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浅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静脉炎

预防:

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②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位置便于固定,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③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④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

⑤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处理:

①立即给予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②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4次/d。

2)液体渗漏

预防:

①妥善固定导管。

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

③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④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处理:

对液体外渗者,予热敷、硫酸镁湿热敷等。

3)皮下血肿

预防:

①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②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处理:

可行冷敷或热敷,每日1?2次。

4)导管堵塞

预防:

①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浓度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③采取正压封管,即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夹子尽量夹在塑料管的近心端。

处理:

发生堵管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将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拧下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①再次输液时,用0.5%碘伏消毒肝素帽处,接上输液器,如果液体滴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液管,否则可将小凝血块挤入循环而发生栓塞,应先调整肢体位置,检查静脉留置针有无脱出,然后用5 ml针管抽取0.1%肝素盐水2 ml,连接输液针头回抽凝血块,通畅后再换接输液管输液。

②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且留置时间不可过长。

处理:

①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②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减轻。

③避免碰撞伤肢。

④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

⑤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 2 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6)导管脱出预防:

①妥善固定导管,延长管应弧形或S型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②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

③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

④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带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处理:局部按压至不出血。

2、PICC 置管术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常见并发症的预

防和处理方法如下:

1)导管堵塞

预防:

①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

②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和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③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

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④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使用中冲管2-3次/日间歇期1次/周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

①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②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先抽回血,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 血,使导管畅通。如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2)静脉炎,穿刺点感染预防:

①置管前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和型号匹配的导管,首选贵要静脉(静脉瓣少,血管粗),

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②血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导管的型号应于血管的大小相适宜。

③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置管 24小时换药1次,后定期换

药(3 —7天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穿刺时送管动作轻柔、被 穿刺肢体制动, 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 以免损伤血管内膜; 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 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④ 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 消毒范围大于10cm 。

透明贴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处理方法:

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 48?72小时,一但发生应给予对症处理。

① 局部用 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 2次,每次 20min 。

② 置管后如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 疼痛和 (或)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 应按伤口感染处理。

③ 如出现发热、 寒战等症状。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性败血症,

应严密观察, 遵医嘱对症 处理。

④ 若为机械损伤、药物刺激导致的静脉炎,一般可通过热敷、远红外线照射 (每日3次, 每次 30min ) 、抬高患侧手臂、 外用喜疗妥或肝素钠乳膏、 限制患肢过多活动及调整输入液体 的浓度等处理。

⑤ 若为血栓性静脉炎,可给予热敷或同血栓堵塞导管处理方法。

⑥ 情况严重者及时拔除 PICC t 。

3)穿刺点渗血、水肿

预防:

病人血管情况好, 穿刺针应与导管相适应; 剧烈频繁咳嗽时可用手指按压在穿刺点, 防 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 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 穿刺后按压穿刺点 5min ,凝血机制较差 者按压的时间应增至5-IOmin ,制动30min , 24h 内限制插管侧上肢过度活动,或加压敷料固 定24h ,必要时停服抗凝剂,给予止血剂。

再透明敷贴固定后指压穿刺点 5?lOmin 或局部给予冰袋或沙 嘱忠者在咳嗽、咯痰或入厕时按压穿刺部位,防止压力过大 创口易于出现渗出物, 可酌情增加换药次数, 能有效的抑制 ① 指导病人休息与活动,妥善固定导管,穿刺侧肢体勿过度活动,勿自

行牵拉导管。

② 定期检查导管,记录好外留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③ 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正确,勿粗暴操作,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贴膜,以免将 导管拔出。

3. 处理方法

① 导管移位时, 拍胸片找出移位的位置, 使导管移至正常位置, 若无不适感可继续使用。

② 导管外脱时,严格无菌操作从里向外碘伏消毒脱出的导管,嘱病人手臂外展

900,然

后将外脱的导管送到“ 0”点。

③ 如发生断裂,让患者卧床,拍片,请介入科从下腔静脉抓捕器取出导管。

④ 拔管过程中出现断裂,立即扎止血带,请医生静脉切开取导管。

5)静脉血栓

预防:

置管前测量臂围,排除既往静脉血栓史;尽可能选择细的导管;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 侧肢体,嘱患者做握拳、

松拳动作,预防血液缓流而发生静脉血栓。

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液,通过血管彩超确认,根据血栓程度、静脉受累情况、 症状严重程度决定 处理措施。

处理方法:

① 在穿刺点加盖无菌纱布,

袋压迫止血,以促进血液凝固。 血

液渗出。

② 穿刺部位皮肤潮湿多汗,

渗出物的出现。

4)导管移位、脱出或断裂

预防:

①拔管。

②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14天,抬高患肢20-30 度。

③患肢制动,避免按摩。

④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同时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

⑤避免在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严密观察有无肺栓塞症状。

⑥抗凝、溶栓治疗。

3、胸腔引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 引流管阻塞

预防:

①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定时捏挤,使管腔通畅。

②术后应随时观察引流管内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

处理:

①排除引流管扭曲受压。

②捏挤引流管,或重新置管。

2)皮下气肿

预防:

①引流管的粗细要适宜,切口大小要适当。

②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留有足够长度,以防翻身、活动时脱出胸腔。

③一旦滑出用凡土林纱布及厚层纱布封闭伤口,并立即通知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处理:

①局限性皮下气肿,未做特殊处理自行吸收。

②广泛性皮下气肿,患者出现疼痛、呼吸困难,立即通知医生行皮下切开引流,以排出气体减轻症状。

3)疼痛

预防:

①调整引流管的位置,避免引流管与胸膜摩擦。

②可能与压迫肋间神经等引起的疼痛有关。

处理:

①适当调整引流管位置或应用止痛药。

②经上述处理仍不能解除疼痛,可予以局部封闭。

4) 肺不张

预防:

①鼓励患者做有效咳嗽咳痰,避免剧烈咳嗽,定时翻身拍背。

②引流过程中,保持引流管道的通畅。

③鼓励病人吹气球促进肺复张。

处理:

①可经鼻导管吸痰或应用支气管镜吸痰。

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利于引流液的排出及肺部扩张。

5) 胸腔内感染

预防:

①胸腔闭式引流放置应低于胸腔60-100cm ,尤其是搬动患者时,切勿将引流瓶提至高于引流管的胸腔出口水平

面,最好先钳闭,至搬动完毕再松开以防引流液倒流入胸膜腔。

②更换引流瓶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③引流管一旦脱落,决不能将原引流管再插入。

处理:

①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一旦出现体温升高,胸痛加剧等应及时报告医生。

②遵医嘱应用抗生素等治疗。

6) 血胸

预防:

①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躁动不安。

②注意体位,减少频繁变换体位。

③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摩擦血管而并发血胸。

处理:

① 在引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

②如引流为血性,量突然增多,患者出现休克等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必要时进行手术止血。

7) 纵隔摆动

预防:

① 大量积液、积气引流时应控制引流速度。

②剧烈咳嗽者嘱其勿用力过度,必要时应用镇静镇咳药。

处理:

①大量积液、积气引流时应控制引流速度,一般放500ml后夹管5?10min,再放500ml

再夹管5?10min,或根据医嘱增减夹管时间。避免一次放气放液过多过快。

②一旦发生纵隔摆动,应迅速通知医生抢救。

4、输液泵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 )药物外渗

预防: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用药的局部反应,有无回血、外渗,尤其从中心静脉输入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回血、肿胀。

处理:

重新选择静脉,根据输入药物性质做好局部处理。

2)静脉炎和静脉硬化

预防:

使用输液泵前,先选择好血管,一般选择血管较粗直,易固定并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静脉穿刺,对老年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穿刺输液。

处理:

①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②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

3)常见报警处理

空气报警:输液管内有气泡。重新排气,调整滴液壶内的液体。

滴速报警:

①输液瓶已空。及时更换输液。

②旋夹紧闭。打开旋夹。

③滴液壶壁有液体凝集。晃动滴液壶消除凝集。

④滴数传感器未安装好传感器损坏。调整滴数传感器位置。

压力报警:

①旋夹未打开。打开旋夹。

②管路扭曲、受压。保持管路通畅。

③针头或管路有血块堵塞。消除血块或重新穿刺。

泵舱门报警:输液管放置不正确或泵门关闭不严。重新放置输液管或关闭泵门。

电池报警:

1 交替显示输液速率和AAA.A 。显示屏显示:Battery discharged,connectto main.(电池用完,接至主电源)。连接至电源,持续充电达16 小时。

5、微量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微量泵报警:

预防:

①熟悉微量泵的性能及操作程序,掌握不同用药剂量及速度换算。

②规范操作程序,连接微量泵前常规推注少量希肝素盐水,保证管路通畅。

③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床边交接班。

④确保电源连接紧密,注射器正确卡如微量泵卡槽内,查看延长管有无打折、脱落。

处理:

①保证机器没有故障,正常运转。

②保证电源没有故障。

③保证管路通畅,延长管无打折、脱落、无气泡。

④确保穿刺针处无回血凝固。

2)血液回流:

预防:

①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处理。

②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微量泵使用完毕后,使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③将微量泵至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 左右,防止血液回流。

处理:可用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接头皮针,将回血推回。如回血已发生堵管,切勿用力推注,以免血栓进入静脉,可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

3)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

预防:

①正确选择静脉,不宜于其他药物共用一条静脉,以免受输液速度,压力等影响微量泵的持续泵入,降低用药效果,有条件者选用浅静脉留置针,确保药物泵入。

②危重症病人采用深静脉置管,防止药物浓度过高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

处理:

①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②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

O

6、胰岛素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低血糖反应:

轻度:能够自我治疗、感觉饥饿、乏力、出汗、颤抖、心悸。中度:可能需要外界帮助、头痛、注意力下降、情绪变化。重度:不能够自我治疗,意识障碍或昏迷。

预防:

①告知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

②指导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案,使患者自觉或在家属督促下正确、及时、准确进行胰岛素注射并准时进餐。

③病情较重,无法预料患者每餐进食量时,可以先吃饭,然后再注射胰岛素。

④预防夜间低血糖:加强巡视,监测血糖、睡前加餐、减少夜间胰岛素剂量、调整胰岛素注射时间、改变胰岛素类

型。

处理:

①对轻、中度及意识清楚者:给予口服15-20g糖类食品(葡萄糖为佳;或6-7颗糖,或含糖饮料如1/2 杯果汁,或 1 杯牛奶等)。

②对重度患者或意识障碍者:给予50%葡萄糖液20ml静推,或根据病情正确处理。

③低血糖已纠正:了解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调整用药,可监测动态血糖,注意低血糖症诱发

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生命体征,建议患者经常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避免低血糖再次发生,对患者实施糖尿病教育,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儿童或老年患者的家属要进行相关培训。

④低血糖未纠正:静脉注射5%或者10%的葡萄糖,或加用糖皮质激素。注意长效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所致低血糖不易纠正,可能需要长时间葡萄糖输注。意识恢复后至少监测血糖24-48 小时。

2)抗体反应、过敏反应

预防:

提倡选用高纯度人胰岛素。

处理:

注射胰岛素后出现皮肤寻麻疹、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一但出现按抗过敏治疗。

3)局部反应(皮下脂肪萎缩、皮下硬结形成)

预防:提倡选用高纯度人胰岛素及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

处理:更换注射部位,避免短时间内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要求二周内不可在同一部位注射)。

4)胰岛素水肿(体重增加)

轻度水肿,一般无须处理,这种水肿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即可逐步自行消退;严重水肿可用少量利尿剂。

5)屈光不正(视物不清)

屈光不正原因:血糖下降速度过快,使晶状体和玻璃体内渗透压不平衡所致。表现为视物模糊,多见于初用胰岛

素者。屈光不正者血糖稳定后症状自然消失,无需特殊处理。

7、CV(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导管堵塞

预防:

(1)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

(2)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和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3)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4)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使用中冲管2-3次/日间歇期3天冲管1次,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

(1)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2)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先抽回血,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 血,使导管畅通。如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2)静脉炎,穿刺点感染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手部卫生,皮肤的消毒,,做好输液接头的维护、导

管部位的护理。置管24小时换药1次,后每周换药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2)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消毒范围大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