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复习题新答案

毛概复习题新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关系?

2、科学发展有何基本要求?

3、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精髓?

4、如何理解新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5、应如何对待思想?

6、我国对农业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7、新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何区别与联系?

8、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9、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意义和经验教训?

1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1、如何认识中国梦的科学涵?

12、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3、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有何丰富和发展?

14、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5、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16、如何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7、我国经济新常态有哪些主要特点?

18、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如何落实“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2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22、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2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4、“一国两制”有何基本含义?

25、新时期,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26、我国外交工作的有何总体布局?

27、十八大提出了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2、科学发展有何基本要求?P119(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

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

一、实事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最早提出实事的思想路线,马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实事的精神。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实事,相继形成了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二、实事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新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

三、实事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是哲学基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到的一切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思想路线。背离实事的思想路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

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构建和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三个代表要求和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等理论和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五、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4、如何理解新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来,党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应如何对待思想?

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可从两方面来认识。其一,历史地位与理论功能:思想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开创用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先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20世纪创造性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二,当代价值与实践效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当代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6、我国对农业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P62

7、新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

(1) 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

(2) 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区别:

第一, 社会性质不同。新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两步走中第一步的胜利成果。尽管这一社会既区别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 也不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而是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 但是, 按其社会性质来说, 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主义的, 是为建立社会主义作准备的过渡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不同,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第二, 社会主要矛盾不同。新主义社会是阶级社会,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即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则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尽管在一定围还会长期存在, 有时还可能相当尖锐, 但总的来说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

第三, 政权的阶级基础不同。在新主义社会, 政权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也就是说, 新主义政权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然而, 进人社会主义时期之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权的阶级基础与新主义时期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已经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了。

第四, 所有制结构的本质区别。在新主义社会时, 公有制在工业经济中并不占有比重大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主体地位,而国营经济在整个工业经济中不仅起到领导作用, 而且已经居于主体地位。十分明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公有制始终牢牢占据着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在许多方面与新民主主义相似, 但二者在本质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直线式前进的, 而是波浪式发展的螺旋式前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某些方面与新主义的相似, 的确使人感到象是在重复新主义社会, 但实质上它决不是简单地重复,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因此, 我们绝对不能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主义社会混为一谈, 必须坚定地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 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8、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9、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意义和经验教训?P86

第一,打破了对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感到有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如何避免执政党犯严重错误,从局部、暂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之不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和长期性的错误,要求领导者要有谦虚谨慎、实事的态度;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矛盾。

1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上阐述: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胜利成果。毫无疑问,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并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上来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普遍显著改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仍然存在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人口多,素质低;二是资源少,消耗高;三是发展很不平衡。这既是不发达的标志,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难度很大,短时间是难以办到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涵的新概念。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主义社会的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新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畴。而新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11、如何认识中国梦的科学涵?

中国梦的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

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虽然相对于中国梦来说,每一位国人自己的梦想可能显得过于渺小,但实现每一位国人虽小但珍贵的梦想却正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12、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不断扩大。制度更加完善,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13、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有何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而一些就其性质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因此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他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他在明确肯定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强调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他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上,过去我们的失误除了相当长的时期不适当地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外,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上也存在着偏差。他继承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4、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的30多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的30多年,是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和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3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5、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16、如何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17、我国经济新常态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8、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⑵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⑷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同志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我们必须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从而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奠定基础。

理论意义:如同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理论意义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同时也是理论不断升华的过程。了解和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个理论是随着我国改革与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每一次新的概括、每一次理论升华,都不是后一个对前一个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完善中前进, 在丰富中发展, 今后仍以辩证的观点来贯彻这个理论,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 不断用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来丰富这个理论。

20、如何落实“五位一体”的总布局?P177第二行

2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而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2、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P159倒数第二自然段

2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68

24、“一国两制”有何基本含义?P187 五点

25、新时期,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P192-P193 四点

26、我国外交工作的有何总体布局?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27、十八大提出了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包括总体要求和具体要求两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总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具体部署: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