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趣的七巧板》说课稿正式版

《有趣的七巧板》说课稿正式版

《有趣的七巧板》说课稿正式版
《有趣的七巧板》说课稿正式版

《有趣的七巧板》说课稿

景德镇市第五中学龚震宇

《有趣的七巧板》是新课标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七节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与教法、教学过程三方面来说明。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对几何的处理一改传统方法,它从培养学生对图形、几何体的图形意识入手,让抽象的几何知识与学生的现有的感知能力接轨,把知识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作为载体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学而且乐于学。本章主要是学习几何的一些基本知识:线、角、线与线的位置关系。这些知识源于生活又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解决几何问题的基础知识。同时学习这一章也给学生把以前对这些几何知识的有关理解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认识提供了一个过渡。本节的内容通过学生儿时的玩具把本章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在制作七巧板、搭建图形的过程中去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知识,积累有关的图形经验。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3、重点、难点:

重点:制作、拼摆七巧板,积累有关图形经验

难点:通过拼摆七巧板积累有关图形经验。

学法、教法分析

1、学法分析:

⑴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用七巧板构造出优美的图案。

⑵能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⑶挖掘出七巧板构图中有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平行、垂直、角等。

2、教法分析:

这堂课的知识在本章前面已经学习,现在借助“七巧板”的拼摆,在反复的拼摆过程中体会平行、垂直和角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切勿以老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学生充分叁予,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大家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⒈介绍七巧板,激发兴趣

⑴演示激趣:演示两个七巧板搭建的图形,给学生造成悬念。让学生猜一猜它们是什么?

骆驼奔跑的人

⑵介绍七巧板历史

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19世纪初,七巧板流传的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开来,被称为“东方魔板”。

2.制作七巧板活动

⑴学生活动: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

活动材料:一块12×12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直尺、一副三角板。

做法:按图2所示的方式制作一幅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老师在学生动手活动中要先引导学生看清各点所在的位置,再动手操作。如点O是对角线AD和BF的交点,点C、E分别是BD、DF的中点,点G、H、K 分别是线段CE、OF、OB的中点。确定这些点的位置,可以作平行、垂直都可以。

图1 图2

⑵学生活动:利用你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能否用兩个最小的三角形可以拼成那件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中等三角形?

②能否用兩个最小的三角形加上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中等三角形或正方形,均

可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③在你的拼图中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④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⑤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活动:①先让学生认识七巧板是由五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②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作品及其含义,从各小组中选取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③在找平行线段、垂直线段注意学生的表示方式,不规范的予以指正。④在找角时同样注意角的表示,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度数,如锐角为45°,直角为90°,钝角为135°。

3、欣赏七巧板图案

攀登帆船猫

金鱼

4、七巧板游戏“目莲救母”(flash课件操作,视时间长短由学生完成其中的几个或全部过程)

5、作业:请你用七巧板拼出下面的图案。

7.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正式

《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童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体会定义、命题的概念,准确理解命题的结构特征,能判断真假命题。同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后面的几何证明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必备基础命题的判断能力,锻炼他们的观察、语言表达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实例中体会定义、命题的含义,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从具体的例子提炼出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够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难点: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测单 二. 说学情 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归纳能力已初步形成,希望老师创设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本节课通过探究活

动,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技能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了不少的几何知识,对很多名词、 概念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本节课将对学生传授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含义,学生对此已 经有匕交多的经验和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本节课将要采取的讨论、举例说明 等学习方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今天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三. 说教法和学法 (_)说教法: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达到这一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采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反馈练习等方法教学。 (二)说学法: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主动多感官参与,多智能投入,共同探索新知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流程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观察发现归纳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点拨,并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围绕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按照"情景导入一■探究新知—巩固新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拓展提升—总结提咼—课堂自测- 作业布置”的流程进行教学。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游戏”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活动二:我的新知我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几个名称或术语的认知,得出什么是定义并在教师的点拨引 导下,巩固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洋务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洋务运动》说课稿 09历史教育一班王维跃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川教版初中历史第二主题第一课《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主题第一课。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与教材下一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好奇心,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辩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2、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

聋校课《沟通与交往》说课稿学会待客

聋校课《沟通与交往》说课稿 《学会待客》 大家好! 我来自**市聋哑学校,学校里的学生、同事都称呼我为“东老师”。我从1999年开始接触双语聋教育这个领域,最早我给孩子们上手语故事课,2004年至2009年参与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工作,期间担任过学前双语教学任务,小学低年段语、数双语教学工作,并从2006年开始独立探索《沟通与交往》这一课程教学。 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十年间,我校的《沟通与交往》课程,都是由聋人老师来执教的,因此,主要课堂教学语言以手语为主书面语为辅,而口语方面的教学、训练则整合到语文课之中。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堂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沟通与交往》课的教学录像。下面我就围绕这堂课,从学生情况、设计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这几方面进行说课,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一、学生情况 录像中的学生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中部分学生从学前起至今经历了2年多的双语学习,还有个别学生是从一年级开始接受的双语教学。这个班的学生,听力普遍较差,都是极重度聋儿,只有个别同学佩戴助听器。他们虽然口语水平不高,只能简单看话和模仿口型。由于从小接受了双语教学,因此相比同年级的非双语班聋生拥有更好的手语水平及书面语短句表达能力,总体上思维活跃,观察、学习、接

受能力比较强。正如大家在课堂上看到的:当问妈妈不在家,去哪了呢?孩子能充分想象,给出不同的答案,去上班、买东西、种田;当请学生评论一组同学在模拟待客的过程时,同学们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辨能力,能指出无论是客人还是主人都应该注重礼节,而且还指出送走王阿姨,应该关好门,有较强安全自护意识。 二、设计背景 沟通与交往课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正式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特点、语言程度等各种因素,自主选择适合的教材。《聋校义务教育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课程实施中,应坚持以实用性为导向,课程内容紧密贴近聋生生活实际,从满足聋生沟通需要出发,紧密围绕聋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构建学习主题。 “待客”这一内容在生活中是一个常见的人际交往活动,我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对聋生而言,他们虽然或多或少也参与了日常家庭中的待客活动,但当前绝大多数聋生家庭生活中,不仅待客活动的对象基本上是以大人为主,而且活动方式也由大人掌控,聋生因为语言障碍在待客活动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方便,因此在这类活动中,聋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旁观的位置,很难真正地参与其中,自然也就难以从这类活动中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也谈不上在这类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沟通与交往经验。 基于以上客观的生活现实,聋校学生学习如何待客与普校学生相比,就有了其更加重要的意义。此外,这个班属于双语教学实验班,

《条件概率》说课稿正式版

《条件概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概率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它自成体系,是数学中一个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与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区别,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在本章节的地位:《条件概率》(第一课时)是高中数学选修2-3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巩固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研究相互独立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是条件概率的定义、计算公式的推导及条件概率的计算;难点是条件概率的判断与计算;教学关键是数学建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条件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归纳、类比的方法和建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根据这两年高考改卷的反馈信息,考生在概率题的书面表达上丢分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因此本节课还想达到: 表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严谨和简洁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困难,提 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分析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设问、归纳、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四、学法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同时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课堂设计了: ①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②类比推导——得出公式 ③讨论研究——归纳方法 ④即时训练——巩固方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正式) 2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主要内容: 本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联系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贯穿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是开启唯物辩证法的钥匙;还揭示了矛盾内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为以后学习发展矛盾打下基础,在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从对人的生活实践来看,联系的观点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因此,本框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较弱。而哲学是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热点,用学生身边的例子,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2、能力目标: (1)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和形成辩证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沟通的奥秘》说课稿

综合实践活动《沟通的奥秘》说课稿 一、主题内容设计背景: 本次教学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特设计《沟通的奥秘》这一主题,旨在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发现在沟通方面遇到的麻烦而寻找想了解,探究的问题。依靠小组集体合作,通过多种渠道,探究,解决问题。使自己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增进与他人的友谊,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快乐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主题,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了解沟通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采访,调查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感受与人沟通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集体精神。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重点,难点: 根据活动内容,我设定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小组合作来进行调查采访,难点是在合作调查采访中,小组成员各尽其职,各展其长,用最优秀的活动方案完成任务。 四、教法,学法: 教法: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情境创设—谈话交流—启发点拨—拓展延伸四步教学法。为课堂创设出轻松、愉悦,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孩子们在快乐中体验和探索,很好的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学法:为了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从好奇感知到提出问题到调查探究,最后体验成功的快乐,都是通过自我的观察、体验、探索而合作完成。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积极,自主的态度,与伙伴一起讨论,合作、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五、活动过程: 活动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阶段。首先以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同学们常出现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不愉快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引出活动的主题。让学生提出看到这一主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后,带领同学们给问题进行归类,并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自由组合选出组长,组员进行明确分工。分工中要依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分,以便发挥所长,使每个人都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有所收获、这时,教师要求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组研究的问题提出一个假设,小组成员讨论确定活动的方案。并在全班汇报,大家针对其他组的方案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后,各小组修改方案,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做好准备,本阶段的主要部分是学生能归纳出研究的具体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第二阶段做好铺垫工作。 第二阶段:实践探究阶段,本阶段学生们将以小组为单位,按各自的活动方案开始行动,展开调查,采访,并把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在全班进行汇报,各小组为他人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各小组进一步讨论研究,修改活动方案,继续进行调查,补救,最后完成问题的探究。 第三阶段:成果汇报,评价阶段,这一阶段,各小组把调查,采访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根据本组的特点把活动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或表演或讲述还可以制作成板报宣传单,手抄报,卡片等多种形式。让大家与自己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 整个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强调了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我体验,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初中英语说课稿 英文版中文版

冀教版八年级(下)Unit 5 Lesson 37说课稿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it’s a pleasure for me to stand here and I’m very pleased to have such an opportunity to share some of my teaching ideas with you. First,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My name is Guo Xinzhi, and I am working as an English teacher in Yong’an Middle Sch ool, Congtai District of Handan. My topic today is taken from Lesson 37 of Unit 5 in Student Book 4.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unit is “Go With Transportation”, and the topic of Lesson 37 is “Flying Donuts”. I have decided to say the lesson from six parts: Part One——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One: Status and Function 1. This unit tells us the improvement of traffic transportation and the related stories. Besides learning this, students will also learn some words,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of traffic, and so on. In Lesson 37, Danny will introduce a new type of transportation to us, it is imaginary. 2.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 will have the students do some exercise about the text. 3. Such a topic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unit. I will lead the students to use their imagination and encourage them to be creative. For example, helping them use English to describe their imaginary transportation. So I think if the students can learn this lesson well, it will be helpful to make them learn the rest of this unit. 4. While teaching them, I will also encourage them to say something about what they think the future transportations will be like. In a way, from practising such a topic, it can be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language. Two: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The teaching aim's basi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Junior School English syllabus' provision. 1. Knowledge objects (1) To study the new words “fuel”, “oil” and “coal”. (2)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phrases “think of, on the way to …, have fun”, etc. 2. Ability objects (1)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train the stu dents’ ability of working in pairs. (3)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 by learning the useful structures.

正式边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边城》,本课属于小说阅读与欣赏课。在认真阅读教材和深刻体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的说课设计如下:(多媒体打出说课流程) 这是我的说课流程,共分为六大部分: 一、说教材 备课,首先要备的就是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是小说《边城》的节选内容。本单元三篇小说题材各异,目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体会不同作家风格,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二、说学情 其次是备学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桦南二中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因而在授课时,我尽量降低所提问题的难度。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特点。 2 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人情美及风俗美。 这两个目标是针对小说的三要素设置的。 过程与方法 要求课前预习,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最终要达到的情感目标是: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要求和学生情况,我确立的重难点是: 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 难点:探究作品的主题, 我确定重难点依据: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而鉴赏小说一般都从这三要素入手,我设计这样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在分析课文时能有纲可循,有条可依,环环相扣地探讨出文章的主。 五、说教法学法

Unit_1_How_Tall_Are_You说课稿正式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十亩地镇中心小学赵全梅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这次赛教活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学期Unit 1Part A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Let’s learn部分。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来谈谈我本部分内容的课程认识、看法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A部分,Le t `learn,本课的中心话题是围绕询问身边的人或事物的年龄、身高、重量及长度并做比较的,从而掌握其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2.教材的地位 本课时教材是在五年级学习了表示年龄、身高、重量级长度的形容词以后,为了升华学生对形容词的日常运用而设计的。这些比较级对原来词汇的巩固和拓展是一个阶梯式的提高。 二、说目标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基础。基于以上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本教材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能听、说、认读、写Let’s learn的四会单词:taller、shorter、younger、older、stronger 并灵活运用入句型“I,m (tall)er than you. You’re taller than (your brother) ”。使学生掌握句型:“I’m /She is……cm tall”。特别要能运用比较级句子进行自由对话。掌握长度单位centimeter的发音。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图片及真实情境说出单词和句子并学会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来谈论自己和朋友,如I’m taller than you, you are stronger than me.学会用英文的长度单位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YOUR LOGO 撰写人:天 狼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精品说课稿(新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有理数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 (10) 1.2.1 有理数说课稿(一) (13) 1.2.1 有理数说课稿(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数轴说课稿(一) (16) 1.2.2 数轴说课稿(二) (21) 1.2.3 相反数说课稿(一) (24) 1.2.3 相反数说课稿(二) (28) 1.2.4 绝对值说课稿(一) (32) 1.2.4 绝对值说课稿(二) (37)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一 (41)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二 (45)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一 (48)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二) (49)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一 (54)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二 (60) 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64)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 (67)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二 (71)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一) (74)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二) (76) 1.5.3 近似数说课稿(一) (78) 1.5.3 近似数说课稿(二) (80)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83) 2.1 整式说课稿一 (83)

2.1 整式说课稿二 (85)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88)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9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98)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102)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106)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一 (110)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二 (113)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一 (116)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二 (119)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一) (121)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124)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127)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二) (131)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一) (134)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二) (137)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一) (140)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 角说课稿(一) (142) 4.3.1 角说课稿(二) (146)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150)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152)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 (156)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二) (163)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一) (167)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二) (169)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说课稿.正式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说课稿 段玉琴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是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变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定义及其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它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本节课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是对本节课知识处理的主导思想,为了有效地使用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为主线,逐步展开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及学生发展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会进行有关的说理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证明、归纳,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态度: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黄山奇石说课稿正式版

《黄山奇石》说课稿 铁十一小赵红培《黄山奇石》是北京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我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情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后,教师给学生搭设学写的平台,让学生拿出笔,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这既是对文本情感价值的提升,又是很好的练笔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祖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教学时,应让学生感悟到“奇”种所蕴含的“趣”,按照“读——悟——读——写”的主线,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启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魅力所在。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独自阅读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课文内容。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由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所决定的。二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敢想敢说。针对这一特点,我为学生提供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尽情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这堂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感受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体会“奇”中之趣。(重点) 2.发挥想象,有选择地写一写黄山奇石的样子。(难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其中,感受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体会“奇”中之趣是教学的重点;发挥想象,有选择地写一写黄山奇石的样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激趣导入、初步感知、精心品读、读写结合、课外拓展五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介绍黄山风景录像片段,然后伴着优美的音乐为学生简单介绍一下黄山:“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的风景美丽神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欣赏一下黄山的四绝之一——黄山奇石。”(板书:黄山奇石)【设计意图:利用录像片的视觉景观点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初步感知 我让学生齐读课题,思考“奇”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带着对“奇”的理解,一齐把题目再读一遍。【设计意图:开课点题,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 接着我说:“这些石头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我们赶快到文中去看一看,打开书142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描写了哪些奇石的样子?请大家在文章中画一画,然 然后我让学生交流结果,学生基本都能找全。课文介绍了黄山上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其中,具体介绍的石头是“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简单介绍的是“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文章中

《分层抽样》说课稿正式版

《分层抽样》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层抽样》,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两节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基础上,结合此两种随机抽样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总体的复杂性,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有学习掌握分层抽样这种随机抽样的必要性;为下节“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重要.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定义,灵活应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并恰当的选择三种抽样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抽样问题。 难点:恰当的选择三种抽样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抽样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 (2)掌握分层抽样的一般步骤; (3)区分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并选择适当正确的方法进行抽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分层抽样,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感悟有具体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统计学知识的研究,感知数学知识中“估计”与“精确”性的矛盾统一,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启发—探究—讨论” 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学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以问题 链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成 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我将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复习回顾、设问激疑 (请学生回答问题和思考) 问题:系统抽样的基本含义如何?系统抽样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思考:设计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其核心问题是保证抽样公平,并且样本具有好的代表性,如果要调查我校高一学生的平均身高,由于男生一般比女生高,故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都可能使样本不具有好的代表性。对于此类抽样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抽样方法。 [设计意图]我借助这个环节既复习了前两节课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又引发学生认

二氧化硫--说课稿(正式)

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决赛) 学校名称:西华师范大学 参赛学科:化学 选手姓名:徐美鑫 参赛课题:二氧化硫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第二节《二氧化硫》说课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氧族元素环境保护第二节二氧化硫。将从七个方面阐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氧化硫是学生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后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金属氧化物;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有利于巩固相关理论;也为学习其他非金属自然族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知识体系良好,实验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突出重点的方法是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情境,重视化学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 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突破难点则采用对比的方法,加强直观教学,补充演示实验,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在氧族元素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他们对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变化已有一定的了解,又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因此,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的知识基础,并具有简单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经验,具备了实验探究条件。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SO2的性质,了解其用途以及SO2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2.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对比的方法研究物质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 2.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习是在“学习情景”中通过“协作”和“会话”自主实现“知识意义构造”的过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探究过程为主线,培养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原则,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思路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通过酸雨的危害——乐山大佛石刻被腐蚀的图片引入,启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人们谈论酸雨时常常将其与二氧化硫联系在一起?二氧化硫有哪些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推测猜想:老师引导学生由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用元素周期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推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它属于酸性氧化物,可能与水反应生成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再根据S的化合价有-2、0、+4、+6价,在二氧化硫中S的化合价是+4价,推出其可能有还原性和氧化性。 但是推测是否正确? ▲探究新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请同学选择药品和仪器,设计探究实验,测定SO2能否与水反应以及溶液酸碱性。 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结论:与水反应:SO2 + H2O H2SO3

人版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题《主动沟通健康成长》说课稿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1、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题《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2、课标的具体要求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交往与沟通”。该部分的课程目标是:“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3、本框的地位及作用 本册教材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此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为过渡到本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如何有效地与老师进行沟通,是初中生面临的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框就是试图从观念和沟通技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本框遵循从“观念”到“行为”的编写思路,分为“师生交往新观念”和“共筑师生情感桥梁”两个子目,既是第四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全书的教学重点。 4、本框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学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重点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模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师生互动。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因此,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正在探讨的新课题,既是社会热点,又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学会理解和有效的沟通 难点依据:由于师生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会在一些问题上构成矛盾、冲突和对立。加上学生独立意识飞速发展,缺乏教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能很好地从教师的角度、立场看问题。因而学生理解教师和与教师有效沟通具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能够说出与教师交往沟通的基本准则;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2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有尊重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即具有向师性。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飞速发展,一部分学生不愿主动与教师沟通,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不公平”对待或误解,

小学英语说课稿(中文版)

小学英语说课稿(中文版) 教学内容:小学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二册Module 7 Unit 1 I like football.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重点围绕学生对几种体育运动是否喜爱这个题材开展多种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句型I like …\I like …,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它是整个模块的重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为后两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掌握单词football. basketball. table tennis. morning exercise,学习运用句型I like …don't like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勤于体育锻炼。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的英语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语调,为英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能听说单词football. basketball. table tennis. morning exercise,运用句型I like …\I like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句型I like …\I don't like …。确立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4.教材处理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给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做游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二、说教法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用全身发应法、情景假设法、直观演示法、交际法、游戏法相结合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英语更注重趣味教学,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全身发应法、游戏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由兴趣发展到产生要学好它的志趣。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了体育课堂,鼓励学生多开口,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奇,同时又很好动,所以我把重点单词和句型编成韵律诗,它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我采用了游戏法,让全班参与其中,形成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三、说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在互动、交流的活动中建立起自信,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英语运用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四、说程序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学生的认识状况及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热身运动热身是课堂教学重要的形式之一。首先,我以一首“Stand up"热身,轻松的歌曲可以缓减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再次Do the action:happy.happy.happy; cry.cry.cry; angry.angry.angry. 有节奏地吟诵,加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为接下来的课堂营造了浓烈氛围。第二环节:师生问候师生间亲切的问候,建立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因此我采用唱歌的形式:T:how are you? S:I'm fine ,I'm fine ,and hello to you. 第三环节:启发诱导,教学新知1.新课导入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特地穿上运动装,引出运动主题;接着课件展示李铁、姚明、王楠、熊猫盼盼,引出本课重点词汇。同时,渗透情感教育:热爱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 2.教授新知首先词汇教学我运用实物、图片、表情、动作模仿等直观法教学单词。教读时,配上相应的动作或表情,采用全身反应法,让学生动起来,融入动脑、动口、动手的英语学习中。之后,我还设计了找卡片、变脸两个游戏,用老师教得轻松。其次句型教学我根据本课单词的特点和所准备的实物和图片,采用了情景假设法:我们正在上体育课,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