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图示、列表等方式认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学会蒸馏法分离物质,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然后深入到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合完整性,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关于海水提镁和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对于海水提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知道富集的方法在化学上的应用;关于海水的淡化,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淡化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中渗透节水意识的培养。

学情分析:

海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就仅限于出产的鱼类、食盐等,并不深入。因此学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足,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问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加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学习建议:

1.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氛围。

2.从“应用—认识—再应用”的理念出发,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实际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把化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合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3.本节课出现了很多饼形图、框图,要引领学生去发掘、提取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加工、整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体系。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理解海水制镁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水提取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元素守恒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

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学习方法:

自学、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

学习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图片引入指导学生认识海水中的物质

指导学生学习镁的制取和利用指导学生学习海底矿物部分

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媒体:多媒体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引出课题】播放海浪的声音,展示有关海洋资源的图片

[过渡]相信在做的同学们都领略过大海的壮观和美丽,并且知道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你想知道海水为什么又苦又咸,海水又能为人类提供哪些有用物质吗?今天我们就从资源的角度来了解海洋。倾听海浪、观看图片,并结

合自己对大海的印象进行表

达。

通过倾听和观

看,引出学生对

海洋的美好感

情。并对熟悉的

海洋资源的举例

归纳做出铺垫,

激发学生继续了

解的兴趣,引出

课题。

(板书)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问题一]从图片中,你知道海洋明确本节课题,

中都含有哪些资源?比一比,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全。(板书)

化学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生物资源

动力资源海洋资源举例

整理归纳

对知道的海洋资

源进行归纳,说

出海洋资源的种

类,培养学生的

归纳总结能力。

【导读思考题一】

1、海水中溶有哪些物质?你对

“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图是怎

样认识的?

2、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其

工艺流程是什么涉及到哪些

重要的化学反应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从学生已有经验

出发,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

(板书)一、海水中的物质

展示: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问题二]找出“海水之最”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______,含量前两位金属离子为:________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离子为_____;海水中含量较多的盐有_____________。阅读饼形图思考、回答问题

抢答:

H2O

Na+、Mg2+

Cl-

NaCl、 MgCl2等

通过读图获取信

息,培养学生阅

读及识图归纳能

强调: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平铺在陆地上,其厚度可达150米。通过海水“晒盐”可以获得其中含量最多的盐—氯化钠;且氯化镁可以制得重要的国防金属—镁。

展示:镁的用途的相关图片【探究】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

【知识背景】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纯净)的方法制取金属镁,其反应原理为:

MgCl2=通电Mg+Cl2↑

指导学生阅读第60页、61页内容

【导读思考题二】

1.海水中镁离子的含量很低,怎样将离子从海水中分离出来?

2.怎样得到氯化镁?

3、根据化学方程式总结以海水为原料制取金属镁的过程(用流程图表示)

4、海水中本来就有氯化镁,为什么不直接将海水进行电解来制取金属镁呢?而是经历了“MgCl2 →Mg(OH)2→MgCl2”的转带着问题自学、思考

书写制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方程式:

MgCl2+Ca(OH)2=

Mg(OH)2↓+CaCl2

Mg(OH)2+2HCl=

MgCl2+2H2O

MgCl2=通电Mg+Cl2↑

原理:海水或卤水?

?→

?石灰乳

氢氧化镁??→

?盐酸氯化镁

电解氯化镁得到

镁的反应,学生

没有知识基础,

所以作为知识背

景给出。但利用

氢氧根离子将氯

化镁转化为沉

淀,从而实现镁

离子富集这一

点,学生已学过

酸碱盐的知识,

是有知识基础

的,通过设置的

问题组,有学生

思考讨论,自己

找出从海水中制

取金属镁的方

法。从而增强学

生运用化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

(三年级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今天吴老师要给大家看一幅很美的挂图?你能看出这幅图画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枫叶吗?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著名诗人一同去领略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教案三

《绝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这首诗通过对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音乐光碟、小黑板、大幅图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们会背哪些古诗?能试着背给我们听一听吗?大家背得可真好!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绝句》。学完后看看哪位同学能背得出来。 二、初读感知 1.师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生根据自学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纠正读音。 (2)交流记字方法。指导书写易写错的字“鸣、柳、窗”。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挺好的,现在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1.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2.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海洋资源 阅读课本30-32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海水制镁的流程:海水或卤水――→石灰乳氢氧化镁――→盐酸氯化镁――→通电 镁 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MgCl 2+Ca(OH)2===Mg(OH)2↓+CaCl 2 (2)Mg(OH)2+2HCl===MgCl 2+2H 2O (3)MgCl 2=====通电Mg +Cl 2↑ 2.海底矿物 常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 新型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金属矿物:多金属结核——锰结核。 1.海水中本来就有氯化镁,为什么不直接将海水进行电解制取金属镁呢? 答:①海水中氯化镁的含量太低,直接提取成本太高;②直接电解海水得到的是氢气和氧气,不能制取金属镁。所以一般是将镁沉淀成氢氧化镁,再转化为氯化镁,然后电解。 2.为什么“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能源”?目前为什么还没对“可燃冰”进行大规模开采? 答: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同等条件下的煤或石油产生的热量多得多,而且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气。但是,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沉积物和陆地冻土的岩石中,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将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更加严重,所以,开采可燃冰的关键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3.海洋资源包括哪些?海洋中哪些资源不可再生?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应如何保护海洋资源? 答: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物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海洋中的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保护海洋资源可以有多种措施:海洋环境立法、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提高消除污染的技术水平等等。 1.下列不会造成海洋污染的是(C) A .垃圾填海 B .油轮泄漏 C .海水晒盐 D .生活废水排入海洋 2.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燃料,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石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是(C) A .冰 B .干冰 C .甲烷 D .煤和石油 3.由海水制备无水氯化镁,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②加熟石灰;③加盐酸;④过滤;⑤浓缩结晶。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D) A .②④⑤③① B .③②④①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②④③⑤①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

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三语《2.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三语《2.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个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个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个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实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不过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相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3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3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3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

化学:6.1《海洋化学资源》教学案(鲁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教学案 __年_ _月 ___日第__ _课时主备教师______ 集备人员______

讲解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加热时,试管中的海水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给海水加 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往得到的冷凝水中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⑸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认为应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 (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交流 展示 1.各小组之间相互纠错帮教。 2.各小组讨论交流自己难解决的题目。 3.教师释难解疑。 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复习的收获。 作业练习题 练习 反馈 1、下列操作不能用来淡化海水的是() A、过滤 B、使海水结冰脱盐 C、加热蒸馏 D、多级闪急 蒸馏 2、为了区别海水和淡水,可分别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A、澄清石灰水 B、硝酸银溶液 C、酚酞试液 D、石蕊试液 3、关于“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是纯净物 B、“可燃冰”能燃烧,所以水也能燃烧 C、“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弃物 D、“可燃冰”就是天然气冷却后得到的固体。 4、下面是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请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31、(09重庆)淡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之一是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水的污染。某城镇生产、生活区的分布如下图所示。河流中A、B、C三处某次水样抽测结果如表所示。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减少硫酸厂废水对河水的污染,要选用一种廉价的物质进行 处理,你选择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C处水草疯长,鱼虾几乎绝迹,主要原因是河水中、P两 种元素含量过高。 (3)你认为在A、B、C三处中,最适合作自来水厂取水点的 是。 1.(2009·龙岩)归纳总结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在学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知识后,结合常见酸(HCl、H2SO4)的性质与变化绘制出下图。图中“”两端的物质都能够反应,其中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其他连线的产物也都是盐和水的是() 4.(2009·新疆)某校学生对买来的工业固体烧碱中的杂质进行研究。 ①猜想,杂质可能是残存的NaCl,还有变质生成的Na2CO3。 ②查阅资料:a.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全部转化成产品。b.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 ③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1.取样品少许,加水搅拌完全溶解样品溶于水 2.用一支试管取上述溶液少许,滴加AgNO3溶液少 许,再滴入几滴稀HNO3 有白色沉淀出 现, 部分沉淀溶解并 _____+AgNO3= NaNO3+AgCl↓ ____+2AgNO3= Ag2CO3↓+2NaNO3 Ag2CO3+2HNO3=2AgNO3+H2O+___↑ 地点 项目 A B C pH 6 4 5 1L水中 溶解的氧气 0 .011g 0.007g 0.003g

(整理)初中化学《海洋化学资源》教案

第六单元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学情分析】黄岛的学生尽管在海边生长,但他们对海洋的了解,更多的是看到了大海的壮观、海边景色的优美和餐桌上丰富的海鲜,学生很可能不会从资源的角度去认识海洋,他们知道大庆油田,但很少有人知道从海洋中也可以开发石油,也不知道我们做燃烧实验使用的镁条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出来,对海水淡化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本节课先要设法让学生认识到海洋是个资源宝库,可开发海水中的物质以造福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动力资源等。 2、了解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方案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 5、通过对海水制镁和海水淡化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分离混合物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6、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海水淡化的实验方案的探究,学生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蒸馏法分离物质。 2、通过观察图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量的方面认识事物。 3、通过学习海水制镁的过程,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如学会权衡利弊选择原料,学会化学上少量物质的富集方法并会利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海洋不仅是壮观和美丽的,它更是一个资源的大宝库。 2、] 3、让学生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4、通过海水制镁和海水淡化过程的探究,了解对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体会海洋开发的不易, 树立节能意识。 重点: 1、海洋资源的两个开发:镁的开发和淡水开发。 2、帮助学生树立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资源保护的意识。 难点: 1、对海水提取镁的过程的探究。 2、对海水淡化的方法的探究。 *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图表、实验活动 板书设计: 6-1海洋化学资源 一、化学资源 海水制镁 海水淡化

海洋化学资源 学案 1

海洋化学资源 主备人:高长亮备课日期:上课日期:序号: 学习目标: 1、知道海洋资源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等。 2、了解(知道)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洋资源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的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知识点1 海水中的物质 自学指导1:快速阅读课本30页的有关海水中的物质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物质是()和()。在海水中,溶解的盐的含量占______;最多的金属离子是____和______,最多的非金属离子______,形成的化合物分别为______、_______。 2、怎样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 3、步骤是怎样用图示表示的? 4、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1: 1、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的星球,海洋资源丰富。一地处海边的化工厂,按如下步骤进行生产:①以镁为原料煅烧石灰石,②用加压降温的方法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变成干冰,③使得到的生石灰与水反应,④把海水引入反应池中,使熟石灰与海水中的氯化镁反应以获得氢氧化镁,⑤用盐酸溶解氢氧化镁,再将所得的溶液蒸发、浓缩、结晶。 ⑴该厂的产品是________________。 ⑵按要求写出下列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煅烧石灰石_______________【】②生石灰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 ③熟石灰与氯化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 ④盐酸溶解氢氧化镁_______________【】 2、为了区分海水和淡水,可以加入下列那种试剂() A、紫色石蕊试液 B、硝酸银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酚酞试液 3、下列关于海水提取镁盐来制取镁的过程中,叙述正确的是() A、直接蒸发海水得到氯化镁 B、将石灰乳加入海水或卤水中沉淀出氢氧化镁 C、电解氯化镁溶液 D、利用钠将氯化镁中的镁置换出来4、从海水中提取镁盐,通常将_______加入海水中或卤水中,沉淀出______,_______与盐酸反应生成______,______熔融状态的氯化镁,就能制的金属镁,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没有涉及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知识点2:海底矿物 自学指导2:根据下列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下列题目: 1、海底的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含有常规的化石燃料―――___、_____、______,还含有新发现的新型矿产资源――______,又称为______,还被科学家誉为______、______;还有一种含有多种金属的矿物――______,又称为______。 2、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除了海水中的_______和________外,还含有丰富的_______和________ 。 3、随着海洋的开发,海洋污染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保护人类共有的海洋资源,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和其他燃料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是什么? 练习2: 1、近年来,科学家探明我国南海又巨大的可燃冰带,它是在海底低温高压下甲烷分子和水分子形成的晶体。关于可燃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矿物燃料 B、它的化学式可写为H2O C、他的开采能解决能源问题,不需要再研究新的能源 D、由于甲烷无毒,不必关注开采造成的能源问题 2、关于多金属结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金属结核是锰的合金 B、多金属结核也称锰结核 C、锰结核中只有一种金属 D、全世界多金属结核含量微乎其微 3、保护海洋环境所采取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控制陆地污染,实行陆地污染物总量控制 B、禁止工业三废的排放 C、可以使用含磷洗衣粉,以增加海水中的磷,从而有利于海生植物的生长 D、推广使用对环境危害较小的农药化肥 4、天然气水合物是由______(主要成分是_____)和水在_____、______的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因其极易燃烧,又称为______。比同等条件下的煤、石油、天然气燃烧时的优点:______________ 5、海洋资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总含量非常巨大。 6、我国渤海及东海海域发生了大面积的赤潮,赤潮是海水受到某些元素的污染形成的,它导致海面上的藻类疯狂生长、繁殖,水质恶化,而有腥臭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已知藻类的化学式为C106H263O110N16P,则组成藻类的元素有(填元素名称)___________,藻类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2)根据藻类的化学式确定工业和生活污水中导致藻类生长过快的营养元素是(填元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精选】鲁教版化学九年《海洋化学资源》word学案-化学知识点总结

课题: 6.1 海洋化学资源 【学习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的最常用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海水中的物质。 【学习难点】海水中的物质、海水淡化的方法。 【学习过程】 温故 1.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依次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2.净化水的方法主要有:、、等,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是:。 3.什么叫硬水?我们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 链接 1.写出下列各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 2)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3)氯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4)氯化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2.分析以上几个反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我们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知新 知识点1 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海水中溶解的最多的盐是:。 2.以海水为原料制取金属镁的生产流程可表示为: 石灰乳盐酸通电

2) 写出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2 海底矿物 1.海底矿物包括 、 、 等常规化石燃料,新型化石燃料 ;含有多种金属的矿物 。 2.天然气水合物是由 (主要成分为 )和水 在 、 的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因其极易燃烧,又称“ ”。 3.可燃冰作燃料的优点主要有哪些? 知识点3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按照资源的属性,海洋资源又可分为 、 、 、 四种。 2. 防止海洋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知识点4 海水淡化的方法 1.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 、 、 等,其中常用的是 ,目前世界各国多采用 。 2.多级闪急蒸馏法的原理是:利用水的沸点随压强减小而 ,设计了一套压强一个比一个 的蒸发室,将它们连通在一起,当高温海水从压强

三年级语文上册 3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1教案 苏教版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情感目标: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2.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五年级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3.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体会有问有答的诗句,感悟省略的问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及生字的掌握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朗读、齐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使学生对古诗加深理解,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或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你最喜欢哪位诗人的哪首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作者贾岛和袁枚。 2.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和写是否正确,说说自己读写感到生疏的字,并在生字本上练两遍。 3.检查对词语的理解:“隐者不遇林樾意欲”(举手发言,集体补充纠正) 4.指生朗读古诗,集体纠正读音和节奏中的不足。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寻隐者不遇》《所见》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2.细读理解 (1)由朗读课文,想想:这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事?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 ②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以上两句我们可以推测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同位讨论交流,然后举手发言。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③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图示、列表等方式认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学会蒸馏法分离物质,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然后深入到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合完整性,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关于海水提镁和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对于海水提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知道富集的方法在化学上的应用;关于海水的淡化,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淡化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中渗透节水意识的培养。 学情分析: 海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就仅限于出产的鱼类、食盐等,并不深入。因此学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足,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问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加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学习建议: 1.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氛围。 2.从“应用—认识—再应用”的理念出发,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实际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把化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合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3.本节课出现了很多饼形图、框图,要引领学生去发掘、提取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加工、整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体系。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海洋化学资源》教案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 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 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知道海洋中蕴藏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 2、利用海水制取镁,海洋环境保护。 教材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关注的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足,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问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应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讲述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二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

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海洋化学资源(学案)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导学案 教学目标:1.知道海水和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2.会以海水为原料提炼金属镁。 教学重点:1、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方法; 2、氯化钠的检验方法 知识回顾 1.盐的定义:。 2.酸的性质: (1)酸具有通性(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2)酸的通性有:①酸和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色,五色酚酞试液遇酸溶液变色。 ②酸和生成和,反应类型为反应, 如、; ③酸和生成和,反应类型为反应, 如、; ④酸和生成和,反应类型为反应, 如、; ⑤酸和生成和,反应类型为反应, 如、;(3)碱具有通性(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4)碱的通性有:①碱和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溶液变色,五色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色。 ②碱和生成和, 如、; ③酸和生成和,反应类型为反应, 如、; ④酸和生成和,反应类型为反应, 如、; 3.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高温煅烧石灰石(2)生石灰和水反应(3)氢氧化钙和盐酸的反应 (4)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 前置作业: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它约占海水总质量的,这些盐中所含的离子的符号是,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其次是。 2.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物质,可从海水中提取各种物质和元素,如和等. 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 以海水中的MgCl2为探究起点 (2) (3) 讨论交流:海水中含有MgCl2,为什么还要经过这些转化不直接分解? 总结提升:如何以海水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金属镁。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海底矿物 3.海底矿产资源:海底蕴藏着大量的、、等化石燃料。海底新型矿产资源又称主要成分。是在形成的状固体。其燃烧产生的热量比而且被人们誉为、。其燃烧方程式为。 4.海底还含有多种金属的矿物,即也称它含有等种金属元素。 5.海洋资源包括、、和等,海洋开发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6.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有,, ,。 海水淡化 7、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能做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主要是和。膜法又称。热法中较为常见的有和。 8.在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试验中,往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的作用是 ,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 9.怎样区分海水和淡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