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与人生第十四课

哲学与人生第十四课

哲学与人生第十四课
哲学与人生第十四课

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课题: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使学生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1.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 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

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谈话法等

教学时数:

理论学时2学时

教学过程:

一、人生价值贵在贡献

1、人生价值不在自己获得多少

人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久,获得多少,而在于你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了社会对个体存在和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意义。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3、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也就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既包括人生环境的客观条件,也包括个人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的制度及体制因素、科学文化教育等状况、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等。主观条件就是个人的素质,在一定客观条件下,个人素质越全面,能力越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人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二、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1、人生没有不劳而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凡事必须付出才有收获,人生没有不劳而获。

2、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把人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

3、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

劳动光荣,因为劳动指引着新服之路;劳动伟大,因为劳动开启了财富之源。

诚实劳动应受到尊重。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经途径。

板书设计:

一、人生价值贵在贡献

1.人生价值不在自己获得多少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3.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二、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1.人生没有不劳而获

2.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3.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

作业:

课后小结: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哲学与人生》 试卷 姓名:班级:学号: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38 39 40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A、物质和意识 B、有神论和无神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5、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7、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8、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在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这表明 A.人可以创造或改变规律()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C.事物的运动是没有固定规律的 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10、人们能够按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这表明() ①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A,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12、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13、下列选项中,符合“想问题,办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是() A、小明初中毕业后来到职业学校读书,感觉学习有困难,上课经常睡觉 B、小龙拿国家给职校困难生发的生活补助费去通宵上网玩游戏 C、小杨每天晚上到教室复习功课,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机会 D、小华能很机智的避开老师的视线,上课跟朋友短信聊天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5、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16.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从哲学观点上说明()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17、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D、客观总结了教训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导入。提问: 1. 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 2. 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

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 教师分析归纳:理想按性质来划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判断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生活理想:攒钱买房;职业理想:成名成家;道德理想:见贤思齐;社会理想:改天换地。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理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 社会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理想来源于现实,又会成为新的现实。 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理想脱离现实、用现实否认理想。 投影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含义: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

完整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

哲学与人生(教案) 顾志宏 14会计、园林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s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ss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as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第一课时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地位:本课时是十二课的第一课时,阐述了意志的涵义、意志的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意志教育极为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 教学目标: 认知方面:了解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方面:认识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增强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的自觉性。 运用方面: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学情简要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理想信念和意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少系统的学习。有些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目标,把理想信念看做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在生活方面,因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溺爱等原因,做事缺乏坚持和意志力。需要培养和锻炼坚强的意志。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配乐故事《独臂英雄的故事》。根据故事,讨论说明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引思明理 1.活动体验,体悟意志 具体做法:教师播放2首曲子,学生平举胳膊,保持不动,坚持下来的为胜利者。活动后,学生谈感悟,师生总结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意志和行动紧密相连,称为意志行动。 2.案例分析,明晰意志作用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钱伟长》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讨论意志的作用。 师生总结: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意志是人生发展的精神支柱。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3.讲述故事,感悟理想信念与意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说一说:体育名将等名人成长成功的故事。故事带给自己的启示。启示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有理想信念,二是有坚强意志。 (2)分享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想。

《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案 一、说教材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人生价值”。《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运用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

生选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六、教法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一共有2个学时 八、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8分钟 1. 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救人也要讲“价钱”吗?》 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种利该不该追求?在道义和利益面前,我们该怎么选择?” 3.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步骤二:讲授新课 80分钟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3课时

第13课时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

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

第五单元答案 哲学与人生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单项选择 1、B 2、C 3、A 4、D 5、B 6、A 7、C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 1、AC 2、BCD 3、ACD 4、ABD 5、ABCD 6、ACD 7、ABCD 8、ABC 三、辨析题 1、义与利是对立的,我们只能舍利取义。 片面。(1)义和利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在公共关系上,是利益和道德的统一。义和利又是对立的,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和利不能同时兼得,但义和利并不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2)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权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难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因为利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利,正当得利就应该努力争取。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错误。(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思想。(2)人生活在社会中,应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利己与利他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对立性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但两者的统一性表明有些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处事原则体现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在为社会、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首先应强调“我为人人”,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你用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知识谈谈材料一外来务工人员的错误做法。 (1)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认识社会的产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都依赖于社会。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个人和社会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3)外来务工人员的做法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孩子失去和社会的接触,失去正常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2、请你谈谈材料二青年和他的朋友对话,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利己和利他? 那位青年一味的追求:“人人为我”,却不讲奉献,显然他的人生价值观在于索取。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别人劳动创造的成果,即“人人为我”,而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即这位青年的朋友所坚持的“我为人人”的观点。 “我为人人”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服务站,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的对象,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就每个人而言,首先应该强调“我为人人。”即每个人都应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实现了“我为人人”,同时也就接受了“人人为

哲学与人生》期中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中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 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2、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D客观总结了教训 5、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静止是一种不显着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6、“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劲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成为一颗星宸吧!”这段话告诉我们,选择人生奋斗目标应该 ( ) A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B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C从自身的需要出发 D从自己的理想出发 7、下列不符合对待挫折和逆境的要求的是() A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B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C要有坚定的信念 D 要求我们要消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逆境 8、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 9、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有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10、下列选项中,符合“想问题,办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是() A小明初中毕业后来到职业学校读书,感觉学习有困难,上课经常睡觉 B小龙拿国家给职校困难生发的生活补助费去通宵上网玩游戏 C小杨每天晚上到教室复习功课,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机会 D小华能很机智的避开老师的视线,上课跟朋友短信聊天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doc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

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 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示) 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中职《哲学与人生》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模拟题一 、单项选择题 1. 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 2.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有神论和无神论 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4.“揠苗助长” 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 想问题、 办事情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 要不断地发现 . 揭示规律 C. 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这种看问 郸学步 7. 鸟能筑巢, 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 这是因为 ( ) 9. 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 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 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 是因为他们没有: A. 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 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 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A.物质和意识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 18 个月就要更新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5. A 两分法 B. 两点论 C. 一点论 D. 一分为二 6. 列表达中体现具体问题 体分析哲学 观点的成语 ①因地制宜②唇亡齿寒③抽薪止沸 ④东施效颦 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⑥邯 A.①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 D.④⑤⑥ A. 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 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 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8. 新事物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新事物, 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 强大和完善的 C. 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 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12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12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学习目标) 1.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2.加强自身修养,磨炼坚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承担社会责任。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第21届冬奥会上,我国花样滑冰老将申雪、赵宏博夺得金牌,20多年的执著追求终于如愿以偿,这启示我们()。 A.只要执著追求,任何理想都能实现 B.理想的实现是一个一一帆风顺的过程 C. 理想的实现需要踏实肯干、坚忍不拔 D.理想是一成不变的,要终身为之奋斗 2.杭州司机吴斌驾车行驶途中被异物击中身负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公交大巴车靠边停稳,拉住手刹,亮起双闪,打开车门,甚至还叮嘱乘客“别乱跑”。英雄的壮举主要源自他( ) 。 A.稳定的心理索质 B.本能的习惯动作 C.强烈的责任意识 D.职业的条件反射 3.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人生远大目标是美好的,但人生目标不能自动实现,必须做到( A.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B.不断调整人生目标 C.逐步确立坚定的信念 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表明( ) A.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因此难以实现 B.理想一旦确定,就一定能够转化为现实 C.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必须的主观条件

D.只要艰苦奋斗,理想就定能够转化为现实 5.中职生小康在校学习期间,多次与志愿者一起走进农村,在清理垃圾的同时,向村民宣传环保的理念。作为中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为了( )。 A.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B.得到别人的赞许 C.获得更多的荣誉 D.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6.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学而成才。这些事例说明了( )。 A.经历挫折后,肯定会成功 B.挫折会让人失去信心 C.挫折对人的意志是考验也是磨炼 D.要想成为名人就要经受住挫折 7.街子说:“德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 A.遇事有主见 B.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 C.善于抓住机会 D.善于约束自己 8.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 A.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B.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C.对社会有益,对已无利 D.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 9.现实生活中,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 ①坚定的意志、信念对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坚定的意志、信念是天生俱有的,不是自发形成的 ③坚定的信念、意志是部分优秀人物天生的 ④坚定的信念、意志,需要有恒心、从小事做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1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B.理想能转化为现实 C.理想转化为现实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 D.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观条件 二、是非题(以下各题中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三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理想信念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着重阐述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发到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有意志和责任作为保证,要具有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和责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让处理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社会责任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增强意志,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履行职责中把理想变为现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勇担责任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重要地位,而理想信念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中职生不仅较系统的掌握了专科知识,而且拥有较系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们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生,应在学好文化知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依靠意志付诸行动,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与责任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阅读教材《马克思》的故事,结合材料,提问:“结合马克思的奋斗历程,谈一谈你对理想信念与责任意志关系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想以想怎样为实现周记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

《哲学与人生》习题答案

精心整理 《哲学与人生》期中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D) A、物质和意识 B、有神论和无神论 C、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是(B) A、客观实在 B、运动 C、可知的 D、事物 的现象 3 于(D) A B C D、不能 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 想问题、办事情(A)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 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 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 不成的事情 5、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 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 B、人 D、其 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 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A)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 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 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 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 己的发展

7、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 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 从哲学观点上说明(A)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8、“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 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 是(B)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 B、 C 9 带来一些 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 法活动。这启示我们(C) A、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B、 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C、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D、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10、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 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 学(C)。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 作用 C、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D、客观总 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A)。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13、“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 们(D)。 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 认识 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不要轻 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 质

哲学与人生教案复习课程

《哲学与人生》教案

一、《哲学与人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德育课,用哲学的思想来指导人生,哲学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充满了哲学,用哲学来指导人生,使人少走弯路。 这门课,共分5个单元,每个单元3次课,共15次课。当然这15次课里,按教务科的要求,还有上四次“安全教育”课,我会灵活地穿插进行讲解。这样,本学期的课程是比较重的。 安全课会讲的内容有:校园的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交往安全,用电安全,逃生防灾意识等内容。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很好,很适合大家。我拿到书后几乎一口气看完了,假期就备课好了。相信书中很多道理对大家都很有帮助。道理不深,但很有用。 主要内容有: 唯物论:尊重客观实际 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认识论:知行统一提高能力 历史观:历史规律与人生理想,人的本质与自由。 人生问题要与哲学道理的运用结合起来讲,用智慧感悟人生,解决人生成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一单元:人生路。第二单元:人生态度。第三单元:人生能力。第四单元:人生理想。第五单元:人生价值的问题。 教材的基本线索:哲学基本观点----人生哲学知识----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的思路、脉络。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2、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3、运用课本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进行思考,进行人生选择。[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与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吴士宏事迹的讨论。 “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 人生处处有选择。如:下课,去东街口,就是选择,有了方向。。。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哲学大家应该学了很多了,我就学过好几遍,首要的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问题。是哲学首先要分清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物质决定意识。就要讲求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王强踢足球”的故事,首先考虑的具备什么条件。引导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教育与环境。 再看,“张仲景诊病”的故事,得出以下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再看“存奶请客”的故事,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象兔子会跑,但不会爬树。鱼儿会游泳,但不会走。猴子会爬树,但不会飞。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想问题。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黄莺与秃鹰”的故事。。。秃鹰说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试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就象秃鹰一样呢?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得出: 1、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还要注意对象的实际,与自身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还有不同的实际。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 (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 姓名 班别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36分)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 A、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 B、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 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4、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主要强调规律是() A、发展变化的 B、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 D、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5、“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6、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 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7、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引起了海啸、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表明() 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完全是被动的 B、人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人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8、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9、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 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 10、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 A、能动地改造规律 B、能动地创造规律 C、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D、能动地消灭规律 11、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 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 D、一切从书本出发 12、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在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 A、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B、普遍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十二课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 职第十二课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导入。提问: 1. 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 2. 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

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 教师分析归纳:理想按性质来划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判断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生活理想:攒钱买房;职业理想:成名成家;道德理想:见贤思齐;社会理想:改天换地。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理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 社会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理想来源于现实,又会成为新的现实。 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理想脱离现实、用现实否认理想。 投影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含义: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延续,以成其永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