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利主义对我国司法理念的影响

功利主义对我国司法理念的影响

功利主义对我国司法理念的影响
功利主义对我国司法理念的影响

摘要

杰里米?边沁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也是功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反对自然法以及普通法,他不仅提议了很多法律和社会改革,还说明了法律应基于“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功利主义认为任何行为或是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将痛苦缩减到最小。边沁还认为有一种程序可以测量快乐和痛苦,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手段计算行为的后果。除了边沁外,还存在密尔等功利主义哲学家对于功利主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功利主义哲学占据了哲学主流思想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也深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在我国的司法理念上表现的格外突出。本文试图介绍功利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论述功利主义的主要思想概念,分析功利主义对于我国司法理念的影响,最后探讨未来该如何是好。作者认为,功利主义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然后如何取其精华,去其对我国现状不适应的,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讨论的。

关键词:功利主义;边沁;最大幸福;司法理念;影响

前言

在本学期,在田钒平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法哲学的学习。因为本科时并不是纯正法学方向。在这门课上我也感觉比较困难,很多问题理解上显得比较艰难。我不得不在课下花一些时间去对法哲学的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在阅读这些相关书籍和资料的时候,我对边沁及他所代表的功利主义产生了兴趣。随后我在网上又观看了网易公开课——哈佛大学关于公正该如何是好的一系列视频,让我对法哲学的一些思想产生了更多的了解。我隐约感觉,边沁的功利主义在某些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的司法理念。因此我选择了这个题目作为我期末作业的题目。我试图在这篇文章中对功利主义的思想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然后延伸到对我国司法理念影响的一个论述。

一、功利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功利主义发展的背景

产业革命使得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然而产业革命的进行也使得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面临着既要夺取国内的政治权力,解决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又不能激化各种矛盾,稳定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一重大问题。所以,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论来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秩序,而旧有的古典自然法理论则不再能胜任这一职责。因为,古典自然法理论是一种革命的理论,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稳定政治和社会形势的要求,反而有可能成为无产阶级要求权利的工具,激化阶级矛盾。其次古典自然法学的那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19 世纪已经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它也不符合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功利主义应运而生。

(二)边沁的功利主义

提起功利主义,毫无疑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边沁。边沁是功利主义的创始人,也是最为人所知的功利主义法学家。他反对自然法以及普通法,他不仅提议了很多法律和社会改革,还说明了法律应基于“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他在自己出版于1881年的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功利”这一概念,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功利主义的主要思想。边沁从趋乐避苦的立场出发,他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本性。他认为快乐和痛苦是指导人的行为的准则。判定一种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标准就是这种行为是否能够带来的快乐成分居多。如果一种行为带来的完全是快乐而没有痛苦,这就是最大幸福;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实现最大幸福,整个社会也就达到了“最大多数

人的最大幸福”。然而,边沁的这种功利主义学说存在把追求快乐简单化的倾向,无法解释个人的最大幸福与社会最大幸福之间的矛盾,从而一开始就受到了许多道德哲学家的批评。

(三)密尔的功利主义

密尔的功利主义学说继承了边沁的一部分理论,然而又并非完全相同。他对功利主义学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首次使用了“功利主义”一词,一方面他继承了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把功利主义称为最大幸福主义,同时,密尔也针对边沁思想的不足对功利主义进行了完善。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主要有以下特点:他没有讲快乐仅仅用量进行分类,而是认为快乐不只是肉体的快乐而是精神的快乐,幸福也不只是指个人的幸福,而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强调了功利主义所主张的快乐不是肉体的快乐而是精神的快乐;他系统地澄清了功利主义对公平正义的观点。因此,密尔的功利主义学说并非对边沁理论的否定,而是一种完善和补充。他解决了边泌学说中把快乐简单化的问题。(四)其他代表人物

西季威克是19世纪末著名的功利主义学家,西季威克对边泌和密尔的功利主义观点进行了完善,他的著作《伦理学方法》对功利主义进行了一些自己的批判,在当代伦理学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他认为,边泌观点中的最大幸福在实现中存在着一个关键矛盾,即整个社会的最大幸福不等于所有人最大幸福的简单相加。这一点的提出十分关键。他还认为,尽管密尔提出了评价幸福的标准,但未能指出社会的最大幸福应当如何实现。西季威克认为,要弥补这一缺陷不能仅仅靠自利,而必须要加在“合理仁爱”。从一点来看,西季威克不仅克服了功利主义的缺陷,而且第一次彻底将功利主义与利已主义区别开来。

摩尔则是20世纪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也对密尔的功利主义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对功利主义所主张的行为准则表示赞同,只是对其合理性的论证方面提出了质疑。摩尔认为,伦理学论证及其原理是比规范伦理学结论更为重要的东西,但其实摩尔并没有脱离西季威克的批评范围。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伴随着各门社会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功利主义的观点已经得到完善,成为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自19世纪初以来,功利主义在西方一直处于支配地位,而任何一种其他派别都无法对它形成挑战。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出现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他们对功利主义给予了强烈批评,结束了功利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功利主义的主要概念

(一)快乐主义基础

边沁在自己的著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这样写道:“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具由其定夺。凡我们所行、所言、所思,无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一个人在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再受其主宰,但实际上他将每时每刻对其俯首称臣。”从这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他的功利主义是建立在人趋利避害的原则基础上。他认为看一个行为是否合理,唯一的标准就是是否给行为相关者带来快乐。他还认为,人性无差别,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能力也是没有差别的。他认为快乐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上的,因此快乐可以计算。他还指出了快乐计算的七个因素。而密尔则认为,快乐存在量上的区别,他将快乐区分为低级的和高级的,也就是肉体的和精神的。

就我所理解,功利主义的快乐主义基础与古希腊的快乐主义类似,然而差别在于功利主义称的快乐主要是指整个社会人民的快乐,而古希腊的快乐主义则是个人的快乐。功利主义将快乐的追求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正是因为存在快乐基础,他所声称的最大幸福原则才能成立。

(二)最大幸福理论

边沁认为,行为的正确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成比例,行为的错误与它产出不幸的倾向成比例。他根据快乐主义的基础认为,所谓幸福是指快乐或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或丧失快乐。在这种意义上,功利主义主张一种“最大幸福原理”,它把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看作行为的唯一目的,其他一切东西都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它所产生的快乐的数量,人选择什么行为之前必须进行功利的衡量。在我看来,把趋乐避苦看作行为的唯一目的,这在伦理学上属于目的论。用功利来衡量行为的价值,这在伦理学上属于后果论。目的论与义务论是对立的: 前者主张目的作为善优先于正当,后者主张正当优先于善。后果论与动机论是对立的: 前者以效果来判断行为的善恶,后者以动机来判断行为的善恶。因此在网易公开课中Sandel的演讲中也指出,康德和边沁思想上的对立和冲突。在边沁看来,最大幸福就是社会幸福、社会利益,个人幸福就是个人利益。边沁认为,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都是以增加幸福或者是减少幸福作为衡量的依据标准。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目的都趋向于增加幸福感。从单个人的角度来考

虑,“最大幸福原则”支配着个人行为,单个个体的所有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以实现其自身的幸福最大化为最重要的目标,而以社会的角度来考虑,社会公共部门的一切行动也要根据这个原则来制定。其所制定的行为措施要使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幸福感得到满足。社会是以单个人为基本单位组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独立的每个人可以看作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每个人的幸福所构成的。社会整体的幸福感是以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界定的。

边沁的这种理论现在依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决策方式。在我看来我国的司法理念就深受其影响。

三、功利主义对我国司法理念造成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的政治体系和司法理念都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而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描述里,例如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原则里,都潜在蕴含了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把生产资料便成为国家财产”。生产资料实现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把生产资料的有权由少数人的手里转变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手里,也就是使大多数人成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和支配者。拥有的生产资料,也就是说拥有了“幸福”的基础。这种“幸福”就是无产阶级不再因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受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奴役下进行生产劳动。而是在自己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前提下自主的进行劳动。“产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以此剥削了无产阶级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无产阶级劳动所得的工资,并不代表他们全部的劳动所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已经变成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因而分配方式也由过去的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分配方式,转变成为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按劳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者主体的转变和分配方式的变化,解放了被剥削的大多数人,增加了大多数人无产阶级的幸福感,减少了他们被剥削的痛苦,从而增加了整个社会整体的幸福感。也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原则。

(二)主要表现在我国采用纠问制的诉讼特点上。由于功利主义强调最大幸福原则。使用纠问制的诉讼程序,对于打击、制裁犯罪的倾向更加明显。大陆法系认为,如果能让法官发挥较大的作用,可能会更有利于发现真实的情况。因而法官有义务提问、告知、鼓励和劝导当事人、律师和证人,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全部真实情况,避免当事人的过失导致败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审判多少还是带有一些“纠问式”的性质,具有一些

官僚特征。对于诉讼的进行和证据的调查皆以法院为主,法官是以积极审判者的形象主持法庭审理。这造成了国家公权力的一种可能的得不到限制。往往对于处于少数人地位的被告人造成了权利上的侵害。为了查清案情,甚至是一种确认被告人有罪的目的,刑讯逼供、超时羁押等情况在我国屡见不鲜。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为了惩罚犯罪,这样的牺牲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样的行为保证了最大幸福。然后随着功利主义的发展,现在有些意见也产生了分歧,部分人认为,这样的形式看似保护了其他守法公民的最大幸福。其实可能造成的冤案错案,从而对司法权威的损害以及国家公权力信度的损害会对“最大幸福”造成负面影响。

(三)表现为我国当前的司法状况重视实体公正而轻视程序公正的状况。从功利主义角度而言,不问行为本身,只要其能保证“最大幸福”,该行为就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这正是体现了我国对于实体正义极为看重的现实情况。在我国传统观念与司法理念上,认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使得在司法过程中程序形同虚设。刑讯逼供等行为早已在我国被人们所见怪不怪。功利主义不讨论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完全排除这种价值判断。其实可能造成实体上更加的不公平。所谓的“看得见的正义”完全被排除在理念之外。其实实体正义本身的追求需要的条件非常多,而我国,甚至是世界范围,都不可能追求到完全的实体公正。而程序正义则是可以追求的保障,类似应然和实然的关系。或许保障了实体正义,也未必是真正的正义,但是起码这是最接近实质正义的方式。而实体正义的追求,没有程序的保障,只有在人治的过程中渐渐沦为玩弄权势者的工具。

五、未来走向何方

我认为功利主义追求的最大化的幸福。其实幸福的量化衡量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随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文构造,不同的历史条件。造就不同的对于幸福的理解和定义。正如前文所言,一些看起来保护其他公民的最大幸福的行为,其实可能在对一些上层建筑的动词造成“最大幸福”上更加不利的影响。这样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很难进行比较。往往自认为能造成“最大幸福”的行为举措,最终却没有取得效果,正如我国古语所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控制结果往往比较困难,可能行为本身的良与善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

而我国如今收到功利主义影响的司法理念还存在的一个原因应该是单纯的法律移植而没有真正的理解法律背后的法律精神。正如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一些冲突,我国

照搬一些国外的法律经验和法条来在我国使用,其实很多方面并没有理解背后的法律精神和理念其实是西方在长时间的思想碰撞冲击中形成的。我国在这方面的基础还很不够,这也是造成如今对于司法问题看法存在十分多的分歧的原因。功利主义的内容肯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究竟适不适合我国现在的状况,这个还需要法律人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我们必须尊重本国的习惯和传统,一些生搬硬套的东西,即使强行加入我国的法律,也无法真正得到认同。只有根据情况,将法学理念、法律精神、哲学思想真正带入我国,在我国的普通公民中普及起来,这才能使我国确定真正适合我们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内容。正如康德所言“人们出于对法律本身的接受而遵守法律,就是一种符合绝对命令的行为。”只有使人们真正接受法律,才能使司法过程真正权威。

结语

功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对于哲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理论丰富,论述完整。功利主义能够引领风骚这么多年绝非偶然。然而随着更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也越来越多。我国的司法理念深受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具体表现在我国的司法体系制度上。然而单纯的法律移植,使得一些法学思想和法律精神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造成的司法体系究竟是不是适合我国的国情,这个值得考量。事实上在长期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已经证明很多问题正是来自于对于功利主义思想的过分看重和误读。想要完善我国的司法体系,使法律真正进入人心,我国的法学学者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1.

[3]汤慧.论法律之程序正义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0(1).

[4]密尔: 《功利主义》,叶建新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5]李宜钊.功利主义:公共政策中的伦理.管理科学,2003(3).

[6]张成兴.关于功利主义的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

[7]张运霞.论功利主义的当代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7.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弊大于利四辩总结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弊大于利 总结陈词: 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网络舆论对于司法的影响是趋于这个态势的,那么就是利大,反之则是弊大。而现有的网络舆论,能否让我们往这个目标更进一步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对方辩友说了什么。 他们说:网络舆论,有利于程序公正。理想情况下是可以这样,而当下的网络环境无法实现这个美好愿景。因为网络话语权依然没有能力还原事件的原始过程,更多的是揣测和过度解读,夏俊峰事件,民众对城管的厌恶和夏俊峰妻子雇佣网络推手的炒作,舆论一度信假为真,所有这些舆论的共性在于,营造所谓“事件透明化”的过程中并没能让人们获得理性的思考,何有程序公正可言 他们还说:网络舆论,有利于实体公正。实体公正的具体实现是以准确认定案件事实为基础的,但我们信手拈来看一下实际,张金柱案,“不杀不足以泄恨”的舆论迫使一件普通的交通案最后过度宣判,成为立即死刑,舆论很高兴;邓玉娇案,使得虽构成过度防卫却因舆论同情弱者,最后妥协地无罪释放,舆论认为这是胜利,而事实,这些看似顺应了民意的审判,却无不在严重损害实体公正和司法独立! 在辩论过程中,总感觉对方将监督的重点纠缠在行政而非司法上,不知这是否在辩题的理解上存有瑕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网络舆论弊的方面。 首先,现有网络舆论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其不能代表完全意义上的民意,这种从源头上并不科学的构成,究竟能否推动整个司法环境的公正,还是一个具大的问号。 其次,网络舆论大多是基于道德探讨,而非法律剖析。在药嘉鑫、许霆等案件中就可看出端倪。司法审判前,舆论对案件人员的背景进行人肉或造谣,在官二富二等强者前,舆论表示要严打,在弱者前,则呼吁法外开恩,这种过分偏好锄强扶弱的基调往往与理性的司法审判结果产生对抗。

实用主义视野下的功利主义_杜威对功利主义道德基础的批判与重构_郦平

【外国伦理思想】 实用主义视野下的功利主义 ———杜威对功利主义道德基础的批判与重构 郦 平* 〔摘要〕 功利主义道德基础的确立以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道德的评价标准。在实用主义者杜威看来,将快乐视为道德的目的及标准会面临诸种责难,因为它无法证明实际所欲的等于值得可欲的、增进快乐的等于值得欲求的、总体的善等于具体的善。由于快乐既不能统一个人行为,也不能提供一种公共善,所以将快乐视为道德基础很难为其合理性提供证明。进而,杜威从作为人的特定功能的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实现、自我满足与社会满足的统一等视角指出道德标准得以确立的可能基础。 〔关键词〕 快乐 个体善 公共善 自我满足 社会满足 〔中图分类号〕B8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6-0070-06 由于实用主义的发展为功利主义的复兴提供了某种支撑,人们普遍认为,这两种学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论特征。而事实上,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伦理学说在道德基础的确立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它们在快乐能否作为道德目的、快乐作为道德标准能否得到合理性证明、个人快乐与普遍幸福如何统一等问题上存在着质的区别。 一 功利主义的两个重要代表边沁与密尔将增进快乐和避免痛苦视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此基础上将判断行为对错的道德标准视为能否增进人的快乐。边沁从个人趋乐避苦的本性着手,确立苦乐在人的行为中的支配地位,这种“苦乐原理”被视为其伦理理论的基石,他为此还提出苦乐计算的七个条件,即强度、持久性、确定性与否、感受远近、丰度、纯度、广度。人们依据这些条件会知道每个行为的苦乐价值的大小,如果一种行为带来的快乐成分占优势,它就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则是恶的、不道德的。在边沁那里,快乐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到了密尔,他承认快乐既有量的不同,也有质的差别,并强调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密尔强调高级的快乐对于任何一个受过教育、有教养的人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他强调“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尽可能多地享有快乐,而其他一切值得欲求的事物……则都与这个终极目的有关,并且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的”[1]。显然,密尔虽对边沁的快乐观念予以修正和发展,但是他对幸福的定义最终还是诉诸快乐,在将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方面,二者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边沁与密尔那里,快乐不但是人生的目的,而且是行为的标准。密尔明确地说,快乐“既然是全部人类行为的目的,就必然也是道德的标准”[1](12)。但是,密尔也认识到边沁的快乐主义的 * * 作者简介:郦 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讲师,哲学博士(河南郑州 450046)。

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单选题

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单选题 1.2007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有关“三个至上”中“宪法法律至上”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宪法法律至上”是指宪法和法律在效力上地位相同,都具有效力 B.“宪法法律至上”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C.肯定“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D.“宪法法律至上”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原则,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对“宪法法律至上”的理解。 选项A错误。宪法法律之上并不否认宪法的法律效力。 选项B错误。坚持“三个至上:必须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个方面,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个领域,必须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个环节和全部工作之中。所以,说”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不准确的,法律效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选项C正确。“三个至上”的提出,标着着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选项D错误。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该原则。 2.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A.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 B.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 C.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

D.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选项D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不属于理论渊源。 3.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 选项A错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是存在继承关系的。 选项B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而不是经济思想。 选项C正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选项D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制度体系。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关这一表述,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成立的?()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逐渐结合的产物

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功效

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功效■ 朱秋卫 由于媒体监督自身所特有的开放性与广泛性,媒体监督为我国的监督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媒体监督是一把双刃剑,缺乏制约或运用不当便可能对司法公正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妨碍或破坏司法公正。在此,本文试对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作初步的探讨。 一、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交点 11媒体监督与司法目标一致,均以寻求“公正”为价值目标 在现有制度下,媒体监督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司法最终目标在于平衡利益,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因而,, “公开才有正义 方式,,同时限制了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最终实现司法的公正。另外,媒体监督也起到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的作用。 司法公正亦是司法独立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作为司法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司法部门只有严格依据事实和法律,不受任何外界非法因素干扰才能真正做到“事断于法”,从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正义。坚持司法独立原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司法腐败,避免以权代法、人治高于法治的现象,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 21司法公正的实现需要媒体监督 传媒对司法的报道和评说并不意味着司法独立性的丧失,传媒完全有可能具有肯定和强化司法行为、过程和结论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新闻媒体监督也有着延续和强化司法行为的社会效果,促成道德与法律的链接,为司法建立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①特别在现阶段,我国司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内部监督机制也不完善,媒体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更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事实上,近期公开披露的法官贪赃枉法的案例并不少见,甚至有高级法院的院长、最高法院副院长因此而落马。而经过媒体介入,促进司法公正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可见,健康正当的媒体监督是维护司法独立的一种实用手段,而不是阻碍司法独立实现的障碍。 二、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 11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在特点上存在区别 媒体监督的实质是新闻媒介对司法的介入,是新闻媒介通过对案件的公开报道产生广泛的社会舆论,从而对法院审判造成影响,以避免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的情况出现。因此,新闻报道的特点必然影响到媒体监督的特点,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公开性。舆论媒介是面向公众的文化形式,一般是以公开报道的方式反映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第二,广泛性。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会涉及司法的各个领域,从而起到监督的作用。另外,新闻舆论面对的对象是社会公众,随着网络、手机等电子传媒的进一步发展,其对象范围将更加广泛。第三,及时性。媒体监督以新闻 ,必然与迅捷、高效、及时等特点有了天然 ,逐利性。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获 ,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往往会从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选择最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案件和角度进行报道,这就使媒体监督具有了利益关涉性的特征。 司法独立作为司法的重要原则,设立的目的在于实现司法公正,达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这就决定了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从而具有了司法的典型特征。从广义上来讲,两者在本质、功能、意义等方面一致性:第一,终局性。司法活动尤其是法院判决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确定,目的是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具有终局性的意义。第二,公正性。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与价值所在。解决纠纷,实现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最终目的是实现司法的价值目标———公正,从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独立性。司法独立是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就无从谈起了。第四,程序性。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的实现是靠严格的程序来保证的,没有固定的严格的程序设计,司法公正便无法实现,司法独立的价值也就随之缺失了。 21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相互冲突关系 传媒与司法从来就是一对矛盾共生体,在运动中此消彼长。②司法独立的特点决定了司法独立原则对媒体监督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司法独立要求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当然也包括不受新闻媒体的干涉。司法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公正,而媒体体现的往往是自身或大众观念上的道德意义上的公正。这一差异导致一定的冲突。③另外,媒体监督的本质决定了其对司法独立又有着天然的侵犯性。媒体监督在市场经济下,属于经营体,具有逐利本性,使得它更倾向于对司法活动的眼球效应进行发掘,使之更容易成为舆论热点,更能满足人朱秋卫: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功效 来稿摘登  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总第170期)161

现代司法理念与司法效率

(一)效率与司法效率的含义按照通常的理解,效率意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因此,如果工作是计时的,则在每个时间单元里完成的工作件数越多越有效率;如果是计件的,则完成每件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越有效率(2)。这样一种对效率的理解,提示了在时间投入和数量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把它运用于对司法活动的效率评价,则是:在单位时间里裁判的案件越多,或者裁判每个案件所用的时间越少,表明效率越高,反之说明效率低。不过,对效率的常识性理解尽管简明直观,却不够准确,从而容易让人起疑,从根本上说,效率确实涉及的是一种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关系,但是,投入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还包括人力,物力,才力等各种费用的投入,产出也不只是一个数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量优劣高低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各种费用的因素以及质量的因素纳入效率思考的范围,则会出现一种复杂的图象,即时间短、数量多并不当然地意味着效率高。实际情况可能是,时间花得虽少,费用却很大;数量虽然可观,质量却一塌糊涂,因而同样没有效率可言。将这样一种对效率的理解引入对司法活动的效率评价,则对以下几种情况都可以视为正效率的表现:(1) 减少时间或费用投入,提高司法产品的数量;(2) 减少时间或费用投入,提高司法产品的质量;(3) 同样的时间或费用投入,提高司法产品的数量;(4) 同样的时间或费用投入,提高司法产品的质量。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所说的司法效率的情况,是在法院既定资源状况不变的情况下说的,是法院通过内部改革、挖潜来实现的,从中国的实际和今后的发展看,法院无疑应该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投入。只有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提高司法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才有可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当然,资源永远是短缺的,即使法院获得了更多的投入,也不得不考虑司法的效率问题,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资源问题。(二)追求有效率的司法公正公正是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效率是公正的保障和体现。“迟来的公正就是不公正”。这句古老的名谚充分说明诉讼效率是程序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曼·罗兰曾说:“如果你有一根手指夹到法庭这个鬼机关里去了,那就连胳膊也要再见啦!赶快砍掉胳膊,不要迟疑,要是你不想整个身体都陷进去的话(3)。”传统司法的恐怖有一半来自诉讼的久拖不决。列宁曾经这样批评司法中的官僚主义:案件的久拖不决,实质上是使貌似公正的判决变成一场骗局(4)。诉讼的目的在于使犯罪得到惩处,使争议得到解决,如果诉讼不讲求速度和有效性,必将使犯罪得到放纵、使社会发展陷于停顿,这将从根本上背离诉讼的目的。在案件数量和法官人数不变的前提下,诉讼效率与程序繁简、审限长短、诉讼期间、审判方式、法官敬业精神等均有密切关系,通过精心设计程序可以在其他要素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效率。同时,公正的程序还必须符合效益原则。效益是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具体到程序法中,效益原则要求以最少的诉讼成本,实现最大的诉讼收益或效果。国家设立司法机关、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调处矛盾、解决纠纷,虽非交易行为,但尽量减少投入、扩大产出的经济学原理仍然可以适用。诉讼周期、诉讼费用、诉讼程序的繁简、裁判结果的公正率等等,事关诉讼成本,都可能影响诉讼效益;而通过解决纠纷带来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家法律尊严和法治信仰的确立、社会公正的实现与伸张、被害人心理的安抚和平息、对纠纷的预防和抑制等等,虽然不能直接用金钱来衡量,但它们之于国计民生,地位之重要远甚金钱,这些加上通过“定分止争”带来社会资源的加速流转和最大利用、通过诉讼挽回的经济损失,构成诉讼产出,应当在诉讼中谋求最大值。公正的程序应该同时是投入少而产出高的程序。我国目前在程序公正和效率建设上应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笔者认为原因在于:1、公正是比效率更重要的价值。司法制度和司法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就在于它的公正性。2、相对来说,我国更欠缺程序公正的观念。(三)培育现代司法理念,提高司法效率1、培育现代司法理念要加强法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只有对法官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法官才会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执法过程中,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法院领导和全体法官要继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在解决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上下功夫,牢固树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为民执法的观念,确保在审判活动

辩论舆论对司法利大于弊

辩论舆论对司法利大于 弊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舆论对司法利大于弊 2分30秒 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刚才听了对方的精彩陈词,有几点让我不敢苟同。。。 我们今天说舆论对司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标准主要是舆论对司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让我们用事实说话。 2003年3月孙志刚事件发生后,4月,题为《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文章在《南方周末》登出,引发全国关于收容遣送制度的热议。5月,北京大学八名法学博士联名上书,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废除了一部法律,孙志刚事件——生命谱写中国法制进程,围观彰显舆论监督力量。 2003年,李桂芳因行窃被抓获,由于办案人员的“不作为”,李桂芳的女儿李思怡独自饿死在家中。四川媒体记者采访了此事后在报社压力下未能发出稿件,遂在网络发出文章,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在网络上自发的组织纪念思怡。在舆论的压力下,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涉案的民警以涉嫌玩忽职守罪被提起公诉。 2006年唐慧案中,唐慧为被迫卖淫的女儿多次上访,却被当地公安局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由,处以劳动教养。唐慧被判劳教后,普通民众、意见领袖、官方媒体都纷纷为唐慧发声。巨大舆论关注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2008年4月,案件由当地检察院向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几名犯人分获死刑、无期徒刑等罪名。

2007年12月一审,许霆因恶意取款被判处无期徒刑以来,舆论普遍认为许霆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较轻,呼吁重刑的不合理性。截止12月24日网易网友的投票结果显示,93%的网友认为许霆不该获重刑。重审判决改判5年有期徒刑,这正是舆论对司法公正的推动 2009年“躲猫猫”事件的产生加之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推动了我国将严禁刑讯逼供列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法院的权力是人民交与的,所以人民理所当然地对司法行为有监督权。舆论的存在为案件的公正处理提供了极佳的外界助力,也监督着司法人员严格公正廉洁高效处理各种纠纷。一些在舆论的压力下最终得到公正判决的案例,例如“许霆案”、“邓玉娇案”等不仅表达了公众追求公平正义的愿望,同时也对司法公正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真正的司法从不缺乏接纳舆论的勇气,公正的审判决不能依靠雅雀无声来维系,利是全面必要,弊是个别可控,因此我方坚持认为舆论对司法利大于弊。 反驳 1、(舆论易受操纵,缺乏独立性,影响司法独立)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我们并不否认舆论也存在着弊端,但是对方辩友可不要因噎废食,以偏概全。舆论对司法公正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难道你们看不到吗? 2,即使舆论存在一些片面弊端,这些弊端也未必能影响司法。我们的司法具有它自身的程序性,这个严密的程序对司法的独立性构成了一个保护网。不知对方辩友所说舆论对司法独立性的影响从何得出,还请给出具体的数据和案例。

浅谈功利主义对营销伦理的影响

浅谈功利主义对营销伦理的影响 美国哈福大学教授加尔布雷思提出:“按照我对世界形势的观察,我们生活在一个意识形态的约束日益减弱,实用主义的适用性大大增加的时代”。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倾向,即功利主义的盛行。功利主义是社会走向世俗化的理论表现。通过半学期对于营销伦理的学习,笔者对于功利主义在当下营销活动中所起到重要影响产生浓厚兴趣。本文结合案例,浅谈了功利主义在商业活动中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对营销伦理的影响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个人看法。 关键字:功利主义营销伦理影响 一、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 功利,即有用、利益、效益等。人类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这种目的即追求利益、满足需要。近代进入商品经济时期以后,人类的功利倾向明显地加强了。因为,商品社会首先强调价值、有用性,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围绕着是否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这个轴心来运转的,这势必培养人用功利眼光、功利态度去观察他人和事物。消费越多,需求越大,生产越繁荣,这也主张了功利主义。所以,功利主义的兴起是与商品经济时代相联系的。 通过学习,了解到功利主义原是西方伦理学中一种以功利原则(即利益、享乐、幸福)为道德标准的学说。它认为,趋利避害、求乐避苦是人类的本性。由此,评价人们的行为是非和道德善恶,只能依据于快乐和痛苦,即能增进快乐的就是善的,能造成痛苦的就是恶的。当然,快了也又高、低之分,肉体的快乐是低级的快乐,精神的快乐是高级的快乐。“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然而,快乐和痛苦因人而异,全凭个人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标准,势必使人类行为由于缺乏约束和调节而陷于混乱。为此,功利主义又提出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两种说法。 行为功利主义主张,应以行为结果判定道德是非。就是说,应善于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如果一个行为能比其他行为带来最大的好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是善的、道德的。 准则功利主义则主张以行为准则来判定行为是非,因为单凭个人对行为后果的估量为行为依据,仍然是不确定的、随意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对每个人都适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 二、商业活动中的功利主义 宾克莱说,功力主义给现代人“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提供一个哲学根据”,因此在西方也被称为是一种“商业化哲学”。在商业活动的前提下,功利主义似乎更加的具象化。笔者总结其表现为: 第一,讲究实惠。实惠是追求合法的个人利益,是一切工业社会,包括正处在又一次工业化高潮的中国在内,所不能缺少的时代精神。实惠观念是伴随工业化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而产生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个人的劳动通过交换得到承认,个人的价值通过交换得到实现,个人的利益通过交换得到满足。人们与其说注重个人劳动的自身价值,不如说更关心劳动的交换价值,即劳动给自己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这就是实惠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2年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识形态属性,下列哪一说法不能成立? A.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B.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突破 C.为中国走独特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造了理论前提 D.是建立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 2.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全面发挥各种社会规范的调整作用,综合协调地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和管理。关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A.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B.在评价尺度上,要坚持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C.在法的作用上,要构建党委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纠纷解决机制 D.在法的成效上,要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与统一 3.某培训机构招聘教师时按星座设定招聘条件,称:“处女座、天蝎座不要,摩羯座、天秤座、双鱼座优先。”据招聘单位解释,因处女座和天蝎座的员工个性强势,容易跳槽,故不愿招聘,并认为按星座招录虽涉嫌就业歧视,但目前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对此,应聘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的下列哪一做法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 A.将《劳动法》“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的规定直接适用于本案,形成判例,弥补法律漏洞 B.根据《劳动法》的平等就业原则,对招聘单位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其改变歧视性做法 C.应聘者投诉缺乏法律根据,可对其批评教育或不予答复 D.通知招聘方和应聘方参加听证,依据国外相关法律规定或案例,对招聘机构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4.关于公平正义,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人类一切法律都维护公平正义 B.不同的时代秉持相同的正义观 C.公平正义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 D.严格执法等于实现了公平正义 5.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之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根据各社区实际居住户数、区域面积大小、管理难度等情况,将社区划分数个网格区域,把党建、维稳、综治、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信访等社会管理工作落实到网格,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专群结合、各方联动、无缝覆盖”的工作格局,以此建立社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和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关于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创新社会管理,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A.社会管理创新主要针对社会管理领域的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 B.大调解格局是一种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 C.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建立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D.社区网格与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一样,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司法机关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司法审判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司法机关自觉服务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成效显著。关于法治服务于大局,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A.服务大局是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利大于弊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正方赛案 一、定义 网络舆论:网络环境中对一些社会性问题的普遍看法 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 二、论证思路 当今中国阻碍司法公正的主要原因是徇私舞弊、钱权交易、操纵审判,网络舆论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所以利大于弊。 ?标准成立依据: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兆麟律师事务所职业律师吴德立:要保证司法公正,首先要打击司法腐败。其中领导干部插手司法工作是影响司法公正、导致司法腐败的最大问题。 北京人民法院许蕊: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搞钱权交易,是目前司法不公的最主要原因 西南政法大学前校长龙宗智:司法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司法不公、司法不廉、司法不力。 三、进攻点 1.网络舆论可以督促法官认真、负责 类似例子:四川省内法院实施民事案件网上同步办案,办案情况可随时在网上接受监督。一经实施,错案率明显下降。(四川省高院副院长陈明国所说) 武汉的陈女士汉阳区人民法院申请立案索赔,却遭到女法官当场飙脏话痛骂。现场视频网络曝光之后该名法官被记过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 ? 2.网络舆论可以监督司法人员廉洁司法 ?金华法官艳照门事件在网络曝光,被曝光的法官郭坚因涉嫌贪污受贿而被捕(09年3月) ?中纪委对于网络舆论十分重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这能不能对司法人员起到监督作用?

? 3.网络舆论可以为司法人员提供坚强后盾,避免体制内压力 ?中国足坛假球案当中,原陕西国力俱乐部总经理王珀曾要挟法官“敢改判我让他下岗”,如果有了网络舆论的监督,像王珀这样利用权力操纵审判的幕后黑手,会不会有所收敛? ?如果有了网络舆论的支持,办案法官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会不会不畏强权、坚持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 ?网络舆论不仅可以让那些企图操作司法审判的幕后黑手有所收敛,还可以成为那些不 畏强权的司法人员的坚强后盾。 四、防守点 1.网络舆论干扰司法审判独立性 让对方论证因为网络舆论原因,司法审判失去了公正。(不能因为中国网名大部分支持奥巴马,最终也是奥巴马当选,就说中国网民影响了美国选举) 现在真正干扰司法审判独立性的是领导干部插手,而非网络舆论 2.为什么只讨论中国问题 在国外,因为有明确的立法,舆论对于司法的干涉微乎其微,讨论前提不成立。

最新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构件

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构件 近年来,有关现代司法理念的论述,渐成法学界尤其是应用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同志多次反复强调“要树立现代司法理念,确保司法公正”,充分表明了司法界高层关于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对维护司法公正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那末,何为现代司法理念?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却又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构件的分析入手,试图对此进行解读。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概念探究 (一)关于“理念”与“司法理念”的一般涵义 在谈及司法理念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对“理念”一词作必要的了解。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理念是事物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念,是主体对特定现象的性质,内在精神、方法、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其一,它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道理、原理和精神;其二,它是被理解和认识的某种客观实在;其三,它是对某种特定目标一系列价值选择的结果。囿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程度的限制,理念有时可能是对对象合乎规律和目的的理解,有时也可能是对对象歪曲和错误的理解。学者范愉从法社会学角度指出理念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理念具有客观基础,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纯主观的、先天和超验的东西。理念通常都是建立在其主体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历史条件之下的,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相联系。其次,理念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然的或普适的,能够通过外在表现形式和活动得以反映和验证。再次,理念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和永恒不变的。最后,理念是相对的和多元的,而非绝对的和单一的 [1]。笔者认为,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理念”就是指原理和信念,它是人们对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或社会制度的认知和理解,并由此反作用

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演讲稿

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志: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法治是一种民主的生活模式、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今日的中国朝气蓬勃,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用先进、科学、正确的理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新时期我们政法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它的提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就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执法为民就是要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的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始终不渝地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我们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新的时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公正、高效的审判体系尤为重要!它关乎稳定大局,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法治事业的走向和进程。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办案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准确的把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切入点,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就是要从理念上更好

“马锡五审判方式”及其司法理念

摘要:“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突出特点就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作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内涵是应当发扬广大的,但是,“马锡五审判方式”所折射出的群众路线、大众司法能否成为具有普适价值的司法理念?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封捧儿“婚姻申诉案”所体现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及其司法理念似乎更加适合于“熟人社会”,更加适合于简单案件。 关键词:“马锡五审判方式”;司法理念;封捧儿“婚姻申诉案” 中图分类号:df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09.04.14 马锡五主持审理过若干案件,其中华池县封捧儿的“婚姻申诉案”、曲子县苏发云兄弟的“谋财杀人案”、合水县丁丑两家的“土地争议案”,等等,都堪称“马锡五审判方式”中的经典案例。本文拟以“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典型个案之一封捧儿“婚姻申诉案”为分析样本,反思“马锡五审判方式”所蕴含的司法理念。 一、也许更加适合“熟人社会” 马锡五受理封捧儿“婚姻申诉案”后,先向当地区、乡干部详细询问实际情况,又了解当地群众的看法,最后亲自征求了封芝琴的意见。查明案情后,马锡五率华池县司法处的干部,召集当地群众举行案件的公开审判会并公布查明的事实。封彦贵屡卖女儿,张金才等人纠众抢亲情况属实;征求封芝琴意见时,她表示愿与张柏结婚;征询在场群众意见时,在场群众一致认为,封彦贵屡卖女儿,扰乱婚姻法,应受处罚。张家黑夜抢亲,伤风化,碍治安,应受处罚。在这里我们看到,“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就是群众路线。从受理封捧儿“婚姻申诉案”到具体的调查取证,再到最后的公开审判大会,这样的过程似乎使得马锡五的审判过程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群众的意见在封捧儿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不禁要进一步地追问,司法为民的理念是否就一定要表现对具体个案的审理过程为群众所左右呢?应当承认,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民事法律体系很不完善,常常需要按照习俗、习惯来解决具体的民事纠纷;况且封捧儿“婚姻申诉案”本身就和当地的婚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1928年,封彦贵把封芝琴许与张湾村居民张金才的次子张柏为妻,定下“娃娃亲”。1942年6月,封彦贵见女儿长大,其时聘礼大增,遂企图赖婚,并试图教唆封芝琴以“婚姻自主”为借口,提出与张家解除婚约,但封芝琴并未受其引诱。封颜贵后来又以法币 2 400元及银币48元的彩礼将封芝琴暗中许与华池县城壕川的南塬的张宪芝之子(笔者掌握的文献中未记载此人姓名)为妻。订“娃娃亲”、封彦贵的卖女行为本身就是当时当地的婚姻习俗的生动反映。在没有完善法律:法规的情形下,马锡五就只能尽可能地以调解方式来化解纠纷。而这里,马锡五为了弥补当时法律规定的不足,将社情舆论、民风民情作为审判的依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即使承认制定法及其相伴随的国家机构是现代社会所必需,我们也不能因此误以为现代法治必定要或总是要以制定法为中心。社会中的习惯、道德、惯例、风俗等社会规范从来都是社会的秩序和制度的一个部分,因此也是其法治的构成性部分,并且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司法资源缺乏、社会流动性较弱,是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像封捧儿这样的主动追求婚姻幸福的个案绝对是十分罕见的。从封捧儿“婚姻上诉案”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这点。 1943年3月,封芝琴经人介绍初次见到张柏,二人虽未当面说话,但姑娘心中暗自愿意与张柏结婚。不料封彦贵于是年4月复以法币8 000元、银币20元及布4匹的彩礼将女儿另许庆阳县新堡区朱寿昌为妻。张金才闻讯后,纠集20余人,于是年5月16日夜闯封彦贵家,将封芝琴抢回与张柏成婚。封彦贵为此控告于华池县司法处,该处判决:张金才抢婚处徒刑6个月,张柏与封芝琴的婚姻无效。封、张两人均不服判,分别上诉陇东高等分庭。陇东分

媒体介入对司法公正弊大于利

媒体介入对中国的司法公正的利弊比较 随和社会的进步,新闻媒体蓬勃发展,媒体积极报道有关司法问 题是公众参与社会民主、享有宪法规定言论自由、批评建议权的外在表现,也是社会法治进步的一个标识。不可否认,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媒体依靠其自身天然的开放性、广泛性,在实现遏制司法腐败,打击违法犯罪,净化社会风气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度,而这个度的底线就是媒体不能介入到司法审判当中来,影响法院工作或者法官的裁判。因为媒体的介入对司法公正终究是弊大于利的。下面我将对此观点进行阐释。 我们先来明确媒体介入司法的定义。媒体介入是指媒体插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司法公正指的是司法机关在行使其职权时,“以事 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程序内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审判权 与检察权,不受任何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及权利者干扰与影响,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请注意司法是法律的执行活动,而不是立法活动。而媒体介入司法公正则是说媒体介入对司法的审判活动产生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本来是不应该是审判活动的考虑因素。 对于媒体介入司法公正的利弊比较,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可以从媒体介入司法影响所造成的后果来评判。如果媒体介入司法产生的弊端是无法克服的,而益处却是可有可无或者说有其他途径可以代替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媒体介入对司法公正是弊大于利的。 当然,不可否认,媒体介入对司法公正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这种好处真的大于所造的的弊端吗?结论只有经过比较才能知道。持利大于弊观点者认为,媒体介入能有效促进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但是我们要明白,这种监督不能是毫无限制的监督,媒体大可在法院审判完成之后再进行报道,进行事后的监督而不是给审判活动带来干扰。其次现在我国已经有了审判监督、问责制等专业的监督程序。只要能把这些法律已经明确的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媒体监督的的作用也就可有可无了。那么,我们为何舍本求末,不把精力放在重点,却偏要用媒体这样一种法外监督机制对司法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呢。还有人说媒体介入能更好的保障公民对司法的监督权、知情权、言论自由权。毫无疑问,公民拥有对司法的监督权、知情权、言论自由权,但是,公

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

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 摘要:刑法理念是刑事司法理念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首先要求对刑法理念进行探讨,这种探讨应立足于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这一对范畴,并以此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做深入的挖掘。罪刑法定是以形式合理性为其价值取向的,因而应当建立形式合理性的刑法观念。如果不想使罪刑法定原则成为一个口号或标语,就必须注重它在司法实践中的贯彻和落实,这就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问题。罪行法定原则的司法化涉及司法体制、司法理念和司法人员的素质等问题,特别是应建立这样的司法理念:罪刑法定原则下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 关键词:刑法理念,形式合理性,实质合理性,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 一、刑事司法理念之重新定位 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这个命题本身就蕴涵着这样一个前提,我们传统的刑事司法理念需要转变,这种转变的背景就是法治入宪。法治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从法治概念中可以合乎逻辑地引申出刑事法治的概念。刑事法治是指刑事领域的法治状况。我认为刑事法治是法治的最低限度标准,或者说是法治的底线。因为在一个社会中,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说是一个法治社会。在刑事法治的建设当中,我认为,首先涉及到的是一个刑事法治理念的问题。过去的刑事司法理念是建立在专政的基础之上的,是把打击犯罪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来提出的,但在刑事法治的背景下,我们的刑事司法理念需要随之而转变。 首先我从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这样一对范畴谈起。在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当中有一个关键词,这就是合理性。应该说,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都追求合理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合理性又可以分为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合理性,这两种合理性是不同的。形式的合理性是指客观的合理性和手段的合理性;实质的合理性是指主观的合理性和目的的合理性。我们在追求合理性的时候总是想使这两种合理性兼而得之,也就是说既要想获得形式合理性,又要想获得实质合理性,但实质上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对于这种紧张的对立关系,德国著名的学者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有一个生动的表述,他说:“法逻辑的抽象的形式主义和通过法来满足的实质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避免的矛盾”。一方面是法的逻辑,另一方面是通过法所满足的实质的价值需求,

法院司法为民的心得体会范文

法院司法为民的心得体会范文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过去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完成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更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中,人民法院如何通过解放思想活动,更新司法观念,创新司法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显身手,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一、坚持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核心。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开展审判活动。审判工作有严格的法定程序,必须严格依法进行。那么,从事审判工作的人民法院是否有必要解放思想?回答是肯定的。人民法院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必须紧紧围绕“司法为民”这一条主线进行。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法官手中的审判权也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用好权、办好案,为老百姓排难解忧,也就是说司法要为人民服务。偏离这一条主线,司法就背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背离其根本宗旨。这是党和人民所不允许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不通的。人民法院解放思想不坚持“司法为民”的指导方针,就会导致胡想蛮干,违法办事,践踏法律,严重损害法律的尊严。前些年的解放思想活动中,一些法院没有根

据人民法院工作的情况和特点,认为解放思想就是敢想敢干多收费、搞创收,不少人民法院还开办公司,参与经营,并产生各种经济纠纷,严重偏离人民法院的工作性质和要求,严重损害人民法院的形象和司法的权威,这些沉重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围绕“司法为民”这一主线,把解放思想中提倡的“敢想敢闯敢干”与“依法、科学、责任”结合起来,在合法、科学的尺度内负责任地、扎扎实实地干起来,经得起人民的评议和历史的检验。这才是人民法院真正的解放思想。 二、坚持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解放思想的着力点。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司法的终极追求,更是司法为民的前提和必然;只有实现司法公正,才有可能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惠及老百姓。这些年,人民法院始终致力于对司法公正的不断追求,从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实践司法公正,取得可喜的成效。人民法院案件审判准确率、当事人服判息诉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信任度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人民法院当前的司法公正水平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因素还不少。我们必须借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契机,深入分析当影响司法公正的各种因素,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审判工作规律;树立司法公正的理念,投入更大的决心、勇气、精力去解决

大众舆论对司法审判弊大于利二辩稿

驳论 谢谢主席,问候到场各位。 今天我们双方都能达成共识 ....就是大众舆论的利弊都存在,今天辩题是就两者进行比较,还请您方不要只谈利好而不谈弊端,且您方好处逻辑模糊,也从未提出弊端的解决方法,论证单一片面。 基于对方以偏概全的论证前提,我们再看对方的两个论点: 一.谈司法审判掌握案情具有局限性:大众舆论为 司法审判提供多元化材料,弥补证据不足。 首先, 众热议昆山案中刘海龙系天安社成员药家鑫案军二代富二代身份不最后都被证伪?中间并不能避免媒体出于利益考量的炒作,而存疑的前提如何利于司法审判 其次,对方显然是对司法审判程序不了解,根据行政,民事,刑事诉讼主体不同,证据由原被告出具,对方大众弥补证据观点根本不存在 再者,大众根据所谓的多元化材料产生的舆论审判一旦与司法审判结果略有偏差,就会对法院产生压力,其对司法审判影响的危害不言而喻,邓玉娇案披露开始舆论就已认定其无罪,舆论提前审判这样不道德也不公正 二.谈大众舆论促进法律体系完善:大众舆论完善相关法规,维护司法公正,推动法律建设 首先,大众舆论完善相关法规想当然论证,您方显然对法律出台过程不够了解。法治体系完善的过程复杂性对当前司法审判何来利处 其次,张学英案,梁丽案已然应因舆论对司法审判造成了不良影响,众多事实下司法公正如何维护。 再者,您方所提到案例的只关乎司法的实体正义,全然不顾司法程序正义,这样情况下的大众舆论如何论证您方维护司法公正的利处,其弊端还是规避不了。 综上谢谢 对辩 ●司法审判依据宪法一百二十六条规定要 保持独立性您方是否承认? ●而对于药家鑫案,于欢案等热点事件,大 众舆论法官无论接受与否,权衡利弊时已 然对其施加社会预判压力您方承认吗? ●以司法审判和舆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 进行搜索其中明显表明两者属于冲突关 系的文献52.8,大众的法律专业知识有 限,不能给量刑细节予以准确判断,例如 死缓无期死刑的区别您方认为大众舆论 是否明清晰? 既然无法明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缺乏司法程 序正义的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弊端显 著吗? ●今天双方所谈到的热点案件是经由新闻 媒体传播影响力扩大您方承认吗? ●那在我国尚未有《新闻法》出台前提下, 媒体素质未有统一标准对不对? ●您方在新闻媒体案件报道可靠性存疑的 前提下,再推出大众舆论得出客观评价可 行吗?彭宇案中公众对其确实撞老人不 知,一味称其无罪客观吗? 今天大众舆论无法得到案件全面信息,所以得 出结论司法审判的弊端无法避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