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动词_动量词_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_李光群

_动词_动量词_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_李光群

_动词_动量词_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_李光群
_动词_动量词_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_李光群

2008年第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 o .2,2008

第24卷J O U R N A L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EO FJ I L I NP R O V I N C E

V o l .24(总170期)

T o t a l N o .170

收稿日期:2007—12—03作者简介:李光群(1971—),男,湖北郧西人,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文化与翻译。

蒲轶琼(1973—),女,湖北丹江口人,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讲师,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

李光群1

 蒲轶琼

2

(1、2.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北丹江口442700)

摘要: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存在着两种观点。展示两种观点的存在理据,从述宾、述补、宾语、补语等的基本界说认清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一般倾向性。在本结构英语译文的观照下,探讨两种说法的普遍性。最后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来分析不同层面的观点,以整合两种说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动词+动量词;句法属性;述补结构;述宾结构;英语译文;三平面理论中图分类号:I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2—0110—04

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和语法

功能进行考察。从句子内部结构考察的结果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等等,从句子语法功能考察的结果是名词性结构、动词

性结构、副词结构等等[1]

。对像“洗一次”这样的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分析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本文首先展现当前对这种结构句法属性有影响的两种看法,从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宾语、补语的描述性概念中摸清普遍的倾向性看法,然后从英语译文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人们对这种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看法,最后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从而将两种不是相矛盾的说法整合在三个平面的立体结构中,有效地认清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功能和句法属性。

一、“动词+动量词”句法属性的两种观点汉语“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表面形式的角度出发,将其与“动词+名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归为一类,这种看法有其合理的理据。“表示时量或动量成分不能算补语因为动词后头带表示时量或者动量词语的格式(洗一次、住一天)跟述补结构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把这个位置上的表示时量或动量的词语归到补语里去,主要是因为不愿意承认它是宾语。把这一类格式放到述补结构里去的惟一的理由是说:后头的表示动量和时量的词

语在意义上是补充前边的动词的”[2]

朱德煦教授认为动量结构与物量结构的句法功能相同,把二者都归为述宾结构。通过替换,扩展和否定的方式发现“动词+名量”与“动词+动量”具有相同的句法分布模式,这种“完全从表面形式”观察的结果虽然没有涉及意义因素,但似乎涉及到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或者说语言形式在具体运用中根据相同的仿生机制或结构而衍生出许多表层结构一致而逻辑语义不相搭配的语言习惯,比如“吃饭”这个结构应该很早就出现在语言系统中,人们往往追求形式的一致而忽略了意义的逻辑搭配,所以就出现了“吃食堂、吃地摊、吃大款、吃公款、吃大户、吃小灶等”表层形式的动宾结构和意义层面的状动结构。因此朱德煦教授把动量结构与物量都看作述宾结构能不能说遵循了这种语言游戏规则呢?根据合理的结构,构造出不符合逻辑意义的搭配,在语言中很常见,在汉语中称作“移就”辞格,而英语中称作“t r a n s f e r r e d e p i t h e t ",就是利用句子表层的线形排列形式表达语义不协调的深层结构,形成了以语义指向原则形成的形式与意义间的错落美。根据朱德熙教授的例证,即“一次头也没洗”、“一下门也没敲”、“一天旅馆也没住”等[2]

,“动词+动量词”结构归为述宾结构实际上也是通过语义指向而形成逻辑意义与形式搭配序列的

110

DOI :10.16083/j .cn ki .1671-1580.2008.02.017

偏离形式。虽然有人说这种形式不符合逻辑,但是语言中这种不符合逻辑形式普遍存在着并在语言实践中被不断地运用着。物量短语和动量短语的句法功能用述宾结构来概括一般书上二元的分类法,即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未尝不是一种经济的做法。但是在其他的现代汉语书籍或词典上,可以找到很多“动词+动量”结构被归为述补或动补结构,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补语”解释所举的例子就有“走一趟”,并明确说明“一趟”是补语[3]。胡裕树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在“动补谓语”一小节中,举的例子“他用手把门敲了三下”、“这个小组成立了三年了”、“他找了我三次”、“我看了他一眼”等,把“三下”、“三年”、“三次”、“一眼”都看作补语[4]。在“词组的结构类型”一小节中,举的后补词组的例子中也有“去一趟”,很明显“一趟”是做去的补语。并且根据句法和语义的选择性把“动词+量词”结构的句法结构分为两类,如“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物量词构成的数量词词组在动词后边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吃一碗,喝两杯),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用在动词后边则构成后补关系(跑一趟,读一遍)[4]。刑福义、汪国胜两位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表明他们把这种“动词+动量词”结构看作动补结构,如在解释正补短语时举了“跑一趟”的例子[5],在解说补语时举了“病人害怕地看了沈洁如一眼”,并把“一眼”明确标为补语[5]。从这些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出,胡裕树、刑福义、汪国胜等都把这种“动词+动量”结构看作动补结构或述补结构。这种语言组合体,在句法分类方面存在着分歧,究竟是归为述宾结构还是归为述补结构,存在两派意见。一种观点从表面形式的角度出发,以语义指向理论为原则来说明归为述宾结构的合理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动量词或时量词是对动词的时况或状况的补充,因此从语义的角度来归为述补结构。究竟是表层的述宾可行还是深层语义的述补可行?很显然,一种观点是根据形式上的一致性,把“动词+动量”与“动词+名量”看作一种类型,而另一种观点是根据量词的语义指向,把语义指向动词的归为述补结构,而把语义指向名词的归为述宾结构。

二、述补、述宾、宾语、补语各自定义表露的倾向

从述补结构、述宾结构,宾语以及补语的定义来分析“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是否能够有所帮助呢?述宾短语又称动宾短语,由述语和宾语两部分构成,述语一般表示行为动作,宾语是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看小说”“洗衣服”“喜欢下棋”“进行限制”等等。述补短语又称补充短语或正补短语,由述语和补语两部分构成,述语一般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补语对述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6]。动宾短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动后宾,组成成分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动”与“宾”之间关系很复杂,常见的有:动语+受事、施事、与事、结果、工具、方式、处所、时间、目的、原因。正补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正后补,正的部分是中心语,补的部分是补语,组成部分之间有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如,动+补:跳起来,跑一趟等[5]。动宾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等关系,如来了一个人。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例如干得好,去一趟[4]。最典型的述补结构是述语和补语直接结合当中不带“得”字的格式、述语和补语之间有“得”字表示可能性的那些、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带“得”字表示状态的格式[7]。上面对述宾短语、动宾短语或动宾词组等的界定点明了动词与宾语间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述补短语、正补短语、后补词组或述补结构说明了动词与补语间的关系是补充说明动词的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动词和补语间的关系是动作和结果的关系,如“动补结构是由两个成分构成的动词复合词,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结果的关系”[8],从而明确了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合关系。“动词+名量”结构的“买一本”中“一本”是受动词“买”限制的,因为一本与书籍之间具有恒定的物量关系,很自然可以归为动宾结构,但是“等一下”中的“一下”,“洗一次”中的“一次”,又能与什么物品之间产生恒久的物量关系呢?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可以有“洗一次头”、“上一次厕所”、“去一次商场”等等,“一次”与名词间不具有恒定的物量关系,同时也没有与特定动词具有固定的搭配关系,这说明了“一次”具有游离性特征,能够与许多动词搭配,表明动词动作发生的频率特征。与“一本书”等结构具有相同搭配形式的“一次头”表面上看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但是从语义指向上看,似乎又具有语义的不连贯性和不习惯性。根据次序排列的一致性应看作动宾短语,根据语义的指向应归为述补短语。这些定义是从语序和语义的角度来表明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线性排列形式。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确立一个词语在句法结构中的句法功能。确定动词后面动量词的句法功能需要考虑语序和语义因素。是以语序为惟一条件还是以某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呢?如果以语序为惟一条件就是动宾结构,以语义为惟一条件就是述补结构。这里就需要确立什么样的词语能做宾语,什么样的词语能做补语。宾语跟动词相对待,是动语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能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11]。补语是动词和形容词性词语后边起补述作用的成分,表示“怎么样”、“多

111

久”、“多少次”等意思,常用“得”字引出。如,病人害怕地看了沈洁如“一眼”。此句中补语和宾语在中心语后边同现。补语“一眼”和宾语“沈洁如”可以交换位置但句法功能没有改变,如“看了一眼沈洁如”[5]。在论及句子成分的应对性时,根据所举的例句可以看出“动词+量词”有两种句法属性,如“主宾应对”中的例句“两个人睡一间房/一间房睡两个人”,可以看出“一间房”在前句中是合在一起做宾语的。“状补对应”中的例句“校长三次去北京/校长去北京三次”,“三次”在后句中作补语[5]。量词表示计算数量时所用的单位,它们分别用于计算长度、重量以及事物和动作数量[5]。根据句法分布状况,汉语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或“名量词”和“动量词”[9]。名量词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边,要求同名词配合;动量词经常用在动词后面(“看一下”、“说一遍”),要求同动词配合,叫“动量词”[4]。因此,根据量词在句法结构中分布的不同被分为两类,在语言结构中也起着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与名词搭配做定语,一种是与动词搭配做补语或状语。根据宾语的特征是人或事物及其功能是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补语的角色是补述作用的成分,表示“怎么样”、“多久”、“多少次”等意思,可以确定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确定宾语和补语的。由此,将量词的句法功能进行二元化处理也就成为必然,因为量词本身具有替代名词的功能和表示动作状态和频率的作用。将“动词+动量词”看作动补结构或动补短语有一定的道理。石毓智在“其他动补结构”一小节中就把“动词+动量词”作为一种动补结构的类型,举的例子有“他看了两遍”、“她学了两个小时”,并进一步指出:大都与动补短语具有平行的发展。所以四类结果成分与普通的补语具有相同的功能,都可以使谓语中心动词有界化[8]。从以上这些有关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宾语和补语的定义可以看出大都倾向于把“动词+动量”词结构看成动补结构,因为动量词在动词后与动词一起体现了两者间的补充与被补充或动作与结果的关系。

三、三个平面理论对两种说法的整合

三个平面理论强调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总是存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结构这三个平面,这三种结构共同构成了句子的结构,有三种结构就有三种结构成分,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共同组成句子成分[10]。三个平面理论的主旨在于要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相互兼顾地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11]。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像“洗一次”这样的“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进行分析可以起到对两种说法的整合作用。也就是说从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动量结构在三个层面上的不同语法属性,而且统一在整个语法结构体系中。句法平面自然显示的是句法意义或句法关系。“词语与词语结合后,词语与词语之间形成的一种显性关系即句法关系,这种关系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就是句法意义。词语与词语结合后所形成的实体可称为句法结构”[11]。动词与动量词结合形成的句法形式在句法平面表现为动宾关系。因为像“洗一次”这类的动量短语中“洗”与“一次”结合的句法形式,与像“买一本”这类物量短语中“买”与“一次”有着平行的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以词序组合结构为依据,表现为动宾关系。语义平面表现出的是语义结构。“词语与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也会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语义的。语义关系隐含在句法结构之后,因而是隐性的。这种隐藏在句法结构之后的东西称为语义结构。语义结构是语义平面的语法形式,也可称为语义形式”[11]。从语义结构的角度考虑,“洗一次”表明的语义关系是“洗”的动作与“一次”的结果关系,这种动作与结果的关系,实际上表明了“结果”与“动作”间的补充与被补充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动量结构是动补结构或动补短语的句法属性。语用平面要表达的自然是具体句子运用时表现出的语用结构。词语与词语组合起来形成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同时,“人总是在运用符号及其所指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而且所运用的符号是符号的使用者在处理、组织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人在使用句法结构”。典型的语用结构是“主题-述题”结构,其表达的是“旧信息+新信息”这样的语用意义[11]。由此有必要将“洗一次”的动量结构放在具体运用中的句子看动量词“一次“的语用属性。借用朱德熙的例子来做具体的分析,如“一次头也没洗”[7]。“一次”按照句法关系是与“头”相搭配,按照语义关系它的语义是指向动词“洗”的,本来是洗一次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现在却成了“一次头”的句法结构。从语用层面来分析,语用结构即信息结构是“一次”为主题即旧信息,“头也没有洗”是述题即新信息。所以“一次”从句法层面的宾语和语义层面的补语,在语用层面上提升为主题的地位,以强调“一次”的主题性和共知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弄清楚动量结构中的动量词在语法的三个平面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无论是词序派的动宾结构,还是语义派的述补结构,只不过是站在不同的语法平面上而已,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整合下就构筑了一个句法、语义、语用的立体结构。因此,无论在汉语的具体语用中,还是在英译的翻译实践中,根据这个立体结构可以很好地认清这个结构的句法属性

112

和功能。

四、从英语译文看其句法属性

虽然英语中没有量词,但有冠词、数词、名词等用来表示量的功能。在英语译文的关照下可以看清楚汉语“动词+动量词”的语义结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功能。英语对这种结构的翻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翻译成英语中的状语成分。在《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些动量词都有相应的英语译文,如,问了三遍(a s ks b.f o r s t h.t h r e e t i m e s)、他深思了一会儿,然后学着小孩的腔调说道:“妈妈,我要撒尿!”(T h e n,h e t h o u g h t h a r d f o r a m o m e n t a n d,i n ab a b y i s h t o n e,p u r r e d,“M u m m y,Iw a n n ap e e, p e e.”[13])。

2.英译成“动词+冠词或基数词或序数词+名词”结构。在英语中由于很多名词都具有动词的意义,所以在适当的情况就可以采用意义泛化的动词加上数词或冠词再加上有动作意义的名词。在《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下列各句给出的译文就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的,如,他到成都去了一趟(H e m a d eat r i pt oC h e n g d u.)、跳一场舞(h a v ea d a n c e)、为了走一趟路才穿上那套衣服,岂不亵渎了那套衣服?(W o u l d n't i t b e s i n f u l f o r m e t o w e a r t h e g r e y-c l o t h c o t t o n-p a d d e da r m y u n i f o r m f o r n o t h i n g m o r e t h a n m a k i n g a s i n g l e t r i p?[1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逗留了一日。(I s p e n t t h e f i r s t d a yi n N a n j i n g s t r o l l i n g a b o u t w i t h s o m e f r i e n d s a t t h e i r i n v i t a-t i o n.[12])、教授看了一下表,然后说:“不必了,……”(T h ep r o f e s s o r t o o ka l o o ka t h i s w a t c h,a n d t h e n s a i d,“N o l o n g e r n e c e s s a r y……”[12])。

3.略译汉语中的动量词。采用这种策略是把动量的意义融合在英语的动词短语中,从而让动词和动量词语合为一体,如,思考一番(g i v ec a r e f u l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t h i n k i t o v e r)、狐狸在跨越篱笆时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蔷薇才没有摔倒(W h i l e c l i m b-i n go v e ra f e n c e,a f o x s l i p p e d.F o r t u n a t e l y,h e g r a b b e d a r o s e a n d a v o i d e da b a df a l l.[13])、妻谓夫:“儿醒,抱哄一阵,转身即回。”(S h e t o l dh i m,“I'm

g o i n g o u t.W h e n o u r s o n w a k e s,p i c k h i mu p a n d c o a x

h i m.I'l l b e r i g h t b a c k.”[13])。

通过上面的英语译文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在英译处理中对动量词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当状语看待,一是当宾语看待,还有一种就是融合在英语的动词短语中。因为英语中没有动量词结构,所以就把动补结构相应地处理为动状结构。翻译成英语的“动词+名词”结构也可能应证了汉语把“动词+动量”结构看作动宾结构的看法。进行融合的处理也可能说明了汉语动补短语中动词和补语之间的完整结构,正如石毓智所提到的把动补结构看作由两个成分构成的动词复合词[8]。英译的三种处理方法似乎也反应了石毓智对动补结构分析的“融合度标”,即句法组合到动词+附着补语到复合动词的连续统[8],因为翻译成状语说明了融合度比较低,翻译成宾语说明中等的融合度,而完全让英语动词来携带汉语动量词的意义说明了完全融合成了一个单一的动词。由此可见,在英语译文的观照下,汉语“动词+动量词”结构也有两种句法属性之说。

五、结语

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虽然存在这两种看法,但是并不相矛盾。从形式层面的词序或从语义层面的逻辑序,实际上是在同一个句法体系中进行属性分类。没有形式的依着,意义就无从展现,没有语用规则的制约,句法和语义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交际功能。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立体结构中,站在不同层面的看法都统一在一个整体的体系中,这种一元化句法形式存在多元化的理解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整合下自然就有其存在的道理。从动量结构在具体句子中的翻译情况,可以为两种句法属性存在的合理性提供理据。

[参考文献]

[1]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42.

[2]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 51,5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55.

[4]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28-329,302-304,302-303,289.

[5]刑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5,329,304,305,325.

[6]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3-144.

[7]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管出版社,2005: 49,52.

[8]石毓知.语法的形式和理据[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32,45-46,32.

[9]于根元.使用语法修辞[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116.

[10]陈昌来.现在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

[11]高顺全.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5,6-7,10,16.

[12]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6,56,57,66.

[13]居祖纯.汉英翻译强化训练[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72,87,60,76,122,170,191.

113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一、形容词的一般用法 1.作定语,一般放在所修饰词的前面。 例如:It’s a cold and windy day. 2.作表语,放在系动词(be,feel,look,smell,get,become等)的后面。 例如:He looks happy today. 3.形容词修饰something,anything,nothing,everything等复合不定代词时,须放在其后。 例如: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 4.表示长、宽、高、深及年龄的形容词,应放在相应的名词之后。 (构成:数词+单位词+形容词) 例如:How long is the river?It’s about two hundred metres long. 5.else 只能做后置定语,修饰疑问代词what,who,whom,whose等。以及不定代词 something,anything,nothing,somebody,anybody,nobody等。 例如:What else would you like ? 6.只能作定语的形容词:little小的;only唯一的;wooden木质的;woolen羊毛质的;elder 年长的;复合形容词kind-hearted善良的,man-made人造的,take-away可带走的等。 (常见的复合形容词:snow-white雪白的English-speaking说英语的;glass-topped玻璃罩的;full-time全日制的;well-known众所周知的;kind-hearted善良的;man-made人造的;take-away可以带走的;ten-year-old十岁的) 例如:My elder brother is in Beijing.

汉语动词的英译

汉语动词的英译 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习惯和语言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就是建立在这些差异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总结而来的。翻译实践证明凡是英汉相同之处,一般比较容易对译,英汉不同之处却很难互译。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难译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下面就从英汉动词的差异入手,谈谈汉译英时如何翻译动词这一问题。 英汉语对动词所下的定义是一样的,即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叫做动词。汉语动词没有曲折的形态变化,使用时不受形态上的限制,比较方便。现代汉语句法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动词连用”的现象。现代汉语一动词站优势,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而英语动词有比较丰富的时态变化,但动词的使用范围没有汉语广。因此,汉语动词在英译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并灵活的进行省译或转译。 (一)汉语动词译为英语动词的某种形态 英语的动词是各种词类中最为活跃、变化最多的词类, 汉语动词的多样性无法与之相比。仅从语法范畴来看, 英语动词具有时、数、体、态和人称等范畴, 而汉语中的动词本身并不完全具有以上范畴, 往往需要借助其它词汇或语境体现。汉语动词在在英译过程中仍用动词表达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 1、爬山很有趣。 Climbing mountains is interesting.

2、教你真难。 To teach you is difficult. 3、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 He gets up at 7:00 every morning。 4、门锁好了。 The door has been locked up. 5、我借这本书好几天了。 I have kept the book for quite a few days. (二)汉语动词省译 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范围较窄,受限制比较大,所以汉语动词在英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进行省译。 1、我来跟你父母谈。 I will talk with your parents about it. 2、服下的阿司匹林很快就见效了。 The aspirins soon took effect. 3、他们决定缩衣节食。 They decided to save clothing and food. 4、禁止乱扔杂物。 No litter. 5、请闻一闻牛奶的气味。 Please take a smell at the milk. (三)词类转换

修辞格的翻译方法

修辞格的翻译方法 修辞格一般都具有形式独特新颖、内容丰富、功能生动鲜明等特点。翻译英语修辞格力求译文能有效地再现原文的精神和风格。 英译汉中常见的修辞格,包括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句法修辞格等,本文着重介绍了修辞格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加注、意译法、替换法、归化、切分等,并通过一些实例来阐述。 一般说来,修辞格的翻译原则是形似不如神似重要,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修辞格的翻译上存在许多差异,为了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达习惯。总的来说,英语修辞格的译法主要有直译、加注、意译、归化、切分、数种译法并用等。 (一)直译法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手法和比喻形象无甚差异的情况下,就可采用直译。直译既可传达原文的意义,又可保持原文的修辞风格,丰富译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His present hunger awoke and gnawed at him.这会儿,他肚子里的饥饿又苏醒过来撕咬着他。 (二)加注法加注也是丰富译文语言表达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既能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神韵,又能扩展读者的知识面,尤其原文所用的典故在上下文中起比较重要的作用时,使用加注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Christ,to hear some of th ose sailor’s myths,you’dthink bloody Fort know was on every ship that sailed.天哪,要是听信有些水手的胡说八道,你会以为每条出海的船上都有该死的诺克斯堡哩。(注:诺克斯

堡是美国一个军事保留地,是美国黄金仓库的所在地。) (三)意译法由于许多英语修辞手法或比喻形象本身是特有的,如保留其形象就会危害其义。 如英语的头韵法,其搭配可以千变万化,很难碰巧找到这样的汉语搭配,即使勉强凑韵,也不一定能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首先保证译文能正确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然后尽一切可能去表现原文的节奏和旋律。 safe and sound安然无恙 now and never机不可失 (1)He is the mouth of the House in its relations with the crown.他是议会对王室的发言人。 (2)He took his time and the floor.他不慌不忙,翩然起舞。 (四)替换法 替换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其他修辞格翻译某种达到原文具有的效果, 二是保留修辞格,但是在内容上做少许变动,而不会影响效果。 第一种情况的例子: (1)Anna was thin and black,a very umbrella of awomen.安娜是个又瘦又黑的女人,简直像一把雨伞。 (2)(2)They went to the funeral with weeping eyes andhearts.他们向墓地走去,眼里流泪,心里滴血。 第二种情况可以拿比喻的翻译作例,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应用

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1. 用作表语 Everyone was happy. 每个人都很高兴。 He is interested in watching TV. 他对看电视感兴趣。 2. 用作定语 He is an honest student. 他是个诚实的学生。 The young man is her boy friend. 这个小伙子是她的男朋友。 3. 用作宾语补足语 He pushed the door open. 他把门推开了。 We found the problem very difficult.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很难。 【注】这类句型若变为被动语态,形容词则为主语补足语: The problem was found very difficult. 4. 用作状语 He arrived home, hungry and tired. 他回到家里,又饿又累。 I went there full of joy. 我兴高采烈地去了那儿。 He sat in the corner, silent. 他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形容词用作状语主要表示原因、结果或伴随等,其逻辑主语必须与句子主语保持一致。这类结构通常可用从句或并列句来改写: He came over, eager to help. / He came over and (he) was eager to help. 他走过来,急于想帮忙。 【注】以上形容词用作状语的情形,有人也称之为主语补足语,因为它们是补充说明主语的。另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形容词用作状语: The stove was red hot. 火炉是炽热的。 It’s boiling hot.它是滚烫的。 His face was bright red. 他的脸是鲜红的。 The weather is freezing [icy, bitter] cold. 天气冷极了。

分句与合句法

分句法、合句法 英汉两中语言在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英语重形合,连接词较为发达,句子结构层层包孕,叠床架屋,句子在空间上呈大树型结构,长句较多;汉语重意合,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词,积词成句,积句成章,流水句较多,呈线型排列,一句接一句,短句较多,句子结构呈竹竿型分布。针对英汉句子结构的不同特征,在翻译时要根据各自的语言习惯作响应的转换,以确保译文通顺流畅。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有时我们可以把原文的整个句子结构保存下来或稍加些许改动即可。但在多数情况下,需对原句子作较大的改动以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分句法和合句法就是改变句子结构的两种重要的方法。 所谓分句法是指把原文的一个简单句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所谓合句法是指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在译文中用一个简单句来表达。

一、分句法 (—)副词的分译 1)The Chinese seemed justifiably proud of their economic achievements. --中国人似乎为他们经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这是合乎情理的。 2)Jerry quickly ordered everyone to put on life jackets, and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put out the fire. --杰里立即叫大家穿上救生衣,并且奋力灭火,但却无济于事。 They, not surprisingly, did not respond at all. (adv.) 他们根本没有答复,这是不足为奇的。 She wished she were at Kangding. Ordinarily, she would have been here two hours ago. ( adv.) 她真愿意那时已在康定。要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她早已到康定三个小时了。 Characteristically, Mr. Smith concealed his feelings and watched and learned. 史密斯先生没有表露自己的感情,只是察言观色,心领神会,这是他的特点。

汉语动词的英译完整版

汉语动词的英译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汉语动词的英译 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习惯和语言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就是建立在这些差异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总结而来的。翻译实践证明凡是英汉相同之处,一般比较容易对译,英汉不同之处却很难互译。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难译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下面就从英汉动词的差异入手,谈谈汉译英时如何翻译动词这一问题。 英汉语对动词所下的定义是一样的,即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叫做动词。汉语动词没有曲折的形态变化,使用时不受形态上的限制,比较方便。现代汉语句法一个显着的特征是“动词连用”的现象。现代汉语一动词站优势,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而英语动词有比较丰富的时态变化,但动词的使用范围没有汉语广。因此,汉语动词在英译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并灵活的进行省译或转译。 (一)汉语动词译为英语动词的某种形态 英语的动词是各种词类中最为活跃、变化最多的词类,汉语动词的多样性无法与之相比。仅从语法范畴来看,英语动词具有时、数、体、态和人称等范畴,而汉语中的动词本身并不完全具有以上范畴,往往需要借助其它词汇或语境体现。汉语动词在在英译过程中仍用动词表达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 1、爬山很有趣。 Climbing mountainsisinteresting. 2、教你真难。 Toteach youisdifficult. 3、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

He getsup at7:00everymorning。 4、门锁好了。 Thedoor hasbeenlockedup. 5、我借这本书好几天了。 I havekept thebookforquiteafewdays. (二)汉语动词省译 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范围较窄,受限制比较大,所以汉语动词在英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进行省译。 1、我来跟你父母谈。 Iwilltalkwithyourparentsaboutit. 2、服下的阿司匹林很快就见效了。 Theaspirinssoontookeffect. 3、他们决定缩衣节食。 Theydecidedto save clothingandfood. 4、禁止乱扔杂物。 Nolitter. 5、请闻一闻牛奶的气味。 Please takeasmell atthemilk. (三)词类转换 既然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而英美人却喜欢多用名词和介词,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如能把原文中的动词灵活变换成英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介词等其他词类,这样的译文就会显得地道、符合习惯。因此,根据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进行词类转换是一个技巧。

翻译难点--英语修辞格译法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艺术。它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要翻译好英语修辞格,首先要弄清其特点、弄清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技巧进行翻译。英语修辞格种类很多,但粗略分来似可分为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和句法修辞格。 (一)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 顾名思义,音韵修辞格是利用词语的语音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主要包括onomatopoeia、alliteration和assonance.Onomatopoeia是模仿事物发出的声响的修辞手法,与汉语的拟声辞格完全相同。恰当地运用它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如: Presently there came the click of high-heeled shoes.高跟皮鞋声阁阁地传了过来。 Alliteration就是在一个词组或一个诗行中,有两个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其开头的音节(或其他重读音节)具有同样的字母或声音;assonance是在一句话或在一个诗行中间,有两个或更多的词具有相同的元音。前者与汉语的双声(汉语中两个或多个音节,声母相同,叫做双声,它不是辞格)相似,后者与汉语的叠韵(两个或多个音节彼此韵母相同)非常相似。例如: (1)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ing pepper.(alliteration)皮特.派特咽下了一口腌菜用的胡椒粉。 (2)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assonance)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 (二)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词义修辞格主要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们主要包括simile, metaphor, allusion, metonymy, transferred epithet, personifi-cation, hyperbole, irony, euphemism, pun, oxymoron, zeugma, contrast 等。 A. simile,metaphor;allusion Simile与汉语的明喻基本相同,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个事物或情境。其本体和喻体均同时出现在句中,在形式上是相对应的。英语simile 的比喻词一般是like, as (……as)等, 汉语明喻的比喻词通常是"好象"、"仿佛"等。例如: They are like streetcars running contentedly on their rails.这些人犹如街上的有轨电车,满足于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Metaphor兼有汉语隐喻、借喻及拟物的特点,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如: (1)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经验为智慧之母。(隐喻)

汉语叠词的英译.

汉语叠词的英译 1.汉语叠词的基本格式汉语叠词的主要形式列举如下表: 2.叠词的词性变化和词义变化汉语词汇重叠后一般无词性变化。但是,动词以AABB 格式重叠后,往往转化成形容词或副词。例如:讨厌勾勾搭搭的人。他恭恭敬敬地站着。形容词以 ABAB 格式重叠后,往往转换成动词。例如:放假了,大家潇洒潇洒一番!汉语词汇重叠后,词义大都发生变化。这种词义变化使叠词除了具备信息功能外,还具备表情功能与美感功能,使语言生动活泼,更富有感染力。叠词词义变化可归纳为三种情况。2.1“增义”,即增加语意。名词、数词、量词等重叠后,往往增加“每一”和“很多”的意义。例如:个个、天天、一簇簇,等等。2.2“强义”即加强语意。形容词、副词、数量词重叠后起副词作用时,动词以 A 呀∕啊 A、 A 着 A 着、A 里 AB 等格式重叠后,以及动词以 AABB 格式重叠,后起形容词或副词作用时,都使词义程度加重和强调。例如:甜甜的、刚刚、一步一步(地)、开呀开、走着走着、傻里傻气、兢兢业业,等等。2.3“弱义”,即减缓语意。动词重叠后和形容词以 ABAB 格式重叠后起动词作用时,都使词义程度减弱、缓和、委婉,表示的动作往往是一次体或尝试体。例如:问一问、唱一唱、思考思考、寻找寻找、热闹热闹,等等。 3.叠词的英译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汉语叠词音节比较自然和谐, 组织比较单纯清楚, 理解比较容易。”[1]英译时应尽量保持这些特点与效果, 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3.1 借助 every(every-)、all、each 等词语,以表达“增义”的语意。例如:①这些姑娘个个都很漂亮。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se girls has proved their mettle.②件件衣服都很漂亮。All of these suits of clothes are beautiful.③保家卫国,人人有责。It’s everybody's duty to protect our motherland. 3.2 用“同词连续反复”方法翻译 英汉中,同一个词用介词(after,by,to,upon,with 等)连续起来使用,用and 连接起来连续使用,用连字符(hyphen)连接起来使用,或者用逗号(,)隔开重叠使用。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同词连续反复,它类似于汉语重叠现象。此方法可表达出“增义”或“强义”的语意。例如:①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他们顽强地生活和战斗在荒山野林里。Day after day and year after year,fought and lived stubbornly in thewild mountains and forests.②洪水慢慢地退了。Little by little the flood water receded.③走呀走,走了很久,孩子们才走到目的地。The children walked on and on. It was afte r a long walk that theyarrived at the destination.④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One sigh after another, Mulan sat opposite the door weavig.⑤我们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游戏。We have many,many interesting

形容词句法功能研究述评

形容词句法功能研究述评 形容词具有多种句法功能,这些句法功能具有不平衡性,在使用频度上存在差别。确定每个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需要对形容词充当各种成分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标签:形容词句法功能频度 形容词在汉语词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马氏文通》(马建忠,1898)以来,句法学界对形容词的研究不断深入,如形容词的分类研究、形容词重叠式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对形容词句法成分功能,在不少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容词的主要功能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是作定语,还是作谓语,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一)认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定语 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大多数认为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如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新版自序》(1957)中认为“凡经常被用为名词的加语者,叫作形容词”;张志公主编的《汉语知识》(1979)则更明确地指出“形容词最主要的用途是作定语”;房玉清在《实用汉语语法》中也认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名词(作定语)”。 (二)认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 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1979)中认为“广义的动词也可以称为谓词,包括狭义的动词和形容词,因为汉语的形容词也能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成分。”朱德熙在《语法讲义》(1984)中认为“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谓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显然,在他们看来,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谓语,而不是定语。 (三)认为作定语和作谓语都是形容词的主要功能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1982)中认为“动词是用作词结里的谓语的时候多,形容词是用作词组里的加语或词结里的谓语的时候多。”后来他在《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1984)一文中再一次指出“修饰名词和作谓语是形容词的两项主要功能。”胡明扬在《语体和语法》(1993)一文中指出“由于口语句子简短,很少使用修饰语,因而在口语中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相反,由于书面语大量使用修饰语,形容词被广泛用作定语,因而在书面语中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可见,在他们看来,作定语和作谓语都应该视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

分句法与合句法练习(1)

分句法与合句法练习: 注意以下副词,形容词和短语的分译 1.He wished he were at home. Ordinarily, he would have been there three hours ago. 他真愿那时候已在家里了。要是在往常的日子里,他早已到家三小时了。 2.illogically, she had expected some kind of miracle solution. 3.她想会有某种奇迹般的解决办法。这是不合情理的事。 4.But, occasionally, through haste or carelessness, mistakes were made, so that at the end of business day one teller would be short on cash, the other long. 5.但是,偶尔也会有这种情况,由于匆忙或者粗心,而造成错误,结果当天停业结算时, 有的出纳会少了钱,而另一个会多了。 6.Characteristically, Mr. Li concealed his feelings and watches and learned. 7.哈罗德先生没有表露自己的感情,只是察言观色,心神领会。这是他的特点 8.He stalked away, but with a gnawing uncertainty in his breast. 9.他昂首阔步地走开,心里半信半疑,感到十分苦恼。 10.The inside of each tent depended on the personality of its occupant. 11.每个帐篷的内部怎样布置,要看各个居住者的性格了。 12.He was lying on his side watching her. 13.他侧身躺着,注视着她。 14.Doctors and men both talked about a miracle drug constantly almost with awe. 15.医生们和几个男的不停地谈论一种神奇的药物,面目严肃。 16.John still smiled but his voice had a little bit of irritation in it, unusual to Rob. 17.约翰仍然面带微笑,但是不同于罗布的是他言语里面略带愤怒。 18.He arrived in Washington at a ripe moment internationally. 19.他来到华盛顿时,就国际形势而言,是个好时机。 20.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ed in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 21.他没有遵守安全守则从而导致机器出了事故。 22.As a place to live, it left much to be desired. As a secret training base for a revolutionary new plane, it was an excellent site, its remoteness effectively masking its activity... 就住而言,它还需要改进。作为一个新型的革命飞机,它是一个极好的秘密训练基地,因为它地势偏远,有效地掩盖了飞机飞行活动。 翻译下列定语从句, 23.He managed to raise a crop of 200 miracle tomatoes that weighed up to two pounds each. 24.他竟然奇迹般种出了200个西红柿,每个重达2英镑。 25.There was something original,independent,and heroic about the plan that pleased all of them。 26.这个计划里有新颖,独立,英勇的想法,他们非常满意。 27.My assistant,who had carefully read through the instructions before doing his experiment, could not obtain satisfactory results,because he followed them mechanically。 28.在未做实验之前,我的助手认真的读了说明,但是却没得到满意的结果,因为他只是机 械性的照搬。 29.The imperialist states maintain enormous armies and gigantic navies which are used for oppressing and exploiting the people in distant lands。 30.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和剥削遥远地区的人们,保持了大量巨大的军队和海军。

中英文 汉语英语 动词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着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 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

上海市初中英语语法知识—形容词的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Hard work can bring you _____________, but if you are lazy, you won’t become ___________. A.success; successful B.successful; successful C.successful; success D.success; success 2.—How is your head teacher? —Our head teacher is _________ with us and we usually feel nervous in his lesson. A.kind B.pleased C.strict D.good 3.―i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t’s about 1.4 billion. I think it's becoming . A.what, more and more B.How many, larger and larger C.What, larger and larger D.How much, smaller and smaller 4.Rowan was listed in the top 50 ________ people ever by a group of comedians. A.funny B.funnier C.funniest D.the funniest 5.We are covering these ____________ girls’ wonderful performances ______ . A.lively; live B.lively; alive C.alive; live D.alive; living 6.—Chinese Poetry Competition was one of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 agree with you. I watched it every week. A.more popular shows B.most popular show C.the most popular shows 7.—Rita can’t hear anything, ri ght? —Yes. She became at the age of five. A.deaf B.blind C.upset 8.- Do you like the western food, Li Li? - No, I think Chinese food is______ than that of western countries. A.more delicious B.the most delicious C.not as delicious D.much delicious 9.It is said that e-schoolbags are going to be brought into use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soon. In fact. It is a small computer that is __________ than a usual schoolbag but holds all the things for study, such as a _________,an exercise book and so on. A.much smaller, testbook B.even smaller, textbook C.far smaller, comic book 10.—Good news! We will have a ________ holiday. —I’ve heard of it. But it’s coming in ________. A.three days; three days’ time B.three days’; three days’ C.three-day; three days D.three days; three-day time 11.Going for a drive sounds really _______. A.happy B.excited C.boring D.interested 12.—Dad, it’s a long way from our home to the park! —You mean it’s ______ to take a taxi? A.popular B.necessary C.important D.possible

英语广告的句法与修辞

英语广告的句法与修辞 周敏新Ξ (广西商业高等学校,南宁 53003) [摘 要] 英语广告既有英语语言的共性,但更重要的是因其功能目的而决定的独特之处。文章从句法修辞角度探讨了广告英语的特点,以丰富的例证说明特征的同时,提出了汉语广告英译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英语广告 句法 修辞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6232(2002)04-0109-03 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广告。特别是西方国家,其广告业已经到了很发达的程度。作为广告创意的关键之笔———广告词历来对产品营销是否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凝聚了广告设计者的巨大心血。中国面对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产品广告的汉语倾向越来越明确。诚然走向世界的产品说服对象自然是要有“世界语”之作的英语支持的。然而汉语广告词的英译问题要得到恰当处理,了解英语广告语言的特征是很必要的。本文着重讨论英语广告的句法与修辞特点。一直以来,广告英语被视为英语语言的一个应用文体分支,同时广告英语因其目的用途的差异,又有自己鲜明的句法修辞特征。下面对这些特征进行举证。 一、句法特征(syntax features) (一)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 纵观现代英语广告文案,以简单句形式设计的占绝大多数。原因在于简单句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语义单位有效分割及与其它简单句的意义经过排列,避免了复合句层层叠叠的结构,显得有力简洁。更重要的是这迎合了现代人生活快节奏,对媒体广告仅当作“快餐式”消费的实际情况。请看下几例: 1.Pepsi-cola hits the spot,twelve full ounces, thatπs a lot.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too.Pepsi-cola is the drink for you. 百事可乐味最好,十二盎司真不少,五元钞票买两瓶,一喝永远忘不了。 2.My Rolex is more just than a watch.It makes one feel dressed.劳力士不只是表,更为人增辉。 3.Itπs not built to be something to everyone, but everything for someone.(保时捷汽车) 不为人人,倾心为你。 4.I fonly everything in life was as reliable as a Volkswagen.(大众汽车)事事如大众,生活多如意! 这些广告词,均简洁明了。主要着力在语言的煽动性上,以情以理,实现广告、告知、劝谏,巩固已产生消费愿望,促进购买行为的作用。 (二)省略句大量使用(Elliptical Sentence) 省略句较简单句,因省去了一个或多个句子成分,而更显干练,能最大限度在有限词中折射广告精华所在。古人讲求“炼句”,广告也是如此。纵览形形色色的广告,省略俯拾即是: 1.Canπt beat the real feeling! 挡不住的诱惑。(可口可乐) 901 第19卷 第4期vol.19 N o.4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 u angxi Commercial College 2002年12月 DEC.2002 Ξ收稿日期:2002-09-21 作者简介:周敏新,男,(1976,1-)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商务外语系教师。

“真+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与动因分析

“真+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与动因分析 本文立足功能语言学理论,基于北京大学语料库,聚焦研究“真+形容词”结构的句法功能与动因角度。研究发现:第一,前人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明确;第二,“真+形容词”可直接充当谓语和补语,不直接充当主语或宾语,借助“的”形成的“真+形容词+的”可充当定语;第三,“真+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是由其传信功能决定的,其作用是评估事实或现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主观评估语言投射的结果是相应谓语和补语的句法功能。 标签:真+形容词” 句法功能动因传信功能 一、引言 相关研究(李大忠,1996;李琳,2005)认为“真+形容词”不能作定语,并举证如下: (1)*a.一般大公司都录用真才能的人。 *b.真有意义的聚会使我们永远忘不了。 *c.昨天晚上我们参加了真热闹的联欢会。 *d.西湖是真美丽的湖。 此结论与有关语言事实不太吻合,汉语实际存在“真+形容词+的”作定语的情况。如: (2)a.然后把腿架到桌上,一种当总经理真好的窃喜烟瘾一般地溢满全身。(《掘金时代》) b.冯自觉不好意思,故仰天笑道:“真好的月亮啊!”(《感受名人幽默》) c.她是个了不起的女子,真好的女子。(《归来》) 为系统探究语言事实,本文将立足功能语言学理论,基于北京大学语料库(下文简称CCL语料库),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聚焦研究“真+形容词”结构的句法功能与动因角度。 二、相关研究 纵观文献,目前关于“真+形容词”的研究重点为:句法环境、句法功能及其缘由分析。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真+形容词”只能作谓语和补语,但是不能作定语和状语。如:来思平(1999)从语用角度分析“真”不能用于疑问句与是非句,一

翻译--中英文在线翻译(动词、名词)

Translation 1、动词 1、智能手机可以让你随时随地上网购物(enable) 1. Smartphones enable you to shop online anytime and anywhere. 2、绝大多数的医疗专家认为,防止该疾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是用肥皂和水洗手。(spread) 2. I am fully aware that only by working hard now can we realize our dream in the future. 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和生活质量。(concern) 3. Over half of the boys in school are keen on playing phone games, which makes the school worried. 4、我充分意识到,只有现在努力才能将来实现梦想。(aware) 4.Most medical experts believ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is to wash hands with soap and water. 5、学校里约半数的男生热衷于玩手机游戏,这让校方很担忧。(keen) 5.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standard,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food safety and the life quality. 6. 寒冷的天气让大多数濒危动物很难在这里生存。(it) 6. Cold weather makes it hard for most endangered animals to survive here. 7. 网络课程的快速发展已经对传统教学方式带了一定的冲击。(impact) 7.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online courses has had a certain impact on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ing. 8. 为了体验不同文化,学生们正在计划去当地的餐馆品尝意大利菜。(expose) 8. To be exposed to different cultures, the students are planning to have a taste of taken food in the local restaurant. 9.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Only) 9. Only when a country has advanced technology can it stand out in fierce competi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