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

复习课

姓名

单位

TEL:00000000

2016年12月27日

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

单位姓名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在化学课堂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化学课堂的时效性,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灵活有效。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同时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能够自由的思维。

本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时效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氮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本节课主要在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重点账务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利用化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从近期的热点问题“雾霾”入手,通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复习了新学习的基本知识,也让学生掌握了通过已学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好,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这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以调查雾霾中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的来源为主线,通过探究氮氧化物的来源和处理,达到复习的目的,同时树立环保的理念,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及氨气的相关性质。

2.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构建氮及其化合物等相关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提炼化

学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

1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青浦高级中学王凤英 2008年5月 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这类知识常常被学生看作“易懂、难记”,只能死记硬背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情景中的某些问题,引导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创设情景理论指导知识网络 提高科学素质是科学教育的宗旨。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分支担负着培养科学家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双重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挖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中学阶段的化学是从具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在熟悉具体物质和他们已有日常体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学习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中学化学从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开始逐渐深入到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物质的变化规律,这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科学抽象...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By 峰言蜂语发表于 2006-8-28 14:51:00 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专设“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来界定核心内容。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析: 以《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为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1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不再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2.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知识教学的影响,随意扩展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在钠与氧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

硫及其化合物教案

第三节硫及其化合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得教学,使学生掌握H2S、SO2、H2SO4得性质、制法与用途;通过实验设计得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过程方法:以硫及其化合物得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得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方案得设计与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得科学态度。 2、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得探究式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尝试成功得喜悦,使学生更加喜爱化学。 3、通过实验设计得讨论与分析,使学生领会化学科学研究得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 硫及其化合物得相互转化关系得实验设计与评价。硫及其化合物各代表物性质得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类比,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氧气得相关性质,氧原子得核外电子排布式就是什么?硫得核外电子排布式就是什么样得?不难瞧出氧与硫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由此可以推知硫得性质应该与氧相似。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学习与硫有关得单质及化合物得知识。 板书 一、硫(S) 展示:单质硫图片或实物 1、硫得物理性质学生阅读课本P90 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2、存在形式:在自然界中硫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存在。举例说明 3、硫得化学性质硫得常见价态-2、0、+ 4、+6 思考:单质硫可能具有什么样得性质?能与什么样得物质发生反应呢? (1)氧化性 与铜反应:2Cu+S=Cu2S 思考:为什么不就是+2价铜? 回忆:S与钠、铝、铁得反应 与氢气反应:H2+S=H2S (2)还原性 与氧气反应:S+O2=SO2演示燃烧视频? (3)与碱反应 与氢氧化钠得反应:6NaOH+3S=2Na2S+Na2SO3+3H2O 提示:歧化反应得特点,如比例问题,电子转移问题,另外注意离子方程式得写法 4、用途: 用于制取硫酸 引入:单质硫与氧气反应可以得到二氧化硫,它就是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得物质,例如草编织物得漂白,某些商人得漂白馒头,再比如酸雨等,那二氧化硫到底就是什么样得物质呢? 板书:二、二氧化硫(SO2) SO2,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讲解]首先研究其物理性质 让学生思考了解物理性质应注意什么,观察SO2,闻气味(注意操作方法)

2020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四单元第4讲氮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新人教版

第讲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一、氮气及其常见氧化物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氮的固定 .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与氧气反应:①(导致汽车尾气中产生氮的氧化物和雷电固氮); .与氢气反应:②(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氮气与金属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 .氮的氧化物 ()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④、⑤、⑥、⑦、、等,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⑧。 ()和的比较 性质 色、 态、味 ⑨⑩ 溶解性 毒性(跟血红蛋白结合) 与水反 应 不反应 与氧气不反应

反应 对环境 的 影响 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导致光化学烟雾、形成酸雨及破坏臭氧层 . 氮气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为放电,而一氧化氮与氧气在常温下就可反应,且反应较快。 二、氨气和铵盐 .氨气 ()物理性质:色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还原性:与氧气反应:。 .与酸反应 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现象:; 应用:用于与挥发性酸的互相检验。 .与水反应:,,氨的水溶液叫氨水,呈弱碱性。 ()用途:化工原料,用于制硝酸、铵盐、纯碱、尿素,用作制冷剂。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装置如图所示) 反应原理→

(与用或制 的装置相同) ,一般在管口塞一 团棉花球,可减小与空气的对流速率,收集 到更纯净的 验满方法→()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 ()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 产生 .铵盐 ()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Ⅰ.不稳定性 受热分解:。 受热分解:。 Ⅱ.与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在稀溶液中不加热:。 .加热时或浓溶液:。 ()的检验

《氮及其化合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新课标)】

氮及其化合物 第3课时 ◆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探究,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知道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2、了解酸雨的概念,知道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进入大气,知识酸雨会严重危害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酸雨的概念。 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硝酸泄漏会有黄色的气体产生? 二、讲授新课 (一)硝酸 1、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化学性质: (1) HNO 3的不稳定性 a. 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时发生反应 4HNO 3(浓) ===△ 4NO 2↑+O 2↑+2H 2O b. 贮存:一般将浓硝酸保存在棕色玻璃瓶中,并避光放置于冷暗处 (2) HNO 3的强氧化性 ①与Cu 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5-8】 如图5-14所示,在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向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浓硝酸和稀硝酸,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使铜丝与硝酸接触,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 【视频】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资源“【教学实验】硝酸与铜的反应”。 Cu+4HNO 3(浓) === Cu(NO 3)2+2NO 2↑+2H 2O 3Cu+8HNO 3(稀) === 3Cu(NO 3)2+2NO↑+4H 2O 硝酸的浓度不同,与金属反应的产物也不同。 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 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 ②常温下浓硝酸能使Fe 、Al 发生钝化 ③与非金属反应 C+4HNO 3(浓)===△ 2H 2O+4NO 2↑+CO 2↑ S+6HNO 3(浓) ===△ H 2SO 4+6NO 2↑+2H 2O 【资料卡片】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必要调节机制之一,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但长期以来,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不能有效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少、慢、差、费”现象,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教师罗列化学反应实事,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全部忘光,不用说通过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分析、解释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连基本的独立、自主探究的意识也远没有形成。教师的核心工作是进行有效教学,而教学的有效取决于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学技能、学科知识、教学规划、课堂管理能力,还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选用、师生关系的营造、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培养等因此。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1]元素化合物部分[2]教学中如何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状况,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呢?下面从教学策略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的一些探索。 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必修一有关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二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必修1元素化合物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

主要是一些认知性学习目标,且层次相对较低,主要是了解和认识一些基本的或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等,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基于此,教师不应盲目拔高教学目标,更不应“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化学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按原来的课程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合理、清晰且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下表是笔者所设置的部分章节教学目标: 表1 必修1元素化合物部分章节的教学目标 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学生能说出金属钠、铝等金属的典型物理性质,如硬度和密度等;②学生能说出金属钠、铝、镁、铁等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实验现象以及能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③学生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描述金属钠、镁、铁粉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以及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与综合形成有关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④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写出铝与强碱溶液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⑤学生基本掌握将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①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常见金属氧化物进行分类;并知道Al2O3是一种两性氧化物,能写出Al2O3与强酸、强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 氮及其氮的化合物教案

氮及其氮的化合物 Ⅰ.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Ⅱ.考纲要求 1.了解氮气及其重要含氮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某些含氮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能综合应用氮及氮的化合物知识 Ⅲ.教材精讲 1.本考点知识结构 2.氮的循环: 3. NO24NO3→NH3 NH3·H2O NH4+、OH- 4.氮氧化物 ①各种价态氮氧化物:1N+(N2O)、2N+(NO)、3N+(N2O3)、4N+(NO2、N2O4)、5N+(N2O5),其

中N2O3和N2O5分别是HNO2和HNO3的酸酐。气态的氮氧化物几乎都是剧毒性物质,在太阳辐射下还会与碳氢化物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②NO和NO2性质比较 NO: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不成盐氧化物。常温下,极易被氧化为NO2:2NO+O2=2NO2 NO2: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溶于水后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 ③氮氧化物溶于水计算方法 涉及的可能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3NO2+H2O=2HNO3+NO、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NO2+NO+O2+H2O=2HNO3。 NO与NO2混合气体溶于水:反应最后得到的气体是NO,其体积=V(NO)+1/3V(NO2)NO与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 若V(NO)∶V(O2)=4∶3,则容器内无气体剩余,水可充满容器。 若V(NO)∶V(O2)>4∶3,则容器内剩余气体为过量的NO。 若V(NO)∶V(O2)<4∶3,则容器内剩余气体为过量的O2。 NO2与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 若V(NO2)∶V(O2)=4∶1,则容器内无气体剩余,水可充满容器。 若V(NO2)∶V(O2)>4∶1,则NO2过量,容器内剩余气体为的NO,体积为过量的NO2的1/3。 若V(NO2)∶V(O2)<4∶1,则O2过量,容器内剩余气体为过量的O2。 NO2、NO与O2三种气体溶于水: 若V(NO2)∶V(NO)∶V(O2)=1∶1∶1,则容器内无气体剩余,水可充满容器。 若按1∶1∶1反应后,仍有某两种或一种气体多余可按前面思路进行判断。 5.硝酸的重要特性:强氧化性 ①浓、稀硝酸在与活泼或不活泼金属发生反应时,硝酸中5N+被还原,一般不产生氢气。 ②浓、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时,5N+被还原,所得产物可以是4N+(NO2)、2N+(NO)、1N+(N2O)、0N(N2)或3N-(NH3),鉴于反应复杂,中学对活泼金属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不做要求。 ③浓、稀硝酸与金属铜的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 (NO3)2+2NO↑+4H2O。以上反应中,硝酸表现出氧化性同时还表现出酸性。其他不活泼金属类似于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注意: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足量的铜发生反应时,硝酸会由浓变稀,往往得到的是NO和NO2的混合气体。 ④浓硝酸与碳的反应:C+4HNO3(浓)CO 2↑+NO2↑+2H2O。硝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⑤在浓硝酸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微热,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浓硝酸的酸性及氧化性。

硫及其化合物的专题复习教案

硫及其化合物的专题复习教案 海南省文昌中学吴志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构建,掌握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掌握SO2与浓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3)了解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观看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学会知识的综合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SO2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及浓硫酸的性质; 教学难点:SO2的还原性和浓硫酸的氧化性。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引导小组内讨论 四、教学过程 展示目标,引入课题。 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与知识网络: 物质类别: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 化合价:-2 0 +4 +6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交流: 思考1:以煤炭(含硫元素)为主要燃料的地区,易形成硫酸型酸雨,解释原因,写出有关变化的方程式。若在煤炭中加入生石灰可大大降低形成酸雨的概率,同时得到可用于建筑材料的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总结:同价态,常从类别的角度分析,不同价态,从氧化还原的规律分析。

思考2:下图是实验室制取SO2并验证SO2的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在⑥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①中的实验现象为石蕊溶液________,此实验证明SO2与水反应生成产物呈________性。 (3) ②中的品红溶液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 (4) ③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性。 (5) ④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性。 (6) ⑤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总结:SO2的化学性质(属性、价态、特性) 思考3: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列举区分 SO2和C O2的方法。再次体会SO2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练习: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图中所列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有SO2和CO2生成。 (1)实验室可观察到装置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A瓶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C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装置D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案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教、学案) 考纲要求 1.了解氮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命题热点 1.以不同价态的氮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2.以NO、NO2的制备考查HNO3的性质。 3.以氨和铵盐的相互转化考查NH3、NH 4+的检验及NH3的实验室制法等。 全局性掌控 本节重要知识有N2、NO、NO2、NH3、HNO3、铵盐的性质及用途,NH3的制法,NH的检验等,主要考查硝酸的强氧化性,如离子共存,氨气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及相关探究性实验,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相关计算,大气污染等.硝酸的强氧化性一直是高考的热点,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也经常出现,预测2013年的高考中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仍会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判断正误,启迪思维 1.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Fe(OH)2+2H+==Fe2++2H2O(2010·四川卷T9-B项) 2.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2010·山东卷T13-C项) 3.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Fe2+、NO 、SO42+、Na+(2010·江苏卷T6-A项) 4.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2010·上海卷T4-D项) 5.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2010·全国卷ⅠT7-D项) 氮族元素概述 氮族元素包括五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族。 一、氮的单质及其氧化物 (一)氮气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和两种形态存在,游离态的氮均以形式存在,N2占空气体积的左右。

1.物理性质:。 2.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由于氮气分子中的N≡N键很牢固,断裂需很多能量,所以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3.氮的固定 (1)氮的固定的定义 (2)氮的固定种类 氮的固定分和两种。自然固氮又有和两种。 雷电固氮的化学方程式为(汽车引擎中也有此反应发生,因此汽车尾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会污染大气)。 目前工业上人工固氮的方法主要是合成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N2加热时可以和镁反应: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有多种:,其中和分别为和的酸酐,而中学化学重点研究的是NO和NO2两种氧化物。 2.NO和NO2的性质 二、氨 1.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有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液态氨称为液氨,常用做制冷剂)。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700体积的NH3,其水溶液称为氨水。 2.分子结构 电子式为结构式分子空间构型 3.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水溶液显 性,原因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2)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NH3+H2O NH3·H2O NH4++OH-,氨水呈碱性。 液氨氨水物质成分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第三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开始具体介绍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一章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下一章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从构成常见的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了解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学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能为后续介绍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地了解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成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金属阳离子的性质与金属单质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原子核外电子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有力证据。大多数金属阳离子核外电子已达到稳定结构,所以金属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一般不涉及到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只有少数有变价的元素(如Fe)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节着重介绍了钠的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铝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铝、氢氧化铝)、铁的重要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亚铁盐、铁盐),铜的化合物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出现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较多,如Na2CO3、NaHCO3的性质,Fe3+的检验等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形式。 二、新课程标准 1、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2、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培养学 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3、通过比较、归纳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4、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 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接触中也已有较多了解,现在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化合物的新知识容易接受。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元素化合物,对氧化还原知识尚不能熟练运用,对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不熟悉,加上实验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可能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探究实验会遇到困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掌握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4.3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三课时 硫及其化合物 〖复习目标〗 (1)掌握硫及其化合物(H 2S 、SO 2、SO 3、H 2SO 4等)主要性质及应用。 (2)掌握SO 42-与SO 32- 的检验方法。 (3)了解硫元素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教学重点〗硫及其化合物(H 2S 、SO 2、SO 3、H 2SO 4等)主要性质及应用、SO 42-与SO 32-的检验 〖教学难点〗硫及其化合物(H 2S 、SO 2、SO 3、H 2SO 4等)性质的应用、SO 42-与SO 32-的检验 〖教学过程〗 【知识精讲】 1、硫 (1)硫元素的存在形态 形态— —游离态—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化合态—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 (2)硫单质的物理性质 硫单质俗称硫黄,是一种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 2;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如单斜硫、斜方硫等。 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硫呈现 淡黄色,可以用 CS 2溶解除去,因为硫的溶解性为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3)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硫单质的化学性质 S 单质为0价,为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①氧化性:H 2+S=====△H 2 S Fe+S===== △FeS (氧化性较弱,Fe 为+2价) 2Cu+SCu 2S (Cu 为+1价) ② 还原性:S+O 2=======点燃SO 2 2、二氧化硫 (1)SO 2的物理性质 ①颜色、状态:SO 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溶解性:SO 2易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溶解约40体积SO 2,且易液化。

③毒性:SO 2有毒,尾气中的SO 2用碱溶液吸收。 ④密度:SO 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收集SO 2用向上排空气法。 (2)SO 2的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A .与H 2O 反应 SO 2与水反应生成H 2SO 3,化学方程式为: SO 2+H 2O=H 2SO 3 。 B .使指示剂变色:SO 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注意:SO 2不能使指示剂褪色。 C .与碱反应 当NaOH 足量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 2+2NaOH= Na 2SO 3+H 2O ;当NaOH 不足量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 2+NaOH= NaHSO 3 。 D .可与碱性氧化物或某些盐反应。 SO 2与Na 2SO 3溶液反应生成NaHSO 3,化学方程式为: SO 2+Na 2SO 3+H 2O=2NaHSO 3。 ②氧化性 将SO 2通入到氢硫酸(H 2S 溶液)中: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S+SO 2 =3S↓+2H 2O ; B .实验现象:产生淡黄色沉淀。 ③还原性 A .SO 2被O 2氧化成SO 3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 2+O 22SO 3。 B .SO 2的水溶液能被X 2(Cl 2、Br 2、I 2)氧化,如SO 2能使溴水褪色,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SO 2+Br 2+2H 2O= 2HBr+H 2SO 4 。 C .SO 2能使酸性KMnO 4溶液的紫红色褪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MnO -4 +5SO 2+2H 2O= 2Mn 2++5SO 2-4 +4H + ④漂白性 SO 2+H 2O+有色物质————→化合不稳定无色物质————→Δ有色物质 3.三氧化硫 SO 3在标准状况下为无色、针状晶体。 (1)SO 3与水的反应:SO 3 +H 2O=H 2SO 4 ,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2)SO 3是酸性氧化物,它跟碱性氧化物或碱都能反应生成硫酸盐。 ①SO 3与氧化钙的反应:SO 3+CaO= CaSO 4 。 ②SO 3与Ca(OH)2的反应:SO 3+Ca(OH)2=CaSO 4+H 2O 。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设计 毕家海考纲要求:1.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教学重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a:游离态b:化合态 2.氮气 (1)氮气的性质。 (2)氮的固定 3.氮的氧化物 (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N2O、NO、NO2、N2O4、N2O3、N2O5等 (2)NO和NO2的比较

思考:①如何收集NO 和NO 2? ②如何验证某无色气体为NO ? 巩固练习: 1. 写出俗语“雷雨发庄稼”中所涉及到的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2.下列环境问题与NO 2的排放有关的是_________。 A.酸雨 B.臭氧空洞 C.温室效应 D.光化学烟雾 E.PM2.5 F.水体富营养化 3.标准状况下,一试管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体积比为4∶1),倒置在水槽中,水充满整个试管。假设试管中溶质不扩散,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4.随着我国汽车年销量的大幅增加,空气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汽车尾气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NO 为氧化剂,N 2为氧化产物 B.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CO 、NO 和N 2 C.NO 和O 2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 D.催化转化总化学方程式为2NO +O 2+4CO =====催化剂 4CO 2+N 2 练后小结: 常见的NO x 尾气处理方法 (1)碱液吸收法 2NO 2+2NaOH===NaNO 3+NaNO 2+H 2O NO 2+NO +2NaOH===2NaNO 2+H 2O 一般适合工业尾气中NO x 的处理。 (2)催化转化: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 2)或NO x 与CO 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 2和CO 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 有关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1)关系式法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方案 化生学院09级生物科学专业曾碧红 09310406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本节内容是从分子的水平对细胞进行学习,它是后面学习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化学和物质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既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细胞进一步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即七年级的生物课程中,已具备一定的细胞知识,但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所以本节内容可以与他们所学的化学内容结合起来就很容易理解,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碳元素的说明,分析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通过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的重点我难点 1.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

高中化学《非金属硫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非金属硫及其化合物观课评课记录 授课人: 课题:非金属硫及其化合物 时间: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造成的,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类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二氧化硫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 要气体,大气质量与二氧化硫的含量有关。 本节教材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这些知识既是学生今后继

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课本原有内容新颖,空气质量日报、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防治酸雨的措施、雨水pH 的测定等都是比较新的内容,而且是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化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或进行适当的扩充,以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课堂上呈现方式灵活本节除文字叙述外,还安排了“实验”“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提高探究欲望”的要求,努力达到有计划、有步 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①《化学1》SO42-的检验,S 的存在形式与性质,SO2 的性质与用途,H2SO3 的性质,SO3 的制备、性质与用途,工业制H2SO4 原理,H2S 的性质,SO2 对大气的污染、来源及防治,浓H2SO4 酸性、三大特性与用途,S 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 ②《化学2》Si、P、S、Cl 非金属性递变,苯的硝化、酯化反应、多糖和油脂水解中硫酸的作用,火法炼铜(Cu2S + O2),空气吹出法—海水提取溴。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一)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

氮及其化合物学案(一) 课标解读 知识再现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并破坏这种 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和氢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2)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三、氮的氧化物及其性质 1、氮的氧化物简介 2、NO、NO2的性质、制法 (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NO和氧气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 ②NO2和N2O4的相互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因此反应在

______下进行,故通常“纯净”的NO 2或 N 2O 4并___纯。 ③NO 2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O 2和NaOH 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硝酸工业用NaOH 吸收尾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 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______SO 2;能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______。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计算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原理:2NO+O 2 =2NO 2 ………① 3NO 2+H 2O =2HNO 3 + NO ………② ① x 3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O 、NO 2的制取 ①实验室制取NO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②实验室制取N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典题解悟 【例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有的转化是从氮的化合物到氮的化合物。下列过程中,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氮的化合物的是 ( ) A .工业合成氨 B .硝化细菌的硝化过程 C .动物尸体腐烂 D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E .盛夏时节,雷雨肥田,植物茂盛 【解析】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3H 2 + N 2 2NH 3 ,硝化细菌的硝化 过程是将氨或铵盐转化成硝酸盐;动物尸体腐烂是从高分子有机氮到小分子有机氮的过程;豆 高温、高压 催化剂

氮气和氮的固定教学设计分析.doc

氮气和氮的固定教学设计分析

氮气和氮的固定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在章引言中,介绍了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在这之前高一已介绍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氧族元素、碳族元素等元素化合物的 知识,学生对于运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所以本章没有将这部分内容单独编节,而是作为章引言介绍。 本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氮气,包括:氮气的物理性质,氮 分子的结构,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氧化物的污染,氮气用途;二是磷,包括: 磷的化学性质,磷的同素异形体白磷、红磷的区别与转化。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种范例”。在教材节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我们根据设 计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将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整合为“氮气和氮的固定”,将章引言与磷的有关知识整合为下一节课时内容,将氮氧化 物的污染的相关内容安排到硝酸一节处理。这样处理第一课时是因为氮元素在自 然界的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人类活动对氮元素在自然界中循环的 影响也越来越大。氮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又是具体的物质循环。让学生了解氮元 素在自然界的循环,了解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在自然界循环中重要作用,了解化 学物质、化学反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 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会化学对人类、社 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将本课时的课题定为“氮气和氮的固定”的重要 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通过对“氮的固定”的原理、方法的探究,使学生掌握N2的性 质、用途,了解 NO 、NO 2的性质; 2.使学生了解氮分子结构对氮气性质的影响。 过程方法: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氧化还原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氧化还原思 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分子结构对氮气性质的影响。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姓名:严洪艳课时:2(新课、实验课)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掌握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并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掌握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及检测过程、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等内容。本节内容与《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中的承接作用相当明显,学习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后面细胞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等知识,也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巧妙地运用旧知识建构出新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理解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关于如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高中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方式从实验探究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过程。

3.由于高中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观察图表、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进行有效指导性教学,同时结合化学中的相关内容,来认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3)解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 (4)简述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的理解,建立课本理论和生活实际的相互联系,训练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对于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及非生物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和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学业考试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主要是以学业考试为教学目标的复习,复习内容的深广度,必需严格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要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化学分析与思维能力,因为硫及其重要合物内容学生已经在高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对硫、二氧化硫、硫酸等知识有了一定的集累,因此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条理化,并对各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与能力进行串联,让学生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有个整体的认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是: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

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目标: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科目)说明上的要求是:(1)了解硫的可燃性(2)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4)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铝、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5)了解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及危害,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三、学生情况分析 硫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化学时,由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实验较多,实验现象也丰富多彩,与生活实际联系也相对密切,所以学生学习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兴趣较浓,学习比较认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高二分科后长时间的遗忘,加上知识零碎,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第一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三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本课时主要研究硝酸化学性质和酸雨及其防治。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探究,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知道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2、了解酸雨的概念,知道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进入大气,知道酸雨会严重危害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 1、通过对浓硝酸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强化学生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 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 2、通过学习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 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酸雨的概念。 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准备实验仪器药品,查找酸雨的相关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