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台湾交往,答案应该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内容。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情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

3.加大非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世袭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以下历史故事中,发生在有文字记载历史时期的是() A.三皇五帝B.大禹治水 C.武王伐纣D.黄帝蚩尤的战争 3.参考下图: 根据材料“1923年被考古学家发现了他们生活的遗址和头盖骨,他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4.从出土文物“秦印封泥”(下图)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周朝实行分封制度②秦朝实行丞相制度③封泥上文字是小篆字体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经过角逐,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A.楚 B.宋 C.晋 D.魏

6.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铁器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①② D.②④①③ 7.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系()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8.下图为2002年6月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局部),其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此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在地方() A.全面推行郡县制 B.统一了度量衡 C.流通圆形方孔钱 D.实行车轨统一 9.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D.西学传入中国 10.“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的发现,除了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这则新闻中说的“这块土地”是( ) A.陕西西安B.浙江河姆渡C.山东大汶口D.云南元谋 11.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是(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 考 … 姓 … 班 订 年 … 学 … … … … … … … … … 号 … … … … … … 名 线 … … … … … 级 … … … … … … 级 … 装 … … … … … … … 校 … … … 2018 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 历史 时量:6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的建立者是 A 、杨坚 B 、李世民 C 、武则天 D 、朱元璋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 “河”的中心就是现在的 A .北京 B .杭州 C .洛阳 D .南京 3.下列诗句,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们采取的相似治国措施是( ) A .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B .加强对吐蕃的管理 C .兴建佛寺 D .传播佛教 5.历经了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是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戚继光 6.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 的是 ①地动仪模型 ②曲辕犁 ③ 筒车模型 ④ 罗 盘针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7.杜甫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作,人们将他的这些诗称为 A .诗史 B .史诗 C .诗圣 D .诗仙 8.2010 年是中印建交 60 周年。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中印两国的文 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 A .鉴真 B .玄奘 C .张骞 D .郑和 9.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 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 、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0.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11.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 时期。 A 、魏晋南北朝 B 、隋朝 C 、两宋 D 、明清 12.宋朝为了管理对外贸易,在泉州设立了专门机构,该机构是( ) A 、都护府 B 、市舶司 C 、宣政院 D 、理藩院 13.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 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是( )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4.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杰出代表人物搭配不正确的是 A 、契丹——尺带珠丹 B 、吐蕃——松赞干布 C 、女真-—--阿骨打 D 、西夏——元昊 15.“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A 、北宋与辽 B 、北宋与西夏 C 、南宋与西夏 D 、南宋与金 16.林升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 A.南朝 B.陈 C.北宋 D.南宋 17.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这主要反映了 A . 城市商业的繁荣 B .城市娱乐场所的发展 C . 城市人口的增加 D .城市管理的混乱 18..宋真宗时,益州 16 家富户,经政府许可,共同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纸币最早是出现在哪个朝代?哪个地区? A .北宋 东京 B .北宋 四川 C .南宋 临安 D .南宋 广州 19. 继承并发扬豪放词风,最突出的内容是表现抗金御敌、收复中原雄心壮志的应是 A .苏轼的词 B .李清照的词 C .辛弃疾的词 D .关汉卿的元曲剧本 20.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 A .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B .店铺一律在夜间关门 C .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 D .市民到“瓦子”(瓦肆)看戏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2-2013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刘婷婷 一、命题范围及特点: 1 、命题范围:新外研版七年级英语预备级M1-M4及M1—M3共7个模块的内容,主要包含英语中简单的交际用语如:向别人介绍自己及家人,介绍自己的好爱及了解其他人的爱好,介绍学校等。 2、命题特点: (1)依据考试纲要命题 本次检测试题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英语的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及综合性。 (2)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交际,强调运用 本次英语命题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处理了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关系。试题的整体设计力求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中的大部分内容不再是单纯知识性的,而是将知识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知识难度较小,但灵活性强。在此基础上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命题材料结合了课本内容与课外知识,尽量挖掘课本的命题价值,但适当高于课本,让学生看到试题既有亲切感又不乏新鲜感。题量设计恰当,考试期间调查,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整体看,各部分结构基本合理。 二、试卷分析 (一)成绩统计如下: 参加考试人数为329人,100分以上的为67人,占总人数的20.4%。90分以上的为151人,占总人数的45.9%。不及格的有105人,占总人数的32%。从分数段来看,各班集中在90-99的学生占的比重要大,其次为100-109的分数段,优秀率为20.4%,及格率仅为68.4%。这份试卷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个人综合能力情况,也暴露出学生平时学习的问题,为今后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听力部分:共20分,试题难度适中,属中等偏易,大部分都在14-15分以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此套听力题略显简单,但得满分的同学并不说是很多,往往是在听力的第一个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得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下分析: 一、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学生。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得也比较合理 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上。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二、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25道,总共50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30分,有个别学生成绩不好,得10-20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3、8、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三)问答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不理想的,学生失分较多,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到位。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以及历史考试的各项技能和综合能力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①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这在选择与非选择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分析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认真,表述不清晰。卷面当中对题意理解不深、文字表达思维混乱不切要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及考虑问题不全面等造成丢分的现象很是普遍。如此这些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③学生答题机械不灵活。从部分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很弱,一些同学对于老师给出答案的能一字不差的作答,否则就答非所问,不切题意。这就表明学生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应试能力亟待加以提高。 ④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欠缺。学生在如何评价历史问题上缺乏辩证的逻辑思维,只片面地抓住一个方面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也与任课教师平时教学缺乏唯物史观思想渗透有着一定的关系。 三、教学改进措施: 1、落实好基础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把准确答案的序号写在下面的表格里。每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我国的人类社会历史能够追溯到() A.三四百万年前 B.二三百万年前 C.一百七十万年前 D.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 2.下列远古人类遗址,哪一个不是黄河流域的?() A.元谋人B.北京人C.陕西蓝田人D.山顶洞人 3.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4.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日常吃的主食最有可能是() A.水稻B.粟C.小麦 D.玉米 5.对华夏族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是() A.尧和舜B.舜和禹 C.黄帝和炎帝D.黄帝和禹 6.他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首领。他带领群众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次经过家

门而不入。他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7.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得益于商王盘庚迁都,他迁都到() A.阳城 B.亳 C.殷 D.镐京 9.使西周产生众多诸侯的制度是() A.奴隶制 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10.青铜文化是我国的民族瑰宝,历史悠久,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在() A.原始社会末期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 12.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 A.晋国B.齐国C.东周D.楚国 13.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升,主要是因为(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4.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是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的( )

初一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2017

初一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201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15分): 1.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 B.统一而短暂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2.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 A.永济渠 B.江南河 C.邗沟 D.通济渠 3.*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这里的“唐宗”统治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之治 4.“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了京剧中耿直进谏的一位名臣……”,尚长荣的扮演角色应是: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 5.右图所示是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唐朝农民用它 A.灌溉田地 B.耕种田地 C.鼓风冶铁 D.纺织丝绸 6.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开放 D.文化昌盛 7.对比右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A.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钱币上都有汉字 C.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8.从2006年7月20日到11月26日,两名“新唐僧”历时4个月,沿着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重走了西行取经之路。你知道这两位“新唐僧”“重走唐僧西行路”的起点和终点吗? A.中国广州-尼泊尔 B.中国北京-印度 C.中国x疆-巴基斯坦 D.中国西安-印度 9.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他是 A.李白 B.白居易 C.柳宗元 D.韩愈 10.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①李冰②李春③玄奘④鉴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在中国历,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A.杨坚 B.李渊 C.李世民 D. 武则天 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 A.《唐本草》 B.《千金方》 C.《金刚经》 D.《步辇图》 13.一座古代石桥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立在洨河上,“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宵”,这座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是隋朝的 A.赵州桥 B.玉带桥 C.宝带桥 D.泸定桥 14.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15.小明暑假期间去西部实地感受大开发的情况,顺路参观了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像,请你据此判断他去的是下列哪个城市? A.成都 B.兰州 C.西宁 D.拉萨 16.右图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飞天》剧照,我班的唐杰一家在观看此节目时,发出了以下议论,其中存在错误的是 A.妈妈:她们把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演活了,真是美轮美奂 B.爸爸: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雕塑 C.唐杰: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

期中考试学校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学校试卷分析 上传: 蒋牛水 2013年4月23、24日我校举行了期中考试工作,本次考试是对教师、学生两个月以来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所进行的一次全面考核。全校教师经过评判圆满完成了试卷的批阅工作。教务处对全校成绩作了整体的统计与分析。 一、考试成绩情况分析。 从总体成绩上看,各教学班大部分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这说明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了全体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从学生的整体成绩上看,同年级、同学科有一定差距,每个班都分布着不同程度的学困生,他们的表现是各科成绩均不理想,差距较大,各年级基本上都存在不及格的现象,而且两级分化现象严重,有近乎满分的,也有二十几分的。纵向比,低段优于中段,中段优于高段。中高段的语、数、外三科科目的及格率、优秀率几乎没有达到上级相关要求。这就给我们所有任课教师一个警示,这部分学生很可能就是掉队的苗头,我们得个别辅导、关爱应该说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要多研究,多分析,找出最佳辅导方案,争取最快改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大限度的提高整体成绩。 二、考试所暴露的问题 语文: (一)能力方面: ①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各年级都存在着部分考生对本次考试的作用及目的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不能紧张的投入学习之中,在学习过程中,敷衍行事,不能静心去学习,去研究问题,只是浮

于表面。致使一些常见的应该熟知的知识不能正确解答。如语文的生字、词,诗文、课文等,此外,考试目的不明确、不重视也充分体现在考试中。 ②答卷技能 大部分学生的审题技术有待于完善,如对于作文有的是书上的原文,有的还出现选材方面的错误,半命题变成了自命题,这类问题比较严重。另外,卷面空间的利用不合理,乱涂乱抹现象存在。字迹潦草。基本运算不准确,努力提高运算准确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考试的时候按答卷的要求约束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 ③审题能力 大部分考生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道理,勿忙审题,甚至说匆忙做题,就连基本的思考过程都没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习惯中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问题有待于提高。 (二)知识方面。 语文: (1)阅读教学方面:课外阅读积累面窄量少,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对较灵活的题目和课外阅读题目不能很好解答,得分率低,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较低。 (2)习作教学方面:习作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上,阅读积累量少。平时作文指导方式单一,随意性较大,对学生交流借鉴指导力度不足,学生从同学教师中获得的指导帮助不多。 数学:

完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23个,46分,非选择题四个,54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6%,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4%,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 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4%,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居中,及格率有待提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表中。每小题1分。) 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他们应该去() A. 北京周口店 B. 陕西西安 C.浙江余姚 D. 云南元谋 2.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结构是 ( ) A.干栏式 B.半地穴式 C.洞穴 D.楼房 3.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 黄帝 B. 炎帝 C. 炎帝和黄帝 D. 蚩尤 4、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居民 C、半坡居民 D 、大汶口居民 5.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A. 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 B. 禹建立夏朝 C. 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 原始农耕的出现 6.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中央集权制 7. 商朝统治时期,由于水患,都城曾多次迁移。后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统治开始稳定下来,这位迁都的商王是() A.商汤 B.夏桀 C.周平王 D.盘庚 8、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①嘉峪关②临洮③山海关④辽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成语“朝秦暮楚”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形势 B.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形势 C.秦国和楚国的地理位置 D.秦国楚国灭亡的时间10.最近,电视剧《卧薪尝胆》被多家电视台播放。该剧反映了哪一历史人物的事迹() A.周文王 B.吴王阖闾 C.越王勾践 D.晋文公 11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哪一朝代?() A. 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耕战 D.推行县制 13.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在我国 ( ) A.半坡时期 B. 夏朝 C. 商朝 D. 春秋时期 14.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15.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汉字是()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甲骨文 16.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也修筑了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它是()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1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它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出现了() A. 春秋争霸战争 B. 战国兼并战争 C. 百家争鸣 D.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18. 他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首创私学,实行教育公平;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是()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孔子 19.下列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值得我们利用和借鉴的法家主张是() A.“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 B.“兼爱”“非攻” C.法治、中央集权 D.“无为而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题和参考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相应序号内)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以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3、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沬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5、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D、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6、下列人物,其历史贡献与鉴真相似的是 A、姚崇 B、李春 C、杜如晦 D、玄奘 7、“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那里有一百头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这首民歌中的“您”所指的历史人物是 A、王昭君 B、文天祥 C、文成公主 D、渥巴锡 8、下列佳句中,由杜甫创作的是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9、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B、位于河西走廊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讲课讲稿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 卷分析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苟锋 一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 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最高分44 分,最低分6分 较低7、14、17、24题,其中第 7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 40人。 较好1、2、3、4、8、9、15、 18、21、22题 基础知识不够扎 实;知识的联系比 较迁移能力差,部分题分析题干时理解不到位 非选择题共40分 26题,19分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六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固,对教材知识不熟悉,不能正确分析概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 信息 27题,13分 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28题,18分 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九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 准知识点 三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doc

2019-2020 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 案 <考试时间 60 分钟 , 满分 100 分, 只交答题卡 >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的表格中。)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2、隋朝政权的基础是() A 、北齐B、东魏C、西魏 3、和右图人物无关的史实是() A、建立唐朝 D、北周 B、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观点 C、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D、注意“戒奢从简” ,节制享受欲望 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契丹萧太后 B、慈禧太后 C、武则天 D、吕后 5、唐朝长安城内繁华的商业区叫做() A、坊 B、市 C、瓦肆 D、勾栏 6、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 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A、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 B、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C、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D、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7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首诗反映了() 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 中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8、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 A、回鹘 B、匈奴 C、吐蕃 D、突厥 9、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 D、新疆行省 10、今天的印度半岛在唐朝时被称为( A、波斯 B、大食 C、大秦) D、天竺

期末考试学校整体试卷分析(2019--2020上)

学校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9-2020学年上) 在教研室、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期末考试顺利完成。为了促使学校成绩有更大的进步,找出问题,弥补不足,现将本次考试做质量分析如下: 一、数据分析 我校实有507人,参加考试507人,各班成绩如下: 1.语文 时间 科目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19年下72.08(10)80.905(3)87.011(8)86.3(10) 本期板桥 82.58本期板桥86.82 20年上78.70(11)72.32(12)93.36(2)96.48(5)本期周79.92 本期周84.03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校本期的语文成绩和上期相比,一 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平均分都有所增加,二年级的平均分 有些倒退。本期五年级成绩和板桥北相差3分左右,六年级和 板桥相差2分多。其中三四年级较上期进步很大。一二年级后 退不少。 2.数学 时间 科目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19年下78.54(5)81.01(3)77.51(14)79.91(5)板80.34板67.73 20年上80.56(12)79.54(10)86.58(5)69.98(16)78.9747.41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除了三年级数学超过了去年的平均分,名次大大提前,其他各班成绩都有所退步。尤其是二、四年级成绩,差距最大。 3.英语 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时间 科目 19年77.511(14)74.657(12板66.35 板76.84 20年77.45(7)67.68(16)57.17 60.47 三年级英语成绩虽然没有去年同期好,但名次却前进了不少。五六年级成绩明显没有其他两校好。 二、试题难易度分析 本次考试题由县教研室统一出题。内容紧扣教材,知识点全面,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目标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题型进行测试,既注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又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题目与生活实践联系密切,解题方式灵活,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促进了学生拓宽知识面的良好习惯形成,凸显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想,突出学科知识应用的价值,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7——2018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卷及成绩分析 古云中学七年级:薛洪才 一、试题分析: 1.总体分析:命题依据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试题紧密联系教材和生活实际,杜绝了难、偏、怪题,起到了实施新课程的导向作用。 2.题型及特点: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共三道大题,34小题。第一大题选择题,计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第二大题填空题,5个小题10个空,满分10分;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5个小题,满分40分。 试题内容覆盖面宽,考查的各个知识点分布适当,知识结构合理,难度适中。题型比例与大纲要求基本一致,试题设计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整个试卷基本反映了历史考试大纲的规定和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方面的能力考查。 3.考试内容:本次期中试卷主要考查了有关中国历史的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相关内容,从而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客观性题、基础性试题得分率较高,但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答题优点:1. 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较好;2. 有些学生能根据题意认真答题; 3. 卷面干净整洁,书写规范; 4. 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 从考试成绩看:一部分学生学得比较好,知识落实到位,个别学生因基础和落实问题,分数不太理想。本次考试历史是所有学科里面考的最为理想的一科。 三、问题原因分析 教师问题分析: (1)教学手段不够先进,不能充分调动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考试中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方法还要给予指导,让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与方法; (3)课下对学生督促力度不够,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4)检查力度不够,平时应多用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学生问题分析: (1)复习时间太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太扎实,有许多基础知识记记忆模棱两可; (2)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审题,不能按要求答题,导致失分; 四、日后改进措施: 从试卷的方向来看,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新课标,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讲清来龙去脉,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学中注重平时单节课的积累,做到日清月结。 (2)重视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避免走弯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4)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意随时总结一些小专题。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

初一历史上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一历史学科阶段测试试卷 (时间50分总分50分) (特别提示:本卷所有题目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以下各题都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每题1分,1×20 = 20) 1、歌曲《中国人》中有一句歌词说:“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 少梦,”可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吗?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3、通过推举 ..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等级制 4、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的是 ①炎帝②黄帝③蚩尤④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5、以下人物与桀最为相似的是 A禹B周武王C纣王D汤 6、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 A夏B商C西周D东周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倡儒家学说 C.教育青年学生 D.禁止其他学说 8、“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A齐桓公B楚庄王 C晋文公D秦穆公 9、下列关于秦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 B.开凿灵渠是为了便于秦始皇巡游 C.修筑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D.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10、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1、下列不属于文景之治内容的是 A.奖励农耕,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B.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C.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什么增加 D.下令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唐朝一位范阳(今北京)商人,要到扬州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2、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计算一下,隋朝从建立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了:() A.36年B.37年C.28年D.29年 3、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A. 骨耜 B. 耦犁 C. 翻车 D. 曲辕犁 4、唐朝中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主要原因有() 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点,南北交通便利②中外客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各业繁盛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 试之举的是() A.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D.唐玄宗 6、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A.西夏B.辽C.金D.吐蕃 7、七年级一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 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8、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卷末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金刚经》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A.标有年代的活字印刷品B.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C.隋代初年留存的印刷品D.北宋时期的佛经印刷品 9、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书圣”、“画圣”、“诗圣”分 别是指() A. 王羲之、吴道子、李白 B. 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C. 张旭、顾恺之、李白 D. 张旭、顾恺之、杜甫 10、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 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此次期中考试是进入毕业班后的首次综合考试,也是5月20日 全市大模拟考试前的一次演练。学生、家长高度重视,成绩相对比 较稳定。参考人数50人,平均及格人数44人,全科及格人数34人。500分以上20人,前20名等第分界于138——124之间(年级前100 名等第总分为120以上,超出两个等第),未达到全科及格的学生主 要集中于数、理、化单科或双科不及,本班学生再一次反映出数理化 薄弱。成绩优秀的学生依次为:肖璎轩、卢奕洲、陈鹏宇、王可、周煜、苑胜南、张超、刘健乔、梁霄、鞠家旭。界于546——502的学 生成绩较密集,个别分数段出现三人并列现象,反映出一个好的趋势,大家都在努力提高,并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此次考试大幅提高 的学生有:陈鹏宇、张超、刘浩然、张子一、夏宇环、王一羽,望继 续努力,争取下次考试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平均85分,不及格14人,其中等第d(60——71)6人,等 第d(60分以下)8人,问题非常严重,一方面反映出数学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懒惰,做题少,随堂练习不认真,不会的题不 能深入探究,造成知识点模糊。数学最高分117分,在年级来看并 不是最高分,由此看来,部分自认为学得不错的学生也存在问题, 课堂学习习惯不好,不能专注听课,认为会的不用听,其实知识点 也只掌握了一知半截,而活学活用更谈不上,甚至据老师反映很多 有希望考海二的学生遇到数学卷子最后一道能力题不做,长此以往,能力自然不会有任何提高,反而止步不前。 语文平均85.8分,不及格3人,分别是郑博(64分)、鹏璎(69分)、张思佳(71分)。这三名学生居于d等第,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希望他们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下一次考试相信一定会调整状 态取得好成绩。90分以上18人,普遍较好的部分为基础题和作文 部分,阅读经过几次练笔有所提高,后50天将集中于提高阅读,继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