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10所优质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情况

北京10所优质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情况

北京10所优质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情况
北京10所优质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情况

北京10所优质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情况

(2009-04-09 14:24:23)

转载▼

“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哪些官方标准?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关领导接受本报专访时,对“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多条标准。为深入剖析北京部分优质中学,使读者对北京基础教育有更深的了解,我们拟从学校的德育、校长影响力、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管理水平、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发展的能力(通称“加工”能力)、中高考成绩、特色教育等10个方面与您一道对部分优质校予以解读。前两期,我们已与您一道解读了部分学校的“校长影响力”和“学校德育”。

本期视角为“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办学和教师教育的自主权,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及办学实力、教师专业拓展能力的体现。

□人大附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人大附中致力于构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建设体现了人大附中“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发展”的办学思想。

人大附中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多元性,主要体现在:(1)课程来

源多元性。目前每学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种类达150多门,涵盖新课程的八大领域。课程来源包括:学生需求、学校课程体系需要、社会需要、教师特长;(2)师资的多元性。开课教师包括本校教师、外请教师、本校毕业生、在校学生,甚至还有食堂的食品雕塑师(开设《面塑》);(3)教学场地及方式的多元性。选修课上课场地多样,包括教室、实验室、操场、艺术宫、游泳馆、食堂等,也让学生到社区、到大自然中开展学习、探究与实践活动。教学方式灵活,有以教师讲授为主,也有以学生动手为主、活动为主;(4)评价的多元性。在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上,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多元评价方式。在评价标准上,允许多层次要求。

为了便于管理,学校还研发了“选修课管理平台”,实现了网上选课、网上管理。

□北京十二中:以校为本,创新发展

北京十二中在“求真、崇善、唯美”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素质全面、学有所长、勇于创造、和谐发展”的育人目标,紧抓学校课程文化这一根本,将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课外活动、主题教育等有机结合,以实现学校教育的人文理想和育人追求。

学校校本课程以培养师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着眼于学生差异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发展的课程实施环境。学校编写了学科拓展、实践活动、研究课题、专题教育四个系列的校本教材,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的校本课程体

系。现已出版的《中学形体课教程》是我国第一部形体课程教材。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学生活动采取“选修课、社团活动、竞赛队”三位一体的方式进行。在校本选修基础上成立学生社团,社团核心成员组成竞赛队,形成高水平学生发展团队。如:模拟联合国、程序设计、国学社、机器人等社团。

校本课程开发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激情,教师们通过团队研修,更新专业知识,在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学生评价等方面大胆创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凸显学校“敬业乐群、论学创新、明志笃行、方正和谐”的文化氛围。

□一零一中学:拓展师生成长空间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一零一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的。为此,一零一中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开发校本课程。

第一,选修课程模块化。一零一中开发了包括“大文化选修课”、“STS系列选修课”和“荣誉课程”在内的100余门校本课程,其中包括“品经典品古人”、“企业实战模拟”、“壶中品乾坤”等特色课程。

第二、高端讲座系列化。学校邀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党政军高级官员和著名企业家,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权威性研究人员等,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并将其纳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中。多位诺奖得主;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央视主持人朱军等专家学者的讲座,为学生打开了通往科学、艺术、文化的大门,引领学生高品位的发展。第三,社团活动课程化。目前,已有包括连心社、京剧社、话剧社、

动漫社、志愿者社团等在内的近30个学生社团。学校将优秀社团课程化,社团活动纳入到选修课程内。

校本课程不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且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还组织老师撰写了很多有关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或活动案,在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组织的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征文评选中获得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北京八中: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

北京八中坚持“出优秀毕业生、出优秀教师、出先进办学经验和理论”的办学目标,课程改革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校本管理方法,成为了西城区研究性学习课程样本校和北京市高中课改的先进学校,并获得了北京市第五届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创设的学法、劳技、艺术欣赏等多学科校本课程与铃声仪式、成人仪式,科技、体育、艺术节和“特优生”“希望之星”等教育活动,写就了八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悠久历史。

八中积极投身新一轮高中课改。除了高质量的必修课教改实践外,学校通过教师建议选题与学生自提选题相结合的方法,尊重学生自主选课权利,开设了数10门校本选修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如影像人生,《红楼梦》文化、文学,中国诸子,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汉初级笔译,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旅游地理,风险与决策等),形成了一个多门类(学科教学、科学探索、心理健康、品德教育、社区体验、宗教认识、艺术创作等)、多时空(课内外、校内外、节假日)、多形式

(跨学科、跨班级)、多层次(一般性学习过程、市区获奖级水平、国家实验室)的开放式学习领域;同时在法定学生在校时间里,还根据学生个性需要提供每日1小时的重点、难点延展学习。

□北京五中:为师生共同发展提供自主空间

蒸馒头、做酸奶、酿制葡萄酒、做酱豆腐,老师们品尝到孩子们的作品,生活多么好玩有趣,这原来是“微生物发酵”选修课的上课情境。微生物发酵主题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难点问题,五中鼓励老师立项市级课题,专门研究。

校本课程是五中传统优势。早在1996年,五中就承担《东城区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重点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开设学科校本课程,开设全校性选修课,十多年来形成受学生欢迎的系列校本课程162项,包括文学戏剧语言类、思维科技类、心理发展类、生活操作类及体育、艺术、美学类课程。

五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三个特色:首先将教师特长与学生兴趣需要相结合;其次充分体现课程开发的连锁效应:做研究、出课程、促专业成长;第三,为学生外请专业教师讲授流行课程,补充校内资源不足。

1996年,五中在北京市最早开设“心理”校本必修课;“中国京剧文化学研究”课程请专业演员来校现场教授;“智能机器人”,在专业教室专业配备,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最新科技探索;“青年理财”让孩子们感受到经济社会中生活的必备素质;“学科体育”让学生学到一门

体育特长;“德语入门”让学生形成掌握第二外语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北京二中:“空气养人”滋养师生心灵

二中致力于让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成为办学的亮点,开发实施了“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一是全员性参与的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二是需要进行选拔、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使学生在选择中形成人生发展规划的意识。

目前,二中精心设计了“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五大类约170门课程。除了本校教师任教,还有中科院讲师团、大学教授、集团老总等担任客座教师。作为导向性的安排,学校要求学生三年中选修课学习至少涵盖上述5类别中的2类。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的18个社团,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反映了同学们对科学的较高层次的追求。

现在,二中建设了约50个专业教室和实验室。“通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能有较长时间接受技术的培养,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学校设计用54学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II》,引导学生将“实践、综合、创造、融合”的技术思想方法贯穿于课堂活动,并运用“技术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分析。用18学时开设校本必选专题,学生必选其中2个专题,培养学生面向生活、全面而有个性的实践能力。

□陈经纶中学:构建开放的、多元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陈经纶中学的校本课程开设于2001年9月,当时称为拓展课,曾

经开设出118门菜单式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全校同一时间完全实现走班制教学。现在,校本课程已经由量向质、向系统、向科学方向转变。课程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反映学生“我学、我想、我做、我创、我行”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成就个性化学生。

目前,学校开设出了10大类校本课程,即:学科拓展课课程体系、学科竞赛课程体系、小语种课程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科技活动课程体系、艺术类课程体系、生活技能类课程体系、人生远足课程体系、初中“初高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校园文化课程体系。

从2007年2月开始,校本课程从老师申报、学生选课、过程管理、终极评价已实现全网络流程管理。工作流程为:学校调研-教师准备-网上申报-学校审核-学生选课-确定开课-过程监控-考勤考核-学生评价-赋予学分。

□北师大附中: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北师大附中是北京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先进校。“全人格、高素质”是该校的育人目标。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强调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强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分为必选与任选两类,必选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而设,全体必选的有“德育综合实践课”、“体育与健康”、“艺术欣赏”等,此外,文科学生必选“科学”

课,理科学生必选“社会”课。为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开设任选课,包括特色德育、健身、学科特长、学科专项技能、文学与艺术鉴赏、博知和模拟体验等7大类。

率先由国外引进的“生命伦理学”是该校校本课程的一大亮点。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参与人类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人类负责的精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全体生物教师编著的校本教材《走进中学的生命伦理学》即将出版。此外,“鲁迅经典作品探究”、“模拟联合国”、“趣味物理实验”、“英美文学欣赏”、“世界历史进程”、“化学实验探究”、“英文写作”、“学生公司”、“企业经营模拟”、“职业生涯规划”、“瑜伽”等也都是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汇文中学:为学生成长搭建广阔舞台

汇文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具有优良传统,早在1926年就已经涉及文字学、英文名著、法学通论、第二外语以及音乐等21个门类,学校足球队、网球队、田径队至四十年代名冠京师。

目前,基于以人为本,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学校加大了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投入,为学生成长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去年11月,学校被评为2007-2008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优秀学校。

学校针对各年级学生心理、知识和思辨水平分层次开设选修课。去年,选修课达到46个门类。此外,学校举行“汇文大讲堂”,聘请两院院士、著名学者举行科技、人文讲座,涉及化学、天文学、普通物理学、核物理学、航空航天技术、历史学、地理学、京剧艺术等门类,

共计20次。学校推荐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参加“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等活动,在科学家指导下开展自选题科研活动。2007年和2008年,学校两名学生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

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包括自然和人文学科,还注重将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和社会实践作为校本课程建设重要内容。学校在全市范围内建有23个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国防教育等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和思想教育活动。

□十一学校:10名学生喜欢就开选修课

近几年,十一学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升入国内外著名学府,还因为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普遍反映喜欢这个学校,觉得在这里学习感到幸福。那么十一学校究竟是靠什么赢得了这样的高度评价呢?有专家归结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不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十一学校不断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工作,把学生在学校中受教育的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不断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厘清志向,导航人生,学校开设了“名家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课程,每周邀请一个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到校和学生交流。到目前为止就有40余位政论精英、科学巨匠、商界领袖、文化巨擘、学术泰斗走上学校的讲坛。学校还开设了每周一次的“学生影院”,开设了“学科志

趣游”的活动课程。为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和学校的主人,学校开发了“第一次”课程——第一次自组织科技社团;第一次竞标主持升旗仪式;第一次国旗下的讲话;第一次策划主持大型活动;第一次提交学校发展提案;第一次参与组织少年科学院、少年工程院的活动、学生电视台的改建方案……学校规定凡是提出学习某一选修课程的学生人数超过10人,就要想办法开设满足学生。

□首师大附中:以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首师大附中已有近十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历史,秉承“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日趋完善和科学。

学校每学期都坚持开设30门以上的校本课程。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设了学科竞赛、物理与生活、生物与人体健康等科学与技术类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素养,开设了旅游英语、外教口语、文学欣赏、法律与生活、企业经营管理等人文素养类课程;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开设了跆拳道、非洲鼓乐、舞蹈、歌唱、篆刻、陶艺等体育与艺术类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了科技创新制作、汽车模拟驾驶、机器人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等探究与创新类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开设了系列德育、对外交流、社团活动等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为了加深对地方的了解和热爱,开设了海淀地理、京剧、博识课等地方特色类课程。学校与多个单位建立共建关系,每年都有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学习并参与研究;学校与美、英、法、日等9所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每学期都有学

生参与对外交流活动。

(以上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晨报老廖:关于教育的一孔之见(转载须注明出处并署名“晨报老廖”)

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陆城中学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近年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都与生物科学的研究有直接的关系。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主动学习精神,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生物课程资源。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各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20xx年,校生物课题《农村初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研究》荣获得岳阳市一等奖,并报送省教科院参评。这些有利条件为我们实施生物校本课程,提前准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课程目标 1、通过参观调查,关注家乡的生物资源与环境变迁,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逐渐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3、通过给家庭当致富参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把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提高运用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家乡经济建设。 4、使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驾驭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5、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水平明显提高。 二、课程内容 七年级: 参观调查 (一)给校园花木做身份证 (二)参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实践探究 (一)无土栽培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需求评估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实施人本管理,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实施人本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力的舞台。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诂,我们组织设计了问卷,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了直接答卷、选项填空、大规模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虽然是中心校,但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区来进比较匮乏。加之生源多属于农村家庭。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忽视了礼仪与感恩,部

分学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身体素质差,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迫切地想促使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特长方面有所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半个多世纪的老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方向。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县局、政府为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扩建了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等。这些无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我校的教师年龄年青化。他们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例如,王丽萍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擅长器乐、舞蹈。门殿宗老师擅长微机知识,在flash制作方面更是游刃有余。苗秀玲老师一直任教科学、自然学科,对于种植、养殖也属于内行,总之,我们能根据教师的擅长来满足学生的所需。 另外,我们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学校附近,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镇领导也力图改善生活环境,扩大了服务的范围:维修、购物、扶贫帮困、关爱弱小、节日喜庆活动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目标

(完整)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与思考 1 课程设计 1.1 课程目标 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已是毋庸多言,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的事实更得到中学化学教学领域的广泛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事实的使用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这些事实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口耳相传、文本阅读的阶段。 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的选课对象是高一级新生。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应该是一门强调合作、参与和不断丰富经验的非学术性化学实验课程。笔者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化学趣味实验,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借用魔幻系列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名字,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籍此吸引学生和表现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 1.2 课程内容 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主要从以下3点考虑:(1)化学趣味实验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生感兴趣,实验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反应耗时短,实验现象明显,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化学趣味实验的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力求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认同。(3)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与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初步选择了12个化学趣味实验,以化学1模块的知识编排顺序作为这些实验的编排线索,并且根据化学1模块的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的化学趣味实验主题。 2 课程实施 表1 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主要内容 3 课程评价 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由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他们的观点较客观和可信。为此,笔者编制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点计分法,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完成的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是2道陈述题,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和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5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份。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学生群体的整体态度。

校本课程写法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xx中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设计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目标1、学校层面目标: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2、教师层面目标: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③、3、学生层面目标: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高中《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中的生物 教学背景: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效的引导。“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为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有所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内容: 引言 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许多东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你每天也都在同它们打交道。玉米、小麦、蔬菜、水果,鸡、羊、猪、狗,花、鸟、虫、鱼,树木、草药,细菌、

真菌等等,虽然你认识了它们,并不等于说它们中的许多问题全都知道啦。

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事儿也许使你很感兴趣: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喔喔啼叫?鸭子为什么只会游泳不会孵蛋?怎样辨别动物的雌雄呢???在屋子里,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些事儿:蚊子为什么爱叮咬小孩儿?为什么用蝇拍打苍蝇容易打死?米蛀虫吃干谷物为什么不会渴死??? 在餐桌上,你也许会发现不少问题:有些茭白为什么带黑斑点?饭菜怎么会变馊?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鲜美??? 生活中,如果你留心的话还会碰到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水果店里卖的都是水果吗?柿子的涩味从哪里来?树木草坪为什么能净化空气??? 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你只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提出形形色色的关于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许多事情都很有趣,每一件事儿都是个谜,等待着你去揭晓。 让我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学吧!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说明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选题依据:目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公布,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给课程建设提供了标准,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国家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其中一部分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中难以落实,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加以补充,让二者相互促进,优化发展,共同构成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在旭东、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围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的过程,即校长、

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不管是哪种方式的出现,现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与明确目标。由于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一级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 在国,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锡山中学、七宝中学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力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自此,全国各地各学校出现了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的热潮,我校在顺应潮流的影响下,也开发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化学校本课程,期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有所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XX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XX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XX

副组长:XX XX 组员:班主任、学科把关教师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XX XX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XX 副组长:XX XX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同学们,在初一的生物课本中,我们学习到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们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能够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而且还能够释放出氧气,供给生物呼吸所用。 绿色植物具有舒缓视觉疲劳、安定情绪等优点,在我们平常居住、工作的空间里,不管是种满一阳台的花草,或者只是在书桌一隅摆盆好照顾的绿色盆栽,都能够替生活增添绿意与新鲜空气,让人可以平心静气的享受随着微风拂过带来的鲜绿凉意。 一、土壤遭到破坏 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 四、森林面积减少 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以上的事例中有哪些与绿色植物有关呢,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植树造林好处多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

.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

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 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 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 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二是张扬本校教师的个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 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 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 ------《酸雨面面观》 一、【情景与需求】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浓厚校园的科学氛围,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开设此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课程概要】 酸雨面面观校本课程一方面介绍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监测与控制;另一方面是希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再一方面是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综合的视角,去评价某一具体问题。这对于学习和认识化学科学是积极有益的,同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增加环保知识。总之整套教材在讲解酸雨相关知识时,有效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程目标】 1、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掌握酸雨方方面面的知识;通过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研究态度与技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酸雨的控制与化学密切相关,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过程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六、【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实验设计,总结归纳等方法。 七、【课程实施】 (一)课程内容 酸雨面面观分为六个专题: 1、酸雨的形成共3课时。 2、酸雨的分布共3课时。 3、酸雨的危害共3课时。 4、酸雨与环境共1课时。 5、酸雨的监测共1课时。 6、酸雨的控制共2课时。 (二)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源动力,学生只有活动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对课题研究长久的兴趣,消极

(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设计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 第三章开设课程的目标 第四章开设课程内容选择与确定第五章案例展示与评估 第六章设计理念选材 第七章作品评选与展览

第一章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设计 (试行) 阳信县商店镇第二中学(序)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 第二章 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它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出“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目标指向,把学生的“校内学习”同“校外生活”以及兴趣相统一,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与学校文化共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学校的专有特色,着力构筑一个符合现代课程观,凸显校园文化特征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章. 课程开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课程的目标的制定与开发时,为了有效发挥各种课程的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开发来设计和实现课程具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总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系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合作。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负责的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020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20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xx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一) 20xx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这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内进行以校为本的课程整体规划与设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努力发挥家长、社区、网络、校外机构的作用,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客观科学、实事求是地开发校本课程并认真实施,在水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构建有鲜明特色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多年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同,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5篇活动方案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②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③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④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二、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1、委员会名单及工作职责 ①委员会名单 主任:XXX 副主任:XXX 委员:XXXXXX 执行委员:XXX ②工作职责 (1)策划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委员会成员负责讲座研究学校校本课程的课程设置计划、实施方案、规章制度、开发方向等。 (2)管理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委员会成员负责监督管理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同学们,在初一的生物课本中,我们学习到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们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能够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而且还能够释放出氧气,供给生物呼吸所用。 绿色植物具有舒缓视觉疲劳、安定情绪等优点,在我们平常居住、工作的空间里,不管是种满一阳台的花草,或者只是在书桌一隅摆盆好照顾的绿色盆栽,都能够替生活增添绿意与新鲜空气,让人可以平心静气的享受随着微风拂过带来的鲜绿凉意。 一、土壤遭到破坏 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 四、森林面积减少 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以上的事例中有哪些与绿色植物有关呢?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植树造林好处多 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轻噪声污染 考考你 你还知道植树造林有哪些好处呢

[高中二年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完整方案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与背景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建校就开设计算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主要通过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从网上获取信息、信息发布(网页制作)以及程序设计基础几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令人倍感欣慰。 我校一直努力构建“全面+特色”办学模式。“办一所有个性的特色学校”,这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各界对立发中学的殷切期待。希望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子女的电脑操作水平、从网上获取资料的能力、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等,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我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开设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我校有着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先后建起两个机房、校园网等。3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近年的风雨兼程奋力拼博,不断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断茁壮成长,如今信息技术教学已初见成效,取得令人欣喜的好成绩:马宁、崔红娟等老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竞赛”中获奖,还有一大批学生获计算机大赛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爱好者的操作水平,我们到了非开选修课的时候了。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本校自身优势,经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置

高中化学校本教材

高中校本教材 化学 ◆前言…………………………王文博陆平◆第一节如何学好高中化学…………吕平安 1 ◆第二节化学用语……………………王文博 6 ◆第三节常见的重要物质及物质分类……… ………………………………陆平14 ◆第四节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陆平27 ◆第五节化学计算……………………王文博33 ◆第六节化学实验…………………吕平安44 ◆参考答案………………………………………… ………………吕平安陆平王文博58

前言 高一新生刚跨入高中时,他们信心十足,求知欲旺盛,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强烈愿望。而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到高中课程并不像初中课程那样简单易学——知识内容变多了,且更抽象、更深奥。在高中学习的初期,他们常常会感到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的成绩与初中时期相比出现了严重的滑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初、高中学科之间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衔接问题。 我们知道,由于国家在初中实行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现行初中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会用到的初中知识,由于遗忘或初中知识的断层,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惑,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另外,高中新教材中的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教材体系严谨、规范,概念、定理抽象,逻辑性强,注重抽象思维,知识难度加大。而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所学内容明显增多,所以教学进度明显加快,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学生不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 从初中升入到高中,学习生活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之间虽然有知识的跨越与断层,但并非不可逾越,其中还是有衔接的规律可循。在高中入学就着手对学生进行初中到高中衔接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搭建过渡学习的平台,高一的起步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的成败。研究和实践表明,在高中入学前后的这段时间内,通过复习高中学习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并预学部分高中知识,提前熟悉和掌握高中的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扎实地迈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校本课程案例

一、设计背景 国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 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 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 重。国家相关教育改革文件中反复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同 时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 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 重大举措。 实施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 效途径;实施学校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随着课程权利 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学校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 神。 学校背景:三大优势:1.学生素质:最大优势是学生的素养良好,有较好的 家庭教育背景, 家长对孩子的有较高的期望值, 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等。 2.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优良,有较高的人文素养。3.学校办学条件:新校的建立 为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条件,我们有条件,也必须实施改革。 二个主要矛盾是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培养需求与有限课程服务平台之间的 矛盾。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与有限课程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需 要在国家课程基础之上开发出能够满足孩子需求的学校课程。 为了全面实施学校学校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 神,编制我校学校课程设计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 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 26 中特 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 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 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目标 (一)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学校的办学理念:厚积薄发、高端定位、科学发展、跨越提高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历史教研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课程名称一:中外历史风云人物评述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课程内容

(三)授课方式及计划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四)课程评价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二、选课建议 1、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 2、限定人数50----60人。 课程名称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人类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体会这些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学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收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濡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二)课程内容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2、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雄伟的金字塔 3、佛教建筑的瑰宝-----印度泰姬陵 4、圣城----耶路撒冷 5、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 6、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