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5.浮力》教学设计

汉滨区果园小学张庆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引导质疑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信息搜集法

【教学准备】

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等物体。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乒乓球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设计意图:通过动手体验,进一步感受浮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浮力现象,从课堂到生活,拓宽学生思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沉浮的奥秘)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设计意图:实验前通过讨论,大胆猜想,提出假设,进行判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真思考、敢于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大胆假设,小心验证的科学精神)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和讲解,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为后面学生实验打下良好基础。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浮力、重力和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4、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完善学生的科学概念。)

5、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解释现象,进一步拓展到生活现象的思考与解释,学会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

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意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浮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5课时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 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

水的浮力的自然教案

水的浮力的自然教案 水的浮力的自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浸入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准备: 平衡尺、铁块、木块、绳、水槽、测力计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将一些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1、通过平衡尺认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1)认识浮在水面上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教师演示: a.当平衡尺一端的小木块浸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b.演示前学生假设、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B.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C.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 D.师生共同小结: 浮在水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认识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平衡尺两端都挂上铁块,将一端的铁块浸入水中,平衡尺还平衡吗? B.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C.得出结论: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3)得出结论:放入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在水面上的,还是沉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个浮力的方向是朝上的。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系。 (1)请学生设计实验,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完成P9的空格。 (6)测量水的浮力大小的变化。要求依次测量铁块在空气中、刚浸入水中、大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读数,通过比较,你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学生分组实验。 (8)汇报实验结果。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教案

水的浮力【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浮力的理解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阐述。而科学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理解浮力的产生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水的浮力是水的重要的性质之一在《生活中的水》这一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接下来学习水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认识浮力的存在 2、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空气中也存在浮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在小学阶段他们对于水中物体的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在能力基础方面该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心理认知方面他们对于新奇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喜欢探究科学现象的原理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产生 2、理解气液都能产生浮力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以及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在水中压空矿泉水瓶的活动学会用实验感知科学的方法。 2、通过测量浸入水中物体的浮力的实验体会到对比的实验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浮力与排开水的关系活动感受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浮力产生的学习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发现科学问题的精神。 2、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探究和推导以及对于有关浮力知识的科学史学习了解到前人对科学的贡献从而形成努力在科学中求真理的价值观。 2、四、STS 通过对水的浮力的学习联系实际从而来解释生活中的轮船航行原理从而达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用空矿泉水瓶的实验,以及钩码和弹簧秤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到浮力的存在。 2、用气垫船的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原来空气也是有浮力的,进而推广到气体也是有浮力的。二二二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优质课)浮力教案

《浮力》教案 辛庄初中张长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知道浮力概念及其方向;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浮力,并能进行简单改进简化浮力测量;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法】:启发提问、分析归纳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法】:实验法、推理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浮力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体验浮力,死海不死,鸭子和轮船浮在河面上,氢气球、飞艇漂在空中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然后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新课。 二、体验浮力教学 1.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形成浮力概念 首先课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教师选择代表性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物理角度分析浮在水面物体受到浮力的情况。接着提出问题1: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学生通过简单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指出,不仅仅是液体,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托力) 三、浮力的产生原因分析(求浮力第一法) 1.演示对比实验,提出问题 在计算的基础上,演示小实验,乒乓球在水底不浮上来?!学生有了充分的质疑后, 1

中班科学盐水的浮力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盐水的浮力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盐水的浮力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盐水的浮力教案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观澜中学张桃英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 【标 题】课题: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水的浮力》三课时 浙教版 学校:深圳市观澜中学 执教教师:张桃英 【课标分析】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及浮沉条件 【教材分析】浮力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分化点.教学是首先浮力的存在和测量,它是按效果来命名的;其次是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再次是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最后是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把浮力、密度、重力、压强、压力的知识综合运用在一起.因此,在本单元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 1. 浮力的存在和测量。对浮力的存在,教科书安排的线索是: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 的浮力→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浮力的测量教材是通过活动及图1-43,让学生掌握“称量法”求浮力,为下面阿基米德 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关系”做好准备。 为了降低知识的难度,教科书不要求学生了解浮力的成因,教学时不必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2.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液体和气体都会对侵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阿基米德原理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教科书中,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一个探究活动获取的。但这个实验最富有魅力之处是将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它所排开水的多少建立起联系。所以,不要将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变成只是单纯的试验操作问题,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3.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对阿基米德定理排液液排液浮==V G F g ρ这个公式的理解应注意: (1)公式中液ρ 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排液V 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完全浸入,物排液=V V ;物体 部分浸入,物 排液V V <。 (3)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2)、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4. 物体沉浮条件:根据力和运动关系: F 浮< G 下沉 F 浮>G 上浮 F 浮=G 悬浮或漂浮 注意: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5.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2、关于轮船 3、关于潜水艇 【学生分析】

《浮力》公开课设计教案

《浮力》教学设计 一.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 教学流程: 二.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 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4) 会用弹簧称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G F 浮>G F 浮=G

三. 教学设计说明 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也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下扎实基础,所以我在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下面就谈谈对本节课的设计。 1.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能用上的电教设备只有普通投影机,所以只好用电脑制作所有的投影片,除了副板书之外,其余一律用投影。演示实验的器材大部分自制。 2.本课开始就对本节课联系到的知识点:测力工具(弹簧称)、二力平衡条件、液体压强进行复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本课作好知识准备。在引入新课时用了学生比较的例子和现象,这样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3.在引入浮力的概念时,首先设计了演示实验1,浸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向上浮,让学生感性认识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但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这就交给学生去研究,从而设计了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称下,测出重力G ,然后用手向上托重物,观察弹簧称示数减小,记下弹簧称示数,并让学生算出这个向上托的力多大,最后再把挂在弹簧称下的重物慢慢浸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也减小了,也记下重物浸入水中时弹簧称的示数F 示。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得出水对重物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样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水对这个重物向上托的力(浮力)是多少,学生一下子就可以算出来,从而可以得出F 浮=G ―F 示,也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 4.讲浮力产生原因时,首先做演示实验2,把自制教具(透明圆筒两端用橡皮膜封住,筒身接入通气管)浸入水中先平放后竖直放置,学生观察这两种情况下圆筒两端橡皮膜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回答现象,然后出示受力分析图,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这个演示实验非常直观地显示了圆筒两个表面的橡皮膜受到压力的情况,再从理论分析,就得出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个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它们的压力差就是浮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为了巩固浮力产生的原因,提出反问:如果只有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是否有浮力产生呢?带着这个疑问设计了演示实验3(教具自制),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5.而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这样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6.最后是小结和练习巩固相结合,填空题是小结性的题目,而选择题第2、3题是提高类型题目,为下一节课讲阿基米德原理作铺垫。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这一课是教学完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 课“浮力”后进行的教学反思。内容主要有“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组织教学积累经验。 一年前,我上《浮力》这一课,整节课的教与学都让我抓狂,学生实验出错频率居高不下,问题在于:1、学生还没有学习体积的概念,对于体积在数学中要在这学期的后半段才能学到。2、排开水的量,学生不能较好地从烧杯上读出数据。3、一节课中三个实验,完成时间比较紧。针对这些问题,我这一次教学这一部分时,首先我调整了教学时间,我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来实验,也有时间给他们出错的机会。整个教学完成后,比上一次教学情况来看,效果好一些,但是还是有比较多的地方需要修改: 1、测量泡沫自身的重力 总所周知,泡沫非常轻,我们用测1N的弹簧秤去测量,也无法显示泡沫的重力。但是我们又不能说因为泡沫很轻而忽略不计,我怕这样会给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这一点需要调整。 2、要测浮力,还要测排开水的体积 我好不容易按照书上的实验方法,找齐了实验材料。如果让学生在烧杯中做实验,泡沫上的绳子绕过滑轮后挂在弹簧秤上,烧杯口小不方便操作,即使是学生的小手,要把固定装置安装在烧杯底部也很

困难。烧杯口小,也会阻碍绳子的滑动,影响弹簧秤的测量,如果用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又无法测量排开的水量。于是我找来的泡沫是分三层的,而且三层的厚度相同,让学生单独测排水量,小部分侵入水中,就侵入三分之一,大部分侵入就侵入三分之二,我在学生实验中我发现学生也是做一个大概,不准确。烧杯的刻度值跨度过大,读数难度大。 3、学生不能较好理解力的平衡。 这里测量浮力其实是利用力的平衡测量浮力的,对于力的平衡,学生没有基础,学生不能较好理解力的平衡。 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首先实验材料需要调整,如果沿用书上的实验材料和方法,这个问题可能一直存在,我查阅一些资料,发现别人介绍的方法,不要滑轮绕线改变方法来测浮力,而是借助另外的物品如钩码来测浮力,让钩码带着浮在水面的物体下沉来测浮力,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我也试了。其次可以把泡沫换成小木块,这样可以解决泡沫无法测量自身的重力的问题。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教案

水的浮力 【教材分析】 浮力的理解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阐述。而科学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理解浮力的 水》这一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接下来学习水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认识浮力的存在 2、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空气中也存在浮力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产生 2、理解气液都能产生浮力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以及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2 3 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题的精神。 2、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探究和推导以及对于有关浮力知识的 2、四、STS 而达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用空矿泉水瓶的实验,以及钩码和弹簧秤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到浮力的存在。2、用气垫船的视频使学

生们认识,原来空气也是有浮力的,进而推广到气体也是有浮力的。二二二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评价任务 感知与激疑 (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现象,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二) 1 2让学生来直接 受到向上的浮力。 学习活动 让学生来直接参与该活 研究水中会下沉的物体的浮力1 数记为N1。2N2。3、比较弹簧测力计读数N1、N2的大小。研究水中会下沉的物体的浮力N1 N2 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教师阐述课本中的实验。 体也会产生浮力。 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活动四 写着

浮力教学设计公开课

浮力 朱意 一、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与浮力的合力决定的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悬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三、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NaCl溶液。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 导入新课 1. 演示实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NaCl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2. 板书 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浮力优秀教案

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引入 展示教学视频航空母舰在海上航行,提出问题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下沉,而用铁制作的庞大的航空母舰却能在海上自由航行? 展示图片: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艇等图片。提出问题 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3、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浮在海面上? 4、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5、木块在水面上漂浮,受到浮力吗? 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吗?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木块在水中受到浮力 提出问题: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受浮力吗? 组织学生实验: 铁块在水中也受到浮力 总结归纳实验得出有关浮力概念的相关知识 活动3【讲授】新课讲授二:浮力的实质 演示实验: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情境分析: 已知:边长为L的立方体位于水面下h深处四个侧面所受压力F合=0 N。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 ∵p向上> p向下∴ F向上> F向下 F浮= F向上- F向下 结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演示实验: 乒乓球实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原创】《浮力》教案

《浮力》教案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水槽、每组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水槽、细线、一个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木块、泡沫塑料块、空玻璃瓶、白萝卜等许多物体都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 我们用手往下压泡沫板,手有什么感觉?每组一个水槽,每组一块泡沫塑料块。设计意图:学生在平时的经验中已经有了浮力的感受,例如:救生圈。调动已有的经验,在直接感受水的浮力。 谁能说说你的感觉?点名汇报 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浮力向上。 板书课题:浮力 泡沫块受到了哪些力,看水槽中的实物。 引导回答,并板书。 ↑ ↓ 浮力 重力

板书:泡沫板静止在水面时,浮力↑=重力↓,(方向相反)。 二、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把泡沫块压入水中时,它的浮力有什么变化吗?是多大?(边说边示范)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并给与想象的空间。 板书:把泡沫块压入水中时的浮力。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受到的浮力大小吗?做好装置,演示,现在泡沫块受到哪几个力?根据汇报板书 浮力拉力重力 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拉力是向上还是向下?设计意图:首先弄清各力的方向,才能理解把泡沫块压入水中时的浮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浮力↑ = 拉力↓ + 重力↓ 去掉拉力后:浮力 > 重力泡沫块↑ 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观察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水量的关系。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从上面的试验数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 三、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浮在水面时受到的浮力谁的大?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他们所受的浮力相同吗?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根据以上数据,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浮力复习教案---公开课

浮力(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计算浮力的方法。 (3)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知识结构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复习知识点。 二、计算浮力的方法: 称重法: F浮=G-F′(弹簧测力计)要使用弹簧测力计才可以计算 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G排 =ρ液gV排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的物体都适用。计算时,要求ρ液、v排已知。 二力平衡法: F浮=G (漂浮、悬浮 ) 条件限制:只适用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所受的浮力 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多注意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析 三、必须弄清楚的一些概念 1.物重G与视重G视(F′) 2.物重G与物体排开的液重G排 3.浸在(浸入)与浸没(没入) 4.上浮、漂浮、悬浮。 5.物体的密度ρ物与液体的密度ρ液。 6.物体的体积v物、物体排开液体积v排、物体露出液而的体积v露。 四、解浮力问题经常用到的一些规律和概念 1.二力平衡条件(推广到三力平衡) 2.密度的概念 3.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浮力的概念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浮沉条件 五、解综合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对象所处的状态。 2.分析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 3.根据状态列出方程式方程组。 4.进行数学运算。 六、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七、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2.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如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静止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与竖直向上的浮力及拉力,这三个力平衡。 即G物=F浮+F′,F浮=G物-F′ 3.根据漂浮,悬浮条件:F浮=G物 4.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七、作业布置: 物理学生用书P59 章末练习

“浮力的应用”教学反思

“浮力的应用”教学反思 蔡山二中:柳友良 本节是在对浮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浮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浮力是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应用的几个特例。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入课题,利用二力平衡跟合成的知识分析得出浮沉条件。通过船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空心”的作用,并利用演示实验引入轮船的教学。潜水艇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而气球和飞艇则是利用它们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并且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浮沉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区分易混淆的词语。 “空心”是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在水中实现漂浮的常用的方法,轮船、潜水艇等都是利用空心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也可以将空心看作是减小材料的密度,实现漂浮或悬浮的方法。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轮船吃水线与排水量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密度计的刻度线也是吃水线的延伸,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的常用方法,对浮力应用的实例分析要注意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出发,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教案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水的浮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浮力的理解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阐述。而科学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理解浮力的产生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水的浮力是水的重要的性质之一在《生活中的水》这一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接下来学习水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认识浮力的存在 2、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空气中也存在浮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在小学阶段他们对于水中物体的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在能力基础方面该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心理认知方面他们对于新奇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喜欢探究科学现象的原理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产生 2、理解气液都能产生浮力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以及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在水中压空矿泉水瓶的活动学会用实验感知科学的方法。 2、通过测量浸入水中物体的浮力的实验体会到对比的实验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浮力与排开水的关系活动感受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浮力产生的学习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发现科学问题的精神。 2、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探究和推导以及对于有关浮力知识的科学史学习了解到前人对科学的贡献从而形成努力在科学中求真理的价值观。 2、四、STS 通过对水的浮力的学习联系实际从而来解释生活中的轮船航行原理从而达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用空矿泉水瓶的实验,以及钩码和弹簧秤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到浮力的存在。 2、用气垫船的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原来空气也是有浮力的,进而推广到气体也是有浮力的。二二

浮力的计算优秀教案

浮力的计算 学习目标 1、熟悉四种常用的浮力的计算方法。 2、会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浮力。 3、能够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典型浮力综合题,明确综合题的一般思路。 重点难点 重点:会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浮力。 难点:能够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典型浮力综合题。 复习过程 一、引入 二、复习活动 例1: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读数为25牛,把它浸没在水中静止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5牛,此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通过对例1的分析可得公式:F浮= ,其中G= ,F示= 。(法) 变式练习:(2014年泰安)有一个实心球形物体,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量时,测力计的示数是12N,当把物体的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5N。把物体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投入水中静止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A、5N B、7N C、14N D、12N 例2:有一边长10cm的正方体浸没在水中,它上表面受到的压强为1000Pa,下表面受到的压强为2000P a,求(1)正方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2)正方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3)正方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g=10N/kg) 通过对例2的分析可得公式: F浮= ,此外压力F= ,压强P= 。(法) 变式练习:现有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浮在水面上,其上表面距水2.5cm,它的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是多大?它受到的浮力多大?(g=10N/kg) 例3:将体积是50cm3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多大?若此物体有一半浸在煤油中,它所受的浮力为多大?(ρ煤油=0.8×103kg/cm3, g=10N/kg)

通过对例3的分析可得公式:F浮= = 。当物体浸没时(法) 变式练习:小兰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将一个质量为120g的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深桶后,溢出100g水,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g=10N/kg。这个物体的体积是。 例4:一个物体质量是1Kg,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的体积是总体积的1/5,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物体的密度又是多少?(g=10N/kg) 通过例4的分析可得公式:F浮= 或ρ液g V 排= 。(法,主要用于和悬浮) 变式练习:体积是1000cm3的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它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600cm3则该木块的密度是kg/m3若在木块上放一金属块,木块恰好没入水中,则金属块的重力是N 例5:一边长为10cm,密度为0.6g/cm3的正方体木块,用细线置于容器的水中,如图所示,求:(1)木块所受的浮力大小?(2)细线的拉力大小?(3)细线剪断后,木块静止时,木块下方所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大? 通过例5的分析我们明白: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用受力分析法找出平衡力建立等式求解。 变式练习:如图,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底面积为100cm2,重为6N的柱形容器,容器内装有20cm深的某种液体。将一体积为400cm3的物体A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让物体从液面上方逐渐浸入直到浸没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5.2N。(柱形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筒内液体没有溢出,物体没接触容器底。)(g=10N/kg)求:(1)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2)筒内液体的密度,(3)物体浸没时,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水的浮力》说课稿

《水的浮力》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课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认识“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联系实际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说教学难点: 理解“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说课堂设计理念: 1、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历水的浮力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通过亲身探索主动寻求真知,自主获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我们曾经学过“浮和沉”一课,谁能举出三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三种浮在水面的物体。 (2)这是一块包装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浮和沉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讲述: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5课时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