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渠道,具有信息传递、宣传教育、娱乐大众、提供其他服务等基本功能,以及议题设置、舆论监督等具体功能,对社会和个人有交流沟通、整合凝聚等重要作用,也有误导、瓦解和毒化等消极作用。

一、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个体媒介消费的时间在其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小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占了休闲时间的大部分,青少年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的时间逐渐增多。大量的媒介化信息已成为儿童、青少年与一般民众信息来源的最主要渠道。毋庸置疑,媒体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建立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人们把大众媒介称为“看不见的学校”或“同步学校”,而这所无形的学校课程甚至比传统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具有吸引力和影

响力。因此,如何教育学生明智理性地辨识媒体,尤其是培养学习者辨别信息的真伪和美丑、反思媒体对个人正负面影响的能力,造就出具有相当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体信息的未来公民,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课题,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其必要性。

1.对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媒介现已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目共睹。然而,在迎接多媒体网络信息时代到

信息时代背景下谈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影响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率急剧增长,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当今社会重点关注对象之一,信息技术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对互联网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应对不利影响的措施,推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生影响 Researches about Influences of 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ence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由2011年下半年的18.7小时增至19.9小时。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对人类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针对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一、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利用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群体中重点关注的一部分,其利用互联网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追逐的热情。大学生该摆脱初高中时期的束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实物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基于此,面对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络文化的强烈视觉冲击,大学生自然而然成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 (2)大学的学习过程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熟练和科学地利用网络。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作为基本技能必须掌握,另外,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大多通过网络完成,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甚至网络授课,网上答疑等,学生也需要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这些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及时准确地从网上获取所需信息。 (3)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已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互联网相关,人际交往、购物、娱乐、求职等等都可通过互联网通道即时实现。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有利影响 合理、科学的利用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许多便利。首先,网络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匿名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放松自我,根据自身情况实现个性化发展,其次,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网络信息的广泛与迅捷使得大学生可更快更多地了解社会的发展,接触多种多样的文化,了解世界各个角落的的状况,对自己所处的情境有更深的认识,进而正确认知自我。再次,利用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发现更多的学习与发展自己的机会。网络上普遍的知识共享现象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免费的学习、娱乐资源,从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得以极大地丰富。总之,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重要产物,为大学生的知识更新与创造带来了重大的便利,虚拟社区的蓬勃发展,引领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需求参与不同的社区,与社区成员进行互动。总之,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平等的文化参与机会,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张扬和自我意识发展,有利于主体意识发挥和激发感知想象力。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正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也不例外。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大学生丰富自身学习生活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极大妨碍了一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方面,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丰富庞杂,良莠不齐,一些免疫力差的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逃避现实,通过网络游戏、聊天等麻痹自己,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心理受到了极大地影响,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不愿与周围人交流,接受网络上劣质信息,使得自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上次开家长会听了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们家长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也给我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先谈一下我对“媒介素养”的理解:首先是媒介,顾名思义媒介就是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种类,报纸、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可以接受信息的终端;素养,我理解是素质、教养;即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引导孩子自己在各媒体终端学习,达到提升进步!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争取各方面提升;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公交上的电视、学校广播、手机、电脑等,这些媒介终端都在不知不自觉中提供各种信息给孩子们。 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看报、看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则新闻所讲的大概内容看后是否可以复述。看古装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典故,看纪录片可以扩展视野,看娱乐节目可以培养孩子幽默感,上网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起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习绝对不行,因为信息太多,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好奇心可能将孩子带上偏路! 二、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兴趣 报子有各种小广告,电影电视网络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就更多了,不雅视频、不健康游戏、暴力、毒品等等;孩子们的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不过孩子逆反心理往往使我们的引导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利用机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学习,适当赞同他的看法,当他碰壁发现行不通时,再阐述我们的观点; 2、举例子,树立榜样,找周围优秀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举一些负面的例子给孩子,让其总结学习 3、加强监督,当发现孩子走偏时,马上提醒,表明我们对此事的态度,适当处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

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 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 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媒介素养: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人类媒介发展历史: 媒介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方式。媒介的发展史可分为“原始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 1、原始传播时代: 早期的媒介工具,例如口语、语言手势图记、擂鼓、烟火、结绳记事等,原始传播时代以口语传播为主。语言使人们能够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共同抵御自然的灾害,或相互协作进行农耕、渔猎等社会生产。这种群体的行动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了人类的社会性,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但口语具有其局限性:第一,口语只适合近距离传递和交流,受到空间的限制;第二,口语信息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其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受到时间的制约。只能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2、文字传播时代: 首先,文字克服了口语转瞬即逝的缺陷,能够把信息长久保留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依靠人脑有限的记忆力;其次,文字能够把信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口语的距离限制,扩大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如史书典籍等。 这种变革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上,文字为大规模的行政统治提供了契机,法律政令、官僚系统都有可以有效地组织起来;经济上,文字促进了社会生产,并使不同地点、不同地域间的经济交往变得简单方便,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上,文字的贡献尤为突出,人类的精神遗产得以保存和延续,文明因此而得到持续性的发展。总之,文字有效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印刷传播时代: 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出现印刷术以后,传播效率高、规模小、成本低,让平民阅读成为一种可能,促进文化运动和宗教改革,打破封建制度,进而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迎来了新生世界。 4、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需要技术高、传播速度快、储存方便、声音和画面结合。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上。由于突破地域屏障,商家可以及时了解把握不同地区的市场情况,对于调节自身发展规模,经济组织的弹性和活力大大整强,整个社会的经济也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其次,电子传播技术在政治尤其是军事方面也有重大作用,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它都是相当于眼耳鼻舌的重要工具。而就个人生活来讲,电话、电视已成为几乎所有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位置不容取代。 5 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大、瞬息万变、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新媒介的产生,使地球变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大大促进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二、大众传媒的概念功能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媒介,面对大众传媒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主要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而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而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 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浅谈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9-06-04T09:51:00.94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作者:赵凤玲[导读] 如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也对现行教育体制带来了冲击。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由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课堂教育结构及学生的获知途径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鉴于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论、教育思想,甚至教学体制也相应产生了变革。那么如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 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介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将其运用到能够说明问题的地方去,打破了时间、空间、学科等方面的局限性,优化了教学环境,使教学更加轻松、便捷。 二、化静为动,展现知识形成过程 出于对学生的兴趣、特点的重视,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但这些信息资源只能以静态的画面编入教材,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而多媒体课件用动态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不仅能活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化静为动策略,将抽象的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寓教于乐,硕果累累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某些枯燥的知识传授、乏味的课堂练习,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运用一些活灵活现的Flash动画或者制作一些小游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了教学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化,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了知识,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四、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教师也可以把大量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与思考,通过学生自主实践,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五、网络学习平台,教师与学生的纽带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和范围。 一方面,学生可以从网络平台上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了学生搜索、收集、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而且大大丰富和充实了课余生活。 另一方面,教师的备课可从网络平台中获得更多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方便地、有选择地比较教学信息资源,然后向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一、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了师生间的交流 在一些课堂中,有的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把上课的精力放在了电脑上,忙于点击鼠标。一会儿是文字,一会儿是图片,再过一会儿又有音乐声起,再加上课件制作过程中,细节处理上的不完善,导致上课时手忙脚乱,影响了正常教学。与此同时,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一方面,教师不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收到启发。 二、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因此,在备课时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想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然而这样滥用多媒体,反而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时通过教师的语言、扮演、手势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等反馈手段,教师灵活掌握教学策略,因势利导,会获得更好的效果。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似乎更有价值。 三、追求华丽,忽略课堂教学的本质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外表精美而没有实质内容;有的教师一味的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及声音效果,以期引起学生注意;有的教师插入了过多的动画或视频文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视觉、听觉产生了疲劳,同时出于好奇,分散了注意力,忽视了教学内容,造成喧宾夺主,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四、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迫使学生学习被动 欲速则不达。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信息量增大,知识传授节奏增快,难免造成重点不突出、信息过多过滥,从而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网络垃圾带来的不良影响 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诱惑。对于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染上网瘾,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对它的使用要适时、适当,它不能替代一切传统教学手段,只有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关键在教师。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2019年作文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 媒介素养是泛媒体时代人的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也是终身的教育。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也正在启动和推进中。 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香港定义为传媒教育,也就是说,它能够培养大众甄别筛取各种信息,吸收有益身心和促进社会和个人进步的健康信息,有效利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表达自我诉求、袒露心声,以此达到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目的。 当今世界信息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都不可能置身信息之外,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在与信息隔绝的状态下将会是什么样子。信息主要来自各类媒介的传播,尤其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 人离不开信息,就要学会在信息包围中生存,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辨别和拒绝不良和有害信息。大量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媒体人的认识、观念和利益的渗透,使得本来众多繁杂的媒介信息变得更复杂,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是以舆论的和谐为前提的,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需要国家公民媒介素养的共同提高。这种对媒介信息的有效甄别和取舍的思辨能力,主要靠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媒介素养而获

取。媒介作为文化有其优势和优长之处,在现代社会里为公民包括青年提供着知识储备、丰富内心、娱乐休闲等功用,谁也逃不过,谁都得接受媒介这个载体,了解媒介越多,所拥有的素养就越丰富。可以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而媒介素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使受众拥有这种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进入媒介研究和教育视野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这是国内外共识,有的甚至只限定在青少年范围。因为青少年在成长中表现出许多特点和对未来的期盼,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被动应付的产物,是全民应有的一种素质教育,从我国实际出发,应重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职业道德相结合,把好媒介信息源头这一关;也应该重视对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使他们获取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而且大大增加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使受众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明确方向,正确认知和解读信息,不致迷失在纷纷扰扰的喧嚣动荡中。所以说,媒介教育是最终实现媒介素养的方式。 我们不能忽视和漠视媒介的社会功用,也不能放大和夸大媒介的不良影响,毕竟现今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超负荷地承载着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并将其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受众,扩大了受众的视野,激发了受众的创造灵感,虽然消解了经典文化的影响,

媒介素养学生成长的必备素质-精品作文

媒介素养学生成长的必备素质 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学校和大众媒介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两大来源。有调查显示,现在青少年每天与媒介相处,如看电视、上网、使用手机的时间,已经超过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青少年尚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而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对青少年认知、人格发展正产生着深远影响。很多教师和家长因为孩子沉迷网络、崇拜明星等问题而忧心忡忡。媒介素养教育应运而生。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一个人对生活中媒体的理解和有效使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则是培养人们拥有或提高这种能力的过程。 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如1989年,英国教育科学部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公立中小学(5~16岁)的课程体系中。截至1999年,全美国50个州中48个州的课程中包含了一种以上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到2000年,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全加拿大中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的法定组成部分。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为数不多的学者也在进行简单的实验,但不系统,成效不佳,影响甚微。2000年以来,在专家们的努力下,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在大学出现,但受到师资力量、选课机制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真正有机会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开辟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抑或只是在现有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都非常困难。而让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的“媒介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媒介素养教育的启动和目标 2007年,我校与团中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工作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紧密合作,参加“儿童参与媒介”的推广项目。在活动中,学校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议题。2008年6月,“儿童参与媒介”媒介素养教育推广项目第二次走进我校。我校教师与主讲教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心的张洁博士和她的团队 进行了深入交流。 学校教师达成共识:媒介素养教育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既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符合我校课程建设的要求。双方详细讨论了在我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的可行性。最终,学校开启了“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 课题的研究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小学阶段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帮助学生解?Q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媒介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信息时代的课题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信息时代的课题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近日,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的张洁博士,与她就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2008年9月,张洁得到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大力支持,带领她的团队正式走进这所小学,设立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试点,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及教材的编写工作。2010年7月,国内首套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畅游媒介海洋》正式出版,作为主编,张洁不仅与我们分享了收获硕果的喜悦,也用她与她的研究团队在媒介素养教育实验教学中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实践的新思路。 《中国教师》: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有哪些?国际、国内分别是什么状况? 张洁: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以课程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开展的;另一种就是通过融入其他课程的方式来开展。像英国那样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比较早的国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一般都采用融入式教育,通常是融入语文课里,只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才将其设为独立课程。这是因为年纪较小的孩子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思辨能力不是那么强,而媒介素养教育却强调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力争对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深度等方面产生影响,所以不太适合作为独立课程给很小的孩子开设。 但在中国,现在我们为什么选择在小学里进行实验,而且是进行这种独立式的课程实验呢?是因为中国还没有相关的教育内容,我们必须通过独立实验课的形式来向别人说明媒介素养教育是什么、教什么等问题,我们也希望它将来能够融入到现有的语文、数学、思想品

德、社会等学科中,但第一步还是得先有独立式的课程开发,然后才能牵扯到融合的问题。 我作为研究者并不是小学教育的专家,因此还需要在实验中不断了解小学课程的内容和特征,并且会在实验的过程中吸纳大批一线教师去听课,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说出我们的课和其他学科课程的异同,以利于进一步开展融合课的实验,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个特别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合方式。 目前,像黑芝麻胡同小学这样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的学校在国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地还是以非课程的形式开展,比如主题冬令营、夏令营等形式。这样的非课程教育对校内教育是一种必要补充,而且有校内教育所不及的优势,比如说它不会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而且能够让孩子们亲临媒介产品的制作现场,从而对媒介生产有最直观的感知。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法是否是一种创新? 张洁:我觉得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教法与教育体制里现行的一些做法的确有所区别,但我不认为这是教育学或者说教学法上的创新。许多来听课的一线教师觉得,他们现在用的很多方法都是为了应试,但媒介素养教育因为没有应试压力,所以会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强调每一节课里都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发言、表演、展示的机会,因而就显出了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在我看来,我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这门课在教学方式上对传统课程的颠覆,我只是希望教师们能用新鲜的理念去对待这门课,而不要照本宣科,不要把它上得和其他的应试课程一样。 《中国教师》:若要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课程内容的梯度和层级要怎么确定? 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其媒介的实际接触情况来定。比如说广告和动画片,对小学生甚至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就是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年

媒介素养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传播的年代,据第二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1年6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众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即是信息,丰富浩杂的信息大潮汹涌而来,谁要在其中学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媒介工具。然而,媒介也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对媒介进行解读以及判断,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那么将会在声色迷离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因此,进行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变得相当重要。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非常频繁,同时,与传统媒体也有很大的紧密联系。每周仍旧有七成的人听广播,有六成多的人使用平面媒体。可见,大学生与媒介接触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平面媒体报纸期刊,还是立体媒体如电视,以及传统的广播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有半数或者接近半数的同学介入,而其中网络媒体的最为突出,高达84.6%,最受欢迎层度也是

52.3%而报纸的仍旧是大学生的喜欢的媒体,接触度高达78%,而最受欢迎层度也是24%。至于电视与广播,由于设施的便利性,在大学生也有大量拥护者。总之大学生的接触方式基本就是以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书籍,网络,手机为主,其他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被赞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的接触层度是非常之可观,高达51.7%,但是由于手机广告短信以及便利层度,在几大媒介中手机的受欢迎层度反而是最低的,仅仅是7.1%。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 从长远来看,虽然媒介物理性质的改变会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规则,但是媒介是信息这一经典议题注定了在数字时代,无论是网络等新兴媒体或者传统媒介,内容的价值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二者的结合也会出现新媒介包装旧媒体的趋势。 在当代,媒介已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必要工具。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人一天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量,相当于20多年前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所接触的信息总量。而我们谈媒介素养,尤其是在数字鸿沟日渐拉大的今日,强调媒介使用能力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所谓媒介使用能力,也就是对的媒介认知能力,指的是从无数信息中获取、分析各种形式的有效信息的能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而承担社会科学分工的责任,他们的媒介使用能力尤其重要。首先他们上网的动机中,获取资讯占到50.7%,而娱乐也占到了49.5%,学习则为26.1%,至于打发时间的也有9.8%,可见网络获取资讯,娱乐功能是最为普遍的。 大众媒介更有可能对人的精神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由于它的工具性,所以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因此媒介素养在西方最为深入探讨的是它的批判功能。因为在民主体制下,为了保证言论的自由,必须提供一个意见市场,政府只能要求新闻界自我监督而不能强制实施硬性要求,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研究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研究 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媒介,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四大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此外,还有户外媒体等都已随处可见。现代的手机、互联网在生活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到2010年10月CNNIC第26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规模已达2.77亿,半年增幅为18.6%。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正日益趋强。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越来越多调查显示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网络媒介,为利所趋有许多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在网上发布不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其中,“黄色污染”对青少年的腐蚀则最为严重。所以,通过多种渠道适当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势在必行。而平时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是较多的,教师的作用便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肩负着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中小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起着传递人类文明的作用。所以应该加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而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应该先从教师入手,即加强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 1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一词是舶来品。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它的定义是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 2、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特殊性及意义 2.1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2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性 2.3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作者:————————————————————————————————日期: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新闻学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范妍妍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及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媒介内容的生产也从单纯的由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传统传播渠道发布,到现在由每个屏幕后的人在网络上发送信息,引起广泛关注与转发,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报道及再次传播。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表现入手,从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所担负的各个角色,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公域私域 英国学者汤普森和李维斯在80 余年前首次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媒介素养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形态的变化,媒介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以往媒介素养的研究往往研究受众或传媒人或官员这样单一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进入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之后也有研究公众在参与传播过程中的表现所带来了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研究院彭兰教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一文,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三者的关系,从制度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素养的意义及媒介素养科学体系的形成。探究在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与媒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担负的各种角色,所面临的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素质与能力,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这也是本文所要追寻的答案。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发表时间:2019-01-08T11:23:54.2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8期作者:班汉祥吴悦 [导读] 近年来,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00875;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02 信息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手机普及和智能化、文化娱乐化、自媒体盛行为特征的新阶段。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与媒介的联系越发加深了,人对媒介的依赖空前加重了。社会影响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也因而进一步凸显。但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发展则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融入语文学科、渗透进其他学科、专开校本课程三种形式,无法完全满足现实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与实践相对应,理论研究主要关注课程设置、媒介素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学内容三个层面,试图为媒介素养正名,推动后者的教育实践。其中,课程设置研究试图证明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课程的合法性,为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既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辟出专门、独立的空间。这类研究最激进和彻底,难度和阻力也最大。媒介素养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试图为媒介素养融入、渗透进其他学科铺平道路,而不改变现有的课程。这类研究相对保守和稳健,在实践中的收效也更大。教学内容研究最为具体务实,主要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不仅可以为媒介素养专设课程所用,也为媒介素养教育渗透进其他学科提供了借鉴思路和有效抓手。 无论是课程设置研究,还是学科关系研究,实质上都是在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走向。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需要新的阐释角度和理论支撑。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不纠缠于具体的课程教学,而从教育的终点——培养目标和教育成果层面立论,这值得媒介素养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它和媒介素养是怎样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能得到确认和证明吗? 一、核心素养的特征、目标等方面与媒介素养存在共性 核心素养的概括性描述是“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词含义丰富,它们既是核心素养的限定特征,又是其现实目标,还是其未来作用:所谓核心素养,是能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培养核心素养,是为了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核心素养,就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在这几个层面上与核心素养高度相似,同样对 “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当代社会,是媒介的社会,社会生活充斥着媒介并被媒介所影响。媒介素养教育所培养的认识、使用、理解、批判媒介的能力,正是今天社会生活所迫切需要的。其次,无论是否上学,学生终身都会接触媒介,因而媒介素养是终身受用的素养。学生们不但生活在实在的学校环境中,还生活在隐性的媒介环境中;学成毕业之后,学生将脱离学校环境,而暴露于更加丰富、冗杂的媒介环境之中。漫长的人生中,一直陪伴着人类个体的,不是学校、老师和同学,而是各式各样的媒介。面对和处理这种现状正需要媒介素养的支持。 今天的媒介已经渗透到时空的各个角落。正因如此,媒介素养便自然成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而在这两个层面上和核心素养相融相通。 二、“信息意识”是核心素养体系对媒介素养的专门定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体系,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信息意识”是核心素养体系对媒介素养的专门定位。 从宏观定位和上位概念来看,“信息意识”是十八个基本要点之一,属于“自主发展”方面的“学会学习”素养。从具体内涵来看,“信息意识”指“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而学界对媒介素养的说法更加多样。如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于1992年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又如传播学者鲁宾所言,媒介素养包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对媒介信息受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等方面强制作用的理解;还包括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 比较以上两个概念可以发现,二者在时代背景、能力的作用对象、能力内涵等方面高度相似而略有不同。时代背景方面,二者都是在媒介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而信息意识更强调今天“互联网+”等现实具体的媒介发展趋势。能力作用对象上,二者都关注信息,而媒介素养更为关注信息的载体——媒介。能力内涵方面,二者都注重对信息选取、理解、运用等多层次的能力,推崇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批判的思维,同时兼顾媒介伦理和信息安全。 因此不难看出信息意识和媒介素养的关系:信息意识的定义更为具体,而媒介素养的概念范畴稍大,二者基本上是包含的关系——信息意识属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而相比其他十七个基本要点,信息意识又是最贴近、最契合媒介素养的一条。因此不妨说,作为“媒介素养”的近似概念和从属概念,“信息意识”是核心素养体系对“媒介素养”的专门定位。换句话说,“媒介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这一专门定位的设置,从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的立场上,确证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媒介素养又能辐射到核心素养的其他层面 核心素养体系中各个内涵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统一的。媒介素养既能立足于“信息意识”,在核心素养体系中据有一席之地,也必可以辐射到核心素养的其他层面。从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来看,媒介素养是随处可见的。 文化基础方面,人文底蕴,包括学生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媒介素养中,学会鉴别信息源的信度,就是学生学习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时重要的、前提性的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在今天“情怀”泛滥、理性不足的媒介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和媒介素养所强调的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批判的思维不谋而合。 自主发展方面,学会学习,包括选择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信息意识就是其中的基本要点。今天的“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是指如何利用媒介来学习,而不受困于“知识鸿沟”和“数据海洋”。健康生活,包括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媒介素养会教给学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对西安两所中学学生的调查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对西安两所中学学生 的调查 为了解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笔者以西安市交大二附中和杜陵镇杜陵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深入了解他们接触媒介的情形。此外,还走访了学校的老师和部分学生家长。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经编码后,输入Excel数据库中,并使用SPSS17.0软件数据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了频数、百分比等统计。 调查结果分析 1.媒介拥有情形 依照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受调查学生家中拥有媒介的情形如下:在400份问卷中,电视是拥有率最高的媒介,达到95.8%,其次是手机,达到79.8%。最少的是收音机,有36%。从图1能够看出:都市与郊区家庭拥有收音机和手机等媒介的情形差不多相同,而在报纸杂志和电脑上相差较大。 在400人中有17人家中没有电视,其中8家是都市家庭,全

部是为了让小孩用心学习把电视搬出了家门。报刊杂志的拥有率,都市与郊区差距明显。都市有132人填“有”,而郊区只有35人。拥有比例最小的是广播,64%的人表示从未接触过广播,即使家里有收音机也专门少听过。手机作为通信工具,都市与郊区家庭的拥有率几乎没有差别。但都市与郊区学生的拥有率还存在一定差距。都市学生中122人有自己的手机,而郊区学生只有52人有手机。而在所有有手机的学生中,只有44%的人明白手机报。 由于经济因素,电脑拥有率在城郊家庭中相差也较大。155户都市家庭有电脑,而郊区家庭只有62户有电脑。 2.大众媒介进展不均,电视媒介深入人心 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介正出现出截然不同的进展特点。不管从媒介拥有率依旧从接触频率上看,电视都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大部分学生在最常接触的媒介中选择了电视,在选择两种以上媒介的学生中,又以电视和其他媒介搭配居多,由于郊区学校在课业负担、学校竞争以及家长对学生学习重视程度等方面要小于都市学校,郊区学校学生看电视的频率高于都市学校学生。广播关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既熟悉又生疏,阻碍力专门低,即使拥有收听终端但专门少人经常收听,在受调查者中高达63%的人平常不接触广播;只有10.8%的人每天收听广播,其中大部分是在上下学路上用手机收听。手机、网络这类新兴媒体的阻碍力明显高于印刷媒介,这一点在郊区学生中表达较明显。 3.媒介内容选择以娱乐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