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十讲 - 第二讲:李约瑟之谜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十讲 - 第二讲:李约瑟之谜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十讲 - 第二讲:李约瑟之谜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十讲 - 第二讲:李约瑟之谜

第二讲: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经济由盛而衰的原因

一.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

.

1.Angus Maddison. 1995. 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 1820-1992. 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2.技术:在工业革命以前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Francis Bacon认为使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转变为现代世纪的发明是纸张、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但是他不知道这些都是中国发明的)(Francis Bacon (1561-1626)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versatile English writer of the 17th century, Francis Bacon wrote on a broad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ethics, philosophy, science, law, history, and politics. Bacon helped usher in the era of modern scientific thought by developing a reasoning process called induction.

Induc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general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particular situations.)3.中国是世界上最工业化的国家,在11世纪时年产15万顿铁,其产量为欧洲的6倍。

4.社会经济制度: 土地私有,高度的社会分工,劳动力自由流动,高效运行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史记。货殖列传》范蠡(陶朱公)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论其有余

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投机的原则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价格由市场的供给

和需求决定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生产者按市场

的价格来决定生产

5.在前现代社会中国是最富有、最城市化的国家.

公元0年, 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发展水

公元1000年, 中国远远领先于西方.

清明上河图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Marco Polo's description about Su-chou and Hang-chou, p.

270.(威尼斯人,1254-1324)

“Su-chou is so large that it measures about forty miles in

circumference. It has so many inhabitants that one could not

reckon their number." and Hang-chou "without doubt the

finest and most splendid city in the world, ... anyone seeing

such a multitude would believe it a stark impossibility that food could be found to fill so many mouths.”

"the West in the Dark Ages was essentially agrarian and, in comparison with China, was poorer and under-developed." (Carlo M. Cipolla, Beof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uropean Society and Economy, 1000-1700, New York and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p. 171).

As late as 1776, Adam Smith described “China has been long one of the richest, that is, one of the most fertile, best cultivated, most industrious, and most popul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p. 71) and “China is a much richer country than any part of Europe, …"(p.189)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first Modern Library Edi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37.

“It seems, however, to have been long stationary. Marco Polo, who visited it more than five hundred years ago, describes its cultivation, industry, and populousness, almost in the same terms in which they are described by travelers in the present times. It had perhaps, even long before this time,

acquiring that full complement of riches which the nature of

its laws and institutions permits to acquire.” (Adam Smith, p.

71).

中国落后于西方只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的事。

中国用铁犁时,欧洲用木犁,当欧洲用钢犁时,中国还用铁犁

在14世纪时,中国已经达到了全面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的阀值(threshold level).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而变为落后?

李约瑟之谜:

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在科学和技术上摇摇领先于其他文明?

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预测中国在未来是否能复兴至关重要. 二. 现有的解释

有几个被普遍接受的假说:大部分的假说,可以解释中国现代为何落后,但不能解释为何过去先进,或是能解释过去为何先进,但不能解释现代落后

1.文化决定论

a)儒家文化,Marx Webb,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b)五四运动, 打倒吃人的礼教

c)文化难于改变

2.国家竞争论—中国的大一统和欧洲国家的竞争

3.专利制度(此说不合适,等谈到科学革命的决定作用再解释)

上述假说的问题

目前较有影响的假说中,可以分为需求失败论,和供给失败论。

需求失败论: 高水平均衡理论(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China’s Past).

在前现代社会中国拥有先进的“现代”制度,导致较快的技术发明和传播,由于中国人的传宗接代观念鼓励早婚、早育和多生多育,以至人均土地不断下降.

机制一: 劳动力价格低,抑制对劳动节约技术的需求. (赵岗).

评论: 人口增加劳动力的价格会下降只在技术不变迁(或是变迁极端慢时)才成立, 假如技术变迁的速度快,劳动力增加,劳动力的价格也会不断提高,那么,对替代劳动力的技术也会有需求。只有在技术不变迁时,劳动力不断增加,有些劳动力替代的技术才会被放置不用。所以,这个理论要解释技术为何不变迁,却先假定了技术不变迁,在内部逻辑上有问题。(例如日本,四小龙,中国沿海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

机制二: 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下降,剩余越来越少。当新技术出现时,没有足够的剩余来购买新技术(Mark Evlin,

Anthony Tang)

评论: 剩余的多少除决定于劳均耕地的水平外,还决定于技术水平,只有在技术不变时(或变化慢于劳动力增加的速度时),劳动力增加才会导致剩余的不断减少.所以,这个机制同样在内部逻辑上是有问题。

经验上的问题:

假说1: figure 1. table 1. Buck's survey.

假说2: figure 1. table 1. Riskin's estimate, first five-year plan.

A. Table 1

Per capita Acreage of Cultivated Land, A.D. 2-18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ltivated land Population Per capita

Amount Number acreage

Year (million mu) Year (million) (m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71 2 59 9.67

105 535 105 53 10.09

146 507 146 47 10.78

976 255 961 32 7.96

1072 666 1109 121 5.50

1393 522 1391 60 8.70

1581 793 1592 200 3.96

1662 570 1657 72 7.92

1784 886 1776 268 3.30

1812 943 1800 295 3.19

1887 1,154 1848 426 2.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urce: Kang Chao, Man and Land in Chinese History: An Economic Analysi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89.

Figure 1: Population in China (in million)

三. Lin hypothesis:

1). What is industrial revolution.

Conventional definition: Inventions of steam engine,

mechanisation of textile industry, and exploitation of iron

and coal.

Lin's definition: sustained high and accelerated rat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 Lin's hypothesis: different way of technological invention

and discovery.

A). Technology: a body of knowledge about how to combine

a set of inputs for producing a certain product.

B) Technological distribution curve.

C) Invention: Finding a technology with higher productivity than the productivity of current-used technology.

D) Invention possibility curve.

E)移动技术发明可能曲线的因素:个人天赋,发明用的

物资,科学知识.

F) 发现新技术的机制:尝试错误(Trial and Error),例如:

超导

E) 技术发明的范式:

前现代社会: 经验

现代: 试验、以科学为基础的试验

h) Three testable hypotheses:

?The likelihood of inventing a better technology is a

positive function of the number of trials.

?The probability of inventing a better technology is a

negative function of the highest productivity of

previous draws---the level of existing technology.

?Increases in the stock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improvements in the quality of available materials

raise an inventor's likelihood of finding a better

technology.

i) Lin's hypothesis: China had advantage in the pre-modern

times because of its large population. After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Europe had advantages,

because of i) starting to use experiment and ii) later on, using

science to release the bottleneck of in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itially were separated).

4. Why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did not occur in China

1.What is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2.Primitive science: casual observation--China had an advantage.

3.Modern science: mathematization of hypothesis about the nature,

and controlled experiments or replicable tests to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hypotheses.

4.Scientific Revolution is a revolution in technology of finding new knowledge. Its discovery mechanism is the same as the invention of technology.

4. Why China did not have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1)Needham's postulation: China had a bureaucratic system.

Europe had an aristocratic feudalism, which was more

favourable to the rise of mercantilist value system. The

collapse of feudalism gave rise to capitalism and modern

science. A.中国传统工商业非常发达,明代资本主义的

萌芽,B.科学革命是出于好奇而没有商业动机。产权

保护不重要。

2) Qian Wen-yuan's postulation: imperial and ideological

unification. A. 前现代社会的欧洲由于宗教的统一,在抑

制异端学说上和中国中国相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B. 国家间竞争对科学革命没有直接贡献,因为在15、6

世纪科学对技术没有直接贡献;C.科学实验需要经费,在

中国能拿出的钱比在欧洲能拿的钱多,虽然由于大一统能

拿的概率较低

2)Lin's hypothesis:

a)Mathematics and controlled experiments are

human capital, which require investment.

b) European countries were ruled by feudalistic

aristocrats, which were hereditary. China was

governed by bureaucrats. Government service was the

most honourable and profitable occupation in China,

which attracted the gifted.

c)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and Confucian classics.

d) Climbing official ladders.

黄仁宇<万历15年>,张居正

e) 儒家哲学、科举和中国的大一统

1.科举开始时也要考数学,后来为何只考四

书五经?

2.灌输一种君君臣臣的价值标准,使中国在

信息和控制技术极端落伍的古代能够维持

大一统。自宋以后,基本没有发生军事政

3.让最优秀的人才进入统治阶级,减少了革

命的动机

*科举制度是一个在某一条件下卓越的制度,可能会在其他条件下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的一个例子

一个相关的问题,韦伯疑问:资本主义在中国早就萌芽,为何没有自发的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没有技术的不断变迁,生产规模就不可能不断扩大,资

本不断深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不能深化。

4. Concluding remarks:

1.中国人并非先天的不能产生科学和工业革命,也就是说中

国人在将来是有可能对科学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作出贡

献。

2. 人口多在将来是有利条件还是不利条件?

The advantage of large population once China reaches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mplications:

?Early achievement: Middle Kingdom metality

?Confucianism: the learned class should take the nation as his

responsibility and should be royal to the emperor.

?Modern defeat: frustration

《当代中国经济》试题

《当代中国经济》 简答题 1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 答: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与体制类型,市场经济就就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类型,有其自己的规定性,这主要包括:(1)从市场经济的决策结构瞧,它就是以分散决策为基础的。(2)从市场经济的信息结构来瞧,具有横向传递为主的信息结构。它通过价格体系传递信息,指导决策,引导资源流动。(3)从市场经济的动力结构瞧,市场经济具有双重动力结构。(4)从利益结构瞧,市场经济存在多元化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尽管存在利益上的差异与目标函数上的差异,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相互制衡。(5)从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瞧,市场经济中收入或产品的分配就是同生产要素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区别何在? 答: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就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与渐进性。而苏东激进式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就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人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就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私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必然会出现制度的断层,从而也就无法避免经济与政治秩序的混乱与生产的停滞与下降。这就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3简述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 答: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第二,出现了不同产权交融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第三,各种所有制内部经营模式多样化。第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4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第一,现代企业的法人财产制度。第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三,有限责任制度。第四,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5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6、简述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革对我国储蓄结构的影响。 答:一国的储蓄结构就是在一定国民收入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收入生产出来之后,要经过分配再分配最终形成企业、个人与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储蓄主体储蓄倾向一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与个人或家庭之间分配的比例不同,储蓄结构也就不同,就就是说储蓄倾向既定条件下,国民收入按何种比例在三者之间进行分配,直接决定储蓄的部门结构。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储蓄结构由原来的政府储蓄为主转变为家庭与企业储蓄为主。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储蓄形式结构(即不同储蓄形式的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实际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就是决定储蓄形式结构的一个基础性因素。随着国民收入分配向微观方面倾斜,从而引致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储蓄形式的多样化。 7、简述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储蓄结构与投资结构的调整,我国金融机构趋于多元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应运而生,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融资结构不断改善,直接融资获得了较快发展,特别就是近几年来,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规模越来越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尽管我国直接融资得到了一定发展,融资结构有了一定改善,但还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与发达国家比,还就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比,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都偏低。不仅如此,而且我国的企业融资过分依赖外源融资,企业内源融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专题2018期中 参考答案

2018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前四题必答,后两题任选一题 必答题: 1.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以下四方面的因素: ?生产要素的增加,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0.5分)由于自然资源受国土面积限制,劳动力受人口增长速度限制,资本积累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0.5分) ?产业结构的升级(0.5分)如果将生产要素从低附加值的产业部门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即使要素投入不增加,经济也可以实现增长。 ?技术进步(1分)即使产业结构不变、各种要素不增加,如果技术取得进步,就能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产出,带来经济增长。 ?制度的完善(0.5分)完善的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和技术,使生产位于生产可能边际曲线上。 以上四个因素中,技术进步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因为其他三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变迁的可能性和速度。(1分) ?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维持较快技术变迁,以打破资本边际回报递减的规律,维持较高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可引《改造传统农业》一书的理论)(1分) ?技术进步与结构变迁:新技术的产生是产业升级的前提(0.5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制度作为上层建筑,要与实际的经济状况相适应(0.5分) 2. 科学革命主张利用数学模型来表述假说、用可控制实验来检验假说,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1分)工业革命也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其本质在于技术变迁的加快。(1分) 科学革命对工业革命有两方面的贡献:其一,方法论上的贡献,提供了可控制实验作为试错的方法和手段。(1分)其二,推动技术分布曲线向右移动。(1分) 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可控制实验发明新技术在遭遇到瓶颈时,可以通过基础研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从而使技术分布曲线不断向右移动。(2分) 因此在欧洲出现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变迁的速度才能得以不断加快。 所以说,科学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3. 农业合作社的成功在于集体生产比个人生产更具有规模经济。(1分) 农业生产的特性是难以监督。(1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比较难以监督,工序也没有严格的标准。要让一个农业合作社能够维持下去就需要每个人进行自我监督。 在农业合作社中,自愿原则非常关键。退社自由对努力干活的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权利,同时对偷懒的人是一种实质的威胁。(2分)因为越来越多人不努力干活会造成人员不断退社,最终导致合作社解散,偷懒的人也必须回去单干,得不到规模经济的好处。 如果剥夺退社自由,合作社的解散或能干的人退出就不再是一种威胁,那么偷懒的人会继续偷懒,努力的人因为没有退社选择,也会不再努力工作。在没有退出权的一次性博弈中,偷懒才是所有人理性的选择,因此越来越多人不努力干活,生产力水平下降,导致合作社失败。(2分) 4. 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的扶持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1分)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123

第一课 1.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a) 经济增长高速发展,22年来连续平均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与 原始的记录相比较翻了三番,其发展速度绝无仅有。 b) 进出口增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改革前,中国是内外经济。改 革以来,对外贸易增长14.4%--14.7%,连续22年平均每年14.5%,约 为20倍,78年外贸占当年GDP9.7%,如今为45%--中国的经济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世界上最大贸易国是美国,其次为日本,但美 国进出口贸易占GDP≤15%,日本也仅为16%-17%,中国进出口贸易 占GDP≥45%这在大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2. 中国的经济规模目前是世界第7位,按购买力平均价算是世界第2 位。中国在未来的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维持年均8%--10%的增 长,这是有可能的(林教授个人的观点)。 依据: 经济增长即生产发展需要物质依托,要考虑各种要素最主要为以下几点 土地--包括自然资源,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劳动力--可增,但各国的差别不大。 资本--经济增长区别的关键所在。 a) 判断一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要看该国资本增长的可能性有多大, b) 其次看土地用以生产什么,若生产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则经济 的增长会较大,反之亦然--产业结构的调整; c) 技术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这里没有B点) 总结:最终依然看技术、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总体来说都将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若技术水平不提高,则资金不断积累只能使资金的边际回报率不断下降,使利率不断下降,就没有资金积累的积极性,若想有高效的资本积累则必需有技术的变迁与提高。 3. 若技术水平不提高,则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出现,没有新 技术就不会有新的技术部门,只有技术变迁,才能使各种资源从附 加值低的产业部门向附加价值高的产业部门转移。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技术变迁的潜力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提纲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大纲 ECONOMIC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课程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成功崛起改写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地理,中华文明有可能演绎一出由盛到衰,进而又由衰到盛的历史奇迹。因此,理解当代中国经济的演进历程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就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了解当代中国现实的重大经济课题,适度掌握相关研究文献的前沿知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知识导向、理解不同或对立理论的相对知识洞察力和局限,由此促进他们成为独立自主的学术研究人员。 框架结构: Ⅰ导论:从转型到发展(周端明)第1周 Ⅱ近代中国经济回溯(马陵合)第2-3周 Ⅲ中国的制度变迁(周端明)第4-5周 1.“三位一体”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1949-1978 2.中国经济转型:1978-2008 Ⅳ增长模式和发展(郭斌)第6-7周 1.增长与结构变迁 2.人口增长、劳动与人力资本 3.生活标准: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Ⅴ农村经济(周端明)第8-9周 1.农业组织 2.农业:产出、投入与技术 3.乡村工业化 Ⅵ城市经济(马骥)第10-12周 1.工业:所有权与治理 2.结构变迁:工业、能源与基础设施

3.技术政策与知识经济 Ⅶ中国和世界经济(钱瑞梅)第13-14周 1.国际贸易 2.FDI Ⅷ宏观经济与金融(钱瑞梅)第15-16周 1.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周期 2.金融体系 Ⅸ结论:中国经济未来的展望复习(郭斌)第17周 参考教材: 1、Naughton Barrry: “The Chinese Economy——Transitions and Growth”,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蔡昉、林毅夫著:《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3、吴敬琏著:《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4、邹至庄:《中国的转型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张宇、卢荻主编:《当代中国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6、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 7、布兰特、罗斯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格致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1、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修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林毅夫著:《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4、厉以宁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 5、薛暮桥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 6、于光远著:《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 7、卢荻著:《变革性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讲演者小传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有著作13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授予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 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 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 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战略,一套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就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经济资源

最新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

最新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 1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对德国进行了什么的抢夺? ?A、 ?B、 ?C、 ?D、 我的答案:A 2 有些国家没有竞争优势,但其在一些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得其在一些领域发挥其优势,比如印度的什么行业占据了全球一半多的市场? ?A、 ?B、 ?C、 ?D、 我的答案:D 3 以下关于防止人才流失的做法,可行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 4 有人说:中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有1.5个其中的“1”指的是什么? ?A、 ?B、 ?C、 ?D、 我的答案:D

5 我国将其主要科技力量集中于某些领域,确立竞争优势,体现在以下哪个行业? ?A、 ?B、 ?C、 ?D、 我的答案:B 6 国家的竞争地位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我的答案:√ 7 人才的流动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我的答案:√ 8 发展中国家应该避开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优势的产业 我的答案:× 9 落后国家只能从简单的传统产业突破 我的答案:× 10 哪些国家能够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快速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那么哪个国家就易于在这个领域取得国际竞争力。 我的答案:√ 不同行业实行差别性政策已完成 1

对于外资,为了使得竞争公平,应当取消优惠待遇但又不能听之任之,因而应采取差别性政策,这不包括以下哪种做法? ?A、 ?B、 ?C、 ?D、 我的答案:D 2 我们对于现阶段的外资可以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调整? ?A、 ?B、 ?C、 ?D、 我的答案:A 3 美国目前更青睐哪一国家的高铁技术? ?A、 ?B、 ?C、 ?D、 我的答案:B 4 保护的程度来看,总体来发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程度高于发达国家是因为什么??A、 ?B、 ?C、 ?D、 我的答案:C 5 一般来说,由于经济竞争力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这篇对话不管是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的学生来说,都受益良多,同时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体、二常、三归纳、四个把握”。 一体指的是“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不以这个出发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就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反过来,如果以理性为出发点来观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所观察、解释的现象和金钱和物资利益无关,也是经济学的理论。但是这个理性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是“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总是会做出他认为的最佳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有界的。但是在构建模型时,如果无界理性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预测现象、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引入有界理性、从而保证模型的简单明了。 “二常”指的是“常有”和“常无”。我们现在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做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多看理论文献、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林老师所说的“豁然贯通”。所谓常有就是我们心中要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就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能把理论当作真理本身。虽然“理性”作为经济学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选择的限制确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切忌用现有的理论来套用所要分析的现象。 而“三归纳”指的是林老师提出的“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一分析是指“本质特征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的目标、目标的特性,他所处的环境的特性等等。而想要找到这些目标和特性,就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包括当代横向的归纳,历史纵向的归纳和多现象综合归纳,即“三归纳”。反复交替进行分析和归纳我们才能建立逻辑的自洽,推论与现象相符的理论。 “四个把握”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原则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对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经济学家。首先,我们要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差别,在推动社会进步是,要从改变决定内生变量的外生变量入手才能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否则不仅事与愿违更有可能令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强调产权和治理结构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不可能根本改变国企软约束的情况。其次,在外生

当代中国经济复习题

中国经济专题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所谓经济区划,是指具有一定()特征的区域(A ) A.经济特征 B.地貌特征 C.人口特征 D.气候特征 2、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B ) A.效率 B.公平 C.公平和效率兼顾 D.不明确 3、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的时间是(C ) A.1998年 B.1999年 C.2000年 D.2001年 4、中国现在的人口变化趋势是(C )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B.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C.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D.高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5、从全球范围来看,财政支出都在不断增长。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人均收入增加,政府活动扩张,财政支出比率也逐渐上升。这属于( C ) A.内外因素论 B.发展阶段论 C.政府扩张活动论 D.官僚行为增长论 6、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相比,对经济运行影响更大的是(B ) A.财政支出规模 B.财政支出结构 C.两者一样 D.不一定 7、从全球范围来看,财政支出都在不断增长。有学者认为,从内因来说,人均收入提高可增加税收,所以财政收入提高,为财政支出扩张提供了基础;外因是社会动荡要求财政支出增长的压力。这属于( A ) A.内外因素论 B.发展阶段论 C.政府扩张活动论 D.官僚行为增长论 8、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职能主要强调(B ) A.安全职能 B.经济建设职能 C.社会管理职能 D.不确定 9、改革开放后,我国投资大量转向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是(A ) A.非平衡发展战略 B.平衡发展战略 C.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兼顾 D.不确定 10、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相比,人均收入翻番用的时间(A ) A.少 B.多 C.一样多 D.不确定 11、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波动幅度(B ) A.小 B.大 C.没有波动 D.不确定 12、改革以前劳动力资源配置表现为一种(B ) A.一元结构 B.二元结构 C.三元结构 D.城乡统一结构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

第二章 仁 第一,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程度商的特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低,如政府不加干预,就会产生过爲的失业率,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保障城镇职工的低工资水平。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面临严重的积累困难,政府必须人为的扭曲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压低工资水平。 第三,抹平具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賦的职工之间的报酬。人力资本积累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效率,由于国有企业是唯一的就业场所,拥有高人力资本的职工尽管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但这种较优越的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很低。 第四,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维持低工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为维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要求实行基本生活用品的低价格政罠?二是为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就业体制均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 为实施电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制度,以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从而国家在制度上实行了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户藉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城乡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为的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扭曲,进而减缓了城市化水平。 3、 第一,就业是否存在竞争。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城市职工就是不再是“铁饭碗”, 而需要面临就业岗位的竞争,特别是与外地劳动力的竞争。 第二,就业渠道是否单一。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第二个方面为是否就业渠道单一。企业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唯一渠道就是国有企业。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吸收了大量的城市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和农村转移劳动力。 第三,各自的产业结构是否对比较优势做出不同的反应?传统就业体制下,各自产业结构无法对比较优势作出不同的反应,并没有根据不同所有制企业对资本的集约程度不同而做出相应反应。事实上,国有企业与资?本集约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全部非国有企业为正。 4、 第一,资源重新配置效应。改革以前,由于政府人为的扭曲的劳动力的配置,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改革以后,资源配置逐步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发挥了中国劳动力资本丰富的比校优势,进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 第二,保持比较优势的效应.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于是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有助于为城市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有助于保持经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 第三,填补岗位空白的效应。与农村地区劳动力相比,城市地区劳动力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就业层次较高,而就业层次较低的职位需要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填补,以保证整个经济的完整运行。 第四,促进城市建设的效应。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计划体制下依赖于投资资源的再分配;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发展主要通过自我融资实现。当城市建设越来越依赖市场的自我融许吋,较多的人口和更为活跃的经济就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的积累来源。 5、 第一,如何保持城乡就业的稳定与增长。从需求角度看,目前尚有许多因素是就业形势趋势继续严峻。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人口数量虽最终不能决定中国的长期就业形许,但是劳动力素质的确构成就业增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尔雅

应该是对的,有自己整理修改 增量资源的相关概念已完成 1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我的答案:A 2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我的答案:D 3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A、.84 ?B、.76 ?C、.54 ?D、.34 我的答案:A 4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我的答案:B 5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我的答案:C 6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我的答案:D 7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我的答案:D 8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我的答案:A 9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我的答案:C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我的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我的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我的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我的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的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林毅夫4.24北大演讲: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林毅夫)2014-04-24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92期)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今天(2014年4月24日)晚上7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在光华管理学院阿里巴巴报告厅举行,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办人、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就当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演讲。林教授的主要观点包括: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衰退,不应当忽略国际经济波动的外因;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以来内需,但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并不科学;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反驳与“8%增长20年”论的解释。 作为一个苦逼本科经济狗,楼主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并进行了全程笔记。窃以为演讲中的很多观点,逻辑和事实都有利于大家对现阶段经济形势的理解,故不避辛劳,第一时间整理于此贴,以供参阅评论。 特此声明: 1. 本贴涉及所有论点、理论、思想,知识产权归林毅夫教授所有,楼主在此传播,目的是促进广大吧友对经济状况的概括性认识和理解,不含有任何营利目的; 2. 本帖是楼主基于现场笔记、记忆事后整理,并非林毅夫教授讲座原文,任何断章取义,对于任何借本帖中只言片语对林毅夫教授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楼主对其引用的真实性不予承认; 3. 楼主欢迎诸位吧友对本帖内容进行积极讨论,不欢迎人身攻击、意识形态论和地域黑。 基本事实: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79到2013,35年持续9.8%增长。1979年大陆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现在达到6800美元,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6.8亿人摆脱世界贫困线(1.25美元/天)的标准。 近一两年以来,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很可能崩溃,现在的6800美元不过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到底会不会像一些学者预测的那样,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功亏一篑?这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个人、企业的发展无法脱离经济的大环境,只有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我们的所学才能有用武之地。今晚就分析一下大家所关心的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问题进行讨论。 因为中国是现在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体,要了解中国必须放眼世界。我的目的是分析中国持续发展的前景,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国际经济形势切入。 2008年,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突然爆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当时确实来势汹汹,发达国家的股市突然下跌了40%,发展中国家普遍下跌50%,国际贸易萎缩一般,失业率急剧增加。即使在发展状况较好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出现2000多万的失业。从各种经济指标来看,甚至比1929年大萧条的来势更加危急。G20年底会议商定采取三个方面的共同应对措施:挽救受到危机影响的银行、采取积极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坚持自由贸易。我国4万亿政策后迅速止跌回升,2009年9.2,2010年10.4,2011年9.3,表现鹤立鸡群,拉动了世界复苏。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也普遍比较好(印度,巴西,等)。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答案

1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 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正确答案:D 2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正确答案:A 3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正确答案:C 4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正确答案:A 5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正确答案:D 6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 A、.84 B、.76 C、.54 D、.34 正确答案:A

7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正确答案:B 8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正确答案:C 9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正确答案:D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正确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正确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正确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正确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正确答案:√ 16 在现有的生产力结构下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在其适应范围内是没有局限性和缺点的。

林毅夫投资公开课文字版(未删减版)

林毅夫投资公开课资料 一、第一节 1、授课 非常高兴有机会阐述我对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未来前景的一些看法,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管在国际经济还是国内经济方面都有一些突出问题,引起不少争议。其中一个观点说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投资的比重比较高,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错误的,中国应该走上一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我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她唯一可持续的动力是投资(国家增长可持续的动力是投资)。如果改为以投资拉动增长,开始的时候或许可以实现几年的增长,但不是可持续的,可能会带来危机。 国内对我这个看法有争议,我从世界银行回来以后一直在倡导发展经济学必须反思,应该将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但是现在反过来看,少数在转型过程当中,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像中国、柬埔寨、越南,推行的恰恰是当时被认为最糟的渐进的双轨制的经济。而且实际上这种渐进的双轨制最早推行的不是中国,是70年代的小岛国毛里求斯。原来被认为最糟的双轨制为什么取得的发展绩效又是最好的呢,因为双轨制一方面在继续给结构主义所形成的那些大产业,在结构转型过程中给他们必要的保护补贴,保持经济稳定,第二方面,又放开在原来的经济结构上受到抑制的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符合比较优势产业的进入跟政府在企业进入上面的因势利导,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按照这种方式就能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定跟快速发展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双轨制在中国的改革确实是中国在过去这三十多年平均每年都能够达到9.8%的增长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但是双轨制的改革也带来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收入分配越来越恶化,以及腐败、贪污的情形也越来越普及化,为什么在经

中国经济专题复习

中国经济专题复习 关键词: 1.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 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2.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 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3.国有企业:或称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 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 4.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 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 5.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 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 6.经济起飞:表示一国经济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即由传统经济进入现代化经 济的高速增长阶段。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次突变。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 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8.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 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行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 1.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有哪些?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发展 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我所理解的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我所理解的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我进一步的了解到我们国家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对所承受的社会责任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我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课程学习期间老师放了一些视频教学。使我们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有了深入的了解。现在我就课程学习做一些总结和观点。 透过金融危机,看中国经济 一、金融危机背景: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遭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规模已上工业的增长率只有3.8%,而此前这一指标多年来都保持在16%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20%上下,2008年却是-3.1%;2008年末,上千万农民工被迫返回到家乡,面临严峻的失业问题。当时温家宝总理讲,我们要有信心,有信心则心满,心满经济就满。温总理还讲,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宝贵。现在2009年过去了,中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35353亿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8.7%,信心真的变成了黄金,真的变成了货币。 二、“V”型胜利来之不易 宏观经济主要看: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物价上涨率、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四大指标,抓住了这四大指标,就等于把握了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从之四大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到底是什么状态呢? 1、经济增长率 2009年中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35353亿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8.7%,根据联合国经济机构估计,世界产值在2009年下降了 2.2%左右。从世界银行和过节货币基金坐直公布的数据看,美国、欧洲、日本经济2009年都是负增长,在全球经济总体处于负增长的 2/7 态势下,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而且增长达到了8.7%,这是一个来之不易、非常了不起的成就。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 2、失业和就业 中国是全世界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11万,2010年比2009年增加20万,达到630万。大学每年招生都在600万以上,但是高考升学率不到50%,这意味着每年有600多万高中生成为大学生,同时还有600多万高中生没学上,两者相加就是1200万。2009年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巨野专项资金426亿,比上年增长59%开展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和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全年组织2100万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这些措施促进了就业的基本稳定。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的目标。 3、物价涨落 2009年初,经济学家对中国2009年的物价走势争论不休,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是通货紧缩,价格要持续往下掉;二是统货膨胀。2009年过去了,CPI全国平均数是-0.7%,中国既没出现通货紧缩,

中国经济专题读后感

《中国经济专题》读后感 这本书是林毅夫在北大授课内容的一个整理,每一讲都是一个可浅可深的问题。说浅,是因为这些问题看似都有很多合理的解释,说深,则是因为每一个解释背后总是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作者则说,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那一定是理论出了问题。每一讲行文思路基本上是从提出熟悉问题(背景)、前人相关解释(分析)、新理论的提出(解答)已经最后的总结。 从整个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林老师治学之严谨、做事之求实,事实上很多问题,不细想,很容易被一些模糊的解释糊弄过去,但是书中采用了很多史实数据,结合了各种学科的知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框架的搭建,最后再用理论去解释实际的问题,可谓一气呵成。 在书中主要讨论:1.我国的科技水平为何在前现代社会非常发达,而到了20世纪初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即中国为何由盛转衰?2.在1970年代末的改革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绩效为何很差,而在改革之后却取得了奇迹式的增长?3.在19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为何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绩效很好,然而却出现了经济周期波动、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国有企业改造困难等一系列严重问题?4.在已迈进21世纪的今天,我国经济应进行那几个方面的改革才可取得持续、快速的增长? 一.中国为何由盛转衰 (一)文化决定论 1.儒家文化,“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五四运动, 打倒吃人的礼教 3.文化难于改变 (二)国家竞争论—中国的大一统和欧洲国家的竞争 (三)专利制度(此说不合适,等谈到科学革命的决定作用再解释) 目前较有影响的假说中,可以分为需求失败论,和供给失败论。需求失败论: 高水平均衡理论,在前现代社会中国拥有先进的“现代”制度,导致较快的技术发明和传播,由于中国人的传宗接代观念鼓励早婚、早育和多生多育,以至人均土地不断下降. 机制一: 劳动力价格低,抑制对劳动节约技术的需求. 机制二: 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下降,剩余越来越少。当新技术出现时,没有足够的剩余来购买新技术。 二.我国经济应进行那几个方面的改革才可取得持续、快速的增长(一)农村改革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启动农村市场,打破农 民收入增长停滞的困境 2.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 3.加速科技创新,增加竞争力,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4.推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就

10春中国经济专题期中考试试卷和试题说明

2010年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课程《中国经济专题》期中考试 试卷和试题说明 2010年5月 试卷说明 1.开卷笔试,可以参考任何读物和笔记;但请关闭一切电子设备。请直接将选择和理由回答在本试卷上,无草稿纸。2.考试时量为1小时。 3.答题时,请在各题选项后相应括号内划勾,三个选项能且只能选择一个选项;划勾后,请在“理由”处给出解释。4.答题要求:解释与选择一致,符合经济学逻辑,概念理解和使用准确,必要时注明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可用实例。5.答题“理由”部分的长度不要超过试卷留白所限,字迹务必清楚。 6.考试期间不得交谈、交换答案、参看或抄写其他同学回答,若当场发现或事后答案雷同,将一律视为考试作弊。7.考试作弊按学校规定要受到同时取消主修学位和双学位的严厉处罚,请大家自觉遵守考试纪律。 8.本试卷共一大张,双面印刷,共四小面;若有缺印、漏印、重印等印刷问题,请及时向监考助教请求调换试卷。9.本试卷一共20题,每题1分,满分20分。 试题说明 1.本试卷所有试题均没有唯一标准答案,试题为开放性的。 2.试题说明主要从试题考查目的、试题主要特点、同学答题情况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仅供大家参考。 3. 欢迎大家对试题和试题说明提出疑问、批评意见和建议。 4. 欢迎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以逻辑或事实,向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回答。 5. “试卷和试题说明”由易声宇,贾珅,韩思怡,吴鸾莺四人分头整理,最后由易声宇统撰成稿。

试卷和试题说明 1.如果农民拥有农地的流转权,他们就会迫于生计失去土地,无以为生。 对()错()不确定() 理由: 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权利特别是流转权的认识。“如果—就”表示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的关系判断。注意本题题干隐藏的是有流转权和没有流转权的对比。多一项权利就会导致无以为生,这种判断在逻辑上不成立,在事实中也没有见到过。有的同学举出征地制度的例子,但在征地制度中,农民是没有流转权的,只能被迫将土地权利以政府定好的价格让渡给政府,这一点课堂上重点提过。另外,迫于生计失去土地,在一些情况下是可能的,但这仍然不代表“如果—就”判断关系成立;至于从失去土地到无以为生,前提正是没有土地流转权,所以失去土地才无法得到符合意愿的补偿。 2.将包产到户合法化就是一种产权界定。 对()错()不确定() 理由: 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合法化服务的产权界定属性,只不过以包产到户为具体例境。题干是判断句,“合法化是产权界定”。为地方、基层的自发实践提供合法化服务,是产权界定中加入政府强制力支持的重要一环,对产权纠纷能提供有强制力支撑的仲裁服务。这也是课上讲过的内容。 3.农业集体化运动失败,是因为农业活动没有规模经济的效果。 对()错()不确定() 理由: 说明:本题重点考查集体化运动失败与农业活动特性之间的关系。农业集体化运动失败,关键在于监督费用高昂,与规模经济并无必然联系。此外,农业活动当然有一些规模经济存在,因为规模经济的本质是投入不可分割性,而田埂、畜力、机械等在一定耕作强度范围内都有此性质,课堂上讲授过的“驴腿”就是一例,但本题的重点尚在于因果关系,至于后半句表述本身的问题,倒在其次。 4.国家的农地征用权利导致低价征地和高价拍卖土地之间的差价归政府。 对()错()不确定() 理由: 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征地制度及其之于土地收益分配效果影响的认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农地征用权利。如果把城镇国有土地招拍挂市场由政府垄断经营的制度也算入农地征用权利,那么这种农地征用权利就会既包括低价拿地(征地制度),也包括高价拍卖(垄断招拍挂制度);如果不算入,那么单单农地征用权利只能保证政府低价征地,没有垄断招拍挂制度,尚无法保证政府一定能高价拍卖土地。但如果从宪法关于“城市一切土地均属国有”的条款出发,得出征地所得土地只能归政府,政府对如何处臵这些土地具有垄断权利,因而可以高价拍卖的结论,也是基本允许的。 5.农民不能自由退出人民公社,导致了大饥荒。 对()错()不确定() 理由: 说明:本题重点考查人民公社社员退出权对生产绩效的影响。由于社员无法通过退出权来迫使其他社员好好干活,无法起到替代监督的作用,只剩下费用最高的监督渠道——直接监督农业生产过程,高昂的监督费用导致生产积极性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