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第8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论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工作

论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工作 论文提要 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地震勘探自20世纪20年代问世以来,已成为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三个阶段组成,其中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 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近十几年来,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计算机及相关人员为支撑的人机联作地震解释工作站的普遍使用,不但减轻了解释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由于三维解释和可视化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是地震解释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从世界油气勘探发展历程看,地震解释随地震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地震沉积解释阶段(包括地震地层,层序地层和地震岩性解释)及地震地质综合解释阶段。 正文 一、地震构造解释概论 (一)构造解释流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核心就是通过地震勘探提供时间剖面和其他物探,重力,磁法,资料以及钻井地质资料结合盆地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区域的,局部的各种构造地质模型,解决盆地内有关构造地质方面的问题。 地震构造解释的流程一般可分为资料准备,剖面解释,空间解释和综合解释四个主要阶段如图一 其具体任务是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构造,地层属性,接触关系,不整合面性质,并划分构造层,确定盆地类型,盆地内构造基本特征和构造样式,空间位置与形态以及火成岩体,盆,逆,岩体,礁体等地质体的识别,确定并分析盆地内断裂的活动历史,断层性质,识别断层产状,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盆地的演化历史,地层展布格架及其与够早的配置关系,确定盆地的基本类型,划分各级构造单元,汇编各种比例的区域和局部构造图件,最后结合其他物探,重力,磁法和地质资料对盆地内区带和局部构造进行含油气综合评价,为勘探部署提供决策依据。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 (一)地震相概念 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 (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

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 (一)外部几何形态 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 形和充填型等。 1.席状 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

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

地震相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 (一)地震相概念 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 (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 (一)外部几何形态 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 形和充填型等。 1.席状 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平行,厚度相对稳定。席状相单元内部通常为平行、亚平行或乱岗状反射结构,可代表深湖、半深湖等稳定沉积环境和滨浅湖、冲积平原等不稳定沉积环境。

地震成像

地震成像 引言 在地面记录的未经偏移的反射地震能量(例如共偏移距记录)通常可提供地下构造的强相干图像。尽管是强相干的,但该图象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它受到几种畸变作用的影响,最显著的影响是来自地质界面截断的绕射波和倾斜界面上反射点与地面位置间能量的横向移动。地震成像就是校正这些畸变影响的地震处理手段。 在常规处理中,地震成像是众多处理手段的最终阶段。全部地震处理过程包括能量增益化、反褶积、静校正和速度分析、NMO和DMO、叠加,最后到主要用于构造成像的偏移。根据偏移数据体绘制地震构造图,然后在构造图上布置钻探目的层的勘探井位。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但是偏移后的数据已逐渐被用于后续进一步处理的输入数据。例如,当地质学家和工程师们联合攻关已做过3D地震工作的油田的油气开发问题时,他们把偏移后的地震数据体用作地震属性分析处理的输入数据,诸如瞬时相位或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处理中。通过已知井与建议井位处地震属性特征的对比,我们就能预测出建议井位处的岩性特征。例如,倘若在几口井中某一属性可能都与孔隙度观测值的相关性很好,那么这个属性就可用于估算其它井位处的孔隙度。多年来,地球物理学家都在用地震数据在比地震波长小得多的尺度上估算岩石物性特征,但直到最近他们才对偏移数据实施这种处理,它代表了偏移应用的一个全新领域。这也促使我们在偏移中要非常重视象振幅这样的参数的应用。 时间和深度、叠后和叠前、2D和3D 地球物理学家习惯使用时间域记录的地震数据。以往,他们乐于解释时间记录,甚至是偏移后的时间记录。这就与在深度域工作的地质学家和油藏工程师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同时也给许多通过设计偏移算法来摸索地球物理学规律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带来困惑。尽管深度域的解释结果明显会更正确,但迫使地球物理学家这样做会妨碍他们解释地震数据的能力,例如在资料质量差的地区,在偏移前后剖面上难以确定一一对应的反射波同相轴。所以,就有了时间域偏移(时间偏移)和深度域偏移(深度偏移),它们之间的差异远不是表面上的。通常时间偏移比深度偏移更容易实现,且已证实时间偏移对偏移速度的精度要求比深度偏移要低得多。这样,在精度要求和投入成本低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时间域偏移而非深度域偏移方法。另一方面,当我们试图利用偏移不仅生成地下图像,而且还要估算地层速度时,时间偏移就不如深度偏移有效了。 理想情况下,应该对采集到的全部地震道实施偏移,而且我们也正朝着这个目标快步迈进。但是,即使在几年之前,全部采集道的偏移——叠前偏移——几乎是一个梦想,很简单的原因在于成本太高难以实现。直到近来提出了一个标准的处理步骤,即在偏移前通过叠加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地震成像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分解

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杜炳毅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S1*******) 随着地震勘探难度的逐渐的增加和油气藏复杂性的增加,油气勘探开发对地震勘探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近年来地震方法和技术重点发展了两个方向:一是地震成像技术,二是开发地震技术。 地震成像技术发展现状 地震成像是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叠加成像和偏移成像。随着油气勘探难度的增加,地震成像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成为高精度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地震偏移成像可以分为地震叠后偏移方法和地震叠前偏移方法。 叠后偏移是在共中心点叠加数据上进行零炮检距偏移,主要有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后深度偏移,叠后时间偏移主要包括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而叠后深度偏移可以有效的结果构造不太复杂,横向速度变化比较大的地质体的地震成像问题,并且能够提高地震成像的计算效率,常用的叠后深度偏移有Kirchhoff积分法,分步傅里叶法,有限差分法以及逆时偏(RTM)法。 叠前偏移是把共炮点道集记录或者共偏移距道集记录中的反射波归位到产生他的反射界面上,并使绕射波收敛到产生它的的绕射点上。也分为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是基于绕射

叠加或者Claerbout发射波成像原则,是一种成像射线,能够解决叠后时间偏移存在的问题,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主要有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波动方程法叠前时间偏移(包括平面波分解法叠前时间偏移和F-K域法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射线理论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另一类是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射线法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主要有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主要有F-X域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SSF法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Fourier有限差分(FFD)法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广义屏近似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基于双平方根方程的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偏移,基于波动方程的真振幅偏移,逆时叠前深度偏移。 地震偏移是一种将地震信息进行重排的反演运算,以便使地震波能量归位到其空间的真实位置,获取地下真实构造图像。除了深度域构造成像外,地震偏移还为其它特殊处理提供振幅、相位等信息,用于速度估计和属性分析,建立在波动方程基础上的地震偏移成像技术代表了地震处理的极致。 地震偏移最初是在水平迭加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倾斜界面共深度映像聚焦,使绕射波归位,即将能量还原到它们正确位置上.早期人工偏移是按照偏移空间的时距关系作图;若将共深度点剖面看作一系列绕射点组成的源反射,可用计算机实现对这些绕射点的偏移,即建立在射线理论基础上的绕射扫描迭加方法以及后来的Kirchhoff 偏移.20 世纪70 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以J. F. Claerbout 为首的

复杂情况地震数据成像处理系统

复杂情况地震数据成像处理系统 (PSGSEIS ) 复杂情况地震数据精细成像处理系统(PSGSEIS )是北京派森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行研发、定标于复杂情况地震精细成像的处理系统;正常情况下PSGSEIS 是一套有特色的精细成像处理系统,在地表起伏的山地,表层速度结构复杂的沼泽、沙漠、戈壁,地下断裂复杂区,层间多次波发育区,PSGSEIS 具有超常的精细成像处理能力,是当之无愧的“复杂情况地震精细成像处理系统”。 特色技术: 1. 绿色软件——GPU 处理技术 PSGSEIS 系统可以应用GPU 处理器(也可应用CPU 并行机),其特点是快速、环保。 快速: 测试情况:资料:四川某地二维地震;处理:叠前时间偏移;整体用机时间:CPU :8397秒;两个GPU :86秒;速度快将近50倍,即1台GPU 相当于50台CPU ;如考虑CPU 的并行效率,GPU 的效率将更明显。 环保: 一台6个GPU 的PSG-Sounder 机的耗电量为6.6Kw ;一天24小时耗电仅158度。它的处理能力相当于300台CPU ,而300台CPU 的耗电量为120.0Kw ,一天24小时耗电2900度,是GPU 的18倍。PSGSEIS 系统可以应用GPU 处理器,省时省电环保,堪称绿色软件。同时GPU 还有体积小,占空间少的特点。 2. 起伏地表偏移技术 地表起伏时,常规处理假设一浮动基准面,这一假设在走时、入射角、射线路径等方面存在太多误差。PSGSEIS 抛弃浮动基准面假设,直接按实际的激发、接收点进行偏移,它还包含有起伏地表速度分析技术,用以保证获得精细的成像效果。 如右图所示,由于地表起伏的影响,常规处理技术无法成像,剖面上大段空白;应用起伏地表偏移技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像效果,两条断层夹一断隆的构造格局非常清楚。 3. 无射线层析静校正技术 在近地表比较复杂地区,复杂地质体造成射线屏蔽或射线偏转,折射波静校正难以建立正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无射线层析静校正采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技术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达到精确静校正的目的;适用于山区、沼泽、沙漠、戈壁等近地表 常规偏移 起伏地表偏移

复杂结构下的成像

第五章复杂结构下的成像 5.1 引言 虽然第四章讨论的偏移方法是基于层状介质假设的,然而对这种基本算法作简单的修改即可使其对轻微横向速度变化的情况得到精确的结果。例如,在克希霍夫偏移中,均方根速度可以是在横向上变化的。在有限差分法中,只要横向速度变化是缓慢的,就可以去掉薄透镜项,并且在绕射项中使用的速度函数可以是横向变化的。f-k法(Stolt偏移)中,横向速度变化是通过在0-1间改变拉伸因子来实现的。即使速度变化,这三种方法的输出仍是时间剖面,因此称它们为时间偏移。 当遇到强的横向速度变化时,情况就不同了。这时简单的修改算法就不再能提供足够的精度了,这时必须进行深度偏移,而不是时间偏移。尽管将沿绕射双曲线的能量收敛到它的顶点,两类偏移都使用了一个绕射项,但是仅深度偏移算法补充了明确考虑横向速度变化的附加的薄透镜项。与时间偏移不同,深度偏移的输出是深度剖面。为了得到有地质意义的输出,深度偏移必须比时间偏移的速度模型更精确。下面,我们将用不同复杂程度的速度-深度模型来论证时间偏移与深度偏移之间的差异。 强的横向速度变化常常与复杂的上覆岩层结构有关,在同时含有古生界和较新岩石的褶皱带中的叠瓦状构造就是一个例子。另外,强的横向变化也与盐刺穿有关。盐层下面的目的层成像被复杂盖层的射线路径畸变复杂化了。具有强的横向速度变化的另一类地质环境是不规则水底环境。在有强横向相变的区域里,也可以发生强的横向速度变化。如,白云岩→石灰岩→蒸发岩→碎屑岩的岩性变化可能与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变化有关。 复杂构造常常是三维的。在这一章,我们将假设地震测线是沿倾向方向的,并且记录的波场是二维的。这个假设的有效性将在第6.5节进行考察。 假如常规的CMP叠加近似地代表零炮检距剖面,则叠加后的时间偏移或深度偏移能够产生一个地质上看来合理的地下图像。但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就不是这样的,即(a)具有不同叠加速度且倾角不同的相交同相轴或(b)强的横向速度变化。对于第一种情况,在CMP道集上虽然不同倾角的同相轴有双曲线时差,但同相轴不可能用一个速度进行最佳叠加,严格的解法是做叠前时间偏移。对于第二个问题,复杂的非双曲线时差通常与横向速度变化的复杂盖层之下的反射有关,严密解法是做叠前深度偏移。

常用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大全

常用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大全

常用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大全 一、地震处理 1.ProMax 简介LandMark的地震处理软件 2.Focus Paradigm的地震处理软件系统,配合EPOS3 TE(Third Editon)的版本。 3.CGG 地震处理软件系统 4.Omega 地震处理软件系统。 5.TomoxPro 井间地震处理软件 井间地震全套的综合处理分析软件系统,它包括以下主要功能: 1)设计与模拟井间地震勘探实验 2)计算全波场的井间地震人工合成图 3)拾取井间地震波的初至走时 4)初至波非线性层析成像 5)井间地震波预处理,包括波场分离 6)波动方程的全波场偏移 7)上行波与下行波的CDP叠加 8)偏移后处理与叠后校长量分析与应用 该软件系统共包括14个模块,提供大量的质量监控与图形显示功能。 6.Univers VSP 垂直地震处理 垂直地震处理VSP 7.GreenMountain 绿山Mesa 野外施工设计、高精度折射静校正微机版 8.Omni Workshop 最新的三维地震勘测设计工具集,自动生成的开放式数据库支持设计、执行和分析各个阶段的数据访问。 9.Vista Window 2D/3D

10.GeoCT-I 二维野外小折射自动层析成像软件 GeoTomo公司开发的二维野外小折射自动层析成像软件系统。该系统适用于现场处理野外小折射地震资料。 11.克浪KeLang 地震采集工程软件、采集论证 12.TestifiLand for Windows 仪器、源、接收器测试分析软件,它产生代表读到的原始带数据的统计图表。 13.SPS_QC 地震辅助数据生成与质控系统 二、地震解释 https://www.doczj.com/doc/8915013866.html,ndMark地震综合解释软件包R2003,工作站版15CD LandMark的大型地震综合解释软件,包括地震资料解释,三维自动层位追踪,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三维可视化解释、地质解释与地层对比、迭后处理,数据体相干分析,地震属性提取属性分析、地址建模、断层封堵分析做图。层面与断层模型,出量计算、测井解释,精细目标分析,井位设计等。 https://www.doczj.com/doc/8915013866.html,ndMark R2003.4软件全套,55CD 包括全套解释系统和一些辅助工具、教程,共55CD,包括工作站系统全套、Linux全套和部分Windows版本的软件(软件清单另列)。 https://www.doczj.com/doc/8915013866.html,ndMark R2003.12软件全套,46CD 包括全套解释系统和一些辅助工具、教程,共46CD。 17.Discovery Discovery--微机一体化油藏描述软件,是美国Landmark公司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产品,无论地质情况简单还是复杂,Discovery都将为您提供一整套非常有效的工具,把地质研究、地震解释、测井分析、开发生产动态管理集

地震相识别学习笔记

地震参数(地震相标志)按其属性可分为四大类: ①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 ②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的特点; ③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 ④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 一、内部反射结构 (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地理、流体界面等 ②发散反射结构(Divergent) 往往出现在楔形单元中,反射层在楔形体收敛方向上常出现非系统性终止现象(内部收敛),向发散方向反射层增多并加厚。它反映了由于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的不均衡沉积或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反映沉积时基底的差异沉降,常出现于古隆起的翼部,盆地边缘、或同生断层下降盘,盐丘翼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③前积反射结构(Progradational) 由沉积物定向进积作用产生的,为一套倾斜的反射层,与层序顶底界呈角度相交,每个反射层代表某地质时期的等时界面并指示前积单元的古地形和古水流方向。在前积反射的上部和下部常有水平或微倾斜的顶积层和底积层,常见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代表三角洲沉积。上部是浅水沉积,下部则是深水沉积。 d.叠瓦状前积(shingled),它表现为在上下平行反射之间的一系列叠瓦状倾斜反射,这些斜反射层延伸不远,相互之间部分重叠。它代表斜坡区浅水环境中的强水流进积作用,是河流、缓坡三角洲或浪控三角洲的特征。也称之为羽状前积。 在同一三角洲沉积中,不同部位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前积。如受主分支河道控制的建设性三角洲朵状体可能表现为斜交前积,无顶积层也无底积层,只有前积层,较低能的朵状体侧缘或朵状体之间可能呈现S形前积。 前积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不同,倾向剖面表现为前积,走向剖面表现为丘形。 ④乱岗状反射结构(hummocky) 它是由不规则、连续性差的反射段组成,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的同相轴分叉现象。常出现在丘形或透镜状反射单元中。维尔把它解释为三角洲或三角洲间湾沉积的反射特征,代表分散性弱水流沉积。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也会出现这种反射结构。 乱岗结构的波状起伏幅度较小,接近于地震分辨率极限(乱中有规则),乱岗状与杂乱反射的名称易混淆,在实际上有很大差别,有人亦称之为波状反射。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设计的内容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并标识断层,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并且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根据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地震相解释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实验一、地震构造解释 一、实验目的 学会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和断层解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以及根据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地质意义和盆地内生储盖组合。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 1 利用Discovery 中模块建立中国的工区和Seisvision模块加载数据。 2断层的剖面解释并结合相干体切片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 根据断层的识别标志进行断层的识别,并结合相干体提高断层识别准度 (期间常见的问题: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方向断层往往不闭合,解决办法是要根据两个方向综合判断断层。) 3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的识别及追踪对比。 4 等T0构造图的绘制。。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 (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 (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 (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 (5)断面波、绕射波。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1)单一同相轴的基本追踪对比方法

★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相邻记录道同一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相似,即振幅、周期、相位数等相似,它们在空间上是逐渐地变化的。 (2)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 ★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不同波组的相位数多少、振幅强弱、波的疏密程度往往不同,而不同波系所包含的波组个数,各波组间的间隔关系等往往不一样。(3)根据振幅包络线进行对比 ★由于角度不整合面上下相接触的地层层位横向上变化很大,从而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甚至于极性变化很大,这使得角度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特征很不稳定。当进行同相轴对比时,往往很困难。这时应当根据地震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比,即对比界面可以穿相位。 ★在对比基底界面时,根据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比更是常用的方法。因为基底反射波在埋深较大的情况下,振幅一般较弱,对比时要注意沉积岩盖层与基底在宏观反射特征上的差别。 (4)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单条剖面的对比完成后,需要与正交剖面进行闭合检查,若在一个环形闭合圈中同相轴不能闭合,则说明对比有误。 ★剖面闭合了,是否解释就肯定正确? 不一定。剖面闭合只说明地震反射界面从几何学的角度上是正确的了,至于其地质意义是否正确还要根据更多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因此剖面闭合是地质解释正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四、过程分析及成图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 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 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 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 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 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 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地震相的识别方法和思路

地震相的识别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范围 研究区域位于××,研究的目的层是古近系××组地层。 二、研究方法 1.本次工作的地震相识别主要运用如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以振幅、频率的变化及同相轴的横向连续性三种内部地震反射类型的变化为依据。连续性好为低能环境;连续性差为高能环境。振幅与波阻抗有关,振幅大面积稳定,说明上下地层连续好,低能环境。否则,属高能环境。频率变化快,为高能环境。 第二种为地震反射单元的形状为依据。现在往往把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识别。地震反射单元几何外形包括:席状、丘状、扇状、槽状充填、盆地充填、透镜状、楔状、滩状地震反射。 2.地震相解释的基本准则: 能量匹配准则 地震相参数中的反射结构和几何外形有明显的沉积环境能量标志,而同一沉积体的反射结构和外形必须是同一能量级。代表高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不能与代表低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匹配,反之亦然。例如,平行反射结构一般代表低能环境,发散结构代表从高能到低能变化,而前积结构表示高能环境。又如,席状外形反映或低能或高能环境,但丘状外形则为高能环境。 岩心相准则 在没有钻井的探区内,只能通过地震相和沉积相的一般对应关系,与同类盆地的标准地震相模式对比,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但是若是在有井的探区,地震相解释时应尽可能结合钻井资料,用钻井的岩心相标定对应的地震相。例如某一斜交前积相可能代表三角洲环境,也有可能是浊积扇体。但若在该地震相部位刚好有一探井,且对应层位上岩心相表现为三角洲的特征,则该地震相可定为三角洲环境。 沉积体系匹配准则 沉积体系指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相的共生组合,是平面相序的模式。平面上一组地震相的分布所受沉积体系的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沉积相类型的排列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 震 资 料 解 释 课 程 设 计 报 告 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物探0901 姓名:杨继东 学号:200911020105 日期:6月18-6月29 指导老师:李磊老师

简介 本次课程设计用了两周时间完成,从十七周周一开始到十八周周五结束,课程设计的地点是校本部第一实验楼地震勘探处理解释分室,有李磊李老师带领指导完成。此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其中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使用的资料是华北油田某部分经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剖面上断层的识别,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在inline和crossline方向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由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地震相解释使用的资料是海相水道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还要学会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本次课程设计应用的软件是兰德马克开发的Geographix Discovery,由于软件比较复杂,在软件的安装、建工区、数据加载、成图的方面,李磊老师给了极大帮助。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断层、学会制作等T0构造图、学会在剖面上识别典型地震相以及利用剖面资料做出平面图。另外,在做出构造图、地震相平面图后要尝试推断其地质成因及演化过程,进一步推断有利储油构造区及预探井位。 第一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一、本部分目的 首先学会利用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另外,要学会利用Discovery的Horizon模块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利用Fault模块进行断层解释,以及学会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最后学会利用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在作出构造图后,要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其石油地质意义,分析盆地内生储盖组合,推断有利储油区,学会设置最有利的预探井位。 二、本部分内容和步骤 ①利用Discovery 中模块建立中国的工区和Seisvision模块加载数据。具体步骤如下:建立工区打开ProjectExporer模块File→new→project。加载数据打开Seisvision模块load seismic→laod 3D Data(其中inline bin start为9,crossline bin start为21,x start 为73,y start为77,坐标常放缩100或1000倍)。 ②做相干体切片,帮助识别不易看出的断层。具体步骤如下:选择Discovery中的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设计时间: 2011年5月22日

目录 一、英文翻译 (1) 二、报告 (2) (1)地震资料的解释流程……………………………………………… (2)地震构造图的分析………………………………………………… (3)体会和建议………………………………………………………… (3)致谢…………………………………………………………………

第一章英文翻译 联合地球物理实验室北海地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实习 【目标】 这次设计实践旨在说明使用三维地震数据体资料来解释复杂勘探任务的优点。解释中用三维偏移数据的设计一个复杂的地理模型来表示一套典型的北海地质序列。利用多个水平切片进行勘探解释的技术在未来会进一步得到提高。资料中的垂直剖面和测井记录合成同样需要建立准确的解释。 【问题】 我们公司拥有北海十号区块,1983年度的预算可以允许我们在八个较好的 位置打两口钻井。利用手头现有的地震和钻井资料确定最好的钻井位置,解释区块内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确定布伦特组和斯坦爵组砂岩体的平面展布范围。我们目的就是在整个租赁区块内选定最佳井位。 研讨会应重点关注如何综合应用垂直和水平剖面辅助解释复杂地质构造。研讨会结束以后,请仔细考虑找到最优钻探点和正常在自己的办公室做出相同的决定所花时间的时间。 【工作资料】 1.(标有)测线几何和可能(钻)井位(置)的测量图。 2.七条横跨区块南-北向垂直三维偏移剖面 3.七条东-西向垂直三维偏移剖面 4.时间从1060ms到1520ms,间隔20ms的24张等时切片图。 5 区块内第一口生产井(16号)的合成地震记录图,图中标注深度和速度信息。 研讨会你会得到如下数据资料图: 6.侏罗系不整合,布伦特组和斯坦爵组的图件 7.沙体组与不整合面的接触关系图件 8.石油储层分布范围图件。 9.过生产井的理想垂直剖面 研讨会结束以候你需要去展示: 10.能用图像处理器演示数据体交互解释部分的电影或磁带 【解释流程】 Ⅰ. 1.在垂直剖面上标出九个井的位置。 2.在测量图件的覆盖(叠加)图件上标出井位,共深度记录道号和线号。 3.通过与16#井的合成地震记录作标定,在其中一条(如线60E)垂直地震剖面上找出斯坦爵组的底界面。 4.在线60E的1520ms水平时间切片上找出斯坦爵组。 5.使用2)中得到的透明纸图件,根据水平地震剖面图作Statfjord组砂体的等t。时间图。在1200ms到1520ms的等时水平切片上,画出如上图左下方所示的断层构造。从一系列的等时间切片图中出找出相同构造的同相轴就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地震层序分析 不整合面的分类: 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 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 A 平行不整合:地质标志为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赤铁矿,钙质结核等。 B 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 2)按成因分类: 1.内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内动力活动是地层产状发生变化造成时间缺失的不整合。包括:a .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 c.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 e.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形成的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间断,形成的不整合。 2.外动力作用不整合:在没有构造变动的情况下,主要由于沉积、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地层中的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包括: a.河谷下切不整合 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 c.淹没不整合:因海平面快速上升从而使碳酸盐台地停止发育而形成的不整合。 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沉积间断。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界面。范围小到中等。 (3)按分布范围分类 1、区际不整合:多个相邻盆地同时发育

2、区域不整合:在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发育 3、4、局部不整合:在盆地内局部发育 不整一界面(5种): 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 地震相 地震相标志 (1)地震反射结构: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 (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2)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 (3)地震反射外形: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 4 .2.1 地震反射结构 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基本组分——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如粒度碎屑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特征、杂基性质、胶结物类型及胶结方式等。 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地震剖面的基本组分——同相轴的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 (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分级为:振幅:强、中、弱 频率:高、中、低 连续性:好、中、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