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水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水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水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水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水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五棵树镇小学陆兰《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二、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四、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五、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

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六、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4个透明塑料袋、牛奶、醋、水、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谜语,这两个谜语猜的都是同一种物质,猜猜看是什么?2、师: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4、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请大家来欣赏一下5、师: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给我们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1、师: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水你还知道些什么?2、生:观察PPT,了解网状图的意图3、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了解的关于水的知识4、生:小组讨论5、指名汇报,教师填写网状图、说一说你们觉得水是什么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水的存在?、水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用途呢?、水和生物有什么关系?6、老师发现你们了解的真多,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水在哪个袋中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想做一个找水的游戏吗?老师这有7个不透明的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东西可能是:石块、树叶、木头、水、醋、空气和牛奶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2、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3、摸和掂就能判断出来哪袋

是水吗?为什么?哪些肯定不是水可以摸、掂的方法辨别出来?理由是什么?生汇报4、师:大家看一下这张实验记录单,你能看懂吗?5、师:你们在辨别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填好记录单6、师: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来辨一辨,但是我要求:7、生:操作8、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9、师:同学们,你们辨别出这些物品在哪个袋中了吗?说说你们的方法和理由10、师:看来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辩别的是1号袋、5号袋、7号袋,那我们还得进一步的分辩,怎么办呢?11、生汇报13、如果打开袋子不让看还可以怎么办?用鼻子闻一闻14、师:闻就知道1号、5号、7号袋分别装的是什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15、师:下面就请各小组同学用闻的方法来辨别1号、5号、7号袋分别装的是什么物品记录员作好记录16、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现在请大家打开袋子看一看吧!17、生:打开袋子检验18、师:全部猜对的小组举手19、师:老师发现你们太会研究了,像个小小科学家、分类,认识固体、液体、气体1、师:同学们,如果我想把这些物体分类储存,可以怎么分?你们会按什么标准来给它们分类?请大家试一试2、生:试着将七种物体进行分类3、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4、师:你们分的方法真科学,科学家就是这样分的: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

头、木头、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你知道科学家这样的分类标准又是什么呢?5、生汇报——8、小结:通常,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形态就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拓展延伸1、师:同学们,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是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在家里,我们打开水龙头,水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出来,好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是在我国的西部,尤其是甘肃宁夏和陕西一带,那里水资源及其缺乏,请看一组图片2、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3、师:同学们,水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人人争当节水小标兵,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八、板书设计:1、水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水》的教学设计《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科学概念:知

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过程与方法: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认识;能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确立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认识,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确立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每组准备:7个黑色袋子分别装红墨水、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空气;实验记录单一张教师准备:3个黑色袋子分别装水、白醋、红墨水一袋水、一袋牛奶,PPT一、猜谜导入:猜一猜: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1、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关于水的知识?我们可以把你知道的填在气泡图里2、师:指导PPT,水是什么样的,颜色、味道你在哪里见过水?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用途,大家边讨论边补充的气泡图写不完的可以用省略号3、汇报,让学生尽量地说他们说知道的水,不加以评价4、了解水的重要性,渗透节水教育、观察实验活动一观察方法的指导1、师: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东西可能是:石块、树叶、木头、水、红墨水、空气和醋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生: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2、师:在观察的时候

需要注意什么呢?生:小心别撒掉观察结束后把袋子竖着放回材料盒师:想的很周到,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这些!开始实验.生观察实验一汇报交流观察方法的指导1、师: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把水找出来?生:看,闻、尝2、师:你是怎么闻的?我们已经知道水和醋没有毒,可以尝3、师:老师这里有3个袋子,你能找出水在几号袋吗?先说说!生:先打开袋子看一看,这样可以区分出有颜色的红墨水,再闻一闻,这样4、师:先看,再闻,这样的观察顺序安排的非常科学!注意实验时水不要洒出可以找出没有味道的水来,别忘了记录!生观察实验二汇报交流、小结:我们用摸、看、闻和尝的办法分辨出了这七种物体,如果我想把这些物体分类,可以怎么分?1、师:同学们,你们会按什么标准来给它们分类?请大家试一试小组讨论并分类2、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生汇报3、师:标准不一样,分类也不一样,大家分的都不错!科学家们是这样分的: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这是物质的三种存在形态!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存在,你能找到它们吗?请课后继续研究水辨别方法:摸看闻尝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

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3、师:对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二、探究新知:、我们知道的水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观察水3、生汇报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6、学生质疑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8、学生汇报、水在哪个袋中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

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3、生汇报(转载于:海达范文网:小学科学水教学设计)4、出示记录单教学反思: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以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本着观察、体验、验证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在立足学生个人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以四个活动贯穿始终:第一个活动按照教材原有的网状图的设计思路来执行教学,对“关于水你知道什么”谈话就进行活动,通对水的观察以及观看动画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从零碎的回答到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物体,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第二个活动操作前的方法交流和引导是实验操作有效开展的铺路石,根据三年级孩子们对事物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研究缺乏耐性,因此观

察方法的引出和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三个活动让学生根据上一个活动对七种物质的了解进行分类,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本堂课,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课堂学生合作的效益

(完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结冰了》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上一课的学习,通过测量水温,已经让学生对温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本课分为两部分:观察冰,了解冰的特点,并能与水的特点进行比较;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水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结冰是本课的新知识点,也是本课的重难点。这一课还为后续的几课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水的特点,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见到冰,对冰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学生理解掌握冰的特点,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不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道温度升降与热量变化的关系。在本课中,规范操作和准确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

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并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冰的特点,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思路: 巩固旧知,回忆水的特征,通过观察上节课放入冰块托盘中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本课的学习。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块的经历。运用观察水的方法来观察冰,说说冰的特征,并对水和冰进行比较,完成维恩图。同时,让学生思考水的这种变化时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通过探究,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本节课设计以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实验为主,再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冰的特点及水结成冰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流程: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科版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 课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出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性。 3. 培养对新问题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够联系已有认识合理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2.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 能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推测。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

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准备 1. 材料准备 学生材料:三个相同大小的铁垫圈、一根长的摆绳、铁架一个、秒表一只、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师材料:上节课中学生关于摆的摆动次数的实验记录表、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2. 知识准备 知道摆是由摆绳和摆锤组成,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动幅度没有关系,对比实验的知识。 课前活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活动。用你的身体模仿一下摆的运动,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像!预备,开始。你觉得摆是怎样运动的?(你这样模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观察,关注到了摆的特点。我想在这节课上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上课。 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水》教学设计

《水》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认识; 能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确立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 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认识,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确立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7个黑色袋子分别装红墨水、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空气;实验记录单一张。 教师准备:3个黑色袋子分别装水、白醋、红墨水。一袋水、一袋牛奶,PPT。【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猜一猜: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二、我们知道的水

1、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关于水的知识?我们可以把你知道的填在气泡图里。(出示PPT) 2、师:指导PPT,水是什么样的,颜色、味道。你在哪里见过水?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用途(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用途),大家边讨论边补充的气泡图(课堂作业本P38)。写不完的可以用省略号。 3、汇报,让学生尽量地说他们说知道的水,不加以评价。(板书) 4、了解水的重要性,渗透节水教育。 三、水在哪个袋中 (一)、观察实验活动一 观察方法的指导 1、师: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东西可能是:石块、树叶、木头、水、红墨水、空气和醋。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 生:用鼻子闻一闻(指导扇闻法) 用手摸一摸(边说边板书) 2、师:在观察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小心别撒掉(一个一个袋观察) 观察结束后把袋子竖着放回材料盒。 师:想的很周到,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这些!(出示PPT) 开始实验. 生观察实验一 汇报交流 (二)、观察活动二 观察方法的指导 1、师: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把水找出来? 生:看,闻、尝。 2、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 我们已经知道水和醋没有毒,可以尝。 3、师:老师这里有3个袋子,你能找出水在几号袋吗?先说说! 生:先打开袋子看一看,这样可以区分出有颜色的红墨水,再闻一闻,这样可以找出没有味道的水。(生演示) 4、师:先看,再闻,这样的观察顺序安排的非常科学!注意实验时水不要洒出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 导读:本文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小学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

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三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设计

三下科学教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 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 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 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

小学科学_4.水是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第一单元的探究活动后,已经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对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水的性质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这会影响到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形成。基于这一点,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设计了猜谜、小组合作探究和等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所需要准备的材料:牛奶、白酒、糖水、冷开水各一杯,烧瓶、大烧杯、量杯、滴管等。整节课我都注意到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基础,借助一定的实验仪器,让学生动脑、动口,自己去认识水。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学法指导:以观察、交流、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性质和液体、固体、气体的特征。 效果分析 用小组合作、看一看视频、比一比、演一演的方式,多种方法的运用,学生实验起来更有目标性和方向性。 教材分析 水是地球上重要的物体,跟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又是儿童比较熟悉的东西。本课选取水作为研究材料,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的好材料。教材要求学生观

察水的颜色、透明与否、气味、味道,在这一认识过程中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也就是获得了认识物体的一些科学方法。认识某种物体,就要解它的一些基本性质,并且能根据这些性质,把它从其他物体中辨认出来。本课就是以这种思路编写的。根据已知物体的基本性质,把它从其他物体中辨认出来。在直接利用感觉器官辨别物体时,一般应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 《水是什么样的》教案 课程目标: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单元目标: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 课时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辨认、排除哪一杯是水,能用科学的词汇说出水的基本特征。 2、通过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杯子,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通过在手背上滴水,知道水可以流动。 3、通过教师示范填写气泡图,学生模仿填写后面圆圈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用气泡图的方法呈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神秘的海底世界,鱼儿家族也要举行一场运动会,但有一名不速之客却偷偷地潜入进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提问:你是怎么把它找出来的?(找特点,排除) 2、鱼儿的生活离不开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水?你见到的水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水是什么样的 (时间预设:4分钟) 二、初探新知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 ! $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

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教案

第二单元水 4.水是什么样的 【课标对应】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人类对产品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8.3工程设计需要考虑用的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材分析】 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一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欲望。第二个活动是找一找哪一杯是水,找到水并不难,但他不是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找到水的过程,启发学生用词语正确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并用气泡图的方法整理中心词,同时巩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第三个活动是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感知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第四个活动是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形象认识水的流动。后两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感官总动员》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物质的基本特征,了解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存在形式及颜色、状态、气味等。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找一找哪一杯是水,找到水并不难,但他不是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找到水的过程,启发学生用词语正确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并用气泡图的方法整理中心词,同时巩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学生具备初步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

人教版小学科学 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哪杯水多

《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哪杯水多”是本册教材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其中“哪杯水多”一课排在本单元的第5课。编排意图是:要求学生尝试着把前三课所学到的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课中综合运用,并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运用工具测量比运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四课已学习了感官观察、工具观察、科学分类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们把本课重点设立为“如何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来探究哪杯水多”,以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和方法在本课中大胆迁移、灵活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储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通知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三)情感目标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及其准确性,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二)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 2、实验用品: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3、实验报告,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 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三年级科学复习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案 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课本,结合配套练习题,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要点 《植物》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6、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教学内容:教材第66—84页。 单元目标: 1.科学概念: 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2.过程与方法: 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 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教学时间:7课时

第一课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2、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4、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种植和培育植物。使用放大镜。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2、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以已有经验或观察到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现象进行记录。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3、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主要材料清单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荽、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1课时,机动、整理1课时,合计8课时。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15.珍惜水资源教案

15.珍惜水资源 【教材分析】 《珍惜水资源》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资源》第四课。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中3~4年级要求。本课是学生在学习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有河流和湖泊、地下水、海洋的基础上。通过感受生活中水的用途,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活动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变得越来越匮乏。继而引发学生要珍惜水资源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把珍惜水资源的感情落到实处,通过了解生产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家庭中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节水措施。课后在通过制定节水方案,比较节水一周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好动爱玩,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经常听父母老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他们心理会有一些疑惑,诸如水龙头一拧开就有水,到处都有水,怎么就说水是有限的呢?老师总要求我们主动节水,可是爸爸妈妈也没有主动节水,反而为了卫生让我们使用流动水冲洗。这些疑惑留在学生的小脑袋里,不能解决这些疑惑便不能将节水行动落到实处。所以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地球上水资源的稀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水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淡水资源在地球上是有限的。 3.知道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节约用水方法。 4.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 科学探究: 1.通过活动能够认识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是稀少的。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节水行动。 科学态度: 1.能够感悟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稀少的。 2.能充分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学会保护、爱惜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2.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节水行动,真正的保护水节约水。 cc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学生最容易接触观察的莫过于校园里的树木了,因此本课从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入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上一节课解决了科学观察的重要性问题,本课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小学科学教案模板

一、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通过本单元第....课《....》《...》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单元第....课《....》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进而发展为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因素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二部分是,,,。通过这两部分活动,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应用——提出新的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方案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能充分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关注大自然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来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了解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他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在前三年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人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很大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地球上的水教案

本文由jintingyu03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邗江实验学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活动建议: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中的数据,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水资源的渴望,然后教师可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的水资源情况让学生了解人类的一些行为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危机感,紧迫感,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净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人类为获取可用淡水进行的技术方面的努力. 最后,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 引发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用水现象,使学生自觉节水,护水.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梁伟) 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市是一个海岛,四面都是大海,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4 课《地球上的水》 .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 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 (3) 教师小结: 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 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 真正与我们生产, 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讲解教材 P34 页的比较)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 34 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 , .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画画出来, 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发言.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五,布置作业体验活动: 水污染的危害. 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满清水和滴有洗发水的杯口. 几天后观察洋葱要部生长的情况.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水的分布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 是人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气, 液,固三种聚集状态存在,地球水的总量约有 136000 万立方千米, 即接近于 14 亿立方千米,如果全部铺在地球表面上,水层厚度可达到约 3000 米.海洋中聚集着绝大部分水,占地球总水量的 97.2%, 它覆盖着地球表面 70%以上;陆地上到处都分布着江河湖泊,这些地面水总量约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