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康复训练

2.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外治法:外用膏药、外用洗药。

3.骨蚀(股骨头坏死):

外展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术治疗

4.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针灸治疗:针灸、雷火灸、电针、穴位注射。

针刀治疗:分析病情,寻找高应力点、神经卡压点及引起功能障碍畸形的原因,选择不同治疗点,进行松解与解锁。

七、针灸科:

1.面瘫(面神经炎):

针灸治疗:采用循经及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包括体针、电针、灸法、拔罐。

2.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针灸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刺激、温针灸、平衡针疗法、拔罐、穴位注射、TDP照射、腹针疗法、热敏灸疗法。

八、内分泌科:

1.消渴病(2型糖尿病):

中药外用

针灸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磁疗、激光穴位照射。

2.消渴病痹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熏洗(蒸)法:适用于各种证型,对阳虚寒凝证尤为适用。

针灸疗法:体针、耳针、电针、推拿疗法。

3.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

针灸治疗

耳穴敷贴治疗

九、肾病科:

1.糖尿病肾病: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针灸、推拿、红光照射、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穴位

注射、药浴疗法。

十、外科:

1.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

中药熏洗疗法

敷贴疗法

膏药外敷

针灸疗法

功能康复锻炼

2. 脱疽病(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

中药熏洗疗法

敷贴疗法

膏药外敷

针灸治疗

功能康复锻炼

3.蝮蛇咬伤:

外治法: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隔蒜灸;使用具有解毒排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酊剂或粉剂水调涂敷患处。

中药熏洗疗法

4.臁疮(下肢溃疡):

外治法

其他疗法:湿敷疗法、熏洗疗法、缠缚疗法、艾灸、穴位注射。

5.乳痈(急性乳腺炎):

外治法:中药外敷、中药熏洗热敷疗法。

针灸治疗

火针疗法

十一、风湿科:

1.强直性脊柱炎:

针灸治疗:体针、雷火灸、夹脊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

关节功能锻炼及康复

2.骨痹(骨关节病):

外治法: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选择中药外敷、外敷贴膏药、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熏洗、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敷贴。

针灸治疗:可行穴位注射、铍针疗法、火针疗法、电磁治疗仪。

手法按摩治疗

康复训练

3.痛风:

外治法:中药外敷、中药熏药或熏洗。

针灸治疗:体针、三菱针刺络放血、火针、雷火灸、梅花针扣刺结合拔罐法。

4.类风湿性关节炎:

针灸疗法

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熏浴、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敷贴。

手法按摩治疗

5.燥痹(干燥综合征):

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需要,辩证取穴,选择针灸治疗或放血疗法。

外治法:眼部熏洗、漱口方。

膏方:根据病情需要可配膏滋方服用。

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

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需要,辩证取穴,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穴位注射。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外治法: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熏治、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敷贴。

十二、皮肤科:

1.寻常性银屑病:

外治法:中药湿敷、中药浸浴、中药软膏。

针灸疗法:体针、拔罐。

2.粉刺(寻常性痤疮):

外治法:中药面膜、中药外洗、中药外搽、中药熏蒸、剔痤清疮、中药离子导入。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刺络拔罐、火针。

3.蛇串疮(带状疱疹):

外治法:清创、中药湿敷、中药散剂、中药油膏或软膏。

针灸治疗:刺络拔罐、循经取穴、火针疗法、热敏灸、穴位注射、钩活术、蜂针。

4.湿疮(湿疹):

外治法:中药湿敷、中药外洗、中药熏蒸、浸浴;中药软膏外敷。

针灸疗法:普通针刺、火针、灸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

十三、肿瘤科:

1.肺癌:

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疗法。

针灸治疗: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

十四、眼科:

1.白涩症(干眼病):

针灸治疗:体针、头针、耳针、眼针、耳穴敷贴、雷火灸。

其他疗法:中药雾化、中药熏洗。

2.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中药离子导入、耳穴埋豆。

3.青盲(视神经萎缩):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艾灸、熏蒸、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穴位注射。

十五、肝病科:

1.非酒精性脂肪肝: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针刺疗法、耳针、耳穴埋豆、经穴磁导疗法、穴位注射。

2.慢性乙型肝炎: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药穴位敷贴、穴位注射。

3.急性病毒性肝炎:

中药保留灌肠

针灸治疗:采用针灸疗法和耳穴压豆疗法。

十六、传染科:

1.时行感冒:

根据病情需要辩证使用针灸、推拿、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2.手足口病:

外治法: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

十七、肛肠科:

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针刺疗法、理疗

中药熏洗疗法

2.肛裂:

外治法:中药栓剂纳肛;中药膏剂外用;中药熏洗

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术后并发症。

3.痔(混合痔):

中药坐浴熏洗:辩证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的中药坐浴熏洗,利于预防术后创面出血水肿、疼痛。

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

中药塞药法

4.肛瘘:

外治法:中药熏洗或中药外敷。

十八、脾胃科:

1.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针灸治疗:包括常规针灸疗法、热敏灸疗法。

推拿治疗

外治法:辩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或熏洗疗法。

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外治法:中药灌肠疗法、直肠栓剂疗法、中药外敷治疗。

其他疗法:常规针灸治疗;耳针;中医穴位埋线;隔物灸治疗;结肠透析仪中药灌肠疗法。

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针刺疗法、注入式埋线疗法、烫熨疗法、循经重灸、穴位贴敷疗法、药穴指针疗法。

4.胃疡(消化性溃疡):

针灸治疗

中药穴位贴敷

热敏灸疗法

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根据病情可选择针灸、红外线照射、药物离子导入、中药泡洗、按摩疗法、提肛运动疗法。

6.胃脘痛(慢性胃炎):

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等治疗方法。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用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TDP 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

7.臌胀病(肝硬化腹水):

外治法:中药脐敷疗法、结肠透析疗法、艾灸治疗。

十九、儿科:

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中药熏蒸疗法

2.肺炎咳喘(肺炎):

外治法:药物敷胸疗法;药物穴位敷贴疗法;肺炎贴经皮治疗;雾化吸入治疗;药物敷脐治疗;中药灌肠法;拔罐疗法;天灸疗法。

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捏脊疗法

穴位注射法

4.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期选用针灸治疗

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采用穴位敷贴、膏方。

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推拿治疗

外治法:中药灌肠法;敷贴疗法;针灸疗法。

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推拿疗法

针刺疗法:头针、体针、灸法

中药熏洗

穴位注射疗法

经络导平疗法

7.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推拿

中药外敷

二十、耳鼻喉科:

1.暴聋(突发性聋):

针灸治疗:体针、浅针疗法、灸法。

按摩治疗

2.鼻鼽(变应性鼻炎):

外治法:应用具有芳香通窍功效的滴鼻剂。

针灸疗法:可采用体针、穴位敷贴、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灸法。

其他疗法:局部按摩;理疗。

3.耳鸣:

针灸疗法:体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敷贴、雷火灸、热敏灸、艾灸仪。

按摩疗法:鸣天鼓、营治城廓、鼓膜按摩。

4.慢喉痹(慢性咽炎):

外治法:含漱、吹药、含服、中药吸入。

针灸疗法:体针、灸法、耳针、穴位注射。

其他疗法:按摩、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微波疗法、冷冻疗法。

5.慢喉喑(慢性喉咽):

外治法:中药蒸汽或雾化吸入;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药含服。推拿按摩

针灸疗法:体针;灸法;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磁疗;激光、红外线、微波等穴位照射。

二十一、妇科:

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针灸治疗:耳穴贴压、体针、滚针疗法、电针、灸法。

其他疗法:微波辐射法;阴道纳药。

2.盆腔炎:

外治法:直肠给药;中药外敷:下腹或腰骶部;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

灸法:辩证选用艾灸、温和灸、雷火灸等疗法。

物理疗法:如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

3.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灸法。

外治法: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

XX医院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1 定义 患者评估是指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医技部门辅助检查等途径,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及自理能力等,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2 患者评估范围 包括所有住院患者,尤其是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有创诊疗操作患者、危重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发生变化患者、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临近出院患者等。 3 执行人员及职责 3.1 具备在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或是经医院授权的其它岗位卫生技术人 员。 3.2 执行人员职责: a 在科主任指导下,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书写医嘱和病历;在护 士长指导下,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查体、提出护理诊断、书写护理评估单和交 班报告。 b 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及疾病诊疗流程,适时的对患者进 行病情评估。 c 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患者隐私。 d 评估结果应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患者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必须告知患者 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必要时取得其知情签字。 e 积极参加患者病情评估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掌握专门的病情评估知识和技能, 定期参与考核,持续改进评估质量。 4 评估资料的保存患者病情评估资料归入住院病历管理。管床医师应随时将评估结果告知 患者、代理人和(或)授权委托人,并在医患沟通书中双方签字为证。 5 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5.1 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主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进行。 5.2 包括评估项目、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 5.3 入院时评估: a 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首诊医师对患者的全面情况进行评估,并填写《患者病情 评估表》。 b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生命体征等一般情况。 c 从病情急、危、轻、重、缓、全身情况、心理状况等进行正确的评估,做出正 确的诊断,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d 若无法作出正确的评估,可请上级医师或相关医护人员作出再评估。 e 对危急重症患者必须在入院时立即完成评估,并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医疗文书。 5.4 住院患者再评估: 对于住院医师完成的病历,应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在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范本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由于我院是以收治常见病、老年病、慢性病、康复患者为主的医疗护理机构,没有设置急诊科,人力资源、药品和设备等都不能满足特殊危急重症患者的急诊急救需求,为了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11版)》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范与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制定我院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一、评估的类型包括门诊患者病情评估、复杂疑难重症和病危患者入院前评估、一般和普通急症患者入院后评估、住院患者再评估。 二、门诊患者病情评估:医师对门诊病人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下一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进行门诊观察,严禁将本院不具备救治条件的复杂疑难及危重病患收入院。 三、收治患者入院必须是执业医师。收患者入院前要进行简单病例分型,决定患者入院采取哪种评估方式。 四、病例分型标准包括ABCD四型。 A型:一般病例—病种单一、病情稳定(包括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肿瘤患者)无其他合并症的一般住院病例。 B型:普通急症病例—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无其他合并症的病例。 C型:复杂疑难病重病例—病种或病情复杂或具有合并症,病情较重、诊断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的病例。 D型:病危病例--病情复杂危重、有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之一者,住院期间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病例。

五、凡在患者入院前发现病危病例(D型),坚决拒绝入院,立即建议转往上级医院治疗。如有医师擅自收治D型病人入院,在入院后评估、再评估、主治医师查房、副主任医查房、护士交接班时发现,或被举报发现,将扣除收治医师当月全部绩效工资并暂停一个月处方权;如产生不良医疗事故,由收治医师承担一切法律后果。同时扣除住院医师和病房值班护士当月绩效。主治医师查房未发现,扣主治医当月绩效。副主任医师查房未发现,扣副主任医师当月绩效。护士长交接班时未发现,扣护士长当月绩绩。医务科接受举报未及时处理,扣医务科长当月绩效。以此类推,层层追责。 六、凡遇见复杂疑难病重病例申请入院,接诊医师首先建议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特殊情况需要收治C型患者入院时,接诊医师需要申请医务科、护理部派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评估,填写《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三人以上签字确认,报医务科存档备查,保存至病人出院后2年。并将评估结果和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相关要求,结合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以《患者知情同意书》的方式告知患者、监护人或委托代理人,并履行签字同意手续后方可入院,并将评估情况计入首次病程记录。如发现医师擅自收治C型患者入院,处分参照D型处理。 七、一般病例(A型)和普通急症病例(B型)接诊医师可自行收治入院;住院医师必须8小时内完成新入院患者的首次评估并将评估情况记入病程记录。评估内容见《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 八、病人入院后发生特殊情况,及时请示上级医师进行评估。评估后认为在本院疗效不肯定或不能治疗的,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协商继续在本院或转院治疗。履行知情同意告知手续。

中医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中医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目的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更是各个科室的生存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科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特此制定该医疗质量管理方案,以求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中医科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1)质控小组及成员组长:吴朝玉副组长:杨桂红唐晓丽成员:古华母晓明唐忠胜贾联斌王凯忠左晓东(二)质控小组职责为了科室医疗质量而成立的质量控制小组,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其职责分述如下: 1、教育科室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科室内的医疗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科室诊断、治疗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4、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各质控小组成员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及时向医院质控办公室反映并提出整改措施。 5、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操作规范并组织实施。

6、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7、组织全科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诊疗操作规范,并组织医师进行三基三严的培训考核。(3)职责分工 1、组长职责(1) 全面负责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按照部署,督促各成员认真履行职责。(2) 组织科内医务人员完成各项医疗工作,指导科内医疗工作的开展。(3) 每周组织科内医务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完成低年资医师的带教。(4) 负责科内门诊工作的开展,每月做好各项质量检查及分析总结。(5) 及时召开科内质量工作会议,传达医院各项会议精神,收集各医务人员的意见,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严格奖惩。 2、成员职责(1)组织全科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诊疗操作规范。(2)组织医师进行三基三严的培训考核。(3)制定本科诊疗常规,并检查执行情况。(4)抽查门诊病历及门诊处方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情况。 三、质量管理控制目标 1、热情接待病人,耐心解答问题,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力求患者满意度达到95%以上。 2、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时、完整的书写好各项医疗文件,质控小组严格监控病历质量,使病历合格率达95%以上。 3、加强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学习,严格按照本科制定的诊疗常规、规范准确诊治疾病,各类申请单、报告单及处方合格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医务人员无菌技术及相关操作规范的学习,医疗人员在实施各项医疗技术操作时严格遵守本科制定的《技术操作规范》,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病情评估管理制度培训

邛崃段氏骨科医院 病情评估管理制度的培训 主讲人:欧耀东 培训对象:临床医疗工作人员 培训地点:四楼会议室 培训时间:2015年6月25日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生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根据卫生部、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1、明确规定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由注册的职业医师和护士实施。 2、科室制定患者评估的项目、重点范围、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3、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4、科室定期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患者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 5、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重点加强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特殊治疗前的评估、出院前评估。 6、医师对门诊病人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制定下一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进行门诊观察治疗。假

如门诊医生决定需要住院的患者拒绝入院治疗,医生必须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详细告知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并签署患者的名字。 7、病人入院后,主管医师应对病人全面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情轻重、急缓、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断,参照疾病诊治标准,制定出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 8、对病人在入院后发生的特殊情况的,应及时向上级医生请示,再请本专科上级医师或二线共同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申请会诊,再集体评估。 9、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10、对需特殊治疗或特殊检查的病人,如各种介入治疗或创伤性检查前进行风险判断,要求主管医师应对病人按照相关风险评估内容逐项评估,并在术前小结、术前讨论或病程记录中予以记录,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11、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实行患者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采取定期评估、随机评估两种形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临床医生除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估,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估,全面衡量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有可能需要作心理辅导的患者进行必要的登记并作记录,随时请心理学科医生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援。 13、所有的评估结果应告知患者或其病情委托人,病人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必须告知病人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所有告知的内容必须另立专页

医院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工作,提高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依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等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特制定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一、目的: 保障患者从入院及出院全程诊疗中,能够得到医务人员客观科学的病情评估,医务人员能够依据评估结果做出及时科学的诊疗和护理计划。 二、评估的范围: 患者病情评估的范围是所有门诊、住院患者,尤其是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危重患者、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 三、评估重点环节: (一)门诊患者:综合评估门诊患者病情,准确掌握收住院标准,严禁将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安排在门诊观察。若医生判定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患者提出拒绝,必须履行知情告知可能面临的风险,应在门诊病历中记录,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 (二)对新入院患者进行首次病情评估,住院医师应对患者全面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情轻重、急缓、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断,参照疾病诊治标准,制

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 (三)首次上级医师查房应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对住院医师的病情评估、诊疗方案的适宜性进行核准。 (四)手术患者手术、麻醉前的病情评估。 (五)住院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实施危重症抢救后。 (六)对应用新的诊疗技术的诊疗效果。 (七)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病情评估。对患者长期住院的原因进行评估。 (八)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对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评估。 (九)出院前病情评估。对患者现状、治疗效果、出院后注意事项等进行评估。 四、评估人及资质 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由执业地点注册在本院的医护人员实施。 五、评估时限要求: 普通患者病情综合评估应在48小时内完成,急诊患者在2小时内完成,重症医学科患者应在30分钟完成,特殊情况除外;对患者的病情评估除固定的时间环节外,必须根据病情变化采用定期或随时评估两种形式相结合,以保证患者安全。

中医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中医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要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 2、医院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即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职责明确,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2.1 医院设置的质量管理与改进组织(例如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要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人员组成合理,职责与权限范围清晰,能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2 院长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应认真履行质量管理与改进的领导与决策职能;其它医院领导干部应切实参与制定、监控质量管理与改进过程; 2.3 医疗、护理、医技职能管理部门行使指导、检查、

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 2.4 临床、医技等科室部门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5 各级责任人应明确自己的职权和岗位职责,并应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与分析技能。 3、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自身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3.1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是全面、系统的书面计划,能够监督各部门,重点是医疗、护理、医技科室的日常质量管理与质量的危机管理, 3.2 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等,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4、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4.1 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

医院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医院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一、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有资质的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二、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及自理能力等,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三、患者病情评估的范围是所有住院患者,尤其是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危重患者、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 四、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患者的评估。 五、执行患者病情评估人员的职责 (一)在科主任(护士长)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书写医嘱和病历。 (二)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及疾病诊疗流程,适时的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三)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患者隐私。 (四)评估结果应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患者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必须告知患者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必要时取得其知情签字。(五)积极参加患者病情评估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掌握专门的病情评估知识和技能,定期参与考核,持续改进评估质量。

六、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 (一)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主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进行。(二)按照相关制度,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等病历书写。新入院患者还应在入院24小时内填写《患者病情评估表》。 (三)手术(或介入诊疗)患者还应在术前依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进行术前评估。 (四)患者在入院后发生病重、病危等特殊情况的,主管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科内应组织再次评估。必要时申请全院会诊,进行集体评估。 (五)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主管医师应按照相应的评估要求进行病情评估,重点针对患者长期住院、再次入院的原因、再次手术原因进行评估。 (六)患者入院经正确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七)对出院患者要进行出院前评估,完成出院记录,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现状、治疗效果、随访事项、饮食注意事项、康复注意事项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七、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评估 (一)初次评估: 1.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2小时内完成初次评估并记录,主要内容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pdf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一、通过对患者评估全面把握患者基本的现状和诊疗服务的需求,为制定适宜于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对患者进行评估是科室医师、护师的职责,是重要的质量管理监控环节,为制定诊疗方案和会诊、讨论提供支持。 三、患者评估是指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生理、社会、经济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全身状况支持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估,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四、执行评估工作的医护人员具备在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护士。 五、患者评估的内容见《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注意患者隐私保护,病人评估记录文件进入住院病历。 六、住院医生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对新入院患者的首次评估。 七、上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治疗计划和个体需求,决定再评估的频率:对重危、抢救患者、诊断/治疗计划改变、出现药物/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是否能转院或出院,随时进行评估;对病情稳定的慢性患者至少4-5天进行评估。 患者病情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生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根据卫生部、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一、明确规定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由注册的职业医师和护士实施。 二、科室制定患者评估的项目、重点范围、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三、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四、科室定期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患者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 五、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重点加强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特殊治疗前的评估、出院前评估。 六、医师对门诊病人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制定下一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进行门诊观察治疗。假如门诊医生决定需要住院的患者拒绝入院治疗,医生必须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详细告知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并签署患者的名字。 七、病人入院后,主管医师应对病人全面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情轻重、急缓、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断,参照疾病诊治标准,制定出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 八、对病人在入院后发生的特殊情况的,应及时向上级医生请示评估。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九、对需特殊治疗或特殊检查的病人,检查前进行风险、判断,要求主管医师应对病人按照相关风险评估内容逐项评估,病程记录中予以记录,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十、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实行患者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采取定期评估、随机评估两种形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十一、临床医生除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估,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估,全面衡量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有可能需要作心理辅导的患者进行必要的登记并作记录,给予必 要的心理支援。

中医科临床医疗质量考核评分表.2016年 doc

中医科临床医疗质量考核评分表科室:科室签字:2016年2月 项目考核内容分值考核标准及方法考核 情况 扣 分 医疗质量(12) 核心 制度 知晓 程度 落实 情况 0.1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体现中医特色) 是□否 □ 0.6 首诊负责制度(中医) 是□否 □ 0.6 查对制度(中医) 是□否 □ 0.1 交接班制度(中医) 是□否 □ 0.6 会诊制度,抽查外出会诊记录(中医) 有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的会诊、转诊制 度,抽查外出会诊记录,请进来医师会 诊记录,留存会诊医师的资质, 是□否 □ 是□否 □ 中医中药的安全使用(中 医) 0.9 严格掌握中医中药的安全使用,严格掌 握适应症及禁忌症 是□否 □ 医疗质量控制实施 (中医) 0.6 通过科间会诊,开展眼科、耳鼻喉科疑 难危急重症的病情评估,制定适宜的诊 疗方案。 是□否 □ 0.3 通过科间合作,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西 医临床科室。参与多学科综合门诊诊疗 工作。 是□否 □ 0.6 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有中医医疗质 量与安全控制指标 是□否 □ 0.3 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方案 是□否 □ 0.6 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评价考核制度 是□否 □ 0.6 有质量改进措施,开展质量管理与持续 改进活动。 是□否 □ 实施操作记录 (中医) 0.3 在门诊病历中记录实施治疗项目及注意 事项 是□否 □ 尊重患者的隐私 (中医) 0.6 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实施保护性治疗和沟 通 是□否 □ 设备使用(中医) 1 熟悉本科室各项治疗设备的性能及操作 规范,严禁违规操作 是□否 □ 掌握治疗及操作的适应症 及禁忌症(中医) 1 严格掌握各类治疗及有创操作的适应症 及禁忌症,杜绝发生患者的灼伤、电击 伤等其他损伤。 是□否 □指令性工作(中医)0.6 指令性工作完成情况 是□否 □急救能力 1 结合中医科特点,建立各项应急预案,做到人 人知晓 是□否 □ 1 参加医院培训,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 技术 是□否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 (中医) 0.6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处理及时、登记上报 及时,无隐瞒。 是□否 □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名山区中医医院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生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根据卫生部、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医院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1、明确规定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由注册的职业医师和护士,或者经医院授权的其他岗位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 2、医院制定患者评估的项目、重点范围、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3、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4、医院职能部门定期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患者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

5、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重点加强手术前、麻醉前、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手术后评估、出院前评估。 6、医师对门诊病人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制定下一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进行门诊观察治疗。假如门诊医生决定需要住院的患者拒绝入院治疗,医生必须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详细告知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并签署患者的名字。 7、病人入院后,主管医师应对病人全面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情轻重、急缓、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断,参照疾病诊治标准,制定出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 8、对病人在入院后发生的特殊情况的,应及时向上级医生请示,再请科主任共同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申请会诊,再集体评估。 9、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10、麻醉科手术室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对手术科室的病人进行风险判断,要求手术科室在术前小结、术前讨论中予以评估,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11、手术前实行患者病情评估,术前主管医师应对病人

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制度讨论稿

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制度(讨论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应对住院患者留置管路期间进行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评估,并采取预见性医疗护理措施。 一、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 又称意外拔管(Accidental Extubation, AE),指任何意外发生的或被患者有意造成的拔管。其实质是指医护人员非计划范畴内的拔管,通常包含以下情况: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除的导管;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因导管质量问题及导管堵塞等情况需要提前的拔管。 (二)导管分类 依据拔管对患者病情或预后影响程度可将导管分为高危导管和非高危导管。 1.高危导管:UEX发生后导致生命危险或病情加重的导管,如气管导管、胸引管、T 管、脑室引流管等;另外各专科由于疾病和手术的特殊性,可根据其特点列出专科高危导管,如胃和食道术后的胃管及鼻肠管、前列腺及尿道术后的尿管等。 2.非高危导管:UEX 发生后不会导致生命危险或对病情影响不大的导管,如普通导尿管、普通胃管等。普通吸氧管、外周留置针不作为UEX评估范围。 二、评估工具及风险分级

利用各种工具预测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程度,能帮助护理人员有效识别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近年来,因病情需要在体内留置导管或多根导管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多,但临床上并无系统、科学的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山东省质控中心发布的指导意见及本院试用情况,推荐使用《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见附件)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总分1~3 分为低风险;4~ 6 分为中风险;≥ 7 分为高风险。 三、评估与记录 (一)评估对象 1.新入或转入的留置管道的患者; 2.住院期间留置管道的患者。 (二)评估时机 1.新入或转入的留置管道患者,在入院评估单上“带管情况”一项,填写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分。住院期间评分结果记录于风险评估表。 2.低风险患者每周至少评估1 次;中风险患者每周至少评估2 次;高风险患者每班评估1 次,并放置“防脱管”警示标识。 3. 置管后、手术后、拔管后(非单一导管患者,包括计划性和非计划性拔管)需再次评估。 4.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自动列为高风险患者。 四、预防护理措施 (一)有效固定:各种导管均应妥善固定,连接处连接紧密,选

最新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精品文档 中医药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一、目的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缺陷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科学、规范的良好运作状态。日常医疗护理活动做到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操作常规化、程序化,行为规范化,设施标准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避免医疗缺陷,杜绝医疗事故。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保持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分管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成员由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医疗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医技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院感、药剂、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

对医疗事故(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科室设立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质控护师等人员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定期检查和考核。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的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逗硬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下列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1)首诊责任制;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三级医师负责及查房制度; (3)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86232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卫生部要求) 患者病情评估讲义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生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根据卫生部、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医院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1、明确规定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由注册的职业医师和护士,或者经医院授权的其他岗位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 2、医院制定患者评估的项目、重点范围、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3、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4、医院职能部门定期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患者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 5、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重点加强手术前、麻醉前、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手术后评估、出院前评估。 6、医师对门诊病人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制定下一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进行门诊观察治疗。假如门诊医生决定需要住院的患者拒绝入院治疗,医生必须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详细告知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并签署患者的名字。

7、病人入院后,主管医师应对病人全面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情轻重、急缓、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断,参照疾病诊治标准,制定出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 8、对病人在入院后发生的特殊情况的,应及时向上级医生请示,再请科主任共同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申请会诊,再集体评估。 9、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10、麻醉科手术室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对手术科室的病人进行风险判断,要求手术科室在术前小结、术前讨论中予以评估,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11、手术前实行患者病情评估,术前主管医师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 12、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实行患者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采取定期评估、随机评估两种形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临床医生除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估,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估,全面衡量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有可能需要作心理辅导的患者进行必要的登记并作记录。 14、所有的评估结果应告知患者或其病情委托人,病人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必须告知病人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 15、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病情评估制度 一、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有资质的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二、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心理和生理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及自理能力等,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术前评估制度

术前患者病情评估制度流程 为切实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我院特制定术前评估制度。要求所有手术科室对病人实施手术前进行术前评估。术前评估的目的是要充分了解手术病人所处的状态,对病人做出级别的判断和风险评估,使手术医师作好风险防范各项措施。 一、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主管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二、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等,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三、围手术期病人根据身体情况实行9分制评分法: 1、该疾病手术需要性分3级。①不手术将有生命危险者为3分;②严重痛苦影响生活者为2分;③一般功能欠缺者为1分;④手术毫无意义者为0分。 2、分析手术效用分3级。①术后彻底解决问题者为3分;②术后能基本解决问题者为2分;③术后解决问题不明显或会带来其它副作用者为1分;④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者0分。 3、手术风险性分3级。①手术有把握,发生意外可能性不大为3分;②手术存在一般的危险性为2分;③手术风险性高,甚至有可能威胁生命为1分;④虽经手术但无成活者为0分。 评估的流程是科室主任组织科内全体医生,按着评估的标准对围手术期的病人进行初级评估。计算方法:总分9分为满分,综合评分5分以下要谨慎手术,其中任何一条0分者手术就列为禁忌(家属有强烈要求的因素不在内)。综合评分<5分,科室主任填写申请表,提交医教科。医教科组织医院评估小组进行二级术前评估。评估的分数低,证明病人的手术风险也越高。手术科室的医师根据分数,做到如实地向病人及病人的家属交待手术风险,使病人家属明白病人病情的凶险、手术的难度、手术达到的目的、手术成功率及所有的术后并发症、最容易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使病人家属的思路随着医师的思路考虑治疗的后果。交待病情时杜绝夸大病情或轻视病情的态度。

县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doc

中医药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一、目的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缺陷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科学、规范的良好运作状态。日常医疗护理活动做到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操作常规化、程序化,行为规范化,设施标准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避免医疗缺陷,杜绝医疗事故。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保持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分管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成员由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医疗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医技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制定

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院感、药剂、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事故(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科室设立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质控护师等人员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定期检查和考核。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的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逗硬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下列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精神科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住院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住院患者病情评估工作,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 据国家卫计委、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组织 设院、科二级管理组织,即: (一)、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医务科、质控办,负责对科室患者病情评估进行监管与评价; (二)、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对科室内医务人员实施患者病情评估活动进行监管与评价。 二、管理要素 (一)、对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病情评估的履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二)、对医疗服务环节和全过程质量进行监管、督查和指导。 三、管理要求 (一)、评估责任主体:执业地点为我院的执业医师。 (二)、评估环节与目的:对所有住院患者诊疗过程的环节要素进行评估,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重点环节为: (1)入院前与出院后评估: ①人院前:病情评估一明确人院指征。 ②出院后:出院随访评估一决策追踪方法和诊疗变更(门诊随诊、电话随诊等)。(2)住院患者评估: ①住院过程中:精神状况检查、躯体情况评估、生命体征变化评估、营养状况评估、治疗依从性评估、疾病特点评估、风险评估、药物副反应评估。 ②风险评估:1)评估内容包括:擅自离院、危险性(冲动与暴力行为)、自杀、窒息、噎食、跌倒、坠床等风险评估及心理创伤史、物质使用史的评估筛查;2)评估时限:对新人院患者,人院当天完成评估;患者病情有需要时随时进行评估;一般情况,每周对住院患者评估一次;3)其他相关要求:医师应当及时将风险评估结果向患者、家属进行告知,并采取恰当的防范或干预措施;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

应当作为制定诊疗方案的依据;病历中应当有相应的工作记录。 ③精神康复治疗方面的评估:精神科住院患者病情有所改善后,管床医生应及时评估患者接受精神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及时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包括康复治疗的项目与日程),详细向患者及家属(监护人)充分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康复治疗师应当及时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④患者出院时,管床医师应当对患者进行出院前病情全面评估和疗效评估,对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1)出院前病情评估内容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治疗依从性评估、危险性(冲动与暴力行为)、自杀、窒息、噎食、跌倒,坠床等风险评估、药物副反应评估、出院适宜性评估。 2)精神疾病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者精神症状缓解程度、自知力、社会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可将治疗效果划分为四级:①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对疾病能作出正确的批判和认识,社会功能恢复良好,能很好参加正常生活和学习。②显著进步: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对症病有一定认识和批判能力,但缺乏深刻分析;能参加一定的工作和学习,但社会功能未能完全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③好转:临床症状部分好转,但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批判能力;能料理自己生活,能辅助性参与部分工作。④无变化:临床症状未动摇,对疾病毫无认识能力,并影响社会功能恢复,无法进行原来的工作和学习。 (三)、评估时限:普通患者病情综合评估应在 8小时内完成,急诊患者在1小时内完成,特殊情况除外。 (1)平诊患者入院后或转科后评估应在 6小时内完成; (2)急诊患者入院后或转科后评估应在I小时内完成; (四)、评估记录:各项评估结果需随时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 者的诊疗活动。各项评估资料记录格式遵照《安徽省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及时、客观、准确地记录到病历中。 (五)、病情评估的其他要求: (1)医师应当认真、及时、耐心、细致、全面地对接诊的每位住院患者应进行病情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情况,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 (2)门诊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指征,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门诊观察治疗,将不具备住院诊疗指征的、门诊观察治疗即可达到良好收效的

中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中医院医疗质量持续 改进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标准,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方案,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作出评估,制定改进措施。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办、院感科等职能部门行使医疗质量管理的指导、检查、考核、监督职能,并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提出评价和改进措施。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督促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科室主任是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质控”制度,每一位职工既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者。医 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 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等,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2(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3(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4(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三、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医疗技术的管理 医院实行新业务、新技术准入制度。开展的医疗技术必须是执业诊疗科目内的成熟医疗技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系统,能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有效。每年年初由拟开展的科室到医务科申报,医务科初步审核后,报请院学术委员会审定批准后方能实施。医务科应建立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档案,以备查。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应用未经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实践证明的技术。 (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

住院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住院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为了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11年版)、《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所有住院患者,入院后均由有执业资格的接诊医师、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医师在入院记录中记录。 二、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及自理能力等,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三、患者病情评估的范围是所有住院患者,尤其是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危重患者、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 四、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患者的评估。 五、执行患者病情评估人员的职责 (一)在科主任(护士长)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书写医嘱和病历。 (二)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及疾病诊疗流程,适时的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三)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患者隐私。 (四)评估结果应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患者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必须告知患者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必要时取得其知情签字。 (五)积极参加患者病情评估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掌握专门的病情评估知识和技能,定期参与考核,持续改进评估质量。 六、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 (一)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主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进行。 (二)按照相关制度,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等病历书写。新入院患者还应在入院24小时内填写《患者病情评估表》。 (三)手术(或介入诊疗)患者还应在术前依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