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第十二章 下肢疾病

12第十二章 下肢疾病

12第十二章   下肢疾病
12第十二章   下肢疾病

第十二章下肢疾病

(一)下肢疾病总治

1、皆可先于委中点刺放血,再对症治疗。

(二)治疗膝盖常用穴道

1、肩中穴、建中穴

2、膝五针(内犊鼻穴、外犊鼻穴、鹤顶穴透通山穴、阴陵泉穴或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特效

3、左右肩中穴,特效

4、对侧曲池穴、内曲池穴,特效

5、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特效

6、阳陵泉,特效

7、土水穴

8、内关穴

9、膝灵穴(针刺半分)

10、两膝眼

(三)治疗坐骨神经常用穴道

1、腕顺穴、三叉三穴、中白穴、外白穴、三河穴等区域

2、明黄穴、其黄穴、天黄穴道(上三黄穴)

3、灵骨穴、大白穴

4、大腿后侧(委中上下左右区段,整条后侧)青筋点刺放血

5、耳针,由臀穴扎向坐骨神经穴

6、八关三穴、八关四穴

7、上曲穴、下曲穴、肩中穴

8、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9、掌诊坐骨神经区域

10、臂诊坐骨神经区域、腰椎区域

11、针玉火穴、中白穴,配合腕顺穴

12、三河穴

13、木魁穴、木科穴

14、掌三针

15、骨关穴、木关穴

16、人士穴

(四)治疗脚踝常用穴道

1、云白穴、李白穴

2、五虎穴

3、土水五穴(小节穴)(土水五穴有外踝点、足背点、内踝点之分)

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

5、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

6、手腕尺骨突

7、董氏对应针法,取对侧手腕对应点

(五)治疗小腿常用穴道

1、手解穴(治疗抽筋立解)

2、八关三穴、八关四穴

3、木华穴、胆穴

4、三叉三穴、中白穴

5、手指中指背部区域(木华穴、胆穴、八关三穴、八关四穴)

6、水沟穴(治疗抽筋立解)

7、董氏对应针法,取对侧下臂对应点

8、三灵一穴、三灵二穴、三灵三穴、腰灵穴、火圣穴

9、阳陵泉穴、承山穴、委中穴、条口穴透承山穴

(六)治疗大腿常用穴道

1、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

2、对侧上九里穴、中九里穴、下九里穴

(七)膝盖痛

1、针肩中穴,配通关穴,特效。

2、在背上五金穴点刺出血,奇效。

3、针中间穴、下间穴,有效。

4、针心膝穴,配膝灵穴,效果卓著。

5、针神肩穴,配建中穴,效果神速。

6、针两犊鼻穴,配肩中穴,特效。

7、针火膝穴,有效。

8、在后背上五金穴点刺出血,针土水穴。

9、膝扭伤:针火膝穴。

10、膝盖肿痛:在病位及火硬穴若出现青筋则点刺放血,配合针肩中穴、建中穴。

11、针肩中穴,有特效。

12、中间穴,有效。

13、胆穴。

14、心门穴。

15、三金穴点刺放血。

16、膝五针(内犊鼻穴、外犊鼻穴、鹤顶穴透通山穴、阴陵泉穴或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特效

17、左右肩中穴,特效

18、对侧曲池穴、内曲池穴,特效

19、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特效

20阳陵泉,特效

21、久年膝痛:三金穴点刺出血,对久年膝痛,尤有特效。

22、膝盖风湿痛、疼痛剧烈: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即可当场疼痛减轻大半,再配合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可一次而愈

23、治久年风湿疼痛:使用毫针治疗容易再复发,但若毫针配合点刺放血,则较不易复发。

(八)膝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1、针肩中穴、建中穴。

2、针膝灵穴。

3、背后脊椎第五至第九椎及其旁开二寸左右放血,或肩背手足区放血,再配合针土水穴。

4、针肩中穴,有特效。

5、中间穴,有效。

6、胆穴。

7、心门穴。

8、三金穴点刺放血。

9、背后第五~九椎旁开二寸左右放血。

膝五针(内犊鼻穴、外犊鼻穴、鹤顶穴透通山穴、阴陵泉穴或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特效

10、左右肩中穴,特效

11、对侧曲池穴、内曲池穴,特效

12、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特效

13、阳陵泉,特效

14、久年膝痛:三金穴点刺出血,对久年膝痛,尤有特效。

15、膝盖风湿痛、疼痛剧烈:

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即可当场疼痛减轻大半,再配合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可一次而愈

16、治久年风湿疼痛:使用毫针治疗容易再复发,但若毫针配合点刺放血,则较不易复发。

(九)退化性关节炎

1、先在病位点刺放血,配合针上三黄穴、中白穴。

2、左右肩中穴,特效

3、对侧曲池穴、内曲池穴,特效

4、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特效

5、阳陵泉,特效

6、久年膝痛:三金穴点刺出血,对久年膝痛,尤有特效。

7、膝盖风湿痛、疼痛剧烈:

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即可当场疼痛减轻大半,再配合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可一次而愈

8、治久年风湿疼痛:使用毫针治疗容易再复发,但若毫针配合点刺放血,则较不易复发。

(十)尿酸关节炎

1、先在病位点刺放血,配合针上三黄穴、下三皇穴。

2、针中九里穴,配通关穴、通山穴、驷马穴。

3、肩中穴、建中穴,配通肾穴、肾关穴。

4、骨关穴、木关穴、复原穴,配灵骨穴、大白穴。

5、背后第五~九椎旁开二寸左右放血。

(十一)关节炎

1、三金穴点刺放血。

2、背后第五~九椎旁开二寸左右放血。

膝五针(内犊鼻穴、外犊鼻穴、鹤顶穴透通山穴、阴陵泉穴或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特效

3、左右肩中穴,特效

4、对侧曲池穴、内曲池穴,特效

5、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特效

6、阳陵泉,特效

7、久年膝痛:三金穴点刺出血,对久年膝痛,尤有特效。

8、膝盖风湿痛、疼痛剧烈:

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即可当场疼痛减轻大半,再配合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可一次而愈

9、治久年风湿疼痛:使用毫针治疗容易再复发,但若毫针配合点刺放血,则较不易复发。

(十二)膝内侧发炎

1、足跗内侧及膝内侧发炎、脚上长疔疮:后背第五、六椎旁开三寸放血。

(十三)膝盖冷痛

1、针单侧通天穴,通山穴。

2、肩中穴。

3、三金穴点刺放血。

(十四)腿冷痛

1、五岭穴点刺出血,效果甚佳。

2、针上三黄穴,配通关穴、通肾穴,有奇效。

3、双凤穴点刺出血。

4、针通天穴,通胃穴。

(十五)膝腘窝筋紧伸屈困难,疼痛难行

1、八关三穴、八关四穴

(十六)脚麻

1、针李白穴、云白穴,特效。

2、针神肩穴,配肩中穴,效果甚佳。

3、针八关穴,特效。

4、先于双凤穴放血,再针手五金穴、手千金穴。

5、于州天穴、州仑穴、州圆穴及病位放血。

6、针驷马穴,再针对侧肩中穴。

7、脚麻、脚痛:双凤穴点刺放血

8、脚麻、脚痛:隐白穴点刺放血。

9、四肢麻痛:十二井穴点刺放血。

(十七)高血压导致手脚麻痹

1、五岭穴点刺放血。

(十八)脚痛

1、针手五金、手千金穴

2、针人宗穴、李白穴、云白穴。

3、针三河穴、胆穴、水清穴。

4、木关穴、正水穴、土水穴。

5、背心穴,及双凤穴点刺出血。

6、两腿酸痛:金林穴、金枝穴点刺放血。

7、脚麻、脚痛:双凤穴点刺放血

8、脚麻、脚痛:隐白穴点刺放血。

9、四肢麻痛:十二井穴点刺放血。

十九)两腿酸

1、在肩峰穴(或称背面穴,近于肩髃穴)点刺出血即愈。

2、水通穴、水金穴。

3、对侧之七里穴、九里穴。

4、金林穴、金枝穴点刺放血。

(二十)大腿痛

1、在五岭穴点刺出血,立愈。

2、针对侧上九里穴、中九里穴、下九里穴,特效。

3、针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特效。

4、针中白穴、下白穴,配灵骨穴,特效

5、针三叉三穴,特效。

6、金林穴点刺出血,特效。

7、七里穴、九里穴。

8、大腿内侧痛:针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或针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

9、大腿外侧痛:针正脊一穴、正脊二穴、正脊三穴,或针肩中穴、建中穴。

(二十一)小腿胀痛、酸痛

1、金精穴、金枝穴放血,再针指肺穴、中白穴。

2、针木华穴,特效。

3、针心膝穴,特效。

4、针三叉穴,效果卓著。

5、局部点刺出血、再针正筋穴,效果显著。

6、针胆穴,有卓效。

7、针对侧内关穴,特效

8、针次白穴,特效。

9、针肩中穴,效佳。

10、针对侧心灵一穴、心灵二穴、心灵三穴、腰灵二穴、火圣穴,特效

11、因为脚踝痛而引起小腿痛、腓肠肌疼痛:针踝灵穴(小节穴)、土水穴。

12、小腿胀痛:精枝穴点刺放血尤佳。

13、小腿发胀:针手五金穴、手千金穴。

14、小腿肚痛:(1)针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

(2)针肩中穴、云白穴。

(3)针心灵穴、腰灵穴、火圣穴。

15、小腿前侧痛:针火串穴、火陵穴、火山穴。

(二十二)脚抽筯

1、针中白穴,特效。

2、针八关三、八关四穴,特效。

3、针三叉一穴、三叉二穴、三叉三穴,特效。

4、针正筋穴、正宗穴,效佳。

5、针手解穴、解穴,立愈。

6、针三灵穴,特效。

7、习惯性抽筋:先在三灵穴放血,再配合中白穴、三叉穴、胆穴。

8、针正筋穴。

9、针次白穴。

(二十三)霍乱抽筋

1、先于四花中穴、四花外穴点刺出血,再针搏球穴。

(二十四)腿痛不能履地

1、针四花外穴,配侧下三里穴,特效。

2、针中白穴,立愈。

3、针对侧九里穴,下针即愈。

(二十五)下腿风湿痛

1、针对侧九里穴。

(二十六)腹股沟痛(鼠蹊痛)

1、针对侧心门穴,配上曲穴、下曲穴。

(二十七)股痛

1、先在膝后腘部放血,再配合神肩穴、肩中穴、建中穴。

(二十八)腿部游走性风湿痛

1、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副穴三穴先放血,再针上三黄穴、中九里穴。

(二十九)下肢浮肿

1、先在四花下穴放血,再配通肾穴、通胃穴、下三皇穴。

2、马金水穴,配下三皇穴、六完穴。

3、四肢浮肿:针下三皇穴、通天穴。

(三十)足酸难行

1、针次白穴,或委中穴青筋上放血。

(三十一)腿软无力兼心悸

1、针肩中穴,通天穴,特效。

2、针木枝穴,效佳

(三十二)痿症

1、针正会穴、建中穴,配合头皮针顶旁足一带。

2、针八关穴,特效。

3、针肩中穴,配李白穴、上曲穴,效果卓著。

(三十三)腿无力抬起

1、针八关三、八关四穴。

2、针上九里、中九里、下九里穴。

3、针肩中穴、建中穴,配上曲穴、下曲穴,或云白穴、李白穴。

(三十四)小儿麻痹

1、针肩中穴,配李白穴、上曲穴,特效。

2、神肩穴,配云白穴、下曲穴、建中穴,有效。

3、针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

4、针肩中穴、云白穴、上曲穴,特效

(三十五)背连下腿痛

1、针马快水穴,有卓效。

(三十六)坐骨神经痛

1、针少白穴、中白穴,效果卓著。

2、针上曲穴、下曲穴,特效

3、针腕顺穴、三叉三穴、三河穴、中白穴、下白穴,特效

4、针上三黄穴、足肝经穴。

5、针三河穴,效果甚佳。

6、针正筋穴、正宗穴配火枝穴,效果甚佳。

7、针上三黄穴、木魁穴、木黄穴,特效。

8、针安脊一~安脊六穴任取三穴,效佳。

9、针木科一~木科三穴,效佳。

10、针上曲穴、下曲穴,效果甚佳

11、针三叉二、三叉三穴,神效。

12、针下白穴、中白穴。

13、针花骨三、花骨四穴、三叉二、三叉三穴。

14、针二角明穴、胆穴、三河穴、三海穴。

15、针火主穴、水曲穴、灵骨穴、下白穴。

16、先在双河穴、四花外穴放血,再针水腰穴、土水穴、中白穴、复原穴。

17、先在病位直接放血,及膝后太阳区放血,配合针安脊穴任取三穴配二角明透穴,腕顺一穴、三河穴。

18、针上曲穴、下曲穴,特效。

19、针灵骨穴,大白穴,特效。

20、针鼻翼穴,特效。

21、金林穴点刺出血,效佳。

22、委中穴青筋点刺出血,特效。

23、针八关三穴、八关四穴,特效

24、针腕顺穴、三叉三穴、三河穴、中白穴、下白穴,特效

25、针足上三黄穴,特效

26、治疗坐骨神经痛特效穴:针灵骨穴、大白穴配中白穴,效果显著。

27、治疗脚麻抽筋、坐骨神经痛、五十肩:针八关穴

28、血管硬化引起坐骨神经痛:在金神穴、木原穴、木太穴放血,配合针骨关穴、木关穴、灵骨穴、手解穴。

29、坐骨神经痛引起腰痛:针踝灵穴(小节穴)、土水穴。

30、因为脚踝痛而引起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症:针踝灵穴(小节穴)、土水穴。

31、肺气虚型的坐骨神经痛:若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穴、大白穴又有肺神经通过,故肺气虚型的坐骨神经痛针灵骨穴大白穴,特效。

32、若掌诊肾区形色反应异常,则当取中白穴、下白穴(属肾之神经)二穴,故肾气虚型的坐骨神经痛针中白穴、下白穴,特效。

33、太阳经路径的坐骨神经痛:委中穴或金林穴点刺放血

34、少阳经路径的坐骨神经痛:四花外穴或金林穴点刺放血

35、坐骨神经痛于胆经路径疼痛:丰隆穴到阳陵泉穴一带青筋点刺放血,一次可痊愈

(三十七)足附内侧发炎

1、背后心肺区第五、第六椎及其旁开三寸放血。

2、后背第五、六椎旁开三寸放血。

(三十八)脚跟痛

1、先在病位及委中附近找青筋放血,再针对侧手掌骨关穴、木关穴、(骨关穴与木关穴中间)。

2、先在病点出血、胆穴放血,再针胆穴,五虎穴、中白穴。

3、针五虎五穴,特效。(五虎穴位在大指掌面桡侧,共有五穴,取穴时使大拇指弯曲,可见两斜横纹,在横纹端尽头联机于赤白肉际处,中点为五虎三穴,近端为一二穴,远程为四五穴,五虎一穴治疗手指疼痛、手掌痛,五虎三穴治疗脚趾疼痛,五虎四穴治疗脚背痛、五虎五穴治疗脚跟痛)

4、针灵骨穴,有效(针刺深度要深,尤其是患处距离灵骨穴越远,越要针的更深)

5、委中穴青筋点刺出血,特效。

6、委中穴点刺放血。

(三十九)足踝扭伤

1、针云白穴、李白穴、肩中穴、建中穴。

2、先在病位放血,再针踝灵穴、土水穴。(踝灵穴又名土水五穴、小节穴:对足踝扭伤有强烈的消炎止痛效果,位在手掌大鱼际赤白肉际在线,第一掌指关节结合处那个点即是,针刺时需用一寸半针,以

3、0度角斜刺向腕横纹中央,由踝灵穴点斜刺1、.5、寸左右。)

3、委中穴点刺出血,特效。

4、针五虎四穴

5、针小节穴,尤其特效。

6、足内踝痛:针下白穴、中白穴。

7、足外踝痛:五虎穴、胆穴、中白穴、下白穴。

8、脚踝肿痛:委中穴及阳陵泉穴点刺放血。

(四十)脚扭伤

1、针李白穴、云白穴,特效。

2、针火膝穴,配中白穴,效果甚佳。

3、针五岭穴点刺,一次痊愈。

4、五金穴点刺出血,有卓效。

5、五金穴、五岭穴点刺出血。

6、先在病位放血,再针踝灵穴、土水穴。(针踝灵穴又名土水五穴、小节穴,乃是治疗踝关节扭伤疼有特效穴,屡用屡验。治疗时,取受伤脚踝的对侧手掌,即是健侧穴道。踝灵穴乃在手掌大鱼际赤白肉际在线,第一掌指关节结合处那个点即是,但是针刺时由该穴进针后,针尖朝向腕横纹中点,进针约1、寸~1、.5、寸,同时,令患者活动踝关节,施动气针法,收效出针或留针半小时)

7、针五虎穴、云白穴、李白穴、肩中穴、对侧手腕尺侧突,特效

8、脚踝肿痛:委中穴及阳陵泉穴点刺放血。

(四十一)脚背面红肿(草鞋风)

1、先在病位放血,再配通肾穴、通胃穴、通关穴、云白穴、李白穴下针。

2、先在足四缝穴点刺出血,再针李白穴

3、针三重穴,配通肾穴、通胃穴,效佳。

(四十二)脚背痛、脚掌痛

1、针五虎四穴,特效。(五虎穴位在大指掌面桡侧,共有五穴,取穴时使大拇指弯曲,可见两斜横纹,在横纹端尽头联机于赤白肉际处,中点为五虎三穴,近端为一二穴,远程为四五穴,五虎一穴治疗手指疼痛、手掌痛,五虎三穴治疗脚趾疼痛,五虎四穴治疗脚背痛、五虎五穴治疗脚跟痛)

2、五虎三穴、五虎四穴。

(四十三)趾关节痛

1、先在病位点刺,再针五虎穴、四肢穴。

2、针五虎三穴,特效。(五虎穴位在大指掌面桡侧,共有五穴,取穴时使大拇指弯曲,可见两斜横纹,在横纹端尽头联机于赤白肉际处,中点为五虎三穴,近端为一二穴,远程为四五穴,五虎一穴治疗手指疼痛、手掌痛,五虎三穴治疗脚趾疼痛,五虎四穴治疗脚背痛、五虎五穴治疗脚跟痛)

(四十四)脚趾痛

1、五虎三穴。

(四十五)脚趾痉挛

1、外踝中央点刺放血。

(四十六)中趾、中指麻

1、针通关穴、通山穴。

(四十七)趾麻

1、针下三皇穴。

(四十八)大趾生瘤

1、针天皇穴,通肾穴。

(四十九)香港脚流黄水

1、外踝中央至临泣穴青筋点刺放血。

(五十)四肢麻痛

1、十二井穴点刺放血。

(五十一)四肢骨肿

1、腕顺一穴、腕顺二穴、复原穴。

2、挫伤引起的剧痛、痛入骨髓:针患处对侧的五虎穴

(五十二)全身骨肿

1、五虎穴、灵骨穴、大白穴、土水穴。

2、挫伤引起的剧痛、痛入骨髓:针患处对侧的五虎穴

(五十三)骨节酸痛

1、金营上、金营下穴,配灵骨穴、复原穴、骨关穴、木关穴。

2、挫伤引起的剧痛、痛入骨髓:患处对侧的五虎穴。(五虎穴位在大指掌面桡侧,共有五穴,取穴时使大拇指弯曲,可见两斜横纹,在横纹端尽头联机于赤白肉际处,中点为五虎三穴,近端为一二穴,远程为四五穴)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十六章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大纲】 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

(一)解剖 甲状腺——左、右叶+峡部。 做吞咽动作时,甲状腺随之上下移动——鉴别颈部肿块是否与甲状腺有关。【甲状腺的血供】 1.动脉 ①甲状腺上动脉——颈外动脉 ②甲状腺下动脉——锁骨下动脉 2.静脉——甲状腺上、中、下静脉。 3.淋巴液——颈深淋巴结。 【神经】十分重要(TANG)! (1)喉上神经

①内支——感觉支——分布在喉黏膜上——若损伤——会厌反射消失,饮水呛咳; ②外支——运动支——与甲状腺上动脉贴近,分布在环甲肌上,使声带紧张——若被损伤——环甲肌瘫痪——声带松弛,声调降低。 (2)喉返神经 起自迷走神经,至甲状腺背面交错于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间,在处理甲状腺下动脉时要避免损伤。 ·一侧损伤——声音嘶哑——健侧声带代偿而恢复发音; ·两侧损伤——两侧声带麻痹——失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重要小结(TANG)

1.喉上神经 ·内支——感觉支损伤——饮水呛咳; ·外支(甲上动脉)——运动支损伤——声调降低。 2.喉返神经(甲下动脉) ·一侧损伤——声嘶; ·双侧损伤——失声、呼吸困难、窒息。 【总结】甲状腺解剖TANG (二)生理 甲状腺——合成、贮存和分泌甲状腺素。 ·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90%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0%——主要作用。 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 A.增加全身组织细胞的氧耗量和热量产生,促进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分解; B.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分化; C.影响体内水和电解质的代谢。

大脑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控制系统 第二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 正常甲状腺素分泌的反馈控制机制丧失——循环中甲状腺素过多——全身代谢亢进。 (一)病因 ·原发性甲亢——自身免疫。 ·继发性甲亢、高功能腺瘤——结节本身自主性分泌紊乱。 (二)分类——总结TANG

赵绍琴:治疗湿热病的体会

我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兹简介如下: 一、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常,则胸闷、咳嗽、喘息。舌苔滑润,脉象濡软,为湿邪犯人之明征。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宣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等方加减选用。俾肺宣湿开,而热随湿去。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病,则气机升降失司。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

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脾主湿,以升为主。若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中阻,可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脉濡而软。湿热阻滞中焦,治宜和中化湿为主,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连等,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开而热去,虽有热邪,亦不可过投寒凉。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二、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证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息,全身酸楚,大便溏,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苔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解,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蔻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息,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藿梗、防风等,辛以开郁。俟湿郁开,再议清热,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因其头痛乃湿邪夹风邪上攻所致,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如果无头痛症状,说明未夹风邪,可以去羌活。本条之湿热证,从临床表现上看,是以湿邪为主,湿重于热,热象不显。因湿为阴邪,故薛氏在自注中称其为“阴湿伤表之候”。 【原文】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热并重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由薛氏之自注可以看出,本条与上条均属湿热表证,故恶寒,发热,身重等“外候与上条同”。但与上条不同者,是本条有汗出,且其虽有汗出而肌肉关节疼痛不为汗解。这说明是湿热郁蒸,阻滞气机,虽有热蒸湿动而汗出,但湿邪并不能从汗而驱,故肌肉关节疼痛不得解。本证为湿困肌肉,因胃主肌肉,故薛氏称之为“湿邪初犯阳明之表”。所谓“阳湿”,是指本证与上条有所区别,上条是湿邪重,属

第十二章-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第十二章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述 一食物中毒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物中毒的特点 1. 潜伏期短,大约进食后0.5~24h相继发病,来势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大量病人同时发病。 2. 与食物有密切的关系,所有病人都食过同一种食物。 3. 所有病人都有急性胃肠炎的相同或相似的症状。 4. 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传染,当停食该种食物后,发病即可控制。 食物中毒是一种食源性疾病。 暴饮暴食所致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食物过敏、有毒食物的慢性损害不属于食物中毒。 三常见食物中毒类型 食物中毒按病原分类有以下4种类型 细菌性食物中毒:奶粉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霉变甘蔗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农药、亚硝酸盐等 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发芽土豆、河豚鱼中毒等 我们只讨论由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当人误食了含有大量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的食品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中毒。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的微生物多见于细菌和霉菌。

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摄入细菌性有毒食品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发生的各种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占食物中毒总数的30~90%。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10月份)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鱼、肉、奶、蛋类等及其制品。植物性食物如剩饭等也会引起葡萄球菌肠毒素的中毒,豆制品、面类发酵食品也曾引起过肉毒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及条件 (1)食物被污染:在屠宰或收割、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受到致病菌的污染; (2)发生细菌繁殖: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食品水分,pH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 (3)食品在食用前未被彻底加热:污染食品未烧熟煮透或煮熟的食物受到生熟交叉污染或食品从业人员带菌者的污染;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二种中毒类型 感染型:食用的食物内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进入人体后大量生长繁殖,然后引起中毒。感染型食物中毒常由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引起。 毒素型:细菌先在食物内生长繁殖,然后产生毒素,食用后而引起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常由肉毒梭菌引起。 混合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 目前,我国发生较多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于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肉毒梭菌等,近年来蜡样芽孢杆菌和李斯特氏菌中毒也有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温病湿热证

温病湿热证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既指正常“六气”中的“二气”,又指反常情况下致病邪气—“六淫”中的“二淫”。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此可知,湿热在中医理论中既为病因又为病症。 温病湿热症的病因病机 薛生白《湿热病篇》中云:“太阳内伤,湿饮内停,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初步描述了湿热为病的病因病机。吴鞠通认为湿热“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外邪入里,里湿为合”。脾胃失调,内湿停聚,复感受外来之湿热病邪,邪气趁机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引,同类相召,发为湿热证。叶天士将湿热证的病因分为内湿和外湿两个方面,认为两者对温病湿热证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外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湿的产生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如“吾昊湿邪害人最广”,认为内湿的产生于体质,脾胃功能以及饮食关系密切。 综合以上诸家,湿热证的致病原因与内因和外因有直接关系。外因多为外感湿热病邪。湿热病邪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饮食习俗等因素的有关,如南方多潮湿多湿热证。并且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嗜酒以及过量输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均能伤脾败胃造成湿浊中阻或郁而化热。外因为温病湿热证发病的关键因素。湿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表而入,但从口鼻而入者更多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薛雪曾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除了外感因素外,温病湿热证的发病也受到某些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湿的有无等等,即所谓“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这些内在因素不但可以影响到湿热病的形成与发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发病后的证候类型,病情的轻重虚实和疾病的演变转归。叶天士《温热论》中举“酒客里湿素盛”为例说明凡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肥胖、痰湿热盛者,影响脾胃健运,多有湿邪蕴结于里,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因素,阐述了内湿是湿热类温病发生的中药内在因素。 温病湿热证的传变 湿热之邪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疾病虽不尽相同,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病机传变则不外“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的范围。温病湿热证湿热之邪由口鼻肌表直入中道,内外相引,发为

营养与慢性疾病的关系(2)

慢性疾病和膳食营养的关系 东阿县中医院 解桂萍 [摘要] 目的:探讨膳食习惯和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20位慢性病病人(糖尿病病人50人,高血压病人40人,骨质疏松20人,癌症职业技能全国统一鉴定 高级营养师论文 (国家职业技能一级) 文章题目:慢性疾病和膳食营养的关系 姓 名:解桂萍 身份证号:372525************ 所在省市:山东省聊城市 工作单位:东阿县中医院

病人10人)的临床观察,发现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导致慢性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合理平衡膳食可有效的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能够减轻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人群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疾病;膳食结构;合理营养; 通过临床观察和记录分析说明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癌症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病人和肥胖,高脂、高糖饮食呈正相关,骨质疏松和不合理的营养,不及时补充钙剂有关,实验及横断面调查结果表明, 合理的膳食结构,及时补充钙, 锌, 维生素C 等以及摄入较多的水果及蔬菜对健康可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仅就膳食和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癌症等的关系作简要介绍: 一、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进而造成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当摄入过多的能量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时,就会引起血糖水平异常升高及尿糖。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生理、病理因素、社会环境等以下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和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和改变, 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正不断增加。估计到2030 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将由2000 年的2. 4%增加至4. 9%, 患病人数超过4 000 万[1] 。 (一)糖尿病和营养素关系 1.能量:能量过剩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肥胖者多有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而发生糖尿病。0~1岁小儿由于喂养不当造成能量过剩,其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的增加都较其他小儿迅速并持续至成年,成年后易发生肥胖症和糖尿病。 2.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代谢紊乱的主要代谢标志是高血糖。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组成不同,血糖升高幅度不同,可用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 GI)表示。GI= 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曲线下总面积×100除以等量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曲线下总面积高GI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习题及答案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一、填空 1.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 )。 2.骨质疏松症是以()、()为特征。 3.糖尿病人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是() 4.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烧焦时最容易产生()和 ()。 5.判断机体肥胖最常用、最简便的指标是() 6.举出两个与高脂肪膳食有关的癌症()、 ()。 7.医院病人的膳食种类有()、()和()三类。 8.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包括( )、( ) 、( )、( )和( )阶段。 二、单选题 1.下列哪项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

A 肥胖 B 多尿 C 高血 压 D 佝偻病 2.()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升高。 A. 乳糖、葡萄糖 B. 果糖、蔗糖 C. 蔗糖、麦芽 糖 D. 葡萄糖、果糖 3.糖尿病患者的理想体重(Kg)计算公式为() A.身高(cm)-100B.身高(cm)-105 C.身高(cm)-110D.身高(cm)-115 4.在以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最高的是() A 猪肉 B 猪肝 C 猪脑 D 猪舌头 5.治疗营养性肥胖的首选疗法是()。 A 控制饮食 B 手术疗法 C 控制饮食+运动疗 法 D 药物治疗 6.具有预防动脉硬化的脂肪酸是()。 A 不饱和脂肪酸B饱和脂肪酸 C 甘油三酯 D 胆固醇 7.糖尿病病人膳食控制的总原则是 A 食物多样化,合理安排进餐时间 B 合理控制热能摄入

C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D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E 选用优质蛋白质 8.蔗糖摄入过多的危害主要是()。 A 冠心病 B 糖尿病 C 龋齿 D 三者都包括 三、多选题 1.关于安排高血压病人饮食,正确的是() A 限制食盐,适当补钾 B 限制热量 C 限制钙的摄 入 D 限酒 E 限制精制糖的摄入 2.使血胆固醇升高的脂肪酸有() A. 亚麻酸 B. 月桂酸 C. 豆蔻酸 D. 亚油 酸 E. 棕榈酸 3 引发癌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低能量膳食 B 高能量膳食C高盐膳食 D 少盐膳 食 E 大量饮酒 4.具有降低血压作用的矿物质有()

四大经典之温病

《温病学名著选》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伤寒与温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3.风邪、湿邪与温热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证候与治法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热入于营,舌色必绛。风热无湿者,舌无苔,或有苔亦薄也。热兼湿者,必有浊苔而多痰也。然湿在表分者,亦无苔。 5.斑出而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

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战汗的病机与预后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7.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及与伤寒少阳病治法的区别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矣。 9.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则余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气分者,皆伏气病也,虽未点明,读者当自得之。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相关疾病是由于长期的营养素缺乏或营养失调造成失衡不仅造成身体功能的改变,而且逐步发展成为疾病状态,如营养素缺乏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或者其他不良病症。 一、营养缺乏病 长期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并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或病症,称为营养缺乏病。 生长发育不良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 甲状腺肿或克汀病,缺碘引起; 佝偻病、骨质疏松,缺维生素D和钙; 异食症或生长发育不良,缺锌; 贫血,缺铁或铜; 夜盲症,缺维生素A; 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缺维生素B1; 口腔阴囊炎症,缺维生素B2; 癞皮病,缺烟酸或维生素PP; 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缺维生素C。 二、营养与肥胖 我国肥胖的标准:体质指数(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WHO则为(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BMI)=体重(kg)/身高(m)2 1、肥胖的危险因素 肥胖的发生来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其中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形成作用仅占20%~40%。 遗传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肥胖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都是肥胖者,其 中遗传子女有70~80%发生肥胖。 膳食因素:高能量、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的“富裕型”膳食结构和暴饮暴食、 偏食、喜食油腻和甜食、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有可能增加肥胖的危险性。 (3)体力活动过少:可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能量就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 (4)社会因素: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现代化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在家就餐日益减 少,在外就餐的频率增多。 2、肥胖防治的营养知道原则 (1)严格限制总能量的摄入:建议糖类占总能量的60%,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提倡高蛋白质、低糖类和低脂肪的膳食结构。 (2)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优质蛋白质可占总蛋白质的50%左右。 (3)控制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入,每日烹调用油应低于15g。 (4)多吃蔬菜和水果:每日膳食中蔬菜摄入应不少于500g。 (5)保证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力。 (6)禁止饮酒。 (7)烹调方式:以煮、炖、拌、烩、蒸为主,尽量少用油煎炸。 (8)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的进食量,做到“早吃好,午吃饱,完吃少”;改掉暴饮暴食、好吃零食和甜食、偏食等不良习惯。

颈部疾病教学设计

颈部疾病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章内容分4节,内容设计合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内容上本章分为四大块即:1.甲状腺疾病;2.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3.颈淋巴结结核;4.颈部肿块。根据以上分析本节应分为三课时进行。 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学生参与为主,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和角色扮演,认识颈部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让学生在对甲状腺解剖、生理以及常见疾病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激发其针对具体病例进行分析、诊断、治疗的综合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颈部疾病属于《外科学》第8版——第22章。该章节有4小节,内容详尽,排序合理,但内容较多。若单独分开进行疾病逐一介绍,不利于理解和掌握,缺乏紧密的纵向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甲状腺、甲状旁腺的解剖与生理; (2)使学生掌握常见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使学生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手术治疗及术前准备。 2.技能目标 能掌握颈部查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常见颈部疾病诊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能了解体检对早期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名人的具体病例,激发学生对甲状腺疾病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2)甲癌的治疗原则。 (3)甲亢的术前准备,手术原则及并发症的处理。 2.教学难点: (1)甲状腺良、恶性鉴别诊断。 (2)甲亢的术前准备、适应症及并发症的处理 三、学情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授课对象基础理论知识较好,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在前期学习中都较多局限于理论知识,临床实践经验缺乏,故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还十分欠缺。 (二)学法指导 采用病例导入式、启发式、互动性教学,利用ppt、视频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来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地进行教学。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甲状腺正常生理解剖和甲状腺常见疾病融汇贯通,多采用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参与互动的临床模拟实践。 五、教具准备 1.课件制作:PPT制作以及相关视频制作;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师汪逢春先生治疗湿热病十法

赵绍琴临证400法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师汪逢春先生治疗湿热病十法(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湿之邪迫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头晕身热,漾漾泛恶,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周身痠沈无力,小溲赤黄,舌苔白腻而滑。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鲜佩兰5(后下)、鲜菖蒲8、大豆卷10、鲜藿香5(后下)、嫩前胡3、川郁金6、白蒺藜10、姜竹茹10、制厚朴5、川黄连3(研冲)、通草3。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湿外受,表气不畅。形寒头晕,周身痠楚,身热肌肤干涩,恶心呕吐,腹中不舒,中脘满闷,脉象濡滑。法当芳香疏解,以退热定恶。佩兰叶12(后下)、广藿香10(后下)、陈香薷5(后下)、大豆卷10、制厚朴6、新会皮3、制半夏10、苦桔梗6、枳壳6、白蔻仁5、煨鲜姜3、杏仁6、太乙玉枢丹1(研细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身热泛恶,呕吐痰水,胸闷腹中阵痛,大便欲泄未得,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舌苔白腻。用芳香化浊方法,以定呕降逆折热。佩兰叶10(后下)、藿香6(后下)、制厚朴6、半夏曲12、川连3、大腹皮10、佛手10、煨姜3、保和丸12(布

包)、焦麦芽10、赤苓12。上落水沈香末1、白蔻仁末1,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沈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说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湿蕴热,互阻肺胃。身热头晕,咳嗽痰多,两脉弦滑畧数,按之濡软。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需轻扬。香豆豉12、炒山栀6、嫩前胡3、象贝母12、杏仁泥10、枇杷叶12(布包)、保和丸15(布包)、鲜芦根30。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苔黄垢厚。可用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方法。前胡3、象贝母12、杏仁10、香豆豉12、山栀3、炙杷叶12(布包)、保和丸15(布包)、黄芩 10、焦麦芽10、枳壳3。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畧少。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舌红苔黄,脉象细弦。用清解暑热,轻宣化湿方法。薄荷细枝2(后下)、佩兰叶10(后下)、连翘12、炙杷叶12、白蒺藜10、前胡3、杏仁10、川贝母5(研冲)、鲜荷叶1角、鲜西瓜翠衣30、益元散12(布包)。(七)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 (2013-06-26 10:44:34) 转载▼ 标 分类:皮肤病 签: 健 康 皮 肤 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 病 (附验案4则)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其立法为祛湿,清热,解毒。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之病症。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择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疗皮肤病,尤其面部皮肤病证属湿热、毒邪为患者,疗效满意。 1.痤疮 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某,男,26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面部散在出现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未引起重视,不久,丘疹演变成脓疱、囊肿,用多种中医药物,疗效不显著,非常苦恼,现来我中医门

诊求治。现症:前额、双颊、颈部均可见丘疹、脓疱、渗出、囊肿,下颌部尤重,口渴,胸闷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滑石15g(包煎),黄芩10g,桑白皮10g,茵陈10g,川贝母5g(研末服),石菖蒲10g,藿香5g,白蔻仁5g,连翘10g,射干5g,生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d。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渴止,脓疱消退,二便通畅。上方去滑石、射干,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面部丘疹大部分消失,囊肿明显回缩,胸闷腹胀除,二便通畅。上方去藿香,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6月23日):上方又服14剂,除面部留有瘢痕外,他症悉除。又拟消痕汤:白芷10g,丹参10g,蒲公英2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当归10g,炙甘草5g。水煎服及局部湿敷一个月,瘢痕基本消失。 按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复感湿邪,湿热蕴而化毒,上蒸于面。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利尿通淋,清热,收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茵陈煽情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结节消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外科护理学第十一章 颈部疾病病人护理

第十一章颈部疾病病人护理 (一)A1型题 1.判断甲亢病人病情程度和疗效的重要标志是- A.甲状腺肿程度 B.心率快慢与脉压 C.突眼、手抖得轻重 D.食欲体重的增减 E.血管杂音的强弱 2、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误咽、音调低钝,提示- A.喉头水肿 B.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C.喉上神经外支损伤 D.喉上神经内支损伤 E.喉上神经内、外支损伤 3、轻度甲亢的基础代谢率为- A.﹣10%—﹢10% B.﹢10%—﹢20% C.﹢20%—﹢30% D.﹢30%—﹢60% E.﹢60%以上 4、能直接反应甲状腺功能状态的检查时- A.基础代谢率 B.测定T3 C.测定T4 D.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E.测定游离T3和游离T4 (二)A2型题 5.病人女性,40岁。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8小时,病人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颈部肿胀,敷料有渗血。应立即采取的护理措施是- A.气管切开 B.气管插管 C.吸痰、给氧D.拆线敞开伤口 E.注射止血剂 6.病人男性,65岁。甲状腺肿块切边界欠清除,增长迅速,颈部淋巴结肿大,活动度差。首先应考虑- A.乳头状癌 B.滤泡状癌 C.未分化癌 D.髓样癌 E.甲状腺良性肿瘤 7.病人女性,30岁。甲状腺肿大15年,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扪及一3cm大和若干小结节,质中等。近半年心悸、怕热、多汗、易怒。P112次/分,BP130/80mmHg。颈淋巴结不肿大,无突眼。应考虑为- A.原发性甲亢 B.高功能甲状腺瘤 C.结节性甲状腺肿 D.甲状腺癌伴甲亢 E.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甲亢 8.病人女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第3天,出现手足疼痛,持续抽搐。护士应立即准备好哪种药物 A.氯化钠 B.碘化钠 C.碳酸氢钠 D.氯化钾 E.葡萄糖酸钙 9.病人女性,38岁。重度原发性甲亢,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20天,出院时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下列哪项不妥- A.术后3个月可正常工作 B.继续用碘剂 C.保持心情舒畅 D.经常用眼药水湿润眼睛 E.加强颈部功能锻炼 10.病人女性,35岁。2年前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质软,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单纯性甲状腺肿。近期病人因肿块压迫出现吞咽不适症状,正确的处理是- A.心理治疗 B.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C.服用碘剂 D.口服小量甲状腺素 E.进行超声波检查 (三)A3型题 病人女性,30岁。患重度甲亢入院,决定择期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准备期间病人因害怕手术,表现出明显焦虑不安。 11.为稳定病人情绪、解除焦虑,下列护理措施哪项不妥- A.不安排与重病人同住一室 B.避免刺激性语言 C.不限制访客,鼓励多交流 D.介绍与治疗成功的病人交流 E.酌情给予镇静剂 12.评估甲亢病情程度的主要依据是- A.情绪变化 B.眼突程度 C.体重和食欲 D.心率和脉压 E.甲状腺大小 13.为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减少甲状腺血供,常用的药物是- A.硫氧嘧啶 B.普萘洛尔 C.苯巴比妥 D.复方碘化钾 E.甲状腺素 14.在饮食护理中,下列哪项措施错误- A.给予高蛋白饮食 B.每天供应病人5—6餐 C.每天给咖啡饮料 D.清淡易消化食物 E.每天饮水2000—3000ml (四)A4型题 病人女性,35岁。甲状腺肿大10个月,性情急躁,失眠,怕热,食欲亢进,明显消瘦,伴有突眼。查体: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地柔软,腺体上极可闻及血管杂音,心率114次/分,血压145/76mmHg,双手震颤,已停经半年有余。 15.该病人的基础代谢率是- A.﹢22% B.﹢42% C.﹢52% D.﹢62% E.﹢72% 16.病人的疾病诊断是- A.单纯性甲状腺肿 B.原发性甲亢 C.继发性甲亢 D.高功能腺瘤 E.甲状腺肿癌 17.病人拟行手术治疗,下列哪项护理措施不妥- A.听音乐 B.给予镇静剂 C.多饮水 D.应减少活动 E.睡眠时垫枕侧卧 18.手术后伤口内置乳胶片引流,引流物一般在术后什么时候拔出- A.6—8小时 B.12—24小时 C.24—48小时 D.48—56小时 E.56—72小时 (五)填空题 19.估算基础代谢率的简便公式是()。简便公式法不适用于()病人。 20.外科治疗甲亢常用而有效方法是()。 21.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每()分钟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直至平稳。如病人高热、脉速、烦躁不安,应警惕()的发生。22.预防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有效方法是流行地区居民食用()。 (六)名词解释 23.卢戈溶液 1

第9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一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学时分配:1学时 学习重点: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基本概念: 1.食源性疾病:WHO的定义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设施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2.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基本要求: 一、食源性疾病 (一)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二)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概括为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病原物三大类。 (三)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1.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2)食源性病毒性感染;(3)食源性寄生虫性感染;(4)化学性食物中毒;(5)真菌性食物中毒;(6)动物性食物中毒;(7)植物性食物中毒;(8)放射病。 2.范畴:食源性疾病包括最常见的食物中毒、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酒精中毒,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四)食物中毒 1.食物中毒的概念 (1)定义:见基本概念。 (2)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1)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摄取某种食物有关;(2)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2.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表现为原因分布、食品种类分布、季节性和地区性分布方面(即时间分布、空间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的特点。 (五)引起食源性病毒爆发的原因 1.病源物质对食物的污染 2.影响病源物质增殖的因素 3.影响病源物质残存的因素 (六)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1.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贮存各个环节防止污染。 2.严格健康查体和上岗制度,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

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Word版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对人来说,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 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系统。构成细胞的物质来源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素,它们被身体利用,滋养我们体内的细胞。细胞健康无疑决定了人的健康。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四十余种营养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七大类:一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于五谷类;二是脂类,其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主要来源于油脂类(食用油、脂肪、坚果类);三是蛋白质,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与于鱼、肉、豆、蛋、奶等;四是维生素,其功能是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五是矿物质,其功能是建造和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六是水,其功能是调节生理功能,主要来源是饮料、汤;七是膳食纤维,其功能是预防人体胃肠道疾病和维护胃肠道健康,来源于各种植物性食物。 合理营养要求三大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为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渗透性,并供给热能,缺乏时可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容易疲劳、循环血容量减少、贫血、对传染病抵抗力降低、创伤和骨折不易愈合、病后恢复迟缓,严重缺乏时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脂肪可供给热能,构成组织脂肪及储存脂肪,供给必需脂肪酸(亚油酸),脂肪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但脂肪摄入过多可致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性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较多(鱼类除外),植物油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棕榈油、椰子油除外),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胆固醇量增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少血小板的粘附性。所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S/P)以1∶1为宜,这样既照顾到必需脂肪酸的供应,又可预防一些与脂肪营养有关的疾病(如冠心病、肥胖症等)的发生。碳水化合物是热能的食物来源,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可保证正常量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以维持大脑活动、肝脏解毒和肌肉

湿热温病

1 论病因,内湿外湿互引 叶氏论湿热温病的产生原因,强调内湿、外湿互引。外湿的形成,与季节、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密切相关,并指出“长夏湿热交迫”、“长夏湿热令行”、“长夏阴雨潮湿”等,说明长夏季节雨多湿重的气交变化,易生湿热病邪;又云“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等,指出江南及沿海地区,地势低下,气候潮湿,更或兼起居不慎、淋雨涉水等因素,湿热之邪每易为患。内湿是湿温病形成的内在因素,其产生,叶氏强调“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酒客湿胜”、“酒客中虚”、“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等,可见脾不健运,或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则易形成内湿。湿热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叶氏更强调内湿、外湿互引,指出“外邪入里,里湿为合”、“长夏外受暑湿,与水谷之气相并”。 2 论病理,重浊氤氲阻气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与热相合,氤氲粘腻,难分难解,侵犯人体,最易郁阻气机,困遏阳气。叶氏指出:湿热之性“氤氲蒙昧”、“湿邪凝遏阳气”、“湿属阴邪,阳不易复”;湿热侵犯人体,易伤气分,病理变化易阻气机,指出“湿阻气分,郁而为热”、“气

阻,热从湿下蒸逼”、“湿复阻气,郁而成病”、“湿郁脾胃之阳,致气滞里急”、“暑必夹湿,二者皆伤气分”、“暑湿伤气”等。说明湿热之性氤氲粘腻,故起病缓、传变慢、难速愈,正如吴鞠通所云:“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也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可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郁阻气机之病理,即为湿热温病之治疗强调理气化湿、宣畅气机之理论依据。 3 论病位,重心中焦脾胃 湿热侵犯人体,叶氏强调病变重心在中焦脾胃。指出“湿伤脾胃”、“湿郁脾胃之阳”、“湿久脾阳消乏”、“时令潮诊气蒸,内应脾胃”等。湿热侵犯人体发病后的基本证候与病机转归,亦以中焦脾胃的阴阳偏盛作为基础,指出“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阳旺之躯,胃热偏盛,邪易热化;阴盛之体,脾湿偏盛,邪易湿化。因而基本证型表现有热重于湿与湿重于热之不同,病机转归有燥化热化伤阴与湿化寒化伤阳之别。 4 论诊断,当辨上中下焦 湿热为患,证情表现复杂,对湿热温病的诊断,叶氏除据季节、气候、居处环境、饮食嗜好等因素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