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兰性德浣溪沙教案九年级下册

纳兰性德浣溪沙教案九年级下册

纳兰性德浣溪沙教案九年级下册
纳兰性德浣溪沙教案九年级下册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①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②。

一抹晚烟荒戍垒③,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注释】

①那畔:那边。

②若为情:何以为情,是怎样的情怀。

③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保卫。

【词译】

戍守的人已归了,留下边地的残堡。

十七世纪的草原,那些身向云山的身影,留给了吹断马嘶的北风。

射中过深秋的箭,挂过边塞的铁钉,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晚烟。

一切都老了,一切都抹上夕一陽一的锈。

只有一座旧城,不能再瞭望,不能再系马。

你黯然地卸了鞍。你的行囊没有剑。

历史的锁,没有钥匙。

【评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与此一首写作同时尚有《沁园春》(试望一陰一山)、《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等词作。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一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

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一精一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比如本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真挚。

下片写愁心、离颜。“魂梦不离金屈戌”。出塞半年以来,词人梦魂夜驰,飞越千山万水,去和家里的妻子相会。不是“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是“佳人何处,梦魂俱远”,更不是“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作者的梦魂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故园和伊人。情痴如此,可嗟可叹。若言“魂梦不离金屈戌”说的是魂梦飞渡,静夜之怀,那么“画图亲展玉鸦叉”说的就是对伊凝睇,白日相思。你看他亲自展开的妻子的画图,一遍又一遍地想象她的面庞,以至于发出“生怜瘦减一分花”的爱怜体慰之语。是啊,最可怜者,莫过于闺中妻子因思念丈夫而玉容憔悴了。纳兰能作此语,堪称千古之柔情人也。

部编版六年级下《浣溪沙》教案(含教学反思)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

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教案 付明伟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

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7.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8.全词小结: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 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教学板书] 9.浣溪沙 浣溪沙上片:写景三幅画面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清新幽雅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驻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浣溪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主要是对意境的品味,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词中的景,我采用了听、读、想象结合的方法,通过范读、想象画面等途径,学生还是比较到位地融入了情境。而对于下片的抒情,确实是教学的难点,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去感受、表达和感悟的目的。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

新人教版八上语文-《浣溪沙》(晏殊) 教案

《浣溪沙》教案 一、文本体式特征: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对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这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学情分析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理解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由景入情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晏殊。 一、了解作者 1、生读书下注释,画出重要信息。 2、补充介绍:晏殊,北宋初期著名词人。14岁以神童招试,赐同进士出身。当时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出其门下。他工诗文,尤善词。其词擅长小令,多写春花秋月,友人离别的闲愁。意境清新,语言工巧凝练,善铸佳句。 晏殊的一生,可以说是志得意满,无忧无虑。但是,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填补不了他精神上的空虚。他的词作,在雍容华贵的气象之中,也时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首《浣溪沙》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感情。全词所写,就是这种惜春怀旧的思想情绪。 二、指导朗读 1、听录音 2、指导朗读:这首词首句叙事,要用较轻松的叙述语调读出来。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缓缓读出。第三句用疑问语气把留恋期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3、学生试读,齐读 三、赏析诗歌 1、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所作所为。 叙事:饮酒写词徘徊孤独惆怅凄凉感伤 补充:a 亭台----旧,去年---对过去欢聚时光的回忆 为什么想到去年的?去年是怎样的场景? B 古人看到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常常会流露出哀伤之情,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代诗词中,你还记得另外的例子吗?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2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2 导读:一、文本体式特征: 这是两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对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两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诗词,有一定的学习体验,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及对生活认识的深度比较有限,在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词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理解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由景入情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李煜。 明确:五代词人,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袒肉出降,被封为“违命侯”。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子小楼,过着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太平兴国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无能,却具有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

晏殊《浣溪沙》教案讲课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

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 (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浣溪沙晏殊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 1 、作者作品 晏殊( 9 9 1 - 1 0 5 5 ),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 ( 今江西临川 ) 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 神童” 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 晏溪” 。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 ( 宰相 ) 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 长短句 ) ,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 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2 、诗词大意 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 )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 2 )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 3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 4 )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 5 )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 6 )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诗意对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夕阳西下几时回。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3 、诗词赏析 赏析上片:起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

苏轼浣溪沙教案

苏轼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抑郁、凄凉。” 3、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 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 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 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浣溪沙》晏殊 1、作者简介 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辞海》1989年版)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 讨论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 《相见欢》李煜 1、作者介绍: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

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简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 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 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

相见欢、浣溪沙赏析题知识点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文中点名伤情的地点是(西楼),时间是(夜晚),季节是(秋天)。 2、词中写景简而有序:“月如钩”一句是写仰望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是俯视之景。 3、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是凄婉。 4、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痕。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悉的图画。 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词中画线句所表现的画面。 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 6词中的“锁”字是传神之笔,请赏析。 ①用一“锁”字把秋色秋意比拟为可锁之物,生动形象,也突出了梧桐深院萧瑟秋意和凄清气氛。②被锁不止是“清秋”更是作者自身,一种万般无奈孤独寂寞之情凝聚在一个“锁”字上。7“无言独上西楼”中“独”表现出词人怎样的内心? “独”写出了上楼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8、“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这一比喻有何新意? 用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了人的寂寞,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事难以解决处理。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表现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复杂的感受,实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 10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本词的主旨? 明确:本词词人抒发了亡国的无限愁绪和无尽的悲哀之情。 11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12、说说这首词的语言特点:明白如话、不事雕琢。 13、“月如钩”象征:(人事的缺憾)

《蝶恋花》(晏殊)教案

发现宋词之美 ————晏殊《蝶恋花》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关于作者: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

(完整版)(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感受意境,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教具预备:媒体背景音乐《旧梦不须记》、《昭君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春诗引新词 1.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有人说“春天”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春天的每一处事物,每一个角落,基本上那么的令人陶醉!看看这一处事物,你想吟咏哪首诗呢?我们一起来吟诵它。这一处呢?你想到了?读读他吧。这几首诗,确实是古代诗人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2.那么在苏轼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走进他的词里去看看吧。板书课题:浣溪沙。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词题,浣溪沙是词牌名,因西施浣纱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上下两阙,句式整齐,音节明快,朗朗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词人所常用。 4.关于他的作者苏轼,你们了解多少?

5.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伙介绍一下苏轼。〔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幻灯片引出作者,学生直观的展示了作者的形象〕 二、通读感受诗的韵味 1.他是豪放派词人,因此他写浣溪沙。在读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下,这首词与别的词有什么不同?诗的前面——有一行字,这是一行小序。下面是他的上下两阙。 2.读这首词啊,每人最少读三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假如能读出词的节奏来,那你就很了不起。开始吧。 3.从课堂朗朗的读书声中,看得出来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情愿来展示一下呢?正音:多音字:少、将,蕲, 〔评价:你读得一字不差,做到了第一个要求。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得有板有眼。你很了不起,还读出了词的节奏。〕 4.你们读得如此入情入境,我也想加入你们的朗读,我来读词牌名和小序,你们读上下两阙,注意阙与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交换位置来读读。 5.咱们男女生合作来读读吧,男生读词题和小序,女生读上下阙。 6.嗯,读得韵味十足。全班同学齐声来读吧。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入情入境的展示诗意,体悟诗情。〕 三、游览此处别样风景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词写了什么呢?请你用上你喜爱的方法理解词的意思。理解完后,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

相见欢浣溪沙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意浅述】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点津】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鉴赏关键点】只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思想内容】这首词是写词人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和亡国的苦痛哀思。

浣溪沙(晏殊) 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 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 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 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 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 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说明: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激发 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 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 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 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 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对《黄鹤 楼》中“黄鹤一去不复 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从学生积累的古诗 词入手,意在引导学生 对本词学习的兴趣。 2、由学生小学时即积 累过的《黄鹤楼》中慨

晏殊《浣溪沙》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一、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 文本解读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问题一:“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问题二: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问题一: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

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引入课题。 三、学生初读全词: 1.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2.学生示范读 3.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

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使用

《诵读欣赏:词二首》教学设计 ——李煜《相见欢》及晏殊《浣溪沙》 张郝学校张飞【教学目标】: 1.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比较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通过吟诵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吟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的吟诵引入话题。“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改自(清)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 二、学习李煜《相见欢》 (一)了解作者生平(生读) 李煜(937年―978年),字重光,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二)了解词牌《相见欢》特点(生读) “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上西楼”。内容多写不能相见之悲苦。共36字,上片3句,3平韵;下片4句,2平韵,下片第1第2句2仄韵。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韵脚,并用“/”划分节奏。 2.思考: ①找“词眼”:整首词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 ②词的上片所渲染的环境有何特点? ③词的下片写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却用了“剪”“理”二字,有何表 达效果? ①“离愁”,即离别的愁苦。(板书:离别的愁苦) ②词的上片渲染了一个寂寞凄凉的环境。 ③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法摆脱的离别之苦。 (四)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在一个冷清的秋夜,独自登楼时,为浓浓的离别的愁苦所纠缠的 心情。(板书:浓) (五)学习吟诵 在划分节奏的基础上介绍长声与短声;示范吟诵;逐句教给学生。 四组分别展示,一二组与三四组竞赛吟诵,简单评价。 三、学习晏殊《浣溪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