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绘画与审美问题 [绘画与审美]

绘画与审美问题 [绘画与审美]

绘画与审美问题 [绘画与审美]
绘画与审美问题 [绘画与审美]

绘画是视觉审美的再创造,是人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的一种语言。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中寄载着作画人的全部情感因素,而劣质的绘画作品则不能够很好的表达画者的审美情感,所以古代就有画品的说法。

那么,画品的高低则直接取决于人的审美的健全程度与审美水平。可见,审美在绘画过程中的作用之巨大。

审美感觉贯穿于绘画的全过程,可以说没有审美就没有绘画,没有审美的绘画也许就是简单的复制过程,毫无生气可言。

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习、尝试去“发现”美的事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当具有一定的素描能力并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后,有些人却忽视了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知觉,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量度和辨别的工具。结果,可以用形象来表达的观念就大大减少了,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丧失了。在那些一眼便看出其意义的事物面前,我们倒显得退钝了,他们天生具有的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沉睡了。

很多学习美术的人,特别是一些正准备考学的学生,虽然懂得“看”或称“观察”的重要性,但往往习惯于被动、麻木地在画面上机械地照搬静物或模特儿,全然没有想要去发现并且去表现“美”的欲望,更谈不上表达心灵和思想了,将绘画写生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机械复制的活动,将艺术创造的过程等同于一个熟练工种的制作过程。这样的绘画过程是麻木的、没有情感的。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应发挥人的主观审美的作用,即绘画的情感性。

没有艺术感觉的作品,往往伴随着僵硬、死板,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作品能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掌握一定的技法,画面也较充分、完整,然而毫无生气,缺少生命力。

美的特点往往表现在“形式”上,如数量的比例、形线的排列、色调的和谐、黑白、构图、运动、线条的节奏等,由抽象的点、线、面、体组织成画面结构,它所形成的抽象或具象的内容与形象,表现的是艺术中具有生命力的深层内涵。正是由于艺术形式的无穷变化与它所具有的魅力,使艺术家们不断地寻找适合的艺术表现语言。在选择和运用艺术表现语言时,艺术观念与审美取向自然也体现在其中,同时现代人的品鉴标准又介入了现代的审美意识。

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进行艺术探索、艺术实践是重要的。对于在这方面天赋不一、起点不同的学生来说,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探索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来。久而久之,这种实践将引导发挥出崭新的想法和艺术概念。在考虑新的概念、表达某种意识或思相的同时,必须需要经常注意表现方法及提高绘画的美学价值。

对于一些绘画的表现形式的需要来说,体积感、重量感是决定着画面的形式、风格、内容、情调等等一系列的重要绘画表现元素。利用光影、明暗、笔触形成的肌理与质感效果,不仅表现体积和重量,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审美格调的高低,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通俗地讲,正像俗语所谓“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深究的话,却又太复杂,它涉及并且又相互影响着时代的、社会的、文化的、民族的、心理的、生理的、经济的等等人类的一切活动。

有时艺术作品宁愿“拙”一些,比“油”、比表面上的“帅”而实际空洞无物要好得多。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艺术创作中必然存在着非常的主观因素,所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漫步》中这样写道“-------但也还有那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和谐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与美术------”

艺术家对视觉世界不仅具有极其敏锐的感觉,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意识。这种意识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当作者试图通过艺术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艺术创作或设计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作者对事物的一种感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这就需要去理解事物自身的特性。因此,这一过程是一种以感官通过直觉、洞察以及理解来进行的艺术创造,这一创造过程不仅受客观世界的影响,也受主观意识的限制。

对任何艺术家而言,风格与特点显然意味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并赋予作品重要性和特殊意义。在绘画中的多种表现手法、方式都可用来突出某些方面。突出某些成分或思想,不但能表达个人的感情,并且可以使得作者的绘画语言更为明确。一旦不断地突出某些方面,就将成为作品的特色,而作者的个人风格也就随之产生了。绘画大师们正是通过这样的突出方式发展自己的风格,并且都因为独到地突出某些方面而自成一家。比如当代画家弗洛伊德的艺术有种清晰纯净的,剔去种种杂质的艺术品格。他的笔触干净利落,楔状笔触不拖泥带水,像一束束肌肉一样有力。人物是弗洛伊德的主要表现对象。笔触显露,有时呈现出无序、粗鄙的状态。在这点上他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种表现性的效果。他的用笔是强有力的,交错相叠的笔触形成浮雕般的肌理,陡增了画面的神秘意味。他非常客观地表现了对象,但同时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用客观素描的技巧表现出的是一种主观意识,他对于人物神情敏感的观察与刻画,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形体方面的表现力,还传达出作者本人的思想。

自从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照相写实主义流行以来,不少艺术家模仿摄影技术,利用摄影成果做客观逼真的描绘,试图把物体的照片影像很客观地在画面上呈现出来。这种严峻、冷漠的形象,传达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冷漠和无人情味,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美学和心理效果。并且为商业广告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照相写实主义认为传统的写实主义是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激情的,是一种主观的写实或人文的现实,不易为广大的观众所了解,而不含主观感情,用大家共同的眼睛(照相机)来观察和反映,传达的范围更普遍。照相写实主义的作品往往使人感到自然主义的味道,他们主张艺术的要素是“逼真”和“酷似”,必须做到纯客观地、真实地再现现实。从某些角度看,这类艺术当然是很客观的,然而不管是精确的还是变形的,强烈的主观因素往往通过照相机的角度和所选取的题材显示出来,以便更好地突出主观意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主观和客观的艺术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因为即使是在极端的照相现实主义素描和绘画中,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也充分体现出来。

在艺术学习中,有必要了解艺术风格、艺术语言与套路的区别。套路是什么,是前人总结的经验被歪曲地运用,或某一些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被无限地复制,实际上,只要将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并“去其精华”,丢弃艺术的灵魂,进行表面的不问其所以的模仿,任

何伟大的艺术都可以被变成套路。对于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一种固有的模式,也许是某种符号化的东西,往往可以使人很容易辩认作者的风格,是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极好方式。但如果所有人都按照这一模子去表现对象,那么,这一表现形式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被抛弃的、丢失的则是艺术的本质。

因此,在绘画中注入审美情感,可以充分提升绘画的品味和质量,而且对学生艺术感觉和技能训练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切不可忽视艺术的审美情感。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导读:本文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题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中国美学史有特殊的优点和特殊的困难 我们学习中国美学史,要注意它的特点: 第一,中国历史上,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这样,学习中国美学史,材料就特别丰富,牵涉的方面也特别多。 第二,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例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 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充分认识以上特点,便可以明白,学习中国美学史,有它的特殊的困难条件,有它的特殊的优越条件,因而也就有特殊的趣味。 二、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个时代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我们在《诗经》、《易经》、《乐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至《汉赋》中,都可发现这样的资料。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发掘方面有极伟大的新成就(参看夏鼐:《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大量的出土文物器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古代艺术形象,可以同原有的古代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启发或加深我们对原有文献资料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国美学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从美学的角度对这些成果加以分析和研究,将会提供许多新的资料并从中得到新的启发,使美学史的研究可以从六朝再往上推,以弥补美学史研究中这一段重要的空白。 第二题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 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一、把哲学、文学著作和工艺、美术晶联系起来研究

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现代意义的思索

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现代意义的思索 近十年来中国美术界思潮迭起,使人应接不暇。随着85、86美术新潮的衰落,一种新的美术样式——新文人画,从旧文人画中衍生出来却又在规范语言中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的美术样式,以其蕴含的美学意义,为艺坛增添生机,这当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在传统变革所产生的断层中代表着一条历史的链条,维系着我们民族艺术形式曾经有过的光辉业迹。新文人画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心态,侧重于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在所谓中国画危机阶段,它不失为一种回溯,迫使人们重新评价诗书画印,我们认为这种回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新文人画的兴起也说明了绘画的文学意义再次被认可,新潮美术大多以哲学上的思辨作为艺术语言的标准,在中国绘画史中,画家的修养是评画和创作的标准,在文人画中更是主要的,于是文学造诣的高低也说明画家创作美术作品的高低,并且形成传统,“画者,文之极也。”新文人画强调了文学在美术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文人画欣赏群的审美心理,因为它不象新潮美术对画面的阐释是多层次,是视觉的寓言,而是可靠的,易理解和非观念性的。由于新文人画的文学意义的强调、文学的美学标准同样成为画面的重要构成部分,使绘画美和文学美相益得彰。 在世界美术史上,中国文人画是特殊的一章,讲到中国画不能不提到中国文人画,它的特色体现在画家的文艺修养高,特别是诗文、书法都具有很高的造诣,讲究人品的格调,画意尽量脱俗,有一种清

新、亲切的感觉,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文人画是一种趣味和思想的结晶,它汇老、庄、儒的思想为一体,在南宋阶段,文人画增加禅宗思想,从美学内涵看,文人画是由深厚的中国文化理论支持着,为此它内容的厚度也为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及,另外一方面中国的诗歌理论也支持文人画,诗的空间意识补充了文人画的空间意识,诗画同时追寻幽深忘言之境,书画同源则表现文人画美学与书法美学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的地方,书法本身也成为文人画的组成部分,书法的笔法从表层结构上影响着绘画的笔法,但它不停留在符号阶段,而是丰富体验的表现。 新文人画对传统变革是属于非观念层次的变革,所以在许多方面它是延续旧文人画传统,其中许多美学标准,如意境,仍被保留下来,但新文人画美学思想是中国士大夫的美学思想的发展,既然是发展,就有必然性,有其内在的动力,中国艺术审美心理,有其共同性,与自然融合是中国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就是个性的发挥也要在自然中才能得到相应的乐趣。 中国艺术家们常沉浸于冥思感悟的美学境界里,这种感悟更多地带有一种闲适的直觉,把平和的牧歌式情调作为艺术表现的情调,于是流水、村落、牧童成了新文人画家竞相描绘的对象,它对等于中国田园诗,这种士者的文化心态把人生的境界和美学原则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新潮美术兴衰过程中,强烈地支撑着一部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标准和艺术创造。 新文人画的兴起说明一个问题,即中国绘画美学的现代精神只有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贫乏。”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中国的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味,也历来不竭力追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意象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美术概论复习完结

选择题 A 1.最早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是( B) A.罗丹 B. 张璪 C. 徐悲鸿 B. 孔子 2.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说的是(B) A.柏拉图 B.普列汉洛夫 C. 荣格 D.黑格尔 3. 下列说法中属于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C) A.形象的间接性 B.形象的听觉性 C.视觉性 D.表演性 4. 作为美术生产全过程主宰的是(D) A.评论家 B.接受者 C.美术展览馆 D.美术创作者 5. 主张艺术和美的本质是“理念”的理论家是(D C) A.亚里士多德 B.柳宗元 C.黑格尔 D.柏拉图 6.下列思想中对中国传统美术影响最小的是( C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伊斯兰教思想 D.禅宗思想 7. 美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A) A.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 B.美术家的感觉 C.想象 D.作品制作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艺术可以审美的反映生活 B.艺术可以真实的反映生活 C.艺术可以表现人的情感 D.艺术和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9. 下列观点不属于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原则是( C )

A.实用 B.经济 C.模仿 D.美观 10. 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范畴的是( C ) A.意境 B.传神 C.无意识 D.师造论 选择题B 1. 美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美术活动的完成。 2. 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游戏”说的是(B) A.柏拉图 B.席勒 C.荣格 D.黑格尔 3.下列属于美术的基本特征的是(C) A.形象的间接性 B.形象的听觉性 C.视觉的形象性 D.表演性 4.作为美术生产全过程作用最为重要的是(D) A.评论家 B.接受者 C.美术展览馆 D.美术创作者 5.主张艺术的本质是本能欲望的表现的学者是(C) A.亚里斯多德 B.柏拉图 C.费洛伊德(荣格) D.黑格尔 6.下列文明和思想中对西方传统美术影响最小的是(C) A.希腊文明 B.希伯来文明 C.禅宗思想 D.基督教思想 7.美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 A) A.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 B.美术家的感觉 C.想象 D.作品制作 8.下列艺术体裁中不属于美术的是(D)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 的异同

中国绘画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代表,中国的水墨画以写意为主旨,作画者不但要心中有画面,还要有对画面深深的感情寄托,不以生活中的实物的形象为局限。用笔是大胆,不拘于形式,不刻求光感以及画面色彩搭配,观赏者要走入画中,走入作画者的思想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欣赏它,感受它的美。中国的水墨画画面多辅以文字,作为欣赏画作的铺路石,如中国五代时期画家荆浩的《匡庐图》,画面气势磅礴,危峰重叠,四周溪峰连绵,山石之感坚实,体感厚重,体现出作者对山水无限敬仰之情,也同时能体现出作者无限的胸襟。 西方绘画作品非常繁多,但其中以宗教色彩浓重的题材为其代表,画面多凝重,色彩对比鲜明,画法笔触精细,力求完美,画面人物表情清晰明了,而且作品题材多为广为人知的宗教故事。做平力求形似,有种真实贴切的感觉。作者多追求画面的光源,以及光源在画中人物中的折现。他们善用光和色彩来体现作品,西方绘画作品也能体现画家的一些思想感情,但过于拘泥,不像中国水墨画般豪放、洒脱。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徐徐打开的帷幕中圣母怀抱着圣婴从云端缓缓落地,圣母端庄矜持的脸上略带忧伤,而圣婴也带着超乎儿童的神圣。画面如诗一般,艺术语言表现出一种优雅、和谐、轻快,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理想。

那你可能会问中国就没有了细腻,西方就没有来豪放吗?我只能告诉你:“是也!非也!”。 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的绘画,他们都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化,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随着审美观念的拓展,西方也出现了洒脱之作,中国也不乏细腻光感的作品出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现代的大作中写意、奔放的作品很多,如蒙克的《呐喊》,画中天空被染成了鲜红色,灰蓝色的海湾和小镇,桥头两个僵直的人影向前走着,画中央一个有几分变形的人正在捂着耳朵呼号呐喊,像是画家自己的化身。让我们体会到了画家的紧张、恐惧和不安,甚至是绝望。 中国绘画的细腻、婉约就如同中国的绣花针,细致入微,极其考究,如中国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他以每位帝王以及侍从为一组造型,侍从体型小于帝王,同样的背景进行烘托,画面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的细微,刻画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气质心态。它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在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上是相辅相通的。有细致入微的联系,又有绝对性的不同,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哲学。中国画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美的特征,笔墨的骨力风韵之美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等,这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内在属性。 关键词:线条、笔墨、意境、和谐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并且这一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绘画的一般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线条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上,而中国传统绘画在其基础上又有独特的美学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画线条的节奏韵律之美、笔墨的骨力风韵之美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这些审美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外在形式之美和内在精神之美,是中国传统绘画经久不衰的灵魂之所在。 一、线条的节奏韵律之美 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着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线条美是构成绘画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形式,凌继尧曾说:“中国画的笔法不是静止立体的描绘,而是流动的,有节奏的线纹,借以象征宇宙生命的节奏。比较中西方绘画,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希腊的画,如庞贝古城遗址所见的壁画,远看如重的雕塑,他们强调对称、比例、平衡、整齐;而中国古代花纹图案或汉代壁画,则是飞动的线条。中国人物画也是一组流动线纹的有节奏的组合。”[1] 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从留存至今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描绘几何形纹样的线。至殷周时期,人们在铜器上描绘的狩猎、交战及动植物形态等已把“线条”的应用提升到中级阶段,除了表现形之外,同时也表现了动态。继而汉代时期绘画用线表示动态的能力达到了高峰,如汉代壁画中奔驰的马及人物画等,到了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汉代壁画虽同为线条,但感觉已大不相同,这时的线不仅只是表述形态,同时对物象质感的表现及线本身的形式美已有所发展。至唐代线已可以成功得表现出物的质感,如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 情绪,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歌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同人类其他进步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组成的种文化艺术,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节奏音乐的渲染和情感因素的融入来完成艺术的展现。舞蹈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理想、思想等方面,它以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舞蹈和舞蹈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得以产生舞蹈审美。审美特征是体现一部舞蹈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紧把握住独创性这一点,在选取舞蹈题材和主题上标新立异,同时还需要加入抒情性因素,带给观众生动形象的舞蹈欣赏。 1情感美情感作为一切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 知。而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情感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事实的确如此,舞蹈美千真万确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 美特征之一。许多舞蹈艺术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例如,舞蹈《红绸舞》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欢欣鼓舞之情;舞剧《红楼梦》表达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复杂、曲折、悲剧的爱情……不胜枚举。因为情感性的存在,可以让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尽情感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舞蹈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结合人们日常的感进行的创作。它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对其情感进行充分表达。舞蹈艺术情感美的审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创编人员,满怀激情地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题材,从而创作出含情量极高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情感美的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何等重要。 2独创美独创美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无论是题材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选择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选择 论文关键词:文人书画审美选择意形 论文摘要: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文化素养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它崇尚“意似”贬斥“形似”,追求笔墨意蕴,讲究诗书画印结合,并要求画者的学养深厚方能言之有物,画面格调才能高雅。传统文人书画以不同于院体画的另一种典范意义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文人画及中国传统文人书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进行正确研究和 批判的继承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画里的一类,也称为“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 社会时文人、士大夫们的书画。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我国现代理论家、画家陈师曾指出:文人画是带有一定文人情趣,其中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作品。在传统绘画中,文人画强调以形传,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它与工匠画与院体画风格都有所区别,独树一帜。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发展阶段,它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风格一度成为我国后世书画教育中长期追逐的方向。 一、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文人画的发展可追溯至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设立有专门的机构来培养能工巧匠,那时的一些画家就已经有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如姚最认为“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王徽的“画乃吾自画”等思想,这些 都可称是文人画的雏形。唐代诗歌盛行,其中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更加具了文人书画的特色,后人尊称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 南北宋时期,中国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用来专门的培养画家。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画家首次提出了一些关于文人画的看法,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他提出的“士人画”概念使文人书画更加趋向于成熟。此后,文人画开始正式从院体画之中分离出来。文人画的鼎盛时期是在元代,由于当时社会动荡,许多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厌世和遁世的心理,绘画成为了抒发个人 精神与情绪的自我调节手段。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代表的四大家,又把文人画的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他们以一种“出世”的态度去表达士大夫阶层的孤傲、清高和空虚的情感,追求和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意象表达。至明代,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画家董其昌倡作画者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加强修养,追求文人画的“士气”。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向,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

浅析初中美术对学生审美的培养

浅析初中美术对学生审美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7-26T10:25:51.257Z 来源:《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作者:陈冰[导读] 进入21世纪,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变得更加高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家长和学生认为初中的美术可有可无,不太重视,而且也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在如今提倡新课标的时代背景下,学好美术对于学生无疑是很有意义的。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区别于传统科目,更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再者,如果学生热爱美术,会有一种成就感。的确,从某种程度来说,美术不是这个时代的必修 课,但是这门选修课会为你的人生增添不少光彩和填 陈冰 广东省罗定市华石中学 摘要:进入21世纪,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变得更加高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家长和学生认为初中的美术可有可无,不太重视,而且也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在如今提倡新课标的时代背景下,学好美术对于学生无疑是很有意义的。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区别于传统科目,更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再者,如果学生热爱美术,会有一种成就感。的确,从某种程度来说,美术不是这个时代的必修课,但是这门选修课会为你的人生增添不少光彩和填补更多空白。 关键词:审美初中美术兴趣 引言:提到王维,我们都不陌生,后人称他的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向来是与艺术相关的,所谓意境,就是我们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在自己的心中构想出来的画面,就是那么寥寥几字,却打开了读者的思维。美术培养的审美有很多,假如是喜爱文学古风的同学,教他们国画再好不过了。这时,很多理科思维活跃的同学可能就不舒服了,假如我不爱文学,我还要学美术吗?答案还是要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设计,大家都不陌生,有些房屋建筑看上去是很枯燥的东西,可是你不会明白设计师就是一个理工科的具有很好审美的设计师。不是说理科思维活跃的同学就和美术这种艺术无关,因为就算是看上去很枯燥的设计稿,设计师为了能让设计稿更加美观费了不少心思。美术对于所以学生都是有益的,只要用正确的态度认真对待美术课程,学生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美术对于提升自身审美的意识 即使我们一再强调美术对于自身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具目前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认为美术可能就是美术生的领域,对待初中美术课程不认真,不自信,不感兴趣;还有一些学生是自己本身喜欢画画,对美术比较感兴趣,这部分的同学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工作,对于学校的美术课很有参与感;其余学生由于自己本身有着良好绘画功底的基础,同时会感到学校开展的美术课对自身提高不是很大,对待初中美术课程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希望掌握各种绘画技能,认真学习;一种是觉得老师讲的内容不是很有难度,自己听不听都无所谓。这基本上上是目前的初中生对待初中美术课程的态度。初中生,课程上的压力的确是比较大,美术课程在升学考试中比例不大,很多家长和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时间花在语数外这些课程上,对于美术课程,可能真的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是抱着学校安排课课程,自己就去上的态度来上课,而不是兴趣使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又怎么能够希望学生会取得好成绩呢?诚然,有些同学在绘画方面是有天赋的,他们的作品让人赞叹不已;也有很多同学在绘画上面没有那么有天赋,但是学校开设美术课程就是让所以的同学感受美术的魅力,无论你是否有天赋。好好的体验美术的魅力,即使你不是很在行,也会受益匪浅。万事开头难,可能一开始自己的作品不是很理性,但是,只要你进步了或者是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作为初中生的美术老师,要把握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心理,积极给与学生鼓励,同时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用不一样的教案来吸引同学感受美术课程的魅力。在课堂上可以授予同学绘画基础,同时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时候,可以腾出一点时间来和同学们拓展一些课外的美术知识,让同学们对美术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将美术和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还应该在课堂中给同学们灌输美术对于提高同学审美有很大的益处。 二、丰富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方案多种多样,有很传统的模式,也有创新的模式。一般来说,很多美术课程会在教室开展,老师教学生画图。有时候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画图,有时候对于自己画的图不是很了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开展课程之前,先介绍自己所要讲解和要求学生完成的绘画任务。教室最好是自己准备一个PPT,在讲解绘画之前,先简单介绍绘画对象以及有关作品,相信以这种方式可能会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老师自己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们更倾向于哪一种绘画,同时考虑同学们的水平,选取一个比较适合的方案。比如,有些老师会考虑到教同学们素描可能难度会有一点点大,可以考虑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油画。笔者认为,有时候像油画这种需要自己调色的绘画可能会更加吸引同学们,毕竟,这个阶段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动手,这样比较有趣。同时,如果老师还想拓展同学们关于我国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机会最好是让孩子们观看一些我国古代文物的纪录片,这对于提升同学们审美和拓宽同学们的见识都很有帮助。 三、在美术课堂上提高学生审美观 美术鉴赏能力是一项很宝贵的技能。我们感慨大自然有些自然景观鬼斧神工,是因为我们从内心认可它们,说不出来为什么就是觉得好看。其实审美就是这样,看上去让人觉得很舒服就是符合我们的审美,审美也不需要特别多复杂的条条框框,反正给人们第一感觉很舒服就是真理。至于如何将自己的作品达到那种水平,那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历练,去发掘。美术老师的作用是引学生们入门,至于修行怎么样,还是要看学生个人。老师可以教会学生基本的审美要求和规则,引导学生自己去开创思维。在课堂上,老师要慢慢地培养学生们对于审美的不同看法,去激发不一样的思维。 四、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下,初中美术作为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对于响应国家素质教育口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传统模式的限制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美术视为可有可无的学科。因此,改变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五、参考文献 任田华,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试题与研究》,2019[05]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

【摘要】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气韵生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指的是内在的神气和韵味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中国绘画讲究笔墨之“气韵”,并以其艺术思想来联通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的反映,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也就是所绘物象的内在精神。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而讲究其精神内涵。 “人之生,气之聚也”,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庄子》)。所以,中国画把“气”作为构成绘画艺术的根本要素,并认为无气则不生。就如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矣”,更加强调了“气韵”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 二、“气韵”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在绘画上的“气韵”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意在笔先,气脉相连,画家在动笔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静气,成竹在胸,乘兴挥毫,一气呵成。它包含着对物象的深思熟虑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能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因此,气韵也是靠笔墨来表现的,六法论者,自称“气韵生动”,继则“骨法用笔”;前者为唯一的审美目的,后者则为成此目的的主要手段,二者为国画之首要。 在绘画创作中骨法用笔十分重要,用笔与书法用笔相同,都以线条为主要特征。国画的线条也讲究气韵,轻重缓急,刚柔肥瘦,虚实繁简,曲直偏正,由于个人的个性、气质、功夫、兴趣、情绪的不同,笔下就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线。意到笔随,笔笔连贯,随心万变。落笔时,心静神怡,使气韵自晕于外,似生实熟,能圆转流畅,则笔笔见笔,笔笔无痕迹。用笔无痕,则画上的景物,似乎是自然本来生成的。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接气,也就是用笔的节奏。使笔自有韵,并不是依赖墨的浓淡才有韵。运笔的轻重疾徐,强弱虚实,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如同的旋律。因此,用笔高妙之处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笔精墨妙”用笔精到,用墨则从浓到淡,从淡以浓,极尽变化之能事。所谓“妙”就

中国绘画鉴赏

中国绘画鉴赏 学习这本绘画鉴赏后,我被中国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所吸引,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尤其卓越,下面就其作品《洛神赋图》进行适当介绍一下。 作者简介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是摹本,但基本上反映了他的艺术面貌。 特色 顾恺之的《论画》一文,象他另外两篇关于绘画艺术的文字一样,都因相传错脱, 《洛神赋图》 不易通读,只能揣其大意。其中谈到前人所画的: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夏殷与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竹林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等作品,都是评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表现的优劣。而全篇最前段,特别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指出理解对象的深入的程度以人物画要求最高,对于山水画也很重要。东晋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企图细致地描绘微妙的心理变化时,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 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谈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绘眼睛是人物画艺术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以上都说明顾恺之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的新发展。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

中国画审美特征论

中国画审美特征论 发表时间:2010-10-09T14:22:07.37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2期供稿作者:戴剑波[导读] 由引可见,中国画的独特美,是其审美特征的重要之点,也是它的亮点与看点、核心与关键。戴剑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书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掌握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可以从美学的高度上观照中国画的创作。为此,本文从独特美、多样美、意境美三大方面,对中国画的审美特征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画独特意蕴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①掌握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欣赏、教学,都具有从美学的高度上观照、指导的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试就中国画的审美特征这一重要艺术命题,略抒拙见,以与国画人共同切磋、共同讨论。 具体来说,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予以解读。 一、独特美 在美学意义上,艺术个性是最大的艺术亮点与支撑,而艺术个性就是有别与其他艺术的独特性。因此,作为中国独特的绘画形式的中国画,其审美特征首先便以独特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这种独特性,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一是独特的线条。历来的中国画,都是线条画,中国画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轻重、干湿、疏密、刚柔、肥瘦、缓急、曲直、畅涩等,表现不同的物象特征与情感层次。中国画专用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等特点,可以画出不同的力度、厚度、节奏感、立体感。二是色彩。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其色彩并不在于单纯追求物体色彩的真实感,既不是环境色,也不是固有色,而是情感色,即带有画家主观情感的情感色。三是独特的构图。中国画把构图称作“章法”、“布局”、“经营位置”,认为这是“画之总要”。中国画的构图要求表现气势和韵律,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例如在透视法上,不采用西方油画的限定一个视点、一个视向、一个视域的焦点透视法(又称“定点透视法”),而采用多个视点、多个视向、多个视域的散点透视法(又称“动点透视法”),即把不同位置甚至不同时间的物象都有机地组织到一个画面上,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就将北国风光与江南景色、巍巍昆仑与滔滔黄河、红日东升与瑞雪纷飞集于一体,从而形成境界开阔、气势宏伟之感。在构图上,中国画还融诗、书、画、印为一炉。 (二)独特的绘画技巧。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绘画技巧,其核心是“笔意”与“墨意”,合称“笔墨”。“笔意”指用笔的技巧,指钩、勒、皴、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与方法;“墨意”指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和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即所谓的“墨分五彩--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等五种不同的色度。有人还将“墨分五彩”称为“墨分六彩”,即在原来五种色度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白色,起到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的艺术作用。 (三)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总体上写意化的艺术风格,不仅写意画如此,工笔画亦如此。这与西方绘画的写实化艺术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引可见,中国画的独特美,是其审美特征的重要之点,也是它的亮点与看点、核心与关键。 二、多样美 中国画本身即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因此多样性便成为它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它的形态美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中国画的多样美,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绘画画科的多样美。中国画以绘画题材,划分为人物、山水、花卉、禽鸟、走兽、虫鱼、界画等画科。各画科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二)技法形式的多样美。中国画按技法形式,划分为写意、工笔、钩勒、没骨、设色、水墨、泼墨、白描等。也各有千秋,各放异香。 (三)表现手法的多样美。中国画按表现手法的不同,划分为钩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留白等,也各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 (四)画幅形式的多样美。中国画按画幅形式,划分为壁画、屏幛、册页、扇面、手卷、挂轴等等。 (五)绘画风格的多样性。中国画在总体上的写意风格的基础上,还有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文人画的高逸、典雅、书卷气的艺术风格,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通俗、草根的民间艺术风格,就各显其长,各放其辉。 (六)画家个性的多样性。中国画还具有不同画家的不同艺术个性,例如齐白石善画虾,潘天寿善画荷,李苦蝉善画鹰,黄胄善画驴,徐悲鸿善画马。 由此可见,中国画的多样美,也是异常鲜明的。 三、意蕴美 意蕴,指事物的内容或含义,德国文学家创立的“意蕴说”,将艺术作品分为三大要素:材料、意蕴、形式。其中的“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现在所说的“意蕴”,即指艺术作品中的底蕴、内蕴,是作品的内部意义、韵味等等。中国画以意蕴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讲究“气韵生动”,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蕴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与神髓的有机统一,即“形神兼备”的集中体现。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在立意深邃高远的同时,又追求韵味与趣味。由此可见,中国画的意蕴美,同样是内容丰富的,这种意蕴美,也是中国画审美特征的至高境界。综上所述,可见中国画的独特美、多样性、意蕴美,集中体现出中国画的民族审美特征,这正如当代美学家彭吉象所说:“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