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瑞典电影的梳理与介绍.

瑞典电影的梳理与介绍.

瑞典电影的梳理与介绍.
瑞典电影的梳理与介绍.

瑞典电影

1896年开始有外国人在瑞典拍摄新闻片。瑞典人自己拍片从1898年开始。190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温司卡影片公司。1909年,C.麦格努孙加入该公司成为经理和主要导演。当时所拍的影片主要是改编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如:《幸福的套鞋》(根据丹麦作家H.C.安徒生的作品,1912)等。1911年瑞典出现了4家电影公司,其中一家专门拍摄根据瑞典小说作家、戏剧家J.A.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影片,如1912年摄制了《朱丽小姐》和《父亲》。1912年,麦格努孙聘请了两位后来成为瑞典电影界泰斗的舞台演员V.D.斯约史特洛姆和M.斯蒂姆作导演和主演。从此,斯温司卡影片公司兴盛起来。最初几年,这几位电影艺术家所拍摄的故事片,主要效仿当时丹麦情节戏的模式,如斯蒂勒的《黑色的面具》(1912)、《吸血鬼》(1912)、《当爱情死去的时候》(1912)、《红塔》(1914)、《翅膀》(1916);斯堆史特洛姆的《血的声音》(1913)和《爱比恨有力量》(1914)等。到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已拍摄32部故事片。他探索电影的表现手段,力求揭示社会问题。1913年,他停止模仿丹麦电影,拍摄了一部重要作品《英格保.贺姆》,1915年,他又拍摄了影片《罢工》。斯蒂勒为瑞典喜剧样式影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拍摄了喜剧片《现代女权运动者》(1913)、《爱情和新闻事业》(1916)、《汤姆斯.格拉尔最好的影片》(1917)等。

瑞典古典学派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拍摄的故事片《赛尔日.维根》(又译《巨浪的日子》,根据H.易卜生的诗作改编)开始了瑞典电影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部影片里,确定了后来被称之为“瑞典古典学派”的一些美学原则。这个学派曾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斯约史特洛姆对瑞典电影的题材进行了改革,他使农民、渔夫、城市贫民第一次登上银幕。这个学派的影片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做了富有诗意的描绘,常常采用实景拍摄,力求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同时也展示了人们与邪恶的斗争。斯约史特洛姆和他的追随者们以革新精神解决了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一些问题,塑造了许多不逊色于原作的鲜明的视觉形像。“瑞典古典学派”的美学原则体现得最完整的影片是斯约史特洛姆根据冰岛作家J .西古永松的剧本改编的《生死恋》(1917)、根据瑞典女作家S.O.L拉格洛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煤矿女》(1917)、《英格玛尔的儿子们》

(1918)、《卡琳.英格玛尔的女儿》(1920)和《鬼车魅影》1920)。斯蒂勒也是这个学派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造型精细优雅,情节结构动作感强,细节富于联想和表现力。斯蒂勒的影片有根据芬兰作家J.林南科斯基的作品改编的《火红的小花之歌》(1918)及根据拉格洛夫的作品改编的《阿尔纳的宝藏》(1919)、《古庄园》(1923)、《古斯泰.贝林的故事》(1924)这个学派兴盛时期培养了一批电影演员,如L.汉松、T.哈马林、I.艾克曼、I.尼尔松、G.嘉宝、G.莫兰德尔、J.哈塞尔克威斯特。这些人以后都成了著名的电影明星。

“瑞典古典学派”的美学原则在其他一些导演的创作中也得到了发展。如导演J.布鲁尼斯的影片《索尔巴堪的小仙女》(1919,根据挪威作家B.比昂松的短篇小说改编)和《流浪骑士》(1920,根据丹麦作家H.彭托彼丹的原作改编)等;导演K. 巴克林德的《岛民》(1919,根据J.A.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导演I.海杜奎斯特的《玩具的结婚》(1919,根据拉格洛夫的作品改编);导演R.卡尔斯登的《最高目标》(1921,根据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1919年,斯温司卡影片公司与斯堪的纳影片公司合并。组成了斯温司卡影片企业公司,新公司领导人极力要占有国际电影市场,仿效美国方式拍摄影片,但没有成功。1924年斯温司卡影片公司的四大台柱—导演斯约史特洛姆、斯蒂勒和演员汉松、嘉宝,以及其他创作人员离开瑞典前往好莱坞,从此瑞典电影便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虽然有人试图继续发展“瑞典古典学派”,但也仅拍摄了几部。如导演J.布鲁尼斯拍摄的根据斯特林堡的剧本改编的《查理十二》(1925)和《古斯塔夫.瓦萨》(1928);导演A.斯约堡拍摄的影片《最强的一个》(1929)。

低潮与复兴

30年代有声电影在其他国家的出现使瑞典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能力。瑞典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斯约史特洛姆从美国回瑞典后拍摄的影片《瓦德雪平的马库雷尔一家》(1930,根据瑞典作家H.F.E. 贝里曼的长篇小说改编)。它具有音画结合的特点。1931年,导演莫兰德尔与导演Y.赫尔斯特廖姆联合拍摄了叙述芬兰革命事件的影片《某一夜晚》。此外,以社会问题为内容的影片有导演G.艾特格伦的《查理.腓特烈在指挥》(1933)、导演I.约翰松的《被解职的人》(1933)、导演P.A.布兰涅乌的《在红旗下》(1931)和《冲突》(1936)。1936年,

莫兰德尔拍摄了他的成名之作《午夜琴声》(I.褒曼主演)。这期间,莫兰德尔和S.包曼还拍摄了沙龙式的情节片,F.卢定和 A.别尔松拍摄了没有任何社会内容的喜剧片与闹剧片。30年代,瑞典电影的产量不多,质量不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中立的瑞典处于隔绝状态,外国影片停止进口,本国的电影生产增加了。1940年开始,瑞典电影复兴起来。这期间的影片虽然大部分是娱乐片,但是反映尖锐社会问题的现代题材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 A.汉力克孙导演拍摄的《一件犯罪案双1946)、《第56号列车》(1944廴莫兰德尔的《诺言》(1943),根据K.蒙克的话剧改编)。这些影片的特点是深刻的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看到创作者继承了无声电影时期瑞典电影的优良传统。这个年代里也摄制了一些描写被侵占国家的抵抗运动的严肃作品,如《危险的道路》(1942,导演A.汉力克孙)、《第一师团》(1941)和《阁下》(1943)(导演均为H.艾克曼)、《永恒的火焰》(1943)、《一堵无形的墙》(1944,导演莫兰德尔);特别是导演斯约堡的影片《冒生命的危险》(1940),以创新的电影语言展示了与法西斯斗争主题,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既富于哲理又富于讽喻的叙事诗式影片《天国之路》(1942)。

四十年代学派1944年,导演斯约堡拍摄了被称之为四十年代学派的宣言的作品《折磨》,编剧为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I.伯格曼。四十年代学派是瑞典文艺界青年一代当中文艺创作的一种美学思想流派。它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战争、战后的欧洲局势和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的情绪。四十年代学派的,思想原则在伯格曼早期电影作品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如他执导的影片《危机》(1945)、《雨中情侣》(1946)、《开往印度的船》(1947)、《黑暗中的音乐》(1946)、《港口城市》(1948)、《监狱》(1949)和《渴》(1949) 与此同时,莫兰德尔根据伯格曼的剧本拍摄的影片《每有脸面的女人》(1947)、《爱娃》(1948)、《离了婚的男人》(1951)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人的内心空虚、思想颓废。导演艾克曼的影片《伴随月亮流浪》(1945)、《姑娘和草籽》(1950),导演L.E.切尔格伦的《当城市睡着的时候》(1950)等也都展示了同样的主题。

40年代里,瑞典电影的喜剧样式也反映了这个学派的创作原则:如由演员N.普布主演的讽刺闹剧分集片《演员》(1943)、《金钱》(1945)、《气球》(1946)、《士兵包姆》(1948)等,影片塑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被压榨的小人物滑稽可笑的形象。1943年导演E.福斯特曼在影片《海港之夜》里第一次表现了工人阶级的团结精神和阶级斗争问题。其后又拍出《草原开花之时》(1946)、《外国海港》(1948)、《拉尔斯.汉德》(1948)导演A.麦特森以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工人的日常生活,如影片《铺设路轨的人》(1947)。1951年,他拍摄的抒情电影《她只在一个夏天跳过舞》,得到了国际上的好评。其后,1954年他根据冰岛作家H.K.拉克斯奈斯的长篇小说拍摄了影片《沙尔卡.瓦尔卡》,1955年,又根据斯特林堡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了电影《海姆斯岛上的居民》但后来他却转向拍摄警探惊险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导演斯约堡在把瑞典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创作中,善于深刻的剖祈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如根据K.I.洛一约翰松的作品改编的影片《只有一个母亲》(1949),根据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朱丽小姐》(1951)、《卡琳.曼斯多特》(1954)和《父亲》(1969),根据P.拉尔克维斯特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巴拉巴》(1953),根据V.穆贝里的作品改编的《法官》(1961)。在处理个人与社会这一主题时,斯约堡继续保持早期影片的艺术美学原则:剧情紧张,人物感情充沛,形像鲜明,摄影角度奇特,明暗处理大胆。50—60年代的瑞典,在表演方面有出色成就的演员是 A.切林、U.派尔姆、S.耶列尔、H.谢杰林格、E.达尔贝克、A.蓓拉、U.雅各布森等。

伯格曼I.伯格曼在瑞典电影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在50年代中期便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之行列。他的许多影片接连在各个重要的国际电影节获奖。在拍摄了几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之后,伯格曼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在银幕上阐述哲学,探索人生的意义,表现个人的感受、体验及精神上的疑惑,探讨宗教以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他的影片几乎每部都包含着隐喻的象征。如抒情味浓厚的《走向快乐》(1950)、《夏日游戏》(1951)、《和莫尼卡在一起》(1953);以研究妇女的心理为特点的《妇女们的期持》(1952)、《妇女们的梦》(1955)、《生

命的门槛》(1958);既有巧妙的幽默又有委婉的讽刺的《恋爱的一课》(1954)、《夏夜的微笑》(1955)、《魔鬼的眼睛》(1960)、《所有这些妇女》(1964);富于哲理和象征的《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及《处女泉》(1960);描写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境遇的《小丑的夜晚》(1953)和《面孔》(1958);以悲痛绝望心情看持人生的《领圣体者》(1963)、《沉默》(1963)、《人》(1966)、《狼的时刻》(1968)、《耻辱》(1968)、《情欲》(1969)、《牵连》(1971)和《呼喊与细语》(1972)。伯格曼的影片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它们的主人公总是试图克服个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摆脱内心危机而寻找出路,但也总是徒劳的。I.伯格曼培养了一大批现代瑞典电影演员,如G.毕约伦斯特兰德、M.von休道夫、Y.库列、E.尤谢夫松、女演员B.安德松、H.安德松、I.图林、L.乌尔曼、G.林德布洛姆。与I.伯格曼合作的摄影师是G.费言尔和S .纽克维斯特。

新瑞典电影60年代,瑞典电影界出现了一代新人。1963年瑞典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政策进行了改革,给开始从事创作的新导演创造了一些比较好的条件。这个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新瑞典电影学派。这个流派的很多导演本人是作家,他们都是根据自己撰写的电影文学剧本进行拍片的。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B.魏德堡。新瑞典电影学派的创作特点是真实地描写生活中的冲突,进行社会分析,力求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中探究个人和社会的生活。这个学派对电影语言的新的富于表现力的手段进行了探索,为了使作品接近实际生活,在艺术片里也运用了纪录片的手法。以B.魏德堡为首的编导和评论家反对老一辈导演主要是I.伯格曼的创作倾向和美学原则。B.魏德堡指责I.伯格曼的创作“过分脱离实际,说理过多,具有玄妙色彩”,并反对把I.伯格曼当作瑞典电影的代表。“新瑞典电影”学派的影片题材都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如 B.魏德堡的《乌鸦居民区》(1963) 描写一个瑞典工人家庭简朴的生活经历;《爱情—65》(1965)和《你好,罗兰德》(1966)接触了战后瑞典的青年问题;《阿达伦—31年》(1969)和《乔.希尔》(1971)反映工人运动,创作的社会倾向性体现得最为明确。这个学派的导演J.特罗厄尔的作品具有史诗般的气魄,如《这就是你的生活》(1966,根据瑞典作家 E.O.V. 雍松的小说改编)叙述一个年轻人的生活,展示出20世纪初瑞典的时代面貌;根据C.A.V.莫贝里的作品改编的两部影片《侨民》(1971)和《移民》(1973)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灾荒年代瑞典贫苦农民

迁徙美国的情景。导演V.舒曼的影片《情妇》(1962)、《491》(1964)、《服装》(1964)、《你们说谎!》(1969),特别是叙述1909年大罢工的影片《一掬爱情》(1974),都是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作品,但是他的影片时常由于赤裸裸地描写性变态,妨碍集中揭示社会生活现象,如他的影片《兄妹的床铺—1792》(1966)、《我是个喜好黄色的女人》(1967)、《我是个喜好蓝色的女人》(1968)等。导演J.陶纳尔拍摄了描写资产阶级婚姻崩溃的影片《九月的星期天》(1963)、《一次恋爱》(1964)、《奇遇从这开始》(1965)、《酒后头痛》(1973)导演J.哈尔多夫集中表现青年生活问题,描写青年的孤僻性格和同周围生活的冲突以及这种情况导致犯罪或产生心理上的混乱等等,他的影片有《神话》(1966)、《放荡生活》(1967)、《乌拉和尤里亚》(1967)、《幻想自由》(1969)、《公司职员们的娱乐晚会》(1972)、《莫留下我自已双1980)属于“新瑞典电影”学派的导演还有H.塞特林、I.加姆林、L.约林格、J.考尔内、S.贝约克曼和K.格雷德。

70—80年代在当代瑞典影坛上,老一辈的电影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拍片,如伯格曼又拍摄了《面对面》(1976)、《秋天奏鸣曲》(1978)、《芳妮和亚历山大》(1982)等,并逐渐恢复了传统叙事结构。这期间,一些人又对改编古典文学名著发生兴趣,如I.斯库格斯贝格的《我幻想的城市》(1977)、A.布莱英的《严肃的游戏》(1977)、J.肖德尔曼的《夏洛塔.廖文绍尔德》(1979)、B.魏德堡的《维多利亚》(1979)等。70年代以来,瑞典影坛上又出现了一批新的演员,如I.埃克曼、T. 赫尔贝格、I.斯坦格尔茨、L.纽曼、L.尼尔歇姆、H.塞尔茨、A.艾克曼涅尔、H.安德尔松、A.高德尔乌斯等。

瑞典的女导演所占比例比一般国家都要多,如塞特林在60年代导演了影片《两个相爱的人》和《姑娘们》, 以独特的妇女感情叙述了西方国家的妇女地位问题。70年代末,又涌现出一批女导演。她们之中较重要的有H. 阿尔涅,导演了《在法尔乔宾文的五天》(1975)、《遥远和近前》(1976)、《自由墙》(1979);G.林德布洛姆, 导演了《天堂一角》(1976)、《萨里和自由》(1981);I.黑尔涅,导演了《狡猾的窃贼》(1979);B.斯文松,导演了《玛坎》(1977)、《英贝尔.列勒》(1981);I.图林导演了《打碎了的天空》(1982);S.奥斯丁导演了《妈妈》

(1982) 活跃在70—80年代的许多青年导演,有一部分是瑞典电影学会培养出来的。

80年代,瑞典每年摄制故事片15—20部。最大的电影公司是斯温司卡影片企业公司、欧罗巴电影公司和桑德列夫电影公司。瑞典电影学会从1966年起也摄制影片,该学会是电影情报和科研单位,有自己的电影俱乐部。学会所属斯德哥尔摩电影资料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资料馆之一。电影学会从1965年附设电影学校,培养电影导演、摄影师和素音人员。电影演员由斯德哥尔摩剧院附设的学校培养。斯德哥尔摩大学设有电影艺术系。从1979年起每年在哥德堡举行国际电影节。出版的主要电影刊物有《卓别林》、《电影鲁坦》、《电影与电视》。

经录片瑞典的纪素电影从40年代中期就有了发展。瑞典纪素电影工作的代表人物是理论家兼导演G.韦纳。他拍摄了短片《血祭》(1946)、《列车》(1948)、《黎明》(1955)、《渴望的水》(1964)等。从事拍摄短片工作的导演还有P .丘贝格、G.斯库哥伦德、N.叶林格、K.马尔丁。导演兼剧作者P.E.伊斯拍摄了一些抽象派电影的实验片,如《草图》(1952—1954)、《幻景》(1958)新闻纪素片工作者 A.苏克斯道夫拍摄的影片曾在国际上得到好评。他拍摄了《夏天的故事》(1941)、《印度村庄》(1951)、《莽林的故事》(1957)、《我的家—科波卡巴纳》(1966)这些影片讴歌了大自然的秀美,并把它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衰退作了对照。60一70年代里,瑞典摄制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纪素片:《来自美国的逃兵》(1968,导演O.肖格连、L.兰贝尔特)、《打破纪素的年代》(1969,导演L.艾维特、S.海德克维斯特)、《矿工罢工》(1970,导演H.温杰尔海登)、《美国人在河内》(1972,导演L .马尔梅尔)、《人类和土地》(1983,导演U.冯.斯特拉乌斯)等

瑞典生态城的样本——马尔默新城

在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位于西港新城(West Harbor)的标志建筑——54层高,表面呈现90度扭曲的“螺旋中心”(Turning Torso)。这个出自西班牙设计“鬼才”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之手,惊世骇俗的作品,正暗合了曾经在马尔默西港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变。 “20世纪前,这里是一片海湾,后来成吨的垃圾灌入海水中,逐渐把海湾夷为平地。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又变成了船坞,大批技术工人涌入西港。尔后,SABB汽车在这里大兴土木,盖起了汽车组装车间。在十来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都是瑞典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根据马尔默环境部门负责人皮尔·阿恩·尼尔森(Per-Arne Nilsson)的介绍,直到1996年之前,与丹麦哥本哈根隔海相望的西港,还未显露出半点生态友好示范区的潜质。然而,一场危机开始让马尔默人重新思考他们的未来。“工厂关闭,厂房被废弃,大批工人失业,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改变最糟糕的现状。”建立生态环保居住区,成了拯救满目疮痍的废旧工业区的一剂良药。 如今,经过14年的发展,西港新城已经彻底告别了废弃工业基地的旧身份,以瑞典第一个生态友好示范区的雄姿矗立在世人面前。就在去年11月,西港新城获得联合国颁给的“生活环境荣誉奖”。而现在,它的身影又出现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联合展馆内,向全世界展示着老工业区变生态城的奇迹。 垃圾也是宝 风能、太阳能、自行车,在西港,你能找到一切和生态城有关的元素。不过,在当地人心目中,更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是这里发达的垃圾处理方式。就在西港最早建成的生态社区 B001中心一处庭院里,竖立着几根粗大的绿色钢管。这些钢管既不能收集雨水,也不能运输天然气,而是神奇的分类垃圾管道。 这里的居民都会按照垃圾分类的原则,在倾倒之前,花时间把生活垃圾分为有机垃圾、可燃垃圾。“砰”的一声,只见居住在B001的家庭主妇,娴熟地把垃圾扔进了其中的一根管道。在垃圾投掷完毕的那一刻,管道封口立刻自动关闭。在真空的压力之下,这包垃圾沿着管壁,在复杂的垃圾管道网络中几度迂回,最后流入郊外的垃圾储藏罐。经过专业处理,罐内的垃圾就会变成发电场、生物燃气公司的新鲜原料。 抛掷有机垃圾的过程要复杂一些,只见这个家庭妇女从钱包中掏出一把小钥匙,用它打开了另一根绿色的管道,这才把有机垃圾扔进管道——这是马尔默人的发明。有机垃圾和可燃垃圾的处理方式不太相同,主要是靠碾压、粉碎、发酵,然后直接输送到生物燃气生产线上。当地人回忆说,在早期的有机垃圾管道并没有锁。很多马大哈,把很多可燃垃圾混在有机垃圾中,结果,有机垃圾利用率并不如预想中那么高。 为了解决垃圾精确分类的问题,马尔默环境局没有少费心思。有专家去调查,提出了一个简单至极的解决方法——在有机垃圾的输送管道上加一把锁,如果谁想扔有机垃圾,必须

北欧四国游记上

瑞典的马尔默市,在夕阳下露出一角美景,秋气竟已染上了树叶。 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海滨山坡上清幽舒适的民居,一派盛夏风光(小方摄)。 北欧四国之美,在许多方面比较接近。所以,不妨将其风土人情合为一体来记叙,图片及简略的说明,算是辅之以分叙吧。 北欧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世界游客趋之若鹜,冬夏是旅游旺季。夏日明媚,是处清波荡漾,鸟语花香。在郊野,披着碧玉般莹润树叶的森林恣纵地向天边延伸,大片金黄的燕麦、花儿盛开的牧草铺展在林前。间隔相当长的距离,一幢幢以艳丽色彩涂饰的、造型别致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涂饰艳丽色彩,是为了点缀漫长冬季茫茫白雪的单调,却也为夏日增添了风韵。这般景物,会让你恍若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除了正在建设的地方,北欧的城市和乡村都没有裸露的土地,也没有人为的污染。风雨时至,雨水显得那等清亮,万物在一次次沐浴后,洁净到看起来一尘不染,车窗、房屋的玻璃窗上都不会留下污迹。 夏季的田园,层云变幻,牧草芬芳,燕麦飘香...... 牧草收割后打包,堆放在仓房里,供牛们度过漫长的冬天。旁边小楼是农人的住房。 北欧乡村的房屋为小别墅风格,庞大的建筑物都集中在城市里,带来不同的观感。田园和城市的房屋皆多尖顶,这样才不至于被长达半年的积雪压垮。大概是因为气候的关系吧,城市里到处林木葱茏,绿草成茵,却很少见人工栽种的花朵,多半是不知名的野花在树下、在草丛中应时而开。我觉得城市绿化 的这种自然情调很好。 题图夕阳下瑞典马尔默市的风景,在北欧的城市中并不罕见。喜欢倘佯在那些宁静的城市。在晴明的黄昏,沿着海边的木板路和花岗石路,或者树林中两

旁开着野花的小路散步,空气清新,凉风习习。漫天晚霞、两岸灯火、跨海大桥、或壮丽或小巧精致的建筑物倒映水中,幻梦般的美。海滨蒹葭苍苍,叶子在微冷的风中沙沙作响;小山坡上,白杨的枝干在暮蔼中闪动着柔和的光泽。不见星月,诗意的清辉却蓄满心胸。在路边的小帆船上坐一坐,遥望大海,晃荡着童年的梦想;环抱年轻的白杨树,听清风絮语,在心中唱一首动听的歌谣。 瑞典哥德堡城宁静的黄昏 我们漫步在北欧夏季的大自然中,设想在那冰雪覆盖的日子里,在白茫茫的世界中,尖顶小楼内色泽鲜艳的家也依然会一样地温馨。而户外,人们将在坚冰之上,体会滑雪飞翔的乐趣。如今,夏日的海滨,蔚蓝大海边的沙滩空阔而整洁,偶尔可见出来享受阳光的家庭游客,在海滩上舒展肢体进行日光浴,带着满足的笑容晒黑了皮肤,装点他们所喜欢的健康之美。 典,孩子们在维纳恩湖畔玩耍。

马尔默大学的概况.doc

马尔默大学的概况 现在有很多同学想去瑞典留学,那么不知道同学们对于马尔默大学有没有什么了解呢?今天就和的我一起来看看马尔默大学的概况吧! 院校简介 马尔默大学(瑞典语为Malmo Hogskola)位于瑞典南部的马尔默,是瑞典的一所公立大学。该大学建成于1998年,如今是瑞典本科院校规模第八的学校。马尔默大学位于马尔默市中心,在该市从工业城市向大学城转变的过程中,该大学起到了非常主要的作用。 建校年代:1998年 所在省州:斯科讷省 所在城市:Malmo 学生人数:22000人 中国教育部是否认证:获得认证 学校简介 马尔默大学下辖文化与社会系,健康与社会系,齿科系等3个系,还设有教师教育学院以及技术学院。[1]马尔默大学开设有门类丰富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比如英语研究,人权,国际移民和民族关系,欧洲研究国际方案,国际关系,语言和文化研究,和平与冲突研 究,全球政治研究,人权,交互设计,国际移徙和民族关系,[1]国际关系,公共健康,材料科学等等。马尔默大学还开设有暑期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学习,比如战略沟通规划,交流促进发展,创作等等。 马尔默大学致力于成为一所向全世界开放的大学;通过多学科交叉学习方法,超越传统的教学方式界限,使学生从容应对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马尔默大学座落于厄勒海峡地区中心的大都会—马尔默,倡导多样化的学习,向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敞开大门。

英语课程设置 三年本科:English Studies,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Ethnic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for European Studi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Language and Cultural Studies. 一年研究生课程:Global Political Studies,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Ethnic Relation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两年研究生课程:Interaction Design,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Ethnic Relations,Master Programme in Public Health,Materials Science, 申请条件 1、大四在读或本科学位相关专业毕业; 2、雅思成绩6分或托福550分; 3、大学平均成绩75分以上。

瑞典之旅的作文

瑞典之旅的作文 瑞典之旅的作文 瑞典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小编收集了瑞典之旅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瑞典之旅 暑假去了一趟瑞典,那里特别美。 坐在火车上的时候,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绿洲。真神奇

啊,比起在中国境内的大块黄土高原,一片荒芜,从东欧的国家到北欧芬兰,到处却是河流,森林绿带,变化真是大呀! 现在回想起来似乎仍然心有余悸。从武汉到北京,从北京到斯德哥尔摩,再到韦克舍,我们那原有激动兴奋慢慢转为疲惫和抱怨。真的是很不容易,还好有现在满意的生活和学习以及朋友,一切又让人觉得是那么值得。8月29号早上5点半就被隔壁的爸爸妈妈叫醒,在从住的葛洲坝宾馆到武汉天河机场的路上,吃了我离开前的最后一碗面,当时没什么感觉,现在觉得那个味道真是太好了!姐姐们都被分开了坐。7点55登机了,顺利过了安检,之前担心的随身超重在北京首都机场都被我们混了过去,显得过于万事大吉。在从武汉到北京的飞机上,第一次做飞机的紧张就不说了,感觉国内航空不怎么样,颠簸的厉害,服务也一般,后来坐的911次航班去瑞典就要好的多。在首都机场忙了大半天把我们的行李打包托运,过了海关,出了境,上了飞机。 在STOCKholm下机前20分钟,我的.左耳开始耳鸣。虽然不停的咀嚼口香糖,下机后仍然很疼,好久都没恢复正常。害我在入境的时候听不太明白人家问了我什么问题。

这个城市很美,人少少的,车少少的,路也少少的。 过了一个星期,终于等来了我们盼望已久的WELCOM DINNER PARTY。早就听说这是个隆重的晚宴,所以在家里就准备了传统的服饰――旗袍。其实先前买的是件黑色的小洋装,姐姐还是让我带上了件旗袍。下午3点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准备了。我很佩服茜茜姐姐的梳头技巧,梳得竟然跟流行美专业的一样。外面的气温也不高,晚上更是,目的地还没到,我就已经冷得发抖了。DINNER是以传统的瑞典方式进行的,除了吃瑞典菜,唱瑞典歌,学习瑞典餐桌上的一些小文化,我们还一起欣赏各国留学生带来的小节目。值得一提的先是瑞典学生表演的海盗。他们以主持人的身份穿起了有特色的海盗服装,戴有两个牛角的帽子,讲话风趣。歌虽然唱的不好,但一样很热闹,鼓动着大家一起把气氛弄得很好。再有韩国的学生穿着漂亮的韩服,唱我们都耳熟的《三只小熊》,还向大家行了传统的韩国大礼。西班牙的学生就简直疯狂,现场就脱衣服表演,台下观众也都吹口哨迎合,还真是OPEN啊。那天来的路上就已经开始讨论怎么回家,可能是因为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到了这边,除了个别

瑞典马尔默市的低碳经验

瑞典马尔默市的低碳经验 “进程缓慢的气候谈判当然很重要,但它已经浪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 在去年举办的“低碳之城——香港2010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上,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市市长Ilmar Reepalu(以下就简称Ilmar)对本报记者反复强调这一点,“我认为,比气候谈判更重要的是,国家和城市要行动起来。” 这个距离哥本哈根不远,人口只有30万的北欧小城一直都在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而且成绩斐然。早在2001年,它就获得了欧盟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奖”;2009年,它荣获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奖;2010年,它成为世博会选定的从工业城市转变为生态效益城市的世界最佳案例之一。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与Ilmar密不可分,他从1994年担任市长,见证并推动了马尔默从一个重工业城市向生态低碳城市转变的过程,也因此在2010年获得“2010年世界市长奖”提名。 马尔默曾是一个以造船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但随着欧洲造船业的整体衰败,也不得不转型。在柏林墙倒塌之后,马尔默的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多数转移到了东欧国家。Ilmar在1994年担任市长后,面临首要的难题就是必须回答:“马尔默的未来在哪里?” 是振兴重工业,还是开发新产业?这位环境科学专业出身的市长,选择了后者。瑞典在这一年,加入了欧盟,对马尔默的成功转型也助力甚伟。马尔默忽然成为距离欧盟市场最近的瑞典城市,许多物流和服务业开始向马尔默转移,借此契机,开始摸索如何从重工业城市转向以物流、制药、生物、信息产业等轻工业为主的城市。 在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达成后,Ilmar感觉城市发展的方向更为清晰,那就是建设生态环保城市。 2001年,Ilmar开始着手在一个旧的船坞基地上建一个生态友好示范区,现在已经建成的是世界闻名的“明日之城”(BoO1)社区。这是瑞典的第一个零碳社区,也是全世界最大的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城市住宅区。该小区占地约30公顷,可容纳1000户居民居住,在能源供应商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 在Ilmar看来,这座“明日之城”令人赞叹之处,并不在它所应用的再生能源技术——它采取的技术并非门槛非常高的新奇技术,而在于它所展现的是,现代城市如何实现低耗能、低排放、宜居的生活方式。 “明日之城”并不是Ilmar个案操作。在多个场合,他曾公开表示,“我要把马尔默建设成世界上最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一。”即到2020年,全城争取实现100%零碳排放,到2030年全城争取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40%的居民骑自行车出行 《21世纪》:你提到过在2020年,希望将马尔默打造成零碳城市。那么,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瑞典铁路介绍

瑞典铁路介绍 瑞典第一条用于公共交通的准轨铁路于1856年3月5日开通运营。到1938年,瑞典的铁路长度已达16886公里。20世纪50年代后期,瑞典铁路实现了国有化。最高海拔铁路为海平面以上601米的斯图利恩(Storlien)边境线,最低为海平面以下8米的赫尔辛堡(Helsinburg)隧道。瑞典铁路路网主要由4种类型线路组成: (1)六大干线,分别是西部干线、南部干线、北部干线、东海岸线、东北部干线和上诺尔兰干线,形成瑞典铁路的核心; (2)支线和县级线路,由地方运输管理局经营,提供客运服务; (3)通勤线,县级线路中使用率低的线路转为当地的通勤线; (4)两条特殊的铁路线,一条是北部的矿石专用线,另一条是从穆拉至耶利瓦勒长1053公里的铁路线,二者均独立经营。 瑞典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铁路既有线提速。1992年,瑞典对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间全长453公里的铁路干线(西部干线)进行了提速改造,使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200公里/小时,旅行时间缩短到3小时以内。1995年初,斯德哥尔摩—马尔默全线(南部干线)开始改造,其中个别区段需要限速。1997年,该线线路升级改造工程完工,旅客列车运行速度达到200公里/小时,旅行时间缩短到4小时

以内,货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20公里/小时。另外,东海岸线和北部干线的最高运行速度也能达到200公里/小时。 目前,瑞典已运营的高速铁路为从克拉姆福什(Kramfors)到东北部的于默奥(Umea)的波的尼亚铁路,全长190公里。该线于1999年开始修建,2010年8月开通运营,工程建设总投资132亿瑞典克朗。该高速铁路是一条客货混运线路,既可开行250公里/小时的摆式列车,又可开行120公里/小时的货物列车,是瑞典行车速度最高的铁路线,也是瑞典第一条装备欧洲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二级设备(ETCS-2)的线路。线路允许最大轴重达25吨。这条线路的开通,使瑞典中部和北部的铁路运能提高1倍。 此外,瑞典还计划建设斯德哥尔摩—马尔默/哥德堡高速铁路,全长750公里,最高运营速度300公里/小时。该线将通过赫尔辛堡的厄勒海峡下的一条隧道,与一条经由费马恩海峡(Femarn Belt)、穿越丹麦至德国的新线相连。工程预算总造价约1250亿瑞典克朗,工期为15年,计划2030年建成通车。

瑞典马尔默介绍

5旅游景点 HSB旋转中心 (HSBTurningTorso) 马尔默 是瑞典马尔默的摩天大楼,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牙哥·卡洛特拉瓦设计,在2005年8月27日正式开幕。楼高190米、54层的它是欧洲第二高的住宅大厦,斯堪的纳维亚最高的建筑物。该大厦分九个区层,每个区层五层。每个区层的方向都跟下面的区层不同,其中最高的一层和最底的一层成直角,看起来整座大厦好像转动了一般。大厦的设计源自雕塑 TwistingTorso。第一、二个区层用作办公室用途,第三至九个区层用作住宅,而最高的第53、54层是会议室。住宅区中,每层有三至五个单位。 旋转中心的其中一个建造原因,是2002年马尔默的旧地标、造船业起重机Kockumskranen(原址离旋转中心不到一公里)迁移。旋转中心便可作为马尔默的一个更国际化、更现代的新地标。 大广场(Stortorget) 广场是城里最古老的广场。470多年前由当时的市长库克下令兴建的。他的故居就在广场附近,是座典型的汉萨风格的棕红色建筑。市政厅建于1546年是幢荷兰文艺复兴式样的建筑。市政厅右边有个漂亮的棕红色建筑叫狮子药店,建于1571年因其一层的古老药店得名。广场中间是瑞典国王卡尔十世的骑像,就是他占胜了丹麦把马尔默彻底变成了瑞典的城市。 小广场(LillaTorg) 建于1591年,四周都是16至18世纪半木结构的房子。最早这里是城里主要的集市,如今这里成为马尔默最热闹的地方,也是餐馆、咖啡馆和礼品店最集中的地方。马尔默市图书馆/MalmöCityLibrary

在瑞典马尔默市图书馆安静而优美的阅读环境中阅览书籍。马尔默市图书馆对市民实行免费借阅,是北欧最现代化的图书馆之一,从查询、借阅、租借、归还全部实现自助服务,如有特殊需求,每个厅都有专业馆员提供帮助。此外,坐轮椅的残疾人和推着婴儿车的妇女可以在任何厅内阅览。该馆始建于1901年,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藏书50万册、音乐CD20000张、杂志及周报 2000余种,汇集全球各种文字日报160余种。 马尔默胡斯/Malm hus 马尔默胡斯(Malm?hus),由马尔默胡斯城堡和周围的城堡花园、国王公园、城堡公园及周围的几个博物馆组成。马尔默胡斯城堡为两层护城河环绕。最早在这里建城堡的是丹麦人,丹麦国王把这里作为他的行宫。1937年城堡又改建成博物馆。包括自然史博物馆,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博物馆和航海博物馆。 里伯斯堡海滩/Ribersborgsstranden 里伯斯堡海滩(Ribersborgsstranden)离马尔默城堡很近,厄勒海峡旁。长约2公里,沙滩旁是大片的绿地。这里还能远眺长长的厄勒海峡大桥。柳塘公园/Pildammsparken 柳塘公园(Pildammsparken)是马尔默最大的公园。当时是为1914年波罗的海博览会而建的。公园有大片树林、绿地、池塘和小湖。还有一个叫玛格利特的亭子是国王骨髓斯塔夫六世为了纪念他的爱妻而建。 圣彼得大教堂/SanktPetriKyrka 圣彼得大教堂(SanktPetriKyrka)。这座14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是城里保存下来的最古老建筑。那时马尔默还在汉萨联盟的控制下,所以当时教堂的设计以德国吕贝克的玛丽亚教堂为样本。 北欧现代设计中心/Scandinavianmoderndesigncentre 北欧现代设计中心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旋转中心里,在这里可以选购国际顶级设计的家居及传统特色商品。 马尔默城堡/Malmöhus 城堡位于马尔默市的西部,周围护城河和绿荫环绕。城堡建于5世纪,建筑为文艺复兴风格,是斯堪的纳维亚最古老的城堡。城堡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开放部分如下:展出有当地传统风格的纺织品、服装以及手工艺品。还

瑞典Bo01住宅示范区

瑞典Bo01住宅示范区对我国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启示 引言 瑞典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通过对瑞典马尔默市Bo01住宅示范区(2001年获欧盟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奖”)的考察,深刻体会到Bo01住宅示范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在整个住宅小区的建造过程中并不追求特别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成熟、实用的住宅技术与产品的集成;另一个是住宅产业的高度现代化,这也是Bo01住宅示范区能够顺利达到“四节一环保”目标的产业基础。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瑞典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一、Bo01住宅示范区的概况: 2001年在瑞典马尔默市举办了一次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展览,同期启动了一个住宅示范区项目,名为Bo01明日之城(CITY OF TOMORROW)住宅示范区(以下简称Bo01)。该住宅示范区采取边建设边展示的方式,将于2005年秋季全部竣

工(见图1)。 住宅示范区的目标: 1、通过Bo01住宅示范区,引发社会各界关于“21世纪应该住什么样的房子”和“我们的生活方式该何去何从”的辩论; 2、通过在土地规划与利用、新型技术和产品体系的推广、生态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力争在营造宜居环境、旧城改造、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方面做出突破。 住宅示范区的内容: 通过Bo01 住宅示范区,将马尔默市西部废弃的工业码头区翻新改造成为占地约30公顷,可容纳1000户居民的住宅综合区。 Bo01住宅示范区的建造背景: 面向可持续发展住宅展览的举办和Bo01 住宅示范区的建立,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由马尔默市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决定的: 1.近年来,马尔默市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传统的、已衰败的造船业和纺织业,向新型的、高科技的信息产业与生物技术方向转化;尤其是哥本哈根和马尔默之间跨海大桥的开通,为马尔默逐渐上升为区域经济中心提供了历史机遇。如何在后工业时期塑造一个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象,成为了马尔默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此,该市还制定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998-2002),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