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硕士课程

计算机硕士课程

计算机硕士课程
计算机硕士课程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规范在职攻读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确保培养质量,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是培养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计算机技术

和管理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是:

1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服务。

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入学要求

1、招收对象主要为具有学士学位和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

业生或在职工作人员,年龄不限。但录取时无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录取总人数的10%。

2、申请报考者,需要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作经验

和工作能力。

3、报考人员须参加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GCT)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业课考试。专业课考试包括专业基础考试和专业综合考试,其重点是考核考生对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采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工程实践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并在

所取得的工程实践成果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2、学生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学习方式,各门课程(包括实验性课程)的要求和课时数与全日制研究生要

求相同。

3、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指导经验的企业资深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对学生的工程实

践进行联合指导。

4、学习年限一般为2到5年,其中从事工程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年。

四、专业方向设置

计算机安全技术;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学与应用;空间信息系统;IT战略与IT服务管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应遵循五个基本原则,即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程等。

2、学分要求

总学分应不少于37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2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5

学分。

主要课程:

2014中职计算机专业工作总结

教学总结 一学期结束了,我作如下工作总结: 首先是教学工作:本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分两个分,一部分,我教授中职计算机专业两个班,分别是计算机高考班和计算机应用班,教授课程《影视动画技术》,另外一部分,我还教学中职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两个班的《计算机应用》。 先总结计算机专业部的《影视动画技术》,这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学习这对影视后期制作领域的黄金搭档软件。提到这对影视后期制作领域的黄金搭档,知名度还是很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因此,学生对于这样一种认识还是到位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肯定要接触计算机设计这块,而计算机设计不接触影视动画设计是不可能的,因此课程还算顺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强调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在软件应用技巧和电脑设计的审美构图上下功夫,这种通过和的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我认为相当行之有效,这也是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的,我们的学生本身不擅长理论,但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或者需要动手的学科则表现得很有天赋,因此,我使用机房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和的具体案例,通过这些基础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在软件的应用技巧和电脑设计的审美构图上下大力气,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收和掌握,也被证明事半功倍,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对这种教学方法还需不断完善和改进,尤其是在具体案例的

选取上,应该更加典型,更加科学,与实际生产实际结合更紧密的案例。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应是我今后注意的:第一,学生的就业是个大问题,学生学习了影视后期设计,毕业后很难有专业对口的单位接收。第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专业影视公司对岗位的要求有差距。第三,应该考虑学生考核影视动画设计方面的资格证书。这门课每周课时,全是机房实作课程,经过一年的教学,不管是平时的考试还是这学期的毕业设计,学生的完成情况都很好。学生合格率达。 另外一块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每周课时,上机实作课。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统考科目,学生的重视程度较高,统考主要考核套件,包括,,三件基础软件的应用,较为简单,教学比较顺利。期末摸底考试,合格率达。在这些教学工作中,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软件教学,我充分利用机房,使用多媒体软件,通过套件的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我认为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软件的具体案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对学生在软件应用技巧和电脑设计的审美构图两大技能上下功夫,这些方法行之有效,学生易于接收,也喜欢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法,当然,我们的中职学生本身不喜理论,这种动手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其次是学校的录影录像工作,分三个方面:第一是为报社电视台拍摄图片,第二是为学校重大活动摄影摄像,第三是为教师各类录像课摄像。这部分工作我做到了随喊随到,任劳任怨,认真拍摄,受

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

4.1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1)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是当今社会信息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要了解计算机程序的工作过程,初步掌握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在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时,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算法的核心是一种思维方式,算法思维习惯有利于增强思维的条理性。本节是对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入门介绍,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概述和引子。因此,能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激发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将直接关系到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顺利开设。 2、主要内容 认识计算机与程序:通过加密、解密的实例体验程序的作用及编制环境:认识程序中的基本元素:剖析编制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以下环节: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检测结果,其中设计算法的环节最为关键。 3、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如文字处理、媒体表达、数据表格处理、浏览器、聊天工具、游戏软件、声音媒体播放软件等。但对于程序设计普遍陌生,对自己编程来解决问题,既感觉新奇有趣,又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相关的数学知识,对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初步了解不会觉得十分困难。 教材处理: 本节是对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入门介绍,能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兴趣,将直接关系到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顺利开设。同时编程又相当枯燥,因此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尤其重要。虽然学生不可能用一两节课的时间就对编程掌握很多,但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信息的编程加工,并通过简单的改进实现小小的目标,有成功的体验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本节内容3课时完成。第1课通过介绍计算机的工作流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通过介绍多种程序设计语言和语言的发展,让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语言产生一定的印象;再让学

计算机专业综述

大学毕业设计(专业综述) 学生:徐亚辉学号:20112470432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述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微积分A (Ⅰ)、工程制图、C语言、电子工程系统基础、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微积分A (Ⅱ)、雅思英语、电工基础、C++、金工实习、大学物理(I)、大学物理(II)、雅思英语、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大学物理实验(Ⅰ)、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电力工程、电子实习、大学物理实验(II)、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技术基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控制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通信原理、数字电子设计自动化、数字硬件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数据通信、Java语言、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设计、工程设计与管理、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导论、生产实习、信号处理、软件开发工具、网络实用技术、网页制作技术、UNIX系统、实时处理、多媒体信号处理 实践教学包括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教学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解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作为一个一级学科,下属三个两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 .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历史 回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主要经过以下三个时期: 1、初创时期(1956-1960年) 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紧急措施,从而促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第一个高潮的到来。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创始人从国外回来,带回计算机方面的新技术。 (2)大多采取“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带队伍”的专业发展模式,人才培养面向国防和科研的研究需要。 (3)新建的计算机专业大多称为“计算机装置”,强调从基本元器件开始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大多设置在自动控制系,形成了与应用系统结合的计算机教育。 2、发展时期(1978-1986年) 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轨道上。在新的规划纲要中,电子计算机又被列为重要的综合性学科,放在了突出的地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该阶段的特点为: (1)改革开放促进了计算机新技术、新课程的引进。国家不断地大量派遣教师向西方国家去进修,一些重点大学也邀请国外的大学教授来国授课,部分学校派骨干教师前来学习,回去后开始相应课程、组织编写教材。 (2)计算机软件开始得到普遍的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开始普及。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我国此方面的技术的发展日益加快,数据管理、信息处理、工业控制、人工智能、数字图像等应用技术教育在计算机教育中的比例有较大的增强。 . .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架构反思与研究 [摘要] 本课题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原则,就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思路和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框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为特例,提出了基于职业方向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框架以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方向培养框架 一、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学习是一种应用性技能学习,也就是说要把计算机当作一个工具,对学生而言,“微处理器的原理、结构和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存储器、CPU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送、可编程接口芯片”等理论也就显得遥不可及。实践应用中即使不学习这些理论,也不会影响他们打字的速度、排版的美感,为什么要把“理论”看得这么重呢?计算机的普及在于它首先占领了办公自动化这块阵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也非常看重“办公”这一功能,而最能代表“办公”功能的技能是文字录入与排版。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从原先的办公领域拓展到商务领域、美术领域(平面美术设计)、影视领域(如3D动画制作)、行业领域(如教育行业的课件、机械行业的CAD、电子行业的电子图版等)和计算机本专业领域(如网络管理)。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已完全失调,也导致了专业和行业以及职业的严重脱节,直接造成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窘境。 从现在中职毕业生出路看,电子、机电等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少数几个

进入单位做打字员外,既不能成为系统维护员,也不能成为软件开发员,更不能成为网络管理员,外设维修员。这是什么原因?是计算机行业萧条、人才饱和吗?当然不是。计算机行业很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而我们的中职毕业生,除了打字外,基本上没有一技之长了,说好听点是“通才”,所有皮毛都懂一点;说得不好听一点,是什么都不会。如果电脑公司同意录用中职毕业生,那也要重新培训,说“学校学的,没用”。“职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专门化,也就是它的课程设置有单一的目标,有相对集中的科目,学习目标相对要高、精、专、深,所培养的人才是“专才”而不是“通才”。比如学网络管理,就不必学办公系统;学平面设计,也不必学软件开发。社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行业需要专才,我们就培养专才,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才有生命力。要让中职计算机专业“永葆青春”,就必须接轨市场,接轨职业,使“课程设置职业化”。 由培养目标看,中职计算机专业也必须与计算机行业发展接轨,完成“课程设置职业化”的转变。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培养目标有着因果的直接关系,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各地、各行业对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正如蒸汽机的发明引领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一样,计算机的使用引爆了时代的又一次革命,人类开始迈入信息时代,机器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完成了更新换代,新兴行业不断诞生。在这样的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一成不变的课程能满足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需要吗?现行课程的明 显滞后、内容陈旧、范围狭窄、设置偏颇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吗?被发达国家所广泛应用和我国一些计算机培训机构所推崇的On-job Training(工作项目实践)按照以“项目”带动的“综合实践”教学理念,从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经营核算到人际交往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各方面的各类知识进行训练,它最有效的缩短了学习与工作接合的“磨合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超前滞后矫正控制器设计 姓名: 学号: 10级自动化 2013年12月2日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 指导教师签字: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2013年11 月25 日

1.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 1.1实验要求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1.0)(11.0(100 )(++= s s s s G ,采用模拟设 计法设计数字控制器,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速度误差系数不小于100,相角裕度不小于40度,截止角频率不小于20。 1.2系统分析 (1)使系统满足速度误差系数的要求: ()() s 0 s 0100 lim ()lim 100 0.1s 10.011V K s G s s →→=?==++ (2)用MATLAB 画出100 ()(0.11)(0.011) G s s s s = ++的Bode 图为: -150-100-50050 100M a g n i t u d e (d B )10 -1 10 10 1 10 2 10 3 10 4 P h a s e (d e g ) Bode Diagram Gm = 0.828 dB (at 31.6 rad/s) , P m = 1.58 deg (at 30.1 rad/s) Frequency (rad/s) 由图可以得到未校正系统的性能参数为: 相角裕度0 1.58γ=?, 幅值裕度00.828g K dB dB =, 剪切频率为:030.1/c rad s ω=, 截止频率为031.6/g rad s ω=

(3)未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024******** 0.20.40.60.811.2 1.41.61.8 2Step Response Time (seconds) A m p l i t u d e 可以看出系统产生衰减震荡。 (4)性能分析及方法选择 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都很小,很容易不稳定。在剪切频率处对数幅值特性以-40dB/dec 穿过0dB 线。如果只加入一个超前校正网络来校正其相角,超前量不足以满足相位裕度的要求,可以先缴入滞后,使中频段衰减,再用超前校正发挥作用,则有可能满足要求。故使用超前滞后校正。 1.3模拟控制器设计 (1)确定剪切频率c ω c ω过大会增加超前校正的负担,过小会使带宽过窄,影响响应的快速性。 首先求出幅值裕度为零时对应的频率,约为30/g ra d s ω=,令 30/c g rad s ωω==。 (2)确定滞后校正的参数 2211 3/10 c ra d s T ωω= ==, 20.33T s =,并且取得10β=

计算机控制课设.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评语: 考勤(10)守纪(10)过程(30)设计报告(30)答辩(20)总成绩(100) 专业:自动化 班级:动201302 姓名:完新龙 学号:201309314 指导教师:侯涛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6年07月15日

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水温控制系统 1.设计要求 1升水加热,要求水温可以在20~100摄氏度范围内进行人工控制,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时实现自动调整,以保证在设计的温度。要求最小分辨率率为1摄氏度,温度控制的稳态误差小于0.2摄氏度,能够显示当前的温度。 2.设计方案 设计采用220V交流供电的150W加热器,利用DS18B20进行周期性检测,并将数据传递给单片机。上位机通过单片机传递的实时温度与给定温度进行比较得到误差,通过PID算法得到控制量,送给单片机通过单片机I/O口输出高电平占空比进行控制,实现对加热器控制。 2.1设计原理图 设计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原理图 2.2硬件选型 (1)控制器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上位机为控制计算机,通过检测的温度与设定的温度进行比较,由设定的算法计算出控制量u;下位机为AT89C51即单片机,接收由上位机所给出的控制量,对执行机构进行控制。AT89C51具有如下特点:4kB Flash片内内存储器,128 byte RAM,32个外部双向输入输出口,5个中断优先级,2个16位可编程计数器,2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 (2)D/A转换器采用DAC0832,8位D/A转换器,与微处理器完全兼容。DAC0832由8位输入锁存器、8位DAC寄存器、8位D/A转换电路及转换控制电路构成。主要参数:分辨率为0.0039;电流稳定时间1微秒;可单缓冲、双缓冲或直接数字输入;可单一电源供电(5V-15V);低功耗,20mW。 (3)执行机构采用交流加热器。根据相关资料对于加热一杯水,加热器可以迅速反应,提高动态响应速度。 (4)传感器采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具有体积小,硬件开销低,

计算机相关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式各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为了在市场上迅速站稳脚跟,或扩大已有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以从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加速发展。然而,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是必然的,对于银行而言,企业的盈利风险关系着银行资本的深度运作,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财务质量好坏也与贷款数量息息相关。随着越来越多的贷款发放给企业,如何保证资产质量安全,如何管理信贷风险并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工作的有效性和前瞻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发展风险,基于此的银行信贷不能一概而论,而信用评级作为授信业务的首要工作,是把控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合理的信用评价可以减少银行坏账,有效的信用评价并挖掘企业的信用能力是银行信贷支持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构建企业与信贷资金的阶梯。然而,如何合理地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人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试图找出各个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提出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银行企业用户的信用评价方法。 关键词:银行,企业用户,信用评价,信用评级 国内外相关研究 2004年,东北财经大学的王平[1]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综合平衡记分模型。该模型的指标体系比商业银行现有客户评级模型更具体、更详细,纵向四个层次,横向九个维度,其模型中的所有指标权数的设置有统一的标准,计算分类有统一的公式,这尽可能地保证客观性。此外,该模型更多地注重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仅仅是企业现在的财务状况。该模型以大连市美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证明了综合平衡记分模型的有效性。然而该模型权重的设置是根据对信用等级值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来确定的,主观性色彩浓重,且其客户信用等级共分为10类,对于银行的信贷业务来说,仍然过于单薄,再有其企业成长能力指标、业务流程指标等信息难以准确获得。 2005年,浙江大学的冯蔚蔚[2]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客户群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其以浙江省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词啊用logis回归方法建立了两个信用风险评级模型,然后用模型对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客户群进行了检验分析。其得出的结果有以下几点:对于制造业来说,其选择的八个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息税前收益与总资产比率、营业利润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证倍数、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对信用风险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信用评级结果表明,大企业客户群最好,中型企业次之,小型企业最低,国有企业客户群的信用风险高于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但是logis模型有其局限性,对于大数据集合缺乏适应性,且其选用指标对于当前的市场经济来说稍显单薄,从而使得其模型与当前环境下的信用评价有所偏差。 2010年,王瑛[3]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划分企业客户群,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决策树,得出银行企业客户信用评定的模型。同时对聚类分析置能处理定量目标以及相关性目的的局限性进行改进。通过聚类分析对企业划分为三类,各因素间相互独立,相关性较小,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聚类因子来进行决策树分析从而得到银行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其得到的聚类因子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负债,净资产,主营收入,营业利润,经营现流,总现金流,利润总额,税后利润,净利润。然而,聚类分析的方法虽然高效,但是其要求要先分类,然后根据权重重复聚类,在现实中,银行的信用评价涉及的因素较多,其中很多还难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孙学密王卫平 [摘要] 本课程体系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原则,就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思路和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框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外设及维修职业方向为特例,提出了基于职业方向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框架以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方向培养框架 一、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学习是一种应用性技能学习,也就是说要把计算机当作一个工具,对学生而言,“微处理器的原理、结构和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存储器、CPU及外部设备的数据传送、可编程接口芯片”等理论也就显得遥不可及。实践应用中即使不学习这些理论,也不会影响他们打字的速度、排版的美感,为什么要把“理论”看得这么重呢?计算机的普及在于它首先占领了办公自动化这 块阵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也非常看重“办公”这一功能,而最能代表“办公”功能的技能是文字录入及排版。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从原先的办公领域拓展到商务领域、美术领域(平面美术设计)、影视领域(如3D动画制作、微电影制作、影视后期合成)、行业领域(如教育行业的课件、机械行业的CAD、电子行业的电子图版等)和计算机本专业领域(如网络管理)。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已完全失调,也导致了专业和行业以及职业的严重脱节,直接造成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窘境。 从现在中职毕业生出路看,电子、机电等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少数几个进入单位做打字员外,既不能成为系统维护员,也不能成为软件开发员,更不能成为网络管理员,外设维修员。这是什么原因?是计算机行业萧条、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课程设计 题目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 学院电力学院 专业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指导教师徐俊红、王亭岭、常瑞 完成时间 2015.01.22

一、设计内容 1.1 对象模型 系统的对象模型为: 1.2 设计目的 A:试确定一个状态负反馈阵K,使相对于单位阵阶跃参考 输入的输出过渡过程,满足如下的期望指标:超调量<=20%, 峰值时间<=0.4s。 B:如果系统的状态变量在实际上无法测量,试确定一个状态观测器(全维状态观测器),使得通过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满足上述期望的性能指标。 1.3 设计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当Gc(s)设计好后如何将其变换为离散算法Gc(Z)以及如何 将Gc(Z)转换在计算机上可完成计算的迭代方程。 2.要求学生能掌握工业中常用的基本PID算法。 3.掌握一阶向前,向后差分及双线性变换离散化的具体做法及应用场合。 4.熟悉PID两种基本算法的计算公式:位置算法和增量算法。 5.熟练使用MATLAB软件,掌握其仿真的方法、步骤及参数设置。 6.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相应设备的选用等问题。 二、设计方法及步骤 1.求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原系统 num=1; den=[1 12 32 0]; tf(num,den) [A,B,C,D]=tf2ss(num,den) figure(1); hold on ;

step(A,B,C,D); grid on; title('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图1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由图可知,系统不满足期望的性能指标,需要进行极点配置。 2.由期望性能指标求闭环系统期望极点 首先有典型二阶系统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系 统参数,然后再确定系统的主导极点和非主导极点。 由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20%,峰值时间<=0.4s。可以求ζ=0.456;Wn=8.825。因此选取ζ=0.466;wn=9.825 为系统参数。由系统的特征方程可以求出系统的特征根为: S1=-4.5785+8.6930i ; S2=-4.5785-8.6930i 令系统的非主导极点为:S3=-45.785 则需要配置的极点是是: P=[ -4.5785+8.6930i,-4.5785-8.6930i,-45.785]; 3.求出系统空间表达式。利用MATLAB有关模型转换函数可求得

计算机类文献综述范文

计算机类文献综述范文 计算机类文献综述范文 P2P文件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作者姓名 (学号计科系XX级XX班) 摘要:对等网(P2P)主要指计算机之间以对等方式形成的网络连接,弱化或完全取消了服务器的作用。文章首先将对P2P网络的基本概念、技术实现、主要应用进行介绍; 然后分析P2P技术与C/ S模式互联网的区别; 最后介绍了JXTA协议。 关键字:P2P; 文件共享; C/S模式; JX-TA 1 引言 随着像Napster、Gnutella、Freenet等P2P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的流行,P2P(Peer- to—Peer,即对等网络)这种完全不同于客户/ 服务器的新一代分布式计算机模型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被《财富》杂 志誉为将改变互联网未来的四大新技术之一。P2P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通过直接交换信息,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对等计算机兼有客户 机和服务器的功能,在这种网络中所有节点是对等的,这些对等节点具有共同的责任与能力并协同完成服务,它们之间通过直接互连

实现信息资源、处理器资源以及存储资源的全面共享,而不需要依赖集中式服务器的支持,消除了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现象。 2 P2P网络技术的研究 2.1 P2P网络的基本概念 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网络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主要代表形式是在应用层上基于P2P网络协议的客户端软件。IBM为P2P下了如下定义:P2P系统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之一:系统依存于边缘化( 非中央式服务器) 设备的主动协作,每个成员直接从其他成员而不是从服务器的参与中受益; 系统中成员同时扮演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角色; 系统应用的用户能够意识到 彼此的存在,构成一个虚拟或实际的群体。P2P网络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TCP/IP协议并没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概念,在通讯过程中,所有的设备都是平等的一端。P2P技术改变了“内容”所在的位置,使 其正在从“中心”走向“边缘”,也就是说内容不再存于主要的服务器上,而是存在所有用户的PC机上。P2P使得PC重新焕发活力、不再是被动的客户端,而成为具有服务器和客户端双重特征的设备。 2.2 P2P网络的分类 关于对等网的分类,目前尚不统一,有很多争论,安P2P的定义大致可分为集中目录式对等网络、纯分布式对等网络、混合式对等网络。 2.2.1 集中目录式对等网络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 说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航空、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 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 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不是单一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同时向学生传授着对工作任务的理解方法,对完成 工作任务流程的设计方法和完成工作任务时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技巧;它不再是一种向学生 灌压式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体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单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

1 设计目的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集微机原理、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电子电路、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控制过程等课程基础知识一体的应用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理解,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思路,以及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提高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独立自主、综合分析与创新性应用的能力。 2 设计任务 2.1 设计题目 单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 实现一个单闭环直流电机调压调速控制,用键盘实现对直流电机的起/停、正/反转控制,速度调节要求既可用键盘数字量设定也可用电位器连续调节,需要有速度显示电路。扩展要求能够利用串口通信方式在PC上设置和显示速度曲线并且进行数据保存和查看。 2.2 设计要求 2.2.1 基本设计要求 (1)根据系统控制要求设计控制整体方案;包括微处理芯片选用,系统构成框图,确定参数测围等; (2)选用参数检测元件及变送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包括输入接口电路、逻辑电路、操作键盘、输出电路、显示电路; (3)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控制算法; (4)设计功率驱动电路; (5)制作电路板,搭建系统,调试。 2.2.2 扩展设计要求 (1)在已能正常运行的微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串口与PC连接; (2)编写人机界面控制和显示程序;编写微机通信程序;实现人机实时交互。

3方案比较 方案一:采用继电器对电动机的开或关进行控制。这个方案的优点是电路较为简单,缺点是继电器的响应时间慢、机械结构易损坏、寿命较短、可靠性不高。 方案二:采用电阻网络或数字电位器调整电动机的分压,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但是电阻网络只能实现有级调速,而数字电阻的元器件价格比较昂贵。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一般电动机的电阻很小,但电流很大;分压不仅会降低效率,而且实现很困难。 方案三:采用由电力电子器件组成的H 型PWM 电路。用单片机控制电力电子器件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精确调整电动机转速。这种电路由于工作在电力电子器件的饱和截止模式下,效率非常高;H 型电路保证了可以简单地实现转速和方向的控制;电子开关的速度很快,稳定性也极佳,是一种广泛采用的PWM 调速技术。 兼于方案三调速特性优良、调整平滑、调整围广、过载能力大,因此本设计采用方案三。 4单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 4.1单闭环调速原理 4.1.1 闭环系统框图 4.1.2 调速原理 直流电机转速有: 常数Ke Ka 不变,Ra 比较小。 所以调节Ua 就能调节n 。 n n I K R K U K R I U n d d a e e d ?-=Φ -Φ=-=0φa a a U I U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文献综述应该写些什么

文献综述应该写些什么?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中职计算机专业群教学课程

中职计算机专业群教学课程 知识经济时代现已到来,社会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得到各界广泛应用,社会对中职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有所增加,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环节中,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力度有所缺失,校内硬件配置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群体学习需求,也不能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空间,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达成统一、协调。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存问题,之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出切实可行策略,以至有效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一、现状要点分析 (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深 应该了解到,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教学阶段,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自主动手能力,部分学生虽然对计算机主板功能内容和计算机处理器效率提升内容有所了解,但计算机硬件组成知识可谓一无所知,不知运用何种方法去进行正规类型的电脑组装。上述内容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有教学弊病,课程学习实为基本,但动手能力却远逊于理论知识水平。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知识,浅尝辄止现象尤为严重,无法深度研究与详尽了解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多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一味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有时也会沉迷于电脑游戏中无法自拔,学生与学生之间无法达成优良沟通与积极交流,互相帮助与团队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大部分中职技术学校中,因为受到计算机专业课程发展历史短的影响,加之计算机教师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教师团队专业知识系统化能力严重缺失,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所以会呈现出师资力量薄弱态势。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发展速度提升,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储备源头均为老旧式计算机理论书籍,所以教师群体自身计算机知识略显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中职院校中,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计算机行业内涵的深度了解,仅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按照基本书本步骤进行讲解与内容复制,无法做出后续创新式计算机课程教学,教学目标并未得到确定,人才培养计划也未加以明确,不能进行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提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双容水箱串级PID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姓名:江洁非 班级:电气111 学号:201110231018

双容水箱串级PID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电气111 ,201110231018 江洁非 1、前 言: 双容水箱系统是较强代表性的工业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通过改变其阀门的关闭或打开状态可构成灵活多变的对象,如一阶对象、二阶对象等。同时也是典型的非线性、时延对象,通过其可进行非线性系统的辨识和控制等相关研究。可构成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等,可为各种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双容水箱系统的控制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可由计算机编程实现各种控制算法来对水箱系统进行控制,为控制算法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平台。可在控制过程中改变组合的状态,从而模拟故障,这也为故障诊断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和试验平台。 2、研究的原理 2.1、双容水箱数学模型 双容水箱系统构成如右图所示,由上水箱、下水箱串联在一起,水首先进入上水箱,然后通过阀R1流入下水箱,再通过阀R2从下水箱中流出。流入量Q0由变频器控制泵来调节,流出量Q2由用户改变。被控量为下水箱的水位h2。由物料平衡方程可得: 上水箱:()1 01 11Q Q A dt dh -= 下水箱:()2 12 21Q Q A dt dh -= 其中A1、A2分别为上下两容器截面积,u Q k 0= ,,,2 22111R h Q R h Q ==R1、R2为两阀门线性化水阻。 整理上述各式得:() )()() () (d 222212 222 1t u kR t h dt t dh T T dt t h T T =+++ 其中:222111,R A T R A T == 两边作拉氏变换得: ()()11) ()s (212 2++= s T s T kR s U H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自动化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__ 提交日期 2013 年 7 月 8 日

目录 一、设计题目及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整体设计与结构图 (3) 1、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图 (3) 2、硬件结构图 (4) 三、电路硬件设计 (5) 1、电桥电路 (5) 2、放大环节 (6) 3、滤波电路 (6) 4、A/D转换器 (7) 5、D/A 转换电路 (8) 四、参数计算及分析 (9) 1.参数确定 (9) 2.系统性能分析 (9) 五、控制方案及仿真 (9) θ的分析.....................................................................................................,9 1、0 = 1)控制方案分析 (11) 2)数字控制器D(z)的实现 (11) 3)系统仿真 (14) θ的分析 (18) 2、870 .0 = 1)控制方案分析与选择 (18) 2)数字控制器D(z)的实现 (19) 3)系统仿真 (23) 六、心得与体会 (27)

一.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1、 针对一个具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 ()1 s Ke G s Ts τ-=+ 的温度控制系统和给定的系统性能指标: ? 工程要求相角裕度为30°~60°,幅值裕度>6dB ? 要求测量范围-50℃~200℃,测量精度0.5%,分辨率0.2℃ 2、 书面设计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布线连接图,并转化为系统结构图; 3、 选择一种控制算法并借助软件工程知识编写程序流程图; 4、 用MA TLAB 和SIMULINK 进行仿真分析和验证; 对象确定:K=10*log(C*C-sqrt(C)),rand(‘state ’,C),T=rang(1), 考虑θ=0或T/2两种情况。 C 为学号的后3位数,如C=325,K=115.7,T=0.9824,θ=0或0.4912 5、 进行可靠性和抗干扰性的分析。 二、整体设计与结构图 1、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图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