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对称性》教案

北京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对称性》教案

北京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对称性》教案
北京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对称性》教案

《圆的对称性》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由圆的折叠猜想垂径定理,并进行推理验证.

2.理解垂径定理,灵活运用定理进行证明及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圆的对称性以及直径垂直于弦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我们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加深我们对圆的完美性的体会,陶冶美育情操,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垂径定理及运用.

教学难点

用垂径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师出示一张图形纸片,同学们猜想一下:

①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轴是什么?

②如图,AB 是⊙O 的一条弦,直径CD ⊥AB 于点M ,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在纸片上对折操作)

【教学说明】

(1)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直线CD .

(2)AM =BM ,?

???==BD AD ,BC AC .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还可以得出结论(垂径定理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由上面学生折纸操作的结论,教师再引导学生用逻辑思维证明这些结论,学生们说出已知、求证,再由小组讨论推理过程.

3.例题解析:

例1 已知:直径CD ,弦AB ,且CD ⊥AB ,垂足为点M .

求证:AM =BM ,????==BD AD ,BC AC

【教学说明】连接OA =OB ,又CD ⊥AB 于点M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知AM =BM ,再由⊙O 关于直线CD 对称,可得????==BD AD ,BC AC .

例2 已知:如图,A 、B 、C 、D 为⊙O 上的四个点,AB ∥CD .判断?AC 与?

BD 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探究 垂径定理在计算方面的应用.

例3银川市某居民区一处圆形下水管道破裂,修理人员准备更换一段新管道.如图所示,污水水面宽度为60cm ,水面至管道顶部距离为10cm ,问修理人员应准备内径多大的管道?

[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掌握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垂径定理基本结构图,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下图示,连结OA ,过O 作OE ⊥AB ,垂足为E ,交圆于F ,则AE =12

AB =30cm .令⊙O 的半径为R ,则OA =R ,OE =OF -EF =R -10.在Rt △AEO 中,OA 2=AE 2+OE 2,即R 2=302+(R -10)2.解得R =50cm .修理人员应准备内径为100cm 的管道.

4.课堂小结

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圆心的任一条直线;垂径定理及推论中注意“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中的限制;垂径定理的计算及证明,常作弦心距为辅助线,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注意计算中的两种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会画出圆的对称轴,会找圆的对称中心;

(2)掌握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并会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圆的对称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2)通过对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的探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观察、总结和应用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难点:能灵活运用圆的对称性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会用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解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前面我们已探讨过轴对称图形,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轴对称图形?

生:折叠.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圆的对称性.

问题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你还记得确定圆的两个元素吗?

生:圆心和半径.

问题2:你学习过圆中的哪些概念吗?

填一填:

1.圆:平面上到____________等于______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______为圆心,定长为________.

3.___________叫做等圆,_________叫做等弧.

问题3:你还知道圆的哪些概念吗?

1.弧: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2.弦:圆的任意两个端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重合的两条弧叫做等弧.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别为两条等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知识点一:圆的对称性

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能找到

多少条对称轴?

2.大家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动手操作:请同学们用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纸张折叠:看折痕经不经过圆心?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我们通过折叠的方法得到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一条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知识点二:圆的中心对称性.

问:一个圆绕着它的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还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吗?

让学生得出结论:一个圆绕着它的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我们把圆的这个特性称之为圆的旋转不变性.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圆心.

做一做:

在等圆⊙O 和⊙O ' 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 和A O B '''∠(如图所示),将两圆重叠,并固定圆心,然后把其中的一个圆旋转一个角度,得OA 与OA '重合.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小红认为'B 'A AB ?

?=,''=AB A B ,她是这样想的:

∵半径OA 重合,'''∠∠=AOB A O B ,

∴半径OB 与OB '重合,

∵点A 与点A '重合,点B 与点B '重合,

∴?AB 与'B 'A ?重合,弦AB 与弦A B ''重合,

∴?AB ='B 'A ?,AB =A B ''.

生:小红的想法正确吗?同学们交流自己想法,然后得出结论,教师点拨. 结论: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知识点三: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

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弦相等吗?这两个圆心角相等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之间交流,谈谈各自想法,教师点拨.

结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三、例题讲解

例4 已知:A 、B 是⊙O 上的两点,∠AOB =120°,C 是?

AB 的中点.试判断四边形AO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四、随堂练习

1.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图案或现象都与圆的对称性有关,试举几例.

2.利用一个圆及其若干条弦分别设计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图案:

(1)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2)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

(3)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3.已知,A,B是⊙O上的两点,∠AOB=120°,C是AB的中点,试确定四边形OACB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五、知识拓展

如图,在△ABC中,∠C=90°,∠B=25°,以点C为圆心,AC为半径的圆交AB于点D,求弧AD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

六、自我小结,获取感悟

1.对自己说,你在本节课中学习了哪些知识点?有何收获?

2.对同学说,你有哪些学习感悟和温馨提示?

3.对老师说,你还有哪些困惑?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3.1圆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 知道圆的有关定义及表示方法 . 2. 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3. 会根据要求画出图形 . 二、课时安排 1 课时 三、教学重点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四、教学难点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关于圆的图形展示, 引导学生认识圆并谈谈对圆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 活动 1:小组合作 3.1 圆 观察车轮,你发现了什 么?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

车轮做成三角形、正方形可以吗? 探究 1:(1)如图, A,B 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两点, 点离与 B, O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 2)C 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任意一点,要使车轮能够平稳地滚动, C,O之间的距 离与 A, O之间的距离应满足什么关系? 明确:车轮边缘上任意两点到轴心的距离都相等 , 任意一点到轴心的距离是一个 定值 . 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是一个定值 . 探究 2:投圈游戏 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 , 他们呈“一”字排开 , 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公平 吗 ?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 为了使投圈游戏公平 , 现在有一条 3 米长的绳子 , 你准备怎么办 ? 定义: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定点称为 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 注意: 1. 从圆的定义可知 : 圆是指圆周而不是圆面 O表示车轮的轴心, A,O 之间的距

2. 确定圆的要素是:圆心、半径 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确定一个圆,两者缺一不可 . 以点 O为圆心的圆记作:⊙ O,读作:“圆 O”. 探究 3:圆的有关性质 战国时期的《墨经》一书中记载:“圜,一中同长也”.古代的圜( huán)即圆,这句话 是圆的定义,它的意思是: 圆是从中心到周界各点有相同长度的图形 . 提问:如果一个点到圆心距离小于半径 , 那么这个点在哪里呢 ?大于圆的半径呢 ?反过来呢? 试根据圆的定义填空: 1.圆上各点到 ___________ 的距离都等于______________ .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 ____ . 探究 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如图,设⊙O 的半径为 r,A点在圆内, B点在圆上, C点在圆外,那么 OAr. 结论:点的位置可以确定该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反过来,已知点到圆心的距 离与半径的关系也可以确定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 1.画图:已知 Rt△ABC,AB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优秀)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一、情境导入 1.京广高铁全程为2298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2.冷冻一个物体,使它的温度从20℃下降到零下100℃,每分钟平均变化的温度T(单位:℃)与冷冻时间t(单位:min)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问题: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类型一】反比例函数的识别 下列函数中:①y= 3 2x;②3xy=1;③y= 1-2 x;④y= x 2.反比例函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①y= 3 2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②3xy=1可化为y= 1 3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 ③y= 1-2 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④y= x 2是正比例函数,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首先要看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去判断,其形式为y= k x(k为常数,k≠0),y=kx -1(k为常数,k ≠0)或xy=k(k为常数,k≠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字母的值 已知函数y=(2m2+m-1)x2m2+3m-3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2m2+3m-3=-1,2m2+m-1≠0,然后求解即可.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圆》

《圆》 圆是常见的几何图形, 是平面几何中基本的图形之一,它具有独特的性质。本章是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圆的知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圆的概念和性质,点与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以及圆的弧长与面积的计算等问题。 本小节是圆这一章的第一节课,主要是研究圆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本节内容是继续研究圆的性质的基础。教材一开始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圆的形象的物体,结合小学学过的有关圆的知识,通过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导入圆的定义的。圆的定义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定义,一种是集合性定义。圆的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表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加深理解;圆的集合定义,应通过观察、体会画圆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圆和点两个方面去思考得出圆的集合定义。得出圆的定义后,接着介绍圆心、半径、弦、直径、弧、半圆、等圆、等弧等相关性质。教材中的例1是证明四点共圆,只要证明矩形的四个顶点到对角线的交点距离相等即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圆的集合定义的应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 2.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感受圆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到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圆的不同定义方法,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探索圆的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对圆的两种定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圆的集合定义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 观察下列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吗? 追问:你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实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形,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习圆的相关概念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问题2 观察下列画圆的过程,你能由此说出圆的形成过程吗?

九年级数学《圆》教案范文

九年级数学《圆》教案xx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数学《圆》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旋转的基本性质. 重点 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 旋转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具有的一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转围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钟的中心.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钟、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自主探究: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案

P O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案 宿城区埠子中学 蔡志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定义(圆的描述概念和圆的集合概念); 2、掌握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会利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4、初步会运用圆的定义证明四个点在同一个圆上。 教学重点: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以及圆的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观察图形,议一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能否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 1、圆的描述定义: 把一条线段OP (用你手边的圆珠笔代替)的一个端点O 固定, 使线段OP 绕点O 在平面内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P 所形成的图形 是______。其中,定点O 叫______,线段OP 叫______。 以点O 为圆心的圆,记作______,读作______。

O 2、思考: 确定一个圆的两个要素是_______和________,以定点A 为圆心作圆,能作______个圆;以定长r 为半径作圆,能作______个圆;以定点A 为圆心、定长r 为半径作圆,能且只能作_______个圆。 二、观察、思考与小结: 1、请你在圆上任取3个点,分别量出这三个点到圆心的距离,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圆上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 反之,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上。 (2)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把圆看成是一个集合。 圆的集合定义: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圆内任取3个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圆内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反之,到圆心的距离 小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 (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在圆外任取3个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圆外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反之,到圆心的距离 大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O 的半径为r ,点P 到圆心O 的距离为d ,那么 点P 在圆内?_____________; 点P 在圆上?_____________; 点P 在圆外?_____________。 三、尝试与交流 1, 已知⊙O 的面积为25π,判断点P 与⊙O 的位置关系. (1)若PO=5.5,则点P 在 ; (2)若PO=4,则点P 在 ; (3)若PO= ,则点P 在圆上 2画一画 作图说明满足下列要求的图形: 1. 给定一个A 点,请作出到点A 的距离等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2. 再给定一个B 点,使线段AB=3cm ,请作出到点B 的距离等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3. 请作出到点A 和点B 的距离都等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4. 到点A 和点B 的距离都小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5. 到点A 的距离小于等于2cm,且到点B 的距离都大于等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答案 篇二: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数学(上)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如果□+2=0,那么“□”内应填的实数是() A.-2 B.- 12 C. 12 D. 2 2.在Rt⊿ABC中,若各边的长度同时都扩大2倍,则锐角A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情况() A.都扩大2倍B.都缩小2倍 C.都不变D.正弦值扩大2倍, 余弦值缩小2倍 3.路程s与时间t的大致图象如下左图所示,则速度v与时间t的大致图象为() A. B.C. D. 4.小明与两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用“手心、手背”游戏确定出场

顺序. 设每 人每次出手心、手背的可能性相同. 若有一人与另外两人不同,则此人最后出场.三人同时出手一次, 小明最后出场比赛的概率为() A. 12 B. 5.如图, 在 ?ABCD中, AB=10, AD=6, E是AD的中点, 在AB?上取一点F,? 使 F 11 C.34 D. 1 5 AED △CBF∽△CDE, 则BF的长是() A.5 B.8.2 C.6.4 D.1.8 6. 从1到9这九个自然数中任取一个,是2的倍数或是3的倍数的概率为() 12A.B. 992 C.

3 D. 5 9 7.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l,则下列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ABC相似的是() A B C D 8.如图,己知△ABC,任取一点O,连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 D,E,F,得△DE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ABC与△DEF是位似图形;②△ABC与△DEF是相似图形;③△ABC 与△DEF的周长比为1:2;④△ABC与△DEF的面积比为4:1. A.1B.2C.3D.4 9.已知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过点A(1,2),B(3,2),C(5,7).若点M(-2,y1),N((-1,y2),K(8,y3)也在二次函数y?ax?bx?c 的图象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y1<y2<y3 B.y2<y1<y3 C.y3<y1<y2 D.y1<y3<y2 2 2 10.在一次1500米比赛中,有如下的判断: 甲说: 丙第一 , 我第三; 乙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P3 练习 2、课本P4例 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分类: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本章知识要点] 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26.1 二次函数 [本课知识要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MM 及创新思维] (1)正方形边长为a (cm ),它的面积s (cm 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 厘米,则面积增加y 平方厘米,试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例1. m 取哪些值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 02≠-m m . 解 若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则 02 ≠-m m . 解得 0≠m ,且1≠m . 因此,当0≠m ,且1≠m 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c bx ax y ++=2 的函数只有在0≠a 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 取哪些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

《圆》教案 探索与思考: 探索(一):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 1)如图,A 、B 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两点,O 表示车轮的轴心,A 、O 之间的距离与B 、O 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C 是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任意一点,要是车轮能够平稳滚动,C 、O 之间的距离与A 、O 之间的距离应满足 什么关系? 3)在车轮的边缘上到点O 的距离与A .O 之间的距离相等的 点还有吗?如果有请在图中描出几个点. 4)圆形车轮为什么平稳? A 自我归纳:从运动的观点看圆的定义1: 等圆的定义: 探索(二):投圈游戏 1)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字型排开,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公平吗?如果不公平,画出你认为公平的示意图. 23 52) . 自我归纳:从集合的观点看圆的定义2: 试根据圆的定义填空: 1、圆上各点到 的距离都等 于 .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 . 一个圆将其所在的平面分成几部分?它们分别是: 1)圆: 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内部: 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 半径的点的集合. 3)圆的外部: 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 半径的点的集合. 探索(三 ): 投镖游戏 观察这5个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 点A .B .C .D .E 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与圆的半径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2) 如果点P 与⊙O 都在同一平面内,那么点P 与⊙O 可能有哪几种关系? 3) 你能根据P 与⊙O 的位置关系,确定P 到⊙心O 的距离d 与圆的半径r 的大小关系吗?反过来,你能根据d 与圆的半径r 的大小关系,确定点P 与⊙O 的位置关系吗? 4)在平面内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当点在圆上是 ;反过来,当 时,点在圆上. 当点在圆内是 ;反过来,当 时,点在圆内. 当点在圆外是 ;反过来,当 时,点在圆外. 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A 1、画图:已知Rt △ABC ,AB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4.1.1圆教案

第二十四章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1.1 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圆的两种定义,理解并掌握弧、弦、优弧、劣弧、半圆等基本概念,能够从图形中识别.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圆的不同定义方法,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教学重点】 圆的两种定义的探索,能够解释一些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圆的集合定义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观察下列图形,从中找出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图中都有圆,然后回答问题,此时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图形. 二、探索新知 1.圆的定义 (课件展示)观察下列画圆的过程,你能由此说出圆的形成过程吗?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圆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界定: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 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同时从圆的定义中归纳: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于是得到圆的第二定义: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 思考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

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 2.圆的有关概念 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如图中的AC)叫做弦. 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如图中的AB)叫做直径.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B为端点的弧 记作?AB,读作“圆弧AB”或“弧AB”.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用三个字母表示,如图中的?AB)叫做优弧.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如图中的?AB)叫做劣弧. 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反过来,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相互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三、巩固练习 1.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5m的圆?说出你的理由. 2.你见过树木的年轮吗?从树木的年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树木生长的年龄,如果一棵20年树龄的红杉树的树干直径是23cm,这棵红杉树的半径平均每年增加多少? 3.如图,一根5m长的绳子,一端拴在柱子上,另一端拴着一只羊,请画出羊的活动区域. 答案:1.首先确定圆心, 然后用5米长的绳子一端固定为圆心端,另一端系在一端尖木棒,木棒以5米长尖端划动一周,所形成的图形就是所画的圆. 2.23÷2÷20=0.575(cm) ,故这棵红衫树的半径每年增加0.575cm. 3.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案 宿城区埠子中学蔡志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定义(圆的描述概念和圆的集合概念); 2、掌握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会利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点和圆的位 置关系; 4、初步会运用圆的定义证明四个点在同一个圆上。 教学重点: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以及圆的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观察图形,议一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能否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 1、圆的描述定义: 把一条线段OP(用你手边的圆珠笔代替)的一个端点O固定,使线段OP绕点O在平面内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P所形成的图形 是______。其中,定点O叫______,线段OP叫______。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______,读作______。 2、思考: 确定一个圆的两个要素是_______和________,以定点A为圆心作圆,能作______个圆;以定长r为半径作圆,能作______个圆;以定点A 为圆心、定长r为半径作圆,能且只能作_______个圆。 二、观察、思考与小结: 1、请你在圆上任取3个点,分别量出这三个点到圆心的距离,你发现了 什么? 小结:(1)圆上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 反之,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上。 (2)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把圆看成是一个集合。 圆的集合定义: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圆内任取3个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圆内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反之,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 (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在圆外任取3个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圆外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反之,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那么 点P在圆内_____________; 点P在圆上_____________; 点P在圆外_____________。 三、尝试与交流 1, 已知⊙O的面积为25π,判断点P与⊙O的位置关系. (1)若PO=5.5,则点P在; (2)若PO=4,则点P在; (3)若PO= ,则点P在圆上 2画一画 作图说明满足下列要求的图形: 1. 给定一个A点,请作出到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2. 再给定一个B点,使线段AB=3cm,请作出到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 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3. 请作出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4. 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5. 到点A的距离小于等于2cm,且到点B的距离都大于等于2cm的所有点 组成的图形.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正弦和余弦(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24.1圆的有关性质》公开课获奖教案_1

24.1.1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理解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 2、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体验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创造了生活中的许多美。 思考:圆绕其圆心旋转任何度数都能和自身重合吗? 圆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圆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展示图片(生活中的圆)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圆”。 (二)学生自学 组织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完成自学提纲里的问题。 自学提纲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8页至79页练习前的内容,并思考: 1. ①观察画圆的过程,你能概括出圆的定义吗? ②圆的图形符号怎样来表示? ③确定一个圆需要哪两个要素? 2. ①从集合的角度怎样定义圆? ②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3. ①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弦、直径、弧、半圆、等圆、等弧。 ②注意区别优弧和劣弧。 (三)检查自学效果 请学生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点,再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并纠错,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老师把主要知识点在黑板上予以呈现,部分答案利用多媒体展示。 (四)学以致用(变式练习) 想一想:通过七道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汇报结果,再请学生评价并纠错,最后归纳解题方法。老师适时做以引导,方法上的总结。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弦是直径;( ) (2)半圆是弧; ( ) (3)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 ) (4)过圆心的直线是直径;( ) (5)半圆是最长的弧;( ) (6)直径是最长的弦;( ) (7)圆心相同,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同心圆;( (8)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 ) 2、圆中最长的弦长为12cm,则该圆的半径为 3、下列说法错误的有()个 ①经过P点的圆有无数个。 ②以P为圆心的圆有无数个。 ③半径为3cm且经过P点的圆有无数个。

九年级数学圆教案

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圆的有关概念. 2.垂径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及其它们的应用. 教学目标 了解圆的有关概念,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圆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感受圆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到圆形及圆的形成过程,讲授圆的有关概念.利用操作几何的方法,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通过复合图形的折叠方法得出猜想垂径定理,并辅以逻辑证明加予理解.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2.难点与关键: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及利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口答下面两个问题(提问一、两个同学) 1.举出生活中的圆三、四个. 2.你能讲出形成圆的方法有多少种? 老师点评(口答):(1)如车轮、杯口、时针等.(2)圆规:固定一个定点,固定一个长度,绕定点拉紧运动就形成一个圆. 二、探索新知 从以上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1:图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有什么规律? 问题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又有什么特点? 老师提问几名学生并点评总结. (1)图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圆的新定义: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组成的图形. 同时,我们又把 ①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线段AC,AB; ②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图24-1线段AB; ③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C为端点的弧记作AC”,读作“圆弧AC”或“弧AC”.大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ABC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AC或BC叫做劣弧.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圆教案(共23套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圆教案(共23套新 人教版) 第二十四章圆 1圆的有关性质 1.1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圆的两种定义,理解并掌握弧、弦、优弧、劣弧、半圆等基本概念,能够从图形中识别. 【过程与方法】 体会圆的不同定义方法,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教学重点】 圆的两种定义的探索,能够解释一些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圆的集合定义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列图形,从中找出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图中都有圆,然后回答问题,此时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图形. 二、探索新知 圆的定义 观察下列画圆的过程,你能由此说出圆的形成过程吗?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圆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界定: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同时从圆的定义中归纳: 圆上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定长;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于是得到圆的第二定义: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 思考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

圆的有关概念 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 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B 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AB”或“弧AB”.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反过来,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相互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三、巩固练习 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5的圆?说出你的理由. 你见过树木的年轮吗?从树木的年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树木生长的年龄,如果一棵20年树龄的红杉树的树干直径是23c,这棵红杉树的半径平均每年增加多少? 如图,一根5长的绳子,一端拴在柱子上,另一端拴着一只羊,请画出羊的活动区域. 答案:1.首先确定圆心,然后用5米长的绳子一端固定为圆心端,另一端系在一端尖木棒,木棒以5米长尖端划动一周,所形成的图形就是所画的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