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课件第六章计划组织实施课件

管理学课件第六章计划组织实施课件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 周小虎) 第三章答案

管理学原理作业第3章 一、思考题 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的能力? 答: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满足程度能力的原因在于: (1)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因此,只要采用恰当的工资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2)梅奥则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3)所以,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适时、合理、充分地激励工人,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中,协作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答: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的大小或级别的高低,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协作的意愿。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下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存续所必不可少的。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交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性化。其结果是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有对组织有用的持续的个人努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不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的组织活动。 (2)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若没有共同的目标,则是发展不起来的。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需要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就不会有协作活动。(3)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没有信息沟通,不同成员对组织的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章 管理原理

管理原理 教学目的:明确管理的一般原理及其内容,并据此总揽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教学要求:阐明管理原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重点介绍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和创新原理,领会各个原理的深刻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管理原理的含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和创新原理。 教学形式:课堂理论讲解、穿插讨论及案例分析相结合,以理论讲解为主。 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涉及的四个管理基本原理皆为教学重点,管理原理的重要性和关系是难点。 第一节管理原理概述 一.管理原理范畴: 原理的“原”有“源”、原本、起初、根本的含义;原理的“理”是指道理、准则、规律。原理是指某种运动的基本规律、某类实践的基本理论及准则、某门学科的基本理论。 管理原理是指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和准则,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它是管理学在不同业务领域都需应用的概念、理论、准则和方法,反映了管理的基本规律。 二.管理原理的重要性: 作为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原理对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管理原理阐明了管理的实质及基本任务。 2.管理原理蕴涵着管理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指导思想。 3.管理原理突出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 4.管理原理提供了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管理原理体系 关于管理原理的体系,管理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许多学者曾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原理体系的构成模式。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社会技术经济环境下,管理原理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系统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权变管理原理及创新管理原理。 1.系统原理:将组织视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把管理理解为对话系统的设计、构建并使之正常、高效运转的过程。 2.人本原理:把人看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及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管理活动中,充分依靠员工,及时了解员工的要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3.权变原理:认为管理是一项需要运用经验和技巧的实践活动,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管理应灵活地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4.创新原理:创新是组织的灵魂,它直接推动着组织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并以此获得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有效的管理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以上构成管理原理体系的四个基本管理原理,都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和管理哲学,是不可违背的管理的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管理学原理第三章

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识记: 1.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2.管理道德 组织的管理者作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领会: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 (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 (2)供应商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 3.外部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的内容 (1)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初人们认为其责任是通过经营活动获取最大的利润; (2)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企业为避免陷入困顿而与大股东

等相关公众发展密切的合作关系; (3)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人们提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观点; (4)对社会责任认识的变化,反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结构利益关系高度的相关化和一体化的趋势。 (5)实践证明,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与信任,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管理,规范企业行为,还可以督促企业主动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从而在推动社会利益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6)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诸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负有特定的责任。 5.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除了由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影响之外,还受到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道德问题的强度等影响。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单选: 1.下列因素中,不属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是() A.人口 B.营销组合 C.人均国民收入 D.产业政策 2.某家公司的总经理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通过环境分析,预计市场需求会增加,原材料价格将下跌。 他认为前者是一种机遇,后者是一种挑战。他所做的工作是() A.制定公司战略目标B.摸清公司的规划范围C.衡量公司的一般环境D.探究公司的内部条件 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变化,娱乐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 这一因素属于()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因素D.技术因素 4.国家制定和颁布《公司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来约束企业的行为,这构成企业的 ( )

管理学原理习题3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第一章与第二章合并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的载体是()。 A、管理职能 B、组织 C、管理对象 D、管理活动 2、管理活动尽管是动态的,但还是可以将其分成两大类:一是程序性活动,二是()活动。 A、功利性 B、科学性 C、非功利性 D、非程序性 3、“管理就是决策”是著名管理学家()给管理所下的定义。 A、法约尔 B、孔茨 C、赫伯特·西蒙 D、泰勒 4、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均是管理的()。 A、管理的功能 B、管理的职能 C、管理的特性 D、管理的基本段 5、管理的核心是()。 A、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B、决策 C、营销 D、计划 6、按照管理的定义,可以认为管理是()。 A、一项工作 B、一项活动 C、一种艺术 D、一种资源 7、管理者在组织中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他这时扮演的角色是()。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D、企业家角色 8、公司经理正在同要终止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经理这时所扮演的角色是()。 A、企业家角色 B、干扰对付者角色 C、资源分配者角色 D、谈判者色 9、公司老总在员工大会上宣布本公司一季度销售额突破一亿,望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再创佳级。此时公司老总扮演的角色是()。 A、监督者 B、传播者 C、发言人 D、联络者 10、技术技能对于()管理层最为重要。 A、高层 B、中层 C、基层 D、所有层次 参考答案:1、B 2、D 3、C 4、B 5、A 6、B 7、A 8、B 9、B 10、C

〈二〉判断题 ()1、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自古有之。 ()2、现代管理活动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 ()3、管理的本质就是领导。 ()4、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5、管理者在组织中不管扮演什么角色,都必须同时具备罗伯特·卡茨的三类技能。 ()6、在组织中具体执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经营等管理活动的人是管理的接受者,是管理客体,而不是管理主体。 ()7、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带领美国某企业代表参观了本企业生产线时,他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 ()8、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召开董事会议,讨论明年的战略计划,此时他扮演的是决策制定方面的企业家角色。 ()9、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这是指管理的社会属性。 ()10、在管理中对人性的不同假定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资源配置模式。 参考答案:1、错2、对3、错4、对5、错6、错7、错8、对9、错 10、对 〈三〉、填空题 1、管理的本质是或,而不是其他。 2、管理的职能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 3、是指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4、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就是技能。 5、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 度相联系的属性。 参考答案:1、活动,过程2、信息获取,创新3、管理者4、概念5、自然,社会〈四〉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含义。 2、简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法约尔管理的14条原则。 4、简述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管理学原理带答案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B)。 A.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B.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C.管理就是决策 2.企业要正常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管理的(B)职能。 A.组织 B.协调 C.控制 3.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C),其手段都是管理。 A.对人的合理使用 B.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C.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 三.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3管理的艺术性 2、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1.社会环境 2.政治环境 3.科学技术环境 4.经济环境 5.文化教育环境 6.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B)。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C )。 A.行为科学学说 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A)。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4、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B),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 B.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5、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A)。 A.社会技术系统 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经济系统 6、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C )。 A.科研部门 B.学校 C.军队

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编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人目标要服从组织目标,组织目标要尽可能与个人目标相融。这是组织工作的( B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 2、组织工作力求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是指组织工作的( A )。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 3、组织设计的依据是( A ) A组织目标 B组织环境 C组织战略 D组织理论 4.提出组织的定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的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B )。 A、韦伯 B、巴纳德 C、厄威克 D、古利克 5.企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是(A )。 A、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职工的权责利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6.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A )。 A、权责利关系 B、一项管理职能 C、分工合作关系 D、实现企业目标 7.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D )。 A、结构等级 B、非正式组织 C、企业结构 D、正式组织 8.采取多种经营,向几个领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样的企业多采用( D )的模式。 A、集权 B、授权 C、均权 D、分权 9.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 B )。 A、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 B、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C、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D、相互的协调,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10.当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预测可信度较高,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较多地运用规范的手段来实现,权力分配可以体现( C )的特点。 A、集权 B、分权 C、均权 D、授权 12.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力较强,则适于采用( C )。 A、均权管理 B、分权管理 C、集权管理 D、不确定 13.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是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一般适于采用( B )组织形式。 A、集权式 B、分权式 C、均权式 D、不确定 14.各种标准化制度,例会制度,现场办公等属于( C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 式D、相互调整方式 15.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这种协调方式属于( B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式 D、相互调整方式 16.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C )。 A、因素分析 B、职能分解与设计 C、组织结构的框架设 计 D、运行保障设计 17.( C )即M型结构。 A.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B、控股型组织结构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D、矩阵制组织结构 18.根据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比较重要,影响面较大,则表明该组织的权力划分特征是( A )。 A、分权程度较高 B、集权程度较高 C、集权分权程度相 当D、不确定 19.(B )组织结构最早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展起来的,由铁路公司发展的高层管理方法和家族式企业发展的中层管理方法综合而成的。 A、M型 B、U型 C、H型 D、矩阵制

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编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目标要服从组织目标,组织目标要尽可能与个人目标相融。这是组织工作的( A 效率原则 B 统一原则 C 平衡原则 D 灵活原则 2、组织工作力求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是指组织工作的( A 效率原则 B 统一原则 C 平衡原则 D 灵活原则 3、 组织设计的依据是(A ) A 组织目标 B 组织环境 C 组织战略 D 组织理论 4 ?提岀组织的定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的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 人物(B )。 A 、韦伯 B 、巴纳德 5 ?企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是( A 、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职能 6 ?组织结构设计的岀发点和依据是( A )。 A 、权责利关系 B 、一项管理职能 I 现企业目标 7 ?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 D ) A 、结构等级 B 、非正式组织 C 、企业结构 组织 8. A 、 9. A 、 C 、 C 、厄威克 A )。 B 、实现企业目标 C 、职工的权责利关系 D 、古利克 A )。 B )。 一项管理 C 、分工合作关系 D 正式 采取多种经营,向几个领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样的企业多采用( 集权 B 、授权 C 、均权 D 、分权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 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 B 、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 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D 、相互的协调,合作的意愿, 的模式。 B )。 信息的交流 情感的沟通 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较多地运用规范的 10.当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预测可信度较高, 手段来实现,权力分配可以体现( C )的 特点。 A 、集权 B 、分权 C 、均权 D 、授权 12 ?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力较强,则适于采用( C )。 A 、均权管理 B 、分权管理 C 、集权管理 D 、不确定 13 ?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是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 术要求相对较低,一般适于采用( B )组织形式。 A 、集权式 B 、分权式 C 、均权式 14 ?各种标准化制度,例会制度,现场办公等属于( A 、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 结构协调方式 式 D 相互调整方式 D 、不确定 C )。 C 、制度协调方 15 ?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 这种协调方式属于( B )。 A 、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 、结构协调方式 调整方式 16 ?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 C )。 A 、因素分析 计 D 、运行保障设计 17.( C )即M 型结构。 A.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 C 、制度协调方式 B 、职能分解与设计 C 组织结构的框架设 B 、控股型组织结构 C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 、矩阵制 18 ?根据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岀的决策比较重要,影响面较大,则表明该组织的权力 划分特征是(A )。 A 、分权程度较高 当 D 、不确定 B 、集权程度较高 C 、集权分权程度相 19.( B )组织结构最早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展起来的,由铁路公司发展的高层管理方法 和家族式企业发展的中层管理方法综合而成的。 A 、M 型 B 、U 型 C 、H 型 D 、矩阵制

第二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教案资料

第二编 一、填空题: 1、__计划__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确定组织的__目标____和实现__目标___的方式。 2、预测是根据__过去__和_现在____预计__未来__、根据_已知__推测__未知___的过程;预测的目的是为了___ 科学决策_____;___需求与资源、机遇与风险___是任何一个组织需加预测的基本内容。 3、按时间跨度来分,预测可分为_短期__、_中期__、__长期__。 4、预测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_定性__,一类是___定量___;德尔菲法也叫__专家预测法_____,属于__定性 ______预测法。 5、假定下一期需求与最近一期需求相同的定量预测法叫__朴素预测法_______。 6、平滑系数值是根据以往的___实际量____与__预测量___之间差异的大小而异,一般在__0___到___1_____之 间选定。 7、___目标管理________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综合管理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强 调以__目标_________为中心的管理,强调以_____目标网络________为基础的系统管理,强调以_____人__________为中心的参与式管理。 8、实行MBO,就是要___以企业总目标________以来规划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 9、MBO的实施程序主要分为__制定目标____、__实施目标_______和___考核评价______三个阶段; 10、决策就是组织或个人为了__实现某种目标_______而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_选择 _______或____调整________过程。 11、决策的前提是___有所选择_________,决策的实质是_作出决定________;决策是___计划__________的核心 环节,也是___管理________的核心环节。 12、按决策的时间划分可分为__长期战略________决策和___短期战术________决策;按决策的可确定程度划分 可分为__确定型______决策、___风险型________决策和__非确定型_________决策。 13、常用的定量决策方法有____确定型_______决策法、__风险型_________决策法、_____非确定型__________ 决策法. 14、量本利分析法的中心内容是_____盈亏平衡点分析___________的分析。 15、边际贡献是产品销售收入与__全部变动成本_____的差额,利润是边际贡献大于__固定成本________的部分。 16、小中取大法叫__悲观_____决策法,大中取大法叫___乐观___决策法,后悔值决策法也叫__大中取小_决策法。 17、先_宗旨____,后目标;先战略,后_战术____;先长远,后_近期_____是制定计划必须遵循的次序。 18、计划的具体化可概括为“5W1H”,即_Why_____、__When____、__Where___、_What____、__Who____、 ___How______。 二、选择题: 1、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处于首要位置的是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2、对于风险型决策,最常用的方法 A、决策树 B、最小后悔值法 C、量本利分析法 D、边际贡献法 3、对未来持悲观态度、比较谨慎的决策者在进行不确定型决策时,一般采用 A、小中取大法 B、小中取小法 C、大中取大法 D、大中取小法 4、决策过程中的“拍板”是指 A、确定决策目标 B、确定价值指标 C、方案优选 D、方案实施 5、由组织最高层管理者所作的决策是 A、程序化决策 B、业务决策 C、战略决策 D、管理决策 6、计划工作一般起始于 A、目标制订 B、机会估量 C、计划审订 D、方案选择 7、下列几项,哪一项不属于计划的范畴? A、课程表 B、规章制度 C、统计报表 D、工作流程

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习题 参考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三编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人目标要服从组织目标,组织目标要尽可能与个人目标相融。这是组织工作的( B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 2、组织工作力求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是指组织工作的( A )。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 3、组织设计的依据是( A ) A组织目标 B组织环境 C组织战略 D组织理论 4.提出组织的定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的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B )。 A、韦伯 B、巴纳德 C、厄威克 D、古利克 5.企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是(A )。 A、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职工的权责利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6.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A )。 A、权责利关系 B、一项管理职能 C、分工合作关系 D、实现企业目标 7.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D )。 A、结构等级 B、非正式组织 C、企业结构 D、正式组织 8.采取多种经营,向几个领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样的企业多采用( D )的模式。 A、集权 B、授权 C、均权 D、分权 9.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 B )。 A、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 B、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C、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D、相互的协调,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10.当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预测可信度较高,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较多地运用规范的手段来实现,权力分配可以体现( C )的特点。 A、集权 B、分权 C、均权 D、授权 12.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力较强,则适于采用( C )。 A、均权管理 B、分权管理 C、集权管理 D、不确定 13.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是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一般适于采用( B )组织形式。 A、集权式 B、分权式 C、均权式 D、不确定 14.各种标准化制度,例会制度,现场办公等属于( C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式 D、相互调整方式 15.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这种协调方式属于( B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式 D、相互调整方式 16.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C )。 A、因素分析 B、职能分解与设计 C、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D、运行保障设计17.( C )即M型结构。 A.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B、控股型组织结构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矩阵制组织结构18.根据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比较重要,影响面较大,则表明该组织的权力划分特征是( A )。 A、分权程度较高 B、集权程度较高 C、集权分权程度相当 D、不确定 19.(B )组织结构最早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展起来的,由铁路公司发展的高层管理方法和家族式企业发展的中层管理方法综合而成的。 A、M型 B、U型 C、H型 D、矩阵制 20.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一般认为,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以(B )较为合适。 A、4人以下 B、4~8 C、8~10 D、10~15 21.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占据首要地位的是( D )。 A、财力资源 B、文化资源 C、物力资源 D、人力资源 22.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B )原则。 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 C、任人唯贤 D、因事择人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二章培训讲学

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顺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有何启示? 答:【1】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指客观规律。“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根据这种思想,管理者必须:第一,辨道,辨识客观规律;第二,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为现代企业提供思路。 【3】中国古代的“顺道”与早期的其他管理学思想“重人”“求和”“法治”“守信”“预谋”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管理学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对于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明法。法的公开性原则。 【2】一法。统一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 【3】常法也称固法。即保持法的稳定性。 3、欧文在管理思想史上有什么贡献? 【1】欧文在关于人的因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2】率先指出人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欧文对管理学中的贡献是,摈弃了过去那种把工人当作工具的做法,着力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诸如提高童工参加劳动的最低年龄;缩短雇员的劳动时间;为雇员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向雇员出售生活必需品的模式,从而改善当地整个社会状况。 4、试综合分析斯密和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1】斯密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的劳动分工观点。他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原因是: (1)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2)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 间; (3)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 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2】巴贝奇继续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并指出,劳动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工资支出。在合理分工后,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工序的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来雇用不同的工人,支付不同标准的工资,从而使工资总额减少。 5、泰勒制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 【1】19世纪末,资本家对工人,或者说资本家对劳动的控制仍然是不完全的。当时,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工人手中。工人掌握了生产技术就能决定劳动方式,就能控制作业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剥夺工人决定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权力,资本家迫切需要改进管理方法。那么为什么在所有西方工业国家都遇到这两个问题的条件下,科学管理方法和制度率先在在美国而非其它国家出现呢。这与美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 【2】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19世纪,美国曾出现两次大的移民高潮,大约有2300 万主要来自西欧的移民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这些移民一般都身强力壮,大部分没有技术,只会干力气活,不能适应广泛运用机器来进行作业的工业生产劳动。因此,资本家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以便迅速将这些体质强壮的非工业劳动力培训成为适应工业生产要求的熟练工人。于是泰勒制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一出现,就受到了资本家的青睐。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三章答案

管理学原理作业第 3 章 一、思考题 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的能力?答: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满足程度能力的原因在于: (1)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因此,只要采用恰当的工资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2)梅奥则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3)所以,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适时、合理、充分地激励工人,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中,协作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的大小或级别的高低,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协作的意愿。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下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存续所必不可少的。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交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性化。其结果是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有对组织有用的持续的个人努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不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的组织活动。 (2)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若没有共同的目标,则是发展不起来的。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需要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就不会有协作活动。 (3)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没有信息沟通,不同成员对组织的目标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认识和普遍接受;没有信息沟通,组织就无法了解其成员的协作意愿及其强度,也就无法将不同成员的努力形成协作的活动。因此,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是以信息沟通为条

管理学原理第二章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领会: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划分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理论 2.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和实践 (1)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古罗马帝国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有效的组织。 我国宋真宗时期,丁渭提出的“一举三得”方案,解决了就地取土、顺利运输和清理废三个问题。 在《圣经》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中就体现了管理的公权原则、授权原则和例外管理等管理思想。 汉高祖刘邦总结其取得天下的原因,关键是在管理中遵循了用人之长原则。 在古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颁布的汉姆拉比法典中,有许多条款都涉及到了控制借贷、最低工资、会计和收据等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周礼》、《墨子》、《孙子兵法》等书籍中都体现了不少管理思想。 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当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也有重大的影响。 (2)管理理论的萌芽 资本主义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制造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这一时期的著作,大体上有两类:一类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即关于管理职能和原则的研究;另一类偏重于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关系问题。第一个明确地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而同

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相并列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 ②关于管理的职能。经济学家们各自都特别强调不同的管理职能。 萨伊强调计划职能的重要性。 鲍克认为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指挥。 人事职能中的职工培训和管理人员教育,受到了当时一些经济学家的重视;组织职能受到这些经济学家的广泛注意;在控制职能方面,这些经济学家从防止盗窃方面的控制转到防止浪费方面的控制。 ③关于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经济学家们提法各不相同。 ④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经济学家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将这个问题分作三个层次来处理: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形成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化;组织的劳动分工,形成公司的专业化;职业上的劳动分工,形成个人在工作上的专业化。 ⑤关于动作和工时研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章中事实上已经进行了有关动作和 工时的初步考察。 ⑥关于生产自动化和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⑦关于工资和激励。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对工资和激励问题有较多的论述。德.拉维勒认 为,凡是能实行的地方,计件工资最能提高生产率;而穆勒认为可采取多种工资形式。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领会: 1.科学管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里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智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企业职能和管理职能

管理学原理第三章复习要点

第3章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 一,描述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八个步骤。 步骤1:识别决策问题 步骤2:确定决策标准,是解决问题的很重要的因素 步骤3: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以便正确地确定他们的优先次序 步骤4:开发备选方案,列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 步骤5:分析备选方案,基于步骤3,4评价备选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步骤6:选择备择方案,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步骤7:实施备择方案 步骤8:评价决策结果,通过方案产生的结果判断其合理性 八步骤:识问 定标 配权 开发 分析 选择 实施 评价 二,解释管理者制定决策的四种方法。 管理者所制定的决策是前后一致的、合乎逻辑的,是追求特定条件下价值的最大化。在当今的复杂社会里,一个人不可能获得所有必要的信息来作出合理的决定,管理者理性的做出决策,但同时也受到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管理者从经验中提取精华以快速制定决策的无意识过程:依赖于整体联系;受情感控制——有情绪投入

三,划分决策和决策条件。 A,决策的类型 1. 结构化问题--程序化决策 目的明确 问题是熟悉的(以前发生过) 容易完整定义——有关问题的信息容易定义和收集 2.无结构问题--非程序化决策 这类问题是新颖的、不经常发生的、信息模糊的和不完整的 需要开发专门的解决方案 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的解决方案 根据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案 B,决策制定的条件 1. 确定性(certainty)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每一种方案的结果是已知的,管理者可以指定出精确的决策 2. 风险(risk) 在风险性条件下,管理者能够依照选择方案估计出某些特定结果的可能性 3.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在不确定情况下,决策方案的选择受到决策者能够获得的有限信息和决策者心理定位的影响 大中取大:乐观的管理者将会遵循大中取大选择——最大的可能收

管理学原理第2章练习题及答案

Chapter 2 – Management Yesterday and Today True/False According to Adam Smith, division of labor wa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chine power began substituting for human power.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was writ ten by Frederick Taylor. Frank Gilbreth’s best-known contribution to scientific management concerned selecting the best worker. Frederick Taylor is most associat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One could say that Fayol was interested in studying macro management issues, whereas Taylor was interested in studying micro management issues. Bureaucracy, as described by Weber, emphasizes rati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ecisions on determining a company’s optimum inventory le vel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modeling. Barnard, Follet, Musterberg, and Owen are all theoris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pproach. Multiple Choice Adam Smith's, "The Wealth of Nations," put forth that the primary economic advantage by societies would be gained from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cepts? a.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control b. on-the-job training c. union representation d. fair employment legislation e. division of labo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one of the four management approaches that grew out of the first half of this century?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b. general administrative c.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 systems approach e. quantitative According to the text, probably the best-known example of Taylor’s scientific management was the ______________ experiment. a.horse shoe b.pig iron c.blue collar d.fish tank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one of Taylor’s four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Develop a science for each eleme nt of an individual’s work, which will replace the old rule-of-thumb method. b.Scientifically select and then train, teach, and develop the worker. c.Heartily cooperate with the workers so as to ensure that all work is don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developed. d.Provide managers will less work than other employees so the managers can plan accordingly. General administrative theory focuses on a.the entire organization. b.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 c.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 relationships. d. primarily the accounting function. e. administrative issues affecting non-managerial employees. The fourteen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re associated with who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