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图书集成》文献学价值评析

《古今图书集成》文献学价值评析

《古今图书集成》文献学价值评析
《古今图书集成》文献学价值评析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信息计量学

1.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各类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研究文献情报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以及科学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 2.质量牵制原则:出版物的增长数量与其质量有关,不同质量的出版物有不同的出版速度;质量高的文献增长速度慢。 3.文献老化:科学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越来越少的被用户利用的过程。 4.半衰期:某学科现在尚在被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5.普赖斯指数:指在某一领域内,出版年龄不超过5年的被引证文献与被引证文献总数之比。 6.文献耦合:是指引用文献通过参考文献建立起来的耦合,如果A、B两篇文献共同引用了一篇或多篇相同的论文,则A、B两篇论文的关系即为耦合关系,也叫文献合配。 7文献信息流:文献所含情报的汇流称文献信息流。 8文献老化:科技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内容日益变得陈旧过时,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以及因此越来越少被科学工作者和专家们利用的过程。 9科学生产率:个体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 10引文分析:利用各种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证和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特征和内在规律。 11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12信息计量学:是以信息作为对象进行计量研究的学问,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对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社会化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用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社会信息交流过程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13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七数量特征和内资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有哪两个?两者有何异同? 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是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从文献被利用的角度出发,但以不同的方式来反映文献老化的情况。普赖斯认为,“有现时作用”的引文数量与“档案性”引文数量的比例,是比引文的“一半寿命”更为重要的特征。文献的“半衰期”只能笼统地衡量某一学科领域全部文献的老化情况,而“普赖斯指数”既可用于某一领域的全部文献,也可用于评价某种期刊、某一机构,甚至某一作者或某篇文章的老化特点。半衰期概念可以适用于一般情报老化,而普赖斯指数只适用于文献情报。 简述布拉德福定律的基本内容。 布拉德福定律的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某个学科论文载文率的大小,按渐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期刊的数量与相继各区期刊数量的关系将是1:a:a 2 ……。 a 为布拉德福常数,或称比例系数。图象描述:如果取上述登记排列的期刊序号(级数)的对数1gn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论文累积数R(n)为纵坐标进行图象描述,可得到一条曲线。

历史文献

编年体 一.概述 1. 编年体:按年月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它可以给人以完整的时间概念并有利于考察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先秦时各国的编年体史书都叫“春秋”,孔子写的《春秋》是据鲁国的改编而来。 2.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1)编年体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史书体裁2)编年体史书是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3)《春秋》之后,出现“春秋三传”,特别是其中的《左传》,对《春秋》的编年体裁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到战国魏国的史事,此书今有辑本 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汉魏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取得长足发展 1)出现大量编年体史书前所未有,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记》今仍存世;今以亡佚的有:张番《后汉纪》干宝《晋纪》裴子野《宋略》等2)体例的新突破荀悦《汉纪》在编年体例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预先确立编书的凡例(编写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序言》集中明确阐述写作原则和条例,不同于《春秋》《左传》意例散见书中;其次,改纪传为编年创立断代编年史书。《汉纪》约编《汉书》将史事归于十二帝纪中,仅相当于原本四分之一,开缎带编年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继者很多(汉纪创作原因:给皇帝编一本简明历史教科书,汉献帝命荀悦给他编一本简编教材,是根据《汉书》改编;再次,《汉纪》以前的史论,多随文而发文辞简略,《汉纪》有许多长篇大论,评人评事议论得失,表现作者历史哲学思想,把史论推向一个新高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实源于此。3)编年体类型日趋增多出现了起居注和实录等新的编年体史书,起居注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言行录;实录是一代帝王的编年大事记。二者都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 隋唐时期编年体进入一个低谷 1)数量少隋唐开始禁止个人修史,魏晋以来的私家修史的风气骤然衰落,官修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因此这个时期所产生的编年体史书数量较少2)质量差未出现卓越的编年体史家和具有特色的编年体史书,所产生的几部编年体史书也没有流传下来 两宋至清明复兴繁荣时期 1)数量空前丰富各朝都有以编年体形式编纂的史书,卷浩繁数量庞大,以往无法比拟2)出现具有典范意义的巨著,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编纂体例、叙事方法、编修凡例、工作程序等多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继承之作丰富,该书起到振兴编年体的作用3)使编年体足以与纪传体相提并论如:刘赎《通鉴外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毕远《续资治通鉴》夏燮《明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历史文献学教学大纲

《历史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历史文献学(Historical Biography) 课程编码:041071 学分:2.5分 总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学时 适应专业:历史学 执笔人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历史文献学》属于学科基础课。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基础学科,关于整理历史典籍及学习、运用历史文献资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一门学问。 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使学习在具备阅读和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掌握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今后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系统学习文献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文献学发展的成就、经验,掌握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方面的原理、方法,以及熟悉考辨史料、文献编纂和古籍保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检索古代文献的方法们更加合理地解释和使用古代文献。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导论文献、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2学时)第一节“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第二节历史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第三节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历史文献的载体与类型(2学时)第一节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 第二节历史文献的传抄方式 第三节历史文献的类型 第二章历史文献的目录(8学时)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节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 第四节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第五节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第三章历史文献的版本(4学时)第一节版本的源流及名称 第二节版本的类别 第三节纸书的装式 第四节版本的鉴别与选择 第四章历史文献的校勘(4学时)第一节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第二节校勘的资料 第三节校勘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第五章历史文献的辨伪(3学时)第一节历史文献中的伪书 第二节历史文献的辨伪 第三节辨伪活动的历史 第四节伪书存在的价值 第六章历史文献的辑佚(4学时)第一节历史文献的亡佚 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 第七章历史文献的标点(4学时)第一节从句读到标点 第二节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第三节标点方法举要 第八章历史文献的注译(3学时)

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汉纪》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宾客集》卷十) 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刘禹锡于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一直住在洛阳。分司官,除御史外皆为闲官,这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正相吻合;刘禹锡分司东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谈笑有鸿儒"正相吻合;据《全唐诗》和《刘宾客集》,刘禹锡还喜音乐,通佛学,这与"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相吻合。 欧阳修、李德裕、刘禹锡都曾作《秋声赋》 古今文集,后人发现佚诗佚文者,并不罕见。 厉鄂《樊榭山房全集》 大前提:《参同契》的本质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以 论作丹。 小前提:葛洪《抱朴子》所论作丹的真正含义是外丹。 结论:《参同契》是外丹著作。 《抱朴子》中经常将“金丹”与“大药”连称。“金丹”与“大药”乃同义语。《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洪所论金丹大药除了指外丹外,亦可指“宝精行炁”的内丹 大前提:葛洪之前养性之书,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小前提:《参同契》在葛洪前。 结论:《参同契》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葛洪曾经披阅了已见于世的差不多所有的炼丹著作和养性之书,其基本内容莫不皆是还丹金液。 葛洪披阅群书,发现养生长寿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却以"还丹金液"为最重要。 《灵宝毕法》:"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人肺中,以补泥丸之官。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据此,"还丹金液"除指外丹外,亦可指内丹。 养性神仙之术包括:以恬静寡欲为主的养神之道;行呼吸行气之术,以求长生益寿;爱养精气,使无漏泄,以求髓满骨坚;除情去欲,炼养神明等项。

文献计量学综述

文献计量学综述 一、起源及发展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已经开始对文献进行定量化研究,但是当时文献计量学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直到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理查德首次提出术语“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的出现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 三阶段:萌芽、发展和分化 萌芽(1917-1933)这一时期文献研究人员首创文献统计方法,并在一些学科领域解剖学和化学专业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都为文献计量学的诞生与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1934- 1960)年注重理论研究与规律发现,著名的文献计量学的三大基本定律中的布拉德福定律以及齐普夫定律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到 成熟与分化阶段全面发展与分化时期(1960年至今) 这一时期文献计量学已由狭隘的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广阔的应用研究和指标的研究,同时涉及的领域和主题也越来越多。 迁移衍生: 专利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 政策计量学 二、概念界定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研究方法, 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可以定量地揭示某一学术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文献计量分析已被看作总结历史研究成果、揭示未来研究趋势的一种重要工具。学科交叉使得文献计量研究内容体系日益丰富。数学中的图论、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物理学中的复杂网络等理论与方法均被移植到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体系中。 三、三大定律 布拉德福定律该定律描述文献分布规律,利用刊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来确定该专业的核心期刊,应用于指导文献情报工作和科学评价。 齐普夫定律该定律用以统计文献中的词频,通过文献的词频分析可确定学科或行业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洛特卡定律该定律描述著者人数与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科学论文著者分布平衡的规律,在宏观的科学著作活动中,少数作者写出了大量文章,大多数人的著作还是很少的。依此定律推论出“杰出科学家数目仅是科学家数目的平方根”。 从表面上三大定律的统计对象各异,其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研究方法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事实上它们属于同一个分布体系。该体系被称为布-齐-洛体系。如果把期刊、字词、书籍、文章等称为信息发生源,将作品、论文、字词的出现、书籍的使用、文章的被引等称为产物,那么文献计量学的规律可认为是发生源数量与产物数量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

辛德勇古文献学四讲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大学历史系却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开一门“历史文选”,只是教学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种情况其实由来已久。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训练的情况。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经常出差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是为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以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中国历史文献学。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历史文献的各类载体形式的发展、历史文献的内容类别、总结整理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和方法,叙述和评价历史文献的历史发展和成果。 (三)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历史典籍文献的类别和编纂体例,历史文献的整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 一学期14周,每周2课时,共28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 二、正文 第一章载体类别文献 教学要点: 从文献的载体和制作技术的角度,考察文献的产生、发展、传播和表现形式,开拓学生的文献视野,略知各类载体文献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数: 共用四周8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 一、印刷术通行以前的文献形式 1、甲骨文文献 2、金石文献 3、简牍文献 4、缣帛文献 5、抄本文献 二、印刷文献形式 1、雕版印刷的方法 2、册页制度的发展 3、书籍的几种演变形式 考核要求: 能够了解各种文献的特征,系统掌握文献发展的各个时期及步骤。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献的类别 教学要点: 通过系统介绍历史文献的类别、各类文献的编纂体例,揭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献内容。教学时数: 共用6周12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 一、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文献 二、类书、丛书文献 三、佛教、道教文献

考核要求: 了解四部最基本文献,知道这些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情况、学术价值、如何利用它们研究历史。 第三章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总结和概述历史文献整理的方法和经验,为当代的古籍整理和文献工作服务。它包括对传统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考据、辨伪、辑佚、注释等各学科知识和经验的条理和运用。教学时数: 共用四周8课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对图书目录整理 二、古代版本学概况 三、古籍校勘知识 四、考据、辨伪、辑佚 考核要求: 大致了解整理历史文献所应具备的知识、古代对图书目录的整理情况、校勘四法的内容及运用。 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谢玉杰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版1版 2、黄永年著《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1版 3、黄永年著《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9月1版 4、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7月版1版 5、柴德赓著《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版1版 6、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0月版1版

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书目答问》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程立中 内容提要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后生治学门径的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古籍,探求学术渊源都有指导价值。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探讨《书目答问》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以及对后世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书目答问》目录版本历史文献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无竞居士、壶公、香岩、抱冰老人等,[1]3直隶南皮人(河北南皮县)。重视教育,热衷于兴办书院,培养“致用”之人,是洋务运动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2]1。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典籍,少走弯路,张之洞在缪荃孙等人的协助下[3]60,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对传统典籍进行详细的甄别,精选出2200多种书籍,分门别类编纂成册,名为《书目答问》“以告初学”。自成书起,便受到世人重视,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于时南皮张孝达学使有《书目答问》之作,学者按图索骥,贾人饰椟卖珠。于是纸贵洛阳,声蜚日下,士夫踪迹,半在海王村矣。”虽然当时《书目问答》仅仅被一般人看作是购书的工具,但《书目问答》在清朝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后来又有人对其不断进行整理和研究,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对原刻本改动达四百多处,有补书名、补卷数、补作者、补版本,有改正原版错误,有改书名、卷数、作者、按语、刊刻时间等等”[4]专著有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叶德辉的《补书目答问》,范希曾以《书目答问》初印为底本,详细订正其失误,并补录了1200余种图书;最近来新夏先生汇录了有关《书目答问》的十多种重要笺补著作,撰写了“具有重要研究和使用价值”[5]的《书目答问汇补》;论文有潘秀芹《<书目答问>得失谈》,丁宏宣《<书目答问>的特点和创新》,赵翠芳《<书目答问>在著录经济文献方面的贡献》等。从以上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对《书目答问》的作者考正、编撰特点、目录学的功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试从历史文献学探讨其价值,并浅谈其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一《书目答问》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 《书目答问》虽然主要用于指导士子们读书、科举之用,但是与传统目录学著作相比较,无疑是一次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创新上。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确立了四部分类法的权威性,此后《四库全书总目》统领了整个目录学界达百年之久,“未有敢违背其成法者”[6]14,张之洞鉴于当时学术发展需要,大量新式书籍出现的实际情况,“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故在“四部”之外另立“丛书”、“别录”两目,这样“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国朝一人著述合刻丛书”、“群书读本”、“考订初学各书”、“词章初学各书”、“童蒙初学各书”便有了恰当的位置。这种分类方法,对目录学的贡献不可否认。在近代和现代的古籍编纂中,基本上采用经、史、子、集、丛的基本类例方式,就是现在国家编辑《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同样沿用了张之洞的“五分法”。 其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还表现在对“经部”的分类上,清修《四库全书》把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而张之洞则不蹈袭四库类例之法,独辟蹊径、卓尔不群,分经部为“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三类,“划正文与后儒至专著为二,斯为特异,古人所不及为”[6]14。这种対“经部”的分类方式,无疑是对传统“经部”分类方式的一次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 2.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 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此书流传颇久,到宋代吴棫、朱熹等对它有过怀疑,明代梅竟直斥其伪书。 ●7.今文三家诗 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秦焚书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1.蝴蝶装:装帧术语。印本书最初装订成册的形式。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 里,一张张对折起来,使之版心向内,单口向外积累下去。再用一张整纸,顺着折缝的一边,从封面包到封底,并将每页折缝逐一粘贴在包纸上,然后再封面、封底贴上硬纸板,就成了一册书。由于它翻阅时中间粘着两边各半页,如蝶翅般展开而得名。蝴蝶装盛行于宋代,是卷轴装的发展,优点是使书口不外露,免受损伤;缺点是读完一页后,须连翻两页才能读到下文,且版心折缝处容易脱落。 2.类书:分类辑录古书中资料以供查检、征引之书。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和专科型两种。综 合型的兼收各类资料,是类书的主流。三国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编的《皇览》是最早的一部,以后历代王朝大都继承这种做法。著名的如:梁代《华林遍略》、北魏《修文殿御览》、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专科型的大抵只收某种资料,如宋代《册府元龟》专收历代君臣故典轶事,《太平广记》专收传奇故事、野史笔记等。 类书的编制体例以分类为主,也有按韵或其他方法编排的。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现仅存残卷;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记1万卷,有1.6亿字。 类书说征引的古籍数量很多,版本较早,原书现多散佚,零片碎句借此得以保存,故类书又可供辑佚校勘之用。 3.善本:一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方面均比一般本子精善的图书。 过去常指精加校勘、错误较少之本,后来其标准和范围有所发展。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举了四条:①旧刻:指宋元明遗刊,日远日鲜者;②精本:指刻印精良者;③旧抄:指昔人手写、笔黑精妙者;④旧校:指校雠精审者。以第四条最重要。 现在善本书的范围,除大部分宋元明刻本外,也包括清代早期精写刻本,传世罕见本(包括太平天国所刻印的),名人学者题跋、批注本以及辛亥革命前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稿本或流传极少的刻、抄本。 4.校勘四法:校勘术语。今人陈垣著《校勘学释例》第六卷校例中所讲的四种校勘方法, 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已被公认为校勘的正规方法。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这种方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 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对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之前,最宜使用。 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说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理校法,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而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5.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所发现的四种重要文献资料及其在学术史上的贡献。 1)殷墟甲骨:1899年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画的古代文字并有意加以购藏。后来 刘鹗拓印了一部分甲骨文字,题名《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书。 继《铁云藏龟》后,罗振玉、王国维根据甲骨文字,上证殷代史实,替近几十年来 的史学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代表作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 前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后编》和《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殷卜辞所 见先公先王考》等。从1928年至1955年,中央研究院正式组织人力,对殷墟采 取了科学的有计划的发掘,获得了大批甲骨文,先后编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殷墟文字缀合》等资料。 2)银雀山汉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1972年4月出土竹简4900多枚,多用隶书书写,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目录 绪论 (2) 一、文献的含义 (2) 二、文献学的含义 (2) 三、课程主要内容 (3) 形体编 (6) 第一章记录文献的载体 (6) 第一节甲骨 (6) 第二节金石 (6) 第三节刻石 (7) 第四节简牍 (7) 第五节缣帛 (8) 第六节纸 (8) 第七节新型文献载体 (9) 第二章文献的体式 (9) 第一节简策体式 (9) 第二节卷轴体式 (9) 第三节折叠体式 (10) 第四节册页体式 (10) 第三章文献的体裁 (11) 第一节文献内容的体裁 (11) 第二节文献编纂形式的体裁 (11) 第四章文献的体例 (15) 第一节古书多无书名 (15) 第二节古书不题作者 (15) 第三节单篇别行之例 (15) 第四节序传常臵全书之末 (16) 第五节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 (16) 第六节古书的附益 (16) 第七节内篇与外篇 (17) 第八节先秦子书不皆出于手著 (17) 第九节子书与文集之流变 (17) 第十节古书的篇与卷 (18) 方法编 (18) 第一章目录 (18) 第一节目录的产生及其功用 (18) 第二节古籍分类 (19) 第三节目录的主要内容 (20) 第四节目录的类型 (21) 第二章版本 (22)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22) 第二节版本的功用 (23) 第四节版本的类型 (24) 第五节版本的鉴别 (27) 第三章校勘 (30) 第一节校勘的功用 (30) 第二节校勘的对象 (30) 第三节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31) 第四节校勘的方法 (31) 第五节校勘成果的处理 (32)

第四章辑佚 (33) 第一节辑佚的方法 (33) 第二节辑佚的取材 (33) 第三节辑佚的注意点 (34) 第四节评价辑本的标准 (34) 第五章辨伪 (35) 第一节伪书出现的原因 (35) 第二节考辨伪书的方法 (35) 第三节考辨伪书的注意点 (36) 绪论 一、文献的含义 1、古人的看法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1)郑玄注:獻猶賢也,我能不以其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2)朱熹:徵,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3)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注:徵成也,無賢君,不足與成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中庸》: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先烈人物传》 (4)元代杨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5)明《永乐大典》(初赐名《文獻大成》程敏政《新安文献志》) (6)清代钱林《文献征存录》 2、当代学者的观点 (1)接受传统看法认为文献指书本的记载和耆旧的言论。如杜泽逊。 (2)《辞源》给文献下的定义:?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1983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中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5)洪湛侯的观点: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二、文献学的含义 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刘咸炘《续校雠通义》 1、文献学晚出的原因 (1)先秦时期文献研究处于萌芽阶段 (2)汉代以后,文献研究被称作?校雠?、?整理国故?、?国学研究?。如钱穆《国学概论》 (3)文献学名词出现于近代。经学朴学考古学语言文学 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句在这片大地上。——马丁〃海德格尔 2、台湾学者的观点 台湾《中文大辞典》:研究一民族之语言文学,以了解其文明程度之学术,谓之文献学。 3、文献学创立初期的观点 (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谓之献。

Bib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引文分析快速指南

Bib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引文分析快速指南 Alan Pilkington 【a.pilkington@https://www.doczj.com/doc/8611470100.html,】 概述与安装 本人使用Bibexcel业已多年,一直向大家推荐这个工具。但是,总是被人们问及如何上手使用,每次拿它进行分析的时候,总是要回头再次读一读自己手写的笔记。所以,我感到有必要就如何利用Bib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写出一个介绍性的东西,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有任何建议或者发现任何错误,请通知我。 Bibexcel是一个用于文献计量分析、特别是引文分析的完美工具。用户可以在www.umu.se/inforsk网站上获得最新版本。其安装也十分简单,只需要把文件拷贝到硬盘的目录下即可,记住要把帮助文档也放在一个目录下。如果本指南不能满足你的需求请到该网站上浏览网页。 利用Bibexcel进行引文分析 第一步要有用于分析的来源数据。在引文分析中,来源数据就是从《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检索到来源文献。这两个数据库是商业数据库,是Web of Science或者ISI数据服务的组成部分,你所在的大学可能已经订购了它们。 《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使用 和平时一样,使用WOS/ISI检索功能检索到来源文献。在开始下载文献之前,必须了解你研究的内容。如果是对一种期刊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来源文献很容易确认下来。比较复杂的研究有可能是针对某一作者或者大学的某个系的文献记录。无论你的计划是什么,如果你是要从《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下载数据,下载和准备数据的步骤都是一样的: 在WOS,下载前需要对要下载的记录进行标记。然后开始下载所选择的论文,保证下载项目中包括论文的引文。可以通过“download for future analysis (为进一步分析而下载)”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自己,两种方式都生成纯文本文件。 如果下载的文献记录过多,下载中有的时候会导致数据传输超时。可以打开已经得到的文件查看(可以用Bibexcel中左上角的窗口找到文件,在左下角的窗口中可以看到文件的内容,也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找到文件的最后几行,看看是否存在HTML格式错误,如果有错误就表明下载中出现了超时。如果出现超时,解决的办法只有重新下载并注意减少下载记录的数量,比如减少检索的年限。如果是分段下载的,必须记住,在下一步分析之前,要把分离的文件重新组合到一起。用文本编辑器(如记事本)打开这些文件,剪切和粘贴,要保证在合成的文件的顶部只有一个文件头,而不是在已下载的每一个部分的开头: FN ISI Export Format VR 1.0 利用文本编辑器可以很容易查看纯文本中的数据,但是在使用诸如MS wor d之类的字处理器时候要当心,因为它们会增加字符、重新定义过的行格式和其他可以在后来引起问题的东西。

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

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 一、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 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 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二)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二、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①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②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 究对象的情况。 (2)价值: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 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历史文献学书目

历史文献学专业必读书目 1.刘知幾《史通》 2.郑樵《通志》之《总序》 3.章学诚《文史通义》 4.《汉书》之《艺文志》,特别是总序和各小序 5.《隋书》之《经籍志》,特别是总序和各小序 6.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重点阅读其中总序和各小序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10.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11.顾颉刚《古史辨》七册(翻阅) 12.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13.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解题》 14.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 1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16.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 17.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 18.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 19.张君和选编《张舜徽学术论著选》 20.陈垣《校勘学释例》 21.陈垣《史讳举例》 21.张家璠、黄宝权《中国历史文献学》 22.倪其心《校勘学大纲》 23.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 24.王国维《观堂集林》(翻阅)

2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2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27.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 28.叶德辉《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29.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 30.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 3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3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33.张之洞《书目答问》、范希增补正34.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35.俞樾《诸子平议》 36.皮锡瑞《经学历史》 37.皮锡瑞《经学通论》 38.王念孙《读书杂志》 3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40.钱穆《国史大纲》 4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42.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翻阅)4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4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翻阅)45.《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翻阅)46.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 47.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48.余嘉锡《古书通例》 49.王力《古代汉语》(翻阅) 50.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 51.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

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大学历史系却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开一门“历史文选”,只是教学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种情况其实由来已久。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训练的情况。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经常出差来京,学校也附带给我采购书籍的任务。可惜我一点目录学知识也没有,只会买一些一看书名就知其内容的书。经过比现在研究生多若干倍的时间,完全出于偶然,看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中国丛书综录》、北京、北大、上海、江苏国学(今南京)图书馆等书目,才稍稍懂得点按目寻书的知识。为了在书店能随时决断应购何书,就必须熟记书名并知有几种版本及版本优劣等等”(此信公开刊载于《藏书家》第4辑)。北京大学历史系尚且如此,其他学校自然可想而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