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272.51 KB
- 文档页数:2
试析当前我国的省管县体制改革作者:马晓莉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6期【摘要】以省管县为取向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的演进,是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为了更好的实现政府职能有限性和有效性目标的良好手段。
在当今市管县体制发挥的作用边际递减的背景下设立省管县体制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意相应的问题。
【关键词】行政区划;市管县;省管县所谓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力的空间或者地域的分割和配置。
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行政区域,即行政区的范围;(2)行政单位,即国家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域设置的政府机构;(3)行政建制,即行政区域的类型和名称。
行政区划体制的某些特征既有稳定性也有可变性。
国家领导集团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和社会情况来调整行政区划体制,以便更好地对不同地区实现更好的统治与管理。
一、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市管县”体制,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
它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依据行政权力关系,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的共同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整体。
我国的行政层级在市管县体制之前由四级组成,即:中央,省,县,乡;而“市管县”后,行政层级就变成了:中央,省,市,县,乡。
实行市管县后,硬是把市这个级别放在了县的上头,直接增大了行政管理的层级问题。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市管县”体制的作用越来越局限,改革目标也逐渐偏离。
第一是造成了一些不符合本地实际的问题,如:小马带动大车的问题。
对一些省会城市和中等发达城市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带动县级和乡级的发展,可是对于那些连自身发展都不太乐观的城市(GDP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或者是刚刚从县升为市的),谈何带领别人发展;第二是关于行政规划的层级问题,前文中已经提到:之前的行政层级只有四级,即:中央,省,县,乡。
但是实行市管县体制明显比之前多了一个层级,这不仅会造成信息沟通受到阻碍,而且同时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我认为这是得不偿失的。
对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及建议论文对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及建议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探讨,对其相关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改革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可供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一、背景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发展县域经济,开始推行县级财政省级直管制,来充分提高财政工作的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及时到位。
就山东而言,自2009年起我省开始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试点改革,将包括商河、莱阳、高青、安丘、惠民在内的20个县或县级市纳入本次改革试点的范围内,并已开始逐步实施。
相对于传统的市管县,省管县是指省级财政跨过市一级财政,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直接面对县级财政开展相关业务的一种财政管理形态。
这种财政管理形态可以充分解决以往市一级对县级干涉过多,对其省级拨付资金进行部分截留,县级对其自身经济发展没有发言权的弊端。
除此之外,还可节约大量的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有效的解决了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
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优势1.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后,由于市一级中间环节的取消,省级财政可以直接结算至县,实现了市级与县级财政主体地位的平等化,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市一级对省级财政资金的截留,而通过省级与县级的直接交流和对话,可充分增强省级对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有效避免了由于存在中间环节所导致的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以山东为例,由于第一批所试点的20个县(县级市)大都属于经济不发达的县域,有些甚至为贫困县,本次试点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即为财政资金的拨付。
2.有利于“三农”事业的发展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在财政方面对公共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其目的就是从体制上解决县级财政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其可以集中财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及各种社会事业,提高乡镇居民、农民的人均收入。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省直管县”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
随着2010年的走近,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改革开始提速,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目前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强县扩权”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有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加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共有22个地区实行了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试点县财政困难的现状。
“省直管县”后,省级对试点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仅是“直达”。
也就是说,新体制下试点县收到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在总量上是不变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的状况。
(二)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省直管县”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
但目前来说,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不够。
(三)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
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也是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基础。
据调查,我国不少地方实行省管县体制后,政府间财政关系有所调整,但行政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改变,因而出现了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的状况。
浅析“省管县”改革的发展“省管县”改革是指将原本由地方级政府直接管理的县级行政区划改为由省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一种行政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县级政府的管理职责和层级关系,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省管县”改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中国正面临经济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压力,地方政府管理体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原来的县级行政体制存在着权责不清、层级过多、资源浪费等问题,阻碍了地方政府有效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尝试“省管县”改革。
在一些试点地区,政府将一部分行政权限从县级政府转移到省级政府,提高了县级政府的管理效率。
这些试点地区的经验表明,“省管县”改革能够使县级政府更专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减少了层级关系,提高了行政效能。
随着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中国政府逐步将“省管县”改革推广到全国范围。
在全国范围内,政府将一些行政权限从县级政府转移到省级政府,进一步简化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与此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评估。
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地方政府的工作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改革的有效实施。
“省管县”改革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方面,改革提高了县级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缩减了政府层级和管理层次,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行政效率和透明度。
“省管县”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存在职责不清、权力滥用、执行不力等问题。
改革需要大量的财政和人力资源支持,一些地方政府可能面临困难。
改革还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省管县”改革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行政体制改革。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全国各地的积极参与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浅析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摘要:近年来,随着“市管县”体制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省直管县”被提上日程,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浙江、海南、重庆、河南等地相继实行试点,本文从当前试点实际出发,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便为该体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管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2009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1]同年7月9日,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财政改革。
[2]中央文件的发布表明,“省直管县”将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所谓“市管县”体制, 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
它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 依据行政权力关系, 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的共同发展,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整体。
[3]“市管县”体制在降低省政府行政负担和抑制基层政府间的恶性竞争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4][5]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政治理环境的不断变化,“市管县”体制逐渐失去了它的积极作用,弊端日益凸显。
(一)“市管县”体制缺少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地方政府管理层次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在省与县之间没有“中间层次”。
(二)严重束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中央和省级配置的资源常常被市级截留,市域经济的发展往往优先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出现“市吃县”、“市卡县”、“市刮县”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
对于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摘要: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进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工程,必须深入研究、科学运作。
本文在分析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原因、可行性的基础上,认为改革还要理性进行,要综合考虑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行政区域面积,市县行政单位数量等因素,将推进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及其他相关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管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政府职能转变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1、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分析1.1市管县财政体制存在问题市管县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国改革的阶段性产物。
1980年代初确立的市管县体制,政策动因是为了发挥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市管县体制之所以能得以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城乡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和体制初步转轨的基本特点。
但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县的发展却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一方面,有些市管辖县的数量多、面积大,加之本省的经济实力有限,导致市对县的发展难有大的扶持,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等方面总是优先考虑市区。
“市县竞争”、“市刮县”的现象常存在。
正如有些学者认为,市管县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能准确到位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所谓的“漏斗效应”。
其中之一就是“财政漏斗”,一些地级市的经济实力偏小,靠自身财力难以维持地级市正常运转或进一步发展,只能靠行政手段对县实施“抽血”。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某些地区县级市的实力甚至已经与地级市的经济实力相当,导致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地级城市对周边管辖的县乡地区无法产生足够的辐射能力,由于“市县竞争”容易造成内耗、资源分配不合理,从而又会加剧城乡的“二元化”。
1.2现行体制导致行政成本增加,效率不高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这样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
市管县体制实行后,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变成了省(市、区)市(州)县乡(镇)四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也加快了机构的膨胀。
浅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作者:邢慧颖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市管县”体制越来越呈现出很多矛盾和问题,“省管县”体制改革呼之欲出。
本文通过分析,来展现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同时探究体制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省管县;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10-012011年3月16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这让省管县体制改革呼之欲出。
一、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所谓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
”实施省管县体制改革,其可行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第一,国家宪法为省管县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我国目前的地方行政体制为…省—县—乡‟三级,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这里的“较大的市” 目前全国共有大连等18个城市获得了批准,是由国务院依据《地方组织法》规定认可的。
第二,能实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动态协调。
根据管理学原理,“在组织的整体结构中,在管理规模既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反之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就越大。
”一个组织的管理层级应保持一个合理数量,这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第三,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改革的物质基础。
过去由于科技、交通等方面发展缓慢,使得上下政令的传播比较慢。
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实背景第一,由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阶段,国家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过渡,统筹城乡发展提上议事日程。
与市管县体制相比,在当前的发展阶段,省直管县体制总体上更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更利于县域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适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制度安排。
与市管县体制相比,省直管县体制更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更有利于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更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使发展成果让人民特别是农民共享。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力量逐渐增大,县这一层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府权力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需要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第三,可能大家关注不够,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其实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城镇化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约束,各地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资源禀赋分布差异很大,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强弱不均。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
中国城镇化不能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在城镇规模结构上单一发展大城市或小城镇,在城镇空间布局上片面集中某些地区或发展某种模式,中国只能坚持多元形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互协调和多样化发展城镇化的道路。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这一结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在城镇化政策上有一种倾向,认为大城市带动力大,发展大城市是城镇化的方向。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考虑实际路径是怎样的。
我国是地域广阔的人口大国,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在发展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问题上,也要实事求是,要充分考虑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因此,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就是对这一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修正,在发展布局上兼顾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域的发展。
这对于扩大中国的内需市场,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种战略选择。
浅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摘要 (2)二、关键词 (2)三、引言 (2)四、正文 (3)第一部分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到“省直管县”的若干尝试1.1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1.2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1。
3省直管县财政比市管县财政具有明显的优势 (4)1。
4“省管县”的若干尝试 (5)第二部分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与现行市管县行政体制的局限性2.1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分析 (7)2。
2 先行市管县的局限性 (10)第三部分积极推动“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启动和实施的基本构想五、注释 (13)六、参考文献 (14)[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管县"财政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2009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即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
省直管县财政实质是对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重新分配,这种体制改革不仅会给本地区的县域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而且它也是“省直管县”的一个前奏或过渡阶段。
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意味着我国在探索省直管县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这将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关系着省直管县的最终命运。
这项改革成功将会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带来巨大的影响.[关键词]省管县市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目前,按照我国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的要求,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形成了中央对省、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镇的财政关系。
这样财政层级太多,有限的财政资源很难得到合理的分配,所以加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不仅有助于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推动县级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而且能够探索解决一些现行行政体制难以兼容的问题,适时推动省直管县行政改革、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浅析“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作者:吴春莉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9期摘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五级,如此层级繁多的财政管理分层使得我国本来就相对紧张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显得尤为低下,中央财政拨款经过多层分配之后只有一部分能够到达第四级县财政,这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造成了非常大的阻力。
与此同时五级财政管理体制也为滋生腐败创造了土壤。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程现状与问题,发现阻碍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省直管县;进程;问题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174-01一、现行“市管县”财政体制弊端1983年以来我国逐渐行成了“市管县”的财政体制,当时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即地区行政公署,实质上并不是一级政府。
市级政府的本位注意倾向日益加强,很多地区的市一级政府一定程度上占有了县级政府的财政资源。
而在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和分税制度下,地级市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往往截留所辖县的部分财政资源,导致城乡差距加大。
与此同时,当年相当一部分中心城市并不是经济发展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于行政体质的划分形成的,个别地级市经济实力甚至还不如所管辖的县,这些逐渐成为后来市县长期矛盾和冲突。
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模式上,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实行的“市管县”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但这种体制本质上是“重城市轻县域(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却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质改革的实质省直管县财政体质改革实质上是从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5个方面实行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
这样就在省和县财政间绕开了市财政。
政府间收支划分角度,改革之前财政收支划分先在省和市之间进行,然后在市和县之间进行,改革之后省直接和市、县进行财政收支划分,少了一个环节。
浅析“省管县”改革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省管县改革也日益受到关注。
省管县改革是指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体系进行调整,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的有效监督与管理,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省管县改革的发展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推动该项改革的发展。
我们来了解一下省管县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于地方资源的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职能非常重要。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管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职责不清、监管不力等,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效能和服务水平。
中央提出了省管县改革的方针,旨在通过对地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调整,解决地方政府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来分析一下省管县改革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省管县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地方政府纷纷积极响应中央的改革方针,加大对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力度。
一些省份在推进省管县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协同办公,提高了政府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一些省份还建立了统一的投资审批平台,推行“一张网、一窗受理”,便利了企业的投资审批流程。
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改革行政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减少政府机构的重复和交叉,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省管县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省管县改革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省管县改革的推进速度和效果各不相同。
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的不足,导致改革难度较大。
由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较大,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存在“敷衍塞责”和“表面文章”的现象,导致改革的效果达不到预期。
一些地方政府的改革措施存在针对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改革的效果不明显。
浅析“省管县”改革的发展“省管县”改革是指以省为统筹,将原有的地级市及县级行政区划体系改为“省管县”的行政体系。
最初的“省管县”改革始于1994年,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政策。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改革内容、效果评估和问题解决四个方面对“省管县”改革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职能在不断增加,但每个县级政府的规模和力量相对较小,难以承担越来越大的行政管理任务。
加之县级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依赖于地方税收,地级市与县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导致县级政府总体财政水平较低。
此外,县级政府之间边界划分的不合理也会导致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度。
因此,当时的中央政府开始思考如何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提高县级政府的权力和管理效率,并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绩效。
二、改革内容“省管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本的地级市和县级两级行政机构改为省级管理下的县级行政机构,即取消地级市设立的县辖市、区、县级行政区划,将原本的县级行政单位(县、市区)直接置于省级管理之下。
具体而言,改革前,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体系包括地级市、县、县辖市和市区。
改革后,县辖市、区划及原有市区合并为县,直接划归省级政府统一管理。
三、效果评估在改革后的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对“省管县”改革进行了尝试,初步实现了以下效果:1. 简化政策执行和管理:省级领导和政府部门能够更好地协调、统筹2. 增强县级政府权力:取消地级市的介入,使得县级政府的权力得到提升3. 提高县级政府财政收入:省级政府可以较为直接地安排县级的财政收入 4. 增强县级政府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省级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与县级政府积极配合,协助县级政府应对困难四、问题解决现实中,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政策背景和管理水平的差异,改革的实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整个改革过程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行政区划不合理:改革后,一些县级行政区划的规模和人口较大,导致省级领导更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统筹2. 职能转移难度较大:由于县级行政区划行政权力的提升,涉及职能转移的难度较大3. 跨区域合作难度大: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一些县级行政单位之间进行合作和协作的难度也增加了总之,“省管县”改革是为了促进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但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政策环境和现实需求。
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思考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弊端凸显,“省管县”体制改革成为热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明显的优势,将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趋势。
在社会转型时期,行政管理层级的改革要适应转型时期的实际状况,需要稳步推进。
关键词:转型时期;市管县;省管县;改革一、我国市管县体制合理性分析从我国的国家结构和行政体制分析,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国家行政组织体制上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各级政府机关之间存在严密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因此,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管理的事务较多。
我国一个省却长期以来只能直管十几个或几个地级市。
所以,在我国现行国家行政体制下,市管县体制的推广实施有一定的环境合理性。
从管理幅度分析,我国省区面积过大,省难以直接管到县级政区。
我国的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而一级政区只有34个,相当数量的省级政区,无论是从面积还是从人口来看,都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
我国国土自然条件复杂,给交通通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西部省区,地广人稀,很难实行省级政区直管县级区。
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活动繁杂,要管理的事务也多。
因此,从管理幅度来看,在我国当前的省级政区格局下,绝大多数省级政区是难以实现省直管县级政区的,故在省县之间设立一级中间政区是符合客观需要的。
市管县体制目前作为我国地级行政体制的主体,在省制格局短时间内难以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其存在的合理性毋庸置疑。
二、市管县的弊端(一)束缚了县域经济发展。
当初设置市管县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带动县域和村镇经济的发展。
但实际上,中央和省级配置的资源经常被市级截流,市域经济的发展往往优先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市级政府为了自身的发展牺牲了县级政府的利益。
因此,市管县体制不仅没有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反而出现“市吃县、市卡县、市挤县、市刮县”的现象,造成县财政资源不足,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另外,市级政府权力的集中,限制了县级政府的自主权,降低了县级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
我国“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析第一篇:我国“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析我国“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析摘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由原来的“市管县”逐渐向“省管县”改变。
并逐步探索我国行政层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稳步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多种途径和模式。
但在推行“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同时,要保证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 从而实现政府的功能性变革。
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更充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更大化地实现社会公平化。
关键词:市管县、省管县、社会公平一、“市管县”显露出的弊端。
被寄于厚望的“市管县”体制在实施之初确实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对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目前的“市管县”体制没有完全实现当初的设计意愿,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又衍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悖论:(一)城乡悖论推行“市管县”的初衷之一是利用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协同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
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地级市确实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
但是有更多的市并未起到这一作用。
原因在于很多地级市本身就遇到很多瓶颈和障碍,无力也无法带动县的发展。
同时,由于市辖区的财政由市统揽,加剧了市县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与差距。
因此,“市管县”本意是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形成了所谓的“城乡悖论”。
(二)财政悖论推行“市管县”的初衷之二是利用城市的财力优势帮助经济比较落后、财政比较紧张的县城尽快发展。
也就是可以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给以借款或补助,从而缓解县的财政压力。
但是事实上,由于我国财政体制的“强中央、弱地方”的倾向,无形中引起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效仿。
一些市为了在任期内搞出政绩,往往集中县财力建设地级市,从而富了一个地级市,穷了诸多县和乡镇,形成“市压县”、“市刮县”的局面。
而县在市的行政压力下,又将财政收支的压力,通过层层分解,压到了基层的广大农村,进而使得越往基层地方政府的财政越是困难。
省直管县体制“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
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一、省直管县改革的基本情况目前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一是“强县扩权”改革;二是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关于“强县扩权”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海南省出于土地面积和人口较少的因素,已经实行了“县市分治”,市只管理城市本身,县则由省直接管理。
关于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管县’的改革试点。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二、对目前省直管县体制的几点思考(一)要客观评价市管县体制。
目前,各种媒体对市管县体制几乎出现了一边倒的指责之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管县”体制缺少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层次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在省与县之间没有“中间层次”。
二是“市管县”体制增加了层次,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
三是市管县体制下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的经济发展,但是,并非所有的市都能起到这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