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司汤达_红与黑_的悲剧意识

浅论司汤达_红与黑_的悲剧意识

浅论司汤达_红与黑_的悲剧意识
浅论司汤达_红与黑_的悲剧意识

第17卷 第6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Vol.17 No.6浅论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

姚亚波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 315100)

摘要:《红与黑》是一部浸透着悲剧意识、具有悲剧美的作品。它运用了悲剧的艺术特点,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等在主人公于连身上的集中体现,揭示了于连的悲剧命运和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及性格原因。

关键词:《红与黑》;司汤达;于连;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50(2004)06-0017-03

收稿日期:2004-09-05

作者简介:姚亚波,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研究实习员。

《红与黑》在当时曾一度遭到冷遇,而今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学名著。它为司汤达赢得了“现代小说之父”的巨大声誉。100多年来,它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传播,受到人们的喜欢。在我国《红与黑》是有关专家学者最钟爱的外国经典小说之一,受到深入探讨,获得了丰硕成果。笔者认为:浸透着悲剧意识具有悲剧美的作品,它出色地运用了悲剧艺术手法,揭示了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命运和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与性格原因,从而使作品拥有了振聋发匮、引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认为,戏剧冲突有三种:“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发生的冲突,这些情况本身是消极的,邪恶的,因而是有危害性的;第二,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这些自然条件虽然本身是积极的,但对于心灵,却带有差异对立的可能性;第三,由心灵性的差异面产生的分裂,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因为它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1] (262)这三种冲突即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冲突,由此导致了命运悲剧、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当我们以黑格尔的理论去观照于连悲剧的时候,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在于连的悲剧中,正包涵着这三种悲剧元素。

于连的悲剧首先是命运的悲剧。作品开篇就点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是小儿子,但因身体瘦弱爱读书而得不到他父亲的欢心,常被父兄作为出气筒,遭受身心的折磨。命运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于连悲剧的一生。于连不想屈服,他奋起抗争,想要出人头地,摆脱那个阶级,享受财富、权势、地位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他成为 “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2] (6) 。凭借着老军医教给他的拉丁文和谢朗神父的推荐,于连成了市长家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然这正是他迈开了命运悲剧的第一步。于连在去市长家之前,在教堂的跪凳上发现一张碎纸片 “它摊开在那儿,好像是为让人看似的。他看见:‘路易?让雷尔在贝藏松达伏法,其死刑执行及临终时刻的详情细节……’这张纸残缺不全。在反面可以看到一行字的头三个字:‘第一步’”[2] (19-20)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巧妙暗示,纸上的死刑犯不仅姓氏和于连一样,还有相同的经历,他也去了贝藏松(神学院),这喻示着于连的悲惨结局。认识德?雷纳尔夫人并怀着仇恨想征服她的念头,则揭开了于连命运悲剧的序幕。悲剧的第二步就是去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他自身种种不受欢迎的表现以及阴森伪善的神学院本身不可抗拒地把于连推向了命运的漩涡。他不得已做了德?拉莫尔候爵的秘书,走入上流社会,为改善地位,又与清高、傲慢、虚荣的德拉莫尔小姐纠缠。于连一步步踏上了不归之路。于连所走的路似乎是命运注定的,他异常崇拜拿破仑,渴望能当上将军。孩提时,看见拿破仑威武的骑兵,便发狂地热望进入军界。然而他却降生在复辟时代,没有财富,没有

18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良好的出生,梦想得不到实现,当教士是唯一留给平民的职业。然而,残酷的现实与自身的矛盾,使他最后选择了死亡,以体面的方式结束自己痛苦而短暂的一生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命运的捉弄下就这样消失了。

于连的身上折射着司汤达本人的影子,于连的命运悲剧,也是作家本人死亡情结的体现。从最早的岁月起,对死的着迷就缠绕着司汤达。他对死亡的初次感受是5岁时和父母参加的葬礼,7岁丧母增强了他对死亡的认知,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828年后,司汤达陷入了对生活的绝望,他曾数次试图自杀,立下的遗嘱达6次之多。在《红与黑》中,对于连来说,“死亡在他眼里并不可怕,他的整个一生仅仅是为了不幸做准备的长期过程,……”[2] (348)。

其次,于连的悲剧亦是社会悲剧、时代的悲剧。司汤达一向重视将主人公置于同性格的形成和命运发展密切相连的特定社会环境之中,于连的思想和性格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和演变而来。小说以“1830年纪事”作为副标题,反映的就是王朝复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通过描写教士、贵族与自由党人之间错综复杂的争斗,揭示了19世纪初中叶法国社会复杂情状。作为平民阶级一员的于连正处于社会的夹缝中,他千方百计想摆脱自身所处的阶级地位,实现飞黄腾达的个人野心,从而得到拿破仑式的金钱、地位与爱情。但这两股势力在阻止于连的欲望时却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当他真正爱上了德·雷纳尔夫人,本城新贵瓦尔诺先生则恼羞成怒,醋味大发,给市长先生写了一封匿名信,街头巷尾流传的风言风语生生隔断了热恋中的一对男女。在贝藏松神学院,于连因为思想激进,被视为“异端”。因是皮拉尔神父的“宠儿”而陷入阴谋,经常落入想夺取院长职位的对立教派的圈套中。同样,于连想利用候爵女儿玛蒂尔德小姐进入上流社会,彻底改变平民的身份,而当两人谈及婚嫁时,教会又出面干涉。一封由听德·雷尔夫人忏悔的教士起草的信彻底粉碎了于连的梦想,把他从云端狠狠摔向地面。于连的一生被别人左右操纵着,虽然他也有抗争,但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当于连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过是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时,他就拒绝上诉,拒绝忏悔,用生命的终结表示他对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的最后抗议。

第三,于连的悲剧更是性格和气质的悲剧。于连在去拉莫尔候爵家前,皮拉尔神父就担心:“……在您的性格里有着一种至少对我来说是难以说清楚的东西,如果您得不到发迹,您将要受到迫害。对您来说,没有折衷的余地。千万别抱幻想。别人能够看出,他们跟您说话,并不能使您感到高兴。在像这样的一个重社交的国家里,您如果不能得到尊敬,您就注定要遭到不幸。”[2] (182)神父的担心便是一种了解了于连性格后的预言和警告。柏杨就这样认定:“一个人悲剧,往往是个性造成的,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往往是个性的产物”[4] (442) 。于连的性格及其矛盾性和冲突性是造成于连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他既有强烈的自尊,却又深深地自卑;既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上进青年,却又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择手段的虚伪之人;既有反抗的热情,又有软弱的妥协。这样,具有深刻矛盾对立的两重性格造成了于连的痛苦人生。幼年的于连,就异常的敏感,内向沉静,自卑胆怯,又极度自尊,同时在骨子里深深地根植了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坚强信念。正是这种热情,使他只能选择努力向前,而不做像他朋友富凯一样的人。德国悲剧理论家和剧作家莱辛就这样认为:“因为是性格选择事件,而不是事件选择性格”[5] (8) 。极端的温柔和极端的残暴两极性格如此矛盾地统一在于连身上。相由心生,尤其是对眼睛的描写: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平静的时候,闪耀出沉思和热情的光芒,在这一瞬间却又流露出最凶狠的憎恨表情[2](1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流露的是他最本质的东西,这里显示了“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司汤达对人物内心世界描摹的入木三分,也给小说奠定了矛盾的基调。

于连的家庭是没有温情的。童年起就失去母爱,又得不到父亲的喜欢。因体弱,被认为是家里的累赘,“以提供收入”为特点的家里人都鄙视他,他总是挨打。他认为自己“也跟弃儿差不了多少,我的父亲,我的哥哥们,我的全家都恨我”[2] (27),他形容自己的父亲用了“可怕”一词,对两个粗鲁的哥哥,是怀着“毫不掩饰的轻蔑”。同时,他们对金钱的贪婪又令人不齿。当好心的老军医教于连拉丁文和历史时,反而“要出工钱给索雷尔老爹,把他小儿子的时间买下来” [2] (14) 。由此可见,这个家对于连来说是地狱。他急切想从这个家里逃出去。这种环境给于

第6期 姚亚波:浅论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19

连的性格打下了阴沉的基调。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说:“一切事物都是开头最重要,尤其是对年幼的。因为年幼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445) 。于连自己也承认:“我从小就遭到父亲的憎恨;这是我最大不幸之一。”

于连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更是糟糕,对其影响是致命的。他清楚地知道他未来的命运全靠老本堂神父谢朗,尽管他完全不相信天主,却熟练背诵拉丁文《圣经》以讨得神父欢心,第一次用虚伪赢得了去市长家里当家庭教师的际遇。能去市长家里,看来似乎是生活给他铺设了幸福之路。其实不然,在市长家里,他仍是非常痛苦。他鄙视贪婪、吝啬的市长等权贵,却又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不得不时常瞻仰那副尊容,并时时处于“备战”状态。更多的时候,只能让他感到对上流社会的仇恨和厌恶。这个社会接纳了他,其实只是“让他坐在长餐桌的最下端”,市长家的优越环境,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根本的益处,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多疑和狭隘。在贝藏松神学院的学习生涯,则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他认为“重要的是为自己设计出一个全新的性格来”,这个全新的性格完全是为了适应这个黑暗的环境的。但是,“人的性格是扎根在骨头和血液里的”[4] (443),是很难改变的,“不管怎样低声下气、装疯卖傻,也没有用处,他不能够讨人喜欢,他太不同了。”在德·拉莫尔侯爵身边工作的时间里,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完全腐蚀了于连的灵魂,不仅从外貌上消除了外省人的痕迹,成为一个“花花公子”,更是彻底改变了他的心灵和信仰,进而沦为他敌对阶级的工具,“按照给我勋章的政府的方针行事”。

当他得知希望彻底破灭时,受强烈刺激的于连在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下枪杀德·雷纳尔夫人。这其实是他本能的反应,平时艰巨的隐藏终于受不住了这强有力的冲击。于连的悲剧受时代和环境影响极大,但更是由其性格决定的。于连的悲剧更多地体现为性格悲剧。

综上所述,于连的命运是融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于一体的。读司汤达的《红与黑》,不仅仅要读懂于连,更要读透于连的悲剧精神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憾。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援引狄克逊的话说,“只有当我们被逼得进行思考,而且发现我们的思考没有什么结果的时候,我们才在接近于产生悲剧”,并补充道,“悲剧并不满足于任何思考的结果”[6](279) 。我们不能满足于剖析悲剧产生的原因,而要思索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启示。尽管小说中的人物本身是平凡的,然而他在各种环境中与命运抗争中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与坚强意志则是令人感动的。他们追求着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社会,追求着一种无法实现的人类之爱,正是在这无望的追求中,我们感受到人类伟大的悲剧精神,它昭示着一代代的后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9.

[2]司汤达.红与黑[M].郝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张中锋.探寻《红与黑》潜在的心理世界[J].济南大学

学报,1996,(4):37.

[4]吴讯责.外国名家名言精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

[5]董俊峰.英美悲剧小说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Tragic Sense in Stendhal’s Novel Le Rouge et Le Noir

YAO Ya-bo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 315100)

Abstract: Le Rouge et Le Noir is a novel full of tragic beauty with tragic sense and it demonstrates three conflicts, namely,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 and man and himself. And it also reveals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causes of Julien’s tragic fate.

Key words: Le Rouge et Le Noir;Stendhal; Julien;tragic sense

论李煜词论文

学习中心编号:174 学习中心名称: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李煜词》 学生姓名潘愈丹 学号1521740353006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日期2017年4月23日

目录 摘要 (3) 一、李煜词创作的背景 (4) (一)李煜简介 (4) (二)李煜生活经历 (5) 二、李煜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6) (一)李煜词前期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6) (二)李煜词后期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7) 三、李煜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8) 参考文献: (9)

论李煜词 摘要 李煜生在在动荡的年代,唐诗已经走完了灿烂光辉的历程,晚唐的最后一抹晚霞也消失了它的光辉。五代词人的星辉日渐闪亮。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的词,就数量上来说,可信为他本人所作的,不过三十余首,比起温、韦及冯延巳来,可说较少。但他的词,却能以己少许,胜人多许。人们对于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往往给予较高的评价,如清谭献在《复堂词话》中所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李煜作为一个荒淫无能的亡国之君,他的词却能为人们长期传诵,引起许多人的强烈共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本文拟从李煜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等方面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李煜,诗歌,艺术特色

一.李煜词的创作背景 (一)李煜简介 评论文学作品必须“知人论世”,因为文学作品是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情趣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气息的反映。尤其是诗词。因此,要正确评价李煜词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与他的人生遭遇结合起来。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文献太子卒,他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元宗十九年,立为太子。元宗南巡,太子留金陵监国,九六一年继位,时年二十五岁。在位十五年。九七五年,宋将曹彬攻破金陵,李煜出降,第二年到汴京,封违命侯,后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七夕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终年四十二岁。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天才词人。他自小便生活在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父亲李璟,“多才艺,好读书,善骑射,”他的书法学羊欣,善八分书。“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两个弟弟(韩王从善与吉王从谦)富于文艺修养。两位夫人(大小周后)精于音律歌舞。大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曾补全霓裳羽衣残谱。 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李煜更是博通众艺,造诣甚高。工书:有《书述》一篇,自谓得卫夫人及钟王镫法,有聚针钉、金错刀、撮襟诸体。黄庭坚《跋李后主书》谓其“笔意深婉”,《宣和画谱》说他的金错刀书“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善画:《梦溪补笔谈》卷二:“后主善画,尤工翎毛。”(“墨竹清爽不凡。”(都穆《寓意篇·题后主墨竹》)“所画林木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知音律:徐铉为李煜作墓志铭,说他洞晓音律,精别雅郑,“曾为文论乐,以续《乐论》”(徐铉《骑省集》)宋邵思《雁门野说》:“南唐后主精于音律,凡度曲莫非奇绝。开宝中,国将除,自撰《念家山》一曲,既而广为《念家山破》,其谶可知也。宫中民间日夜奏之,未及两月,传满江南。”精鉴赏:雅尚图书,藏书十万余卷。“多校雠精审,编秩完具,与渚国本不类。”(马令《南唐书·朱弼传》)内府书画至多,“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梦溪补笔谈》卷二)李煜“为文有汉魏风”,著雅颂文赋凡三十卷,又著《杂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典论》。”(马令《南唐书·后主传》)李煜的艺术才华与他

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简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摘要]李煜是我国词中帝子,亦是南唐亡国之君。因其个人经历的特殊性,造就了李煜词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特点的高度性。本文从作品中所呈现的思想内容、李煜对艺术技巧的创新和作品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映三个方面对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李煜词内容艺术特点 一、前言 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洞晓音律,工书善画,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尤以词见长。李煜在治理国家上无疑是失败的,他的享乐、懦弱、优柔寡断和信佛佞佛最终使他成为亡国之君。可谓是:“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苦痛的遭遇,才成就了李煜词更高的艺术魅力。 李煜存词三十余首,由于经历由帝王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他的词明显表现出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风貌。前期的词主要是宫廷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反映,其间也有一些离情别绪的抒写;后期的词主要是表现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以及今昔对比的凄凉与哀痛。李煜词在两个时期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纷繁复杂的情感内容 李煜生于帝王之家,从小在文化环境中长大,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父亲李璟在词作上的成就对李煜以后的词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李煜自身的佛教素养对其思想的影响甚远。宫廷中的文化氛围也是李煜之后能够成为一代词的大家的重要因素。因此,帝王身份带给李煜丰富的文化素养,对于李煜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李煜在这个时期过的是极尽奢华的享乐生活,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这首词没有太大的思想内涵,而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奢侈的生活状态,其

红与黑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5篇

红与黑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5篇 《红与黑》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以下是整理的红与黑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5篇,欢迎阅读参考! 红与黑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1)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着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

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公元937年生,978年被赐毒酒死。他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称蓬峰居士,徐州人,是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他整个青年时代是在他长兄文献太子的迫害下度过的,25岁继位后,史书记载他“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重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周后死后,李后主立小周后为继室。他沉湎于丝竹歌舞,很少关心日蹙的国势,南唐小国被灭是不可免的。李后主也曾挣扎过,但国家迅速灭亡,他是负有责任的,战败被囚后他后悔不听潘佑、李平的忠谏一事也可为佐证。李煜虽不属昏庸无能的君主,但朝政上是无可称道的。他在文艺方面却可谓名副其实的才子。他:“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为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室;载笑载言,不忘经义。”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文均通,尤精于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着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然大多佚失,他和其父南唐中主李璟合着有《南唐二主词》。 李煜的词,基本上属婉约派,但又不尽然。他的生活境遇、精神状况与文学素养诸因素熔炼出其词遗世独立的艺术风格。 亡国前,他的词主要是描写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除有的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具有真实爱情因素的作品外,整个风格柔靡绮丽,是梁陈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亡国后,他的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大多是“以血书”的。或叹怨孤寂之苦,或惆怅梦幻之景,或抒写对人生厌倦之情,字里行间渗透了他失去政权后,“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与巨痛,流露出对豪华景象的眷恋和对冷酷现实无可奈何的情绪。风格也与前不同,摒绝了浓厚的脂粉气,显得哀怨凄恻。虽说格调未免过于低沉悲凉,但词的思想内容要比前期的深刻得多,艺术也更臻成熟。亡国后为宋所俘,他在生活与创作上都有了一个大的转折点。 李煜的词具有精湛的艺术性,它情酽如醇,词语凝练,真实自然。小词不小,语浅意深。词人娴熟于经济的白描手法,勾勒色彩鲜明、真实生动的形象,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赋抽象之物以具体可感,使无生命之物变得有生命,恰到好处地表现不同的人物相异的心理状态,或描绘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的不同情感。 一、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 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上阕从惜花写起,"桃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桃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

读红与黑有感_红与黑读后感600字5篇

读红与黑有感_红与黑读后感600字5篇 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我们读完后也禁不住问自己,我们是不是那少数的真正为自己而幸福的人?下面是精心为大家精心精选的红与黑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红与黑读后感600字 (一)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主角于连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农民的儿子,通过自己两个女人跻身上流社会,而最终却被陷害成为了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对于于连,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可以说他是个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小人物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认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厕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当中。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

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为此,他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每每在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因此,他的计划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接着应该在制定一个计划。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对死亡。 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我们读完后也禁不住问自己,我们是不是那少数的真正为自己而幸福的人? 红与黑读后感600字 (二)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著名小说,记叙了主人公于连借助个人努力与奋斗一步步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 出身无名又怎样?它不能说明你一生都默默无为;希望渺茫又怎样?它不能代表你离成功绝无可能;路途漫长又怎样?只有走过才晓得苦尽甘来。于连他不因地位低下而低头,敢于俯瞰权贵,他扼住了命

李煜词特点及艺术成就

李煜词特点及艺术成就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篇十:李煜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1、朴素坦率的神秀之色,带来词作艺术的革新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我以为, “神秀”的正是洗却铅华、纯用白描手法表达人物内在神情的工力和自然而又生动的刻画人物、环境及内心感情的艺术特色。而周济“粗服乱头不改国色”所说的正是李煜放荡不羁,不加修饰的直白与坦率的艺术技巧与贯穿全篇的凝练的词魂。 李煜词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李煜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成就我们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先看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原是来自民歌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技法, 其特点在于不假雕饰, 以精炼的文笔对事物进行勾画, 其特色表现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不论是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这种表现手法都贯穿李煜一生。李煜在语言运用上的另一个特点, 是语言鲜明、形象、生动。这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在对人物个性特征和客观环境等进行刻画与描绘当中表现出来的。一是,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 用形象的比喻来刻画自己的思想意念。如《虞美人》结尾: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悲愁形象地比喻为一江浩荡无尽的春水, 其奔放倾泻之势卓然可见。《清平乐》结句: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写寸寸芳草之远接天涯, 以喻愁情没完没了, 既形象生动又显出缠绵宛转之意。二是,他的词突出意象的特点, 强调人物的活动如: 心向人微露丁香颗”、“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划袜步香

读红与黑有感2000字

读红与黑有感2000字 读过,爱过,活过-如果我可以为于连写一幅墓志铭的话。 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暴,在法兰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雷雷作势。拿破仑率领的铁蹄踏过大半片欧洲疆域,其英武的身姿,雷厉风行的铁血手腕触击着无数热血青年的不甘平庸的灵魂。那是贵族俯首称臣的时代,那是有志青年成就英雄梦的时代。当一代帝王的陨殁,贵族卷土重来,王政复辟的强压下,多少人心中熊熊燃烧的热火好似就被突然冰冻住了般,就此浇灭,只剩下余烬还温热着。 沉醉于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少年只能从书中窥见其的无限辉煌了,即使这样,也淹没不了少年的向往之心。木匠的儿子,这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这是他极力想擦去的灰尘般的渺小。 清秀的面庞,俊朗的身姿,第一眼相见便注定了往后的坎坷经历,或许是与丈夫那截然不同的善良的气质,于连就这样为瑞纳夫人所吸引。尽管十岁的差距,尽管身份地位的悬殊,瑞纳夫人就这样义无反顾得爱上了。而对于连来说,恋爱的欢愉起初只不过是对权贵的蔑视,对不可一世的瑞那先生的不屑嘲讽和报复。孩子的高烧不退,加重了瑞那夫人心中的内疚,使她开始对这段不忠的恋情开始了悔恨的审视,可最后于连的欲擒故纵又使瑞那夫人欲罢不能。

满城的流言蜚语迫使于连远走他乡,神学院的修习让他再次感受到了身份等级的悲哀。拉穆尔府的金碧辉煌,高贵华丽向于连敞开了怀抱,秘书的小小职责又仿佛昭示着他不会安于现状。冷淡的神情,不屑的态度这一孤傲清冷的形象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收获了拉穆尔小姐的芳心。欲擒故纵的伎俩再次上演,两人就这样相爱了。身份地位的悬殊却痛击着拉穆尔小姐的神经,她对这样的恋情表示厌恶,转而之化为对于连的蔑视淡漠。这样一次次的反反复复折磨着于连,仿佛这次是真正的爱情降临,考验着这位木匠儿子的耐心。为了挽回这段本就不平等的恋情,于连转而向菲华格夫人求爱,那一封封誊抄的情书是他努力的不懈。最终这一战术奏效,拉穆尔小姐重又回到他的怀抱。向父亲的摊牌,最终赢来了于连身份的提高,那尊贵的姓氏使他的自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时,瑞那夫人的一封信打碎了这所获的美梦,少年意气的冲动愤怒,砰砰两枪宣泄了这一极度的不满,也埋下了少年最后被悲剧的种子。 瑞那夫人和拉穆尔小姐的奔走也抵不过于连求死的心意。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拉穆尔小姐买下了他的头颅,瑞那夫人在他死后的三天,吻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断头台上的于连回首其短暂的一生,是否有其不甘和遗憾呢? 无疑,读于连,就是在读司汤达,那个早年追随拿破仑征战欧洲,

论李煜前期词

论李煜前期词 摘要:抛开学界对李煜前期词”内容狭窄” 、”格调不高”之类的成见,从词发展的客观实际历史地看待李煜的前期词,可以发现,李煜前期的一些词作在情感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已经相当成熟,为其后期词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做好了铺垫,并为词在有宋一代的蓬勃发展导夫先路。 关键词:李煜前期词情感内容艺术风格 词学研究者多以公元975年宋灭南唐为分界将李词分为前后两期:南唐时期(937-975)和南唐灭亡后的北宋时期(976-978)。其前期作品18首,后期作品14首,后期作品少于前期。而奠定其在中国词史上重要地位的,主要是其后期的14首作品,后世研究者也在李煜后期词上用力甚深,着墨更多。 相较而言,李词研究者对其前期18首作品的研究却不够深入,且大多评价不高,尤其是早期研究者,如游国恩说,“他前期有些词写他对宫庭生活的迷恋……是十足的亡国之音”,或概而言之一句话“内容狭窄”、“格调不高”,少有能给予客观评价者。本文拟对李后主前期的18首词进行细致研究,以期其前期词有一个更为客观和公允的评价。 一、李煜前期词的情感内容及表现 李煜的前期词,是指其在南唐灭亡被俘入宋之前的39年(937-975)里所创作的18首词。南唐时期,李煜从小受父亲李璟的华彩文章和风流倜傥的诗人气质的影响,过着豪门贵族子弟那种声色犬马、风情旖旎的豪奢生活,爱和美支配着他整个的人生观,因此,李煜前期词的情感内容大都表现豪华与艳情的生活,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1、李煜前期作品以“怀人”为内容的作品从眷恋所爱之人出发,描写主人公离开爱人之后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描绘周围景物。 例如《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这是抒写一个欢爱的女子的小词”(詹安泰语),一个女子怀人的无限深情,被作者描绘得十分细腻感人。作品中描写的月、云、雁、莺、花等景物和无心睡眠、辗转反侧的思妇形象,都是为了表达主人公苦苦追忆离人及盼其归来的急切心情服务的。 2、以“宫女”为内容的作品集中表达了女主人公(宫女)的“愁”、“恨”和“思”的情绪,借助景物环境气氛,突出了女主人公心绪情态的描写。 例如《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公元937年生,978年被赐毒酒死。他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称蓬峰居士,徐州人,是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他整个青年时代是在他长兄文献太子的迫害下度过的,25岁继位后,史书记载他“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重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周后死后,李后主立小周后为继室。他沉湎于丝竹歌舞,很少关心日蹙的国势,南唐小国被灭是不可免的。李后主也曾挣扎过,但国家迅速灭亡,他是负有责任的,战败被囚后他后悔不听潘佑、李平的忠谏一事也可为佐证。李煜虽不属昏庸无能的君主,但朝政上是无可称道的。他在文艺方面却可谓名副其实的才子。他:“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为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室;载笑载言,不忘经义。”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文均通,尤精于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着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然大多佚失,他和其父南唐中主李璟合着有《南唐二主词》。 李煜的词,基本上属婉约派,但又不尽然。他的生活境遇、精神状况与文学素养诸因素熔炼出其词遗世独立的艺术风格。 亡国前,他的词主要是描写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除有的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具有真实爱情因素的作品外,整个风格柔靡绮丽,是梁陈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亡国后,他的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大多是“以血书”的。或叹怨孤寂之苦,或惆怅梦幻之景,或抒写对人生厌倦之情,字里行间渗透了他失去政权后,“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与巨痛,流露出对豪华景象的眷恋和对冷酷现实无可奈何的情绪。风格也与前不同,摒绝了浓厚的脂粉气,显得哀怨凄恻。虽说格调未免过于低沉悲凉,但词的思想内容要比前期的深刻得多,艺术也更臻成熟。亡国后为宋所俘,他在生活与创作上都有了一个大的转折点。 李煜的词具有精湛的艺术性,它情酽如醇,词语凝练,真实自然。小词不小,语浅意深。词人娴熟于经济的白描手法,勾勒色彩鲜明、真实生动的形象,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赋抽象之物以具体可感,使无生命之物变得有生命,恰到好处地表现不同的人物相异的心理状态,或描绘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的不同情感。 一、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 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上阕从惜花写起,"桃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桃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

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

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 摘要:李煜的前后期词作贯穿着同一种底色——悲剧意识。本文着力探索的是他的悲剧意识的由来,从词的这个体裁以及他的遭遇按前后期分别进行分析,亡国前他的悲剧意识多半与他的出身遭遇和天赋有关;而亡国后则主要是他的痛苦生活和矛盾情绪相关的。 关键词:李煜;悲剧意识;原因 Discusses Li Yuci to seep the tragedy consciousness reason shallowly Abstract:The Li Yu adjacent periods word does is passing through the identical kind of bottom color - - tragedy consciousness. Wha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is 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 origi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separately from his bitter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adjacent periods, before perishing the country, 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 mostly with his family background bitter experience with the talent related; But after perishing the country, is mainly his painful life is related. key word: Li Yu; Tragedy consciousness; Reason 关于李煜词中透露的悲剧意识,已经有很多学者论述到,而且也论述得很透彻,有关于他前期词中的悲剧意识的,更有探讨他后期词深沉的悲剧意识的,在这里,我主要研究的是他的悲剧意识的由来,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无法摆脱的悲剧意识。在他的后期悲剧意识的原因中我发现他的悲剧意识如此浓厚还与他遭受劫难,对人生价值与自我生存意义的探索十分相关。 李煜(937——978)是五代南唐国的第三代君主,也是其末代的小皇帝。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南唐后主。他擅长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名。语言生动,充满了对身世及现实的吟叹情绪,其作品在题材及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他于二十五岁(961)承接王位,但到三十九岁(975)那年即国破家亡,被宋兵俘虏并押送到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看管。过了三年,终于因心怀怨愤而被宋太宗派人用药毒死。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些感人伤怀的句子都是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千百年来,李煜在人们心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然而史册记载,李煜却是一个昏庸懦弱的君主。他拥有着先天的悲剧个性,同时也有着后天的悲剧经历,这些都导致了他的人生以悲剧结尾。而他,正是以其薄命君王的遭遇,造就了绝代才人的勋业,恰是南唐国祚的结局,玉成了李煜词作的升华。李煜作为南唐小国的亡国之君,政治上一塌糊涂,一味享乐苟安,称臣纳贡,词作却为何如此受人推崇?我以为,除了他词作的高度艺术性以外,还与他词作中所浸透的悲剧意识有关。 那什么是悲剧意识呢?那便是事先认定了一切都是虚无、幻灭,一切都是昙花一现,一切终将归于悲剧结局的思维方式,它是繁华落后的苍凉,是人群中的寂寞,是理智人生的清醒底色。而李煜的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不论是他贵为君王还是沦为一介阶下囚,他的词作始终渗透着一种悲剧意识,只是这种悲剧意识越到后期越是浓厚!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什么造成了他词作的这种悲剧意识呢? 一、词本身婉约而感伤的特性,使他的词带有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 杨海明《唐宋词史》认为词最乐于抒写,也最擅长描摹的就是一种近似于涟漪状态的“心绪”和“心曲”,词在整体上表现出相当的“南方文学”特色,以婉约为正宗。清代纳兰性德《古风·填词》中也说:“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这些都显现出整部词史两个总体上的特点:一是它的“悲剧性”,一是“伤感性”。李煜以词这种文体作为我手写我心,宣泄内心情感的途径,表达的多是一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忧伤之情,表现的人物形象是没落的帝王、亡国的囚徒和精神的流浪者。而且,词中映入眼帘的都是泪、梦、愁、恨、哀、寒等等表示愁怨的字眼。 “春花秋月何时了?”闺怨、时难、悲亡、人生苦短,种种愁怀积贮于胸,人何以能堪?正因如此,词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引入一些能使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的因素,或者通过自己内心平静下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内容梗概 故事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法朗士——孔德省的维立叶尔小城。主人公于连是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以自己的出身寒微为耻,自幼便由衷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在大革命时期那样从军立功。可是他生不逢时,于是就转而希望得到教会的职务,那是王政复辟时代唯一留给平民的晋升之途。 于连在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时,俊美的容貌和文雅的举止令德·瑞那夫人对他倾心。于连则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和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主动向她表示爱情。一封匿名信使私情败露,于连被迫离开,转入贝尚松神学院。 神学院里,于连渐渐看穿了那里的尔虞我诈和教派纷争,失去了对教职的热情,堕入深深的忧郁里。后经彼拉神父推荐,他来到巴黎,成了木尔侯爵的秘书。 于连善于审时度势的才干深得侯爵赏识,被视为心腹。这时的于连隐藏起了心中的共和思想,开始活跃于社交界,并且逐渐地和侯爵的女儿玛特儿接近。玛特儿被于连所吸引。侯爵见二人木已成舟,无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就在于连踌躇满志、个人野心一步步得到实现之时,一封揭发于连劣迹的信由德·瑞那夫人处到了侯爵手中。刹那间,于连梦想已久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怒气冲天的于连拿着手枪跑到维立叶尔教堂中,找到正在做礼拜的德·瑞那夫人,向她连开了两枪,他本人也立刻被捕。 入狱之后的于连,从对短暂一生的反省和对世俗的名利野心的彻悟中,获得了清醒的认识和心灵的解放。玛特儿却因此更狂热地爱他,为营救他而四处奔走。于连和伤愈的德·瑞那夫人重逢,明白了真相的两人彼此宽恕了对方,陶醉在真正的爱情幸福之中。 在法庭上,于连控诉统治阶级通过惩罚他来惩罚所有出身贫寒但敢于跻身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最后,于连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抱着他的头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德·瑞那夫人在三天后也心碎而逝。 作品节选 《红与黑》,罗新璋译,浙江文艺1994年版,第四十四章 研究综述 1929年,在中国出现了《红与黑》的第一个中译本(马宗融译)。此后,重译、复译现象很多,名家名译包括黎烈文、赵瑞蕻、罗玉君、郝运、郭宏安、罗新璋、许渊冲和闻家驷等译本。在1980年代中叶,还曾引发了关于《红与黑》汉译的热烈讨论。

《红与黑》阅读心得体会5篇

《红与黑》阅读心得体会5篇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与黑》阅读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 《红与黑》阅读心得体会1 终于将司汤达的《红与黑》看完了,用的时间几乎可以让我忘记书前的内容,从最早的慕名看书,到坚持看书,再到被内容吸引而无法自拔的去看书,一本《红与黑》,让我对其产生了三种看书的感受。 慕名看书是因为这是一本世界名著,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次数被本书译者称为现今中国五十岁上下的知识分子没有不读的,甚至有学者说关于《红与黑》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的“红学”。很早就知道此书的我一直想找机会看,但是总是没有实行,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看到此书,可以说我是慕名看书的。 坚持看书。《红与黑》的名声早已远扬,不需要我在这里做更多的渲染,但是名声并不带表一切。当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的描写十分细腻,对人物的心里、事件的描述,都写的及其详细,作者甚至将生活的一些琐碎的事情的写到了,慢慢的让我有种拖泥带水的感觉,不太想去这看这本书,但是这毕竟是一本名著,我是慕名看书的,所以我一定要坚持看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看这本书如此之慢的原因了。 然而,当我把这本书看完之后,在总揽全局后想,就会发现此前让我感到有些拖泥带水的感觉的描写正是这本书的吸引人的地方。被内容吸引看书是因为看到书的下半部后,我被主人公于连的结局所吸引,我极其想知道于连最后的结局,想要直接翻到最后看结果,但又害怕遗漏中间的一些精彩内容,所以就压制着好奇心,一页页的去看。 谈到《红与黑》,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书中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维里埃(作者虚构的地方)一个木匠的三个儿子之一。书中描写了一个想要飞黄腾达,但却有着悲惨命运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有着两次的感情经历,通过这两次的感情经历,他找到了真正的爱情,而正是因为这两次的感情经历,让我们的主人公失

试论李煜后期词

毕 业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真我寄愁情,愁情现真我 ——试论李煜后期词 英文题目:The real one fills with worries, worries show real one ——Discussing Li Y u later word 姓 名 李里程 学 号 04011420 专业班级 中文04本(4) 指导教师 张君梅 提交日期 2008年4月28日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目录 引文 (1) 正文 (1) 一、李煜词之情感内涵 (2) 二、真我寄愁情,愁情现真我 (4) 三、李煜深情之表现 (8) 结语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真我寄愁情,愁情现真我 ——试论李煜后期词 李里程 广东省惠州学院中文系 516007 指导老师:张君梅讲师 摘要 李煜词在中国词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其后期词善于表达真我,寄托愁情的特点值得细细研究。本文就李煜后期词的这一特色展开论述,藉此展现李煜词高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李煜后期词真我愁情

The real one fills with worries, worries show real one ——Discussing Li Yu later word LiLicheng Chinese Department, Huizhou Univesity, Huizhou 516007, Guangdong China Instructor: Lecturer Zhang Junmei ABSTRACT Li Yu left a brilli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rms of word in the history ,he was good at self-expression in his late word, which was worth carefully studying on the character of pinning sorrow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states on the character of Li Yu’s late word in order to show superb artistic charm. Keywords Li Yu Late word self sorrow

读红与黑有感范文五篇

读红与黑有感范文五篇 读《红与黑》使我感受到于连身上那份固执的可爱以及对爱情的勇往直前;下面是我整理的读红与黑有感,仅供参考。 读红与黑有感一 这本书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爱情的悲剧也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于连!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对此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年轻有为的青年于连表面上看是被毁于病态的爱情实际上是被毁于当时病态的法国社会。

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狱之前的于连是在社会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就是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岁当上司令官”或者当上年薪十万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妇人的青睐以诱惑和征服贵族女人为”责任”;他要挤进上流社会要按照给他十字勋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并且准备干出满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为自己本是个大贵人的私生子;凡此种种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认社会的承认也即所谓”抱负”和”野心”之类。于连并非不能成功他其实已经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狱之后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诉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抛弃尊严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婿……这就是说福利莱神甫言之有理于连在法庭上辩护的确是一种”自杀”的行为。然而看看于连在狱中的表现读者不能不认为于连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是他的失败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读红与黑有感二 盏盏茶香,淡淡书香,交错纵横,散发一阵阵幽香,使人无法不沉迷于其中。茶,可以使人静心;书,可以使人高尚;一边品茶,一边读书,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儿时,在书的熏陶下慢慢向往《童话故事》中令人心驰神往

李煜前后期词作内容的比较

李煜前后期词作内容之比较 (东北石油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 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他的词独树一帜,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为人称道。由于其自身由一代君王沦为阶下之囚的独特经历,因此其作品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说,还是就艺术技巧上说,都达到了词的至高境界。 关键字:李煜前期后期词作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不为政治家们欣赏却为不少文人骚客钦佩的君主,他的词既有描写帝王之家的奢华绮丽,又有抒发阶下之囚的悲痛沉思。此人正是被称为“词中之帝”的南唐后主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他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颇具才气,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其为安定公期间,他就曾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然而出生在帝王之家,有许多事往往不能顺遂人愿,他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身为君主,李煜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是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学术界大多认为李煜词大体上以公元975年,宋兵南下攻破金陵。“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为界分为前后期两部分,前后期风格有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词作内容方面来比较李煜词前后期创作的的不同。 1.李煜的前期词 李煜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前期词作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生于皇家,长于皇家,自幼便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享乐、爱和美女配着他整个的人生观。他先后迎娶大小周后,奢靡的生活,爱情的滋润,使得这时的李煜词更多显现出一种闺阁气、脂粉气、富贵气。他酣歌醉舞,纵情声色。以《浣溪沙》为代表: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此诗描写的正是宫廷舞会,这个舞会不得不谓是奢华至极啊!红日高高挂着三丈有余,已是上午,可歌舞宴饮仍旧在继续,再看宫廷内部的装饰:金色的香炉,兽形的香料,红色绸缎制成的地毯,无一不在昭示着这场舞会的华丽,舞女的舞姿婀娜,舞步轻盈,红绣翻浪,连金钗下滑都不知不觉,可见狂欢是多么地投入,可

李煜词的特色

李煜词的特色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赋无所不能,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大约有30多首词流传到今天。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他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经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674年),宋太祖屡次谴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的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在人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在他短促的一生中,既有身为国主、享尽荣华富贵的经历,又有沦为亡国之君、做阶下囚的悲惨遭遇。这种前后荣与辱、乐与悲的强烈反差,极大地改变了李煜的性情与气质,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李煜前期的作品是指李煜在南唐亡国以前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词主要是对帝王宫廷生活的反映,主要描写宫廷豪华生活,宫中宴饮、美女佳人、缠绵情爱、浪漫倜傥,这些词大多刻画非常精细,很富有形象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槲珠》,写他对后宫豪华生活迷恋的《浣溪沙》,也有写离情别绪的《清平乐》……总之,由于李后主生活圈子窄小,囿于王宫御苑,接触的人物又局限于嫔妃宫娥,歌伎舞女,加之受传统文人词特别是晚唐五代以来花间词派的影响。因此,他前期的词尚未跳出花间词派的藩篱,绝大部分都是艳情词,表现的主要是男女相思、宫怨闺情、离情别绪和宫中的享乐生活。李煜作这类艳情词,陈廷焯说:确是风流秀曼,失人君之度的。前人也以风流才子,误做人主来概括李煜的这类词。作为南唐皇帝的李煜,在宋军的强大进攻面前,一筹莫展。由于他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因此,为了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李煜在偷安中又追求声色,企图以此来麻醉自己的思想,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他沉迷后宫声色,也许不单纯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是在国势日衰、家难日近,自己又无力回天,救国无术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促使他忘掉眼前的困境,企望在迷朦的花前月下、在钗裙乐曲中,舒展自己抑郁的心情,获得心理上暂时的平衡,用后宫的那种浮华艳情来消释政治上的失落感。所以,这个时期他更是以多作艳情词来打发时光,排遣矛盾复杂的心情。李后主这些艳情词写得生动逼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词对我们了解南唐的宫廷生活及宫中妇女的心态,也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的。 后期的词是指李煜被幽禁汴京期间所创作的词。在汴京幽禁期间,作为囚徒的李煜,一方面是由于宋太祖兄弟的凌辱所造成的精神上的刻骨铭心的痛苦,另一方面是物质上的贫苦,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在汴京期间忍辱负重,遭遇是很悲惨的。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南唐之亡,对于帝王的李煜来说是不幸的,但是对于词人的李煜来说是幸运的。这一时期的词,达到了李煜创作的最高成就,无论从词的思想内容来说,还是从词的艺术性而言,抑或是从作品数量之多,题材的开拓而言,都是前期所不及的.李后主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这一时期词的成就所奠定的。如后期代表作《虞美人》写出了亡国的深悲剧痛。他后期的词,抒写的是一个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表现了一个囚徒的悲苦之情,充满了感伤的情绪。但是,他阔大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望江南》(多少恨),《乌夜啼》(无言独上

论李煜词中的无奈情绪及其文化意义

收稿日期:2007-02-27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 985 工程 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 创新基地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李卫华(1977-),湖南邵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第29卷 第3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 l 29 N o .3 2007年5月 Journal o fN i ngx ia U n i versity(H u m an iti es&Soc ial Sciences Editi on) M ay 2007 论李煜词中的无奈情绪及其文化意义 李卫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无奈情绪是主体在普遍的生存困境中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主体性不断被压抑、矮化甚至消亡时的无所适从感和无力感。李煜的词作中正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深沉的无奈情绪:是在时空中对生命的无奈,在家国间对人生的无奈,也是在儒释间对文化的无奈。可以说词人一方面率真、挚诚地写出了生命和人生的困顿,使得这种情绪具有某种普遍性,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词人也以此彰显了文化的困境,成为文化史和精神史上的一个意义事件,并促使我们对文化进行深度的反思。关键词:李煜词;无奈情绪;生命;人生;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7)03-0112-05 自宋以降,历代对李煜词评价甚高:如宋邵思!雁门野说?: 南唐后主精于音律,凡度曲莫非奇绝。 明胡应麟!诗薮?: 盖温、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至此君(后主)方是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王、孟。 清周之琦!词评?: 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 清谭献!谭评词辨? 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清樊增祥!东溪草堂词选自叙?: 后主思深理约,致兼风雅,匪惟一朝之隽,抑亦百世之宗。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有关历代对李煜词的评价可参看!李煜词历代总评?,附于!南唐二主词 新释辑评?)[1] 。李煜词为什么能穿越千余年的历史时空,受到历代不同层次读者的接受和喜欢呢?本文认为主要在于词人以率真、挚诚之笔调写出了生命、人生乃至于文化困境中浓厚的无奈情绪,无奈情绪是主体在普遍的生存困境中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主体性不断被压抑、矮化甚至消亡时的无所适从感和无力感。在形式与情感的张力结构中,超越了一己的身世感怀,而代表了对人生意义的某种终极探寻,从而获得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 时、空###生命的无奈 时间和空间是人生命存在的维度,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 构架 [2] ,对时空的把握成为人类一切知觉和知识 所必然面临的首要问题,当西方人以知性去把握时空时,中国人却更多的是以感性去认识时空的###飘零的落花与落叶是最容易予人以时间流逝、生命易老感慨的,而思念故乡、思念远方的人也因关山的阻隔而对空间的限制感受尤其深刻###是以 伤春 、 悲秋 、 乡愁 、 怀远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经常的主题,时间和空间因对人生命的限制而进入中国的悲剧意识之中。这种因时空的限制而对生命的一种无力感、一种无可奈何的思绪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直接而具体: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考 、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一方面,在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浩渺中,作为个体的生命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线性流逝和空间上异乡与家园的相隔万里增添了主体人生如寄的漂泊感。 李煜的早期词承续了这种生命在无尽的时空中无可奈何的思绪。对生命的恐惧与珍惜使得词人对人生的此世给予异乎寻常的关注,他需要的是 留连光景惜朱颜 (!阮郎归? 东风吹水日衔山 )(本文中所引用的李煜词全部以!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为准,所引文以!全唐文?为准,所引诗以!全唐诗?为准)。在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谢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 )的时间流逝中领悟的却是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子 # 1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