年学生高考时,教师要同时参加,由校长亲自监考,卷子由市上统一阅,成绩好的学校发奖。通过做大量的题,对高中知识体系很快熟悉。我习惯将每套题中好的、典型的、新颖的题目归纳到笔记本上,最好分类整理,如氧化还原的题、有机物燃烧的问题等,分别记到不同的笔记本上。我还喜欢看各种资料书,将好的文章剪下来,贴到笔记本上,收获很大。 3、精心备课,上好每一堂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前提就是精心备课。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教材的掌握和教法的把握都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新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领会教参的精神,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应仔细斟酌,遵循教学基本原则。 其次,新教师备课的时候不能像老教师一样只写大致教学流程,有经验的老教师即便不备课也能上好一堂精彩的课。新教师备课建议备详案,另外,时间把握不准也是新教师常出现的问题,要么一节课完了,内容还没上完,要么内容早早上完了,离下课时间还有十几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将每一环节具体划分时间,比如,复习旧知5分钟,导入新知20分钟,休息2分钟,实践操作7分钟,小结3分钟,课外延伸及布置作业3分钟等等。 最后,新教师备课时,可将备课纸右边预留1/5空白,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对第一次备课的某些地方进行修改、批注或做补充说明。只有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我们的教案才能越写越好,教学质量和效果也会得到提升。 如《电磁感应》这节内容,我首先回顾原来的教案,看看有什么优点和不足之处,再想想我听过的其他老师怎样上的,再到网上看看有没有更优秀的设计。其中每句话都要好好推敲。包括教师导语,每一知识点要提到哪些问题?怎么提问?学生会怎样回答,

小学语文画风教案

小学语文画风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xxx,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画风》教案

《画风》第二课时教案 延奎小学郭丽敏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同时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生字: 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喜欢)平常最喜欢画什么呀?有三个小朋友也很喜欢画画,跟他们打打招呼。(复习生字:宋涛、陈丹、赵小艺) 师:举起小手,咱们一起写写他们的名字。(板书:宋涛、陈丹、赵小艺) 2、内容导入: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他们在——(生接读)。正当画得很开心的时候,宋涛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生接“谁能画风?”)陈丹说:(生接读“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师: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这个问题也把老师难住了。后来他们想到办法吗? (想到了)想到什么好办法了?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66页《画风》,大声朗读课文4-8自然段,在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细读课文(4-8),理解内容 (一)、赵小艺1: 师:三个小朋友谁先把风画出来了?(赵小艺)她是怎么画的? 生:“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师:(出示课件)注意句子中这个字,当长度比较短的时候念gǎn,比如笔杆,当长度比较长的时候念gān,比如旗杆。 师:(出示图片)看看这张画上画了哪些景物? 生:一栋房子,一个太阳,还有一面红旗…… 师:看着这张画,你感觉到风了吗?(没有)为什么? 生:因为红旗是垂下来的,如果有风,应该是要飘起来。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也说得很有道理。请你用朗读教教老师应该怎么画吧。 生:生读。 师:(出示图片)这张才是赵小艺画的风。谁发现风藏在哪里啦? 生:我发现了。风藏在飘起来的红旗里了。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 生: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起来的旗子里。 师:现在我要采访下赵小艺。小艺,你眨眨眼睛,在想些什么呢? 生:我在想画风的办法。 师:你是第一个想出办法的人,真厉害!难怪你会自豪地说—(生接“我能!”) 师:还有谁想读?谁读得比他更自豪?全班一起来读一读。(一个,两个,全班)

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教案

§3.5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系统了解本章的知识体系及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掌握通分、约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熟练掌握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将知识融汇贯通,进行一些提高训练.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掌握、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1)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分式四则运算.(2)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的建立,以及分式和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总结知识体系 要求学生读教材P 86的回顾与思考,在读书时思考讨论: 1.这一章学习中要掌握哪些内容,有哪些知识点? 2.这章中每节学习的内容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出: 1)分式的定义、性质、运算: 二、例题 在分式 33 --x x 中,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值为零? 分析:提问.

(2)分式的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分母≠0) (3)分式的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的值为正?(分子、分母同号) 2、化简 (1) (2) 三、练习 教材P 86中1—4. 四、小结 分式这一章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这也是我们以后学习的基础.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五、作业 P 87中5—9 B 组1--3 教学反思 有意思:复习题A 组中的7、8、9题中的速度、效率都是1.5倍,难道就不能是其它倍数吗? b a c ab 22128--44422+-++a a a

画风二年级语文教案(最新)

画风二年级语文教案 一、预设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会认读7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四、课前准备: 1、cai课件。 2、彩色笔,白纸。 五、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一个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看不见,摸不找,小树见它弯腰,小花见它点头.。(板书:风) 你知道有什么样的风?请你表演给大家看。生:我知道微风。(表演)生:我知道狂风。(表演)生:…… 2)师:小朋友表现得真棒!今天有3个小朋友也很能干,看他们会干什么啊?(板书:画风)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呀?生:他们是谁呀?怎么能把风画下来呀?生:…… 3)师:是啊,他们怎么把风画出来呢?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要求:读通课文,初知大意,再读读生字。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3)师:你知道了是哪三个小朋友那么能干吗?有礼貌地和他们打个招呼。 通过读名字认识:宋、涛、陈、丹、赵、艺。 3、读文感悟相互交流 1)师:他们是怎么画的呢?请小朋友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互相说说。 生互相交流。 (1)课件随机出示: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首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你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2)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觉到风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和小树一样。(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修订稿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工农中心校李敏 (2013---2014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画风》教案1

莲花盆小学李淑香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达风的。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通过什么来画风的。 三、教学时数:2 学案设计: 一、认真朗读课文3次,(请家长在书上签名)并圈出生字,写好卡片。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这篇课文写了、和在一起。他们先画、、和,最后 画的事。 2、宋涛、陈丹、赵小艺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宋涛 画 陈丹 画 赵小艺 画 三、拓展: 1、你还有别的办法画风吗?请你画一画,然后也像他们这样写一写。

我画的是(),因为有风在吹,所以()。 4、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画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礼物送给你们,请睁大你的眼睛,伸出你的小手,接受礼物??(老师吹一口气),风来了,你们看到了吗?捉到了吗?(百度搜索https://www.doczj.com/doc/839169411.html,/i?ct=503316480&z=& tn=baiduimagedetail&word=%B9%CE%B7%E7&in=9690&cl=2&lm=-1&st=-1&pn=1&rn=1&di=138905512485&ln=1 894&fr=&fm=result&fmq=1331016152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 pe=2#pn1&-1&di138905512485&obj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39169411.html,%2Fpic%2F0%2F53%2F5392%2F5392 29preview4.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39169411.html,%2F%3Fp%3Dhome_imgv2%26picid%3D539229&W4 80&H359&T7716&S48&TPjpg)(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刮风) 2、风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风能不能画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画风。(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可能会提:都有谁画风?他们是怎样画风的?怎么知道画的是风?什么是风?谁最聪明? 5、小结过渡: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问题提得真好!今天这节课呀,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谁在画风?2.他们是怎样动脑筋把风画出来的?谁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汇报。 3、小结归纳。出示填空: 这遍课文主要讲宋涛、陈丹和赵小艺在一起画画,他们先画了房子、太阳、大树、小鸟,最后他们画了风的事。 三、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过渡语: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仔细地读一遍课文,这一回老师要提醒大家读准字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