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走进文化生活导学案

一轮复习走进文化生活导学案

一轮复习走进文化生活导学案
一轮复习走进文化生活导学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考点展示】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考点一: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一、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1、影响:

2、措施:(1)政府:

(2)个人:

(3)企业:

二、发展

1、含义:面向广大人民,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方向;

,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性质;

,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形式。

2、原因(人民文化需求的特点):

3、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考点二: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一、正确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比较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含义

危害

对策2、奏响主旋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作用:

(2)地位:

(3)必然要求:

【误区警示】

1、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和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2、大众文化都应得到倡导。()

3、人民大众需要的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4、流行的文化,一定是经典的文化。()

5、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污染环境,危害社会,我们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6、经典文化的价值高于流行文化,我们提供给人民群众的都应该是经典文化。()

【合作探究】

材料一:神医代代有,2010年特别多。从靠?祖传秘方?打天下的张悟本,到推行道家养生的李一,都靠着?养生?的招牌而暴得声名。他们把一个又一个的普通食品,包装成?灵丹妙药?粉墨登场,疯狂敛财。这些养生大师语不惊人死不休,跟现代医学?对着干?。医学界指出?多喝牛奶可补钙?,?养生大师?却毫无根据地说?牛奶是给牛喝的,喝多了致癌?,不少听众信之,从此?戒奶?;张悟本主张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食疗就可以了,不用打针吃药;李一道长认为?养生是道文化的一个核心……养生即为养道?,这种观点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修道成仙一脉相承。

材料二:?养生大师?们带着另类的观点登录卫视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传道解惑?,声名鹊起,然后敛财;卫视也乐于包装这些大师,增加收视率,扩大广告收益。事实上,在每一个?养生大师?

的背后,都有一个营销的团队,精心策划着?大师?的各项活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为解决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当堂检测】

1.(2011·吉林模拟)近年来,我国严打网络色情,严厉查处了一批传播淫秽色情内容的非法网站和违规经营黄色手机短信图片的运营服务商。这表明( )

①要避免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危害文化市场②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③应提供以流行文化为主的、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④要发展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盗版音像和盗版图书的存在( )

A.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B.扰乱了文化市场秩序,不利于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C.迎合了一些人对低级趣味的要求

D.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3.2010年暑假,央视“开心学国学”栏目举行总决赛,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开心学国学”栏目用娱乐化的方式普及国学知识,从广大老百姓中寻找博古通今的国学高手,通过国学知识竞技,使国学基础文化知识深入人心。这说明( )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可喜的变化②只有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③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决于大众传媒的发展④文化发展只有面向人民群众,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星光大道》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坚持以“百姓舞台”为宗旨,没有门槛,没有距离。来自全国各地各行的普通群众登上央视舞台,各显其能,展示丰采,真情互动,挑战自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星光大道》栏目( )

A.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B.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C.以追求形式多样为目标 D.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

5.电视连续剧《潜伏》以主人公的信仰为主线,将爱情、信仰、情节、明星等影视审美元素成功地糅合在一起,被观众称为“无法按快进键”的电视剧。这启示我们发展大众文化( )

A.必须设法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

B.要尊重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特点

C.必须以商业化、娱乐化为准则

D.就是发展流行的、时尚的、通俗的文化

6.与往年相比,2010年票房过亿的国产贺岁影片明显增加,《喜洋洋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锦衣卫》、《孔子》、《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均宣布过亿。电影市场全面繁荣有利于( )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②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③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④抵御外来文化,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11·青岛模拟)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于2010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举行。展演节目从创作到演出全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群众,以其贴近生活的剧情、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朴实无华的表演征服了首都观众。这说明( )

A.文化体制的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B.大众文化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C.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8.2010年12月,第二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在京举行,“最佳农村题材电视剧”奖被《胡杨女人》、《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春暖南粤》、《绝地逢生》夺得。这些电视剧主题优秀,在广大农民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优秀电视作品之所以会在社会上引起共鸣,是因为( ) A.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B.大众文化在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C.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D.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9、“互联网有点杂草难免,但不能有毒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网络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

B.应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C.应借鉴外来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D.应倡导经典文化,抵制和拒绝流行文化

10、(2011·广州模拟)近年来,“阴阳先生”又时来运转,大摇大摆,登堂入室,生意兴隆。只是头上那顶不阴不阳的帽子甩掉了,而是加上了一顶科学的桂冠,甚至被尊称为“易学大师”“环境规划师”等。面对上述现象,我们应( )

A.继承传统习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 C.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D.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11.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 )

①以发展经典的、高雅的和严肃的文化为主②坚决抵制、依法取缔一切非社会主义文化③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导学案(无答案):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导学案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走进文化生活 授课时间2018年 4 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第次课授课时数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 讨论课 实习(践)课□其它□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8710775104.html,] 1、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3、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的关系;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认识到落后文化和腐朽的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源学科网]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 案例法□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 板书 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一、呈现目标( 5 分钟) 1、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3、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的关系;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来源:学.科.网Z.X.X.K] 二、达成目标(分钟) 一、考点解读 1、高考考点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二、知识点梳理 二、考情剖析 高考命题大揭秘:从整体上把握文化选择的相关知识。 例题(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4) 以天津“泥人张”作品为依托,“梦娃”系列公益广告运用三维技术绘制的形象萌动可爱,表达主题所用的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该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途径的新的成功案例 ②该公益广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③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④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来源:学+科+网]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再认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观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2、分析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文化影响需要自觉学习和主动感悟。 3、总结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体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文化素养的关系。 4、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三、知识清单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哪些方面?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何特点? 4、概括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人只要处于一个特定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说明: 2、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持久的正确引导。() 说明: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说明: 4、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广东卷]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3高考,江苏卷]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3、(2013广东揭阳一模)30.“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给上述材料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8走进文化生活(练)(含解析)(必修3)

专题28 走进文化生活(练) 1.(四川省南充市2019届高三期末)《厉害了,我的国》自上映以来不断刷新国内纪录电影市场的多项纪录。影片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方方面面的历史成就,彰显出了大国实力。一连串的数字和成就呈现在大家眼前,使观众由衷感叹:“厉害了,我的国!”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反作用于经济 ③反映主旋律的优秀文化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④我国公民关心国家发展,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答案】D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厉害了,我的国》自上映以来不断刷新国内纪录电影市场的多项纪录。影片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方方面面的历史成就,彰显出了大国实力。一连串的数字和成就呈现在大家眼前,受到观众好评,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也说明反映主旋律的优秀文化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②说法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④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故选D。 2.(江苏省连云港2019届高三调研)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外既“理直气壮”,也“无处不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事关一国的前途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含糊、决不能犹豫。因此,我国的教育必须() A.吸收外来文明的有益成果 B.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不断推进方式和手段的变革 D.注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答案】B 【解析】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事关一国的前途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含糊、决不能犹豫。因此,我国的教育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B项符合题意;我国的教育应吸收外来文明的有益成果,但更要把握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不仅需要不断推进方式和手段的变革,更需要旗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的繁华的都市生活,知道瓦子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 了解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感受宋代词人的风格特点,体会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自主学习】 1. 北宋的 _____ 、南宋的临安、元朝的______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_____ 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进行各种商品贸易,还有傀 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3. 随着城市的繁荣,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4.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包含说唱、杂技等。杂剧形成于宋代,________ 统一后,活动遍及城乡。 5. 今天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 ______ 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等流传至今。 6?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 主要的文学之一。 7. 宋代词人杰出代表有 _、李清照、__________ 等。苏轼的词豪迈飘逸;_______ 的词风委婉清秀。辛弃疾词风豪放,气势磅礴。 8. 兀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艺术。 代表是______ 的悲剧《窦娥冤》,他和______ 、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合作探究】 1. 瓦子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 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这些时代特征与文化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当堂达标】 1.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这些节日早在 宋代都有了,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A.重阳节 B .元旦C .元宵节D .中秋 2.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 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集市 B .瓦子C .勾栏D .邸店 3. 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于尘垢之外”,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 献的词人是() A.苏轼 B .辛弃疾 C .柳永D .马致远 4. 大相国寺举办庙会时,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杂技等各种表演; 过节时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上述这段文字描述映了何时何地繁华的都市生活()A.唐朝的长安 B .北宋的开封C .南宋的临安 D .元朝的大都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练:专题十二_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71)走近文化生活

走近文化生活 1、抖音是一款社交类软件,通过抖音,可编辑短视频分享生活,也可在这里认识朋友,了解歌曲和奇闻趣事。近日,央视曝光某些短视频出现了未成年人禁忌内容。对此,我们在文化消费时应该( )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②提高眼力,辨别不同文化影响 ③改进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④加强修养,提升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国范儿公益广告,通过泥塑、年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采用各层次百姓都认同的艺术手段,用人们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方位、多角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面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欢。中国范儿公益广告的成功在于( ) ①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②坚持贴近群众的原则,用通俗文化取代高雅文化 ③倡导形式多样化,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④立足市场需求,始终坚持把经济效益放首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时下,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层出不穷,已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增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专家指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必须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 ②应该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是文化建设的方向 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鲁迅:"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它造烟花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却用它看风水。"鲁迅的话对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启示有( ) ①推进科技创新,重视科技发明 ②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 ④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有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引发这种令人忧虑的现象的原因是( ) 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②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③流行文化的超前性 ④大众文化的滞后性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课学案教案

第五课学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2、理解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3、知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学习重难点】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课前预习】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原因:A、社会实践的要求 B、社会实践提供的条件。(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推动,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既表现为推动。 (2)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 4、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 5、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的主体。 【问题探究】 1、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结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的创新? 【自我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2.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也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人的艺术素质的发展 B.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C.推出完全崭新的文化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多选)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中,不正确或不全面的表述是 A.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传播中交流,在全盘继承中发展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力 D.文化继承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论述题 6.央视曾做过电视剧播出市场调查,发现观众对《亮剑》、《乔家大院》、《刘老根》《闯关东》这样反映城市、农村生活的优秀现实题材剧非常感兴趣。但是,真正反映当今现实生活的城市与农村题材的现代剧精品,依然是紧俏货。 “跟风过热、选题不新、艺术处理较浅必然导致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精品太少。”有学者说:“目前大多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反映的内容与程度整体上滞后于现实生活,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所以也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而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2)如果你是一位文艺工作者,你认为如们从根工上摆脱这种困境?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重点、难点】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主学习】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 (1)求索目标: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历史结论:奉行“”论或“”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3)重振标志: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新民主主义文化: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②主线:。③主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①指导思想:。②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公民。③时代要求:面向、面向、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④本质特征: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 ▲特别提醒:“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1)灵魂: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4)基础:。 2.为什么 (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2)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怎么办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并非指指导思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即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建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前预习案】 【我的预习】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 (1)原因:和的发展 (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 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 熟举行。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 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 “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 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 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 1.了解调查报告相关知识,掌握调查的语言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家乡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通过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实地采访调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了解调查报告: 1.概念解说: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兼有通讯和评论的某些特点,但又与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通讯相比,二者都有大量的事实材料,而且对事实的叙述都比较完整;但通讯往往是写一连串的事件情节,有形象的刻画和细节描绘,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感人的形象来表现主题,而调查报告则侧重用事实说明问题,它的主题是由作者直接表述出来的。与评论相比,它们都有鲜明的观点,有理论色彩;但评论文章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来证实其观点,而调查报告则主要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 2.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

2019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面对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青年学生应肩负怎样的责任? (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年学生应发挥什么作用?)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固本。 (2)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4)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文化生活2学案

高二级《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3-21 (第二课) 学习目标: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途径、内容、特点;2.优秀的文化对人的塑造 第一课时:感受文化的影响 [课堂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途径P15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内容) 1、文化影响人们的和。 材料二:美国人能够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刻意追求高学历,好职业;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的差异表明什么道理? 2、文化影响人们的、和。P14 不同的、、都会影响人,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和的特点。P15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一般不是、。 ①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许多启示、精神享受或困惑,许多都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②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的过程。P16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 ①这一特点表现在交往方式、和上。P16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和。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对人的和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误区分析】 1、处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人自然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所以人们一旦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永远不变。()

【课堂检测】 1.2012年8月30日,在中小学即将开学之际,广东莞城文化执法队开展专项检查行动,以净化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2013中山纪念中学检测)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注重“实在”“直来直去”“实事求是”“大恩不言谢”“刀子嘴豆腐心”的价值观。在西方,即使是朋友间也信奉“不批评、不抱怨”的价值观。对西方人的赞美之辞,不必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他对你礼节性尊重的表现。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的交往方式B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C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4.“在一幅画上有三种事物:鸡、牛和草,如果让你归类,你会把牛和什么分在一起呢?”对此问题,中国人一般把牛和草分在一起,而美国人一般把牛和鸡分在一起。中国人的分类标准是关系,而美国人的分类标准是本质属性。这种差异表明() ①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③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不同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2013唐山一中月考)根据统计预测,2012年我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到20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某女士给《西宁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词。“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据此回答6~7题。 6.(2013溱潼中学初考)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B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导学案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空谈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岀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 ___________ 的过程。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3.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 )要反对“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即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 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要反对“”和“”,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4?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实现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 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归纳背诵:文化创新的作用(P49-50 )文化创新的途径(P51-55 ) 二、合作学习(议) 1、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3、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4、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5、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6、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实践。() 7、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8、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9、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10、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11、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 12、结合课本P54第一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13、结合课本P54第二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四、探究未知: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方略核心考点·精准研析 348 走进文化生活 含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考点·精准研析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1.依托背景把握健康文化生活的选择: 背景措施 文化生活喜 忧参半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人们对文化 的需求日益 呈现出多层 次、多样化、 多方面的特 点 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健 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发展人民 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文化生活形 式多样,落 后、腐朽文化 危害社会,社 会主义文化 占据主导地 ①弘扬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 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 化的能力

位 2.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启示我们: (1)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企业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3)公民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增强辨别和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考查角度一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2018·浙江11月选考真题)在我国,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逸事”。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 ) ①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限制 ②控制大众传媒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③提高辨别眼力、拒绝文化污染 ④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班级:姓名:学号: ①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1)为什么: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和作用。 (2)怎么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技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 (2)怎么办:大力加强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文化事业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坚持把发展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为什么: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 2.怎么办:(1)开展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2)完善体系。(3)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4)青年学生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疑难解答】 1.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2.反对误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 3.注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者关系

【新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学案

第三节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相关知识】 如何写建议书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构成。 (一)标题 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暑期中小学补课的建议书”. (二)称呼 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称呼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三)正文 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2。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3。提出自己希望被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的话,不用命令的口气。 (四)结尾 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与一般书信相同。 (五)落款 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如何撰写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考察报告”“关于××××的考察报告”“××××考察”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考察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考察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考察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考察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炼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考察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考察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考察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任务设计】 任务一调查家乡文化建设情况,并为家乡文化建设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写一封建议书。 [示例] 关于家乡文化建设的建议书 尊敬的××镇领导: ××镇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人杰地灵的美丽家园,是一片有着宽厚仁和文明积淀的

(完整版)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提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即文化具有普遍性。 3.文化生活: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1)内涵:“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2)外延: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3)广义上的“文化”与狭义上的“文化”的不同: 前者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和;后者专指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是同的。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些狭义的“文化”。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特别 文 化 一 般第二单元是什么为什么 第一单元 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 济、政治 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 中 华 文 化第四单元怎么看怎么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认同:中华民 族精神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当代文化 生活

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都属于;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 2.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二、课堂探究 1.判一判:不同区域的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提示:错误。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同之处。 2.判一判: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一切现象都是文化现象。()提示: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醒:文化具有双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具有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对人和社会起阻碍作用。笼统地认为“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忽视了文化的双重性。 4想一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吗? 提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精神”转化为“物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人的实践,如果没有人的实践,精神永远是精神,精神不会自动转化为物质力量。 三、典型例题分析 1.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材料强调古村落、古民居对徽州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即物质载体对文化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民居”与文化的关系,而非文化的创造与产生,C项不符合题意。 2、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以工业建设史为大背景,通过鞍钢工厂甚至幸福大院这个小窗户,透过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让观众得以一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B.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D.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答案C。解析《钢铁年代》属于文化作品,通过播放《钢铁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不符;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发展,B项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D项说法错误。 四、模拟高考题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太阳和月亮B.长江和黄河C.泰山和黄山D.长城和故宫2.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 A.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特色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C.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D.不同区域文化各有特色 4.我们通过电脑网络、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5.20世纪末,四川全兴集团宣称,在对成都锦江水井街的酿酒车间实施环保改造时,发现了600年前的古代酿酒作坊遗址。于是他们追溯历史,把文化掺在酒里卖,抓住多次文化事件树立水井坊品牌形象,仅仅用七年时间便取得了骄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