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目录(新课改)

高中政治目录(新课改)

高中政治目录(新课改)
高中政治目录(新课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目录——政治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公司的经营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国家财政征税和纳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政治生活:有序参与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们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五课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选修1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专题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2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

4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走向未来

专题二社会主义从立项到现实的转变

1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十月革命

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专题三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1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的本质

专题五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

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4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选修2 经济学常识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斯密的理论贡献

2斯密的政策主张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于主要模式1罗斯福新政

2凯恩斯革命

3新自由主义

4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选修3 国家和国际组织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1国家的本质

2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3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4国际组织概观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1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2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3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4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

专题三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1美国的联邦制

2美国的两党制

3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4美国的利益集团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1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专题五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1联合国: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中国与联合国

3走进世界贸易组织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

5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

选修4 科学思维常识

专题一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

1探究思维奥秘

2学会科学思维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1思维需要逻辑

2准确把握概念

3恰当运用简单判断

4学会运用符合判断

5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上)

6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下)

7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

8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

专题三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1思维应该辩证

2学会分析综合

3领会思维具体

4推动认识发展

专题四结合实践善于创新

1思维力求创新

2运用发散思维

3驾驭聚合思维

4善用逆向思维

5把握直觉、想象和灵感

6鸟瞰思维研究

选修5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专题一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

1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2积极维护人身权

3依法行使财产权

4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5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专题三信守合同与违约

1走近合同

2订立合同有学问

3言而有信守合同

4违约与违约责任

专题四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

1通往就业之路

2就业维权之道

3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

专题五家庭与婚姻

1构建和睦家庭

2法律保护下的婚姻

3夫妻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

专题六法律救济

1不打官司解决纠纷

2心中有数打官司

3诉讼的基本程序

4用证据说话

5律师面面观

选修6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专题一公民道德建设

1学会做人道德为先

2继往开来综合创新

3社会主义荣辱观

4“八荣八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专题二公民的道德生活

1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2工作岗位上的职业道德

3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4健康成长中的个人品德

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

1经济生活与道德建设

2经济秩序呼唤诚信伦理

3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伦理

4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专题四面对科技进步的伦理引导

1科技发展:锋利的双刃剑

2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3网络的伦理困惑

4科技事业与人类福祉

专题五对环境的伦理关怀

1现代文明的环境危机

2环境伦理的原则和规范

3呵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中政治新课改论文

高中政治新课改论文-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江苏省进入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已经一年,这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高中教师和2005级的高中学生,尤其是对高中教师来说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教育和教学,如何解读新课程理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解决教学实践中即将凸显的问题是我们每个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实践思考 2005年9月,江苏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教育将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应该如何深入理解新理念;怎样抓住这次教改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如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等。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政治课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新课程新理念 1、新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2、新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为此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必修模块都体现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3、新导向。课程标准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与此观点相对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此先导有如下特征:时代性,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相统一;针对性,即思想教育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开放性,即新课程内容与创造性思维对接。 4、新课堂。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使课堂不仅实现知识转移和传递,而且让学习者主动地沉浸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让“生活”走进课堂,在理解具体知识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新时代呼唤新课程的到来,新课程凸显新的教育观念,这就是一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老师在整个教学中,要树立生本意识。我们如何贯彻这些新观念呢? 二、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高中政治课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来构建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设计的多维化。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附属品,虽然有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单纯的注重书本知识转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治新教材根据生活逻辑编写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但决不意味着可以不要这些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识记商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及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含义等,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经济生活》的基础,需要透彻理解。

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教学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教学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透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务必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就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 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理解、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务必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务必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能够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齐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美撞机事件”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潜力,简单愉快地构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到达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务必不断地探索并采用贴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用心发挥学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浅谈高中政治新课改

浅谈高中政治新课改 今年我省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半学期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虽然新课程具有这么丰富的生活社会底蕴。但我们教师也不能仅仅从教材的方面去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新的教材最终也会变成旧的教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紧密联系起来。让教材的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当中去。从而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应一如既往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 每一门的学科教学时都应该要注意学科性,没有学科性的话就体现不出其科学性,就不能体现自己的学科特色,而我们的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兼有智育性质的学科,它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新的课改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应该重点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教育这一块,应该要充分利用教学的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突出政治课的特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 例如,我们在组织第一单元的“正确对待金钱”探究性活动时举了最近的陈良宇、一些腐败分子案例,同时又举了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例子。通过这两者的对比既让学生认识到获的钱财必须取之有道,同时让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样就做到了一举两得,达到了教学时不仅体现了知识性同时又实现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师应激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学生往往对我们政治课教学的无味与空洞的说教感到极其的厌烦,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的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我们新课改就是避免政治和生活和社会相脱节,实践也证明,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恰如其分的设置各种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还能提高新课程的落实效果。 例如,我们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节里的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时。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假设我们高一(8)班于2000年时成立一个水果有限公司,里面机构有营销部,市场调查部,董事会和附设一个水果加工厂等。同时把班级里的同学按组分为有营销部,市场调查部,董事会和水果加工厂等。本公司通过竟标承包了我们学校后

政治新课程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论文: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政治新课程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论文: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 几点体会 摘要: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体会 1、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政治学科,带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

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 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再如:教授《哲学生活》中“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可以用一次函数公式y=kx表示。y表示发生质变的最终的量,k表示每次变化的量,x为频率。“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都是k太微小而x特别大最后达到了目的。但这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径,更不是当今时代所推崇的方法。如果x不能特别大,那么就要使每次变化的量k变得大一些,也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创新,改变事物的结构。这样,“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才更全面。 2、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

浅析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浅析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摘要】为贯彻新课改精神,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束缚,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严师出高徒”、“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经验,简单的分析了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新理念;突破 2007年9月,新一轮高中课改已在湖南地区全面铺开,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对各任课教师来说,将是严峻的考验。高中思想政治课旧教材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实际,也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学,给老师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困难。新的课程改革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使思想政治课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呢?今年10月份我被安排在邵阳市隆回县第九中学进行高一349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习,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打破“严师出高徒”教学模式,向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变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二、打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总结 高明四中龙建书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开始使用按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这标志着我们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三年以来,我们思想政治科全体教师,坚决贯彻新课改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深入学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培训教师提高素质。实施新课改前后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外,主要采取了两种培训学习的形式,自学和集中辅导,以自学为主。我们按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自学的提纲进行学习,并限定完成的时间,并写好自学笔记和体会,定期交流学习体会。我们科组先后开展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等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培训,我们初步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制定的课改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走进新课改 1、确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宗旨。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

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成为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课堂教学目标上,坚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是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两个重视:一是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4、转变教学方法,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体现在每一个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1)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

谈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

谈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 一、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 (一)提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在要求。新课程改革重视减轻学生的负担,要用一学期的时间完成以前两学期的教学任务,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是学校客观实际的需求。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农村学校,现有生源在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缺乏,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面对这样的教学实际,要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加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指导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深刻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意义,才能以科学的课程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二)增加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教学要有价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有效果,达成学习目标;有效率,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有魅力,吸引学生,力求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最大值。以下两点不容忽视:一是给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所谓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社会生活,特别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例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将学生从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中解脱出来,向学生提供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对可亲可感的日常生活、在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四)充分利用课文探究活动,强化课堂训练。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自以为自己讲解的很明白,学生一定能听的明白。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现在的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习的"主体"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新课程,我们不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普遍训练与针对性训练相结合,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所得有获。 (五)要善于根据学生需要,把握教学广度、深度和难度。

2018年高中政治新课标修订情况解读

2018年高中政治新课标修订情况介绍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养基础。 二、基本理念 1.注重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 2.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3.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建立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 三、学科核心素养 相对于现行课标从三个维度陈述课程目标的方式,根本的变化在于以核心素养的陈述来表达课程目标。这种陈述,分为两步展开。 首先,表达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明确每个素养的内涵,阐述其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表明每个素养对于国家发展和学生成长有多么重要。 然后,以每个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作为课程的具体目标来陈述。 “◆具有政治认同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具有理性精神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珍重人生价值,展现人生智慧,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自觉性。 ◆具有法治意识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解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具有公共参与的素养,学生应能够:遵循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获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具备公共交往中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表现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6 四、课程结构 遵循课程方案的规定: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6-08-10T11:25:26.9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9期作者:黄小孟 [导读] 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贵州省望谟民族中学552300 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 一、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政治学科,带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 因为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 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 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 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二、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 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高潮。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景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 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三、拓展备课视野——用大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区分,广义备课也叫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对业务精益求精。广义而言,教师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进行的进修、培训及自学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都是备课的范畴。 广义备课,既包括一个教师的知识量的储备和增添,也包括其日常见闻的广大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还包括其人文思想的加深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因为一个教师的学识、见闻、经历、体验、思想,都可能被经意或不经意地在某个时间带进课堂,成为他教案上看不见的部分,化为影响学生的雨露和养料。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广义备课与狭义备课包含着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务虚与务实等多对关系。新课程条件下,广义备课比狭义备课更重要。 广义上的备课做好了,狭义上的备课也就轻松了,教学的翅膀也就获得了自由翱翔的空间——教者就能在课堂上高屋建瓴,收放自如,左右逢源;广义上的备课做得不够,狭义上的备课做得再好,上起课来也难免是拄着拐杖行走,发挥得再好也不过是麻雀在屋檐下扑翅。 广义备课,是一个对全面信息和人的全面能力开放的大系统,由于拓展了时间和思维,更能增加灵感思维出现的可能性,锻炼教育机智,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的生成。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浅谈高中政治新课改

浅谈高中政治新课改 尚志帽儿山中学谢德琴 今年我省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虽然新课程具有这么丰富的生活社会底蕴。但我们教师也不能仅仅从教材的方面去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新的教材最终也会变成旧的教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紧密联系起来。让教材的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当中去。从而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应一如既往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 每一门的学科教学时都应该要注意学科性,没有学科性的话就体现不出其科学性,就不能体现自己的学科特色,而我们的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兼有智育性质的学科,它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外,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新的课改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应该重点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教育这一块,应该要充分利用教学的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突出政治课的特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师应激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学生往往对我们政治课教学的无味与空洞的说教感到极其的厌烦,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的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我们新课改就是避免政治和生活和社会相脱节,实践也证明,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恰如其分的设置各种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还能提高新课程的落实效果。当然,我们在设计情境时应要采用学生普遍感兴趣,且能联系社会热点的一些素材进行设计。 我们的教学应该要走出以下几个我们很容易走进的教学误区。 一、课堂气氛是否越活跃越好 很多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一观点使得我们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

浅谈对高中政治新课改的体会

浅谈对高中政治新课改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3-01-22T10:29:38.543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王明勇[导读] 课程改革实验使教育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河南省潢川一中王明勇 课程改革实验使教育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应该如何深入理解新理念,抓住这次教改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如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等,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体会。 一、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认识 1.新内涵。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教学中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导致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繁琐、困难的现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2.新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为此构建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必修模块都体现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3.新导向。课程标准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与此观点相对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此理念有如下特征:时代性,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相统一;针对性,即思想教育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开放性,即新课程内容与创造性思维对接。 4.新课堂。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使课堂不仅实现知识转移和传递,而且让学习者主动地沉浸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二、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新时代呼唤新课程的到来,新课程凸显新的教育观念。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树立生本意识。那么,我们如何贯彻这些新观念呢?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教好每一节政治课,向课堂要效益。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的。 1.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教学效果的呈现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而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相对抽象的政治知识简单化,这样学生就会改变对原先的政治课理论性太强而不能参与其中,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的弊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密切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同于初中的课程,其理论性是非常强的,而且非常抽象,这对于学科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小。所以,在这样的学情下,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顺利地实现由知识的已知向未知的转化。 3.鼓励质疑,巧设思维情境。 疑问是思索的开始,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激发他们的思维,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巧妙提问,通过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对于理论概念都有详细的解释和阐述,同时又有事例的说明。因此,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什么疑问。所以,教师需要巧妙设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一定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在讲“价值”概念时,我设疑如下:“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那么,价值也就是劳动本身,对吗?”问题一提出,如投石击水,学生意见纷呈,或说正确,或说错误。我提问持肯定态度的同学:“既然价值就是劳动本身,那么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有价值,是商品,对吗?”这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涛。多数学生作了否定的回答,我便顺理成章归纳指出:“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虽然耗费了人的劳动,但它没有用于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接着,我又提出:“有些商品不是劳动产品也可以出卖,也有价格,这是否与劳动价值论相矛盾?为什么?”这又引起学生们的热烈争论,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这样经过层层设疑,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释疑到无疑的过程中精确掌握了概念。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从而调动了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教会学生注意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握各章节的主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教育是科学,它不仅属于现在,而且属于未来;教育是艺术,懂得教育艺术的人才能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作为政治教师,我们一定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2011版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 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尽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