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中美关系与我国外交的新挑

当前中美关系与我国外交的新挑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当前中美关系与我国外交的新挑姓名高远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班级2009级一班

学号200958004

成绩

摘要

世界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关系似乎也变的甚为微妙,而中美关系永远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两个国家在世界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国的关系是越发越奇妙,尤其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后。而鉴于中美关系的同时,也透露出了当前我国外交进入全新阶段,但是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的深广变化,也是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外交面临着多层面的问题与新挑战。

关键词:中美关系奥巴马我国外交新挑战

一.问题的提出:中美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中国人认为,中美关系无论对两国,还是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种双边关系。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最早在1989年就认识到了。美国人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分歧比较大:有人认可中国的说法;有人坚决不同意,认为中美关系最多只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还有的人为了故意贬低中国,故意宣传中美关系不重要,说中国对美国来说,可有可无。至于世界其他国家,各自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来解读中美关系。从国际学术界来说,最近五、六年,世界上研究中美关系的人越来越多,研究中美关系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当前中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当前中美关系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但是最近几年,两国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微妙,两国的领导人也是越来越频繁的相互访问。这期间有平稳的发展,也有各方面的摩擦。

(一)2009年中美关系平稳增长

自2009年1月美国“新科”总统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关系保持了稳定,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进展。

首先,中美关系发展的起点比较高。我们知道,在布什执政期间,尤其是“9·11”事件发生之后,中美关系保持了连续7年的稳定发展。其间,中美之间没有出现一次重大危机。两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展开了有效合作,两国在最重要也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达成了有限但重要的共识。

其次,中美关系在美国的政党轮替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开局良好,保持了积极的发展势头。2009年,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第一年就访问中国。2009年2月,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首访东亚,其中国之行获得重大成功。2009年4月1日,在伦敦G20峰会期间,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举行了首次会谈。2009年5月24日至31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率美国国会众议院代表团访华。9月6日,人大委员长吴邦国访问美国。这是20年来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首次访美。2009年11月13日,奥巴马在其丰富多彩的为期4天的中国行中,与中国领导人就多个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会谈,共同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中方表示,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努力”,“美方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

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奥巴马上台后,双方加大了在这方面的努力。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两位国家元首先后在伦敦和纽约举行正式会晤、5次共同出席国际会议、4次通电话。而奥巴马在上任后头一年就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更是中美交流史上的第一次。与此同时,两国政府重要的内阁成员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悉数见面。用西方媒体的话讲,营造出中美关系的“蜜月期”。

第三,两国关系的机制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升。这种机制化在两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一是战略对话和战略经济对话的整合。在胡锦涛与奥巴马的伦敦会晤期间,双方同意将布什政府时期建立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整合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王岐山副总理和戴秉国国务委员作为中国国家元首特别代表,分别负责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和蒂莫西·盖特纳财政部长将作为美国国家元首特别代表分别负责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这种对话的规模和层级在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中也属罕见。二是对话和磋商机制延伸到了两国关系中一些突出的薄弱环节。第四,两国关系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广泛领域的互利合作,加强能源、环境以及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恢复和扩大防扩散和其他安全问题的磋商,扩大两国立法机构、地方、学术、青年等社会各界的交往,恢复人权对话,推动两国军方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

(二)2010年中美关系或许局部震荡

中美关系的发展循着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轨道,当攀岩到一定高度是,又会峰回路转。步入2010年后,我们已经感到中美关系的政治气氛在变冷。

首先,在台湾问题上,不顾我国的主权和以往签订的条件,出售武器给台湾。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严重损害中美关系。中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敦促美方认清售台武器的严重危害性,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的原则,撤销有关的售台武器计划,停止售台武器,但美国政府一直“置若罔闻”,但美国将继续根据《台湾关系法》协助台湾进行自我防御。”

其次,奥巴马会见达赖引发中国强烈抗议,使中美关系面临“进入冰冻期的危险。在会见达赖的问题上,作为总统,奥巴马很难不做上两届总统都已做过的事情,并且美国朝野不支持总统拒绝会见达赖,再加上中期选举临近,这些都是牵制奥巴马的因素,所以,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执意与达赖见面。

第三,中美贸易逆差与汇率争端是引起中美关系动荡的另外因素。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出口的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逆差额扩大。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另外,

美国一再要求人命币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求一步到位。

第四,美国国务院借谷歌事件指责中国限制言论自由。谷歌事件,本来只是一桩商业事件,结果美国将它演变为一桩政治事件、外交事件。谷歌公司停止对搜索服务进行过滤,并就黑客攻击影射和指责中国。引起了中国网友们的不满,并且是中美之间的关系紧张。

据新华网发表的《网友:低估美国战略企图十分危险》一问中,指出了美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并不是无意的、被迫、随机的。这些举措都是服从和服务于美国战略企图的,是美国战略策划指导下的产物,非但不是随机的,反而是经过缜密策划和深入思考的。美国出于其霸权利益的需要来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

(三)总结

中美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跌宕起伏,时有摩擦和波折,但时而平稳发展。用几个词能够很好的概括现在两国的关系:全面、丰富、深入、互恵、复杂、摩擦。积极发展两国关系,积极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分歧,立足于平等、互利、合作与协商的原则。从大的方向看,由于两国存在着许多的共同利益,使这艘巨轮一直在向前发展。

三、我国的外交状况

(一)当前外交的形势

21世纪的头十年里,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视中国崛起为本世纪最重大的全球性事件。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进一步上升。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08年奥运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动员力和民族凝聚力,09年阅兵向外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能力。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的外交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前几年,我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和参加了一系列重要峰会,像联合国系列峰会、金融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以及更为密集的核峰会、四国峰会、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等等,直接向世界阐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使世界了解中国的主张和诉求,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是中国的重要利益得到保护。“世博外交”、“亚运外交”成为新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外相互理解与信任,展示我国开放包容、热情友好的形象。

通过推进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安全、能源及多领域的合作还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政治上的互信。2010建成的中国——东盟经贸区将在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两岸之间的ECFA签署生效,建立中日韩东亚自由贸易区成为谈判议

题。在区域安全合作上,我国在哈萨克斯坦参加了上合组织举行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政治关系及在反恐和维持地区安全稳定上的密切合作。

金融危机后,我国不仅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重建和国际体系的调整,我们还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伊核、朝核问题会谈,支持周边国家政府稳定国内政局的努力,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但是,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迅速增大,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一方面,不少国家和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不适应感,“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不断出现。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一些维权活动,如中国渔政船在南中国海巡航、护渔、伸张主权,以及中国海军舰队在冲绳附近海域演习等,就引起周边国家的严重焦虑。美国朝野普遍认为,中国正变得“自大傲慢”,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举措,被美国视为与美争夺亚太主导权,对美国在亚太的利益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对中国关注和重视的增加,对我国的期待也大大上升。国际舆论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使我国面临履行大国义务的压力明显加大。

(二)外交新挑战

回顾过去,我国的外部环境似乎并不乐观,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摩擦。在朝鲜半岛、东海、南海等问题上,中国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总体和平的世界,因美国这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的存在,不时爆发局部战争,导致世界局势动荡和不稳定,战争带来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冲击,也增加我国外交的压力。而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9.11”事件后,世界政治军事的地缘结构迅速向东倾斜,亚太地区成为攸关世界和平与安全最为重要的地区和影响世界发展与繁荣最具决定意义的地区,是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新版块的战略重心。位于亚洲大陆东端和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无疑成为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大国进行地缘战略调整与磨合的重要对象。

二、在矛盾布局上,中国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并发的高危弧形地带

中国正位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并发的高危弧形地带,处于国际恐怖势力和民族宗教矛盾环形合围的中心。在这个高危弧形地带上,以恐怖势力猖獗为主导的各种矛盾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三、在安全态势上,中国面临的安全矛盾多元化和多层性

我们既面临着传统安全矛盾,又面临着非传统安全矛盾;既面临着以“台独”为代表的分裂势力的现实威胁,又面临着以“东突独”为代表的境外分裂势力的恐怖颠覆威胁;既存在着超级大国的霸权战略威胁,又存在着一些地区性大国扩充军备的挑战;既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又存在着领土边界纷争;既存在着陆地领土矛盾,又存在着海洋主权之争。中国面临的安全矛盾还相应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台湾当局不断强化军事实力,相应调整军事方针,妄图“决战境外”,“以武拒统”。与此同时,美国加大对台湾的渗透,在图谋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同时,正企图将台湾问题“军事化”,近两年加速发展美台实质性军事关系。

(三)总结

在对2011年中国外交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地区热点、局部冲突、领土争端、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危及地区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增加了国际安全威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尤其是美国高调介入东亚合作过程,要以“亚太常驻大国”的身份领导亚洲,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合作伙伴计划”来“对冲”中日主导东亚一体化机制,以遏制中国的发展与影响力。

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外交工作,具体来讲,就是要稳定发展与各大国关系,继续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深化周边友好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发出中国声的音。

参考文献:

[1]. 《人民论坛》 ( 2006-05-15 第十期 )[J]

[2]. 《形势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J]

[3]. 《时事报告》(2005-12-17.)[J]

[4]. 人民网《张志军谈中美关系:不让那些鼓吹敌意的声音占上风》

(2011-06-28)[J]

[5]. 新华网《驻美大使阐述中美焦点问题:要“双赢”减少误判》

(2011-10-24)[J]

[6].钟建和。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J]

[7].朱立群,王帆.东亚地区合作与中美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M]

[8].江瑞平教授《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