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身麻醉拔管呛咳的研究进展

全身麻醉拔管呛咳的研究进展

全身麻醉拔管呛咳的研究进展
全身麻醉拔管呛咳的研究进展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 1/ 47

麻醉方法的分类麻醉方法简单分类如下:1、全身麻醉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2、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3、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硬脊膜外腔阻滞(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骶麻)腰硬联合麻醉4、复合麻醉 5、基础麻醉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麻醉重点掌握基础麻醉的:概念适应症基本操作原则常用药物基础麻醉的目的主要在消除病人的精神创伤 3/ 47

基一、概念础麻醉麻醉前使病人神志消失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后者—则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最新资料推荐------------------------------------------------------ 基二、适应症础麻醉1、需要手术而又不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5/ 47

精确麻醉的研究进展

精确麻醉的研究进展 精确麻醉,是相对于传统经验麻醉而言,即通过对病人脑电信号进行监测、使用精确给药技术等,术中保持病人处于适宜的镇静深度、合适的肌肉松弛状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及良好的镇痛,从而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提高麻醉质量及病人舒适度,最终降低麻醉相关死亡率。本文将就精确麻醉的必要性、要点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精确麻醉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麻醉相关死亡率介于1/1 万~1/5 万之间,而部分国外先进国家麻醉相关死亡率已降低到 1/20 万以下。传统麻醉中,麻醉医师往往术中通过血压、心率判断麻醉的深浅,而受手术刺激等因素影响,病人的血压、心率并不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且麻醉药物的个体差异性较为明显,即使是同样体重的病人,他们对同一麻醉药物同等剂量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根据临床经验调节麻醉深度,极易导致麻醉过深或麻醉过浅的发生。麻醉过浅,病人术中可能会出现术中知晓,术后甚至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麻醉过深,则可能对病人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永久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有报道称,在实施精确麻醉后,麻醉相关死亡率可以降低将近50%,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精确麻醉的实施,将促进临床麻醉从安全性向舒适化转型,从模糊麻醉向数字麻醉,从心电监测向脑电监测,从简单麻醉向简洁麻醉发展。 二、精确麻醉的要点 精确麻醉的实施,包括镇静深度的监测、精确的给药技术、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多模式镇痛、可视化 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1.镇静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和Narcotrend 指数是目前得到美国FDA 批准应用于临床进行镇静深度评估的脑电监测 技术。 1.1 脑电双频指数(BIS) Barnett等于1971年提出了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分析方法。在功率谱分析的基础上复 合脑电相关函数谱分析技术,既测定脑电图的线性(包括频率和功率)部分,又分析其非线性部分(包括位相和谐波),提高了EEG分析的完整性。1996年,BIS作为监测药物镇静及催眠作用的技术得到美国FDA批准。 研究表明,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OAA/S评分与BIS值及血中催眠药浓度有高度相关性。通过监测病人BIS 值的变化,可以防止过度镇静。镇静药物使用的减少还可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一般认为BIS值为85~100 为正常清醒状态,60~85为镇静状态,40~60为临床麻醉状态,低于40可能呈现爆发抑制。 Ibraheim 等[2]研究发现,与未用BIS组比较,使用BIS指导七氟烷麻醉可降低药物用量,缩短苏醒时间。澳大利亚Myles等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对象为术中知晓高危病人(剖宫产手术、高危心脏手术、创伤手术或硬质气管镜检查),通过手术后评估病人术中知晓,与对照组(n =1 238,l1例知晓) 相比,BIS指导麻醉可使术中知晓的危险下降82%(n =1 227,2例知晓)[3]。Lindholm 等[4]认为BIS<45是 术后1年、2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度分别是1.13(1.01~1.27)和1.18(1.08~1.29)。采用BIS 监 测麻醉深度和避免BIS值持续5 min以上低于40,有助于提高病人术后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5]。 1.2 Narcotrend指数 麻醉意识深度监测仪Narcotrend(MonitorTechnik,Bad Bramstedt,Germany)是由德国Hannover医科 大学一个研究组开发的新型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Narcotrend(NT)能将原始脑电图进行自动分析分级(Narcotrend Stage,NTS),应用Kugler多参数统计分析方法[6],将EEG分为从字母A(清醒)到F(伴 1

吸入麻醉药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吸入麻醉药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严重外伤、重大手术创伤、休克、感染、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是围术期常见的现象,往往导致的局部及全身严重的 炎症细胞因子反应,被认为是围术期脏器功能损害的重要机制,往往 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围术期过激炎症反应的调控一直是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麻醉学科研究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众多的在体及离体研究显示以异氟醚为代表的吸入麻醉药可明显减轻心、脑、肺、肝、肾等脏器的损伤,保护脏器功能,其机制较复杂,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吸入麻醉药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被认为是发挥其脏器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现将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炎症转录因子NF K B的激活及炎症因子TNF a、IL-1 B等的释放被认为是炎症级联反应的早期始动环节,预防和调节过激的炎症反应,可保护脏器功能、改善预后,这一观点早已达成共识。近年的研究显示吸入麻醉药可抑制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见表一),抑制炎

症转录因子NF K B的激活、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 达,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提示吸入麻醉药的应用可明显减轻脏器损伤,保护围术期的脏器功能。 Thomas等的研究(1)发现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吸入麻醉药可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抑制炎症转录因子NF K B的结合活性,减少炎症因子TNF a、ICAM-1、髓过氧化酶(myeloperoxidase,MPO)等的产生等有关。Plachinta 等的研究⑵ 发现给予大鼠1.4%异氟醚吸入30分钟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内毒素对大鼠的毒性作用,降低血浆炎症因子TNF a的水平,改善内毒素导致的低血压和酸中毒,减轻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Helmy等的研究(3)发现异氟醚同氟烷相比可抑制小手术病人血浆IL-1 B的升高。Girand等(4)采用大鼠H型肺泡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加IL-1 B刺激的模型,发现异氟醚、安氟醚处理可以抑制大鼠H型肺泡上皮细胞炎性因子IL-6、MIP-2、MCP-1等的释放。De klaver等(5,6)将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人脐血管内皮细胞(HUVEC)和牛的内皮在体外培养,并细胞培养液中加TNF a、IL-1 B等细胞因子,可造成细胞的死亡,该研究采用这一模型发现在培养液中加入TNF a、IL-1 B等细胞 因子前先给予异氟醚预处理可以明显减少TNF a、IL-1 B等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死亡。Christian 等⑺ 采用豚鼠离体心灌注模型 (Langendorff系统)发现异氟醚、七氟醚预处理可明显减轻中性粒细胞

新型麻醉药_异丙酚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Slee p Res,1996,5(1)B61 7Kenneway DJ,Gable FC,Stamp GE.Factors i 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latonin rhythmici ty in humans.J Clin Endocrinol M e tab,1996,81(5)B1525 8Fiorina P,Latthuada G,Ponari O,et al.Impaired nocturnal mela-tonin secre tion and changes of i mmunological s tatus i n ischemic stroke https://www.doczj.com/doc/883155142.html,ncet,1996,347(5)B692 9Ekman AC,Leppaluoto J,Huttrnen P,et al.Ethanol inhi bits melatonin secret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 i n a dose-dependent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cross-over study.J Clin Endocrinol M e tab,1993,7(6)B780 10Cajochen C,Krauchi K,Von Arx MA,et al.Dayti me melatonin admi nistrati on enhances sleepiness and theta/alpha activity in waking EEG.Neurosci Lett,1996,207(2)B209 11Wurtman RJ,Zhdanova IV.Improvement of sleep quali ty by https://www.doczj.com/doc/883155142.html,ncet,1995,346(12)B1491 12Mac Falane JG,Cleghorn J M,Brown GM,e t al.The effects of ex- ogenous melatoni n on the total sleep ti me and dayti me alertness of chronic ins omnics.Biol Psychiatry,1991,30(3)B371 13Lockley S,Tabandeh H,Skene D,e t al.Day-time naps and melatonin in blind people.L anc et,1995,346(12)B1491 14Hai mov I,Lavie P,Lauden M,et al.Melatonin replacement ther-atpy of elderly ins omniacs.Slee p,1995,18(4)B598 15Huether G.Melatonin as an antiaging drug:facts and fantacy. Gerontolo gy,1996,42(1)B87 16Garfinkel D,Lauden M,Nof D,et al.Improvement of s leep qual-i ty i n elderly people by controlled-release https://www.doczj.com/doc/883155142.html,ncet, 1995,346(4)B541 17Zhdanova IV,Wurtman RJ,Lynch HJ,et al.Sleep-inducing ef-fects of low dos es of melatoni n i ngested in the eveni ng.Clin Pharmacol The rapy,1995,57(4)B552 (收稿:1997)12)01修回:1998)06)15) 新型麻醉药)))异丙酚及其 制剂的研究进展 李桂玲苏德森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沈阳110015) 摘要综述了新型全身麻醉药)))异丙酚及其制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异丙酚的理化性质、制剂进展、分析方法、药动学、药效学及临床使用情况,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异丙酚;静注麻醉剂;得普利麻乳;药动学;药效学;作用机制 RECENT PROGRESS OF PROPOFOL AND I TS FORMULATIONS Li Guiling,Su Desen (Department o f Pharmacy,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15) ABSTRAC T The properties,mechanism of action,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 mics,for-mulations and clinical uses of propofol,a ne w anaesthe tic,were revie wed. KEY W ORDS Propofol;Intravenous anaesthetic agent;Diprivan;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 mics;Mechanism 异丙酚,即2,6-二异丙基苯酚,是一种新型的全身静注麻醉药。它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完全,不良反应少,不留后遗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麻醉诱导、维持及辅助硬膜外麻醉),剂量易于掌握等优良特性。因此,自1977年发现其麻醉活性以来,在制剂方面开展很多研究,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目前国内外应用的剂型为脂肪乳剂,即得普利麻乳剂(Diprivan),由英国捷利康公司生产。对该制剂,国内外有较多关于药动学、药效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和文献综述,但尚未见到关于异丙酚的较为全面的综述文 ) 434 )

颈动脉输注麻醉药物研究进展

颈动脉输注麻醉药物研究进展 目前, 全身麻醉给药方式主要通过静脉输注、肌肉注射、气管内吸入、口服给药等途径。 静脉途径给药因具有诱导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病人舒适、无污染以及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成为目 前一种主要的麻醉方式。而临床静脉麻醉中需要达到有效的麻醉深度时,有时会因用药量较大而导致循环功能明显抑制,这对年老危重、心血管功能不全及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的病人尤为不利。近年研究发现: 通过颈内动脉给药,可治疗脑部疾病或研究脑部神经功能,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脑血管,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 具有用药量少、效果确切、全身副作用较小等特点[1~4]。全身麻醉药物都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如果通过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给药使药物直接到达靶器官——脑,产生麻醉作用,是否优于普通静脉麻醉呢? 其安全性是否可靠呢?其药代-药效动力学与静脉给药是否一致呢?因此,本文就动脉给药的相关知识进行综述,探讨动脉给药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可能性。 1 颈动脉给药技术上的发展和药物特点 许多技术上的突破促成了颈动脉给药途径的发展。主要包括:①导管的发展:大导管及气囊型咬合导管 的发展,使靶向给药能准确定位于脑部某一区域; 血流定向型导管的发展,其材质更不易形成血栓; ②剂量分级算法的使用,将药物剂量的计算建立在所灌注组织质量的基础上,这样能尽量减少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通过人颈内动脉注射的药物必须满足以下两点:一是其对动脉管壁和中枢神经系统不产生任何损害,二 是它应当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现在临床所用全身麻醉药物均易通过血脑屏障,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也未发现对血管壁和中枢神经系统不产生任何损害,因此,理论上全身麻醉药物适合颈动脉给药。 2 颈动脉给药麻醉进展 1945 年,Wada 在Igaku to Seibutsugaki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确定人脑语言优势半球的一种全新方法:经颈内动脉注射异戊巴比妥钠的初步探讨”一文,揭开了颈动脉给用麻醉药物的序幕【5】。该法通过单侧或双侧交替颈内动脉注射麻醉性药物,根据给药后患者的语言和记忆变化情况,判断癫痫病患者大脑语言和记忆优势半球的部位,以此指导手术,确保手术后该患者不会发生明显的记忆和语言障碍。并成为判断癫痫病患者大脑语言和记忆优势半球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6~10】。用于瓦达试验的麻醉药包括异戊巴比妥、甲己炔巴比妥、依托咪酯、异丙酚等。 Mei Wang 动物颈动脉麻醉实验结果表明:①颈内动脉注射异丙酚在诱导和维持脑电静息状态更快, 较静脉用药剂量更少。②颈内动脉注射异丙酚能够充分产生脑电静息状态,而没有引起MAP 的降低。③颈内动脉注射异丙酚维持脑电静息状态,并没有降低CBF。④与静脉给药相比,颈内动脉给药,苏醒更快。⑤颈内动脉给药,诱导剂量为静脉给药计量的1/10,维持剂量为静脉给药计量的1/5【11】。Reichenthal 在老鼠实验表明:在维持相同的脑电静息状态下,颈内动脉给药剂量是静脉该药剂量的1/10【12】。 盖成林等颈总动脉输注异丙酚维持全身麻醉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两组患者达到相同麻醉深度时,异丙 酚的用量相差显著,颈总动脉给药组异丙酚的用量是静脉给药组的1/3~1/2,术终呼吸意识恢复较快,术后患者穿刺局部和精神神,经功能状态以及电话随访,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13】。 Wada 实验是颈动脉注射全身麻醉药物,最大的优点就是区分开了大脑两侧半球,轻度麻醉一侧大脑 功能区,来判断大脑语言和记忆优势半球的部位,以此指导手术,因此所需小剂量的麻醉药物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维持全麻时,颈动脉给药与静脉相比,其显著优势为:明显减少了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因此血流动力学更加的稳定;停药后苏醒快。至于,对其他药物如氯胺酮、阿片等药物的研究未见报道。特别是阿片类药物,颈动脉给药能否达到全身用药的效果更是有待于研究。 3 颈动脉给用麻醉药物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已有证据显示注射异丙酚不会损伤血管【14~16】。Acharya 等[17]综述了自1941 年至1997 年间共计106 篇 1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的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递的药品,简称“局麻药”。在保持一是清醒的情况下,可逆的引起局部组织痛觉消失。一般的,局麻药的作用局限于给药部位并随药物从给药部位扩散而迅速消失。 局麻药的应用方法 1. 表面麻醉(topical anaesthesia) 2. 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3. 传导麻醉(阻滞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block anaesthesia) 4. 蛛网膜下腔麻醉(脊麻,腰麻,subarachnoid anaesthesia,spinal anaesthesia) 5. 硬脊局麻作用 局麻药的作用与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的直径大小及神经组织的解剖特点有关。一般规律是神经纤维末梢、神经节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部位对局麻药最为敏感,细神经纤维比粗神经纤维更易被阻断。对无髓鞘的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在低浓度时可显效。对有髓鞘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则需高浓度才能产生作用。对混合神经产生作用时,首先消失的是持续性钝痛(如压痛),其次是短暂性锐痛,继之依次为冷觉、温觉、触觉、压觉消失,最后发生运动麻痹,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首先阻断自主神经,继而按上述顺序产生麻醉作用。神经冲动传导的恢复则按相反的顺序进行。编辑本段作用机制 目前公认的是局麻药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voltage-gated Na+ channels),使传导阻滞,产生局麻作用。局麻药的作用具有频率和电压依赖性。膜常用局麻药 1.普鲁卡因(procaine)是常用的局麻药之一。对粘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常局部注射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普鲁卡因在血浆中能被酯酶水解,转变为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能对抗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故应避免与磺胺类药物同时应用。普鲁卡因也可用于损伤部位的局部封闭。有时可引起过敏反应,故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但皮试阴性者仍可发生过敏反应。对本药过敏者可用利氯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代替。 氯普鲁卡因 (chloroprocaine) 采用化学修饰方法将普鲁卡因分子中对氨基苯甲酸的2位上用氯原子取代形成氯普鲁卡因,形成新一代局麻药,是酯类短效局麻药,有较强的抗光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可持续给药

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研究进展

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研究进展 随着老年人口在社会人口的占比增加,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就医治疗过程中有可能需要麻醉,考虑到老年患者手术风险比较大,因此在对麻醉方式的选择及麻醉药物使用方面必须要综合考虑。基于此,该研究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开展相关研究,结合相关结果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进行探讨。 标签: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麻醉药物;研究进展;手术治疗 [Abstract] With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the society the proportion increasing of population,our country graduall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Elderly patients may need anesthesia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treatment,considering the surgery in the elderly at risk is bigger,so the choice of anesthesia and the anesthetic used aspect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firs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esthesia way over a period of time to carry out the relevan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result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esthesia and the anesthetic.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Anesthesia;Narcotic drugs;Research progress;The surgical treatment 我国逐渐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占比有所增长,老年患者手术治疗人群也有增长的趋势。老年患者正处于身体器官损坏及功能衰退期,在接受手术治疗时必须要加以充分考虑,对老年患者的组织、器官等有可能产生的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做到心中有数,以在获取最佳麻醉效果的同时降低老年患者的麻醉风险。所以,但凡涉及到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必须要对其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的选择加以慎重考虑,尽可能减少麻醉对老年患者产生的伤害。该研究对有关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进行研究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该院收治需要进行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共180例,其中男性98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2岁,体重分布54~79 kg,平均体重67 kg;女性患者共82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4岁,体重48~66 kg,平均体重58 kg。其中,共17例肛肠科手术,59例普外科手术,15例神经外科手术,89例骨科手术。全部老年患者没有精神或者神经系统等病史,而且从未服用过相关药物。根据ASA对于患者的分级类别,Ⅰ~Ⅱ级有40,Ⅲ级有88例,Ⅳ级有52例。 1.2 方法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 . -考试资料-

-- 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药物。一般来说,局麻药液的浓度决定阻滞的性质和围。但是局麻药除了局部麻醉作用外,还会产生一定的吸收作用。目前的局部麻醉需小剂量频繁给药以维持有效治疗浓度。剂量较大时,有效治疗浓度的维持时间长,但最大血药浓度Cmax超出治疗窗,导致副反应。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并达到一定浓度,产生毒性反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志错乱,肌肉震颤等。而剂量过小则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另外局麻药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外周血管的作用,使药物经血管吸收加速,作用时间缩短。近年来,针对局麻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临床治疗需要缓释的长效局部麻醉制剂来缓患者术中、术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采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用药物暂时阻断局部的痛觉传导,使之达到无痛状态。局部麻醉的特点是: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术者可以独立操作,术前不需要特殊准备,术后不需要特殊护理,病员保持清醒安全性大,但是局部麻醉不适用于不合作的患者,以及局部有炎性反应的部位。局部麻醉的方法主要有冷冻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以及阻滞麻醉。局部麻醉药用现代制剂技术设计了各种缓释给药系统,来延缓药物在体的释放和吸收,旨在延长局麻药效,减少体循环吸收,减轻不良反应,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无痛研究发展 - . -考试资料-

-- 目录 摘要..............................................................................................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常用局麻药 (1) 1.1 普鲁卡因 (1) 1.2 地卡因 (1) 1.3 利多卡因 (1) 1.4 布比卡因 (1) 1.5 高乌甲素 (1) 2. 新剂型的研究 (3) 2.1 局麻药微球 (3) 2.2 局麻药脂质体 (3) 2.3 局麻药乳剂 (3) 2.4 其他剂型 (4) 2.4.1 局麻药水凝胶 (4) 2.4.2 局麻药微型胶囊 (4) 3 .不良反应的研究 (5) 3.1 神经毒性 (5) 3.2 心脏毒性 (5) 4.参考文献 (6) - . -考试资料-

麻醉学研究生开题报告

大连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号: 姓名: 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羟考酮的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论文题目:羟考酮对小鼠全脑缺 血再灌注损伤干预效果的影响 院(系):麻醉学系 入学时间:2007年9月5日 开题时间:2008年11月5日 二○〇八年十一月五日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 姓名导师姓名第一次开题专业麻醉学所属院(系)麻醉学系类别□博士√□硕士□硕博连读 论文选题题目名称不同时间甘露醇脱水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干预效果的影响 性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 类别(√) 国家项目()合作项目()省(部)项目() 自选项目(√)其它项目: 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及职务签字 组长 评 审 组 成 员 总成绩票同意票不同意综合分均分: 评 审 意 见 (含:选题意义;实验条件;技术方案可行性;研究计划合理性等) 评审组长签字:年月日注:一半以上不同意或评价综合分低于C+(70分)者,必须重新开题

一、立论依据 (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并附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一)研究意义 临床麻醉中各种原因引起围术期的心肺功能受损,如心跳骤停、急性呼吸道梗阻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麻醉期间意外发生率为5.2~44.3/万,猝死率为2.8~7.0/万[1]。急救过程中,脑复苏环节是保证远期复苏效果的关键。现阶段大多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干预措施的研究集中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前的预处理,报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作用的涉及地氟烷[2]、异氟烷[3]、异丙酚[4]、氯胺酮[5]等等众多临床常用药物。 由于临床意外难以预见,及在脑缺血再灌注后死亡细胞和凋亡细胞的不可逆性,预处理的思路常常无助于临床意外中对脑损伤的治疗。我们认为改善缺血再灌注后脑的功能,应该积极关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变性神经元,建立稳定,可靠,适用于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变性神经元救治实验的动物模型具有探索价值。 羟考酮主要作用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是平滑肌,其药理作用主要是镇痛,其他还包括镇咳、缩瞳、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胃肠蠕动降低等。研究认为羟考酮的镇痛作用可能与μ、κ受体有关,尽管其精确作用机制现在还不明确,但现已确定羟考酮产生呼吸抑制是通过直接作于脑干呼吸中心,其镇咳是通过直接作用于髓鞘咳嗽中心而起作用。羟考酮精神依赖性的形成与纹状体多巴胺释放量增加有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吸入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吸入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吸入麻醉药物研究 吸入麻醉药物的血/气分配系数和组织/气分配系数决定了药物诱导和苏醒时间长短。如吸入麻醉药具有较高的溶解度,那么诱导期间停留在血液里的药物就会增加,而脑内相应减少,所以诱导需要较长时间。七氟烷和地氟烷溶解度低,血气分配系数小,所以诱导和苏醒迅速。血/气分配系数也会受外界因素影响。体温降低时数值增加:而血液稀释后溶解度降低,系数减小。吸入麻醉药物诱导时肺泡浓度与吸入浓度比值(FA/FI)随着药物溶解度降低而增加,氧化亚氮的FA/FI比值最高,其次为地氟烷,氟烷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因而FA/FI 比值最低。 吸入麻醉诱导时,快速增加吸入浓度容易产生药物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呛咳、屏气、喉痉挛和流涎等,尤其是没有使用术前药物的患者,其中义以地氟烷为显著。儿童发生呼吸道刺激反应的机牢高于成人两倍,这容易导致儿童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缺氧,因此地氟烷不适合儿童麻醉诱导。如果诱导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则能够降低地氟烷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氟烷和七氟烷因为没有气道刺激反应,

因而适合于儿童麻醉诱导,七氟醚的诱导快,对于循环的下扰较小,苏醒快,并且没有肝脏毒性顾虑,因此在儿童麻醉诱导时多被采用。但是也有研究认为氟烷能够提供比七氟烷更好的插管条件,这是由于 高脂溶性的氟烷在肺泡内的浓度比较稳定。 吸入麻醉药物通过血流分布全身,根据血液灌注程度不同,麻醉药物分布也存在时相差异。药物与血流丰富组织(脑、心脏、肝脏、肾脏等)达到平衡的时间仅为10分钟,肌肉和皮肤组织需要4小时才能达到平衡,而脂肪组织需要30小时才能达到半量饱和。肥胖患者脂肪组织中血流相对高灌注区域,如心脏周围、肾脏周围、肠系膜和网膜脂肪等较多,它们能够储存大量高脂溶性吸入麻醉药,在麻醉苏醒期,这些部位的药物重新回到血液,从而延长苏醒时间,因此需要格外注意。对于肥胖患者使用低溶解度的吸入麻醉药物,不会影响这 些患者的苏醒时间。地氟烷和七氟烷脂溶性低,并且具有较高的MAC-Awak 值,其苏醒速度甚至快于异丙酚麻醉。 吸入麻醉药物大部分以原形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部分在体内经过代谢排泄,也有极少的一部;分通过皮肤和内脏器官,手术创面排出体外。吸入麻醉药物的排出速率主要与其血液溶解度有关,低脂溶性的新型麻醉药物如七氟烷和地氟烷具有苏醒迅速的特点。 衡量吸入麻醉药物的临床麻醉效能时,通常采用MAC和MAC-Awak两个指标。MAC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50%的动物对于超强疼痛或伤害刺激不产生体动反应的最低肺泡吸入麻醉药物浓度,它是药理学中ED50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MAC-Awak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50%的受试者不能对命令产

烧伤手术中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烧伤手术中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烧伤手术离不开麻醉药物的使用,在临床运用上,麻醉医生要熟悉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以便随时应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运用烧伤手术中的麻醉药物主要有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丙泊酚注射液,氯胺酮,七氟醚四种。本文研究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阐述这五种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旨在为临床麻醉医生了解烧伤手术中麻醉药物提供参考。 标签:烧伤;麻醉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代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的规律,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烧伤的治疗离不开麻醉药物的使用,选择正确的麻醉药物可以带来良好的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就此简单介绍了几种烧伤手术中麻醉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为今后麻醉药物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1 麻醉药物运用烧伤术中的发展 麻醉药物是指一种能够暂时的、可逆的让生物体丧失知觉的药品。人类使用麻醉药物已有半世纪之久,在外科手术中有其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对烧伤手术,我国著名的麻醉先驱尚德延先生,在我国烧伤麻醉中有独特的想法。麻醉药物的发展经历了许多的变革,渐渐成为了医院不可缺少的药品,临床麻在烧伤术中的运用不断扩大、深化,广大的麻醉工作者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抓住研究方向,以严峻的科学态度,埋头苦干。同时,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得麻醉药物在临床上运用更为便利,为我国临床麻醉事业作出贡献,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和参数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免疫法、同位素法、微生物法。分光光度法是早期的分析方法,其灵敏度较低,对患者体内许多内源性物质难以区分。色谱法是目前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之一,其操作简便,灵敏度较分光光度法有所提高,免疫法、同位素法、微生物法操作要求较为严格,在临床上使用不是很普及。 血样浓度、达峰时间、相对生物利用率、表观分布容积、一(二)室模型、半衰期、清除率是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这些参数反应了人体对药物的作用过程,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药物的选择提高指导性的参考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3 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3.1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成员的两种药物,芬太尼的效价是吗啡的十倍,而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的药效比较是1:1.2。

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_宋卫华

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宋卫华 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药剂科,河南宁陵 476700 [摘 要] 静脉全身麻醉药物主要有:巴比妥类药物,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是硫喷妥钠、非巴比妥类药物,其的麻醉药种类非常之多,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有:氯胺酮;丙泊酚;依托咪酯;C-羟丁酸钠。由于硫喷妥钠对人体的呼吸循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其在镇痛上比较差,另外其患者的苏醒时间延长。本文就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概述,目的是为了在临床上能够更好且合理的选择恰当的麻醉药物。 [关键词] 静脉;全身麻醉药物 [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05(c)-0186-02 为了使得临床上能够恰当而合理的使用麻醉药物,本文2012年11月—2013年3月期间,对氯胺酮;丙泊酚;依托咪酯;γ-羟丁酸钠一直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以下详细的综述介绍。 1 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介绍 1.1 氯胺酮的简介 其从1970年开始在临床上使用,目前仍还在临床上使用,且是唯一的苯环己哌啶类药物。然而其与其他的静脉麻醉药物有着区别,具有非常好的镇痛效果[1]。现在对该药物的研究情况做以下介绍: 1.1.1 镇痛作用 在患者进行手术切皮之前,对患者的静脉注射氯胺酮0.15mg/kg[2]。然而对于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来说,具有超前的镇痛效果[3]。并且其没有明显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4]。在小儿患者方面:在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时,给患者进行静脉注射0.2mg/kg的氯胺酮,可以减少因注射罗库溴铵而导致的疼痛逃避反应。但是,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对于吗啡耐受患者来说,具有非常好的镇痛效果。给患者使用氯胺酮,对切口周围的痛觉过敏和感觉中枢对外周的伤害刺激反应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降低了患者的苏醒时间,同时使得患者对药物的需求减少[5]。 1.1.2 对精神和情绪的影响 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对于进行外科整形手术的患者,使得患者减少手术以后的疼痛,另外其还具有抗抑郁的效果。对于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其还能够使得患者产生兴奋的情绪,然而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具有抗焦虑的作用。因而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对患者手术以后的心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6]。让患者能够保持心情舒畅和头脑清楚。给患者使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对患者的语言恢复以及言语的流畅和思维有一定的损害[7]。但是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能够让患者产生思维思维奔逸和脑电流描记的活跃,同时还可以增加患者丘脑感觉传出、觉醒。所以,患者在进行完手术以后的注意力和定向力以及回忆能力都不会受到改变,并且还能够提前恢复。 1.2 丙泊酚的简介 丙泊酚则是一种新型的静脉麻醉药物,具有快效和短效的优点[8]。患者的苏醒时间快且完全,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注射之后,患者体内不会产生蓄积的情况。这个优点,其他麻醉药物不具有。目前,在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中普遍的使用。另外在手术以后和ICU病房以及麻醉中的手术中的镇静使用[9]。1.2.1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有保护作用 经过研究表明,丙泊酚对患者的脑组织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以及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0]。然而丙泊酚的抗氧化机制和其的分子结构有一定的关系[11]。因为丙泊酚对脂质氧化的夺氢过程有很大的干扰作用。其最终形成的酚基和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能够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且没有活性的产物。对脂质的过氧化的链式反应起到了中断效果[12]。丙泊酚具有非常好的脂溶性。这样可以使得其能够更加容易积聚在细胞的脂质双层膜上,进而使得细胞的抗氧损伤能力得到了提高。 1.2.2 镇痛作用 丙泊酚是一种超短效的静脉全身麻醉药物[13]。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非常多。但是,对患者使用丙泊酚,对目前伤害性刺激所导致的疼痛,目前是否有很好的镇痛作用,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经过研究表明,对患者使用亚睡眠剂量和睡眠剂量的丙泊酚,具有非常好的镇痛效果。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丙泊酚不仅没有起到镇痛的效果,其还对患者引起痛敏反应。 1.3 依托咪酯的简介 自从1964年合成依托咪酯以后,在1972年进入到临床使用[14]。这种药物主要是咪唑类衍生物[15]。它主要是一种催眠性的静脉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呼吸循环有轻微的影响,对患者的诱导和苏醒非常的快,在临床上使用的非常多。然而在临床上对患者使用依托咪酯,其对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所以,临床上对其的使用开始呈减少的趋势。 1.4 C-羟丁酸钠 C-羟丁酸钠主要是饱和脂肪酸的钠盐。其的分子结构非常简单。C-羟丁酸钠主要是C-氨丁酸钠的中间代谢物;它的中枢抑制效果非常的强。对患者使用此药物之后,其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作用,在1960年被推荐为静脉麻醉药物,之后在意大利和法国开始使用。之前在中国使用的也非常多。但是患者在使用之后,患者的睡眠时间非常的长,可控性非常差。因此,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非常少,还有可能被其他的静脉麻醉药物取代。 2 小结 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过的静脉麻醉药物非常之多,但是仍在临床上使用、且广泛使用的非常少。对于临床上理想的静脉麻醉药物应该在化学性质和物理上不与水相溶,溶液非常的稳定,能够进行长期 (下转第188页)

局部麻醉药物效能的影响因素

局部麻醉药物效能的影响因素 局部麻醉药的脂溶性与它的固有效能有关。增加脂溶性可以使局部麻醉药更容易渗透过神经细胞膜(因为神经细胞膜本身90%都是脂质)。这是局部麻醉药效增加在生物学方面的反映。高脂溶性的局部麻醉药比低脂溶性的局部麻醉药在低浓度(低浓度溶液或小容量)时更能产生有效的传导阻滞。 局部麻醉药与蛋白的结合程度决定麻醉作用时问。当局部麻醉药渗透过神经鞘后,在盐基和阳离子形式之间重新建立平衡。现在,在钠通道上,RNH+与受体结合。蛋白约占神经细胞膜的10%,与蛋白结合力大的局部麻醉药(如依替卡因、罗哌卡凶和布比卡因)比结合力小的局部麻醉药(如普鲁卡因)更牢固的与蛋白受体结合。在临床上产生更持久的阻滞时间。 血管活性影响麻醉药的效能和持续时间、注射局部麻醉药(如普鲁卡因)后会引起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流灌注。注射的局部麻醉药会更快地被吸收进入心血管系统并被运离注射部位和神经,进而缩短麻醉作用时间并降低麻醉效能。表1-7总结了不同因素对局部麻醉药作用的影响. 表1-7 影响局部麻醉药作用的因素 因素影响描述 pKa 起效低pKa=起效快,更多的RN分子扩散穿过神经鞘,起效时间缩短 脂溶性麻醉效能增加脂溶性=增加麻醉效能(如普鲁卡因=1,依替卡因=140)依替卡因在浓度下产生传到阻滞作用,而普鲁卡因甚至在高浓度下也很难 蛋白结合力持续时间增加蛋白结合力使麻醉药的阳离子(RNH+)与受体结合更紧,因此作用时间增长 非神经组织的扩张性起效增加扩散性=降低起效时间 血管扩张活性麻醉效能和持续时间血管活性增加=局部血管血流量增加=局部麻醉药分子从注射不位快速移走,降低局部麻醉药物的效能并减少持续时间

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摘要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药物。一般来说,局麻药液的浓度决定阻滞的性质和范围。但是局麻药除了局部麻醉作用外,还会产生一定的吸收作用。目前的局部麻醉需小剂量频繁给药以维持有效治疗浓度。剂量较大时,有效治疗浓度的维持时间长,但最大血药浓度Cmax超出治疗窗,导致副反应。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并达到一定浓度,产生毒性反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志错乱,肌肉震颤等。而剂量过小则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另外局麻药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外周血管的作用,使药物经血管吸收加速,作用时间缩短。近年来,针对局麻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临床治疗需要缓释的长效局部麻醉制剂来缓患者术中、术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采用现代制剂技术设计了各种缓释给药系统,来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吸收,旨在延长局麻药效,减少体循环吸收,减轻不良反应,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无痛研究发展 -I-

Abstract In drug called is familiar to everyone,with health care,medical treatment,diagnosis of A local anesthetic is a kind of can in topical reversible to blocking sensory nerve impulse generation and conduction of drug. Generally, the concentration of local anesthetic solution decide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block. But local anesthetics 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anaesthesia effect, will produce certain absorption. Current topical anesthesia for small dose frequently administered to maintain the effective therapeutic concentration. Dose is large, effective therapeutic concentration to maintain a long time, but the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Cmax beyond therapeutic window, resulting in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local anesthetic absorption into the blood and reached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toxicity,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or the mental disorder, muscle tremors. And dosage is too small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 Also local anesthetics have of varying degrees of expansion of peripheral vascular, the drug by vascular absorption speed, shorten the time.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local anesthetic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need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long-acting local anesthetized preparations to relieve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pain caused by cancer, and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 The modern preparation technology design a variety of sustain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to delay the drug in vivo release and absorption, seeks to extend the anesthetic efficacy and reduce systemic absorption, reduce adverse rea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index. Key words: local anesthetics, painles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