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体育硕士模拟题二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体育硕士模拟题二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体育硕士模拟题二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体育硕士模拟题二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模拟题二

第一部分客观题

四、体育综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31. 运动时在感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情况下,采用()的呼吸方法,更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肺泡通气量。

A.加快呼吸频率,适当加大呼吸深度。

B.加快呼吸频率,适当节制呼吸深度。

C.节制呼吸频率,适当加大呼吸深度。

D.节制呼吸频率,适当节制呼吸深度。

32. 在运动条件反射中,()的传入冲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视觉

B.听觉

C.位觉

D.本体感觉

33.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最基本中枢是在()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A.延髓

B.下丘脑

C.小脑

34. 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不包括()

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C.人体生物特点

D.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35. 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K+停止外流

B.Na+迅速大量外流

C.K+突然迅速外流

D.Na+迅速大量内流

36. 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

B.竞技体育

C.学校体育

D.终生体育

37. 下列哪些是属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A.辅助式

B.传统式

C.现代式

D.讨论式

38. 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是指()

A.体育教学

B.课外活动

C.课外训练

D.课外竞赛

39. 体育教师进修的主要特点是指()

A.自学

B.短期培训

C.函授

D.在职性

40. 在哪种情况下采取分组不轮换的教学形式()

A、人数不多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充足

B、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

C、人数多

D、人数少

41. 超量恢复规律是()原则的依据之一。

A、周期性

B、区别对待

C、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D、系统不见断性。

42. 以下哪种训练方法是发展快速力量最常用方法()。

A、大重量的极限力量练习

B、中小重量的快速练习

C、长距离的跳跃练习

D、小重量多重复次数的练习。

43. 战术运用的基本要求为:第一,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高度的实效性。第三,( )。

A.战术的灵活性

B.战术行动的预见性

C.战术配合的协调性

D.战术行为的隐蔽性。

44. 比赛时期训练负荷安排的主要特点是()

A负荷强度大而负荷量较小

B负荷的强度和量都小

C负荷的强度和量都很大

D负荷量大而强度小

45. 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学者提出来的。

A、苏联

B、原民主德国

C、中国

D、原联邦德国。

五、体育综合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字母“A”上填涂,错误的在字母“B”上填涂,在其他字母上填涂的无效。每小题1分,共15分)

46. 肌肉的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而与活化的横桥数目无关。()

47. 基本环节相同的动作或附属细节相同的动作,在练习中,运动技能可以相互促进或相互影响。()

48. 在低强度运动的开始阶段也会出现氧亏。()

49. 经过长期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红细胞压积减少,血粘度下降。()

50. 随着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也不断加大。()

51. 人体只有承担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增强体质。()

52. 重复练习法是在两次练习之间没有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

53. 持续法多用于非周期性项目的训练。()

54.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要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每天有45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

55.体育欣赏能力是终身体育能力的一种。()

56.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种控制过程。()

57. 静力性练习一般多采用较小负荷量,以递增重量的方法进行练习。()

58. 动作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同一动作重复的次数。()

59. 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60. 发展爆发力所采用的训练强度只能是小负荷,才能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第二部分主观题

Ⅰ运动生理学

一、论述题(15分)

详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要有效地提高最大肌肉力量,在训练中应遵循哪几大基本原则?同时阐述大负荷原则的生理机制。

Ⅱ学校体育学

一、论述题(15分)

处于基础阶段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在进行技术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论述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

Ⅲ运动训练学

一、论述题(15分)

试述制订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阐明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

参考答案

四、体育综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31-35 C D B C D

36-40 C A A D A

41-45 C B A A A

五、体育综合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字母“A”上填涂,错误的在字母“B”上填涂,在其他字母上填涂的无效。每小题1分,共15分)

46-50 T T T T F

51-55 T T F F T

56-60 T F T F F

第二部分主观题

Ⅰ运动生理学

一、论述题(15分)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做有氧能力。

(1)最大摄氧能力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良好的心肺功能是运动中供氧充足的保证,因此,心脏的泵血机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在大量的传人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行律地转换。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量供应特点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运动中的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

训练方法:

(1)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臣不问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由于机体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较大,需在运动开始后约3分钟

才能发挥最高机能水平。因此,为发展有氧代谢能力而采取的训练,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亡,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

(2)乳酸闭强度训练法

有氧能力提高的标志之一是个体乳酸阈提高。由于个体乳酸阂的可训练性较大,有氧耐力提高后,其训练强度应根据新的个体乳酸阂强度来确定。一般无训练者,常以其50%VO2max 的运动强度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而血乳酸几乎不增加或赂有上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达到60%—70%VO2max以强度,而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马拉松、滑雪)可以85%VO2max强度进行长时间运动

(3)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间歇训练主要有以下特点:A完成的总工作量大;B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4)高原训练法

在高原训练时,人们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激比平原上更为深刻,可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研究表明.高原圳练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强、从而使有氧耐力得到提高。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1)大负荷原则指要有效提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够大,阻力应接近(至少超过肌肉最大负荷能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该原则的生理学机制在于,由于肌肉内各运动单位的兴奋性不同、当阻力负荷较小时,中枢只能调动兴奋性高的运动单位参加收缩.随着阻力的加大.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逐渐增多。足够大的负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大,能使运动中枢发出更强的信号,从而调动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同步收缩,肌肉表现出更大的肌张力。通常低于最大负荷80%的力量练习对提高最大肌力的作用不明显。

(2)渐增负荷原则指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3)专门性原则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

(4)负荷顺序原则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乃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有效运动负荷原则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证有足够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引起肌纤维明显的结构和生理生化改变。

(6)合理训练间隔原则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Ⅱ学校体育学

一、论述题(15分)

答:【要点】(一)要抓好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项技术的基本功,为今后继续提高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二)技术训练必须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应将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结合并贯穿于全过程,使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相得益彰(四)除了要求学生运动员按统一的技术规格训练外,还应考虑到个人特点。(五)在选择技术训练内容时,不仅要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而且要注意符合技术之间的迁移规律,尽量避免技术的消极迁移和相互干扰。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答:【要点】⑴三者的相同之处:三者同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都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或组织形式。三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性活动。在活动的具体目标上虽有差异,但三者的活动最终指向都在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完成。由于三者同属学校体育范畴且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基本手段的同一性,三者活动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同一性。⑵三者的不同之处:①主要目标或任务的不同:体育课教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课外体育锻炼:侧重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课外运动训练:侧重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②要求的不同:体育课:必修课,具有强制性。课外体育锻炼: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课外运动训练:只对有条件且经过选拔的少数学生实施。③内容的不同:体育课: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多样,一般不受限制。课外运动训练: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和技战术训练。④组织形式的不同: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外体育锻炼: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形式上的要求。课外运动训练:按训练计划,以队、组或个人的形式。⑤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体育课:负荷较为适中。课外运动训练:负荷适中,较明显的个人和项目特点。课外运动训练:较大的负荷,较明显的个人和专项特征。⑥效果的评价不同:体育课:方法和标准不因人而变,具有统一性。课外体育锻炼:方法和标准灵活多样。课外运动训练:根

据专项技术和相应竞赛规则进行评价。⑶三者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课外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促进因素,可以检验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水平。

Ⅲ运动训练学

一、论述题(15分)

答:【要点】1、训练的目的与任务:多年、全年及各时期的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都

是根据训练目的确定的。2、运动员起始状态与基本条件:运动员起始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包括运动员年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等。3、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训练计划必须符合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要求,比如:训练计划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机体在负荷下的适应性与劣变性、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与可控性等都要通过训练计划体现出来。4、组织实施训练的客观条件:训练场地的好坏,器材的质量与数量以及营养与恢复条件等等都是实施训练活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答:【要点】1、与比赛组织有关的因素:在很多运动员的脑海中,都误以为比赛中的任何事情都会安排得十分理想,他们经常期待着一个非常完美的比赛环境。很可惜,每当事与愿违的时候,那些未预料到的变化就会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及水平的发挥,一些自然因素,如强风和大雨,反常的气温及海拔高度的影响,都可能会对那些不适应的运动员造成干扰。除了这类自然因素外,抽签的变化、不公平的裁判,及带有敌对情绪的观众等,都同样会对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构成负面的影响。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采用“模式化的训练”,亦即是尽量让运动员在同样的条件下从事训练,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对最佳竞技状态的影响。例如,预早到达比赛场地以适应不同的气温或海拔高度,在平常的练习亦要养成风雨不改的拼劲等。总之,让运动员经历符合重大比赛实际情况的比赛或训练,是保证运动员获得最佳竞技状态的必要手段。

2、与运动员状态有关的因素:运动员的行为及生活方式亦会影响到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例如,经常性的睡眠不足、饮食不定时、吸烟、酗酒、自行作指定以外的训练等,都可能会降低运动员常规训练柏的恢复速度,从而对竞技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运动员对家庭、教练员、同事、朋友、学业、工作等的不满,也会导致训练或比赛成绩不理想。对于那些参与存在着危险性比赛的运动员,害怕受伤可发生事故的想法,也会使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影响运动成绩。因此,教练员必须尽可能纠正运动员的消极情绪及行为。

3、与训练和教练员有关的因素:训练计划安排不当,例如,训练的强度过大、进度过快过急、比赛安排过密等,都会对运动员构成极朋的压力,因而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除此之外,忽视了训练与能量重新动员要适当地交替进行这一点,不但会降低运动员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能力,甚至可能支导致运动创伤,如果运动员长期处身于上述种种压力及紧张之下,就有可能进展至过度训练的弊端。另外,教练员本身对运动项目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能否有效地掩饰自己的感情和面对失败的情绪等,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教练员就得设法掌握更多有关的运动项目训练知识,并且要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