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谈谈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谈谈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谈谈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谈谈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谈谈教师专业发展

xxxxxxxx xxxx

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较大的教育改革。第一次,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主张经验课程。针对传统教学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理念,“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教育学界批评当时的课程内容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新成就,于是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加深加难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的内容。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来临,以及教育全球化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际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1)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加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2)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3)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4)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7)注重道德、情感、态度、人性关怀、价值观教育;(8)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9)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重视国际理解教育。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

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建国以来,虽然先后进行了七次课改,但仍然存在着:(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实际。(8)基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甚至没有,缺少职业技术课,各门学科的课时比重不协调。(9)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

中小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走向生活服务;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责任感、有生存本领的人。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误区?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态度、责任心的培养;重结果不重过程;内容过繁,学生负担重。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到来,基础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必须培养新型人才。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教育信息全球化,教育参与市场竞争等,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面向世界”,与

时俱进。同时,信息化浪潮带来的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重组,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对于我们中小学教师来说,要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养,迎接新课程挑战1.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教学观:提倡自主探索;学习指导。

教师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作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提出适应终身

学习的意识、技能与方法。

2.教学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建立新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与交流的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