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词解及翻译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词解及翻译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词解及翻译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词解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余:我。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无从:没有办法。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以①:连词,相当于“来”。以②:相当于“而”,不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每:常常。于:向。笔:名作状,用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指“笔录”,抄写。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走:跑。之:指所借之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都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以是:因此。以:把。“假余”即“假于余”,借给我。因:于是,就。得:能够。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益:更。

7、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叩问:同义复词。叩,询问。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这里是拥挤的意思。色:脸色,表情。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以:连词,相当于“地”。

或:有时。至:周到。俟:等待,等。焉:语气词,不译。复:这里指辩解。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卒:副词,终于。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之:助词,无意义,不译。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负,背。曳:拉,这里指拖。穷冬:严冬。而:表轻微转折。

12、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

舍:这里指书馆。支:通“肢”。僵劲:僵硬。汤:热水。沃灌:同义连用,浇水洗。衾:被子。以:用。拥:围着。而:表修饰,不译。乃:才。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我)寄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1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和我住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被:同“披”,穿。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朱缨、宝: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

容臭:香袋。臭,气味。烨(y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则:却。缊(yùn)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缊(yùn)袍敝衣.缊,旧絮.敝,破.于:在。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1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以:因为。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盖:大概。

17、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诸:各,众。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官家给的粮食。裘:皮衣。葛:葛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给予,赠送。馁:饥饿。

18、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坐在大厦里面读《诗》《书》,再没有奔走的劳累;

19、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之:指代太学生们。

20、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凡是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才看到。

宜:应该,应当。于:在。假诸人:假之于人,于人假之,向别人借来书。诸,之于。

2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22、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

23、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24、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文辞很流畅通达。

撰:写。以为:以这为,把它作为。

25、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之:他,指马生。夷:平和。

26、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他自己说少年时在学习上很用心很劳苦。

27、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

是:这。亲:父母。以:表目的连词,来。之①:的。之②:代词,他,指马生。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拥有书来学习,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按约定时间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有一点懈怠。抄完后,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回复;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

最新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12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无人能比,他也以此自我夸耀。曾经在自己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久久不离开。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十支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我射箭的技术不精湛?”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的箭术!”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的用勺子把油灌注进去,从钱的孔进入,而钱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翁走。 解释:

自矜:自夸,尝:曾经,圃:场地释:放下,睨:斜着眼看,去:离开,颔:点头,轻:看轻,置:放,酌:倒油,沥:灌注,遣:打发 睨之,久而不去。“之,他,指陈尧咨。”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之,指葫芦。 康肃笑而遣之。”之,,他,指卖油翁。”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朝的欧阳修,号醉翁;他和另七位文学家合称“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的《伤仲永》,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黠鼠赋》。

最新苏轼词两首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 译文 1、《念奴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定风波》: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翻译: 1、余幼时即嗜 ..学。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 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这里是买的意思。以:来。 3、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

卖油翁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卖油翁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 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为便于学生理解,此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没有出现,但在原文中的确提到,在此特补) 卖油翁文言文注释 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善于。 以:凭借,用。 自矜(jīn):自夸。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释:放下。 立:站立。 睨(n):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发:把箭射出去。 矢(shǐ):箭。 但:只。 微:微微。 颔(hn):点头 之:凑足音节。 不亦......乎:(难道)不也......吗? 熟:熟练。 忿然:气愤的样子。 知:懂得。 射:射箭的本领。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你。

轻:作动词用,看轻。 酌(zhu):舀 乃:于是,就。 取:拿出。 置:放置。 覆:覆盖。 徐:缓缓地。 杓(sho):同"勺",勺子。 沥(l)之:向下灌注,沥,滴。 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 唯:只,不过。 遣:打发。 遣之:打发。 湿;沾湿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解牛斫轮:指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卖油翁文言文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班级:姓名:组名:组别:知识链接: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苏轼的词的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心情。 一、自主学习(10分钟) (一)目标呈现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分析词中的人物神态与战争场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周瑜的儒将风度。 (二)自学预检 诵读并默写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写眼前江景,用以起兴的词句是“”。 苏轼用“”的词句描绘赤壁壮丽的景色。 作者面对如此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作者描绘周瑜的诗句: 作者最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紧扣学习目标)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二、教师精导(20分钟)

(四)探究研讨 1、作者写赤壁怀古,肯定要写在赤壁所见之景,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景物又有何特点。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这首词中周瑜和苏轼的人物形象特点并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 合作探究的结果: 我仍存在的困惑: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分钟) (七)当堂达标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完成1-3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12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 ⑴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 ⑵〔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⑶〔善射〕擅长射箭。 ⑷〔自矜(jīn)〕自夸。 ⑸〔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⑹〔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⑺〔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⑻〔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⑼〔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⑽〔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⑾〔忿(fèn)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 ⑿〔安〕怎么。 ⒀〔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⒁〔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⒂〔覆〕盖。 ⒃〔徐〕慢慢地。 ⒄〔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⒅〔遣之〕让他走,打发。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无人能比,他也以此自我夸耀。曾经在自己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久久不离开。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十支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我射箭的技术不精湛?”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的箭术!”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的用勺子把油灌注进去,从钱的孔进入,而钱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翁走。 解释: 自矜:自夸,尝:曾经,圃:场地释:放下,睨:斜着眼看, 去:离开,颔:点头,轻:看轻,置:放,酌:倒油,沥:灌注,遣:打发 睨之,久而不去。“之,他,指陈尧咨。”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之,指葫芦。 康肃笑而遣之。”之,,他,指卖油翁。”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朝的欧阳修,号醉翁;他和另七位文学家合称“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的《伤仲永》,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黠鼠赋》。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 今诸生学于太学[16],县官日有廪稍之供[17],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18],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19]。余朝京师[20],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21],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22]。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23],岂知余者哉! [译文]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 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词解、翻译及要点简析 17、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赏析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赏析 导读:卖油翁 宋代: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

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 ⑴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 ⑵〔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⑶〔善射〕擅长射箭。 ⑷〔自矜(jīn)〕自夸。 ⑸〔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⑹〔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⑺〔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⑻〔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⑼〔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⑽〔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⑾〔忿(fèn)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写作素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走到哪里苏轼一生的风雨,一生的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流水,淘尽了多少的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和顿悟,“乌台诗案”的苦楚已不再使他悲观,他用自己的行动,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苏轼的无限的向往。“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到周瑜惊天动地的功业,再联想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在党争之中屡遭贬斥,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只有感叹自己老大徒伤,只好“一尊还酹江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一连串的打击、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在他看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于各方面的打

送东阳马生序的字词解释及全文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众人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 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緼[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 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 [1]嗜:特别爱好。[2]无从:没有办法。[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对照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助读资料 余.幼时即嗜 ..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我就特别喜欢没有办法得到来常常向亲手亲自很,非常 我小时候就非常喜爱读书。家里穷,没办法得到书看,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亲手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归还。天气非常寒冷,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人多以.书假余, ..约。以是 指抄书完毕跑稍微超过因为此把 教, 尝趋. 未尝稍降辞色 或.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等待就请教虽然终于 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箱子拖鞋子走隆冬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达几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学舍同“肢”指服侍的人热水浇洗 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服侍的人拿来热水浇洗我的手脚,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被子才住旅店给…东西吃 用被子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通“披”,穿帽带佩戴气味,指香气光彩照人的样子 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配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 神仙; 余则緼. 以.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 教案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案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M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四、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对照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天大寒,砚冰坚, 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的冰很坚硬,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展,也不敢懈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去送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人贤人所讲的道理。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与自己交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跑到百里外,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拿着经书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徒弟挤满了他的屋子,不曾稍微缓和一下言辞与脸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的左右伺候,提出疑难,探究义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倾听。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不敢说一句话来答复;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得到一些学问。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时,(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伙计但来热水泡洗,用被裹盖,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图文稿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无人能比,他也以此自我夸耀。曾经在自己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久久不离开。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十支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我射箭的技术不精湛”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的箭术!”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的用勺子把油灌注进去,从钱的孔进入,而钱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翁走。

解释: 自矜:自夸,尝:曾经,圃:场地释:放下,睨:斜着眼看, 去:离开,颔:点头,轻:看轻,置:放,酌:倒油,沥:灌注,遣:打发 睨之,久而不去。“之,他,指陈尧咨。”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之,指葫芦。 康肃笑而遣之。”之,,他,指卖油翁。”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朝的欧阳修,号醉翁;他和另七位文学家合称“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的《伤仲永》,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黠鼠赋》。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译文: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 原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文:家里贫穷,没办法得到书来看,每次向有藏书的人家借来书,自己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归还。 原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写。 原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 原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译文:成年之后,(我)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说。 原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又担心(忧虑)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原文: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文: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子弟挤得满屋都是,他(对待学生)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原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我站在他身旁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前辈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更加恭敬了,礼节也更 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后,就再次去请教他。 原文: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也有所收获。 原文: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当我跟从老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和巨大的峡谷中。 原文: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文: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冻裂却不知道。 原文: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译文:回到学舍(书馆),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我的四肢,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起来。 原文: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原文: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

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知识点人教版

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知识点人教版 【原文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

卖油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油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xx]xx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xx曰: “无他,但手熟xx。”xx忿然曰: “xx安敢轻吾射!”xx曰: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xx。”xx而遣之。 卖油翁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比得上他,他也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汉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看到他射的箭十支中有八九支射中靶心,老汉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xx咨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不也出色吗?”卖油的老汉说: “这没有什么,只不过手势熟练而已。”陈尧咨生气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xx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知道这个道理。”他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灌进去,而铜钱一点也没有被油沾湿。于是说:

“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势熟练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把他打发走了。 卖油翁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一陈尧咨精通射箭并以此自夸,卖油翁见之却等闲视之。 二陈尧咨责问卖油翁,卖油翁倒油的水平让陈尧咨折服,只好笑而遣之。 课文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倒油的高超水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句 1常用词理解 (1)尝射xx “尝”在古义中解释为“曾经”居多,在今义中多解释为“尝试”。 (2)久而不去 “去”在古义中解释为“离开”、“距离”等,在今义中解释为“往、去、到”,要注意区别。 (3)但微颌之 “但”在古义中不作转折词用,不解释为“但是”,而解释为“只”、“只是”,在今义中,它主要用作转折词,解释为“但是”。 (4)因日: “我亦无他…”“因”在古义中解释为“于是”,今义中表示因果关系,作“因此”讲。 2xx辨义

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远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吴地产的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然而)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我来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我一个人孤独地在陋室里若有所失地东寻西找,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找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只有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却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可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看见北雁南来,就自然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啊!我只能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这样怎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天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滋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精心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 译文 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苏轼词两首练习答案

《苏轼词两首》 第一部分 课内知识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故垒 (lěi) 吟啸.(xiào) 衰.落(shuāi) 怀瑾握瑜. (yú) .涤纶.(lún) 谪.居(zhé) 羽扇纶.巾(g uān) C .间.隔(jiàn) 蓑. 衣(suō) 应和.(hè) 狼狈.为奸(bèi) D .萧瑟.(sè) 刹.那(chà) 书卷.(juàn) 料峭.春风(qiào)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物 风流:放荡不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C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D .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 4.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杰出的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汹涌澎湃) C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 .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5.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 . 平生 任:担负(任凭)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 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 . 乘. 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乘:趁着。 樯.橹灰飞烟灭 樯:一种摇船的桨(桅杆) D . 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7.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 A .回首向来..萧瑟处 B .千古风流..人物 C .便纵有千种风情.. (A 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 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的。C 项,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 9.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 ..萧瑟处 B .一蓑烟雨任平生.. C .一时多少豪杰.. D .惊涛..拍岸 10.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比喻)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12.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 ) B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 .杨柳岸晓风残月。 13.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选出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 B ) A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D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4.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羽扇”代指诸葛亮,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C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D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15.对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B .以美人衬英雄,更能表现周瑜潇洒的风姿。 C .说明周瑜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D .说明孙权的信任是周瑜能够建立功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16. 对《定风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