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和水的溶液教案

水和水的溶液教案

水和水的溶液教案
水和水的溶液教案

水和水的溶液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一、水的组成

地球上水的不同分类:

(1)根据积聚状况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2)根据咸度分:淡水和咸水;

(3)根据状态分: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知识点二、水的循环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它的环节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如图所示:

1、水循环的成因

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变化,会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出现,因而使水分在循环过程中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

外因:太阳的辐射和地心引力。

2、水循环路径:

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分为

(1)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3)陆地内循环:陆地—大气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小循环:海上循环(海洋——大气——海洋);内陆循环(陆地——大气——

陆地);

大循环: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3、水循环的重要性

①水循环使地球各圈层紧密地联系再一起,并对各层到之间地能量进行调节

②水循环使地球上各水体相互联系地纽带

③提供世界上地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

4、造成水体平均更新周期快慢地因素

不同水的正常更新循环时间是不相同的,且循环周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大气水只需9天就可更新一次,是可更新资源,而永久积雪更新一次大概需要1万年。

从总体上讲,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较少,即全球水保持动态平衡。但是各种水体地更新周期有快有慢,其影响因素有水体的总量和水循环的活泼程度(太阳辐射强度、蒸发快慢等)。

知识点三、水资源

1、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降水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

2、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就越丰富:赤道附近及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贫乏。

3、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世界水平的1/4。地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

时间分布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北方更为明显

知识点四、水和生命

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1、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含水量是不同的;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也是不同的。

2、水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体水含量:70%-80%,水母含量最高:98%,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2.5 升。

地球上的水习题

【练习1】看世界水储量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在图1—1 所示的水圈的各种水体中,下列字母代表的水体类型分别是:

A、,

B、,

C、,E、;

⑵在上述各种水体中,为水圈的主体,为陆地淡水的主体。

⑶在图中F 所代表的各种水体中数量最少的是,最多的是。

【练习2】: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所标的水循环,按其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2)图中①、③环节的名称分别是(水汽输送)、(蒸发).表示地表降水环节的是(4)(数字),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5)(数字)环节施加了影响;植树造林增多,其⑥环节会(增多)(增多或减少)

(3)下列地理现象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关的是(双选AC)。

A.黄河三角洲B.喜马拉雅山

C.淡水资源的更新D.东非大裂谷.

【练习3】关于地球上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地球上绝大多数水是海水,陆地淡水较少,但陆地淡水中大部分是可以被人们利用。

B、地球上的海水和陆地淡水的比例差不多,但人们主要利用陆地淡水。

C、在陆地淡水中大部分是人们经常在利用的江河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

D、湖泊淡水、河流水和浅层地下淡水只占陆地淡水中的很少一部分。

【练习4】关于“井水不犯河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正确,井水不会流到河水中去

B、错误,井水一定会流到河水中去

C、错误,井水和河水有流通,取决于哪个水位高

D、错误,是河水流到井水中

【练习5】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

A、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居世界第六位

B、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C、世界上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其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水占陆地上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

第二节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微观)——水的电解实验:

根据实验装置图讲解实验步骤, 1、按要求连接好实验装置 2、向电解器中装满混有硫酸的水 3、打开电源,观察现象。 4、当收集到一定气体时,关闭电源,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

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 。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

变化)。

注意:(1)是直流电源。(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水的组成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电解水时,水分子被破坏了 B.水稍稍加热,就能产生大量的氢气和氧气

C.水中所含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 D.水是由两种不同的元素组成的,所以水是混合物

2.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

A.正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负极产生的气体也能燃烧 B.正、负极产生的气体都是水蒸气 C.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正极产生气体体积的2倍 D.做电解水实验时,通的电是直流电

不能,通常我们把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通常讲的燃烧一般是要有氧气参加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等.氧气只能助燃,而其本身不能燃烧

3.电解水的实验中,要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目的是( A )。

A.增强水的导电性 B.浓硫酸能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使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更加纯净 D.使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之间不发生反应

4.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 C )。

A.水是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混合物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任何物质在通电时都能够分解

5.向水中(已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通入直流电后,在正极产生__氧气_____,负极产生___氢气____,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8:1_______,体积比为_1:2______。

第三节水的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

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悬浮上浮漂浮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ρ液<ρ物ρ液 =ρ物ρ液 >ρ物ρ液 >ρ物

(3)、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 3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 (G-F)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m/ρ液;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1、示重差法,就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的重的差值等于浮力。即

液空FGG 。

2、压力差法:应用F浮=F向上-F向下求浮力。这是浮力的最基本的原理。

3、公式法: F浮=ρ液

gV排=G排液

4、受力分析法:如果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则物体受重力和浮力作用,且此二力平衡,则F浮=G物。如果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要分析出重力和浮力以外的第三个力的方向,当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同向时,则F浮=G物+F3,当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则F浮=G物-F3。

5、排水量法:F浮=排水量(千克)×g

轮船的满载重量,一般是以排水量表示的,即是排开水的质量,船也是浮体,根据浮体平衡条件也得:船受到的总F浮=G总,而排水量(千克)×g,就是船排开水的重,即是浮力,又是船、货的总重力。

6、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解浮力综合题

《浮力》专题训练

1.“远征号”潜水艇从长江某基地赴东海执行任务过程中(A)

A.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大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B.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C.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小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D.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解:潜水艇在江水中和海水中都处于悬浮状态,其排水体积不变,由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海水的密度大,所以在海水中所受的浮力大.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将质量为100 g的物体投入盛有100 mL酒精的量筒中(已知ρ酒精=0.8×103 kg/m3),物体静止后,酒精液面上升到200 mL刻度线处,则该物体在量筒中的情况是(A) A.物体沉在量筒底部

B.物体漂浮在酒精液面上

C.物体悬浮在酒精中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解:物体的质量m=100g=0.1kg,物体的重力为:

G=mg=0.1kg×9.8N/kg=0.98N;

物体排开酒精的体积V排=200mL-100mL=100mL=100cm3=1×10-4m3;

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0.8×103kg/m3×9.8N/kg×1×10-4m3=0.784N;

∵F浮<G,

∴物体将沉在量筒底部.

综上所述可知选项B、C、D都不正确.

故选A.

3.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C)

A.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B.物体没入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C.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4.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B.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密度有关

C.浮力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5.把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实心铝球浸没于某种液体中,放手后,木球悬浮而铝球下沉,静止后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C)

A.F木=F铝B.F木

C.F木>F铝D.无法确定

6.把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实心铝球浸没于某种液体中,放手后,木球悬浮而铝球下沉,静止后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B)

A.F木=F铝B.F木

C.F木>F铝D.无法确定

7.三个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A、B、C,分别静止在不同深度的水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A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B.A球所受的浮力最大

C.C球所受的浮力最大

D.C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8.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实心小球,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且ρ甲∶ρ乙=3∶2.将它们放入足够深的水中,甲、乙两球静止时所受浮力之比可能是()

A.3∶2B.1∶1

C.ρ水∶ρ乙D.ρ水∶ρ甲

解析

解:①当两小球都漂浮或一球漂浮一球悬浮时,浮力等于它们自身重力.又因为两小球质量相等,则重力相等,浮力比为1:1.②当两小球都下沉时,

ρ甲=,

ρ乙=,

ρ甲:ρ乙=:=3:2,

则V甲:V乙=2:3

F浮甲=ρ水gV排甲=ρ水gV甲,

F浮乙=ρ水gV排乙=ρ水gV乙,

F浮甲:F浮乙=V甲:V乙=2:3.

③当一个漂浮一个下沉时,因为乙的密度小,所以是甲下沉乙漂浮,则

F浮甲=ρ水gV排甲=ρ水gV甲,

F浮乙=G乙=G甲=ρ甲gV甲,

F浮甲:F浮乙=ρ水gV甲:ρ甲gV甲=ρ水:ρ甲.

故选B、D.

9下列关于浮力知识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B)

A.一艘轮船在海里和河里航行时,在海里受的浮力大

B.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浸入体积越小,所测液体密度越大

C.阿基米德原理只适用于液体,不适合于气体

D.潜水艇像鱼一样是靠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的浮力,实现上浮下潜的

11一个1 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87 N,这个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__N,钩码的密度为______kg/m3.

12.弹簧测力计下吊着重力为14.7 N的金属块,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8 N,则水对金属块的浮力为___-N,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_____4m3.

13..一艘远洋轮船装上货物后,发现船身下沉了一些,则它受到的浮力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后,船受到的浮力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船身相对于水面将_______(填“上浮”“下沉”或“不变”).

14.体积为50 cm3,质量是45 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为,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求溢出酒精的质量.(ρ酒=0.8×103 kg/m3) 15:有一实心金属球,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得重力为3.9N,将它浸入盛满水的溢水

杯中时,有50ml水从溢水杯中溢出,求:

(1)金属球的体积;(2)金属球所受的浮力;(3)金属球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易错题

1、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所受的浮力()

A 不变 B变大 C减小 D无法确定

2、一艘潜水艇从长江潜入大海所受的浮力()

A不变 B变大 C减小 D无法确定

5、边长为20厘米的立方体,水平浸入足够多的水中,如果上表面距离液面的距离为5厘米,物体所受到浮力()

A 80N

B 60N

C 100N D80N或60N

6、某物体重0.5N把它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溢出水重为0.3N则它受到得浮力()

A一定是0.3N B可能是0.2N C一定为0.5N D 可能为0.4N

7、两个重力相等的小球浮在水面上甲有1/2的体积露出水面乙有1/3的体积露出水面。则两球受的浮力() A 甲大 B 乙大 C一样大 D不能确定

工程热力学第七章水蒸气教案

1) 第七章 水蒸汽 ) 水蒸气是工程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工质,例如蒸汽动力装置、压气式 制冷装置都是以水蒸气作为工质来实现热能→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这些动力装置也可用燃气或其他工质代替,那为什么要用水蒸汽呢?原因如下 ) 1、水蒸气容易获得,只要通过水的定性加热即可获得。 ) 2、有事宜的热力状态参数,靠卡诺循环、朗肯循环 ) 3、不会污染环境 ) 由于水蒸汽处于离液态较近的状态,常有集态现象而且,物理性质也很复杂,所以不能把它看作是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以及由它推导的其他计算公式一般都不能用来分析和计算水蒸汽。所以必须对水蒸汽的性质另行研究。 ) 这章重点研究:1、水蒸汽产生的一般原理 ) 2、水蒸汽状态参数确立 ) 3、水蒸汽图表的结构及应用 ) 4、计算水蒸汽热力过程中的,q w ) ) 7—1 基本概念和术语 ) 1、汽化:物质有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 蒸发:在液态表面上进行的汽化过程,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 汽化的形式 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解释: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它是由于液体表面总有一些能量较高的分子,克服临近分子的引力而脱离叶面,逸入液体外的空间,t 越高,能量较大的分子越多,蒸发愈激烈,汽化速度取决于温度。 沸腾时,实在液体内部产生大量的汽泡。汽泡上升到液面,破裂而放出大量的蒸汽, 工业上用的蒸汽都是通过沸腾的方式获得,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虽加热也保持不变,且液体和气体的温度相同。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ts f p = 2、液化:蒸汽转变为液体的现象,液化和汽化时相反的过程,他取决于(p) 3、饱和状态:当液体和蒸汽处于动平衡的状态 解释:当液体在有限的密闭空间里汽化时,不仅液体表面的液体分子蒸发到空间去,而空间的蒸汽分子也会因分子密度大,压力增大,撞击到液体表面回到液体中, 当液面上空的蒸汽分子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单位时间内逸出液面和回到液面的分子数相等时,蒸汽和液体的无量保持不变,汽、液两相处于动平衡状态。 4、饱和温度:当汽体和液体处于饱和状态时,液体和汽体温度称饱和温度 5、饱和压力:()s ts f p = 6、饱和蒸汽:处于饱和状态的蒸汽 7、饱和液体:处于饱和状态的液体 8、温饱和蒸汽:饱和液和饱和蒸汽的混合物,称温饱和蒸汽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一、知识梳理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注意:①溶液不一定为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②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③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 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NaCl的溶液度为36 g,含义:在20℃时,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 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 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说明: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t3℃时,A的溶解度为80 g。 ②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③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 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饱和。 ④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⑤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⑥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 g,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 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教案 鲁教版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2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3、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探究课题:净化黄泥水 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 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 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过滤 ;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作用 . (2) 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 肥皂水 来检验, 泡沫丰富的 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 的是硬水。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 蒸馏或煮沸 的方法。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分析归纳: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杂质的去除方法。 交流与反思:(1)以上处理黄泥水的步骤有哪些? (2)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 (3)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①滤纸边缘要(填高于或低于)漏斗边缘,滤纸与漏斗内壁要紧贴,不留气泡。 ②漏斗末端应。 ③液体应沿注入漏斗中,液面要(填高于或低于)滤纸边缘。 知识应用: 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 2、在实验室过滤除去废水中的固体杂质,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7 冰 水和水蒸气 |冀教版(2)

7冰、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官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 2.能通过实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实验记录。 3.能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出吸收或散失热量是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 5.能在柱状图上找出不同物体状态的临界点。 6.愿意与其他同学讨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 7、温度变化是物质状态哦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 8、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测水的三态变化,感受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因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 难点:通过实验观测水的三态变化,感受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因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 教学准备: 天平、温度计、烧杯、冰块、铁架台、酒精灯、表、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水是液体状态的,你们知道水还有哪些不同状态的吗?冰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水,那么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化冰实验。 (1)师:今天我们要通过化冰比赛来认识一下水不同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甲组的同学 和乙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冰融化,比一比谁快?甲组的同学把冰放在室 温下静置,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 时间,测量水的质量和温度并记录。乙组的同学用酒精灯加热,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 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停止加热,测量沸水的质量并记录;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观 察水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 (3)整理实验数据,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分析并汇报交流。 (4)讨论: A、甲杯和乙杯中冰的状态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B、甲杯与乙杯相比,由固态的冰化成液态的水的过程

水与常见的溶液(二)教案

化学科公开课教学设计 开课课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二) 开课教师:吴柏忠 开课地点:漳平三中 开课班级:九(15 )班 开课时间:2018年4月20日星期五上午第三节

中考要求分析: 根据《考试评价》要求,本专题“考试内容与要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水及其净化”,包括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常用净化水的方法(如: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二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的“溶液”,包括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举例说明常见的结晶现象;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考试内容》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获取化学信息的能力,即通过对简单的化学事实的观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的能力;二是分析解决(解答)简单化学问题能力,即解释简单的化学现象,推理与判断简单的化学问题,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的能力;三是实验与探究的初步能力,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学生情况分析: “溶液”模块涉及的相关概念多、复杂而且抽象,知识要求的逻辑性、理论性较强,学生需要较高的分析表达和数据推理能力。而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水平,不能从整体联系角度深刻理解其概念的意义,没有深刻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在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固化概念和公式。特别是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应用往往只当作计算技能来应用,不能理解溶液中各组分之间的总和、比例、变化关系,难以深入领会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概念的本质与意义,造成对知识的理解不深,面对新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不够。 复习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以及溶液加水稀释的简单计算。 3、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知道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以及结晶方法。 4、能利用溶解性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能设计根据已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配制所需的溶液的实验方案。 复习重点难点: 溶液是由溶质、溶剂按一定质量比混合而成的,认识溶液的组成有其一定的思维方式。从微观、定量、模型三个角度来认识溶液的组成,而定量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要溶液理解溶液中各组分之间的总和、变化、比例关系,涉及学科知识、定量推理和数学运算,同时溶解度的应用涉及作图、识图、用图的能力,为此,从定量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教学重难点。 复习教学设想: 溶液是由溶质、溶剂按一定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本专题从微观、定量、模型三个角度来研究溶液的组成,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梳理溶液中各组分之间的总和、变化、比例的质量关系,以及溶液状态变化过程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五个物理量的变化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对溶液概念的深刻理解。基于上述的教学理解,本专题引导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溶解现象,从定量视角分析溶解过程,从模型视角分析溶液的定量组成,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作图、识图、用图的能力。 同时作为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内容,要把学科知识与生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复习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教学设计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water ionization and pH v alue of solution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掌握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 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pH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 科学方法教育。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 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对 上一节电离平衡的具体应用,同时又为接下来学习溶液酸碱性作 必要的准备。一开始,教材根据水有微弱导电性的实验结论,说 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突出了化学研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后,应用电离平衡理论,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

数,使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反映了两个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然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在给出了pH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 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教材将“pH值”改称为“pH”。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准,不可读错。 教法建议 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

03水受热以后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冷和热 3水受热以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 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重点 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绝大多数是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蕴藏着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 2.今天这一课,我们来探讨水受热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板书课题:3水受热以后 二、探究 活动一: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两幅插图中,你能看到水了吗? 预设: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 2.那么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出示冰块、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体会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教师提醒:再找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等各种方法。 预设: 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 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5.出示课本第7页的一句话 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6.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什么是融化。 7.教师讲解,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活动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教师引导: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吗?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第7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水和水蒸气教案1

(1)情境激趣,引入正题。 (用幻灯片播放课件,并解说。)加菲猫倒了满满一杯水正要准备喝, 由于一个朋友找它有急事就关上房门走了,五天后加菲猫回来发现这杯水只 剩大半杯了,它左看右看,百思不得其解。 师:小朋友,你们平时生活中也碰见过类似的事情吗?知道是怎么回事 吗? 生:我早上洗脸,水倒了后脸盆里还有一点点水,中午回去时却发现干 了。 生:我想杯子和脸盆都不吸水,水是不是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你说的没错,水确实是慢慢地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科学家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称为蒸发。 (创设动画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故事悬念促使学生去探索, 去思考。学生对故事中的事件既陌生又熟悉,联系生活,很快就想到了问题 的所在。) (2)观察水蒸气 师:(端起一杯水)这杯水在慢慢地变成水蒸气吗? 生:是的。 师:可见水蒸气有什么特点? 生:无色的,因为我们看不见它。 生:没有气味。 生:是无色、无味摸不着的气体。 (因势利导,使学生对水蒸气的特点有一个较完善的认识,避免和生活 中见到的“白汽”混淆。) 2、环节二的变化 实验器材的改变:火柴改成了打火机,普通勺子改成了长柄小汤勺。 (这样更能适应现代的孩子们,尽量避免了实验操作时对学生造成意外 伤害。) 实验指导更到位:指导学生加热时用纸巾包住汤匙的柄;每组取水时,要求用滴管滴三滴水。 (这样实验的时间可大大节省,并且安全,同时水少了不容易溅出或洒出,更能体现对比试验的科学性。)

在做“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时,作了如下变动: (1)给每组倒半杯温水(以看不到有白汽冒出来的温水为宜)。 (2)要求学生用一只手摸杯壁,用另一只手摸玻璃片,感觉两个的温度差别。 (3)用玻璃片盖在杯子上,然后观察现象。 (4)对产生的现象作出解释。 生:我认为是杯中水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玻璃片挡住了,所以就变成了小水珠了。 生:我认为是杯中的温水产生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片就变成了小水珠了。 师:真会动脑筋,正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是杯中较热的水蒸气碰见了较冷的玻璃片就冷却下来 形成了小水珠,这一过程科学家把它称之为凝结。 (在学生观察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前,先让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感知温度的差别,为 学生更好的理解凝结时所需的条件埋下伏笔。) 第二次试教后的反思: 第二次试教后,从我的感觉比第一次顺畅多了。在我精心的引导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更顺利了。但从课堂的整体结构来看,还不够理想。课后大家作了点评,整理如下: 1、教学环节的安排还需调整,大家认为“生活中的蒸发现象”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一环节后更连贯些。 2、第三环节学生做“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后对凝结的科学原理已经掌握,在此又来一个“拓展 题”装冰的杯子外壁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意义不大。 第三次试教 结合第二次试教后听课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第三次试教时又作了如下改进: 1、在第一环节认识了水蒸气的特点后,紧接着安排了“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这一内容。 (3)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师:平时生活中,你们观察到的蒸发现象还有哪些? 生:下雨后,地面的水自然会干。 生:妈妈洗好的湿衣服晾干了,其实就是水蒸发了。 生:洗手后、洗头后,水都自然会干,这些都是蒸发现象。 …… (这一内容安排在此,是为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是科学实践的过程。从学生所说的例子来看,他们的思维开阔了,不会仅局限于热水的蒸发现象,也说明他们对水的蒸发已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2、环节三中“拓展”这一内容作如下变动: 课外思考:天空中的云朵其实是由许许多多小水珠聚集在一起的,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 解释云中的小水珠是如何形成的吗?

《水的变化》大班教案

《水的变化》大班教案 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下面是的《水的变化》大班教案,欢迎参考。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水蒸气变水”的现象。 2、观察实验,讲解自己的发现并提问。 3、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 2、幼儿收集关于雨、雪、露、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有关常识。 3、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昨天,我们在活动室内放置了一杯水,并且记录了水的高度,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观察一下,水有什么变化。 二、实际操作部分 (一)、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1、幼儿讨论:水到哪去了?

(“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孩子要敢于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去操作,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达到沸腾,请幼儿观察正气上升的现象 3、提问:发现水有了什么变化?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到哪去?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烧开水、煮饭等)(“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小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 (二)、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为了让孩子“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材料的提供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1、出示玻璃片,请幼儿摸一摸玻璃片,再摸一摸热水杯,说出哪一个凉。 2、把玻璃片盖到热水杯上。 3、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现象?(对着冷玻璃哈气) 小结: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 三、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理解“水”的奇妙变化 (增加科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第十课 水和水蒸气丨冀教版

《水和水蒸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再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活动,帮助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变为气态。最后通过观察“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后又变成了水”的实验使学生明白水蒸气遇到冷又会变成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具体教学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2.明白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3.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 1.观察鱼缸中的水的发生的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明白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将玻璃片盖在加热过的水的烧杯口上的现象,知道水蒸气会凝结成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规范的实验能探究到科学的奥秘。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教学准备:一堂成功的科学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实验探究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加热用三脚架2个、加热用石棉网2块、装有100毫升容量烧杯2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200毫升容量烧杯1个、热水200毫升。 小组:为每组学生准备实验室加热用三脚架2个、加热用石棉网2块、装有100毫升容量烧杯2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200毫升容量烧杯1个、热水200毫升。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得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情境教学法,操作探究法,对比实验法。 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关于水和水蒸气的相关知识。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我运用了以下学法:观察讨论法,合作探究

中考初三化学水和常见的溶液专题

1.“超临界水”因具有许多优良特质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气压和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流体。下面有关“超临界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混合物 B .它是一种不同于水的物质 C .它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它的一个分子由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2.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步骤Ⅰ可出去难溶性杂质 B 、X 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 、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 、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3.一壶水烧开了,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 ) A.水分子间隔变大 B. 水分子体积变大 C.水分子数目增多 D. 水分子质量变大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 . 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C . 均一、稳定液体都是溶液 D . 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5.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升高。这种物质可能 是( ) A .氯化钠 B .氢氧化钠 C .硝酸铵 D .蔗糖 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 . 物质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 C .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 .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7.某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溶剂后,无晶体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 剩余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剩余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 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8.KCl 与KNO 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如右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丸KNO 3比KCl 的溶解度大 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间 C .在20℃时,10g 水中加入5gKCl 可得到 33.3% 的KCl 溶液 D .在50℃时,两物质各5g 分别加入l0g 水中, 充分溶解,均有固体剩余 温度/℃ 10 20 30 40 50 KCl 30g 33g 35g 38g 41g KNO 3 21g 31g 45g 65g 88g

八上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学生姓名年级科目 日期时间段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回顾复习第一单元知识,为返校考做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分析教学重点:浮力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物质分离教学难点:浮力溶解度 教学过程1.1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生物体内。占地球总水量96.53%、2.53%的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水的存在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而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_________形式存在;空气中的水主要以_________态存在。自然界的水,随着_____________的改变,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3.水是___________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也离不开水。 4. 海洋水与陆地水通过转化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转化为海洋水和陆地水,植物叶中的水通过转化为大气水。 5.根据以下“水循环示意图”填空。 ⑴图1—2中各字母在水循环 中所代表的环节是: A、, B、, C、, D、, E、, F、。 ⑵上述A、B、C、D、E、F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的系统。通过水循环,使源源不断地向

教学过程 陆地供应 ,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6.下列占陆地淡水水体比例最大的是( )。 A.地下淡水 B.冰川水 C.江河水 D.大气水 7. 在下列四种情况下,水循环不够活跃的是( )。 A.赤道附近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C.印度洋海域 D.地表裸露的沙漠地 区 8. 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 A.水的分布空间 B.水的化学性质 C.水的物理性质 D.水汽含量的多少 9. 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来自于( )。 A.地球 B.太阳 C.雨 D.海洋 10. 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1.2 水的组成 1.水电解时,阳极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的__________;阴极产生 _________,所以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2.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试管盛满水,通直流电后,两支试管内___________, 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_________,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 极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___________极生成的气体可燃烧,产生________色的火焰。 3.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是 。 4.根据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是不纯净的 B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C 、水中包含着氢气和氧气 D 、负极产生了10毫升氢气,正极产生20毫升氧气 5.下列叙述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 、“纯天然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 、地球上没有水,就没有人类和所有的动植物 C 、身体健壮的人食用被污染的水,无任何危害 D 、“超纯水”是不含其他任何物质的水 6.电解水实验中,阴极、阳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 A 、1:1 B 、1:2 C 、2:1 D 、1:8 7.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 正确.. 的是( ) A 、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和水蒸气 3教案 教科版(优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水和水蒸气 一、教材简析: 本课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安排了通过观察浅碟子里的水在太阳底下变少了,启发学生思考:水既没流出去,也没有渗人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然后用漫画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了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去了。同时用文字告诉学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干掉的”做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部分: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通过上一活动的探究,学生会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推测。在思考和推测的基础上,聚焦探究的问题: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给水加热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接着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 如果不断地蒸发,大海里的水不是要越来越少了?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水蒸气吗?学生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或疑问。因此教材安排了“水蒸气会不会重新变回水”的观察活动: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人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会观察到,罩着的大玻璃杯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从而引出水蒸气变回水的过程叫凝结。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 二、教学背景: 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的 三、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 教案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认识生活中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水和水蒸气会相互转化。 2.通过观察,认识到水蒸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水蒸气、蒸发、凝结概念;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水蒸气与蒸发的概念。 教学准备:湿毛巾、烧杯一个、汤匙2个、滴管一个、蜡烛一个、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水和水蒸气): 教师在黑板上用水写字。 同学们仔细观察字怎么了?水到哪里去了? 学生讨论:水字变小了,不见了。 师:老师前几天也观察到了一个类似的现象(PPT放映),这是一个鱼缸,里面装了水,红线代表第一天水的量,第三天......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也在一天天地少下去。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你也看到过水少下去最后不见了的现象呢? 生1:湿衣服会变干。 生2:水洼会变干。 生3:洗头后头发会变干。 师:像同学们观察到的那样水慢慢地少下去的现象我们在科学上称为蒸发,水蒸发后就变成了水蒸气。(板书)

师:那这个鱼缸里的水只在白天蒸发吗?(或换成学生说到的例子) 生:不是,晚上也在蒸发 师:恩,白天晚上都在蒸发,意思就是说鱼缸里的水时刻都在蒸发,对吗?师:那同学们桌子上有一个培养皿,里面也装了一些水,你觉得现在这个培养皿里的水有没有在蒸发? 生:有 师:你看见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了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小组内讨论下水是怎么变成水蒸气跑出去的,然后共同完成信封中的内容! 学生讨论、动手画 展示 二、加快水的蒸发: 师:如果我要让培养皿中的水蒸发得快一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生:放在阳光下、用电吹风吹……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用风吹是吗,我这有本书,你可以利用它来设计实验证明吗? 学生讨论 生:我们先在黑板上写好字,然后再用本书扇其中的一个字。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从刚才的活动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还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加快水蒸发,是吗? 师:老师这么些材料,一个蜡烛、两个勺子、一个滴管和一杯水,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小组内商量好分工(一人点火,两人各拿一把勺子,一人滴水,一人记录,一人整理材料)!(PP T)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法(怎么样知道加热下就蒸发得快了?为了实验公平要注意哪些?)和注意点(PPT展示:1、注意用火安全,蜡烛点燃后

幼儿园中班科学:水蒸汽的秘密

幼儿园科学新课程标准教材科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中班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中班科学:水蒸汽的秘密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科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科学探究以及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大胆猜想并实践检验,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中班科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感知水蒸气的特点,萌发幼儿探索水蒸气秘密的兴趣。 2.激发幼儿体验做小实验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热水数杯、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事先在一个有杯盖的杯子里倒好热水 师:口好渴哦!(打开杯子准备喝水)咦!杯子上飘起来的是什么呢? 2.感知观察 (1)提问:你看到过水蒸汽吗?

观察:观察水蒸汽在空气中的样子。 (2)提问:水蒸汽是怎么来的呢? 将玻璃片放在一杯热水上面,感知水蒸汽的形成。 3.玩玩画画 (1)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水蒸汽? (2)今天水蒸汽要和我们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教师示范在窗上呼气作画。 (3)幼儿尝试在窗上作画。 (4)相互观赏玻璃上的画。 4.拓展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水蒸汽。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本次活动比较适合在冬天进行,在室温比较低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水蒸汽在空气中的样子,在窗上也比较容易形成水蒸汽进行后面的游戏。此活动可以整合语言“小水滴旅行记”,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 2.本次活动中仅说到水蒸汽的形成,而没有说到水蒸汽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活动中,有

2021年九年级化学 第、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水和溶液教案 鲁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第1、2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水和溶液教案鲁教版 知识点总结: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发光发热,气体生成,沉淀生成等),如木炭变成灰, 葡萄酿成酒 2、镁条燃烧现象:镁条逐渐减少,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氧化镁 3、鉴别碱的指示剂是无色酚酞,现象:酚酞滴入NaOH溶液中变红 4、CuSO4与 NaOH 混合现象:产生蓝色絮状Cu(OH)2沉淀 5、烫伤:立即用水清洗烫伤部位,并涂上烫伤膏; 6、酸、碱烧伤: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灼伤处,若见如眼部,千万不要揉眼睛,应用大量水冲洗, 带上防护眼镜 7、实验台起火如何处理:移开可燃物,用湿纱布或沙子覆盖,或是用灭火器 8、量筒俯视或仰视读数有何变化:会画图解释 9、分子特征: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运动 10、知道植物对水有净化作用 11、过滤操作3点要求: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纸与漏斗内壁要贴紧,不留气泡; 漏斗末端紧贴烧杯内壁;③液体应沿玻璃棒注入漏斗中,液面低于漏斗边缘 1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干冰);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空气、钢、溶液) 13、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常用过滤(不溶性杂质)、蒸发、蒸馏方法分离混合物

14、 水直流电解:正极:O 2;负极:H 2 ;氧气体积:氢气体积=1:2(为什么) H 2O = H 2↑ + O 2↑ 证明氧气:带火星木条复燃; 15、 H 2 + O 2 = H 2O 氢气燃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壁有水雾生成,手触烧杯发热 16、 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特征: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分子:由原子构成,如H 20,H 2,O 2 17、 原子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有带正电的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所以原子 核带正电,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整个原子不带电荷,所以: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18、 原子结构示意图(教材45页) 19、 原子序数:原子质子数 20、 相对原子质量: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他的比值。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X 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2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NaCl 溶液);像这种其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多为水),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NaCl ) 通电 燃烧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

专题复习《水和溶液》 复习目标 1、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溶液、悬浊液、乳状液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浓溶液、稀溶液的概 念及相互转化。 4、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读懂溶解度曲线图。复习重难点 重点 水的组成和溶液的性质特征,溶解度曲线图的理解。难点 培养学生复习、综合、分类、读图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复习,同学们对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知道,天然水都是溶液,可知水和溶液是密不可分的,究竟为什么如此,我们复习完本节课我想大家会知道的。 专题一:水的电解与组成 1、实验现象 (1).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2).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1:2 ,质量比为

8:1 。 (3).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为氢气。 2、实验结论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一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方程式: 专题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专题三: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在20℃时,四种氯化钠溶液(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思考: 1 .第4号溶质质量分数为什么不是% 2.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为什么 [小结] 1.对于同一物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对于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专题四: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专题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意义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 【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科学三下《温度与水》单元第六课。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水能变成气态,那么,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很快变冷时,凝结便可能发生。为了观察这一变化,课文中学生将把一个大而空的杯子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凝结出现在大杯子表面上(杯壁有许多小水珠)。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由于冰使盛冰容器的外壁变冷,于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停留在盛冰容器的外壁上。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认识生活中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水和水蒸气会相互转化。 2.通过观察,认识到水蒸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水蒸气、蒸发、凝结概念;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水蒸气与蒸发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1块湿毛巾、12根滴管、12块玻璃片、12只小烧杯、12只大烧杯、开水、烧瓶、酒精灯、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用湿毛巾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冰”字,让同学们来讲讲冰有哪些特点? 1.引导建立“水蒸气”、“蒸发”的概念 (1)揭示前概念 师问:小朋友,再看一看你刚才黑板上写的“冰”字,有什么发现? 师生交流。 (预设)生:我们写的字都已经干了。 生:我们写的字都不见了。 生:我们写的字都变成了水蒸气。 师追问:水蒸气都跑去哪里了?你说—— (预设)生:我们刚才写的字都跑到空气中变成了水蒸气。 师问:生活中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能举例子吗? 学生举例:在我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过水自然干掉的现象。 (预设)生:我们洗衣服的时候,第二天早上会干。 生:拖地拖完的时候水就干了。 生:我们吃完饭用湿抹布擦桌子,过一段时间桌子的水就变干了。 (2)观察活动,建立“水蒸发变为看不见的水蒸气”的概念 师说:小朋友真是留心观察。我们一起来看几照片。 老师家里一只鱼缸装了水,一条横线表示水的高度,能看明白吗? (预设)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