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科保障常用仪器设备使用的制度等

新生儿科保障常用仪器设备使用的制度等

新生儿科保障常用仪器设备使用的制度等
新生儿科保障常用仪器设备使用的制度等

新生儿科保障常用仪器设备使用的制度等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常用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使用的制度1、定位放置:各种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等放在易取放的位置,并定位放置、标识明显,不得随意挪动位置。

2、定人保管:各抢救仪器有专人负责保管,所有护理人员均应具备识别主要报警信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定期检查:

(1)每班专人清点记录,开机检查保持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

(2)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

4、定期消毒:监护仪表面每日以500mg/L健之素消毒液擦拭,电缆、传感器和仪器的所有附件每次使用后需要500mg/L健之素消毒液擦拭。

5、仪器不得随意外借,经相关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出借。

6、定期保养:

(1)每日清洁保养一次。

(2)保养人每周清洁保养一次并记录。

(3)设备科定期检修。

仪器维修、日常保养流程

1、护士长安排专人负责科室内仪器的维修与保养。按规定时间进行检查,并注明功能标示,检查者签字。

2、一旦发现仪器故障,按要求登记仪器维修登记本,及时报修,设备科人员检修,或将仪器送达维修部门,并做好登记。

3、维修好的仪器由检修部门派专人送交科室,由专人验收签字,仪器做好功能标示贴,并注明检修日期与时间,检查者签名。

4、科室内所有仪器必须保持清洁、按规定位置摆放,用后清洁,归放原处,并做好功能标示。

保障常用仪器、设备使用的制度

一、仪器、设备建档

仪器、设备购进科室后,建立仪器、设备登记本,对于仪器的说明书及各种证书分类保管,以便备查。

二、仪器、设备使用

1、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掌握仪器性能及操作规程。

2、使用前认真检查仪器性能、完好状况,使用后认真清洁、清理仪器,并按规定填写使用记录。

3、避免错误操作和使用超周期和停用的仪器设备。发现异常状况时,立即停止操作,并加贴停用标识。

三、仪器、设备管理

1、各部门、各科室要对所在部门所有的仪器、设备都进行标识管理。

2、有专人管理相关仪器设备,发现标识遗失或损坏,及时向上级汇报,查证后补上。

3、所有仪器设备均要张贴使用规范或使用流程。

四、仪器设备的维修和报废

仪器设备如发生异常和故障,及时与设备科联系,如果设备科无法解决,则报科主任批准后报废。

五、设备维修和保养

1、保持仪器、设备及环境的整洁。

2、定期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3、长期不使用的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或校验。

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可以进行一些仪器使用中常规用件的更换,管理人员可进行消耗件的更换和一般故障的排除。

使用中设备故障紧急调配预案

1、使用中设备出现故障,简易故障及时排除,恢复患者使用。

2、故障短时间内无法解除时,寻找替代设备,如简易呼吸气囊替代呼吸机,电动吸引器替代负压吸引等。同时通知科主任或护士长(或总值班)及相关部门,启动设备紧急调配预案。

3、密切观察病情,确保患者安全,故障设备及时维修。

【流程】

抢救中急救用药或器械供应不足的应急预案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有关得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工作制度 1、新生儿科得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得各项业务技术管理。 2、新生儿科得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得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查房前后专业清洁洗手。 4、新生儿得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 4、患儿皮肤、粘膜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 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得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得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得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 10新生儿病房得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 11、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做好手卫生,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新生儿查对制度,做好新生儿腕带,床头标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13、观察新生儿得病情变化,并准确、及时、全面书写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4、接应做到每一位患儿书面、床头、口头交接清楚。 15、病房重要仪器设备、药品、抢救设施应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定位放置,及时补充。 16、出院时仔细做好核对工作,进行沐浴更衣后,请家属签字确认无误

内儿科操作规范

内(儿)科操作规范 一、胸膜腔穿刺术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1)为明确胸腔积液的性质,需做胸腔穿刺抽液检查以助诊断; (2)对有大量积液或积气而产生肺压迫症状者,抽液减压以及脓胸患者须抽液进行治疗; (3)肺及胸膜腔病变,腔内注射药物局部治疗。 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 (2)有严重出血倾向、自发性气胸、大喀血、严重肺结核,肺气肿等。 (二)术前准备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做必要的体格检查。 2、与病人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器械:胸腔穿刺包、无菌胸腔引流管及引流瓶、皮肤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及胶布。 4、给患者测量血压,术者洗手,戴口罩、帽子。 (二)操作方法 1.嘱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

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2. 穿刺点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胸液较多时一般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9 肋间;有时也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为穿刺点。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 线或超声检查确定,穿刺点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标记。气胸抽气减压:一般选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偏外侧或腋中线4~5肋间。因为肋间神经及动静脉沿肋骨下缘走行,故应经肋骨上缘穿刺以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3.常规消毒皮肤, 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检查器械。 4.用2% 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自皮至胸膜壁层 胸腔积液穿刺体位

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一手持纱布,另一手操作。麻醉时注意事项:1.麻醉剂字面向上,双人核对;2.针头勿与瓶口周围接触;3.注射之前将气泡排尽。 5.术者以左手示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针尾橡皮管用血管钳夹住)沿麻醉处肋骨上缘缓缓刺入,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已穿过胸膜壁层,如未见胸水,可给予橡皮管一定负压,明确是否有胸水,取注射器接上橡皮管,松开血管钳,进行抽液。助手抽水,避免接触无菌器械,操作者固定穿刺针以防刺入过深损伤肺组织。记录液量并送检(常规、生化、免疫、病原学及病理检查等)。 6.抽液结束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消毒,用胶布固定后嘱患者静卧半小时,尽量保持伤口干燥。再次测量血压。

2017年版新生儿科健全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流程管理 1、应设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沐浴间、配奶间、奶具清洗问(区)、治疗室及处置室等。各室分开设置,洁污分开,各类物品消毒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2、新生儿病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二、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皮肤化脓性疾等暂停与新生儿接触。严格限制进入新生儿病房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须更换清洁、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诊疗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禁止未穿工作服随意进入新生儿病室。 2、探视人员管理:新生儿室不设陪护、谢绝探视。确因病情特殊需要家属进入探视者应严格按要求更衣、戴口罩、换专用鞋并洗手后方可进入。患流行性感冒或皮肤化脓性疾病者谢绝探视。 三、环境管理 1、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足月新生儿22-26℃,早产儿24-28℃),湿度保持在55%-65%。 2、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定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天检查消毒器的运行状况,定期对消毒器进行清洁、维护并记录。

3、桌面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每日擦拭,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洁水擦拭干净。 4、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无尘。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所有墙面、角落及天花板至少每月清扫1次,保持清洁无尘。 5、新生儿室应尽可能减少物品摆放,物品的摆放按照无菌、清洁、污染有序分开。 四、手卫生管理 1、新生儿病房入口处、病室、治疗室、配奶间、沐浴间、处置室等应配置专用的洗手设施或快速手消毒剂。 2、凡进入新生儿病房及进行各种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五、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管理 1、凡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罐、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有关的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工作制度 1、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的各项业务技术管理。IeW1i2v 。 2、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b8cKs6u。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查房前后专业清洁洗手。B1jNJvg。 4、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 、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z3uKEIv。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 C,相对湿度为55-65% ;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 分钟。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WyppHMK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 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hsrDtHK。 4、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 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EkOIwUy。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的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DuoUo00。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tjNb2e7 。 10、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cdaIhAr 。 11、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做好手卫生,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新生儿查对制度,做好新生儿腕带,床头标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13、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并准确、及时、全面书写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4、接应做到每一位患儿书面、床头、口头交接清楚。 15 、病房重要仪器设备、药品、抢救设施应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定位放置,及时补充。 16 、出院时仔细做好核对工作,进行沐浴更衣后,请家属签字确认无误后方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doc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 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 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 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 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 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 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 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 断性穿刺; 1

2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 B 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 ,将皮肤消毒用品、 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 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 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 (范围至少 15cm), 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 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 断性穿刺,可直接用 20ml 或 50ml 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 8 号或 9 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 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 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 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 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 200-300ml ,以后每次不超过 100-200ml ,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 (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 )。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 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 下,稍向一旁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 2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1]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断性

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感谢聆听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200—3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200ml,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感谢聆听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样本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有关的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工作制度 1、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的各项业务技术管理。 2、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查房前后专业清洁洗手。 4、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 4、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

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 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的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 10、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 11、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做好手卫生,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新生儿查对制度,做好新生儿腕带,床头标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13、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并准确、及时、全面书写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儿科急救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急救技术操作规范 气管插管术 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窒息、心肺复苏、呼吸衰竭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开放气道,确保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维持气道通畅及减少气道阻力;为正压人工呼吸、气管内给药、机械通气提供条件。 【适应证】 1.功能性气道梗阻,如喉痉挛;异物致气道梗阻。 2.呼吸道痰堵或误吸,须行气管、支气管冲洗。 3.任何原因导致自主呼吸不能维持正常气体交换,须使用机械通气时。如窒息、心脏停搏和(或)呼吸停止、神经肌肉麻痹、严重胸廓损伤或开胸手术、呼吸衰竭等。 【禁忌证】 1.颈椎损伤,颅底骨折。 2.颌面、鼻咽部、上呼吸道畸形或损伤。 3.口咽部灼烧伤,吞食腐蚀性物质。 说明:作为抢救生命的呼吸支持措施,上述禁忌证有时仅为相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与程序】 (一)插管前准备 除窒息、心肺复苏须立即插管外,插管前应尽力完成下列准备工作,以利安全插管,减少并发症。 1.下胃管排空胃内容物。 2.开放静脉,有条件时接好心电监护。 3.阿托品0.0l~0.02mg/kg,小壶静滴或肌内注射,并酌情给予镇静剂。 (二)经鼻气管插管 1.患儿仰卧,头略后仰,颈部平直,由助手扶持并固定。用复苏器(口罩法)加压给氧,改善全身缺氧状态。 2.声门运动活跃者,用1%丁卡因咽部喷雾做表面麻醉(新生儿除外)。 3.观察鼻腔有无堵塞。 4.将气管导管用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湿润。

5.由一侧鼻孔插入鼻腔,向鼻内侧方向旋转式推进,通过后鼻道直至口咽部。如遇阻力,切忌暴力插入,可适当改变头部前后位臵;也可加用金属导引芯改变导管曲度,使之顺利通过鼻腔。 6.用示指拨开上下唇,左手持喉镜由口腔右侧放人,将舌推向左侧,使口、咽和气管轴成一直线,直接暴露声门,直视下经口腔用插管钳将导管插入声门下2~3cm(达标示线)。新生儿、小婴儿喉位臵靠前,助手可轻压环状软骨,以利声门暴露。小儿上呼吸道最狭窄处在环状软骨环,导管若不能顺利通过声门下,不可粗暴用力,应换小一号导管重插。 7.插管成功,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以改善缺氧状态,并借此检查插管位臵是否正确。插管位臵正确时双肺呼吸音对称。如双肺无呼吸音,腹部逐渐膨隆,仍能发声,示导管误入胃,须拔出重插。如左侧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则导管插人过深,须在听诊呼吸音的同时略向外拔出。 8.确定插管位臵无误后,用胶布固定,并记录导管留在鼻外的长度。 9.清理气道分泌物,有条件时应将吸出的第1管分泌物送细菌培养。 10.约束患儿四肢,头、肩部用沙袋固定,尽可能保持头及躯干抬高15。~20。。 11.根据病情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或气囊给氧。 12.拍胸片了解插管位臵,导管末端应在气管隆嵴上1~2cm。 (三)经口气管插管 1.患儿仰卧,头略后仰,颈部平直。 2.左手持喉镜,将镜片由舌和硬腭间放人,在中线位向前插入,一旦镜片尖达到舌的基底部,即人会厌软骨凹内(弯镜片)。 3.暴露声门(用弯镜片时),或将直镜片跨过会厌下方,将其挑起直接暴露声门。若暴露不完全,可在环状软骨外压迫气管。 4.右手持装有导引芯的导管(弯曲部向上)插人声门。 5.拔出管芯,放臵牙垫,用胶布缠绕固定。 6.其他同本节“经鼻气管插管”。 【注意事项】 1.患儿严重发绀、心动过缓应停止操作,用复苏器加压给氧至症状缓解再行,插管。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目录 一、静脉穿刺术 (3) 二、头皮静脉穿刺术 (5) 三、鼻胃插管术 (6) 四、肛门直肠插管术 (8) 五、心肺脑复苏抢救常规 (9) 六、新生儿窒息复苏 (19) 七、判断小儿体格生长的主要指标 (29) 八、小儿心律失常 (34) 九、儿科病史采集及相关知识 (35) 十、儿童体格检查 (36)

一、静脉穿刺术 【适应证】 1.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 2.低出生体重儿,在短期内不能达到足够的肠内营养时,需经中心静脉置管输注静脉营养液。 【禁忌证】 静脉条件差,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操作前准备】 无菌帽子和口罩,无菌手套,隔离衣,无菌孔巾,无菌镊,无菌剪和剪割器。新生儿经皮插管装置可用两种装置:硅胶导管,通畅无引导丝;聚氨酯导管,有引导丝。一般使用前者。多种型号可供使用,直径1.9-2.0Fr。透明贴膜(固定导管用),无菌盘,安尔典液, 10ml 注射器 2 个,无菌止血带,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冲洗液,T 型管和无菌胶布。 【操作方法及程序】 下面操作针对于有导丝的导管。 1.用无菌技术准备所需的器械。 2.在上臂选择适当的静脉(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或选择下肢大隐静脉。 3.测量导管插入深度。上肢血管测量到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的长度;下肢导管从穿刺点测量到左侧胸锁关节,再量至第三肋间。一般导管上每 5cm 有一刻度以便测量。 4.戴帽子和口罩,洗手,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 5.首先用 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 3 次,再用安尔碘在插管的部位消毒 3 次,待消毒液干燥。 6.由助手系好止血带后铺无菌巾,并检查确认导管在套管针内。 7.将套管针刺入静脉,一旦见到套管针内有回血即停止进针。松开止血带,握住套管针保持其在静脉内的位置,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套管针缓慢送入静脉。 8.当导管达到预定位置时,用手稳住已经进入的导管,小心撤出引导针并用纱布压迫局部止血。

新生儿科制度范本

新生儿科制度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二、普通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病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三、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四、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五、应当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的及时。 六、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七、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八、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九、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十、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十一、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一、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二、新生儿病房属于院感重点区域,非本科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定期向家属宣传讲解卫生知识;保持病房整洁,舒适,肃静,安全,杜绝无关人员进入病室,杜绝病房家属之间互窜病房;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要摆放整齐,固定位置,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随意挪动;保持病房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每日至少打扫两次,每周大清扫一次;医务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帽,护士穿护士鞋;着装整洁,病房内禁止吸烟;医师查房时不得接私人电话,病人不得随意离开病房;我院实行家属陪伴制度,所有住院新生儿为避免交叉感染,最多留两名家属陪伴,其余无相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出新生儿病房;对新生儿所有用品做到一婴一用一更换;治疗室内保持清洁,使用专门的清洁用具,每天用消毒水清洁一次,每周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洁污区严格区分,工作区域划分明确;在病室入口处设置洗手设施,凡是进入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做到一接触一消毒,院感工作专人管理,管理者由主治及以上医师和主管及以上护士组成,定期总结病房内感染发生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有书面记录,有持续整改意见。 三、新生儿入院时,护士与家属当面做好患儿交待,并做好住院期间注意事项交待工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一、科室院感管理小组:组长:;陈艳:陈红艳;尹梅 小组成员:马雪兰、李美琴、张帮会、陶静怡.魏霞 二、院感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本科室有关院感知识的学习、检查和监测,并对存在问题,积极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科室安排学习和自检每月各一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备查。具体工作由张荣娜医师负责,并在每个月的第一周向院感科了解新生儿科上一个月院感报告及记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漏报病例,做出纠正。 2、医院感染监测网成员(尹梅)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方面(包括空气、手、物表、无菌物品、消毒液等)的监测,对不合格的应查找原因后重做,要求每月一次,保存监测单以备查。 3、科室以卫生部文件及我院规章制度为依据,结合科室实际制定出相应的预防院内感染切实可行的科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和院感病例处理方法 1、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成员定期组织抗感染药物应用知识学习和检查,各经治医师负责本组病人抗感染药物使用,应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根据病情按照一线、二线、三线应用抗感染药物,同时做好记录。临床医生认真执行医院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要求。每

个季度对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2、院感病例诊断 院感管理小组成员应熟练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每月组织学习,讨论医院感染病例,解决本科室有争议的院感病例诊断,并记录在案。各组医生应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并在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医务科。 3、院感病例报告制度:由经治医师组讨论确诊的院感病例,应填写以下表格:院内感染病例报告卡(发病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病历首页中“医院感染名称诊断”栏。 4、每月第l~2日由经治医师组二级、三级医师负责检查本组院感病报告及各项表格填写情况;工作人员更衣、洗手制度 1、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人上班必须穿工作服。 2、保持工作服、帽子整洁,并于每周一、五更换。清洁工的工作服除每周更换二次外,随脏随换。 3、接触肝炎、梅毒、严重感染与隔离患者时,需戴手套操作,操作后并泡手、洗手。 4、化验报告确诊隔离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并将换下的衣服浸泡在84消毒液中30分钟后送洗涤。 5、工作人员上班更衣后,护理前、后必须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每月抽查作细菌培养一次。 6、医生查房检查、护士治疗护理每一个患儿后应用洁芙柔消毒凝胶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 .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200-3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200ml,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向一旁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

中医儿科规培技能操作

儿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技能操作培训资料

琼海市中医院:王俪淇

寸录: 一、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二、针刺四缝穴技术操作规程 三、捏脊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四、物理降温技术操作规程 五、超声雾化吸入技术操作规程 六、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七、儿科药物剂量计算方法

一、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目的】穴位帖敷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咳嗽、肺炎喘嗽、发热、便秘、厌食等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药物、药勺、油膏刀、穴位敷贴贴纸、胶布或绷带。常用药物:咳喘贴1、2号、发热贴、便秘贴、厌食贴。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 观察原敷料的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穴位敷贴贴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穴位敷贴贴纸上,厚薄适中。 6.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 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配合处理。 8.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9.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皮肤过敏者禁用。 2. 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 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针刺四缝穴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还可以平肝泻心、理 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古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 %碘伏、棉签、弯盘等。 【穴位定位】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在手指食、中、无名、小4 个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5 个经。 【操作方法】 1. 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 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2、 3、4、5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 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 4. 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新生儿科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病室负责人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理长由具备护师及3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在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积极协助下对 病房进行管理。 2、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与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3、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 4、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 操作技术与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5、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她辅助人员。 二、科室管理 1、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与相关诊 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2、普通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病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 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3、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4、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 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5、100%使用腕带识别新生儿身份,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与患儿的正确。 6、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 进入。

7、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8、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与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9、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10、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 11、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与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与手术 器械的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手套。着装不符合要去,不能随意在病房走动。 4、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与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隐患,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5、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体温表、听诊器、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吸氧装置等;吸痰管一用一更换。 (2)患儿使用后的奶头、奶瓶应统一人一用一消毒;盛放奶瓶的容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

目录 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1) 二、体重测量 (2) 三、头围测量 (3) 四、胸围测量 (3) 五、上臂围的增长 (4) 六、皮下脂肪 (4) 七、骨骼 (5) 八、牙齿 (6) 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 (7) 十、儿童心脏查体 (7) 十一、儿童肺部查体 (8) 十二、儿科腹部查体 (9) 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 (9) 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 (12) 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15) 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 (17) 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 (18) 十八、给氧疗法 (20)

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一)不同年龄身高(长)测量 1、定义: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测量,称为身长。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立位的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公分。 2、测量方法: (1)新生儿:仰卧于测量床上,头置量尺0刻度侧,下肢伸直,将卡尺置于新生儿足底,读刻尺数为该新生儿身长。 (2)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身长。 (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呈自然站立姿态背对带有量尺的墙壁,头枕部、臀部、足跟与墙壁拉触。目视前方,手自然下垂,读量尺数值。 3、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 年龄:12个月:身高75cm 2-12岁:年龄(岁)×7+75cm (二)坐高(顶臀长) 1、定义: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值称为顶臀长。 2、测量方法:小儿坐在床上,测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3、意义: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三)指距 1、定义: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 2、测量方法:垂直站立,双手向两侧伸展,测量双食指尖之间的长度 3、意义: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二、体重测量 1、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2、测量方法: (1)磅秤法:将新生儿置于磅秤之上,测量其重量。如穿衣物时,可秤衣物重量,总重量减去衣物重量等于新生儿体重。 (2)坐秤法:6~7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能坐,可坐在磅秤的座凳上进行测量。 (3)站立测量法:1岁以后小儿如果能站,令其站于体重计上,在其排去大小便后及空腹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后减去衣服的重量即是。 3、正常儿童体重估计公式: 12个月:10kg 1-12岁:年龄(岁)×2+8kg

新生儿科规章制度(优选.)

NICU工作制度 一、NICU必须保持室温在22~24℃左右,湿度在55~65%,阳光充足,清洁整齐,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 二、工作人员必须无传染病,全体工作人员每三个月做一次咽拭子细菌培养,带菌者未治愈不得入内,非本室工作人员严禁入内,NICU谢绝参观,家属在规定的时间,且患儿病情相对稳定,穿戴一次性参观衣、帽、鞋套方可入世探视。 三、工作人员入室前应穿好室内工作衣,更换专用鞋,每次护理婴儿前后要洗手。 四、NICU的面巾、奶头、奶瓶、奶罩、婴儿用过的尿布、被服、新生儿衣服及其它用物均应各自分开,用后立即洗净并煮沸、消毒方可再用。新生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消毒处理。 五、室内每日清洁一次,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每周大清洁整顿一次,勤更换床单、被服。 六、早产儿及病儿分开居住,新生儿患传染病或有感染可疑时,必须隔离治疗。 七、值班人员应随时观察和护理婴儿,不得擅离NICU,发现新生儿有脐带出血、面色苍白、发绀及其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予以处理并报告上级医师。

八、NICU室内的器械、物品等均应固定专用。 九、婴儿手腕上应系上注明母亲姓名,婴儿性别,体重的标志,婴儿出院时要认真查对母亲姓名和婴儿性别。 十、每次交接班除书面报告外,还要巡视新生儿,逐一口头交班。病危新生儿交班本上要书写清楚,并讲特殊病情记入护理记录栏。一切用品在下班前整理齐备交给下一班。

NICU管理制度 一、监护室所有的物品、仪器设备需建账数目明确,价值在5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建立档案,并设专人管理。 二、建立仪器使用登记本,以便总结,统计及维修通知本便于督促。 三、监护室建立书面明文岗位责任制,仪器使用操作规程及工作制度,便于工作人员操作遵守执行。 四、监护室一切仪器设备,物品存放固定地点,任何人不得随意调换,用完后必须物归原处。 五、凡监护室所有仪器、设备,用完后应立即做好清洁消毒工作,擦干后放回指定地点。 六、遇有损坏,或出故障的仪器设备应立即通知设备科维修,并报告科护士长在设备档案填写登记。 七、监护室护士除监护病人外,负责本室各类物品保管、维修、清洁、消毒及药品、物品补充。

儿科规章制度

一.各级医务人员职责 儿科主任医师(儿科主任) 1.在科室主任领导下,负责和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理论提高工作。 2.每周查房2-3次,亲自参加并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和诊治,特殊疑难病的会诊和死亡病例的讨论,遇到重大或特殊疑难病,负责协调相关科室共同进行处理和解决。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检查下级医师的各种医疗文件。 4.担任临床教学和研究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的培训工作,根据自己专业对本科主治医师、进修生、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5.每周最少出专家门诊1-2次。 6.运用国内、国外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及新业务,提高医疗质量,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参加事故差错分析会,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在管理病房期间,每日进行对出院病例进行最后审查,并审签出院病历。儿科副主任医师 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儿科主治医师 1.在科主任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 2.按科室要求,每日带领住院医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查房,具体帮助和指导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及特殊诊疗技术操作。 3.掌握病区的伤病员的病情变化,对新入、疑难、危重、死亡伤病员和发生的医疗纠纷、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请示报告。 4.经常检查本科的医疗护理质量,督促医师、护士认真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严防事故差错。 5.检查和指导下级医生的病历书写,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伤病员出院、转科、审签出院病历,特殊检查申请单,贵重和毒、麻药品的处方。 6.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值班、门诊、会诊、出诊等工作。 7.担任临床教学、指导研究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临床工作,定期组织进修医生、实习医师,结合病例进行专科基本理论知识学习。 8.组织本组住院医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学习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9.经常督促检查本科病房内外的清洁卫生,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工作。 儿科住院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和主治医师领导下,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内各项业务和日常医疗行政管理工作。 2.儿科住院总医生实行二十四小时负责制,直接传达科室主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的学习及医疗工作,带头执行并检查督促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负责组织和参加科内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和治疗工作。带领下级医师做好下午、晚间查房和巡视工作。主治医师不在时代理主治医师工作,检查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病例及医疗文件。 4.每日晨安排和调整病区床位,向门诊挂号处通知空余床位数,每日登记全科出入院患儿人数,督促一线医生报疫卡,每月统计全科出入院患儿人数及各种指标并向科主任汇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