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三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三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三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三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三首导学案

必修教案

0111 09:47

::

诗三首导学案

一.课前预习

(一)识记字音

芙()蓉遗()子衿()呦呦

()可掇()

三匝()吐哺()度阡()鼓瑟

()越陌()

度阡()羁()鸟樊()笼羁()

鸟守拙()

暧暧()荫()庇

(二)通假字

1. 契阔谈讌通

2. 鸡鸣桑树颠通

(三)一词多义

1.当 4.顾

①对酒当歌()①还顾望旧乡()

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②顾野有麦场()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当是时也() 5.方

2.故①方宅十余亩()

①但为君故()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②故垒西边() 6.适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①少无适俗韵()

④广故数言欲亡()②始适还家门()

3.但③处分适兄意()

①但为君故()④适彼乐土()

②无他,但手熟尔()⑤削足适履()

③但说无妨()

④但使龙城飞将在()

(四)古今词义

1.同心而离居“同心”古义:()

2. 人生几何“几何”古义:()

3.依依墟里烟“依依”古义:()

(五)词类活用

1.榆柳荫后檐

2.乌鹊南飞

3.天下归心

(六)名句默写

1. ,。表现了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点睛之笔。

2.《短歌行》表达对贤才渴求的句子

是:,。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

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

4. ,忧伤以终老。

5. 明明如月,何时可

掇?,。

6. 山不厌高,海不厌

深。,。

7. ,池鱼思故渊。

8.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

二.解读文本

《涉江采芙蓉》

(一)理清思路

1.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节:

2.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确:

3.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确:

(二)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象:

境:

用:

⑵.“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式:

情感变

化:

艺术手

法:

⑶.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确:

⑷.“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感:

(三)小结:

1.你认为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

确:

2.这首诗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确:

《短歌行》

(一)理清思路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诗中的哪个字?并找出相关诗句。

确:

句:

2.围绕这个字,表达了哪三方面的情感?

确:

3.若将全诗分成四个层次,请你选出四个关键句。

确:

(二)解读内容,分析情感

【精品】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 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 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 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 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 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 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 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 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 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 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 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 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 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 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 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 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 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汉魏晋诗三首

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思念之情。 3、叠字的作用 二、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解题: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全诗共10 句,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6句。 第一、二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以牵牛、织女起兴,借事托物,点明了描写的对象。牵牛星处在遥远,织女星明洁灿烂。“迢迢”,遥远的样子。从织女的角度来看,牛郎仅隔银河,却又显得那么遥远。“皎皎”一词,形象鲜明,既写出了织女星的光洁明亮,又使人联想到人间思妇的皎洁美好之貌。这两句表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借喻人间夫妻相处异地、不得相聚的现实生活。 第三、四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进一步描绘织女的形象。织女摆动着纤纤素手,随着“札札”的机声开机织布。

第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描写她由于思念牛郎,一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只见她泪落如雨。 这部分的表层意义是描写织女的悲伤情状,她由于与牛郎不得相聚,因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其深层含义则是暗示出多情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魂不守舍,心绪不宁。 第二部分:第7 ——10句。 第七、八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照应诗的开头,描写牵牛星和织女星相隔的银河又清又浅,相距又有多远呢?河水既清且浅,本可涉水而过,相聚有期。 第九、十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指出: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水清且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 这部分交代了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2、关于叠词: 叠音词的运用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纤纤”是写素手之细,“札札”是写机杼之声,“盈盈”是写银河之水,“脉脉”是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诗句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体味忧情

《短歌行》《迢迢牵牛星》《归园田居》导学案

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2 汉魏晋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2、学生能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体会情景交融、分析诗歌语言特征等。 3、品位《迢迢牵牛星》中的爱情美,《短歌行》中曹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迢迢牵牛星 【导入语】 在前一课《孔》中,我们感受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妇孺皆知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请一个同学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后来发展成一个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在“乞巧节”这一天,未婚的姑娘们要在庭院里摆上茶品水果拜祭七姐,并且要举行缝纫比赛活动,还要唱“乞巧歌”。乞巧,就是向七姐乞求灵巧、智慧的意思,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其实,纪念牛郎织女的方式是很多的,除了用节日活动的方式外,还有用诗词歌赋的形式来赞美他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迢迢牵牛星》,看看作者是怎样纪念他们的。 【《古诗十九首》介绍】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选自于哪里呢?﹙《古诗十九首》﹚那么,《古诗十九首》是谁写的呢?写了哪些内容呢?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从思想内容上可分为游子诗和思妇诗。游子诗中常常流露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慨,这是失意士人在社会大动乱前夕内心苦闷的表现。思妇诗则是东汉末年文士游宦他乡漂泊异地的写照。常用的艺术手法有融情于景或运用比兴。《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疏通字词、翻译】﹙见课本﹚ 【赏析】 诗句描写内 容赏析

七年级语文:冰心诗三首(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冰心诗三首(教学 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冰心诗三首(教学实录) 祝畅红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准备: 补充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之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 [学生推测后,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制作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的《》,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钟嵘《诗品》中称赞《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课堂探究】 (一)《涉江采芙蓉》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4.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课后故事】 《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 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 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对吧。 红豆——<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个长相十分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二人便谈起了佛家的经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便跟踪到了草庵。二人又就佛家经义深谈而不舍。从此以后,萧统便多次去草庵找慧如。但可惜,两人身份太过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出家人,根本没有可能结成连理。后来《文选》编著完成,萧统受皇帝的诏命回宫。可是慧如却因此相思成疾,忧郁而亡。当萧统听说之后,日夜兼程的赶来,面对的只有一抔黄土。他含泪地种下了一颗红豆,并把慧如住过的草庵题名为“红豆庵”,以为纪念。萧统回去之后过了几个月,便也病死了。后来,他种下的这颗红豆长成了树,红豆树因此被称为“相思树”。萧统与慧如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所以,后人便常常用红豆代表相思。当然,红豆代表相思的原因这只是其中一个说法,以后有时间再为同学们讲述其他的几个故事。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古人爱用花草等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在本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拓展阅读] 生年不满百《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作业:背诵《涉江采芙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 (一)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 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 《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

汉魏晋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汉魏晋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导学案学科:语文编号:5编制人: 审核人: 学生班级:姓名: 小组号:评价: 《迢迢牵牛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重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难点) 三、教材助读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迢迢牵牛星》 预习案 一、翻译诗句,注意加点词的意义。 诗句:迢迢 ..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牵牛星,皎皎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迢迢牵牛星》 探究案 一、诗句中反复使用叠词有什么作用。 答:迢迢形容牵牛星之遥远,皎皎形容织女星之明亮,纤纤形容手之细长,札札形容织布之忙碌,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二、《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答: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咏树

现代诗 教学目标. 1.独立解决字词。 2.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3.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 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品位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所以本课主要通过朗读、品位、感受和体会诗歌来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请同学们背诵《冰心诗三首》或者其他的现代诗,并请学生谈谈对自己所背诵诗歌的理解,教师根据情况及时鼓励。然后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要求: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诗歌的学习要注意多读,体会诗中蕴含的形象。下面自学课文中第一首诗《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诗人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他产生灵感和联想的现实基础。要理解这首诗,还需要知道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过去曾经有外国

人侮辱我们民族是“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这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也的确反映了在列强侵略下民族遭受凌辱时我们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现象。艾青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才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 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诗歌,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课文。 2画出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学生诵读课文,仔细体会诗歌中树的形象。 4.体会诗歌中语言的凝练、含蓄。 5.学生背诵诗歌比赛,比一比,看一看,谁背得快,背得熟。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兀立崖嫣红姹紫蔷薇敦厚契机’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学生朗读课文,仔细体会诗歌中树的形象。 明确: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发言。然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全班发言。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调控课堂,及时肯定、鼓励、补充、讲解。 3.体会诗歌中语言的凝练、含蓄。 在看不见的深处/ 明确: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发言。然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全班发言。 (教师根据情况补充下列材料: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

《诗三首》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 蒿 里 行 归园田居

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自主学习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合作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第二课时:《短歌行》 【学习目标】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学习重难点】 1、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2、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有关作者内容在优化设计。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衿呦掇陌阡讌匝哺 二、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教案 2012-02-09 12:10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班级组别组名姓 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 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

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3、古诗常识:律诗的、两联必须对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 朔漠()省识()环珮()暮砧()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二.鉴赏诗歌

汉魏晋诗三首测试题及答案

汉魏晋诗三首测试题及答案 课后巩固梯级演练检查我的基础 1.填空。(1)《古诗十九首》 最初收录于________(时代)________(人物)编的________。(2)与汉乐府比,汉乐府多叙事,《古诗十九首》多________;汉乐府是 民歌,《古诗十九首》是________(体裁)。(3)汉末建安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________。这时期诗歌成就显著,许多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从________中汲取营养,内容上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后人称为“________”。代表作家有“三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安七子”及蔡琰。(4)陶渊明,名________,字________,世号________,自称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是________派诗歌的开山鼻祖。他厌恶官场,性情刚直,留有“________”的典故。答案:(1)梁萧统《昭 明文选》(2)抒情文人五言诗(3)建安文学汉乐府诗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4)潜渊明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东晋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 2.背诵默写。(1)迢迢牵牛星, ________。纤纤擢素手,________。终日不成章,________。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________。(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________,去日苦多。________,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月明星稀,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_______,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_____。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________。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复得返自然。答案:(1)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2)譬如朝露慨当以慷(3)乌鹊南飞海不厌深周公吐哺(4)误落尘网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阅读《古诗十 九首》中的两首诗作,完成第3题。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品味赏析诗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 2、背诵《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 【重点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 【学法指导】 先反复诵读,再通过诵读把握感情,背诵全诗。 【知识链接】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但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个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学习过程】 学习《秋兴八首》(其一)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本诗中不会写或易写错的词或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再读课文,翻译全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高二语文汉魏晋诗三首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汉魏晋诗三首 魏晋五言诗三首 第一课时 短歌行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教学目标:1、了解汉乐府和魏晋时期的五言诗。 2、根据作者及相关背景,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诵读,了解五言诗的节奏,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青年人》教案3

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青 年人》教案3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朗读,思考 2 组织交流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 思考、交流 2 学习评价: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有人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短暂,就应该享乐为先,其他的都不要考虑,你认为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交流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 交流 5 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有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 交流 《青年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朗读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朗读 2 组织交流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完成探究练习二。 思考、交流 2 问题创设:“珍重的描写”与时间紧迫,“请你着笔”是否矛盾?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朗诵诗歌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 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 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 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 I、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 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是东晋大诗人,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二、 了解背景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不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归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2、《短歌行》:面对连年战乱,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曹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决 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以求建功立业。 3、《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 405 年,他担任彭泽县令才八十来天,一日郡遣督邮到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三、文体知识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四、 整体感识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抓住关键的情感词句,迅速把握各首诗歌的主旨。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冰心诗三首》习苏教版

二冰心诗三首 01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cháo)里。 B.我从不肯妄.(wǎng)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C.母亲,倘.(tǎng)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D.嫩.(nèn)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2.下边句子中的“/”和“·”分别表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鸟儿/躲到 ../它的巢里 .. B.叠成/一只一只 ..../很小的/船儿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 D.这是/你至爱的 .../叠的 .../女儿/含着泪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你读过篇幅短小却蕴涵丰富的短诗吗?这种诗被称为小诗,五四运动后它曾盛行一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冰心的《繁星》和《春水》这两部作品以宣扬“爱的哲学”而著称。 A.“”、,B.“”,。 C.《》,。 D.《》、, 4.(柳州模拟)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柳州市各行各业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五美五好”柳州。 B.汛期来临,是否提前做好抗洪抢险的准备工作,是能否保障城市安全的关键。 C.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改进农民科技知识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D.柳州市政府将严格控制中、高考期间的噪音污染,给考生营造安静的考试环境。 5.本课的最后一首诗富于哲理,请参照例句,根据提示,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例句:墙角的小花,不计较所处的位置,它只是为装点春色而开放。 仿写:石缝间的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的一位同学生病住院治疗,你前去探望,准备送他一本《繁星·春水》,并在书的扉页写上一段赠言,你打算如何写赠言? 7.诗是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它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漫步诗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策划】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2)【请你撰写】班级决定在黑板报上开设“诗歌”专栏,请你写一段宣传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

7.《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五言诗朗读指导: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 【知识链接】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翻译成为现代诗。) 二、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 2.解读第三、四句。这两句的语气如何?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