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变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419169661.html,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变

作者:刘映红

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10期

在中国的儒学史上,董仲舒和他的儒学思想对儒学的历史性转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广泛吸收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提出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锻造了儒学的兼容能力。同时,董仲舒在对儒学的改变上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一、董仲舒对儒学的积极改变

1.促使儒学官学化、经学化

董仲舒的建议,在历史上被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久便得到了实施。汉武帝将儒学提升为官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意识形态,同时正式规定儒家典籍即六艺为经,根据儒家尚存的五经设置了五经博士,为各位博士配置弟子员,又设太学旁听生若干名,并在各地由乡里逐级建校立学。这样,儒家具有了官方认可的学术权威性。相应地,儒学及儒家博士的社会职能不再仅限于先秦时“通古今”、立一家之言的学术范围,而是提升到“作经师”的高度,扩展到定大国之法的政治领域。

2.为儒家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儒学的官学化、经学化为封建社会找到了合适而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儒学推到了极为显要的位置,最大程度地提高和稳固了儒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儒学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规范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3.为儒家实现治国安民理想找到了可靠的依托

儒学处于显要的位置,这极大地激励儒生们以儒学经典来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王之道,积极参政议政,为儒生们提供了更多步入仕途、参与国家政治的机会,这正是先秦儒家所孜孜不倦追求的。

4.实现了儒学向制度化思想的转化

一般认为儒学包括伦理道德、制度化思想和心性之学三个层面,其中,先秦儒学偏重于伦理道德;汉代儒学偏重于制度化思想,而宋明儒学则偏重于心性之学。董仲舒对制度化思想的阐述,主要是围绕着军权这一封建社会的政治核心问题来展开的。他既然认为德、刑等道德教化、法律制度措施体现了“天意”,那么,作为天意之代言人的君王,就必然拥有人世间不可逾越的至上权威。

董仲舒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董仲舒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一、对“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仁政”概念是儒家先师的一个重要发明,在国家管理活动中施行“仁政”是儒家一贯的政治思想和政策主张。“仁政”的发明家孟子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董仲舒继承了“仁政”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其思想内涵。 盐铁尽归于民。”“劝农事,无夺民时,使(役使)民岁不过三日,行十一之税”“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对“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统治者不“与民争利”。这是针对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等措施提出的。又侵害了人民的谋生之路,因此必须“盐铁皆归于民”。 第二,减轻赋税,重视发展生产。董仲舒认为,封建国家繁重的赋税徭役负担使人民无法忍受,》)。从维护伦理规范、减轻人民负担和发展生产的角度出发,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仁政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第三,限制土地兼并。在董仲舒的时代,地主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土地兼并现象也愈加严重。针对这一问题,董仲舒提出限田的主张,并不寄希望于“难卒行”的井田制,可见还是想立足实际,兼顾既得者利益,可行地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学说,背离了传统儒学中“民贵君轻”的思想内涵,但却迎合了封建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崇。 材料二“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繁露》材料三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天人三策》“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其思想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君权神授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君权乃天所授。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第二,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这就使得臣下有机会利用灾祥天变来规柬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

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

论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 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在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一度遭受重创成为打击对象之后,直至汉朝面对西汉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建立了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吸收各家思想,前所未有、兼容并包的新儒学体系,对儒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和巩固了汉朝的政治和思想的统一,使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影响中国政治文明两千年。 关键字:董仲舒新儒学贡献影响评价 一、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呢? 因为董仲舒对于新儒学的理论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墨并称为两大显学,但是儒家的理论思想一直受到诸子百家的挑战。春秋战国的统治者虽然对儒生礼遇有加,但是一直不曾真正采纳过儒家的理论,诸侯多数是为了招纳人才而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而已。即在政治实践上,春秋战国诸侯大都是法家学说的信徒,而秦最终统一六国,依靠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好在秦朝的统治不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的击败了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董仲舒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开创了一个儒学的新时代。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要求,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义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行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讲政治儒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也正是这些突出的贡献使董仲舒成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位里程碑的人物,他的新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 (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总 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思想主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和认识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419169661.html,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变 作者:刘映红 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10期 在中国的儒学史上,董仲舒和他的儒学思想对儒学的历史性转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广泛吸收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提出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锻造了儒学的兼容能力。同时,董仲舒在对儒学的改变上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一、董仲舒对儒学的积极改变 1.促使儒学官学化、经学化 董仲舒的建议,在历史上被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久便得到了实施。汉武帝将儒学提升为官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意识形态,同时正式规定儒家典籍即六艺为经,根据儒家尚存的五经设置了五经博士,为各位博士配置弟子员,又设太学旁听生若干名,并在各地由乡里逐级建校立学。这样,儒家具有了官方认可的学术权威性。相应地,儒学及儒家博士的社会职能不再仅限于先秦时“通古今”、立一家之言的学术范围,而是提升到“作经师”的高度,扩展到定大国之法的政治领域。 2.为儒家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儒学的官学化、经学化为封建社会找到了合适而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儒学推到了极为显要的位置,最大程度地提高和稳固了儒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儒学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规范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3.为儒家实现治国安民理想找到了可靠的依托 儒学处于显要的位置,这极大地激励儒生们以儒学经典来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王之道,积极参政议政,为儒生们提供了更多步入仕途、参与国家政治的机会,这正是先秦儒家所孜孜不倦追求的。 4.实现了儒学向制度化思想的转化 一般认为儒学包括伦理道德、制度化思想和心性之学三个层面,其中,先秦儒学偏重于伦理道德;汉代儒学偏重于制度化思想,而宋明儒学则偏重于心性之学。董仲舒对制度化思想的阐述,主要是围绕着军权这一封建社会的政治核心问题来展开的。他既然认为德、刑等道德教化、法律制度措施体现了“天意”,那么,作为天意之代言人的君王,就必然拥有人世间不可逾越的至上权威。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评述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论上,董仲舒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性三品说。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儒家学派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思 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创了综合性的伦理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②强调 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③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首先,董仲舒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他认为,若按照传统道德绝对守正 不阿,坚决拒绝任何变通,就会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混乱与分裂。因此,董 仲舒倡导将实际情况、社会规律和传统道德统一起来,以变通的方式去对待有关问题,寻 求最好的解决方案。此外,他注重研究普世道德,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在做人处事中遵守一 些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包容理解等。 其次,董仲舒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他相信社会秩序可以从实践而言,而不是以提议或命令为基础。他还相信自然会提供人类行为的典范,从而带来和谐与平衡,因此要着力学习和奉行“诚实守信,节制节行”的自然之美。 最后,董仲舒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他强调要将思想念头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达 到行动力,使人脱胎换骨,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他强调,只有当知与行有机结合时,才 能形成之后的意志。此外,他还说,情感需要从实际中表达出来以及用内心的深度感受到 美和和谐,以蓄成内容纯正、人称师慈的资质作为人生实践的基础和根基。 总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探索了伦理道德的矛盾及其化解,以及自然对人性的影响,提出了自然之美的伦理政令,强调了知行合一,着重了以内心蓄资质作为行为实践的基础。他的思想指明了一条推动实践经验和传统古代思想因素结合、促进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于中国和谐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 五常和限田、薄敛、省役等。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1、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为封建专制统治提 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5、消极影响,一定程度是遏制了思想的自由。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 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 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董仲舒传承了先秦儒学的思想内涵,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使其发展成更加全面完善的新思想体系。”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董仲舒(195—105年),又称董太宗,“尊王重法,德佑百姓”——董仲舒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他将当时的尚书制尊王实法,注重国家的讲学制度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研究。他对汉朝的儒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他就是先秦儒学继承与发展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一、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 1、贯彻洛邑学说,完善汉朝法律 董仲舒重视洛邑学说,他将洛邑学说中的思想体系与汉朝法律结合起来,使汉朝的国家治理和政治管理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著有《洛书》、《起河图》等著作,将洛学的基本原理和汉朝法律的原理相结

合,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完善完善汉朝的法律体系,帮助实现了以 法治为基础的国家管理体系。 2、推行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 董仲肬认为,要想长久稳定地管理国家,就要采取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他以《论语》及《中庸》等儒家经典作为理论基础,表达了以德 治国的理念,提出了“尊王重法”的政治理念,主张在国家运作中依靠 帝王高尚品德和公正法治来维系政权,强调以人民福祉为核心,倡导 用德谋政。 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发展 1、注重合理解释先秦思想 董仲肬把先秦思想的合理解释加以重视,他把先秦的学说完整而又系 统地系统地剖析,把它们融入汉朝政治体制中。董仲肬考虑周易思想、孔子思想、孟子思想等学说,倾力细读,得出了一套有效的治国思想:讲“修德、施为、治民”,以“先天定德”和“重修物德”为理论基础,弘扬

以德治国的理念。 2、发掘陆羽的儒学思想 董仲肬立足于陆羽的儒学思想,在汉儒学术体系中发掘了陆羽的一些新思想,并加以发展。他认为无论是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还是在汉朝政治实践中,都必须在统治国家、义务个人的诸多法律原则中,设置“忠臣与良宪”之分,作为国家服务的理念和根本品质。 总结 董仲肬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他对汉朝的儒学有着独特的贡献,他以洛邑学说为主线,将先秦的儒学思想系统化、完整化,并发掘了陆羽的儒学思想,在汉朝政治实践中实施“尊王重法,德佑百姓”的政治理念,推行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为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历史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3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2018—2019学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十指》中提出:“天下之大,事变之博……大略之要,有十指。……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有建设性的,这是因为它 A.契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B.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吸收了法家等学派思想 D.从根本上代表民众利益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主要内容 (1)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和“五常”,提倡孝道。 (5)哲学上,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2.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1)他认为“大一统”思想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这符合时代潮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抑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3)“薄赋役,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的,但它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当前政府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三纲”充满着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批判继承。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对儒学取得正统地位起了关键作用;但其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 《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 A.春秋大一统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君权至上 “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 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 D.“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主要是因为 A.选官制度发生大变化 B.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C.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 D.社会环境走向安定 1.【答案】C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会百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约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约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其生率年月一说约前194年至前114年。西汉著名儒家学者,哲学家、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大师。 董仲舒少治《春秋》,其师承不明。精心钻研,“三年不窥园”。弟子众多,下帷讲诵,弟子相传,甚至有不能见其面者。以“公羊学”闻名,汉景帝时立为博士。汉武帝即位后,试图改变统治思想,措施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一开始却遭到其祖母、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的阻挠,主张更张政治的主要人物王臧、赵绾被下狱处死,权臣田蚣和窦婴被罢免。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这就为“罢黜百家”扫除了障碍。翌年,即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即后世所谓的“天人三策”,对“罢黜百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在对策中,董仲舒还提出了“兴太学”的重要建议,认为“养士之大者,莫大于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精选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董仲舒的背景和思想 1. 董仲舒的生平简介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出生于公元前179年。他在当时的政治和思想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即圣人”和“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人的本性和宇宙的道德秩序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1. 董仲舒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董仲舒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对《大学》、《中庸》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为儒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2. 董仲舒对儒家仁义道德的强调 董仲舒对仁义道德的重视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达到道德高度,实现自己的完美。 三、董仲舒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 董仲舒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公正、仁爱的方式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2. 董仲舒对君主的影响 董仲舒对君主的思想影响深远。他在西汉时期曾担任过宰相,为汉武帝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建议,对于帝国的发展和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董仲舒对后世的影响 1. 董仲舒的学说传承 董仲舒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董仲舒的影响与现代社会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总结 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对儒家教育和政治理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的思想也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董仲舒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指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