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楼开发与保护

土楼开发与保护

土楼开发与保护
土楼开发与保护

旅游美学纵横谈

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古已有之。中国是旅游古国。很早以前,就有周穆王西游的记载。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虽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来作比喻和陪衬,但山水之美能使仁智之乐。到了南北朝时代大山水画家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圣人能够做到审美与悟道同时并存,从生机活跃的优美的自然山水中传达灵妙的“道”来。虽然讲得很玄妙,但毕竟已承认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宗炳并明确提出“畅神”说,圣人与贤者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宗炳说:“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在宗炳看来,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他给我们勾划出多么明快完美的中国旅游美学图式!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

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①别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为此,旅游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学,所有短视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

关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员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也是旅游美学不可忽视和研究的课题。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重视。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

素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历史强调“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做到“量体裁衣”、“修短合度”,创造了高度的服饰文明。关于仪表美。这里涉及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做到端庄、整洁、大方。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

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别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确是人们的通病。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了。

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诚哉!斯言。

综上所述,旅游业确是一种美好的事业。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

旅游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

网友评论

1、交通:

2、开发:每天至少200人,土楼的开发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家家都卖纪念品以及民俗用品等,土楼景点的开发,让参观土楼的人也感受一种

文化,参观另一种人生,一种平凡和朴实

3、保护

4、

去过承启楼,东倒西歪楼,田螺坑土楼群之后,再到这里,发觉也就是一个形式罢了。除了天天人很多(注:引用当地摩的司机的话),就是没啥看头。还没“北斗七星”土楼群好呢!也就那样,门票贵的要死,在里面走路就要走2小时。春节的时候全是人,里面包了辆摩的观光,省时省力,随便拍两张,就是照片上全是人。过度开发,反而没有别的土楼那么自然。还是人少的土楼印象深刻。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福建土楼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福建土楼 摘要: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造型独特、规模宏大、文化底蕴丰富而闻名于世,已成为客家文化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抽象符号。客家土楼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夯土版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成就,更是集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精华之大成的宝贵实物。本文主要介绍了土楼的建筑功能、造型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土楼、建筑功能、布局、装饰工艺、旅游价值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是一种集体聚居的生土夯筑的大型建筑,形式多样,且因地制宜,与周围山水和谐相处。土楼成为世界遗产之一员,说明这一承载着灿烂历史的建筑形式进一步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从福建省南部的中等城市漳州往北朝龙岩出发,从闽南跨越到闽西的狭窄山道……在有水田的山谷中蜿蜒而流的河岸膨出的地方,恰似大地盛长的巨大的茸草一样,圆圆的土墙建筑物点点相连。或似黑色的UFO自天而降一样,飘荡着好几个环形的瓦屋顶。那真是好像拔地飞腾而上,又似从天空舞降而下来的不可思议的光景……”这是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首次看到圆形土楼时的强烈感受。这就是福建土楼,它有宫殿建筑的宏伟壮大,有封建府邸的雕梁画栋,有城堡的精密防卫,有久经历史的文化韵味。但它又不是被贴上某个时代标签的帝王产物,不是现在只能被世人崇拜回味的历史,它只是生长在山间野里的民间住宅,至今还活灵活现的分布在大片的疆土上,被普通人使用。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那数以万计用生土夯筑而成的永定客家土楼,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令人惊叹、令人陶醉,它具有着如下功能: (一)居住功能 土楼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在建造之初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另外楼内具有固定的谷仓,可储存战时所需粮食,并在楼内饲养家畜,起到了一定的补给作用。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浅谈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资源环境与保护与利用 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 保护与利用

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的保护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的保护为例,探讨了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并对土楼建筑和土楼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遗产保护,景观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福建土楼多数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据统计,南靖县现存土楼15000余座,永定县现存7000 余座。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主要集中在初溪、洪坑、高北3个片区,其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福佬民系、客家民系的文化内涵,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永定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体现了11世纪以来福建西南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中国生土建筑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项目,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概况 1.1 历史沿革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历经沧桑,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并受传统观念的支配等原因,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发明、创造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土楼,是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元代以后,永定客家土楼已相当普遍。明中叶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成熟期,高楼鳞次栉比,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造型千姿百态,功能日趋完善。清初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全盛时期。目前现存土楼20000多座,不但遍布永定全县每个乡村,而且辐射到周边其他地区,包括非客家地区。 1.2 土楼的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宝贵的生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历史悠久。进入封建社会后,在其他地区的生土建筑衰落、绝迹之时,客家民系因自然灾害和战乱南迁到此,为防御盗匪和自然灾害,他们沿袭中原祖先的建筑艺术,融合当地文化发明创造了生土夯筑的土楼,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发展、创新,是民族交融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福建漳州南靖土楼导游词

福建漳州南靖土楼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考官!您好!我是考生 XXX,我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了么!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漳州南靖土楼参观游览。我是此次南靖土楼的导游员小赵,我很荣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游览,下面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漳州南靖土楼。 南靖的土楼具有古老,神秘,悠远,深邃等的特点。唐代以前,南靖是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的主要居住地。从唐王朝派开漳圣王陈元光率中原府兵抵达漳州,部分军队驻扎在南靖境内开始,各个朝代的动乱期间,大批中原汉民南迁到福建西部地区。南迁的汉民来到南靖这个重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山区地带安营扎寨。但这里也有不少山匪贼寇流窜,长期忍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人们,常有“恨藏之不深,恨避之不远”之感。为了获得稳固的居所,躲避战乱,免受山匪野兽的袭击,以便长期生存下去,他们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功能为一体的土楼。南靖的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夯土技术的继承与发展。南靖土楼产生于 11-13 世纪的宋元时期,在明末清初到中华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福建土楼是当地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例证。 我们现在来到的裕昌楼被誉为福建土楼之母,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下板村,是目前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始建于元朝中期——1308 年,至今已有 700 年的历史了。别看她的外墙表面斑斑驳驳,其实她的墙体依然坚固。它的墙原料是以当地的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小石子和石灰以及加入一些糯米饭、红糖等以加强其粘性,所以即使干了依旧坚固。 不知道大家对建于 1350 年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是否有所听闻,它的出名在于斜而不倒。比萨斜塔是塔身整体的斜,单从塔体来看每一处结构都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今天我们参观的裕昌楼就是能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的建造只比比萨斜塔晚十几年,裕昌楼因楼内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且最大的倾角达到 15 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但是裕昌楼建成 600 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经历无数风雨,有惊无险安如山。因此,被称作“东倒西歪楼”。 一般来说,中国的古建筑在选址时注重风水,位置上讲究坐北朝南,大家有没有发现裕昌楼的位置有些不同。他是坐西朝东。土楼的布局,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但是裕昌楼则因为采光的需要而坐西朝东。此外,土楼还讲究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忌坐南朝北、前高后低;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等。裕昌楼就基本符合这些要求。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人们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建一座土楼也需至少 3—4 年的时间;裕昌楼在建时要经过“选址定位、开挖地基、打石脚、行墙、献架、出水、内外装修等”七道工序!他高 5 层 18.2 米,共有房 269 间,占地 2289 平方米,建筑面积 6358.2 平方米,土木结构, 7 通廊式圆楼;第一层墙厚 1.8 米,往上逐层减缩 10 厘米,最顶层也不会少于 90 厘米。虽然不是钢筋水泥铸造,但一样坚固无比,也拿他没办法!墙顶还有瞭望台、射击孔;三层以上才开窗,有利掩蔽和射击防御,而且以前的窗很小,现在的是后期和平年代凿开加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 福建土楼夜景(20张) 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 永定岩太土楼群 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福建土楼大多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2010年05月05日 21: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内景 振成楼外景 土楼公主永定振福楼

永定岩太土楼群 碧波荡漾的龙湖 被中外专家称为最集中、最美丽、最完整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

老外游土楼赖初源摄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定考察客家土楼,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并叮嘱土楼人家“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追溯土楼之渊源,首先得了解客家之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这些汉人祖居于黄河流域,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五胡之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又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往海南、广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据估计,现在全球客家人有一亿两千多万,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故而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据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六七十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南靖土楼生态萤火虫文化节活动方案1.

南靖土楼生态萤火虫文化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一)近期目的及意义 福建土楼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问题,而南靖土楼景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适宜度假的乡村民宿,正是突破福建土楼同质化竞争的关键。2013年的《南靖土楼生态萤火虫文化节》将是南靖土楼由观光游览型景区向生态度假型景区过渡的开始。 2013年《南靖土楼生态萤火虫文化节》活动目标市场以本省为主,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为重点目标城市。因景区距离四市较近,适宜作为周末休闲度假的目的地。 主要目标人群以家庭亲子游为主,主要针对的年龄段为3—14岁儿童,此部分人群相较于初高中生,学业压力没有那么繁重,周末家长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并且此年龄段儿童的家长年龄基本在30-45岁之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具有较强消费能力,可增加景区收益。而赏萤都在夜间,必须要入住景区民宿,在景区用餐,购物,又带动了景区百姓的收益。因此2013年《南靖土楼生态萤火虫文化节》将拉动景区整体消费水平,打造景区又一优势品牌。 (二)中远期目的及意义 田螺坑景区存在土楼的同质化竞争问题。云水谣景区存在百姓经营管理无序,私搭乱建破坏景区形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较长时间。景区自有物业的建设也要一定周期。因此需另辟蹊径,

挖掘景区潜在的资源优势,《南靖土楼生态萤火虫文化节》将是一个开始,未来将根据景区实际情况预计规划建设蝴蝶谷,甲虫园,青蛙池,不同花期花卉景观带,农家小菜园等,建立一套完整的环保生态系统,建设科普知识馆,培训生态、环保讲解员,将景区申请成为科普教育基地。让孩子在游玩的同时边玩边学习科普知识。随着人们对良好坏境的向往,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孩子身心培养的重视,关于生态、科普、环保、亲子主题之旅将更受人们的追捧,南靖土楼景区将全力打造成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届时将成为南靖土楼景区又一张主题鲜明的名片。丰富景区在市场上的卖点,突出景区的差异化,及唯一性。 二、萤火虫概况 根据前期萤火虫资料的查阅整理,以及台湾萤火虫农庄的实地考察,基本掌握了萤火虫的生活习性,具体内容如下: (一)种类 萤火虫在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中国约有100多种,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按幼虫的生存状态可分为: 1、陆栖萤火虫:黑翅萤、大端黑萤 2、水栖萤火虫:黄缘萤、黄胸黑翅萤 3、半水半路栖萤火虫:鹿野氏红翅萤 (二)成虫发生期 第一季:四月上旬到六月下旬,出现的萤火虫成虫种类繁多,也

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原稿

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余昌盛 摘要: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客家人终于能在异地开基,重建家园。他们根据所处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融入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并按照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需要,采用从中原传承而来的建筑工艺,修建出神奇的土楼住宅建筑物,并蔚然成风,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类型的客家土楼。客家土楼不仅以其恢弘奇巧的建筑构造引起世人瞩目,而且以其深刻的土楼文化内涵发人深思。 关键词: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形成原因价值意义 一、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 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一座座奇特的土楼星罗棋布,它是居住在那里的客家人所创造的一种用生土夯筑的巨型的民居建筑,今天它在历经千百年的沉寂后终于爆发出了属于它的独特的光芒。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福建土楼,“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地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之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居民的杰出典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的土楼中大部分只是简陋实用的大型民居。而从历年来土楼普查数据中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在建国之后几十年里整个土楼社区的巨大变化,建造土楼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之前数百年,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型土楼的建造就迅速减少以致彻底消失。但是现如今,这个“中国南方的山中传奇”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着从日本和欧美远道而来的学者和旅游者。伴随着土楼的申遗成功,现在客家土楼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并且逐渐走出国门。近年来,前来考察客家土楼的国内外专家络绎不绝,他们无不被客家土楼之风采所折服,称赞其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旅游业的发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的土楼旅游持续升温,土楼旅游服务业应运而生。但为避免商业气息过浓,影响土楼保护及旅游秩序,当地进行科学规划、有序引导、特色发展,让客家土楼延年益寿,古韵犹存,永续利用。 二、客家人土楼文化形成的原因 2.1土楼具有良好的安全防卫功能 在闽粤赣地区这个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出现的客家土楼,具备防御功能是第一位要求。在山区丛林地区,盗匪猖獗,野兽伤人,加上历史上频繁的战乱,都对居住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客家土楼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的产物,因此防卫功能成为了客家土楼最突出的特点。而土楼之所以有如此之强的防卫功能,主要得益于土楼的三道防线。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土楼外墙,不仅高大而且厚实,因为外墙既是承重墙又是围护墙,所以其强度、刚度、整体性和稳定性不言而喻。因而凭借土楼外围的土墙的高度、厚度以及封闭程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就足以抵御外来的猛烈攻击。第二道防线是土楼的平面布局,楼内平面功能布局又与防卫要求相适应。当地居民运用自身智慧,在土楼内建起走马廊,以联系环周的各个屋舍,使得土楼内部的交通顺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相互支援,这也是客家土楼中很有特色的布局形式。而第三道防线则是土楼的洞口防卫。客家土楼不仅用高墙、厚墙作为防御,还在墙的一定高度上开设洞口作为枪眼,而枪眼呈现外小内宽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对外观察并减小目标,降低伤害。外墙上众多的枪眼口能够实现全方位的防御,组成火力网有效地阻止翻墙而入的敌人,加强了屋面的防卫。总之,客家土楼不仅具有消极的防卫功能,还具有积极抵御和主动抗击的特点,这也是客家民居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因应之道,也是其时代的表征。 2.2土楼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谈到土楼的经济性必然要追溯到土楼的建筑材料上来,客家土楼主要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料还有沙、石灰、竹片、瓦等辅助材料。客家人充分运用当地的生土和林木资源作为基本的材料,并在农闲时让大量族人参与工程,大大地节省了建筑费用。而土楼在至今的千百年中历经了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依旧安然无恙,这些事实证明这些取材经济土楼建筑是经得起各种考验并有极强实用性的建筑。但是土楼的实用性不仅仅只体现在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而更多的是表现在土楼内部各个功能区为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福建土楼多是建筑规模较大且其实恢弘,土楼内部环环相套,层数多,功能分区明显。一二层不开窗,一层是厨房,二层是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并且带有私塾供楼内子女读书用,整座楼内四通八达,各种功能齐全,满足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充分发挥了这种居民建筑方式的实用性。 2.3土楼具有保护环境之效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木,而这些材料都是取自大自然。在福建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

浅谈泉州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遗产观察 / Heritage Observation 130浅谈泉州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盛荣红 (泉州市博物馆,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泉州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与高超的建筑技艺。文章主要分析泉州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保护泉州古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泉州古建筑;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SHENG Ronghong (Quanzhou Museum,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Abstract: Quanzhou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Province. It is one of the 24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 and it is known as the "Zoulu of the Seashore",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Quanzho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nzhou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t has a unique local art style and superb architectural skill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better prote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Keywords: Quanzhou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作者简介:盛荣红(1969-),男,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E- mail:584122639@https://www.doczj.com/doc/877656679.html,. 泉州古建筑具有类型多样、布局富于变化的特点。泉州古建筑按照建筑结构可分为“宫殿式”大厝、手巾寮、石筑民居、栏杆式建筑、洋楼和骑楼等;按照建筑功能可分为民居建筑和宗教建筑等;按 照建筑用材可分为石楼、土楼、海蛎厝、红砖建筑 等,其中尤以红砖建筑最具代表性。泉州的传统红砖建筑,正是缘于其“红砖”材质而得名,并因其甚具泉州地域风格的建筑特征,故此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主要分支。然而,若以营构材料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国的传统建筑,则更多的是“青砖”建筑,“红砖”建筑并不普遍[1]。由此可见,红砖建筑是泉州古建筑的特色所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泉州古建筑文化遗产作为泉州城市文化的载体,其形成与发展充分反映出各个时期泉州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建筑艺术水平,体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1 基于红砖结构的泉州古建筑 1.1 泉州红砖的起源 著名建筑研究专家陈凯峰在《红砖建筑》一书中指出“陶”“砖”同源。泉州红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泉港蚁山遗址、惠安音楼山遗址等遗址曾出土过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印纹红陶陶拍等物件。至目前,泉州发现的青 铜文化遗址有晋江深沪庵山遗址和南安丰州狮子山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发现有房址以及出土的手制、模制的陶片、陶纺轮、陶网坠等物品。西晋时期,带红颜色的墓砖已经在泉州出现,考

南靖土楼导游词

福建土楼 ?故里南靖 同学们,很高兴在这五一黄金假期能和你们相约在土楼。我是此行的导游小曹。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我们福建南靖的裕昌楼。 南靖的土楼具有古老,神秘,悠远,深邃等的特点。唐代以前,南靖是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的主要居住地。从唐王朝派开漳圣王陈元光率中原府兵抵达漳州,部分军队驻扎在南靖境内开始,各个朝代的动乱期间,大批中原汉民南迁到福建西部地区。南迁的汉民来到南靖这个重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山区地带安营扎寨。但这里也有不少山匪贼寇流窜,长期忍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人们,常有“恨藏之不深,恨避之不远”之感。为了获得稳固的居所,躲避战乱,免受山匪野兽的袭击,以便长期生存下去,他们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功能为一体的土楼。南靖的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夯土技术的继承与发展。南靖土楼产生于11-13世纪的宋元时期,在明末清初到中华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福建土楼是当地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例证。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东歪西斜”700年的指示牌。映入视野的是一条潺潺的溪流在小桥下流过,水面倒映着河边绿树,溪边坐落着一座圆形大土楼,屹立在山脚下,大家有没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呢 裕昌楼被誉为福建土楼之母,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下板村,是目前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始建于元朝中期——1308年,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了。大家可以看到她的外墙遍体斑驳龟裂,看上去就像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别看她的外墙表面斑斑驳驳,其实她的墙体依然坚固。它的墙原料是以当地的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小石子和石灰以及加入一些糯米饭、红糖等以加强其粘性,所以即使干了依旧坚固。 不知道大家对建于1350年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是否有所听闻,它的出名在于斜而不倒。六百多年来塔身缓缓向右倾斜,而近一个世纪倾斜之势有所加速,尤其是经过1972年大地震后,它的倾斜度已达8度。比萨斜塔是塔身整体的斜,单从塔体来看每一处结构都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今天我们参观的裕昌楼就是能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的建造只比比萨斜塔晚十几年,裕昌楼因楼内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且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但是裕昌楼建成600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经历无数风雨,有惊无险安如山。因此,被称作“东倒西歪楼”。 一般来说,中国的古建筑在选址时注重风水,位置上讲究坐北朝南,大家有没有发现裕昌楼的位置有些不同。他是坐西朝东。土楼的布局,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但是裕昌楼则因为采光的需要而坐西朝东。此外,土楼还讲究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忌坐南

土楼文化

土楼文化 摘要: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就是福建省客家土楼——独一无二的世界民居。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这就是客家人的土楼文化。 关键字:客家明珠文化内涵 前言: 翻开闽西各县的历史,走过这块一万九千多平方公里的南国热土,你会发现客家人所创造的五彩纷呈的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勤劳智慧的客家儿女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便闽西各县赢得了“文化之乡”的美誉。 这其中就包含着著名的土楼文化。客家土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还蕴含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成为“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独一无二的土楼文化吧! 正文 (一)土楼之建筑特点: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它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土楼是用糯米、石灰、蛋清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外墙,内部是用黄木和杉木制成,夏可抵暑气,冬可抵冽风,还可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土楼建筑还具有很多优于普通房屋的地方。

中国古建——土楼的建筑结构浅析

中国古建——土楼的建筑结构浅析 发表时间:2017-06-15T14:45:57.56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期作者:刘清颖[导读] 本文以土楼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为出发点,解析了土楼独特的建筑结构。 (西安培华学院人居环境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125)【摘要】福建土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建筑的奇葩。本文以土楼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为出发点,解析了土楼独特的建筑结构。【关键词】土楼;结构;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2-0246-02 在瑰丽多彩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福建土楼以其造型独特、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结构精巧而著称于世,被誉为 “东方古城堡”。在2008年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的形状主要有圆形、方形和五凤形,另外还有半圆形、椭圆形、八卦形、曲尺形、五角形、交椅形等等。同一形状又有不同的形态,可谓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土楼的建筑结构注重阴阳协调,其布局对称基本都体现了阴阳的平衡。其中大门、门厅、天井、祖堂严格分布在其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在建筑土楼打地基的初期,就首先确定了全楼的中心。圆楼会用绳子绕圆心画出内、外墙的位置。方楼也会根据预定的规模确定外墙的宽度。确定了位置后,下一步就是挖槽筑基。土楼地基的基坑,客家人俗称大脚坑。地面以下的基础叫大脚,地面以上的叫小脚,大脚的宽度往往比小脚大一倍。大脚一般以大石头干砌,石缝中填以小石块,使其相互挤紧。其四个边角必须用整块的巨石,以确保屋角地基的稳定,其边缘还要填土夯实。小脚一般采用表面较平的石块,以三合土湿砌。出于防洪防潮的角度考虑,小脚通常要砌筑一定的高度。 土楼之所以称之为“土”楼,源于其以“土”为原材料的特色墙体结构。建造土楼用的材料包括红壤土、田底泥、老墙泥等。土质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土楼的耐久性和坚固性。而且这些选中的土也决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经过配制、复合、发酵等工序。发酵成熟的土在夯成墙之后才不会有大的开裂和倾斜。墙体用土有普通三合土和特殊配方的三合土。普通三合土指的是发酵成熟的土、石灰、砂的三合,而特殊配方的三合土是添加了红糖、蛋清与煮熟的糯米的三合土。在建造墙体时,还需要在墙体中埋入杉木或竹片增加土的拉力,甚至放入石块做墙骨以增加墙的整体性,这样建造的墙体不但不怕水浸,而且会时间越久越坚实。夯筑土墙时,先重杵使土相互连接,而后用大拍板将墙体拍击结实,再用嫩泥修补墙面,将板层之间的缝隙一一修补光滑,用小拍板拍实。最后再用大拍板拍打一遍,使墙面更加平整光洁。经过这一系列的拍打后,土墙异常坚固,具有良好的防风雨侵蚀和抗震性能。土楼的墙体不光起到隔离的作用,并且作为建筑物的承重墙传递建筑物的上部荷载给基础。土楼的底墙一般厚达1~2米,并且墙体都是下宽上窄。这种结构型式不但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并且可以形成很好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地震作用和地基不均匀沉降情况下,建筑物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土楼的墙体厚实,其外墙的传热量和热损失都比较小,所以土楼冬天可以隔绝外部寒风冷气,夏天可以阻挡酷暑炎热。因为土性温和,外部潮湿时,土墙可以吸水,而外部干燥时,土墙又可以自然释放水分,因而土楼中的空气总是干湿适中,适宜居住。土楼的一层和二层一般都不设外窗,三层开辟小窗,到四层才开设大窗,再加上其高大厚实的墙体和包贴铁皮的硬木厚门,以及土楼之内水井、粮仓、牲畜圈、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使得土楼能在较长时间内抵御外敌的侵入及野兽的袭击,其防御性是不言而喻的。 土楼的内部,木结构是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楼的木结构中,木材主要采用的是当地盛产的松木和杉木,其中更是以杉木居多。杉木生长周期快,同时树干通直,易于加工,而且杉木中含“杉脑”,在一定程度上能防虫蚁蛀并抗腐。此外,杉木在使用之前,还将经过烟熏处理,将杉木的含水率干燥到当地平衡含水率,更是能预防杉木腐朽变质并且防白蚁。整座土楼,除了包门的铁皮、门环、门锁之外,几乎不再使用任何金属材料。土楼木结构的连接除了采用榫铆结合,都使用竹钉来连接。竹钉采用冬天坚硬的老竹头,放在铁鼎中加净生黄土及食盐炒到老干发黄,不仅坚硬异常,并且几乎不朽。在建筑过程中,土墙每夯到一层楼高时,要在墙顶上挖好凹槽,以便搁置楼板梁。而后就可以立木柱、架木梁,这个过程客家人俗称“献架”。铺楼板时,往往会预留一块楼板,等一段时间楼板缩水确定后,再装上最后一块楼板,并用竹钉固定好,以确保楼板严实紧密。 土楼的墙顶都设2米以上的大屋檐,目的就是防止雨水打湿土墙,如此长的屋檐,几乎可以将全部雨水排除到土楼之外。盖瓦,即屋面工程,俗称“出水”。在土墙高高耸起后,就要铺设屋顶了,在屋架椽木上钉上杉板,杉板三片对接或五片对接形成一瓦路,然后盖上瓦片。客家土楼普遍用青瓦,其他土楼则普遍用红瓦。为防止风雨掀翻屋瓦,瓦上面还要盖上一块块砖,以保证瓦片的坚固稳定。 土楼的内饰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甚至某些土楼的门窗栏柱、棚梁斗拱等极尽华丽精巧、追求高雅精美。在土楼完成的后期,木匠师傅需要装楼梯、建楼板、做楼栏与隔扇、装天屏、安门窗、钉天花板,以及做室内木质装饰等等。泥匠师傅要挖门窗洞、砌水沟、铺天井、铺廊道、铺禾坪、砌池塘、垒灶、修台基、修石阶、安门窗等等。从动工到装修完工,一座土楼的建筑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土楼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其艺术价值与建筑技术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发展和创新。参考文献 [1]党渤.福建民居建筑—土楼之墙体研究[D].硕士.2012. [2]简伟鹏.福建土楼[J].世界遗产.2015(1). [3]林俊龙.福建土楼整体夯土结构轴压承载力的研究[D].硕士.2014. [4]邓晓婷.论中国建筑奇葩—土楼.[C].2008. [5]霍俊芳、崔琪.传统生土民居—土楼生态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C].2009. 基金项目:西安培华学院校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PHKT16022)。项目名称:“中国古建—福建土楼的建筑结构探析”。

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关于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前提摘要: 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本文以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的西南部、的南部和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据统计,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一、土楼的起源及发展 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定居的。早期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有关寨的记录,《永定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 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

土楼文化

客家土楼 学号:5203211034 姓名:康海荣 班级:建筑产品113 摘要: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以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土楼的起源与演变、土楼的功能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福建土楼,功能,起源,演变,造型,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方型楼,永定称“四方楼”,南靖称“四角楼”,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闭、最坚固。这种土楼高约16米,可达5层,每层相隔约3米左右,墙壁下厚上薄,底层墙厚1米以上,越往高墙愈窄,顶层厚仅0.8米。楼房占地面积可达上千平方米,5层楼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层楼有房间20多间,门厅各1间,整座楼共有房间100间左右。楼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楼梯通向上层。一座楼可居住二三十户百口人以上。其代表有南靖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等。永定的“馥馨楼”,又称“大楼厦”、“火烧楼”,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楼内居民已传至27代。永定古竹乡的“五实楼”是方楼结构中的特殊类型,其走廊设计在夹墙之中,节省很多木料,有很强的隐蔽性。 圆型楼,又称“圆楼”、“土圆楼”,永定客家人称其为“寨”。环形圆柱状的圆楼是福建土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永定、南靖、平和、上杭、华安均以此类土楼为主。相传圆楼是1300多年前唐将军陈元光平闽时,由军事营寨发展而来的。圆楼外观庞大巍峨,直径达50~70米者比比皆是。闽西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圆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直径73米,是由同圆心的大圆环和小圆环、三环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环之间以环井形天井间隔,外圈周长达229米,底层土墙厚达1.5米。最外环高4层,中环为2层,第3环为平房,中央圆心点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总面积为5376平方米,曾住过80户600多人。闽南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平作厥宁”圆寨,楼体圆直径达77米,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径的圆土楼民宅。主楼高4层,约14.5米高,每层有77个开间,现仍住有77户250余人,均为叶姓同宗一族。它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后历时40年,最盛时住过700多人。普通圆楼占地面积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一般来说,永定圆楼多为3层、南靖圆楼常达4~5层。高约十二三米,每层房屋30间左右,梯

浅谈漳州南靖土楼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管理

浅谈漳州南靖土楼的开发与保护 孙佳萍 摘要:本文以南靖土楼的开发与保护为中心,阐述漳州南靖土楼的概况与开发现状,依据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探讨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南靖土楼开发现状开发与保护 土楼是以古老的生土为主, 木材为辅, 人力夯筑而成的山村民居建筑楼房。福建土楼因其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于2008年7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我国第36 处世界文化遗产。南靖土楼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南靖土楼主要由****组成,分布在福建省******,共**座土楼。占地面积约为******。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 土楼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尤其是田螺坑土楼群独特的四菜一汤布局更是福建土楼中的代表性建筑。 南靖土楼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部山区,地位位置为北纬24°26′-25°00′,东经117°00′-117°36′。占地面积为1950.8平方千米,现有土楼1000多座,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看似“千篇一律”,实则,各具特色。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南靖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之后,土楼游便热络起来。南靖土楼于2008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在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领域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由于南靖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吸引国内外许多游客,标示着对南靖土楼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势在必行。如何为在开发与保护中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众多业内人士争先研究的课题。 一南靖土楼的开发现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