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作物生产专业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专业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专业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专业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方向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从事农作物生产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让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与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农作物生产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理念;学生具备农作物生产的操作能力,能胜任农艺工生产岗位工作,并为学习本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相应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应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长环境调控》。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事操作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农作物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项目和任务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农艺工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或培训对象能够胜任农艺工职业岗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整合农艺工职业标准、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制定了3项课程目标,这3项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些目标定位进行。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2.1 使学生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耕作制度等知识;概述小麦、水稻、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的生产概况、生物学特性、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等概念;能够归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等知识,并记住农作物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2.2 能够操作完成农作物的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农艺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核心技能节;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灵活运用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

2.3 通过参与农作物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体验职业岗位标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认识当地常见农作物的种类,识别常用的品种及特点;

(2)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播前整地、种子处理及良种选择技术;

(3)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各生育时期的施肥技术;

(4)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田间灌溉技术;

(5)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6)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或特殊农事操作技术;

(7)具备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估产技术;

(8)能正确选择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收获与贮藏技术;

(9)具备认识新品种,利用新品种的能力。

(10)具有查阅专业文献、资料、手册和行业标准,不断学习进步的能力;

(11)具有较好的表达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技能要求知识要求课时项

目一农作物生产概论

1.识别当地常见农作

物,并用不同的方法进

行分类;

2.归纳当地农作物生产

的特点,例证其优势与

1.能够说出农作物、农

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

2.能说出农作物分类的

依据,并列举农作物各

类;

6

劣势;

3.能够完成种植制度的调查;

4.能够进行种植制度的设计3.理解农作物布局、复种、单作、间作、套作、轮作、土壤耕作、少耕与免耕等概念;

4.列举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说出其技术要点

3.概述连作的危害,撰写防治技术

4.说明土壤耕作各项措施的作用。

目二小麦生产技术

1.能够联系生产实际选

择小麦良种;

2.推算确实小麦的播种

期和播种量;

3.协同操作完成小麦播

前种子处理、整地、施

肥、灌水和提高播种质

量的主要技术环节;

4.灵活运用小麦前、中、

后期的管理技术,收获

和贮藏技术;

5.独立操作完成小麦基

本苗的调查方法、小麦

春季苗情田间诊断技

术、田间测产技术。

1.理解小麦生育期、生

育时期、阶段发育、春

化阶段、光照阶段等概

念,说明阶段发育理论

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认识小麦的根、茎、

叶、蘖、穗等器官,能

够复述小麦幼穗的发育

过程,正确划分生育时

期;

3.能够复述小麦分蘖发

生的一般规律,小麦产

量的构成与来源,

4.能够说出小麦的子粒

形成、灌浆过程和影响

因素等;

5.能够概述小麦管理前

期、中期、后期的生育

特点和主攻目标,特种

小麦种植技术;

18

目三玉米生产技术

1.能够联系当地生产实

际,灵活选择良种;

2.推算确定玉米的播种

期和播种量;

3.能够操作玉米播前种

子处理技术;

4.能够操作玉米大田

1.辩认玉米根、茎、叶、

蘖和雌、雄穗等器官;

2.能复述幼穗的发育过

程,正确划分生育时期;

3.能够概述玉米各管理

时期的生育特点、主攻

目标;

18

肥、水、病虫草害防治和去除分蘖、去雄、人工授粉等技术管理以及田间估产技术;

5.制定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4.能够解释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原因。

目四水稻生产技术

1.能够联系生产实际选

择水稻良种;

2.完成秧田制作、播前

种子处理及播种等操作

技术;

3.能够操作水稻育秧及

移栽等技术;

4.能够操作水稻本田期

的各项管理技术;

5.秧苗素质调查和不同

生育时期苗情的诊断、

田间测产技术以及特种

栽培技术。

1.理解水稻“三性”的

概念,说明其在水稻生

产中有何应用;

2.辨认水稻根、茎、叶、

蘖、穗等器官,能够复

述幼穗的发育过程,正

确划分生育时期;

3.能够复述水稻的开花

受精、产量形成过程;

4.能够概述水稻秧田和

大田各管理时期的生育

特点、主攻目标。

16

目五棉花生产技术

1.能进行棉花直播、地

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操

作;

2.灵活运用棉花大田各

时期的肥、水、病虫草

害防治技术和化学调控

技术;

3.正确识别棉花的叶枝

和果枝,并能在各管理

时期采取相应的整枝技

术;

4.能制定棉花蕾铃脱落

的防止方案;

5.能操作完成棉花的棉

花测产和收获技术;

1.复述棉花的生物学特

性和产量形成特点;

2.说出棉花对环境条件

的要求;

3.能够正确划分棉花的

生育时期;

4.能够解释棉花蕾铃脱

落的原因和一般规律;

5.能够概述棉花各管理

时期的生育特点、主攻

目标。

14

目六花生生产技术

1.能根据当地生产实

际,灵活选择花生良种;

2.正确推算花生的播种

期和播种量;

1.辨认花生的类型;

2.辨认花生根、茎、叶、

荚果等器官,正确划分

生育时期;

10

3.能够操作花生播前种子处理技术;

4.灵活运用花生大田各时期的肥、水、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

5.能确定花生清棵的时期,并正确操作清棵技术;

6.能操作完成花生的田间测产和收获技术;

7.能够使用花生的特种栽培技术。3.说出花生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4.说出花生清棵的理论依据;

5.能够概述花生各管理时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目七大豆生产技术

1.能根据当地生产实

际,灵活选择大豆良种;

2.正确推算播种期和播

种量,能够操作播前种

子处理技术;

3.灵活运用大豆大田各

时期的肥、水、病虫草

害防治技术和化学调控

技术;

4.能操作完成大豆的田

间测产和收获技术;

5.能够使用大豆的特种

栽培技术。

1.了解大豆的生育期、

生育时期、生长习性等

概念;说出花生生产对

环境条件的要求;

2.识别大豆的根、茎、

叶、荚果和根瘤等器官,

正确划分生育时期;

3.辨认大豆的有限结

荚、无限结荚和亚有限

结荚类型,并能说出各

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

围。

10

目八甘薯生产技术

1.能够根据当地生产实

际需要选择甘薯良种;

2.会种薯处理、种薯上

床等操作;

3.能够进行甘薯整地、

栽插和苗床管理等育苗

技术;

4.能够灵活运用肥力、

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甘

薯大田各时期的管理技

术,并能操作完成甘薯

的收获与安全贮藏技

1.能正确区别甘薯三种

根的类型,并说出其特

征和形成条件;

2.说明甘薯对环境条件

的要求;

3.能正确划分甘薯的生

育时期,并说明各生育

时期的生育特点和主攻

目标;

4.说明甘薯烂床、烂窖

的原因。

10

术;

6.能正确识别甘薯的烂

床、烂窖、冷害、冻害,

并制定相应的防止与补

救措施。

机动(考核) 6

合计108

4.实施建议

4.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10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训实习62学时,考核与机动6学时。

4.2教材选用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导、实践导向课程思想。

(2)应将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典型的教学活动,按工作任务的需要,结合培养职业技能组织教材内容,活动设计要具体、可操作。通过活动设计,根据理论“必需、够用”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践实操内容,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教材要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体现突出通用性、实用性、先进性。

4.3 实训条件

有相对固定的校内实验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和实施产教结合的场所,能完成课程设置所规定的所有的实训、实习项目,能满足结合专业教学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4.3教学要求

(1)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施“产教结合、践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2)农作物生产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农事活动,因此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经营项目,坚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按照农时季节、生产环节,采取音像教学、集中讲授、实践操作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3)各校应在保证完成总学时数或总学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本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4)《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它是立足于一些基础课之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该课程应设置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后。

(5)本课程任教、辅导教师要尽快了解网络远程教育,了解远程教育中的多种教学媒体,并学会使用这些媒体辅导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

(6)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发展趋势,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7)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4.4教学方法与策略:

主要教学方法:

(1)自学:学生利用教材、参考书、数字化网络资源或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积件包进行自主学习,并按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全面自学文字教材。

(2)授课: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点,采用现场教学与课堂讲授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入户面授相结合、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标本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集中讲授。

(3)辅导:学生或学员在自学文字教材及媒体教材的基础上,由辅导教师对其进行辅导,辅导课包括自学指导、答疑解难、作业讲评、学习讨论和技能培训等。

(4)实践: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更新专业知识、强化能力培养,达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认真操作,熟练完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耐心谨慎的钻研态度。

教学策略:

(1)在教学上,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田间、现场,边看边讲、边练边讲,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意与当地生产实际的联系,不断补充植物保护在科研、生产、推广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保证课程的适用性和先进性。

(3)实验、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虫害防治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基地、附近农村,组织参观学习和开展课余科研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和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4)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发生的虫害种类有所侧重。应结合本地生产需要和农事季节,进行时序和空间配置,调整课程内容,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运用。

4.5教学评价

(1)改变以往以试卷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的不足,实现以贡献和能力为主要依据,按照农业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在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前提下,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技能竞赛、考试等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要突出阶段评价和过程评价。

(3)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4)学生的考试成绩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由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或技能测评、学期末课程考试等组成,一般占总成绩的40%,原则上由学校组织,行业、企业参与。终结性

考核是完成本课程所有学习内容后的课程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60%,由学校或县、地、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考核。

4.6 课程资源

(1)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模型、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借助网络资源,了解植物生长环境的前沿科学与先进技术。

(2)具有专业教学所需的挂图、教具、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杂志、视听教材与仿真软件等。

(3)注重校际间、与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本课程教学专用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4.7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马新明.郭国侠.农作物生产技术(北方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农作物生产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李彦生.杨立国.作物生产.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参考书:张瑞岐.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秦月华.农作物生产技术.中为农业出版社.2010

网络课程:农作物生产技术.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题组开发。

起草人:王志刚

工作单位: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联系电话:邮件: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设计

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种植)学科 高一年班 任课教师:王云霞 靖宇县那尔轰学校

教师授课表

高一种植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013至2014年第二学期 那尔轰学校王云霞 植物保护技术是在研究植物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综合治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2、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4、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5、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6、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7、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8、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9、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0、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11、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2、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13、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难点 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书共有十三章容,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的繁殖、发育习性;掌握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农业昆虫的主要目、科识别。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植物病害概述;掌握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第三章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掌握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第四章农药应用技术,要求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掌握农药的使用方法;掌握农药的合理安排使用技术;掌握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技术。第五章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水稻害虫;掌握水稻病害。第六章麦类主要病虫害

电子商务课程标准

电子商务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专业学习领域定位 电子商务课程是整个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是电子商务专业必须设置的一个专业基础学习领域,是后续专业学习领域学习的基础,其中包括电子商务应用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网络营销的基础知识,电子交易、电子支付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以及电子商务安全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学习目标 电子商务学习领域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电子商务概念模型、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及其应用等多方面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较好把握;熟练掌握电子商务所涉及的B2B、B2C、C2C等模块的软件能独立熟练操作,对电子支付、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手段能熟练掌握。具体描述如下: 1.专业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电子商务所涉及的B2B、B2C、C2C等模块的软件能独立熟练操作,能够独立建立网店,掌握电子交易的前后台一般操作流程。 (2)熟练使用电子支付方式进行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对电子银行、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操作流程有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 (3)熟练掌握包括CA认证在内的多种电子商务安全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工具。 (4)能够初步了解建立和推广电子商务站点的一般流程,能够设计和申请域名、虚拟主机;能够建立简单的商务页面,能够借助互联网进行一般的商务推广。 (5)了解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对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 2.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上述知识的实际应用经验。 (2)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总结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各类电子商务行业领域的基本流程。 (3)能够举一反三,理论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提高。 (4)具备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5)熟知行业领域的安全规范。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2)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3)具备有良好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 (4)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5)具有善于总结、力求上进的工作精神 三、学习内容

数字通信技术

学习中心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数字通信技术》全真试题 (闭卷90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题分10 10 10 30 40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2分/题,共5个) 1. 在通信系统中,信息源的作用是把待传输的信号转换成原始电信号,它输出的信号称为:() (A) 模拟信号 (B) 数字信号 (C) 基带信号 (D) 频带信号 2. 信号经过调制后再送到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式,我们称之为:() (A) 数字通信 (B) 模拟通信 (C) 基带传输 (D) 频带传输 3. 以下不包含在编码信道中的设备是:() (A) 调制器 (B) 发转换器 (C) 传输媒质 (D) 收转换器 4. 下列对FDM与TDM两种复用方式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 FDM信号在时间域上混叠,而TDM信号在频率域上是混叠的 (B) FDM信号属于频带信号,而TDM信号属于基带信号 (C) FDM对信道的线性要求与单路时一样,而TDM比单路时要严格 (D) FDM和TDM一样,N路复用时对信道带宽的要求是单路时N倍 5. 以下属于TCP/IP协议体系结构中传输层协议的是:() (A) FTP (B) TCP (C) DNS (D) IP 二、填空题(1分/空,共10个) 1. 凡信号的某一参量只能取有限个数值,且常常不直接与消息相对应的,称为________ ,有时也称为________ 。 2. 在数字通信中,按照数字信号排列的顺序不同,可将通信方式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 3. 数字通信可以通过数字信号的,消除,因此具有更好的抗噪声性能。 4. 是指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单位为。 5. 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可归纳为两点:一是的影响,二是 的影响。 三、判断题(2分/题,共5个) 1.()时间上是离散的信号一定是数字信号,也称为离散信号。 2.()在信息速率相同的条件下,多进制信号的码元传输速率要小于 二进制信号。 3.()无线电噪声的频率范围很宽广,但是干扰频率是固定的,因此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机电专业学生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实用电子产品,巩固加深并运用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 2.经过查资料、选方案、设计电路、撰写设计报告、答辩等,加强在电子技术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常用模拟电子线路的一般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和设计工具,提高模拟电子线路的设计、制作、调试和测试能力; 3.课程设计是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熟悉并学会选用电子元器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毕业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收获: 1.学习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过渡; 3.学会设计报告的撰写方法。 三、课程设计教学方式: 以学生独立设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四、课程设计一般方法 1. 淡化分立电路设计,强调集成电路的应用 一个实用的电子系统通常是由多个单元电路组成的,在进行电子系统设计时,既要考虑总体电路的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各个单元电路的选择、设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由于各种通用、专用的模拟、数字集成电路的出现,所以实现一个电子系统时,根据电子系统框图,多数情况下只有少量的电子电路的参数计算,更多的是系统框图中各部分电子电路要正确采用集成电路芯片来实现。 2. 电子系统内容步骤: 总体方案框图---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电子元件选择---单元电路之间连接---电路搭接调试---电路修改---绘制总体电路---撰写设计报告(课程设计说明书) (1)总体方案框图: 反映设计电路要求,按一定信息流向,由单元电路组成的合理框图。 比如一个函数发生器电路的框图: (2)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电子元件选择: 基本模拟单元电路有:稳压电源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信号处理 电路(电压比较器,积分电路,微分电路,滤波电路等),集成功放电路等。 基本数字单元电路有:脉冲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包括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据比较器,计数器,寄存器,存储器等。 为了保证单元电路达到设计要求,必须对某些单元电路进行参数计算和电子元件 选择,比如:放大电路中各个电阻值、放大倍数计算;振荡电路中的电阻、电容、振荡频率、振荡幅值的计算;单稳态触发器中的电阻、电容、输出脉冲宽度的计 算等;单元电路中电子元件的工作电压、电流等容量选择。

数字通信技术.pdf

《数字通信技术》综合习题1 1.理解基带信号与频带信号的区别,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 答: 基带信号-直接由信息转换得到的电信号,二进制编码中,符号'1'和'0'用相应脉冲波形的"正"和"负"或脉冲的"有"和"无"来表示。由于频带从零开始一直扩展到很宽,因此属于基带信号。 频带信号-基带信号经过各种正弦调制后,把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比较高的频率范围的信号。 模拟信号:信号中代表消息的电参量的状态数为无穷多个,在幅度上和时间上连续变化的信号。这种信号称为模拟信号。举例:以信号电压幅度变化图示举例。 数字信号:相对模拟信号,若代表消息的电参量的状态数为有限个,则 称之为数字信号。举例:以信号电压幅度变化图示表示。 相对而言,模拟信号比较适合于传输,数字信号则比较适合于处理。 3.试述数字通信的特点。 答: 与模拟系统相比,数字通信系统有以下优点: 1、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 2、利于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进行信号的存储和处理,提高了通信效率; 3、便于加密,保密性强; 4、数字通信系统可以传输各种信息;

与模拟系统相比,数字通信系统有以下缺点: 1、与模拟通信系统比较,占据的带宽较宽,频带利用率不高。 2、数字通信系统对同步要求高,系统设备比较复杂,要有集成电路技 术作基础。 4、解释数字通信系统中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含义及具体的衡量指标。 答: 有效性:指消息传输的多少。即指单位时间内,在给定信道所传输信息 内容的多少。 可靠性:指消息传输的质量,即指接收信息的准确程度。 数字通信系统中有效性采用码元速率RB和信息速率Rb来表示: 1、码元速率RB:指单位时间传输码元的数目。单位为波特,记为Baud 或B。码元速率与进制无关,只与码元宽度有关。 码元速率又叫调制速率。它表示调制过程中,单位时间调制信号波(即 码元)的变换次数。 图示表示:调制速率的概念,一个单位调制信号波的长度为T秒,则调制速率为1/T。 2、信息速率Rb:指每秒钟传输的信息量。单位:比特/秒,记为bit/s 或b/s或bps。注意在实际系统中常用比特率(单位bps)衡量一个系统的传输速率,其一般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信号的位数,而 不是信息速率的概念。 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常用差错率来表示,即信号传输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常用误码率和误信率表示。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教学文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种植)学科 高一年班 任课教师:王云霞 靖宇县那尔轰学校

教师授课表

高一种植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013至2014年第二学期 那尔轰学校王云霞 植物保护技术是在研究植物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综合治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2、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4、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5、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6、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7、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8、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9、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0、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11、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2、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13、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难点 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书共有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的繁殖、发育习性;掌握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农业昆虫的主要目、科识别。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植物病害概述;掌握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第三章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掌握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第四章农药

网络营销课程标准2018年

\ 《网络营销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计划学时/学分: / 适用专业: 电子商务 建议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编制人: 编制时间: 2018年1月 《 :

¥ 一、课程定位 《网络营销实务》是为培养适应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服务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为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以现代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为主线,以各个网络工具和方法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应用作为基本内容,课程内容新颖务实,操作性强,并结合企业网络营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企业网络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具备从事网络营销工作的基本要求,基本具备现代营销人员的素质。 《网络营销实务》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因此本课程的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基础、市场营销学、网店运营管理、网店美工等;后续课程: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安全与法律法规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网络营销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们能够系统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网络营销的技术基础,灵活掌握运用网络营销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开展网络营销各项职能,从而在实践中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网上经营活动,使企业切实以顾客为导向,提高企业网络经营管理水平,最终培养市场欢迎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①知识目标: ·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着重学习网络营销在解

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具体包括: 1、了解有关网络营销的概念、熟悉网络营销基本方法及方式,掌握网络营销基本实质。 2、了解网络市场调研的内容与结构,网络消费市场分析与报告撰写:如市场细分、定位以及商情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网络品牌的建设。 3、掌握网络营销过程中各种网络工具的使用,并运用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进行营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 ②职业技能目标: 1、具有利用网络工具开展市场调研、收集处理商务信息、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 2、具有运用网络工具开展公关活动、进行公关策划的能力,如站点宣传策划、网络广告策划等。 3、具有网络营销策略综合运用的能力。 … 4、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如公关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③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适应网上贸易工作的良好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具备一定的网络营销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现代市场竞争意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转换岗位职业后在复杂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与技能。 4、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的学习是以企业需求为起点,以解决企业的需求为终点。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的实习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网络营销解决办法,并最终帮助企业解决网络营销中的实际问题,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上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课程设计 "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与作用 本次电子系统设计实践课程参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模式,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熟悉已给题目,然后设计系统方案、画原理图及PCB、软件编程,并做出课程设计报告。因此,在设计中,要求学生应该全面考虑各个设计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设计思路上不框定和约束同学们的思维,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所发挥,并力求设计方案凝练可行、思路独特、效果良好。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电子电路应用系统的整个设计过程,逐步掌握系统开发的以下相关技术: (1)熟悉系统设计概念; (2)利用所学数电、模拟电路知识,设计电路图; (3)利用PROTEL软件画原理图及PCB; (4)熟悉系统项目设计报告填写知识; (5)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本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分析和思考能力,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环节以及将来的实际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电子系统设计实践课程就是锻炼学生系统设计、分析和思考能力,全面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全面提高系统及电路设计、原理图及PCB 绘画等硬件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体现出电子系统设计的真谛。下面是各个设计阶段的具体内容。 1.系统方案认识 根据所设定的题目,能够给出系统设计方案与思路

题目:信号发生器产生电路,请设计一个能产生正弦波、方波及三角波电路,并制作原理图,然后阐述其原理。 基本原理: 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低频信号发生器系统框图 低频信号发生器系统主要由CPU、D/A转换电路、基准电压电路、电流/电 压转换电路、按键和波形指示电路、电源等电路组成。 其工作原理为当分别按下四个按键中的任一个按键就会分别出现方波、锯齿 波、三角波、正弦波,并且有四个发光二极管分别作为不同的波形指示灯。2、各部分电路原理 (1)DAC0832芯片原理 ①管脚功能介绍(如图5所示) 图5 DAC0832管脚图 1) DI7~DI0:8位的数据输入端,DI7为最高位。

数字通信技术与应用2017年春季第二次阶段作业

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 1.线路保护倒换比环形网保护倒换的业务恢复时间快。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 案: [A;]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2.误码率主要由信噪比最差的再生中继段所决定。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 案: [A;]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3.再生中继系统没有噪声的累积。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A;]

案: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4.AMI码符合对基带传输码型的要求,是最理想的基带传输码型。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 案: [B;]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5.CMI码的最大连“0”个数为3个。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 案: [A;]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6.信息净负荷的第一个字节在STM-N帧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学生答 案: [A;]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7.SDH网中没有交换设备。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 案: [A;]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8.PCM三次群的形成一般采用异步复接。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 案: [A;]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9.码速调整之后各基群的速率为2112kbit/s。 A.正确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十二章

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教学进程:第23次课第十章第一、二节学时: 2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按节): 第12章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第一节农田杂草的概念与危害 ▲概念:杂草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广义地说,杂草是指长错了地方的植物。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的条件下,凡害大于益的植物都可称为杂草。 ▲危害:①与农作物争水、争肥;②侵占地上和地下空间,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干扰作物生长;③杂草是作物病害、虫害的中间寄主;④杂草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⑤防除杂草将增加管理用工和生产成本;⑥杂草混杂在收获物中;食用后影响人畜健康;⑦影响水利设施。 第二节除草剂的选择性与使用方法 一、除草剂的选择性 概念:除草剂只杀杂草不伤作物,或只杀某种或某几种杂草而不伤害其他杂草和作物的特性。 原理: (一)形态选择性植物由于形态的差异,即生长点位置、叶片形状、表皮结构、叶片直立程度等的差异导致对药剂附着或吸收量的不同,从而产生的选择性。 (二)生化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所经历的生物化学反应差异而产生的选择作用。 1.酶促活化作用这类除草剂本身对植物并无毒害或毒害较小,但经植物体内代谢后成为有毒物质。如用二甲四氯丁酸防除豆田中的蓟、藜等阔叶杂草。 2.除草剂的钝化作用除草剂本身虽对植物有毒害,但经植物体内酶或其他物质的作用,则钝化而失去活性。由于药剂在不同植物中的代谢钝化反应中速度与反应程度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选择性。如用敌稗防除稻田的稗草。 (三)生态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部位和植物生育时间的差异,从而安全有效地防除田间杂草。 1.位差选择性利用作物和杂草根系、种子在土壤中分布深浅的不同或利用作物和杂草生长部位的不同形成的选择性。 2.时差选择性利用杂草与作物发芽、出土时间差异或施药与播种的时间差异所形成的选择性。 二、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一)按施药时间分播前处理、播后苗前施药、苗后处理。 (二)按施药对象分土壤处理、茎叶处理。 (三)按施药方式分涂抹施药、撒施、泼浇、滴灌、点状施药。 三、稻、麦、棉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网络营销课程标准(最新)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网络营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 网络营销 总学时数: 90(理论课学时数: 30实践课学时数:60) 适用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 1.课程概述 1.1课程的性质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随着计算机网络大规模的使用,企业开始改变自己营销模式,通过网络做产品营销,在网上寻找新的商机。网络营销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营销能力为目标,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即“用到什么,学到什么”,注重锻炼学生实践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有关网络营销环境、熟悉网络营销流程,掌握网络营销基本实质。 2、掌握网络市场调研的内容与主要方法,以及商情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网络营销过程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和顾客策略等方面的知识。 4、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如公关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1.2课程定位 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的先修课程为市场营销、计算机基础技术、网络技术、静态网站建

设、动态网站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要从事企业网络营销推广工作,所以本门课程在网络营销基本理念、网络营销的方法上进行详细的讲解。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网络营销方面认识有一大的提高,对自己以后的工作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 1.3课程设计思路 《网络营销》课程在设计思路上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我们根据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整理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在网络营销方面所需要的能力以及所从事的岗位,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网络营销知识点。其次,针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形成对应的学习内容,再针对每个学习内容形成学习单元及教学单元,进行知识点教育的同时,安排适当的实验内容进行验证,最后进行综合实训以及根据情况参与具体的的企业网络营销。 为了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除了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外,增加实践教学,并将网络营销分析能力和实际建设操作能力一并纳入考试范围,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果。 2.课程基本目标 ①知识目标: 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着重学习网络营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具体包括: 1、了解有关网络营销环境、熟悉网络营销流程,掌握网络营销基本实质。 2、掌握网络市场调研的内容与主要方法,以及商情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网络营销过程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和顾客策略等方面

单片机电子表课程设计

烟台南山学院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数字电子表设计 学院(系):自动化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电气技术4班 学号: 200902040442 学生姓名:毕天华 指导教师:田敬成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毕天华专业班级:电气技术4班 指导教师:田敬成工作单位:自动化工程学院 题目: 基于51单片机的数字电子表的设计 初始条件: 1.运用所学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知识和数字电路知识; 2.51单片机应用开发系统一套; 3.PC机及相关应用软件;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完成数字电子表的设计和调试。 2.要求采用四位八段数码管显示时间和日期,并且可以用按键修改时间和 日期。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4.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引言、设计要求、系统结构、原理设计、各个模 块的设计与实现、软件设计、调试过程、收获、体会及总结、参考文献、电路图和源程序。说明书使用A4打印纸计算机打印或手写,用Protel 等绘图软件绘制电子线路图纸。 时间安排: 第1天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日程安排,根据任务书查找资料; 第2~3天完成方案论证,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第4~6天参考有关文献,完成程序的编写; 第7~10天调试硬件系统和软件程序; 第11~12天结果分析整理、撰写课程设计报告,验收和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基于单片机数字电子表的设计 摘要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适用控制技术、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本课程设计是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简单应用。运用所学的单片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知识完成数字电子表的设计。 电子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广泛用于个人家庭以及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带来极大的方便。由于数字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和采用了先进的石英技术,使电子表具有走时准确、性能稳定、携带方便等优点,它还用于计时、自动报时及自动控制等各个领域。尽管目前市场上已有现成的电子表集成电路芯片出售,价格便宜、使用也方便,但鉴于电子表电路的基本组成包含了数字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进行电子表的设计是必要的,用C语言设计电子表显示程序,要求根据输入程序显示电子表画面。研究电子表及扩大其应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LED,定时/计器数,C语言,调试,运行。

数字通信技术与应用-阶段作业一

一、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 1.数字通信系统只需做到位同步和帧同步,便可保证通信的正常进行。 A.正确 B.错误 2.收端定时系统产生位脉冲、路脉冲等的方法与发端一样。 A.正确 B.错误 3.PCM30/32路系统信令码的编码没有任何限制。 A.正确 B.错误

4.帧同步码位选得越长越好。 A.正确 B.错误 5.A律13折线编码器(即逐次渐近型编码器)编出的码字是非线性码。 A.正确 B.错误 6.A律13折线编码器和解码器均要进行7/11变换。 A.正确 B.错误 7.逐次渐近型编码器中

B.错误 8.N不变时,非均匀量化与均匀量化相比,大、小信号的量化误差均减小。 A.正确 B.错误 9.抽样时若不满足抽样定理会产生量化误差。 A.正确 B.错误 10.时分多路复用的方法不能用于模拟通信。 A.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 1.前方保护的前提状态(即前方保护之前系统所处状态)是()。 A.同步状态 B.捕捉状态 C.失步状态 D.后方保护 2.PCM30/32路系统第23路信令码的传输位置(即在帧结构中的位置)为()。 A.F7帧TS16的前4位码 B.F7帧TS16的后4位码 C.F8 帧TS16 的前4位码 D.F8 帧TS16 的后4位码

3.PCM30/32路系统传输复帧同步码的位置为()。 A.Fo帧TS16前4位码 B.Fo帧TS16后4位码 C.F1帧TS16前4位码 D.F1帧TS16后4位码 4.PCM30/32路系统帧同步码的码型为()。 A.0011011 B.0110110 C.0000 D.1101110 5.PCM30/32路系统传输帧同步码的时隙为()。 A.TS0时隙 B.奇帧TS0时隙

电子商务课程标准

电子商务课程标准 《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电子商务课程编码:SD0B08 开设时间:第二学期课时数:72 一、课程概述 电子商务是指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的实体(如生产企业、商贸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个人消费者等)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的各项商业贸易活动;电子商务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手段,是商务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交流的平台,是在Internet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物流完整实现的过程;电子商务是企业实现提高销售额和降低交易成本、寻找商业机会和提高交易率、提升企业品牌和提供更有效服务、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库存积压和提高货物周转率的一套解决方案。 《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以电子商务需要的技术及其他支持手段为主旨来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意义、电子商务的作用与特点、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和框架体系与业务流程、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技术、安全技术、支付技术、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规划、网络商务信息、网络市场、网络营销和促销策略、物流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在三次产业如农业、贸易、金融、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我国和世界各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和政策等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电子商务、企业为什么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实施电子商务需要哪些技术平台和商务条件、如何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在三次产业中的应用”等问题。掌握B to B、B to C、C to C几种典型的电子商

电子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电子系统设计》任务书 一、实习(设计)目的与基本要求 要球学生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掌握基于硬件平台或虚拟仪器的电子系统解决方案,并完成1-2个系统的设计。设计项目将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确定,欢迎学生将本专业中需解决的电子系统课题作为设计项目。 二、实习(设计)内容与安排 1、设计课题 (1) 设计存储器24C32与单片机的接口 (2)设计I2C总线接口的驱动程序 (3)设计一个出租车计价器: (4)设计点阵LED显示器 (5)设计电子密码锁系统 (6)设计一个多路音频采集器 (7)设计一个输出电压可调的数控直流稳压电源 (8)设计一个具有音乐起闹功能的电子钟 (9)设计一个开关稳压电源 2、学时分配 本课程设计为一周时间集中安排,建议指导教师按以下进度进行辅导。 三、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考核结果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来评价。 对设计任务理解透彻,能够全面、正确、独立地完成设计内容所规定的任务,得出

设计结果,并按时提交准确、完整、规范的设计报告,可评为优秀;按照设计任务要求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得出结果,按时提交较完整的、符合要求的设计报告,可评定为良好;按照设计要求完成了硬件线路的连接和软件的编程与调试,基本完成了任务要求,提交符合要求的设计报告,可评为中等;基本完成设计目标,但不够完善,可能有若干小的缺陷,在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要求,提交设计报告,可评为及格;不能完成指定的要求和任务,未提交设计报告的,评为不及格。 四、实习(设计)教科书、参考书 (一)教科书 马建国主编.电子系统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参考书 [1] 刘君华.智能传感器系统.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 杨刚、周群主编.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 陈曾平、刘平、马云编著. 电路设计基础与专用系统构成.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 俞承芳、宋万年、陆起涌编著. 电子系统设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完成设计任务后,在课程设计的最后阶段,需要总结全部设计工作,写出完整、规范的设计报告,在指定的时间内提交指导教师。课程设计报告要求有完整的格式,包括封面、目录、正文等,具体如下: ㈠封面 包括:课程设计题目、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㈡目录 给出设计报告的主要标题及其所在的页码。 ㈢正文 正文包括的内容有: ⑴设计任务与要求; ⑵设计方案及论证(包括设计思路、使用到哪些芯片、各个芯片的作用) ⑶理论设计(包括各模块电路的设计及模块之间的连接) ⑷系统实现(包括硬件电路的内部连接及输入、输出信号的连接) ⑸调试过程(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使用的实验数据等) ⑹总结(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⑺参考资料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数字微波通信技术是在时分复用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技术, 不仅可以传输电话信号,还可以传输数据信号及图像信号,所以在十分广泛的领 域都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大 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可见,对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发 展及应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此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发展;应用 微波是当今时代应用范围十分广阔的一种通信传输方式,数字微波通信技术 就是利用微波来传输数字信息的一种方式,同时还能够利用电波空间传输各种信 息甚至是对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的信息进行传输,而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再生 中继,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通信方式,本文主要对数字微波通 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1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特点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之所以发展迅速且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是因为其具有其独特 的优势。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详见下表: 表1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2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微波通信技术是微波频段借助于地面视距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出现了近几十年的时间。在出现初期阶段,微波通信系统通常是模拟制式的,它与当时的同轴电缆载波传输系统相同都是通信网长途传输干线的重要传输方式。具体而言,我国各个城市之间的电视节目是通过微波来进行传输的。20世纪70 年代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发出了几十兆比特每秒容量的数字微波通 信系统,可以说这个阶段是通信技术自模拟阶段向数字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20 世纪80年代末期,同步数字系列在传输系统中已经变得十分常见,可以说已经 被普遍应用,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容量也随之不断增大。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数字微波通信技术与光纤、卫星一起被看作现代通 信技术的重中之重。 当今时代,数字微波通信技术不仅在传统传输领域内得到了关注,更在固定 宽带接入领域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可见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发展态势 良好,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3.1 实现正交幅度调制级数的提升以及严格限带 要有效提升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频谱利用率一般需要应用到多电平正交幅度 调制技术,当前阶段,通常要应用到256与512正交幅度调制,未来还会应用到1024和2048正交幅度调制。此外,对于信号滤波器的设计要求也会变得越来越 严格,必须要确保其余弦滚降系数可以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3.2 网格编码调制及维特比检测技术 采取复杂的纠错编码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误码率,但是这会导致系统的 频带利用率随之降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此问题,网格编码 调制技术就是不错的选择,可以有效处理该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利用网格编码 调制技术需要使用维特比算法来进行解码。但是,在数字信号高速传输的当今时代,使用这种解码算法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农药的基本概念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3章第1节学时:4 班级:1、19 授课内容:农药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 1. 掌握农药的含义与常规分类方法。 2.掌握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农药对人及高等动物的毒性。 3.重点掌握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农药毒力的表示方法。 4.了解影响农药毒力和药效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 1.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剂量的概念。 2.农药、防治对象和环境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毒力、药效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 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一、农药的定义 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分类 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 ⒈无机农药 ⒉有机农药 按用途分类: ⒈杀虫剂:对昆虫机体有直接毒杀作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可控制其种群形成或可减轻、消除害虫为害程度的药剂。 ⒉杀螨剂:可以防除植食性有害螨类的药剂。 ⒊杀菌剂:对病原菌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毒代谢物,因而可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病菌为害或可消除病症的药剂。 ⒋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线虫病害的药剂。

⒌除草剂:可以用来防除杂草的药剂。 ⒍杀鼠剂:用于毒杀多种场合中各种有害鼠类的药剂。 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控制、促进或调节作用的药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 ⒈胃毒剂;⒉触杀剂;⒊熏蒸剂;⒋内吸剂;⒌拒食剂;⒍驱避剂;⒎引诱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菌剂): ⒈保护性杀菌剂;⒉治疗性杀菌剂;3. 铲除性杀菌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除草剂): ⒈输导型除草剂;2、触杀型除草剂;3、选择性除草剂;4、灭生性除草剂 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农药的毒性程度常以毒力或药效作为评价的指标。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各种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毒力测定一般多在室内进行。 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剂型、不同的寄主植物、不同的有害生物防治对象、不同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田间环境因素,都与药剂作用效果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药效多是在田间条件下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试的。 一、药剂毒力的测定 农药毒力单位 ⒈致死中量(LD50) ⒉致死中浓度(LC50) ⒊抑制中量(ED50) ⒋抑制中浓度(EC50) 二、药效与防效的计算 ⒈杀虫剂;⒉杀菌剂;⒊除草剂 第三节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药施于农作物后,如果使用不当或其他因素,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药害。但也有一些药剂,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除起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外,还有刺激作物生长的良好作用。 一、农药是否产生药害的决定因素 ⒈农药的性质 ⒉植物的种类和生育阶段、生理状态 ⒊环境条件 植物药害的症状 1)急性药害 急性药害在喷药后短期内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即可显现。症状一般是

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标准

《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标准 0 课程基本信息 0.1 适用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 0.2 开课系部 商贸系 0.3 课程负责人 谭竹 0.4 学时与学分 68课时,4 学分 1. 课程定位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网络营销与策划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也是电子商务工程师职业资格的对接课程。 本课程在与实际工作过程高度仿真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掌握网络营销方案策划、网络公关、在线交易洽谈、网络营销服务等知识和操作技术,达到网络营销岗位群所要求的技术水平。学生通过课程仿真工作过程的实践,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并学习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获得网络营销岗位群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有能力的网络营销岗位人才。 1.2 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分析》,与后续课程《网上交易 操作》、《SEO与网站优化》课程紧密结合,为以后毕业设计及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2 课程目标 2.1 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掌握网络营销方案策划、网络公关、网络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服务的流程与操作技能,在高度仿真的情境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网络营销的技巧,从个体的、片段的、感性的经验知识,建构为总体的、规律的、理性的网络营销策略。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够与他人合作,相互沟通,互相帮助,勇于创新,学会学习和工作方法,不断总结,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2 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2.2.1 知识目标

(1)掌握掌握网络营销基本实质、 (2)了解有关网络营销环境、 (3)熟悉网络营销流程、 (4)掌握网络市场调研的内容与主要方法、 (5)掌握以及商情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6)掌握网络营销过程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和顾客策略等方面的知识。 2.2.1 能力目标 (1)具有具有利用网络工具开展市场调研、收集处理商务信息、撰写商情报告的能力、 (2)具有运用网络工具开展公关活动、进行公关策划的能力、 (3)具有网络营销策略综合运用的能力、 (4)具有发展能力(如公关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2.2.3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表现、与人沟通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 (6)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的性格、 (7)培养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能力 3 课程内容标准 3.1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校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授课之前将职业岗位群进行细分,分为主要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及发展工作岗位,再分析总结出各个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出四个典型工作过程作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取课程内容,以网络营销职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序化教学内容,以真实(或仿真)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任务驱动”的模式组织教学。从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营销,强化学生们的网络营销意识,到熟悉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个技能,进而提升到灵活进行各种营销工具的选择和组合,独立完成相关任务,逐步提升到具备一定的网络营销独立工作能力,实现网络营销目标达到人才培养要求。一步步逐渐提升学生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2 课程内容选择 ①教学内容设计:以企业网络营销岗位能力和工作流程为导向设计项目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每个任务中,既包括网络营销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涵盖了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既有团队合作完成的内容,又有独立完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