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文系国学概论复习考试题目

中文系国学概论复习考试题目

中文系国学概论复习考试题目
中文系国学概论复习考试题目

中文系国学概论复习考试题目

《尚书》经文的真伪:

《尚书》经文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多以秦始皇焚书为界。凡形成于先秦的文献典籍皆认为“真”;秦火之后,后人编造而冒称《尚书》经文者为“伪”。始皇焚书,《尚书》遭焚禁最严,亡数十篇。《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迄于秦凡百篇。……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解说《尚书》经文的《传》,也有后人所撰而冒称前贤所撰的现象;因其所冒者为西汉武帝时的孔安国,故被称为“伪孔《传》”。《尚书》真伪问题: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献了一部《古文尚书》,58篇(内有《今文尚书》33篇),并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此即后来所说的《伪古文尚书》及《伪孔传》,其中包括《今文尚书》28篇,但梅把它分成了33篇,分《尧典》下半为《舜典》,《皋陶谟》下半为《益谡》,《顾命》下半为《康王之诰》。梅氏又从《书序》中选了18个篇题,从当时存有的一些古籍中搜集文句缀成22篇,另新撰《泰誓》3篇,这就是《伪古文尚书》25篇。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汇集各家成果,列出128条证据,指出《古文尚书》当为伪书。

《尚书》今古文问题:

经书的今古文之争起于《尚书》。秦灭后,秦博士伏生取出曾藏于屋壁夹缝中的《尚书》竹简,但多已断烂,经过整理,得出28篇,

再加上当时人所献《泰誓》(有人说是伪书),共29篇。因为这29篇是用汉代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的,故称之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指汉代人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尚书》。班固说:“《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刘歆当时请以此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家的反对,从此引起了今古文之争。孔氏壁中《古文尚书》亡佚于魏晋之际。

三家诗:

西汉时期,保存研究《诗经》的主要有四家,即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共传的“毛诗”。其中,毛诗的传本经文原用先秦古文写成,属古文诗学。而鲁、齐、韩同属今文诗学,传本经文都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合称“三家诗”。东汉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独存。

《尚书》的书名:

《尚书》是上古王朝夏、商、周等的历史文献汇编。本称《书》。所谓“书”,在上古专指史官的记载。史官的职掌是记载君主的言论与重大事件。史官的记录汇集成册,便称为《书》。

《尚书》之名起于西汉,汉孔安国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如王充所说,其解有二:一、尚指上古,由来久远;二、

尚指帝王,高居在上。

《诗经》中的国风:

1.《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一解释,大意是说,由于风能吹动万物,所以就用“风”来比喻风教、教化和讽刺、讽谏的作用。

2.朱熹《诗集传》:“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这是说,国,指诸侯所管辖的区域;风,是民俗歌谣。

3.高亨《诗经今注》:“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

现在一般研究者认为,“风”即“声”,也就是地方乐歌或土风歌谣。采诗说:

采诗之说,始于汉代。《礼记*王制篇》说:“天子五年一巡守(视察诸侯所守之地)。岁二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说法,他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班固与何休对采诗的说法虽有不同,但都肯定有采诗的事。但是在先秦古籍中找不到有关采诗制度和采诗活动的记载。采诗之说虽无明证,却是很有可能的。因为统治者为了考察民情,了解施政的得失,以便于巩固政权,很需要通过采诗掌握民众的思想动态。此外,通过采诗,还可丰富宫

廷乐章,以满足庆典、祭祀和宴乐等对声乐的需求。从这部诗歌总集编纂成书的客观情况来考虑,也可以说明它是经过采集整理而完成的。《诗经》中的诗歌,其创作年代长达五六百年,包括的地区十分广阔,而其形式、用韵却基本一致。这在古代交通不便,各地语言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如果不是通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完成这样一部体制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编辑是根本不可能的。

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课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凡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对于这种说法,拥护者不少,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夫子返鲁在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丁巳,时年已六十有九,若云删诗,当在此时,及何以前此言诗,皆曰“三百”,不闻有三千说耶?此盖史迁误读正乐为删诗云耳。”方玉润根据孔子言诗,只说“三百”而未说三千;只说为雅颂正乐,未说对诗有所增删的记载,否定司马迁关于孔子删诗之说。另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关于季札观乐的记载,可为否定删诗之说最有力的证明。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让月工为他演唱《风》、《雅》、《颂》。其分类、名目、先后次第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还不满十岁,由此可以断定孔子以前《诗经》已有定型的本子,今本《诗经》根本不可能由孔子删定。一般认为整理编辑《诗经》的是周王朝的乐官。

四始说:

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毛诗序》也提到“四始”,认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周礼》:

《周礼》,初名《周官》、《周官经》,是古文经学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儒家“十三经”中,它是唯一一部阐述儒家理想官制的典籍,对中国古代官制的置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周礼》涉及范围广泛,举凡城乡建置、礼乐兵刑、天文历法、宫室车服、农商医卜、工艺制作等几乎无所不包,它是我们了解、认识和研究我国古代官制、政治史、文化史的一把钥匙。

《周礼》是一部以官吏制度体系与政治思想体系相结合的有机的理想政治典章。在其官制体系里,汇集了周秦以来实存和虚拟的官名与职掌;在其思想体系里,融合了儒、法、阴阳等思想。

作者及成书年代:以下几种意见:1.《周礼》为周公手作,成书于西周。这一说法影响最大。刘歆就持此看法。后郑玄大力倡导此说。后来贾公彦、王安石、张载、朱熹等都倡此说。2.《周礼》作于西周。代表为当代学者蒙文通和日本学者林泰辅。3.《周礼》作于春秋。代表为当代学者刘起釪。4.《周礼》作于周室东迁之后,战国之前。代

表为洪诚和金景芳。金认为是由一位不知名姓但却熟悉周室典制又冀图振兴周室的人之手。5.《周礼》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写定者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代表为谢祥皓、刘宗贤。6.《周礼》成书于战国。东汉何休首倡此说。7.《周礼》成书于汉初,由专人完成。这是今人彭林提出的观点。8.《周礼》成书于西汉末年,系刘歆伪造之作。宋人首倡此说,胡安国、胡宏父子是其代表人物。

《仪礼》:

书名:《仪礼》有《礼》、《礼经》、《士礼》、《礼记》等名称。《礼》是《仪礼》一书的原称,从战国世代的文献记载看,当时的人们都称《仪礼》为《礼》。如《商君书*农战》云:“《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这里的《礼》即指《仪礼》。

在汉代,《仪礼》一书有《礼经》、《士礼》、《礼记》三种不同称呼。之所以被称为《礼经》,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为儒家设立“五经”博士,《仪礼》一书就在“五经”之列,故而被人称为“礼经”。《仪礼》被称为《士礼》则可能因为书中所言多为士人应遵循的礼仪。而《史记*孔子世家》云:“故《书传》、《礼记》自孔氏。”这里的《礼记》就是《仪礼》。

大约在魏晋之际,改名为《仪礼》,从此《仪礼》成为通称。改名是为了与新立的经典《周礼》区别开来。改称《仪礼》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十七篇”所言多是“礼节”与“仪式”;二是由于本书“十七篇”中,除了以“礼”名篇(如《士冠礼》、《士昏礼》)之外,还有以“仪”名篇者(如《大射仪》),故以“仪”、“礼”连文作为篇名。

《仪礼》是记录我国上古时代礼仪的一部重要典籍,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三礼”。《仪礼》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宝藏,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仪礼》的作者和撰作时代:有四种说法:其一,《仪礼》为周公所做。古文学派认为《仪礼》是周公所作,成书年代在西周,东汉礼学大师郑玄、唐陆德明、孔颖达、清代礼学大师胡培翚等都持此说。其二,《仪礼》为孔子编著。金文学家坚持《仪礼》的便主权应归于孔子,成书年代在春秋。这一说法首出汉儒,司马迁的说法影响很大。其三,《仪礼》为孔子之后的儒者所作。由疑古学者提出。南宋学者郑樵认为《仪礼》似为汉儒所作,清顾栋高则明确肯定成于汉儒之手。而更多的疑古学者主张《仪礼》成书于战国时代,如清代毛奇龄、姚际恒、催述等。现代疑古派钱玄同进一步指出撰作者当为战国时荀子一派的学者,为晚周之书。其四,《仪礼》的编作权主要应归属孔子,其后有七十子后学的续编与增益。代表是当代礼学大家沈文倬。

结论:《仪礼》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者陆续撰作而成,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仪礼》涵摄的礼仪既有前世遗存下来的礼典,其中包括周公所制之礼以及民间礼俗的遗存,也有当时正在贵族阶层通行的礼典,所有的礼仪都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损益和规范。

《礼记》:

今本《礼记》,也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礼记》中的“礼”,指的是《仪礼》;“记”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实际上,《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它的内容庞杂、繁复,综合了儒家传统礼学的各个方面,既阐释了《仪礼》所载各种礼仪制度的意义,也点滴记述了夏商周三代所传之礼,其中还记载了孔子及弟子关于礼的问答、阐释,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中国二千多年以来的礼仪制度、礼学思想、礼教学说、礼法道德乃至人们的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历来盛行的说法是此书乃西汉戴圣所辑。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记》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人们据孔颖达引郑玄之说、《释文》、《隋志》所载而认为:《礼记》是西汉戴圣所纂辑,其四十九篇是戴圣删戴德《大戴礼记》八十五篇而成,又说汉末马融传小戴之学而补《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为今本《礼记》四十九篇。但班固《汉书*艺文志》并未收载大小戴传礼之《记》。可以确信,至晚在东汉中期时已有《礼记》四十九篇之传本。由于郑玄为《礼记》作注且言其四十九篇乃戴圣所纂辑,便使此说传于后世;至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也采用郑说,更使此说代代相传。

总之,《礼记》四十九篇是东汉以后才开始流传,即使是确定为戴圣所传,然而并未能尽知其四十九篇所记之人。但可以肯定,它是“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七十子后学”所记,是一部出自于先秦至汉代诸儒之手的著作,广泛汇集了研究礼学、传礼讲经的诸多儒者的思想观点或主张。

《礼记》在唐朝时期被列入经书。孔颖达定《礼记正义》为五经正义之一,《礼记》于《三礼》中第一次脱颖而出,而且《礼记》第一次在朝廷的诏告下正式升成为“经”。

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天瑞》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熟知其故矣。”六经别称六艺,先秦战国时所谓六经,对于士大夫是安身立命的技艺。

五经:

六经除去《乐》,始称于汉武帝。对于除《乐》的原因,今文家认为:“乐本无经。”古文家认为:“乐本有经,因秦焚书而亡。”

七经:

《后汉书*赵典传》注引《谢承书》称:“典,学孔子七经。”继而见于《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蜀本无学士,文翁派遣(司马)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清全祖望《经史问答》曰:“七经者,盖六经之外加《论语》。东汉则加《孝经》而去《乐》。”即五经之外,加以

《论语》、《孝经》并称七经。

《九经》:

唐代又有“九经”之名,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十二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唐太和年间唐文宗命元度刻“十二经”。于开成二年十月刻成,称为“开成石经”。现在完整地保存在西安碑林。

《十三经》:

十三经说,始称于宋。北宋中叶,理学家又抬高《孟子》的地位,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将《孟子》列入“经”的行列。

小学:

本为周代小学生所入学校之名,因小学所讲授内容有文字的形、义、音等,到了汉朝就以小学为文字训诂学的专称。《汉书*艺文志》所收小学书籍也都是字书、训诂一类。隋唐以后,小学类的书籍又分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三类。清末学者章太炎改“小学”为“语言文字学”,沿用至今。

电大在线考试国学经典选读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1 一. 单选题(共10题,共6分) 1.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意思是()(0.6 A.那个仁厚的人就是自己想帮助别人树立起来,自己想帮助别人达成目标。能够就近舍远,由近及 B.那个仁爱的人,就是自己想要树立起来,也想帮助别人树立形象,自己想要达成目标,也想要帮 C.一个仁人,只要自己想自立,便也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想要通达,便也帮助别人通达。能够就 D.夫子之仁德,就是自己欲立而且也要立人,自己欲通达,也要助人通达。能够就近取得帮助, A.孔子答道:“未来知道长生,现在怎么能够知道呢?” B.孔子答道:“不知道生人是谁,怎么能够知道死人是谁呢?” C.孔子答道:“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呢?” D.孔子答道:“生的道理弄清楚了之后,才能够懂得死的道理。”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C.立志高远,坚守德操,遵循仁义,精通六艺。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A.孔子说: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富足的不同状态,才 B.孔子说:君子相处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内部并不和谐。 C.孔子说:只有仁者真正懂得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因为仁者有分辨善恶的标准,所以待人接物

D.孔子说: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 5.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句中的“畏”的恰当意思是()(0.6 分) A.畏惧 B.畏缩 C.敬畏 D.崇敬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孩子们进入家里,就要孝顺,出门在外就要遵纪守法。谨慎地对待事情,泛泛地关心别人,而 B.“弟子们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听父母话,要孝顺父母;长大了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尊重师 C.大人孩子都要关心诚信问题。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不知厌烦,循循善诱不知疲倦,有谁会让我做比这更多的事情呢?” C.“默默地去做好事,学习不知厌烦,教案不知疲倦,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事情 D.“默默地把知识牢记在心,勤奋地学习不知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遗

国学经典考试题(二)

国学经典考试题(二)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正确 2、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正确 3、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错误 4、“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错误 5、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正确 6、“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错误 7、“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错误 8、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错误 9、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确 10、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正确 11、“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正确 12、乐可以使人心向善。()正确 13、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错误 14、“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广大而深入精微的境地,以提高自身修养。()错误 15、王夫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正确 16、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错误 17、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正确 18、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正确 19、大乐必繁,大礼必复。()错误 2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思愈远 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 23、“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C. 重要 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说明孟子强调做事要()。 C.认真思考 25、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测试100题含答案

国学经典测试100题(含答案) 1.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虚龄。他们是:()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正确答案:A 2.九十年,国祚废。中的“祚”读作() A: zhà B: zhá C: zuò正确答案:C 3.《千字文》中的“克念作圣”是指。() A:能够克服圣人易犯的错误 B:克服自己的私念才能成为圣人 C:做一位圣人正确答案:B 4.现存《论语》共多少篇? A:19 B:20 C:25 D:28 正确答案:B 5.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请问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满江红》 B:《临江仙》正确答案:B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目哪篇古文?() A:《醉翁亭记》 B:《岳阳楼记》正确答案:B 7.《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孙武 B:孙膑正确答案:A 8.为下列字选择正确读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乐”

A:lè B:yuè正确答案:B 9.河姆渡遗址位于:()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正确答案:B 10.是()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黎民百姓。 A:瑶姬 B:后羿 C:精卫 D:神农氏正确答案:B 11.“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龙套”指的是()。. A:一种戏服 B:一种游戏 C: 主角正确答案:A 12.岳宗泰岱中提到了五岳之首是指() A:泰山 B:华山 C:衡山正确答案:A 13.在《西游记》书中孙悟空是向()借来宝丹,才能够抵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A:如来佛祖 B:灵吉菩萨 C:观音菩萨 D:弥勒佛正确答案:B 14.“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A:21点至23点 B: 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D:24点正确答案:B 15.《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乌、巫、肖 A:乌 B:巫 C:肖正确答案:C 16.出自岳飞《满江红》的词句是()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正确答案:C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 1.本课程为省开课。 2. 期末考试题型四种: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 3.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二、期末复习题、 (一)常识 1.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 2. 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 3 .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P41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P41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P52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P60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P60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P58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P70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P87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P92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P95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P118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P128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P131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P135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P142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P160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P165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P173 22. 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P178 23. 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P181

2015尔雅国学智慧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已完成得分:100 /100 一.单选题(50题,50.0分) 1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积累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 A. 正确 B. 错误 1.0 分我的答案:A 2《庄子》不是在说理,而是用大量的物象、形象、故事、()等作为说理的凭据。 A. 神话 B. 寓言 C. 比拟 D. 排比 1.0 分 我的答案:A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列士是以国家诸侯名义献诗B. 卿大夫以个人名义献诗C. 卿大夫以职务名义献诗D. 商颂是周天子管的 1.0 分 我的答案:B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仁体现在社会交往中B.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C.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D. 仁指的是责任 1.0 分 我的答案:D 5“天命之谓性”出自?A. 《大学》B. 《论语》C. 《周易》D. 《中庸》 1.0 分 我的答案:D 6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 A. 精神 B. 心灵c. 本性D. 本真 1.0 分 我的答案:C 7“道法自然”的“自然”指的是()。 A. 自然界 B. 生物界 C. 世界 D. 自然而然的状态 1.0 分 我的答案:D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墨家学说面对的是社会下层 B. 墨子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工匠侠客 C. 墨家的原则是述而不作 D. 儒家的原则是述而不作 1.0 分 我的答案:C 9《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 A. 鲁国 B. 燕国 C. 赵国 D. 魏国 1.0 分 我的答案:A 10“安而后能虑”的“虑”指的是()。 A. 思虑周详 B. 考虑 C. 顾虑 D. 想法 1.0 分 我的答案:A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季札观乐中季札出使的是鲁国 B. 季札观乐是鲁国人为季札表演周王室的乐舞 C.

电大《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2018更新)最新河南电大《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100% 通过 2016年秋期河南电大把《国学经典选读》纳入到“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 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说的“五者”为()(4.00分) A. 历史上五位奉行仁义的人 B. 金、木、水、火、土 C. 仁、义、礼、智、信 D. 恭、宽、信、敏、慧 2.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分别是畏天命,畏大人,畏()。(4.00分) A. 信仰 B. 天子 C. 圣人之言 D. 父母之命 3.关于“国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4.00分) A. 张之洞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B. 国学的概念和内容从古至今始终如一,一成不变。 C. 季羡林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D. 追溯“国学”一词,最早出自《论语》 4.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焉。(4.00分) A. 一家 B. 天下 C. 一国 D. 一人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4.00分) A. 德 B. 教 C. 礼 D. 仁 6.按照孔子的理念,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我们普通人实施“仁”的途径(4.00分) A.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B.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以下对这句话解释不正确的是()。(4.00分) A. 恭而无礼:恭敬但没有节制 B. 葸:过分小心而显现出畏惧的样子 C. 这句话主要是说不应该拘泥于礼 D. 这句话说了“礼”的重要性 8.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①)。何以聚人?曰(②)。(4.00分) A. ①仁②德 B. ①礼②信 C. ①仁②财 D. ①礼②义 9.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4.00分) A. 在明明德,在亲民 B. 在名名德,在亲民 C. 在明明德,在兴民 D. 在明名德,在亲民 10.关于“国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4.00分) A. 国学也可以说是民族国家之学 B.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C. “国学”最早的意思是周代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 D. 国学仅包括儒家文化。 11.以下几位名人与各自对“国学”的描述,搭配错误的是()(4.00分) A.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章太炎:国学是七科之学 C. 邓实:一国所有之学 D. 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12. 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鬼神、生死的态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4.00分) A. 敬鬼神的目的是使人追怀往古,不忘记自己生命的由来 B.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2016尔雅《国学智慧》期末考试答案(正确答案完整版)

1.《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鲁国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 3.孔子用()区分君子与小人。道德 4.《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5.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 6.孔子最提倡以()来区分君子与小人。道德 7.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论语 8.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 9.《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次。× 10.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 11.在儒家典籍里()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人与人 12.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自弃 13.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要吃亏 14.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孝 15.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 16.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的意思。×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的描述。仁 18.“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的? 孔子 1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的是:做事不用认真 20.墨家的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的。√ 21.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是好人。×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史可以通古今之理

B、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的作用 C、史的作用在汉朝形成共识 D、在古代《春秋》只是鲁国才有的我的答案:D 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鲁国曾是周公伯禽的封地 B、现在的《春秋》是记录西周和东周的历史 C、孔子编订了《春秋》 D、《春秋》在春秋时期各国都有的一本书我的答案:B 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史官在古代是很多官员的统称 B、老子是出身于史官 C、“天人”不是史官的组成系统 D、古代的“卜官”也属于史官我的答案:C 25.《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 26.在周朝,卜官和巫官地位上升,而主管作用下降。× 27.《春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 B、《春秋》的字数比《左传》多 C、《左传》最大的影响是“行人辞令” D、《左传》是研究历史得失,总结教训的我的答案:B 29.现在说的春秋三传不包括:《夹氏传》 30.对《公羊传》和《谷梁传》说法不正确的是:没有谈义例 31.《公羊传》和《谷梁传》在汉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6国学智慧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不是从性质方面来解释风雅颂的是()。1.0分 ?A、 风土之音曰风 ? ?B、 朝廷之音曰雅 ? ?C、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 ?D、 宗庙之音曰颂 ? 正确答案:C 2 “道法自然”的“自然”指的是()。1.0分 ?A、 自然界 ?

?B、 生物界 ? ?C、 世界 ? ?D、 自然而然的状态 ? 正确答案:D 3 中国文化中的两个用人策略:一是用人之长;二是用人()。 1.0分 ?A、 之能 ? ?B、 之技 ? ?C、 之短 ? ?D、 之功

正确答案:C 4 《大学》放在四书的第一篇主要是因为《大学》准确概括了儒家的()。 1.0分 ?A、 意义 ? ?B、 内容 ? ?C、 宗旨 ? ?D、 目的 ? 正确答案:C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孟子谨言

?B、 孟子善养“浩然之气” ? ?C、 孟子把孔子的学说具体化 ? ?D、 孟子把孔子的学说更加系统化、学理化? 正确答案:A 6 “天命之谓性”出自? 1.0分 ?A、 《大学》 ? ?B、 《论语》 ? ?C、 《周易》 ? ?D、

《中庸》 ? 正确答案:D 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汉代的尚书共46篇 ? ?B、 汉代的《今文尚书》有29篇 ? ?C、 汉代的孔安国序不属于尚书的一部分 ? ?D、 汉代的《古文尚书》有16篇 ? 正确答案:C 8 在早期的时候关于“礼乐关系”的表述上是几种? 1.0分 ?A、

1.0 ? ?B、 2.0 ? ?C、 3.0 ? ?D、 4.0 ? 正确答案:B 9 墨家“大同社会”的思想被哪个学派吸收了? 1.0分 ?A、 儒家 ? ?B、 法家 ? ?C、 道家 ?

国学经典测试题二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是 A:别人不知道我,我却生气,不也是君子吗B: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正确答案:B 2.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A:读到一本好书B:听到一首好曲正确答案:B 3. 在《西游记》中,石卵遇见()化作一个石猴。 A:阳光B:月光C:雨水D:大风正确答案:D 4. 三圣母被()逼迫,交出了宝莲灯。 A:杨戬B:孙悟空C:岳飞D:神农氏正确答案:A 5. ()彻底治理好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A:鲧B:大禹C:尧D:舜正确答案:B 6. 下面的上下连接不对的是() A:牛一一马B:犬一一猫C:作酒固难忘曲蘖一一飘扬竞把秋千舞D:虎兕——猿猱正确答案:C 7. ()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A:黄帝B:燧人氏C:仓颉D:神农氏正确答案:D 8. 西湖的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 A:白居易B:李白正确答案:A 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骚首踟蹰。”这是一首()诗 A:爱情B:团聚C:思亲正确答案:A 10. 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的线索是()

A:思亲B:欢聚C:离别正确答案:C 11. 以下最能表达诗人和老朋友依依惜别的诗句是() A:落花时节又逢君B:朝辞白帝彩云间C:闻郎江上唱歌声D:劝君更尽一杯酒正确答案:D 12. 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A:朽木粪土B:杯水车薪C:祸起萧墙D:一匡天下正确答案:B 13. 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是() A:舜B:禹C:纣正确答案:C 14. 下面的上下连接不对的是() A:好友一一嘉宾B:弹冠一一结绶C:蝉鸣哀暮夏一一野烧焰腾红烁烁 D: 哀——乐正确答案:C 15. 九十年,国祚废。中的“祚”读作() A: zh a B: zh a C: zu o 正确答案:C 16. 头悬梁,锥刺股。中的“头悬梁”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位名人 () A:孟子B:苏秦C:孙敬正确答案:C 17. “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 A:湖北B:河南C:河北D:湖南正确答案:B

2016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期末考试100分

1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A、 4.0 ?B、 5.0 ?C、 6.0 ?D、 7.0 我的答案:D 2 春秋时期继承《尚书》治国精髓的国家是()。 ?A、 赵国 ?B、 秦国 ?C、 魏国 ?D、 鲁国 我的答案:D 3 “仁智信勇严”出自? ?A、 《论语》 ?B、 《吴子》 ?C、 《六韬》 ?D、 《孙子兵法》 我的答案:D 4 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修己 ?B、 务本 ?C、 乐他 ?D、 自弃

5 三省六部制是跟哪本书借鉴的? ?A、 《大学》 ?B、 《中庸》 ?C、 《周礼》 ?D、 《论语》 我的答案:C 6 庄子说的“顺应天下”一方面是指顺应民心,另一方面是指顺应()。 ?A、 天道 ?B、 传统 ?C、 王道 ?D、 自然 我的答案:B 7 恭俭庄敬这四个字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的一个素养。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答案:A 8 《新君主论》讲的主要是? ?A、 世界上各国政要的危机公关 ?B、 怎么当君主 ?C、 怎么统治国家 ?D、 怎么当领导人 我的答案:A 9 孟子所指的君子三乐不包括()。 ?A、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金榜题名 ?C、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我的答案:B 10 “新民”的意思? ?A、 改变自己 ?B、 亲民 ?C、 学习 ?D、 实践 我的答案:A 11 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 ?A、 精神 ?B、 心灵 ?C、 本性 ?D、 本真 我的答案:C 12 《中庸》里边讲五达道的意思是怎么去调节人际关系。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答案:A 13 下列具有概括功能的是()。 ?A、 象形字 ?B、 形声字 ?C、

国学智慧期末考试

99.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明德”指的是像日月一样的德行,给人以()和温暖。
?
A、
光明
?
B、
光辉
?
C、
阳光
?
D、
柔美
我的答案:A
2
“道法自然”的“自然”指的是()。
?
A、
自然界

?
B、
生物界
?
C、
世界
?
D、
自然而然的状态
我的答案:D
3
贵族共和体制在不同时期可以叫不同的名字。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4
“英雄相惜”是讲贤良的人相惜?
?
A、

地位和财产
?
B、
格局的大小,气象的有无,眼界的高低,胸怀的宽侠
我的答案:A
5
在早期的时候关于“礼乐关系”的表述上是几种?
?
A、
1.0
?
B、
2.0
?
C、
3.0
?
D、
4.0
我的答案:B
6
“天命之谓性”出自?

?
A、
《大学》
?
B、
《论语》
?
C、
《周易》
?
D、
《中庸》
我的答案:D
7
不属于《中庸》的要求的是:()
?
A、
博学
?
B、
不问
?
C、
明辨

国学经典期末考试答案解析

国学经典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仁智信勇严”出自? 1.0 分 ?A、 《论语》 ?B、 《吴子》 ?C、 《六韬》 ?D、 《孙子兵法》 我的答案:D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A、 季札观乐中季札出使的是鲁国 ?B、 季札观乐是鲁国人为季札表演周王室的乐舞 ?C、 孔子对诗经进行了分类 ?D、 孔子修改了诗经的篇章 我的答案:D 3 孟子所指的君子三乐不包括()。 1.0 分 ?A、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金榜题名 ?C、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我的答案:B 4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0 分 ?A、 4.0 ?B、 5.0 ?C、 6.0 ?D、 7.0 我的答案:D 5 下列具有概括功能的是()。 1.0 分 ?A、 象形字 ?B、 形声字 ?C、 会意字 ?D、 指事字 我的答案:B 6 《孝经》把人分成五等人,第一等最高的是天子? 1.0 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答案:A 7 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 1.0 分 ?A、 精神 ?B、 心灵 ?C、 本性 ?D、

本真 我的答案:C 8 不属于郑玄在《六艺论》中对三传评说的是()。 1.0 分 ?A、 左氏善于礼 ?B、 公羊善于谶 ?C、 谷梁善于经 ?D、 公羊善于经 我的答案:D 9 “广博易良”的“易良”的意思是()。 1.0 分 ?A、 能够进行改良 ?B、 能够把道理讲清楚 ?C、 能够从复杂中把握简易 ?D、 通俗易懂 我的答案:B 10 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1.0 分 ?A、 修己 ?B、 务本 ?C、 乐他 ?D、 自弃 我的答案:D 11 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 1.0 分

国学经典《论语》默写题

《论语》名句集锦 (一)仁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解析】 6.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9.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1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解析】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二)义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解析】 3.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6.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公冶长》 (三)和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解析】 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解析】 (四)君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解析】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解析】 5.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8.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9.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解析】 17.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1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解析】 2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 29.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3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论语·季氏》 34.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解析】 (五)交往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解析】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8.益者三乐,损者三乐。,,,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 (六)其它 4.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解析】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解析】 8.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10.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11.,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12.,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4.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2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解析】 31.,慎而无礼则葸,,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45.不患无位,;不患莫已知,。《论语·里仁》 50.贤者辟世,,,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52.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 【解析】

2016尔雅《国学智慧》期末考试答案(正确答案完整版)

3.xx用()区分君子与小人。xx 4.《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5.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 6.孔子最提倡以()来区分君子与小人。道德 7.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论语 8.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 9.《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次。× 10.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 11.在儒家典籍里()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人与人 12.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自弃 13.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要吃亏 14.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孝 15.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 16.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的意思。×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的描述。仁 18.“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的?xx 1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的是: 做事不用认真 20.墨家的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的。√

21.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是好人。×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x可以通古今之理 D、在古代《春秋》只是xx才有的我的 答案:D 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x曾是xx禽的封地 B、现在的《春秋》是记录西周和东周的历史 C、xx编订了《春秋》 D、《春秋》在春秋时期各国都有的一本书我的 答案:B 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x在古代是很多官员的统称 B、老子是出身于xx C、“天人”不是xx的组成系统 D、古代的“xx”也属于xx我的 答案:C 25.《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 26.在周朝,卜官和巫官地位上升,而主管作用下降。× 27.《春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国学智慧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起主导作用的学说是什么?(1.0 分)
1.0 分
?
A、
经学
?
B、
子学
?
C、
佛学
?
D、
心理学
我的答案:A
2
“仁 智 信 勇 严”出自?(1.0 分)
1.0 分
?
A、
《论语》
?
B、
《吴子》
?
C、

《六韬》
?
D、
《孙子兵法》
我的答案:D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1.0 分
?
A、
列士是以国家诸侯名义献诗
?
B、
卿大夫不可以以个人名义献诗
?
C、
卿大夫以职务名义献诗
?
D、
商颂是周天子管的
我的答案:B
4
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 (1.0 分)
1.0 分

?
A、
精神
?
B、
心灵
?
C、
本性
?
D、
本真
我的答案:C
5
墨家思想有:尚贤、非命、()、尚同等。(1.0 分)
1.0 分
?
A、
坐忘
?
B、
心斋
?
C、
明鬼
?
D、
仁义
我的答案:C

电大《国学经典选读》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试题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氓》:"送于涉淇,至于 顿丘。"淇,指淇水,在 今(A ) A.河南省 B.河北 省 C.山西省 D.山东省 2.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先 秦思想家是(B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荀 子 3.《诗经》“国风”中揭露 统治者对人民残酷剥削,并 表达人民热烈向往美好生活 的诗篇是(C ) A.《伐檀》B.《七月》 C.《硕鼠》D.《君子于役》 4.主张“兼爱”、“非攻” 的先秦诸子是( b ) A.孟子B.墨子 C.庄子 D.荀子5.成语"退避三舍"出自(B ) A.《曹刿论战》 B.《晋 楚城濮之战》 C.《烛之 武退秦师》 D.《冯谖客 孟尝君》 6.《楚辞章句》的作者是() A.洪兴祖 B.刘向 C.刘安 D.王逸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论文的作者是()。 A、孔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8.《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最早见于( )。 A.《乐府诗集》B.《玉台新咏》 C.《文选》D.《古诗源》 9. 秦罗敷是汉乐府()一诗中的主人公。 A.《有所思》 B.《行行重行行》 C.《十五从军征》 D.《陌上桑》10.诗句“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出自 ( )。 A.《短歌行》 B.《蒿里行》 C.《观沧海》 D.《龟虽寿》 11.陶渊明的下列作品中, 悲愤豪放之作是(A ) A.《咏荆坷》 B.《饮酒》 C.《归园田居》 D.《桃 花源记》 12.谢灵运《登池上楼》中 唯一作对偶名的一联是 (B) A.循禄反穷海,卧疴对 空林 B.衾枕昧节候, 褰开斩窥临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 鸣篱 D.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13.“初唐四杰”是指 ( )。 A.沈全期、宋之问、王 勃、杨炯 B.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 C.王勃、杨炯、杜牧、 李商隐 D.王维、孟浩然、 卢照邻、骆宾王 14.被后世誉为 " 孤篇 横绝 " 的七言歌行 是( )。 A.骆宾王的《帝京 篇》 B. 陈子昂的《感遇》 C.张若虚的《春江 花月夜》 D. 卢 照邻的《长安古意》 1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结构的基本线索是() A江水的流动过程 B月亮的升落过程 C花林的空间变换 D白云的飘浮显隐 16.下列作品中属于新乐 府诗的是()。 A、《卖炭翁》 B、《琵 琶行》C、《长恨歌》D、《钱 塘湖春行》 17.初唐时期力反齐梁 诗风,标举“风雅寄兴” 和“汉魏风骨”,在复古 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革 新的著名诗人是 ( D ) A王勃B卢照邻 C沈期D陈子昂 19.孟浩然《过故人庄》 是一首著名的( C ) A山水诗B边塞诗C田 园诗D哲理诗 20.王维《山居秋暝》:"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所用典出自(B ) A.《诗经》 B.《楚辞》 C.《论语》 D.《庄子》 21.《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岱宗" 指(C) A.华山 B.嵩山 C.泰 山 D.恒山 2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 破天惊逗秋雨。”出自( )。 A.《李凭箜篌引》 B.《金铜仙人辞汉歌》 C.《长恨歌》 D.《雁门太守行》 23.标志着古代文言小说走 向成熟的是( )。 A.志怪小说 B. 志人小说 C.唐代传奇 D.章回小说 24.柳永《望海潮》词写的 是钱塘的景象,这“钱塘”就是 现在的( )。 A.南京 B. 杭州 C.上海 D.合肥 25.据考证,“三国周郎赤 壁”应该是( )。 A.黄州赤壁 B.武昌 赤壁 C.蒲圻赤壁 D. 九江赤壁 26.下列作品中,开宋代豪 放词先声的是(D ) A.《桂枝香》(登临送目) B.《踏莎行》(候馆梅残) C.《雨霖铃》(寒蝉凄切) D.《渔家傲》(塞下秋来 风景异) 27.《前赤壁赋》:"壬戌人秋, 七月既望。?"既望"是指 阴历(B ) A.十五 B.十六 C.十 七 D.十八 28."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寄奴" 是指(D ) A.孙权 B.刘备 C.周

尔雅国学智慧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已完成得分:100/100一.单选题(50题,50.0分) 1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积累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 A. 正确 B. 错误 1.0 分我的答案:A 2《庄子》不是在说理,而是用大量的物象、形象、故事、()等作为说理的凭据。 A. 神话 B. 寓言 C. 比拟 D. 排比 1.0 分 我的答案:A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列士是以国家诸侯名义献诗B. 卿大夫以个人名义献诗C. 卿大夫以职务名义献诗D. 商颂是周天子管的 1.0 分 我的答案:B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仁体现在社会交往中B.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C.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D. 仁指的是责任 1.0 分 我的答案:D 5“天命之谓性”出自?A. 《大学》B. 《论语》C. 《周易》D. 《中庸》

我的答案:D 6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 A. 精神 B. 心灵c. 本性D. 本真 1.0 分 我的答案:C 7“道法自然”的“自然”指的是()。 A. 自然界 B. 生物界 C. 世界 D. 自然而然的状态 1.0 分 我的答案:D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墨家学说面对的是社会下层 B. 墨子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工匠侠客 C. 墨家的原则是述而不作D. 儒家的原则是述而不作 1.0 分 我的答案:C 9《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 A. 鲁国 B. 燕国 C. 赵国 D. 魏国 1.0 分 我的答案:A 10“安而后能虑”的“虑”指的是()。 A. 思虑周详 B. 考虑 C. 顾虑 D. 想法

国学经典试题(全部收录)

国学经典多项选择 1 ( B )和( 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 2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 BCD)A.善于思考 B.手勤C.口勤D.脑勤 3 《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 4 《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A.知B.情C.意 D.行 5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A.预防B.适时C.顺序D.观摩 6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ABCD).A.审问之B.慎思之C.明辨之D.笃行之 7 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C.处理好家庭关系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8 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ABC)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9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 10 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著作中。A.《师说》B.《张中丞传后叙》C.《进学解》D.《原毁》 11 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A.勤学致知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D.讨论辩难 12 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 )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D.以上都正确 13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 )三个部分。A.生产劳动 B.道德教育C.文化知识 D.技能技巧培养 14 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15 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 16 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 ABCD) A.《时务报》B.《清议报》 C.《新民报》D.《新小说》 17 伦理道德是(AB )A.政治的核心B.教育的根本C.社会的风气D.教育的过程 18 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 )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C.权术教育D.法律教育 19 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 )的君子。A.明人伦B.修身齐家 C.治国D.平天下 20 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21 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张之洞 22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3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B )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 24 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B.兄弟关系之理C.朋友交往之理 25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C.论知与行D.论教与学 26 王夫之的著作有(AB)A.《习性诸论》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27 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28 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A.不陵节而施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2017尔雅《国学智慧》期末考试答案(正确答案完整版)

各位同学考试可以复制(ctl+c)题目关键词,然后复制,查找(ctrl+f),这样更快更对的做题! 1.《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鲁国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 3.孔子用()区分君子与小人。道德 4.《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5.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 6.孔子最提倡以()来区分君子与小人。格局 7.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论语 8.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 9.《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次。× 10.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 11.在儒家典籍里()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人与人 12.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自弃 13.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要吃亏 14.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孝 15.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 16.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的意思。×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的描述。仁 18.“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的? 孔子 1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的是:做事不用认真 20.墨家的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的。√

21.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是好人。×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史可以通古今之理 B、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的作用 C、史的作用在汉朝形成共识 D、在古代《春秋》只是鲁国才有的我的答案:D 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鲁国曾是周公伯禽的封地 B、现在的《春秋》是记录西周和东周的历史 C、孔子编订了《春秋》 D、《春秋》在春秋时期各国都有的一本书我的答案:B 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史官在古代是很多官员的统称 B、老子是出身于史官 C、“天人”不是史官的组成系统 D、古代的“卜官”也属于史官我的答案:C 25.《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 26.在周朝,卜官和巫官地位上升,而主管作用下降。× 27.《春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 B、《春秋》的字数比《左传》多 C、《左传》最大的影响是“行人辞令” D、《左传》是研究历史得失,总结教训的我的答案: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