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笔记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笔记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笔记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笔记整理

第一章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成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

分化的基础上的;

5、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菌、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等;多细

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细胞

代谢味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味基础的生长发育;

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等等。如动物、植物。

6、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

7、显微镜小专题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低倍镜观察:(四)高倍镜观察;(五)收镜。

(2)重要步骤:高倍镜观察

①移动专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② 移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③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④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⑤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3)基础知识和利用

①放大倍数 =目镜╳物镜

②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③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小,物象变大,视野变暗

细胞放大倍数与细胞个数的关系

细胞单行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细胞均匀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4)倒立的物象:上下、左右相反(将原物象旋转1800即可

(5)玻片的移动与物象的移动

由于是倒立的像,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结论:物象偏什么方向,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6)视野中污点的判断

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不动则不再目镜上。

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不动的不在玻片上。不

在目镜、玻片上则在物镜上。

镜头种类有无螺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视野

物镜有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放大倍数越大,视

大野里观察到的细胞目镜无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数目越少,视野越

小暗。

(7)物镜和玻片的距离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8、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大小较小( 1~10um )较大( 10~100um)

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不细胞壁有,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同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没有

点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细胞核遗传物质分布的区域称拟核,无有核膜和核仁, DNA 与蛋白质

核膜、核仁, DNA 不与蛋白质结结合成染色质

举例细菌、蓝藻、支原体动物、植物、真菌相1、都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

似2、都有遗传物质。

9、蓝藻介绍

(1)蓝藻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

(2)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10、细胞的统一性

(1)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大都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组成。

(2)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核细胞产物所组成的。

11、细胞学说(细胞的发现者:列文虎克;细胞学说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1、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 种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 B、 Zn、 Mo 、Cu

主要元素: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 C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85%~90%

无机盐

无机盐 1%~1.5%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糖类和核酸1%~1.5%

有机物脂质 1%~2%

蛋白质 7%~10%

4、染色活颜色反应有关的实验专题

实验内容所用试剂实验结果还原糖的检测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检测双缩脲试剂紫色

脂肪的检测苏丹Ⅲ或苏丹Ⅳ橘黄色或红色

淀粉的检测碘液蓝色

观察线粒体健那绿黄绿色

观察 DNA 甲基绿绿色

观察 RNA 吡罗红红色

观察染色体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紫色或红色

酒精的检测重铬酸钾(橙色)溶液在酸性条件下遇重铬酸钾

变灰绿色

CO2的检测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溴麝

蓝水溶液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

再变黄还原糖鉴定 50℃ ~65℃溶液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1、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就是蛋白质。

2、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3、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有 8 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

4、氨基酸结构通式:

H(氢)

(氨基)NH2— C— COOH(羧基)

R(侧链基团)

注:①氨基酸分子中—NH2、— COOH至少各有一个,因为R基中可能看有氨基

和羧基;

②必须有一个—NH2和一个— COOH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否则不是构成

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

③生物体中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时由于R 基决定的;

5、脱去的水分子=肽键数 =氨基酸数目(n) - 肽链数

氨基数 =总氨基数 -氨基酸数 +肽链数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18 ╳脱去的水分子数

6 、蛋白质种类不同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的肽链折叠形成

的空间结构不同。

7 、蛋白质的功能:①结构蛋白,如肌肉、头发、蛛丝等;②催化作用,唾液淀粉酶、胃蛋

白酶等绝大多数酶;③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④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等;⑤免疫作用,如抗体。

8、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所有活细胞都离不开蛋白质。

并非所有的酶和激素都是蛋白质。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

重要的作用。

2、核酸的分类和结构

比较核酸

项目DNA RNA

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

细胞质叶绿体

由两条脱氧核苷酸

空间结构

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长长链构成,呈规则

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

无机酸磷酸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3、①构成 DNA 的是 4 种脱氧核苷酸,但成千上万个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多种多样的,

DNA 分子具有多样性。

②每个 DNA 分子中 4 种脱氧核苷酸的比率和排列顺序数特定的,其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

列顺序代表特定的遗传信息。

③只含有 RNA 一种核酸的是病毒,其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也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4、实验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 1)实验原理: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 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就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同时使染色体中的 DNA 与蛋

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

( 2)实验结论: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5、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 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

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根据五碳糖的不同, 可以将核苷酸分为 脱氧核苷酸 和

核糖核苷酸 。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各种糖类比较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主要功能

核糖 C 5H 10O 5

组成核酸的物

脱氧核糖

C 5H 10O 4

动植 质 单糖:不能水解

物细 光合作用的产

的糖

葡萄糖、果糖、

物,细胞的重要

半乳糖 C 6H 12O 6

能源物质

二糖:水解后能 蔗糖

植物 能水解成单糖 够生成两分子 麦芽糖

细胞

C 12H 22O 11

而供能

单糖的糖 乳糖

动物细胞

淀粉

植物细胞内贮

植物 能物质 多糖:水解后能

细胞

细胞壁的主要

够生成许多单

纤维素

( C 6H 10O 5) n

成分

糖的糖

动物细胞贮能

糖原

动物细胞

物质

①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又被称为 碳水化合物 。

②葡萄糖 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称为“生命的燃料” 。

③葡萄糖 不能水解,可以直接被细胞吸收。

④蔗糖在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里含量丰富,大多数水果和蔬菜也含有

蔗糖 。

⑤常见的 二糖还有在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含量丰富的麦芽糖。 ⑥人和动物乳汁中含量丰富的 乳糖 。

⑦淀粉 是最常见的 多糖 。 2、细胞中的脂质

种类

功能

分布

主要的储能物质、保温、减 大量存在于某些植物的种

脂肪

少器官之间的摩擦、 缓冲外 子、果实及动物体的脂肪组

界压力,以保护内脏器官

织中

磷脂

构成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 在动物脑、卵细胞、肝脏及

膜的重要成分

大豆的种子种含量较多

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在

胆固醇

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

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

丰富

的运输

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

由动物的性腺分泌, 进入血

性激素

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

液,组织液

维生素 D

能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

动物的卵黄、 人体表皮细胞

对钙和磷的吸收

中的胆固醇经日光照射, 转

变成维生素 D

3、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①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由许多基本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②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③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④由于碳原子组成生物大分子的重要作用,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细胞中的无机物

1、细胞中的水

①在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水的含量最多,一般为60%—95%。

②不同生物体内的水含量差别很大。

③生物体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的含量不同。

④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水的含量不同。

存在存结合水:与细胞中某些大分子物质结合

部位细胞内水在自由水: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多种细胞器中

关代谢缓慢

系自由水结合水

代谢旺盛

细胞外水多细胞植物:细胞间隙、各种分泌物

多细胞动物:内环境、外分泌液、排泄物

功能结合水细胞或生物体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①良好溶剂;②运输物质;③参与新陈代谢;④

新陈代谢的反应介质;⑤维持细胞的固有形态;

⑥调节生物的体温。

2、细胞中的无机盐

①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含量较多的离子有:

++ 2+ 2+2+ 3+ Na 、 K 、Ca 、Mg 、 Fe 、 Fe 等

含量较多的阴离子:- 2- 3- -

Cl 、 SO4 、PO 、 HCO等

4 3

②细胞中还有少量的无机盐与其他化合物结合,如血红蛋白中含 Fe2+、高等植物的叶绿素分

2+

子中含 Mg 。

3、无机盐的作用

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②维持细胞的渗透压,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③调节 PH值,维持细胞及动物和人体体液的酸碱平衡;

④无机盐是细胞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4、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元素基础——C、 H、 O、N

细胞的基本框架物质——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糖类和脂肪

水和无机盐既是细胞的结构物质,又是重要的功能物质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细胞膜的成分

成分所占比例在细胞膜构成中的作用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脂质约 50%成分;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中

还有胆固醇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蛋白质约 40%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主要

由其上的蛋白质来行使

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成糖糖类约 2%— 10%蛋白或糖脂,以此作为判断

细胞的内、外表面的依据

2、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壁

是存在于植物细胞膜外,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4、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这是因为哺乳动

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核膜以及众多细胞器膜。

5、在体验制备膜的方法实验中,用适量生理盐水稀释细胞,这体现了无机盐具有维持细胞

形态的功能。实验原理是渗透作用。

6、细胞膜的成分探究

处理方法现象及结论

溶脂剂处理细胞膜被破坏,含有脂质

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被破坏,含有蛋白质细胞膜上一般不含血红蛋白;

胆固醇属于脂质,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血红蛋白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 H、 O、 N、Fe,它具有在氧浓度高的时候容易与氧结合。

细胞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是胞间连丝。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1、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2、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

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3、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和“能量转换车间” 。

4、内质网是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内质网的类型:粗面内质网(上有核糖体)、滑面内质网

6、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功能:与动物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

7、核糖体的功能: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8、溶酶体:是“消化车间” ,内部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

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9、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着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主要存在于

植物细胞中。

10、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里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分布于动

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中。

11、细胞质的组成:主要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12、细胞质基质存在状态:胶质状态

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酸和多种酶

功能:是多种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

13、叶绿体分布:叶肉细胞中、形态:扁平的梭形、颜色:绿色

14、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15、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围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

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6、分泌蛋白: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气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

泌蛋白。

17、分泌蛋白合成途径: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囊泡→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18、生物膜的组成: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

19、分泌蛋白在形成过程中,要发生不同膜的融合,膜融合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

20、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能量,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21、细胞器归类分析

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①从分布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核糖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②从结构具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溶酶体

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含 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③从成分

含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④从功能上分析

线粒体(供能)

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

核糖体:间期合成蛋白质

中心体:动物(低等植物)细胞分裂前期发出星射线成

参与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纺锤体

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分裂末期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线粒体:供能

注:根细胞不含叶绿体,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大液泡。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1、高等植物的筛管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含有细胞核;

2、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核膜:双层膜,外膜上附着着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

染色质:主要有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携带遗传信息;能被碱性染料染3、细胞核染成深色;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

中,核仁体积相对较大。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4、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短,变粗染色体

(间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

解螺旋,成为丝状

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6、细胞核中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是DNA,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

状。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原理:渗透作用

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②当外界溶液

浓度 >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③当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

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3、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

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伸缩性小)

细胞膜

细胞质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伸缩性大)

液泡膜(相当于半透膜)

细胞壁伸缩性小

内因: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渗透失水→质壁原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分离外因: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宏观上:植物由坚挺→萎蔫

表现液泡:(大→小)

微观上:细胞液颜色:(浅→深)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年代科学家依据结论或假说

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

19 世纪末欧文顿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的

胞膜

分离并分析出哺乳动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

20 世纪初科学家物的红细胞膜的主要

脂质和蛋白质

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

从细胞膜中提取的脂

1925 年荷兰科学家质铺成的单层分子面细胞膜中的脂质排列积是细胞表面积的 2 为连续的两层

“双分子层模型” :细

20 世纪 40 年代在荷兰科学家研究的胞膜是由双层脂质分基础上推测子及内表面附着的蛋

白质构成

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

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

白质 - 脂质 - 蛋白质三

1959 年罗伯特森晰的暗 - 亮 - 暗三层结

层结构构成,特点:

静态结构

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

光染料标记两个细胞

1970 年弗雷和埃迪曼的蛋白质,将两个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胞融合一段时间后,

荧光均匀分布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

流动镶嵌模型据的基础上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①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嵌在磷脂分子的表层(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嵌入磷脂分子层

贯穿于磷脂分子层

③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它与细胞的识别、保护、免疫等密切相关。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

合成的糖脂。

④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具有流动性。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比较

运输方式运输方向是否需要是否消耗图例模型举例

载体蛋白能量

自由扩散高浓度不需要不消耗O2、 CO2、↓H2O、甘油、低浓度乙醇、苯

协助扩散高浓度需要不消耗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低浓度

2、主动运输

运输方式运输方向是否需要是否消耗图例模型实例

载体蛋白能量

主动运输低浓度需要消耗无机盐、↓小肠吸收高浓度葡萄糖、

氨基酸

3、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1)载体蛋白:①载体具有特异性,不同物质的载体不同,不同

生物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也不同;②载体具有饱和现象,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已经

达到饱和,细胞吸收该载体运载的物质的速度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 2)能量

4、胞吞和胞吐

胞吞: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的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上,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结构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是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蛋白质的合成原料是:氨基酸

RNA 的合成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酶的来源:活细胞

生理功能:具有催化作用

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酶化学本质的验证试验

(1)证明某种酶是蛋白质

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反应

对照组: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2)证明某种酶是RNA

实验组: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呈现红色

对照组:已知RNA溶液 + 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

3、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过程:

试管编号实验设置试验现象结果分析

对 1 号(O2)不处理无明显气泡放出H2O2的自然分解非常2mLH

照缓慢

实 2 号( 2mLHO2)水浴加热( 90℃)有明显气泡放出、有加热能促进H2O2的分验助燃性解

3 号( 2 加入质量分数为有较多气泡放出、助3+ 2 2 的分

2mLHO)Fe 能促进H O

3.5%的 FeCl 3溶液 2 燃性强解

4 号( 2mLHO)加入质量分数味20% 有大量气泡放出、助H O 酶也有催化H O

2 2 2 2 2

的肝脏研磨液 2 滴燃性更强分解的作用,且效率

更高

注意事项:①要求用新鲜的肝脏,因为信箱的肝脏中H2O2酶的含量及活性较高;②要经过研磨,这样能使肝脏细胞破裂,酶分子充分释放出来;③试管中插入点燃但不火焰

的卫生香时,不要插入气泡中,一面卫生香熄灭;④注意安全, H2O2具有一定

的腐蚀性,不要溅到皮肤上,如果不慎溅到皮肤上要

及时用用清水冲洗。

实验结论: H2O2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不同。

4、酶的探索历程

时间发现者实验过程现象实验结论

酶1773 年(意)斯帕兰将装有肉块的小金属笼胃具有化学消化

的札尼子让鹰吞下,一段时间作用

发后取出,发现笼内的肉

现块小时

1857 年(法)巴斯糖类通过酵母菌发酵产细胞提取液中含

德、 1897 年社工酒精,并从细胞中有酶

(德)李比提取出酶

希、毕希纳

1926 年(美)萨姆纳从刀豆种子种提取了脲酶是一类具有催

酶结晶,并证实是蛋白化作用的蛋白质

20 世纪 30 许多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

年代白质结晶

20世纪8 (美)切赫、发现少数 RNA也

年代奥特曼具有生物催化功

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大多数是蛋白质,念

少数为 RNA。

5、酶的特性

①酶具有高效性;②酶具有专一性;③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酶的最适温度:动物35 ℃— 40℃;植物40 ℃— 50℃;

细菌和真菌70 ℃。

最适 PH值:动物 6.5 — 8.0 、胃蛋白酶最适 PH值为 1.5 ;

植物 4.5 —6.5.

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0℃— 4℃下保存酶。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糖类;主要储能物质:脂肪;直接能源物质:ATP;最终能量来源:

太阳能。

植物细胞内储能物质:淀粉;动物细胞内储能物质:糖原。

2、 ATP的化学组成: A、核糖、磷酸

组成元素: C、 H、 O、 N、P

结构通式

3、结构简式:A— P~ P~ P

4、ATP和 ADP 可以相互转化

人、动物的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A— P~P(二磷酸腺苷 ) + Pi + 能量(30.5 kJ/mol)A— P~P~ P

主动运输;用于生物发电、发光;肌肉收缩;用于生物合成;用于大脑思考

(物质可逆,能量和酶不可逆)

5、 ATP与 ADP的这种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6、生物界的共性:细胞内ATP与 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

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的方式

实验注意事项:( 1)空气持续通入保证了O2的充足供应,而进入锥形瓶的空气先通过盛有

NaOHaq的锥形瓶,洗除空气中的 CO2,保证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

的CO2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2)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实验中,先将盛有酵母菌的锥形瓶静置一段时间,

让其先进行有氧呼吸将锥形瓶内的氧气消耗尽,再连通装置,检测其

无氧呼吸产物。

实验结论:(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呼吸细胞呼吸;

( 2)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谁;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和酒精。

3、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4、有氧呼吸:

14

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放能量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 [H] 少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丙酮酸、 H2O CO 、 [H] 少量

2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 H2O

大量[H]、O

过程:

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H](少)+ATP(少)

第二阶段:丙酮酸+水→CO2+[H]+ATP(少)

第三阶段:O2+[H]→H2O+ATP(大量)

5、无氧呼吸:

总反应式:

C6H12O6酶

2C3H6O3 (乳酸 ) + 少量能量酶

C6H12O62C2H5OH(酒精 ) + 2CO +少量能量

场所:细胞质基质

过程:

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H](少)+ATP(少)

第二阶段:丙酮酸→2C2H5OH+2CO2+能量

丙酮酸→2C3H6O3+能量

6、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不同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点条件氧气、酶酶

产物CO、HO 酒精和 CO 或乳酸

2 2 2

能量大量少量

相同联系从葡萄糖到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不同(第一阶段相同 )

点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7、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酵母菌细胞核大多数植物细胞等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乳酸菌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骨骼肌细胞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1、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原理:提取原理: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分离原理: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快,反之则慢‘注意事项:研磨石放入少量的 SO2的目的是使研磨充分;

放入少量CaCO3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制备滤纸条时,要剪取两角是防止滤液在滤纸边缘处扩散过快;

层析时,不要让层析液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以免滤液细线中的色素

溶解在层析液中。

实验结果:滤纸条上会出现四条颜色不同的色素带;

叶绿素 a( 蓝绿色 )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 3/4 )叶绿素b(黄绿素)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 1/4 )叶黄素(黄色)

最上层是:胡萝卜素;最下层是:叶绿素b;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

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光合作用的概念分析

①场所: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

②能量来源:光能

③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

④产物:无机物和氧气

⑤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3、光和作用探索历程

发现者时间结论

普利斯特利1771 年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英格豪斯1779 年只有在光照下只有绿叶才可以更

新空气

1785 年明确了光下释放的是O2吸收的是

CO2

梅耶1845 年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

存起来

萨克斯1864 年植物叶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恩格尔曼1880 年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鲁宾和卡门1939 年光合作用释放的 O 全部来自于 H O

2 2

探明了 CO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即卡尔文20 世纪 40 年代 2

卡尔文循环

4、光合作用的过程

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 2

叶绿体

光反应:

条件:光、色素、酶、水

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光能

水的光解: H2O → [H] + O2

物质变化酶

ATP的合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暗反应:

条件:酶、 CO2、 [H] 、 ATP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 CO2 + C5→ 2C3

物质变化

C3化合物的还原: 2C3 + [H]酶(CH2O) + C5

ATP

能量变化: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CO2的浓度;(2)水分含量:(3)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以

及光的成分;( 4)温度

条件 C C [H] 、 ATP

3 5

CO2供应不变、停↑↓↓或没有

止光照

CO 供应不变、突↓↑↑

2

然光照

光照不变、停止↓↑↑

CO2

光照不变、增加↑↓↓

CO

2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

2、细胞体积的最小限度是由完成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基本结构(如核糖体)和物质(如酶)

所需要的空间决定的

3、真核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4、有丝分裂

分裂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5、分裂间期:占周期90%—95%,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复制合成姐妹生]

前期:①染色质变成染色体;②细胞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③核仁解

体、核膜消失。[ 膜仁消失现两体]

中期: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运动,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形态稳分裂期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①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②由纺锤

丝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运动。[ 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①染色体成为染色质;②纺锤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核仁形成新的细

胞核;③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由中央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

细胞壁,成为两个子细胞。 [ 两体消失膜仁现 ]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时期示意图示意图主要特点记忆歌诀

完成组成染色体的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分裂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复制合成间期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姐妹生

①出现染色体;②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前③从细胞两极发生许多纺锤丝,进而形成纺

膜仁消失

锤体;

分期现两体

④染色体着丝点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上。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中形定数晰

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计数好时机)期赤道齐

①每个着丝点分裂为二,每个染色体的两个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染色体;

点裂数加②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形成

期均两极

两套数目和形态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①两组染色体分别到达两极后,又变成细长

盘曲的染色质丝;

②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末③(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的细纺两体消失期锤丝消失;膜仁现

④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

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两点区别

前期末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细胞质分裂的方式

由两极直接发出的纺

在赤道板附近形成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动物锤丝

扩展将细胞割裂成两个细胞

形成纺锤体

有中心体发出的星射

细胞膜在赤道板附近向内凹陷,将细胞缢植物线

裂为两个子细胞

形成纺锤体

6、假定某生物体中一个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和DNA的含量为 2N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2N 2N 2N 4N 4N→ 2N

DNA 2N→ 4N 4N 4N 4N 4N→ 2N

染色单体0→ 4N 4N 4N 0 0

7、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 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

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8、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学霸整理复习资料笔记: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学霸整理复习资料笔记: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显微镜的使用:先低后高,不动粗焦(调到高倍镜后再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3.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根源区别: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4.细菌、蓝藻的结构模式图(略) 5.大量元素:C、H、O、N、P、S、Ka、Ca、Mg等。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C 6.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态存有:解放水(约95.5%)和结合水(约4.5%),二者能够相互转化。 水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7.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为ATP、主要能源物质为葡萄糖、生物体的储能物质是脂肪 8.糖类由C、H、O组成,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动物))。 9.酶的特点:专一性、高效性。激素作用的特点是:特异性、高效性 10.鉴定下列有机物的试剂及现象: 淀粉:碘液——变蓝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11.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元素组成:C、H、O、N,绝大部分蛋白质还含有S 氨基酸结构通式:必须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C上 形成:氨基酸分子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或—NH—CO—,不能省略“—”)相连而成。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三肽:由三个氨基酸组成。 多肽:n≥3 公式:脱水缩合时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例外 12.核酸:由C、H、O、N、P组成,包括DNA和RNA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碱基类型:A-T,C-G,DNA 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 RNA:核糖核酸,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碱基类型:A-U,C-G,RNA可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13.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脂质、蛋白质、多糖,其中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15.原生质层的组成:细胞膜、液泡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质壁分离与复原(详见课本) 16.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使用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6、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1 所示。 图一图二 图1 图2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之 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2所示。 (3)pH值对酶促反应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加快,达到最 大值后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值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值。如图3所示。 图三图四 图3 图4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分析:1号与2号比较自变量为水浴加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量为3号加入三氯化铁、4号加入肝脏研磨液(即催化剂种类) (2)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3)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4、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ATP的功能:(1)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即直接能源)

高一生物必修1笔记整理

生物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结构,但必须依赖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4血液属于层次,皮肤属于层次。 5植物没有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的。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和它生存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 2 转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和,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 2高倍镜:物象,视野,看到细胞数目。 低倍镜:物象,视野,看到的细胞数目。 3 物镜:螺纹,镜筒越,放大倍数越大。 4放大倍数= 的放大倍数х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和,可进行作用,属自养型生物。 细菌:菌,菌,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统一性: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口诀:新木桶碰铁门) 主要元素: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 最基本元素:(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

高中生物必修一学习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一学习笔记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新陈代谢,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为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3、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原子,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因为它们单独存在时,不能完成生命活动)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植物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而无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如大肠杆菌,草履虫等)的细胞水平也就是个体水平、同一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池塘中,一只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些草履虫共同构成一个种群,这些草履虫与其他生物一起构成一个群落,一个池塘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5、在子女与父母之间充当遗传物质的桥梁作用的细胞是生殖细胞;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

6、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由HIV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引起的,T细胞被大量破坏,导致免疫力下降,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7、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操作程序是:移动装片→调节亮度 →(Cu2O)砖红色沉淀(条件是水浴加热) 脂肪+苏丹Ⅲ→红色)(使用50%的酒精的作用:洗去浮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水解染色→绿色;吡罗红+RNA→内质网→细胞膜 23、生物膜的转化中心是内质网、可直接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内质网膜和线粒体膜; 可间接转化的膜(以囊泡形式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 24、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也包括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囊泡) 25、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26、生物膜系统的功能: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②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③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到新学案上找相关练习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要知道一些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等等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数量(个数)最多的是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2最详细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反交 F 1(子一代) F 2(子二代) 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体现在 1. 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精母 细胞 子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笔记.docx.docx

第一章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成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 分化的基础上的; 5、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菌、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等;多细 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细胞 代谢味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味基础的生长发育; 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等等。如动物、植物。 6、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 7、显微镜小专题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低倍镜观察:(四)高倍镜观察;(五)收镜。 (2)重要步骤:高倍镜观察 ①移动专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② 移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③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④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⑤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3)基础知识和利用 ①放大倍数 =目镜╳物镜 ②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③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小,物象变大,视野变暗 细胞放大倍数与细胞个数的关系 细胞单行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细胞均匀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4)倒立的物象:上下、左右相反(将原物象旋转1800即可 (5)玻片的移动与物象的移动 由于是倒立的像,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结论:物象偏什么方向,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6)视野中污点的判断 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不动则不再目镜上。 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不动的不在玻片上。不 在目镜、玻片上则在物镜上。 镜头种类有无螺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视野 物镜有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放大倍数越大,视 大野里观察到的细胞目镜无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数目越少,视野越 小暗。 (7)物镜和玻片的距离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8、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大小较小( 1~10um )较大( 10~100um) 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不细胞壁有,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同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没有 点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细胞核遗传物质分布的区域称拟核,无有核膜和核仁, DNA 与蛋白质 核膜、核仁, DNA 不与蛋白质结结合成染色质 合 举例细菌、蓝藻、支原体动物、植物、真菌相1、都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 似2、都有遗传物质。 点 9、蓝藻介绍 (1)蓝藻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 (2)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10、细胞的统一性 (1)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大都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组成。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大全 第1章 走近细胞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判一判 病毒属于生命系统吗?是生物吗? 提示 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病毒无细胞 结构不能独立生存,故不属于生命系统; 但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繁殖产生后代,故是生物。 提醒 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 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差异性:最根本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 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2)统一性:两者都具有 细胞膜、细胞质和与遗传有关的DNA 分子 细胞器是核糖体。 ①.正确识别带有菌字的生物:凡是“菌”字前面有“杆”字、“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②.带藻字的生物中,蓝藻(如蓝球藻、念珠藻、颤藻等)属于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 1.生命活 动离不 开细胞 (1)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 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 动 (2)单细胞生物依赖 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4)连接亲子代的桥梁是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发育的场所是子宫; 2.生命系 统的结 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 、系统、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 组成 、结构和 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念蓝发颤)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六章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大约占细胞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实质:染色质复制)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形定数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加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重开始)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间期:核糖体,中心体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线粒体全过程。有单体出现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单体消失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 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间期:动物细胞因为有中心体,间期要进行中心粒的复制。 (2)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②动物细胞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末期:子细胞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由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②动物细胞由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四、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 七、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分裂结果:增加细胞的数目 分化结果:增加细胞的种类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种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特点:①高度分化②基因没改变例如:胡萝卜根组织的离体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2N→4N→2N(2)核内DNA含量变化规律:2N→4N→2N

最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超详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 7 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 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9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不是所有的鱼) 原核细胞 较小( 1—10um ) 无成形的细胞核, 核物质集中在 真核细胞 较大( 10--100 um )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 细胞 核区 。无 细胞核 核膜,无核仁。 DNA 不和蛋白质结合 除核糖体 外,无其他细胞器 核仁。 DNA 和蛋白质结合成 有各种细胞器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真菌、植物、动物 染色体 细胞质 细胞壁代表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肽聚糖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内容: 1、一 细胞学说建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 C 、H 、O 、N ( 90%) 大量 :C 、 H 、 O 、 N 、 P 、S 、(97%) K 、C a 、Mg 微量 : F e 、Mo 、 Zn 、Cu 、B 、Mo 等 元素 ( 20 种) 最基本 : C ,占干重的 48.4%, 生物大分子以 碳链 为骨架 物质 基础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 统一性 和差异性 。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无机物 化合物 有机物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020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重点知识梳理笔记(全册完整版)

范文 2020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重点 1/ 8

知识梳理笔记(全册完整版) 2020 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重点知识梳理笔记(全册完整版)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梳理: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梳理: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 1 和第 4 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 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 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四、细胞学说 1 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 内容要点:共三点。 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3.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3/ 8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最新版)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 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一笔记(知识点)只是分享

高一生物考试背诵内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7 8(不是所有的鱼) 9 10 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2-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cl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 2- 、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成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 分化的基础上的; 5、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菌、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等;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细胞代谢味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味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等等。如动物、植物。 6、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 7、显微镜小专题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低倍镜观察:(四)高倍镜观察;(五)收镜。 (2)重要步骤:高倍镜观察 ①移动专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②移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③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④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⑤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3)基础知识和利用 ①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②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③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小,物象变大,视野变暗 细胞放大倍数与细胞个数的关系 细胞单行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细胞均匀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4)倒立的物象:上下、左右相反(将原物象旋转1800即可 (5)玻片的移动与物象的移动 由于是倒立的像,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结论:物象偏什么方向,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6)视野中污点的判断 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不动则不再目镜上。 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不动的不在玻片上。 不在目镜、玻片上则在物镜上。 (7)物镜和玻片的距离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整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方能完成;对于非细胞生物(病毒)而言,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即寄生生活。 (注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②一般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 ..生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其中最基本 ..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注意:①单独的物质(如水)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植物组织主要包括分生、营养、输导(导管和筛管)和保护组织,没有系统;开花植物 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可以属于细胞层次,也可属于个体层次。 ④动物的组织包括上皮、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其中血液、韧带为结缔组织;血管则属 于器官。 第一章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 ..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 ...、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 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 ...、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 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2. 细胞生物种类: ①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②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分为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球菌(葡萄球菌)和螺旋菌(霍乱弧菌);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如蘑菇,木耳等) ②藻类中只有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是原核生物,水绵,衣藻,红藻等为真核生物;但它们均为光能自养生物。 3. 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 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 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 ..提供了依据 .......;也为生物的进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