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名词解释74369

生理学名词解释74369

生理学名词解释74369
生理学名词解释74369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急性动物实验(acute animal experiment)是以完整动物或动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某些生理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实验,实验通常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可造成实验动物死亡。

慢性动物实验(chronic animal experiment)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究对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环境,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

稳态(homeostasis)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调定点(set point):是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接受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model):以脂质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表面蛋白(peripheral protein):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内表面与外表面。

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以其肽链一次或单独多次穿越脂质双层为特征。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膜蛋白的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剃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各种带电离子在通道蛋白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电压门控通道(voltegegated ion channel):当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通常在膜发生去极化时,通道蛋白分子内的一些带电化学基团发生移动,进而引起分子构象改变和闸门开放,如神经细胞轴突膜中的电压门控钠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gated ionchannel):这类通道受膜外或膜内某些化学物质调控,这是一类兼有通道和受体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也称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ion channel)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ion channel):这类通道受机械刺激调控,通常是质膜感受牵张刺激后引起其中的通道开放或关闭。

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钠钾依赖式ATP酶,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具有ATP酶的活性,当钠泵水解ATP为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时,同时释放贮存于ATP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供给物质转运的需要,没分解一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三个钠移出胞外,同时将两个钾移入胞内。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利用钠泵活动造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高钠膜内低钠的浓度差,在钠内流的同时并同向转运入胞(有时也可逆向转运)。这种形式也称联合转运,多见于小肠的吸收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

同向转运(symport):在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钠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转运,如近端小管处葡萄糖与钠的同向转运。

反向转运(antiport):在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钠方向相反,称为逆向转运,如钙和钠的逆向转运,即钠-钙交换。

出胞(exocytosis):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除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是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组织团快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也称内化。

吞噬(phagocytosis):被转运物质以固态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呑饮(pinocytosis):被转运物质以液体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液相入胞(fluid-phase endocytosis):是指溶质连同细胞外液连续不断进入细胞的一种呑饮方式。受体介导入胞(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是被转运物与细胞膜受体特异性结合后,选择性进入细胞的一种入胞方式。

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ngle transduction):即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受体或离子通道的作用而激活或抑制细胞功能的过程,即信号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的过程。

受体(receptor):是指细胞中具有接受和转导信息功能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膜中的受体称为膜受体,位于胞质内和核内的受体分别称胞质受体和核受体。

配体(ligand):凡是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物质称为配体。

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linked receptor):是指受体激活后作用于与之耦联的G蛋白,然后引发一系列以信号蛋白为主的级联反应而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一类受体。也称促代谢性受体,肽链中有7个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α-螺旋,也称为7跨膜受体。

第二信使(second messager):是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是一类将ATP分子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而产生蛋白磷酸化的酶类。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在一般细胞均表现为内负外正的直流电位,它是可兴奋细胞爆发动作电位的基础。

极化(polarization):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depolarization):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的减小或向0mv方向变化的过程。

反极化(reverse polarization):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使膜两侧电位的极性与原来的状态相反,称为反极化。

超射(overshoot):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进一步增大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全或无(all or zone):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性,当刺激达不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比即无,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便产生,并达到其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这种连续出现的动作电位不会发生融合叠加。

锋电位(spike potential):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的时间都很短,这就形成了膜电位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称为锋电位。

后电位(after potential):锋电位之后膜电位的低幅,缓慢波动,称为后电位,后电位包括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膜电位仍小于静息电位,称为后去极化电位(after depolarization potential),后一部分大于静息电位,称为后超极化电位(after hypepolarization potential),后去极化电位可称为负后电位(negative after-potential),后超极化电位可称为正后电位(positive after-potential)

刺激(stimulus):是指细胞所处环境的变化,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的环境变化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大于或小于阈强度的刺激分别称为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细胞去极化达到刚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水平,是刺激引起动作电位的内外原因和必要条件。

跳跃式传导(saltatplory conduction)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的郎飞结呈跳跃式传导,其传导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快,所消耗的能量也相对较少。

兴奋(excitation):当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功能活动由弱变上或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比较活跃的反应过程或反应形式,称为兴奋。

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这一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相对不应期后,有的细胞可出现兴奋性轻度增高的时期,称为超常期。阈下刺激

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超常期后,有的细胞还会出现兴奋性轻度降低的时期,此期称为低常期,阈上刺激。

时间总和(temporal summation):在细胞膜的同一部位,先后产生的多个局部兴奋由于无不应期而发生融合叠加的现象,其意义在于有可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 propagation):局部电位向周围扩布的方式,其特征是除极幅度随扩布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致消失,故也称衰减性扩布。

局部反应(local potential)或局部兴奋:如果所施加的刺激强度不足以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但仍然可以引发细胞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这就是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在神经肌接头处,当神经冲动传来使神经末梢内大量囊泡释放ACh,后者与终板膜上N型ACh门控通道结合,出现以钠内流为主的跨膜电流,从而在终

板膜上形成局部性质的去极化电位,即为终板电位。

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神经肌肉接头处每个囊泡释放时总是将其中所含的所有ACh 分子全部释放除开,这种以囊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式释放。

微终板电位(miniature end-plate potential):在安静状态下,因囊泡的随机运动也会发生单个囊泡的自发释放,并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去极化,即微终板膜电位。

肌节(sarcomere):每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称一个肌节,是肌细胞的基本功能单位,其中包含了完整的暗带和两端个半条明带

横管(T tubule):也称T管,是与肌原纤维走行方向垂直的膜性管道,由细胞膜内陷并向深部延伸而成

纵管(L tubule):也称L管,是与肌原纤维走行方向平行的膜性管道,即肌质网。

终池(terminal cisterma):纵行肌质网与T管膜或肌膜相接触的末端膨大或呈扁平状,称为连接肌质网或终池。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 contraction coupling):从肌细胞发生电兴奋到出现机械收缩的一个中间过程,包括兴奋向肌细胞深部的传入,三联管处信息的传递和肌质网对钙的释放和回收等过程。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发生在肌肉刚开始收缩而遇到后负荷至收缩张力增大到足以克服后负荷,但肌肉尚未缩短的这段时间内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

前负荷(preload):肌肉收缩之前已经承受的负荷,这种负荷主要通过影响肌肉的初长度而影响肌肉收缩的张力变化

后负荷(afterload):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

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的收缩特性,主要取决于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内钙的水平和肌球蛋白的ATP酶的活性。许多神经递质,激素,药物都可以通过影响上述环节来调节和影响肌肉收缩能力。

单收缩:在实验条件下,由单一刺激所引起的肌肉一次快速的收缩为单收缩,单收缩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

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如果前后两次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单收缩的收缩期,但小于一次单收缩的时程,则后一次收缩发生在肌肉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即前一次肌肉缩短后的舒张还没有结束,下一次刺激的收缩已经开始,这就引起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如果前后两次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单收缩的收缩期,则总和发生于前一次收缩的肌肉缩短期,这就引起完全强直收缩,实际上,生理条件下骨骼肌的收缩都是完全强直收缩,而后者可以产生更大的收缩效能,从而实现其生理功能。

第三章

血液(blood):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运输功能,缓冲功能,参与体温维持,免疫防御功能,在生理止血过程中

发挥重要作用。

血浆(plasma):指经抗凝药处理的血液离心后的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以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一般把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0.85%NaCl 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是指生物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一种防御功能。这种免疫功能由遗传获得,且因不具有针对某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是指个体出生后与抗原物质接触后产生的或接受免疫效应因子后获得的可专一性地与某种抗原物质起反应的防御功能,又称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通过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的淋巴细胞而攻击破坏相应入侵的病原生物或毒素,前者称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后者称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血液中的红细胞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此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取决于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强。

悬浮稳定性:正常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用红细胞沉降率表示沉降率越快表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未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

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五类。

白细胞渗出(diapedesis):处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

趋化性(chemotaxis):白细胞朝着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chemokine)

嗜酸性粒细胞功能: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减少,含过氧化物酶和主要碱性蛋白,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生理功能:细胞的颗粒中含有组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可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质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

血小板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血小板黏附(platelet adhesion):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

血小板释放(platelet release):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或血小板分泌。

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体内血小板生成调节最重要的生理性调节因子,主要由肝细胞产生,肾也可少量产生,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存活和增值,刺激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系祖细胞分化,并特异地促进巨核祖细胞增值,分化,以及巨核细胞的成熟与释放血小板,是刺激巨核祖细胞增值和分化作用最强的细胞因子。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主要有14种,除凝血因子IV是钙外,其余均为蛋白质,多数凝血因子激活后,才具有酶活性,除凝血因子Ⅲ来自组织细胞称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

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

生理性抗凝物质:主要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蛋白酶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heparin):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Ⅲ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抑制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以及抑制血小板表面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的激活,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而抑制凝血过程和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系统组成: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一现象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凝集原(agglutinogen):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

凝集素(agglutini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

Rh血型:人的红细胞具有的与恒河猴红细胞同样的抗原类型,当Rh阴性的人在输入Rh阳性的血液后,体内才会产生后天获得性抗Rh的免疫抗体,主要是lgG,其分子较小能透过胎盘。

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把供血着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生物化学

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指可以溶于水等极性溶剂的一类维生素,包括B族和维生素C两类,多数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参与代谢和造血过程的许多生化反应。

脂溶性维生素(lipid-soluble vitamin):指不溶于水,但可溶于脂类及许多有机溶剂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

维生素缺乏症(avitaminosis;hypovitaminosis):维生素缺乏或者供应不足时,机体不能正常生长,甚至发生疾病,这种由于缺乏维生素而发生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

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代谢系统终产物对代谢反应过程中起作用的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称为反馈抑制。

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酶在催化反应中除具有结合底物的活性部位外,还有可与调节酶活性的效应剂结合的别构部位,这种具有活性部位和别构部位的酶称为别构酶。

别构效应剂(allosteric effector):可以和别构酶的别构部位结合的,并对别构酶活性进行调节的分子称为别构效应剂,别构效应剂可以激活别构酶活性,也可以抑制酶活性。

协同反馈抑制(cooperative feedback inhibition):是指两个或者以上的反馈抑制作用的作用点是同一个酶,导致反馈作用的强度大于两者单独作用之和。

顺序反馈抑制(sequential feedback inhibition):指串联反应中的每一步中间代谢物都能反馈抑制合成其本身的酶,从而造成终产物的反馈抑制作用逆向于串联反应的传递。

共价修饰调节(covalent modification regulation):酶分子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在另一些酶的催化下可与变构剂进行可逆共价结合,结合后引起分子变构,使酶的活力发生变化(激活或抑制),从而达到调节作用,这种作用称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级联系统(cascade system):酶的共价修饰连锁进行,即一个酶发生共价修饰后,被修饰的酶又可催化另一种酶的修饰反应,每修饰一次,发生一次放大反应,连锁放大后,即可使极小量的调节因子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这种连锁反应中一个酶被激活,连续的发生其他酶被激活,导致原始信息放大的过程,叫做级联系统。

酶合成的诱导剂与阻遏剂(inducer and repressor):加速酶合成的化合物称为酶的诱导剂,减少酶合成的化合物称为酶的阻遏剂。

代谢组(metabolome):代谢组是一些参与生命体代谢,维持生命体正常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小分子化合物的集合,主要是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内源性小分子。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生物样本中所有内源性目标代谢组分的定性和定量状况,具体来说,代谢组学是通过内源性代谢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生命体或生物样本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健康与病理,干预前后等状况下,其代谢组或目标代谢组分的变化及规律,进而阐明生命体及其活动规律。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在DNA复制过程中,首先DNA双链碱基间的氢键需断裂以使双链分子分离成单链状态,然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模板指导其互补链的合成,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每个子一代DNA 分子的一条链是来自亲代DNA的,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在复制起点的两条链解离成单链状态,每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指导合成其互补链,由双链解离成单链状态的结构区域如同Y形,这种结构叫复制叉。

前导链(leading strand):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通过连续地5'-3' 聚合合成的新的DNA 链。

后随链(lagging strand):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通过不连续的5'-3'聚合合成的新的DNA 链。

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s):后随链首先合成的是较短的DNA片段,最后连接成后随链,上述DNA片段称冈崎片段

端粒酶(telomerase):端粒酶是一种自身携带模板RNA的逆转录酶,该酶能够在缺少DNA 模板的情况下延伸端粒内3'端的寡聚核苷酸片段,以弥补复制过程的局限性。端粒酶具有逆转录酶活性和核酸内切酶活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是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遗传信息差异的一种基本模式,是一种二等位基因的标记,表现在基因组中特定位点上的核苷酸差异,单点变异,该位点的碱基可以被其他三种碱基替换。

启动子(promoter):是指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起始转录的一系列DNA序列,也就是位于转录单位5'端上游区的一系列DNA片段。

操纵子(operon):是原核生物细胞DNA上的一段区域,由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成簇排列以及控制这些基因表达的顺式作用原件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功能单位。

模板链(template strand):可作为模板转录为RNA的那条链,该链与转录的RNA碱基互补,在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与模板链结合,并沿着模板链的3'-5'方向移动,按照5'-3'方向催化RNA的合成。

编码链(coding strand):双链DNA中,不能进行转录的那条DNA链,该链的核苷酸序列与转录生成的RNA序列一致,

RNA编辑(RNA editing):是指转录后的RNA在编码区发生碱基的加入,丢失或转换等现象。RNA编辑产生的基因可称为隐蔽基因,其产物的结构不能从基因组DNA序列中推导获得

密码子(codon):在mRNA的开放阅读框,从起始密码子开始沿着3'-5'的方向,每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也称三联密码子,每个密码子对应一个氨基酸。

α螺旋(α-helix):蛋白质分子中多个肽键平面通过氨基酸α碳原子的旋转,使多肽链的主骨架沿中心轴盘曲成稳定的α螺旋构象。特征:①螺旋的方向为右手螺旋,每3.6个氨基酸旋转一周,螺距为0.54nm,每个氨基酸残基的高度为0.15nm,肽键平面与螺旋长轴平行②氢键是α螺旋稳定的主要次级键③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R基侧链分布在螺旋的外侧,其形状,大小及电荷等均影响α螺旋的形成和稳定性。

β折叠结构(β pleated sheet structure):又称β片层结构,β折叠中多肽链的主链相对较伸展,多肽链的肽平面之间呈手风琴状折叠。特征:①肽链的伸展使肽键平面之间一般折叠呈锯齿状。②氢键是主要次级键③肽链平行的走向有顺式和反式两种,N端再同侧为顺式,不在同侧为反式,反式较顺式平行折叠更加稳定。④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R侧链分布在片层的上下。

β折角(βbend 或β turn):伸展的肽链形成180°的回折,即U形转折结构。它是由四个连续氨基酸残基构成,第一个氨基酸残基的羰基与第四个氨基酸残基的亚氨基之间形成氢键以维持其构象。

无规则线团(random coil):蛋白质二级结构中除上述有规则的构象外,尚存在因肽较平面不规则排列的无规则构象,称为自由折叠或无规则线团。

基序(motif):又称超二级结构,模体或模序,是指在多肽内顺序上相邻的二级结构常常在空间折叠中靠近,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聚集体,常见α螺旋组合(αα),β折叠组合(βββ)和α螺旋β折叠组合(βαβ)等。

结构域(domain):是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其通常都是几个基序结构单元的组合。结构域之间靠无规则线团连接。

变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一些蛋白质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其一级结构不变而空间构象发生一定的变化,导致其生物学功能的改变,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或别构作用。

朊病毒(prion):因蛋白质折叠错误或折叠导致构象异常变化引起的疾病称为蛋白质构象病,朊病毒所致的疯牛病就是蛋白质构象病的一种,朊病毒蛋白有正常型和致病型两种构象,这两者一级结构与共价修饰完全相同,但空间结构不同,正常型主要由α螺旋组成,表现蛋白酶消化敏感性和水溶性,而致病型主要由β折叠组成,对蛋白酶消化具有显著的抵抗能力,并聚集成淀粉样的纤维杆状结构。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denaturation):某些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或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的丧失和一些理化性质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变性作用的本质是破坏了形成与稳定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的次级键从而导致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的改变或破坏,而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或肽键的断裂)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国开人体解剖生理学形考任务1标准答案

国开人体解剖生理学形考任务 1标准答案 Ca2+ 动作电位上升支的产生是由于( )。 Na+内流 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 小刺激强度称为( 阈值 骨骼肌纤维三联 体的结构是( 由一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构成 骨可依外形分为4类,其中不包括 ( 三角骨 骨可依外形分为4类,其中不包括( 滑膜关节的基本构造是具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骨可依外形分为4类,其中不包括( 三角骨 关于椎间盘的描述,错误的是( 椎间盘坚硬没有弹性 关于负反馈的描述,错误的是( 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增强 关于骨连结的说法,错误的是( 滑膜关节活动度小 关于化学性突触,错误的是( 突触前膜上有特异性神经递质的受体 关于肩关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 关节窝大 关于前和后的描述,错误的是( 近皮肤者为前,远者为后 关于躯干骨及其连结的描述,错误的是( 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盘的中央部为纤维环 关于 人体的标准姿势的描述,错误的是(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 关于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信息传递的特征,错误的说法是( 化学传递的速度远比神经冲动的传导要快得多 关于膝关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膝关节只可作屈、伸运动 关于细胞膜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0 分泌合成蛋白质,并参与类固醇等物质的合成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 进行搜索 题目 答案 题目 答案 题目 按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向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切面,称为( 矢状面 成人脊柱的组成,包括1块骶骨、1块尾骨和( 24块椎骨 )。 当运动神经兴奋,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接头前膜开放的的电压依从 性通道是(。。点击相关知识点 答案 题目 答案 题目 )。 )。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 内环境:即为细胞外液 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性质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受控部位有信息送达控制部位,已纠正或调解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负反馈: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被转运物质分子,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膜两侧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非脂溶性物质在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运形势。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RP):功能与结构完整无损的细胞,未受到刺激而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后,引起一次快速而短暂的膜内电位倒转和随后复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全或无: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阈下强度不可能引起动作电位,只要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它们在同一细胞可引起幅度相同和持续时间相等的动作电位 阈强度: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强度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 等渗溶液:细胞膜两侧浓度均匀分布。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1~2时,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 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受窦房结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节律性,只起着兴奋的传导作用。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性传导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再向心室传播,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这种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缓慢的现象。 心电图: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传至体表,将引导电极放于肢体或躯干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等于每搏出量乘以心率 外周阻力:体循环总的血流阻力 收缩压: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有效滤过压:促进滤过的力量和促进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人体生理学01任务

01任务_000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0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反应 B. 反射 C. 神经冲动 D. 正反馈 E. 负反馈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2. 安静时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是通过 A. 单纯扩散 B. 载体转运 C. 入胞作用 D. 通道作用 E. 主动转运 正确答案:D 满分:4 得分:4 3. 细胞膜内负电位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 A. 极化 B. 反极化 C. 去极化 D. 超极化 E. 复极化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4. 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取决于 A. 前负荷 B. 后负荷 C. 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D. 前、后负荷之和 E. 初动张力 正确答案:A 满分:4 得分:4 5. 固定肌肉两端,给予一次刺激时产生的收缩形式是 A. 第长收缩 B. 第张收缩 C. 混合性收缩 D. 强直收缩 E. 不完全性收缩 正确答案:A 满分:4 得分:4 6. 关于钠泵的生理意义,错误的是() A. 维持细胞内高钾 B. 维持细胞内高钠 C. 建立膜内外离子势能储备 D. 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E. 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7. 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清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 ATP酶 B. 胆碱脂酶 C. 胆碱二脂酶

D. 脂肪酶 E. 腺苷酸环化酶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8. 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物质通过膜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方式是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 吞噬作用 E. 被动转运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9. 关于Na+泵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描述是 A. Na+泵能逆浓度差将进入到细胞内的钠离子移出细胞外 B. Na+泵能顺浓度差将细胞外的钾离子移到细胞内 C. 从细胞内移出的Na+可防止水分子进入细胞 D. 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使许多反应得以进行 E. Na+泵的活动要以造成膜两侧的离子势能储备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10. 当达到钾平衡电位时 A. 细胞内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 B.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 C.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E. 膜内侧钾离子的净外流为零 正确答案:E 满分:4 得分:4 11. 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 A. 体液

最全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血液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 运 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 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 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 电位变化 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当刺激不够时,无 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10.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 心机制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 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 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 维持血浆的容量 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 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包括血管 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由于 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 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 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 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 度仅有s 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 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 血量。 27.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2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医学生理学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1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成为射血分数。 4应激反应:机体遇到缺氧、创伤、手术等有害刺激时,可引起腺垂体促肾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并产生一系列代谢改变和其他全身反应。 5 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使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明显增多,以适应在应急情况下机体对能量的需要。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适应性反应。 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年人平均值125mL|min。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基本指标。 7牵扯性痛:由于内脏疾病而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8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时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是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的现象。 9阙值:能引发动作点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阙值。 10肝肠循环:胆盐从肠到肝,再从肝回到肠的循环过程。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胆盐约有95%左右在回肠被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被肝细胞重新分泌出来。胆盐的肝肠循环具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11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用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3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分子层的形式覆盖于肺泡液体表面的一种脂蛋白 14内环境: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不与外环境直接接触,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就是肌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播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6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如果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大,就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吸收,使尿量增多。临床上以使用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药物以增加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和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从而达到利尿的目的,这种方式成为渗透性利尿。 17耳蜗微音器点位: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局部的电位波动,此电位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波型和频率相一致。 18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意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19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20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2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分子结构的假说,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2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23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24分节运动:小肠的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25球-管平衡:肾近端小管重吸收率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动而发生定比例变化的现象。 26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管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27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浆中去的过程。 28内分泌: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从而调节他们的功能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导管排除腺体分泌物的现象成为内分泌。 简答题 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横管膜传播,同时激活膜上的L型钙通道 2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激活连接肌质网膜上的钙释放通道,使连接肌质网内的Ca2+释放入胞质 3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使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而引发肌肉收缩 4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纵行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将胞质的钙离子回收入肌质网,胞质内的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2、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1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 2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 3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及各期离子机制: 1特征: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升支和降支明显不对称,分为0、1、2、3、4期5个时相 2离子机制:0期去极化是快Na通道开放形成,Na+大量内流;1期K+外流;2期平台期为Ca+持久缓慢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使复极缓慢形成平台;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Na+—K+泵启动及Ca2+--Na+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前负荷即心肌初长度,为异长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从而对心搏出量进行调节。心肌初长度改变取决于静脉回心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博输出量增加,反之减少 2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后负荷加大时,心肌射血阻力增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相应缩短,射血速度相应减慢,搏出量减少。进而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度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引起收缩力增强 3心肌收缩力:为等长调节,通过心肌收缩力的改变,影响心肌细胞力学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发生改变 4心率:以40次/分和180次/分为分界点,通过处在不同阶段的心率调节心输出量 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液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增加,使收缩压升高,从而使血流速度加快,,如果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则大动脉中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输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留存血量和搏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使舒张压增高不多,因此搏出量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在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在此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但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故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人体生理学第四次任务答案

第四次任务: 0001 1. 呼吸过程包括() E. 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组织换气 2.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重要物质是() A.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3. 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是()C. CO2 4. 构成肺主要回缩力的是() C. 肺泡表面张力 5. 下列哪种情况下,呼吸道阻力减小() C. 交感神经兴奋 6. 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C. NaHCO3 7. 关于肺泡通气量的概念,正确的是() B.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8. 肺的顺应性减少表示() B. 肺弹性阻力大 9. 肺换气是指() A.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0. 二氧化碳引起的呼吸变化主要刺激的是() B. 中枢化学感受器 11. 氧离曲线是() B. PO2与血氧饱和度间关系的曲线 12. 缺氧对呼吸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D. 轻度氧气时呼吸加深加快 13. 男,65岁,有45年吸烟史,主诉气促,尤其呼气困难。门诊诊断为肺气肿。该患者的肺部可出现 E. 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14.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 E. 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之比 15. 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物质是() C. 乙酰胆碱 16. 气体运输主要形式 B. 化学结合 17. 进入肺泡内的气体,可因血液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全部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没有发生气体交换的这部分肺泡容量,称为 C. 肺泡无效腔 18. 决定肺泡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B. 气体分压差 19. 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D. 用力肺活量 20. 维持胸内负压的前提是() C. 胸膜腔密闭 21. 缺氧引起呼吸加强,完全刺激的是() A. 外周化学感受器 22. 一氧化碳中毒主要引起组织缺氧。缺氧机制是 A. CO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大于氧和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的210倍 23. 某人解剖无效腔为150ml,正常平静呼吸时潮气量500ml,呼吸频率每分钟12次。今患肺炎,呼吸变浅、加速,若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加倍,其肺泡通气量(L/min)应是下列哪个数据。 D. 2.4 24. 有关CO2的叙述,错误的是() B. 血PCO2越高,呼吸中枢兴奋越强 25. 肺泡通气量() E. 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与呼吸频率 0002 1. 肺换气的动力是 A. 气体的分压差 2.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重要物质是() A.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3. 有关紫绀的叙述,错误的是() B. 严重贫血的人均出现紫绀 4. 有关CO2的叙述,错误的是()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 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3、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4、反馈Feedback 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6、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7、前馈Feedforward 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的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生理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极的快速而短暂的逆转并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3、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是存在于细胞两侧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4、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5、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6、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通过耗能,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有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之分。 7、兴奋性Excitability 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8、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se 一般将神经、肌肉和腺体这些兴奋性较高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9、阈强度Threshold Strength 指使细胞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10、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绝对值小10~20mV。 11、极化Polarization 指静息电位时膜内负外正的稳定电位差状态。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医教园考研 1、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residual volume):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潮气量补吸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补呼气量(inspiratory reser volume) 余气量。 5、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正常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时间肺活量反映的为肺通气的动态功能,测定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 7、每分肺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潮气量×呼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9、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P126-128 10、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11、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cardiac output)与心指数(cardiac index):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12、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13、心脏作功 每搏功(stroke work)P128每分功(minute work)=每搏功(stroke work)X心率P128

生理学名词解释 (3)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保持膜内高钾

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6.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8.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1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

人体生理学02任务

02任务_0007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0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1. 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 A. A型血、B型血 B. AB型血、O型血 C. B型血、O型血 D. A型血、O型血 E. O型血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2. A型血的人可以接受() A. A型血、B型血 B. AB型血、O型血 C. B型血、O型血 D. A型血、O型血 E. O型血 正确答案:D 满分:4 得分:4 3.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与血管容积之比 C. 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E.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确答案:E 满分:4 得分:4 4. 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 A. II B. III C. VII D. IX E. XII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5. 血浆晶体渗透压明显降低时会导致() A. 组织液增多 B. 红细胞膨胀 C. 红细胞萎缩 D. 红细胞不变 E. 体液减少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6. 肝素广泛用于临床防治血栓形成,其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抑制纤维蛋白原的溶解 C.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D. 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 E. 去除血浆中的钙离子 正确答案:D 满分:4 得分:4 7. 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原因是() A. 蛋白质吸收障碍 B. 叶酸吸收障碍 C. 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D. 脂肪吸收障碍 E. 铁吸收障碍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8.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皮肤黏膜常自发性出现出血点和紫癜,主要是由于 A. 不易形成止血栓 B. 血管不易收缩 C. 不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D. 血凝块回缩障碍 E. 血液凝固障碍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9. Rh血型不合见于() A. Rh阳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 B. Rh阴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 C. Rh阴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 D. Rh阳性的母亲第二次孕育Rh阴性的胎儿 E. Rh阳性的母亲第二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10. 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 无机盐 B. 葡萄糖 C. 球蛋白 D. 白蛋白 E. 纤维蛋白 正确答案:A 满分:4 得分:4 11. 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A. 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兴奋性:P4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是一切生物体所具有的另一基本特征,能使生物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阈强度:P23作用于细胞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Feedback(反馈):P9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正反馈:P9 P187反馈信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其原方向活动。是机体极少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破坏稳态。 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P9 P187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维持机体某项生理功能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P7体内的液体的总称。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为细胞内液;存在细胞外的为细胞外液。 内环境:P7又称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第二章 终板电位:P25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N2-乙酰胆碱门控通道受体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由此引起蛋白质构想发生改变,导致通道开放,结果引起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但Na+的内流远大于K+的外流,因而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 原发性主动转运:P14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 阈电位:P23能使细胞膜达到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数值。该数值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电化学驱动力:由电位差引起的电驱动力与由浓度差引起的化学驱动力的代数和。 微终板电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 motor unit(运动单位):P195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preload(前负荷):P29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了收缩前的初长度。Depolarization(去极化)P20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减小。 Repolarization(复极化):P21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诸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5、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反射(反射弧):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7、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8、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不耗能。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是:消耗能量;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 4、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 膜电位。 5、★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6、★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7、★阈电位(threshold):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9、★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10、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1、★极化(polarization):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3、★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4、★复极化(repolarization):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人体生理学答案2817 01任务

人体生理学答案(网络)---01任务2817-01任务 1.参与生理性止血的血细胞是()(D) A. 红细胞B. 巨噬细胞C. 淋巴细胞D. 血小板E. 嗜酸性粒细胞 2.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清除乙酰胆碱的酶是(C) A. ATP酶B. 胆碱脂酶C. 胆碱二脂酶D. 脂肪酶E. 腺苷酸环化酶 3.嗜酸粒细胞主要参与()(B) A. 纤溶过程B. 过敏反应C. 吞噬过程D. 特异性免疫反应E.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4.输血时最不易找到合适给血者的血型是()(D) A. Rh阴性O型B. Rh阳性O型C. Rh阳性AB型 D. Rh阴性AB型 E. Rh阴性B型 5.下列哪项不属于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C) A. 兴奋性B. 适应性C. 反馈D. 生殖E. 新陈代谢 6.成分输血的原则是()(C) A. 血浆B. 免疫球蛋白C. 缺什么补什么D. 浓缩的血小板悬液E. 浓缩的红细胞悬液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C) A. 新陈代谢B. 适应性C. 内环境稳态D. 生殖E. 兴奋性 8.某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其血清与A型血的红细胞也发生凝集,此人的血型是()(B) A. A型 B. B型 C. AB型 D. O型 E. Rh型 9.A型血的人可以接受()(D) A. A型血、B型血B. AB型血、O型血C. B型血、O型血D. A型血、O型血E. O型血 10.缺乏维生素K不会造成哪种凝血因子缺乏()(B) A. II B. V C. VII D. IX E. X 11.与单纯扩散相比,易化扩散的特点是(D) A. 顺浓度差转运B. 不耗能C. 需要膜蛋白质的帮助D. 是水溶性物质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E. 是离子扩散的主要方式 12.下列哪种物质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C) 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乙酰胆碱D. 氨基丁酸E. 多巴胺 13.具有局部兴奋特征的电信号有(C) A. 峰电位B. 后电位C. 终板电位D.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E. 神经干动作电位 14.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E) A. 安静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B. 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C. Na+和K+易化扩散的结果D. 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E. 细胞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15.血浆晶体渗透压明显降低时会导致()(B) A. 组织液增多B. 红细胞膨胀C. 红细胞萎缩D. 红细胞不变E. 体液减少 16.葡萄糖通过小肠粘膜吸收属于()(D) A. 单纯扩散B. 载体易化扩散C. 通道易化扩散D. 继发性主动转运E. 主动转运 17.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D) A. 肾和肝B. 淋巴结C. 肺D. 脾和肝E. 胸腺和骨髓 18.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错误的是()(C) A. 局部电流B. 双向传导C. 衰减性传导D. 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有关 E. 动作电位幅度与刺激强度无关 19.存在于组织中的凝血因子是()(A) A. 因子III B. 因子IV C. 因子VII D. 因子VIII E. 因子XII 20.当达到钾平衡电位时(E) A. 细胞内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B.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C.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D.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E. 膜内侧钾离子的净外流为零 维E. 氨基酸D. 钙离子C. 铁离子C B. 维生素(B) A. 小细胞性贫血通常是由于缺乏()21. 生素D 22.骨骼肌的强直收缩主要是由于(B) A. 刺激强度的增加B. 刺激频率的增加C. 刺激时间的延长D. 肌肉功能状态的良好E. 肌肉兴奋性的增高

最新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 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 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 度。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 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 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 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 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8.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 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 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0.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 源性凝血途径。 11.内源型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代负电荷的异物表 面接触而启动。 12.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13.凝集原: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 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 14.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