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源远流长的中国姓氏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姓氏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姓氏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姓氏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姓氏

班级:高二十一班

研究时间:

指导老师:

成员:郑晓淇(202)、余晓燕(211)、蔡洛冰(211)

蔡少姿(211)、许少萍(211)、杨乐(211)

王蕴仪(211)、蔡少曼(211)、陈洁玲(211)

摘要: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中华民族的姓氏更是源远流长,演变过程错综复杂。在此,我们组通过调查研究,旨在以下三方面:

1.中国姓氏的演变历程

2.中国姓氏的特点

3.对现代姓氏的研究

4.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姓氏,中国

研究方法:资料搜索内容分析

一、中国姓氏的演变历程

1.姓:家族系统的称号

2. 姓氏:姓与氏的合称,但“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跟从母亲的姓。并且从“姬”、“姒”、“妫”、“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从女字部这一特点可得到同样的结论。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期,子女的姓开始跟从于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3.姓氏的起源及演变

姓氏的主要来源是各个部落的图腾,习惯,以及所属封地,官职,居住地,贵族的字,和外来姓氏。

在姓氏演变过程中,按照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消亡。

目前现存汉族姓氏约4800个

4.如下为几种姓氏演变过程的例图

例图1:古官名姓氏

例图2:古国姓氏

例图3:古代名人姓氏

例图4:外域姓氏

:

二、中国姓氏的特点

纵观中国姓氏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姓氏发展如同咆哮奔腾的长江,由涓涓细流形成的壮丽宏大的巨澜汇聚到浩瀚的大海;俯视中华民族姓氏的分布,中国姓氏犹如一株巨大无比的榕树,其冠如盖,铺天盖地,其根如须,盘根错节。梳理以下中国姓氏的发展,人们可以发现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姓氏外延的扩大以及名字系统内涵的完备和丰富。由于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各民族的融合进程中,姓的数量几乎是跳跃式地增长。炎黄时期为16姓,唐代姓的数量是293个,宋初的姓是503个,明代的姓最多达2635个。到了现代,据最新资料统计,中国的姓共有11969个(其中有些姓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少消亡的)。其中单字姓是5233个,双字姓为4329个,三字姓为1615个,四字姓为569个,五字姓为96个,六字姓为22个,七字姓为7个,八字姓为3个,九字姓为1个。开放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名字系统的日趋完备和内涵的渐趋丰富。姓和氏在上古社会就产生了,为了区别社会成员,作为标志,名也就随之产生了。《仪礼·丧服传》记载:“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仪礼·檀弓》曰:“人女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之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人对人的称谓,除名字之外,还有号,大致可分为自号、别号、法号、室号、绰

号、谥号等。姓氏和名字系统的各个部分各有其作用,姓用来明血缘,氏则别贵贱;字的作用是正体,“字以表德,号以美称”。这种名字系统最早形成于商和西周时期。顾炎武的《日知录》就有明确的论述。

第二,等级性:最早给姓氏打上人为印记的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拓拔(元)宏用强制的手段使自己的鲜卑族兄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至少表面汉化的过程。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的一项是姓氏改革,拓氏(元)宏将天下的姓氏分成三、六、九等。并且给每个等级制定了标准。在拓拔(元)宏开了先河的情况下,以后,谁掌握政权,谁的身份就高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了唐代,李世民直接下诏,将原本第二等级的李姓,提升为第一等级,把王姓挤入第二等级。以后历朝君主基本如此。这种姓氏的等级制,造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譬如改姓、赐姓、讳姓等。这些所涉及到的姓氏绝对不在少数,拓拔(元)宏的姓氏改革就牵涉到一百多姓氏。

第三,地域性:所谓地域性是指在全民族的范围内,姓氏往往按地域分布。例如,唐代形成的“五家七姓”,即李(陇西、赵郡)、崔(清河、博陵)、卢(范阳)、郑(荥阳)、王(太原)。人类学家、文化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文中,曾经引用过他的朋友罗伯特·哈特给他的信说:“在中国许多地方遇到很大的村

庄,全村只有一个姓。比方说,在一个地区见到三个村庄,每一个村住三千人。第一个村庄全姓马,第二个村庄全姓杨,第三个村庄全姓牛。”这种现象在中国极为普遍,这种自称村落的姓氏带有排他性。

第四,多源性:所谓多源性,是指在中国的常见姓氏中(按照国家自然基金会研究划定:人口占0.1%的姓氏称为常见姓氏,现有129个。占人口总数87%),大多数有多个源头。为了便于说明起见,用列图表的方式,借以表达。

三、对现代姓氏的研究

1.目前我国各大姓人口及比例

2.关于地区分布

以宋姓为例

可以发现姓氏的分布频率和密度基本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姓氏带给人们的集中和聚居心里

3.关于人口迁徙

姓氏本都出自一源,从皇帝二十五子的十二姓,一直到衍生至今的近24000姓,来源大都在河南,也就是传说中皇帝领导的早期社会所在地,而后由于人口增加至于分布各地。例如张姓传自河北,王姓传自关中。都是从河南迁徙而来。(不包括少数民族姓氏简化)

4.关于复姓

复姓来源与普通单字姓氏大体相同,但两个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对其所代表的东西的一种尊敬,故不加以简化

B:百里北堂北野

C:淳于单于成公叱干叱利褚师

D:端木东方东郭东宫东野东里东门第二第五独孤

段干达奚

G:公孙公广公上公冶公羊公良公祖公玉公西公公孟公伯公仲公户公仪公山公门公坚公乘哥舒谷梁谷利高堂贯丘

H:皇甫赫连呼延胡母

J: 夹谷即墨

L:令狐梁丘闾丘刘傅卢蒲

M:慕容万俟

N:南宫南门南荣南野女娲纳兰

O:欧阳

P:濮阳

Q:青阳漆雕亓官

R:壤驷

S:上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宾士孙申屠叔孙叔仲侍其

T:澹台拓跋太史太叔太公秃发

W:闻人王孙王官王叔巫马微生

X:夏侯西门鲜于轩辕相里

Y:宇文尉迟乐正延陵羊舌羊角

Z:诸葛颛孙仲孙仲长长孙钟离宗政左丘主父宰父子书子车子桑

四、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开发这座精神矿藏对于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其次,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弘扬中国文化也应当包括中国的姓氏文化。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

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则是中华文明的表现。

此外,与姓氏有关的“堂联”、“堂号”,特别是“堂联”,它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某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实际上还有提倡一种“家风”、“族风”的作用。这种民间的“家风”和“族风”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例如:林姓的堂联为“励志禁烟,御夷留根”;毛姓的堂联为“捧檄而往,脱颖而来”;于姓得堂联为“当代清官,救时宰相”。以上的堂联分别提倡爱国御敌、为国挺身、清廉救时的风尚,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具体写照吗?

再次,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总结:此次研究,题目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姓氏》通过调查姓氏的演变历程、特点、历史意义及对现代姓氏的研究,结合《辞海》所给定义和取得的资料数据,研究了姓氏的发展规律和所能体现出的人口流动概况。

参考资料:《辞海》《中国姓氏大辞典》《百家姓》《姓氏寻根游》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徐光春) 关于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

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姓名:专业: 一、前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历史让我们民族闪耀着文明之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姓名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作为别婚姻,明贵贱的重要工具,从诞生伊始,就随着文明的进步亦随之进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姓名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在当代,越来越自由化,许多人的姓名只是简单的继承了父姓或者母姓,随后在姓名后面亦随便加以名便了事。可以说当代人对我国姓名文化缺失相当严重,本综述将对中国姓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姓名文化。 二、姓名的由来 (一)姓氏的创建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所以很多姓都有女字旁,对于姓氏创建,三皇之首伏羲氏贡献最大,“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正是伏羲氏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嫁娶制度, 从而避免了近亲结婚,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二)姓氏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汉族之姓多处于黄帝、炎帝之后,故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另,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原为族号。因此很多姓都有女字旁或底。 姓氏的形成大抵有以下几种:(一)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二)以居住地为姓, 如姜姓,是因居于姜水之旁,以姜姓。(三)部落首领之子也可得姓。(四)祝融之 后,己、董、彭、秃、妘、曹、斟、芈(mǐ)等八姓。(五)以动植物为姓。(六) 以封国,官名,爵位为姓。还有很多,这里暂不一一列举。 三、姓氏的发展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因此,姓,是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氏,起源于父氏社会。二者有明显的前后 区分,直至三代之后,姓氏才合二为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贵族是姓氏 都有的,而作为贱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一)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百日时行命名礼。 古人对名是很讲究的,商人崇尚以天干为名,周人以礼节为名,战国贵族则占卜为名。到了秦汉,则讲究“五则”和“六不”。当代 人则大多蕴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 (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 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万”姓 作者:合肥工大附中高一(1)班万智康 万.,萬,wàn ..”中念作mò ..),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单姓“万”念作wàn,复姓“万俟 在江西、浙江、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4%,居全国第86位。 一、历史来源 “万”姓的历史来源主要有: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 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 ...,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 ..,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 ...,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4.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 .......”,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 ....,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二、家族名人 “万”姓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姓氏,人才辈出。以下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万.章.: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 ............。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万修:字君游。东汉茂陵人。更始年间(公元23--25年)任信都令,迎光武帝,拜偏将军。 平河北,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 .......一。 万安国:北魏代郡人,大将军,大司马,封安成王。 万宝常 ...:隋代音乐家,擅长多种乐器,著有《乐谱 ..》。 万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诗,文词俊秀,与贺知章扬名上京。 万齐:唐代,代宗钦点翰林院大学士,后升殿前侍郎。 万虎:唐代,代宗御前镇殿大将军。 万彪:唐代,代宗九门提督大将军。 万顷:宋代浙江绍兴人,十岁受帝召见诵经史、子书如流,钦赐文林郎。 万文胜:宋代宁国人,倜傥有大志,累官至福州观察使总殿前诸军。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在位)以飞白体书写“忠实”二字赐之。 万人杰:南宋,创前直谏大臣。 万金:元代,进士,兵部侍郎。 万玉:元代,进士,升传宣太史,时人称“万氏三龙”。 万清:元代,进士,升枢密院使,镇守建昌路总管府。 万祥元:元末,进士,翰林院编修,诰封奉政大夫。 万.户.:明代,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行的人,被誉为“世界宇航第一人 .......”。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隆回二中 班级:593班 小组成员:周淑霞,周斌,黄赞,邱义贞,彭媛媛,谭明霞,刘冰,蒋建庭1.研究背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姓氏,到底这姓氏是从何而来,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当然,中国的姓氏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姓氏文化,如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其根本原因是皇权独尊。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姓氏又了解多少呢? 2.研究目的与意义 (1)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 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2)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门科学。它对于人认识自身、造福 自身、改造自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为祖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我们要深入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研究和把握祖国文化改 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 贡献。 (4)与姓氏有关的“堂联”、“堂号”,特别是“堂联”,它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某 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实际上还有提倡一 种“家风”、“族风”的作用。这种民间的“家风”和“族风”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和理想。 3.研究方法 A.实地考察 B.问卷调查 C.采访(搭讪) D.统计分析 E.图表规划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姓氏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人们生活变动对姓氏的影响。 5.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姓氏文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姓氏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是从战国时期就有的一句话。这可以充分表明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甚至更早就发现了同姓不可通婚的这条规律,和姓氏所能带给我们的好处。详情了解更多:百姓通谱网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据史书记载,姓氏是由三皇之首伏羲所创,目的就是分别族人,减少近亲结婚带来的危害。姓氏发展到了后来,由于人口的数量呈几何形增长,族群越来越多,所以相应的姓氏数量也越来越多,远远超过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百家姓”上面的记载。 姓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我们的祖先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再到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可能有人会问短短的两三个字怎么可能说明这么多东西呢?其实不要小看这两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姓名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有一个很深奥姓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我们的祖先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再到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可能有人会问短短的两三个字怎么可能说明这么多东西呢?其实不要小看这两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姓名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有一个很深奥的内涵,亦或是一段很古老的故事。 我们从一个人的姓名上首先可以看出他的祖先是分布在哪一个地域,或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比如说我们现在有的同学姓“巫”那说明他的祖先是以职业为姓氏的,很可能在远古的时期,他的祖先就是一名占卜的巫师;再比如有的同学姓“秦”,那说明他是古代秦国的后人,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地域或是封邑为姓是很正常的,可能现在他居住的地方不在古代秦国的旧址,但那是由于战乱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人口迁移,其实祖先还是那里的人,这也纪录着我国人口的变迁和融合。还有些人姓复姓,比如“司马",这个姓就是以官职来作为姓氏的,他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哪个朝代的司马,位列三公。当然了,有时候一些名人的子弟或是用人表现突出也经常被赐姓的,这种可能也不排除在外。 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姓名更是可以反映出我们现代社会的特点。这就是更自由,更开化,更有内涵。它也同样纪录着我们社会的历史进程。比如文革时期的名字,那个时期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口号日新月异,明日也就跟着口号化了,如:卫国、卫东、为民、卫强。顾名思义,“卫东”当然是保卫毛泽东了,“卫国”当然是保卫祖国了,当时人人爱国,人人都崇拜毛主席,所以“王卫国”“张卫国”、“李卫国”满街都是...... 到了改革开放的现在,名字就愈发难取了,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大富大贵,但父母的文化水平又都较高,像是“李富贵”啦,“张有才”啦之类较为“山炮”的名字当然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求名字的每一个字都有特定含义。而后还要符合阴阳八卦,所以名字也成了为人父母头一件纠结的事情。还有的父母比较前卫,给孩子起名为“张王夏花”这种类似于日本人的名字也很好理解,就是父亲的姓加上母亲的姓,再加一个名字,这种脱离俗套的起名方式,也许今后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流行呢。 总之,姓名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那几个字的含义,其中更是包含了历史的信息,和未来的希望,所以它也成为了一门学科,姓名所继承的中国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必将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民俗文化之浅析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浅析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在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中对中华姓氏文化的学习,使我对其产生了很大兴趣。课余时间,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论文并在图书馆翻阅了大量书籍,使我对中华姓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谈谈我自己对中华姓氏文化发展的一些个人看法。 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的情感,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又时后来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继承者对未来趋势的探索。 中国姓氏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姓氏萌芽阶段。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保存着汉族和少数民族图腾(Totem)信仰的纪录。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中的“熊、罴、貔、貅、豹、虎”实际上是指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这些野兽就是六个氏族的图腾。所谓图腾,是指上古时期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部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或跟某种无生命的物体有着特殊的联系,初民们把这类生物或物体视为整个部落的祖先、象征物、庇佑者。 第二阶段:姓、氏、名分化形成阶段。 姓氏表示血缘关系的世系群的称号,它起源于母系氏族。从“姓”的本身可以看出,它有“女”和“生”两个字构成。中国最早的姓大多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如“姬、姚、姒、妫、姜、嬴”等。氏则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于父系社会,也就是族号。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序》有一段话讲得很明白:“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氏,氏不可呼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段话将姓和氏产生的时间(三代之前),作用(“别婚姻”、“明贵贱”)说得很清楚。 第三阶段:姓氏合一阶段。 战国时期,由于旧的宗法制度的瓦解,人们的个性意识有了提高,出现了姓氏逐渐合一的现象。上指君主,下至平头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姓。 第四阶段:姓名充分发展阶段。 姓氏的数量超大规模的增长。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使姓氏大规模的增长。从魏晋到明清,是少数民族大规模融入汉族的过程,汉族统治者通过赐姓、改姓或其他行政手段使得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也有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过程中主动改姓;另有少数民族为适应时代和环境改从汉姓。等级制在姓氏中逐渐占重要地位。魏晋之后,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人们把姓氏的高贵、血缘的纯正作为选官授职和联姻缔亲的重要标志。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在坚持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姓运动。在这一项改姓运动中,他把汉族中的卢、崔、郑、王定为一等姓氏。唐初时,唐太宗将崔、卢、李、郑作为高等姓氏。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经唐太宗批准的《氏族志》把293个姓评为九等。这种将姓氏划分等级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清。 第五阶段:实名与虚名分化阶段。 如果说,姓氏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社会生活充分发展的结果,那么,当社会出

中国姓氏百家姓-作文

中国姓氏百家姓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 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百家姓》《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作为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遗传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打开了一扇方便的窗口。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後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中国姓氏文化解析

中国姓氏文化解析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 2007年,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建起14000平方米的姓氏广场,五道姓氏墙上共雕刻有3000多个姓氏。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总计3625个。根据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5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又,据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第18页的介绍:此书作者“至今为止收录到的中国古今姓氏已经超过了22000个”。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 然而这也不能说是确切数字。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很难搞清姓氏的准确数目。杜若甫、袁义达两位研究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很多未曾见于姓氏专著的稀姓:一类是各种字典里找不到的字;另一类则是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朿(音“辣”),陕西省安禄县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味、以、露等。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张简”、“相里”、“相望”等。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存在文字障碍的少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氏?这得由全中国的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来回答了。 中国姓氏发展的关键节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写道:“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昧即糊涂,不明白,漆黑一团。人生短短几十秋,来到世上不容易。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岂不悲乎! 寻根的终南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

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族谱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东西,是爷爷帮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虽然她已经残缺,虽然我永远不可能被记录在里面,但关于她的故事,关于我们的姓氏却依旧让人如此向往的想去了解去探寻。 只有男孩子才能被写入族谱的,这也是因为中国固有的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每一个男婴出生便子承父姓,三月后父亲赐予孩子名字,祭拜祖先将孩子写入族谱,如此传承。一代一代,绵延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姓氏文化就这样被传承至今。在家里现存的族谱里,听爷爷讲我们是西汉孝子黄香的后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也就从那一刻我知道了黄香,引以为豪,以他为榜样。因为姓氏有一代又一代的人,面对同姓人我们都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拉近彼此的关系,姓氏赐予我们的已不仅仅是名字,而是一种上辈乃至祖辈人的精神,和一脉相承的亲情。 远古时期,人们没姓没名。“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都是氏族部落的幡号。“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姓名对于婚姻、家庭、社会的重要性。于是,周朝便由政府对人的姓名做出明确规定。《礼》曰:“子生三月,父亲名之。二十则使宾友冠而字之。”意思是说,孩子出生三个月,父亲就要给他取个名字。到了二十岁,便请亲朋好友来,为成人的孩子举行加冠礼,并为他取字。字,也就是别名。春秋时期人的姓名开始制度化,但仅属于上层社会。从此人的姓名逐步规范,一直延续到现在。 姓名蕴涵着大量的文史典故和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又一展现。爷爷说其实每一代的孩子都是有固定一个字作为名的一部分的。我只记得其中一句是“明承祖德(晓)”,爷爷是“祖”字辈的,爸爸便是晓。而到了我因为是女孩加之现在也不再那么讲究也就没有了下文。但每个人得名字都是说得出故事的。“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姓郑,名燮,字克柔,《尚书?洪范》:“燮友克柔。”意思是说,和蔼可亲就能以柔取胜。民国将军孙立人,还有某些人叫“达人”,都源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字德邻。也是出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这种例子多多,举不胜举。 如今姓名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则是中华文明的表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人们口耳相传的、融入姓氏文化的、能表现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成语典故何止千百个!其中有表现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之事的娄师德的“唾面自干”;表现人们谋略智慧的“田忌赛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又表现“无为”而治思想的“庄周梦蝶”;又表现鞠躬尽瘁、敬业尽职的“周公吐哺”;有赞扬为救国难挺身而出的“毛遂自荐”;有赞颂朋友之间忠实守信、相知相交的“管鲍之谊”、“范张鸡黍”;有赞扬人各有所长的“马工枚速”、“孟诗韩笔”等。真是应有尽有、不胜枚举。 现在再看到家谱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只是去找爷爷找爸爸的名字,而是会想几十年后我如何去给自己的子孙讲我们的姓氏,我能留给他们什么。面对自己的姓氏,你会有一种责任感一种承担。这或许也是姓氏给予我们的另一种激励。姓氏不仅仅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渊源的研究》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的研究》 研究报告 选题的理由: 姓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文化的最好载体,他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看似简单的文字排列却折射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如果一个人,连本民族的文化都不知道,那他就是一个缺乏常识的人,所以本次选题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研究人员: 班级:高2015届11班。指导老师:xx 组长:xx 组员:xxxxxxx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姓氏文化的内容及原因,来对姓氏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 2、通过研究过程,理解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四、研究时间 2012.11.—2013.1 五、活动过程记录: 1、活动计划的制定 时间:2012.11.8—2012.11.9 地点:教室形式: 讨论 2、问卷调查的设计 时间:2012.11.10—2012.11.11 地点:教室形式:提出问题 3、问卷调查的实施 时间:2012.12.1 地点; 本校形式;发放填写 4、调查结果的分析 时间;2012.12.5 地点:本校形式:分工统计 5、查阅相关资料 时间2013.1.1 形式:上网 6、完成结题报告: 2013.1.5—2013.1.6 地点:教室 六、问卷调查的分析; 1、你认为人们参拜祠堂和归宗认祖的这些个现象反映出人们的哪些思想? A、强烈的宗族归属感思想30% B、没反应出什么思想40% C、不知道30% 2、问什么要研究姓氏文化? A、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姓氏文化30% B、因为感兴趣45% C、不知道25% 3、你认为什么是姓氏文化? A以血缘文化的一种形式,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上、物质上的一种财富20% B、不知道40% C、就是关于名字的文化40%

中国姓氏文化发展

中国姓氏文化发展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朔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着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代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加载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开始摆脱原始群居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 一、汉人“姓”与“氏”的区别与统一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与氏不是同时代的产物,姓的出现远早于氏,姓,产生于女子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它是母系社会的象征,子女们都得姓母亲的姓,所以最早的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姚、姜、嬴等。氏的产生比姓的产生要晚,它是姓之下的支庶,氏是男子为中心,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如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都是男性英雄。 由姓到氏的发展繁衍,归纳起来可分为几种情况:⑴祖辈有功,名气大,以其名或字命自己支庶的姓氏。⑵以封邑名或封国名命姓氏,⑶以世袭的官职命姓氏。⑷以祖辈的谥号、封号命姓氏。⑸以所居之地命姓氏。其它也因某种原因,而改变姓氏的。如因避祸避仇、避讳、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入住中原等改变姓氏。 二、以祖辈的封号、谥号、或名、或姓而命的姓氏 马服,复姓,产生于战国,赵国良将赵奢,因战功被封为马服君。后来秦灭赵,把赵奢的孙子赵兴迁徙到咸阳。其后人便以马服为姓。仓姓,黄帝时有个史官姓侯刚(复姓)名仓颉,因发明文字被称为史皇,被赐姓仓,因此仓姓即为仓颉后人。车姓,汉武帝时有个人叫田千秋,官做到丞相,四朝为臣,到汉昭帝时,因年迈德高,皇帝特许他可坐小车出入宫廷。时人称为车丞相,他的子孙后来就改为车姓。林姓,周平王有个儿子名姬开,字林,他的孙子以祖父字为氏,姓林。 三、根据自己祖辈所任的官职而命姓氏 以祖辈的官职而得的姓氏有: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将军、冠军、都尉等。如司马,三皇五帝时有颛顼帝,他的后裔中有个叫休文的,任过司马(三军司令)之职,而且立过很多战功,他的子孙中有的为纪念他的功勋,便以司马为姓氏。司空,大禹在未做帝王时,曾任过司空官(公安部长),他的子孙后来有的就以他任过的官职为姓。司寇,春秋时卫灵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郢,在卫国任司寇官,他的儿子公孙兰就以他父亲的官职作为姓氏,叫司寇亥。 四、为纪念自己的诸侯封国而命姓氏 应姓,出自平顶山,湛河区薛庄乡是春秋时的应国故地,都城滍阳,后来应国被灭之后,其后代族人便以应为姓氏。毕姓,原为姬姓,周文王有个儿子叫高,武王时被封在毕国,称毕公高。他的后人就是毕氏。梅姓,商朝时有个诸侯小国叫梅国,国王梅伯因向商纣王直言劝谏而被杀。他的后人便以国名为氏。以自己的国名而命姓氏的还有很多,如:曹、邾、储、邓、江、郜、鲁、鄂、虞、韩、藿、贾、焦、许、甘耿等,这些姓氏,都是由国名而后改为姓氏的。 五、因避祸、避仇、避讳而改的姓氏

中国姓氏文化 教案

中国姓氏文化专题学习教案 授课时间:2020年10月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积累古代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课前自主探究、课中讨论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3.明确新课标新课程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次课要点安排 一是师生交流、相互熟悉; 二是专题拓展:中国姓氏文化基本常识(以后在古代作品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 三是课程介绍和学习要求(为什么咱们到了大中专阶段还要学习语文,和小学初中学习内容有什么异同,结合新课标要求我们怎么学习。) 二、师生交流环节 因是首次课,教师自我介绍,自己的姓、名,引出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 姓费的追溯起来,是夏朝大禹的后人,因他的子孙的封国中有一个费国,后来就以国名为姓。夏朝成立距今有4000多年,可见费姓是一个古老

的姓。在最早的宋朝的《百家姓》中费姓排名第65,现在大约是第199。(大禹:姓姒,名文命) 导入今天一个专题学习,我从哪里来——中国姓氏文化 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用3分钟时间,仿照老师的介绍,也可以更简单一点儿,用手机网上搜索“我是谁——我的姓和名”(自己的姓的起源、来历,什么时候有的,怎么产生的,以及据你了解自己名字的内涵。在纸上快速写下要点,一会儿做交流,千万不要照着读,尽量自己要看懂,要让别人听明白。如果看不懂,可以多查几条,综合理解。)学生网上搜索并做展示交流(5分钟) 选取: (18物流五1:王安然、王小月、王怡文、王一颖)王姓:现为中国第一大姓,全世界姓王的大约有1亿人。先人曾是王族,被废为贫名,后代以王为姓。(王: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所以夏商周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 (18物流五2:武欣云)武姓:1.出自姬姓,周平王的小儿子手上有“武”字型的纹路,就被赐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以武为姓。2.出自以国名为姓。夏朝有个人被封在武罗国,其子孙以武为姓。 3.汉朝有人封地在河北武强县,后代把“武强”简为武姓。 二、小结,转入学习相关常识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大家搜索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地方读不懂,而且姓的来源很多,“姓、氏”混合难分,以及我们常说“按姓氏笔画排序”,什么是姓、什么是氏?二者是不是一样?一起学习,一起解决大家的疑惑。 三、介绍中国百家姓及其趣谈,解题。 (1)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 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共收录23813个汉字姓氏,目前仍在使用的姓氏超过7000个。 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出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列出了前100名。(2019年百家姓排名)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百家姓氏宗亲平台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华夏百家姓氏宗亲平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

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

走进姓氏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94530243.html, 走进姓氏文化 作者:刘立云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姓氏不仅是当今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本着“强化核心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设计了以《百家姓》为题材的儿童陶艺教学案例。 【关键词】姓氏文化;陶艺教学;《百家姓》 一、缘起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陶艺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书法、雕塑、设计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儿童陶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的陶艺教育,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启蒙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启发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从生理机能上来说,可以锻炼儿童的手指活动能力、手脑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从作品的形式来说,儿童创作的陶艺作品具有一种原始的活力和自然的艺术感染力,顺应儿童的天性,开启儿童的思维。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教师需尝试用泥材等材料,通过揉、搓、压等方法丰富造型活动。 二、教学思路 在孩子的眼里,世上万物只分为好玩与不好玩,而陶艺无疑属于好玩的行列。陶艺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又易于掌握、便于普及的艺术形式。喜欢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本课教学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尝试、探究和体验中掌握制作要领,把握“泥巴极具可塑性、可重复制作”的优势。孩子们通过用力敲打泥巴、捏塑泥块等,体会玩陶的乐趣,获得身心的愉悦感、自我创造的成功感。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姓氏的文章,成文于北宋初,共收集姓氏五百余个。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百家姓》融入到儿童陶艺教学中,让孩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