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

摘要

冉阿让和莫征,来自不同时空、不同国度,出自不同作家笔下的两个人物,两者之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时也有着强烈的可比性。相同或相似的历史条件、人生经历、性格特质孕育了他们比较接近的生命轨迹。通过对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的分析,进而从纷乱动荡的历史背景、曲折跌宕的人生历程、善良淳朴的性格特质三个方面对冉阿让和莫征做出异同比较,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去了解人物内心及其背后的故事,并感受体会当时的社会现状,更从侧面反映出两个人物在诸多因素下被成功塑造成典型的必然性

关键词:冉阿让莫征异同比较

引言

雨果以拿破仑战争为大背景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创作出了《悲惨世界》,从而塑造了一个穷苦男人的典型——冉阿让;无独有偶,远在东方的中国也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人物,这便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洁笔下《沉重的翅膀》中的莫征。两个毫无关联的人,因为莫征从小的法语教育使他走进了冉阿让的《悲惨世界》,加上后来文革的变动致使他生命轨迹的偏离,使他产生了与冉阿让同病相怜的感觉,对冉阿让又是爱又是心疼,从此便将两人无形的联系在了一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感受冉阿让与莫征两人生命经历、性格特征的异同。

正文

一、从生活背景分析两人的异同

生活背景对一个人生命轨迹的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变幻莫测的历史演变、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以及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都在潜移默化中雕塑了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那些有着曲折坎坷人生的,在故事的开场便纂写了他们注定一生的苦难命运,《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和《沉重的翅膀》中的莫征便是这行色中的两个典型。

(一)苦难的根源——动荡的社会

冉阿让和莫征,两人都处于社会的乱世,一个处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混乱时代,一个立于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尴尬境地,不同的动荡却带来了类似的不幸遭遇。两个人物的出场都是在他们人生的转折点,已经有精神升华的倾向,但在努力走向光明之前都不免回顾了一下过去的黑暗。

冉阿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可能有四十六或者四十八岁”[4][57]的时候,正是他第一次被释放出狱,这之前他因为贫穷饥饿偷了一块面包,然后被判服五年苦役,监狱里的苦难使他越狱四次未遂,反而多了十四年的苦役时间,所以当我们第一次看见的便是服满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不难看出这接

近二十年的苦役只因“一块面包”[4][80],讽刺性的改写了冉阿让的一生,“被控为‘黑夜入室行窃的破坏罪’”[4][80],从此打上了“苦役犯”的烙印。这一切都与当时法国的政治战乱、法律制度、社会文明有关,因为战乱动荡致使人民贫穷;因为制度缺陷致使因“一块面包”便赔掉了二十年的岁月;因为社会文明的偏见致使冉阿让至死也没有摆脱“苦役犯”的偏见。莫征似“奥利菲尔”[1][2]般的不幸是由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开启的,文革使他的父母划为右派且双双死于非命,导致莫征成了一个流浪街头的弃儿,并因迫于生计而变为靠偷窃过日子的小贼,期间他还多次被抓进了派出所,后来即使回归正途,也始终无法摆脱人们的有色眼镜及歧视待遇。

从上分析,两人都曾被迫作为小偷的悲惨遭遇,致使他们不仅背上了各自的精神包袱,而且还让他们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受着社会的歧视和疏离,最终沿着这种扭曲的轨迹艰难的生活下去。追根究底,两人的不幸皆出于两人生活的动荡生活背景,混乱的社会环境是导致他们苦难的根本

(二)命途多舛的程度——性质的差异

冉阿让和莫征两人虽都徘徊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但是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却又有性质上的差异。正因为这差异形成了两人不同程度的曲折人生。

冉阿让是站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混乱时代,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王朝更替另一个王朝的变革,有着颠覆时代的性质。从宏观上讲,这种时局更有利于形成更丰富曲折也可以说是悲惨艰难的命运,才有了冉阿让这种几次被捕,几次越狱,几次死里逃生,几次改名换姓······让人惋惜的惊心动魄的经历。莫征呢,生活的文革前后时期,整体上讲不存在什么实质上的战争,只是几个派别几个政权之间的路线之争,是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上的一些意见分歧所导致的暂时混乱,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从而作为这个时代出现的莫征的经历就要些微简单平坦点,只是经历了从幸福家庭到沦为街头弃儿,再做小贼,进派出所而非入狱,最后被收养,被感化,虽然仍处处收歧视,但总体上比冉阿让要乐观多了。

通过两人的生活背景分析,可以发现两人的悲惨遭遇不是偶然,而是受他们生活的社会坏境,法律制度,政治动荡的影响。社会的动乱带给了他们贫穷,因贫穷而迫于生计,从而走上不法道路,而背上命运的枷锁。但也因政局动荡的性质不同,影响的程度不同,最后造就了他们不同深度的遭际。

二、从人生经历分析两人的异同

人生经历是一个人生命轨迹的体现,见证着人生旅途中幸福与辛酸的林林总总。如果说生活环境是塑造人的第一因素,那么经历便是构造人的第二因素,是决定人的思想与性格的主要条件,是形成其人生观的重要因素。人生经历是人类生存依赖的定点‘大染坊’。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若干年,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许多生存观念就会由一种单纯的无色变化成多种不同色调的混合体。冉阿让和莫征不同阶段的人生观便是因为两人曲折的人生经历所致。

(一)堕落到感化再到升华的经历

冉阿让和莫征两人前期的经历很是相似,都经历了无奈的堕落到震撼的感化,再到心灵的升华。两人都曾一时迫于生计而成为小偷,对于社会皆充满了忿恨,有点愤世嫉俗的味道;两人也同样因为一个善良的好心人的救助而改变了人生观,重新审视这个社会,审视自己,变得善良,从而洗心革面回归征途正直的生活下去;两人都因为遇见了一个女孩,然后改变他们一生的理想,并为此努力奋斗一生。

在《沉重的翅膀》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莫征)多么爱冉阿让那颗虽然满是伤痕,却依然仁爱而博大的心啊,最后他甚至爱上了警官沙威。也或许他在冉阿让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1][169],足可见其相似性,如果不是感同身受,何来“影子”之说呢?

(二)程度深浅的结局差异

毕竟莫征不是冉阿让,所以两人必然存在差异性。首先,两人在成为小偷前的经历不同,冉阿让从小父母双亡,被姐姐抚养长大,从未幸福过,贫困一直缠绕着他,而莫征小的时候有一对做法语教授爱他的父母,叫他学习法语、学习钢琴、收好的教养······所以他的童年比起冉阿让是幸福的。其次,冉阿让所在的国度法律的严酷致使他入狱服苦役19年,比起莫征的不坐牢情况要严重很多,所以在出狱时冉阿让的心智被仇恨毒害很大,心灵被恨意蒙蔽,怨恨心理要比莫征大很多。第三,莫征比及冉阿让的经历要简单很多,冉的经历太过曲折,从故事的开始便有一个或明或暗的对手,像一只无形的手铐始终伴随着他,他的三次惊心动魄的死里逃生尤其能说明他曲折的艰辛。最后,莫征的故事在他人生的中途变没有了,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但可以预见似乎更趋于光明。而冉阿让呢,雨果给了一个不算完美的结局给他,他在郁积中死去了,虽然最后是笑着死去的,但终观其一生是不幸的、悲剧的。

三、从性格特征分析两人的异同

性格,是决定一个人与周围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从出身开始便已定型。所以,即使冉阿让和莫征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的苦难后,仍然保持着那份来自心底的纯真善良,这是怎么也无法磨灭的,只是有些许程度的差异而已。当然不可避免的也伴随着一些冷漠、仇恨,这也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一种对于黑暗社会的防范和戒备而已。

(一)不曾磨灭的善良

善良,是冉阿让和莫征两人身上显著的性格特质,尤其是体现在冉阿让身上那种让人看了心疼的善良,给人以震撼的力量。下面举例说明,在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隐姓埋名来到了芳汀所在的出身地滨海蒙特勒伊后,利用主教给他的银器和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商后发财致富,并给予其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建学校,设医院······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喜欢他敬重他爱戴他,最后在国王的两

次任命下,他成为了这个市的市长——马德兰市长,在他来到这个市期间,这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安定,随处可见欣欣向荣的景象,带走了苦难和失业,这所有的一切足可证明他的善良。而把它的善良推向一个至高点是在他自己承认是冉阿让的时候。话说这里的冉阿让已经被改称为马德兰了,并在蒙特勒伊市成就了一番作为并呈向上发展的趋势,按照常理来讲他已经和冉阿让相去甚远,他完全可以以马德兰市长的威望走完他的一生,可是在他得知有另外一个人因为偷窃苹果被抓住,而这个人还被认为是冉阿让被判刑的时候,在经过激烈的心里挣扎后他毅然去自首了,除了他自己,大家都认为他精神病发作了,真的很难以置信,站在那法庭上的冉阿让以理直气壮的辩词让大家相信了他是冉阿让,这种善良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

(二)善良背后的形式差异

冉阿让的善良是由内自外渗透出来的,不管是内心还是表面都散发着那种纯真善良的特质,彰显着近乎天使的光辉。莫征,显而易见也是善良的,但是他的善良是藏在心里的,用可管理性的冷漠的形式遮掩了。

前面我们已了大致了解了冉阿让那震撼的善良,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莫征“冷漠的善良”。莫征在《沉重的翅膀》里面始终是处于客观的、理性的状态,所以看起来不免形似冷漠,就拿他对楼上吴国栋一家的态度就可以充分说明。在莫征的第一次出场,是和叶知秋用餐,这时楼上老吴一家又吵架了,在这里书中用一段对话形容了莫征的态度。写到“莫征的脸上闪过一丝冷冷的微笑,说道:‘高尔基笔下的生活。’

叶知秋停止了吃饭。

莫征,还是带着那淡淡的、冷冷的微笑问道:‘怎么啦?’

叶知秋不好意思地笑了。在比他似乎还老于世故、不易动情的莫征面前,她有时倒像个幼稚的、容易动情冲动的小女孩:‘在别人的哭声里,我觉得难以下咽······’

‘你简直像个基督教徒。’

‘你管得了吗?过不了两天还得打’”[1][6]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莫征形式上的冷漠,毋庸置疑他是客观的、理性的,那他的善良呢?显然是被隐藏了,在后面吴国栋住院的时候便可看出来。吴国栋形容莫征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1][239],对他一直有防范的尽头,致使莫征碍于吴国栋不怎么和刘玉英一家接触,但是他在看见刘玉英提着那么重的东西还要照顾孩子的时候,主动帮忙,足可见其善良的本性。

总之,冉阿让与莫征两人不可否认都是善良的,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差异而已,只要用心感受两人的善良便可显而易见,那种发自内心来自本性的善良是怎么也无法磨灭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冉阿让和莫征两人所处的由历史演变和社会环境交错生成的生活背景去感受,还是从两人曲折跌宕复杂多变的人生历程去探究,亦或是从两人极具特色的善良性格去体味,都透露出了两人生命轨迹的强烈可比性。既反映了两人同赋传奇色彩的相似命运,又从侧面彰显了两人细节偏离的程度差异。至今,在世界文坛上,这两个人物仍然在被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分析研究,成为比较文学乃至中西文化的结合点。毋庸置疑,这有着深刻意蕴的社会代表俨然成为了两个典型人物屹立在世界文学之林。

拒绝重复自我

——论张洁小说的转型

摘要:张洁是一个拒绝重复自我,典型的生命写作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爱情,婚姻命运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妇女解放问题,从初期的对爱,人性,生命充满理想和希望走向了最终的理想幻灭而绝望的无解境地。本文试以文本细读和文本归纳对比的方法探求张洁小说转型的过程,考察其文学创作对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 张洁;生命写作;理想幻灭;转型;知识女性形象

refuses to repeat herself and writes with her Life

——On the change of novels of zhangJie

Yun Hong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the Liberal Arts College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Zhangjie , a tipical female writer who refuses to repeat herself and writes with her Life . she had a deep study for wo men’s revolution with their love, marriage and fate as subjects. In the beginning ,they are in hope of love , humanity and life , but later, ideal fades away, as a result, they become desperate and can’t extricale themselves .Thes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that she changes her style of novel in the way of intensive reading and in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studies how much influence and meaning the writing has over the feminism literature.

Key words: Zhangjie; writes with her Life; ideal fades away; change; women

张洁,一个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引人注目,也最富有争议的女作家,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亿万读者。但凡关注或曾有一段比较长时间关注过张洁创作历程的人士,均无不惊于她创作风格形态的剧烈转型。

看她早期的小说,“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优雅而娟秀的淡墨水画,诗情画意,被笼罩在一层由温柔的伤感所构成的薄雾之中。”①热诚的信仰,纯真的情感,透明的思维,和谐均衡的叙述方式,柔美感伤的语言风格构筑了张洁早期创作的写作模式。她以一个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建构了人类神圣崇高的精神世界和古典式理想之爱情王国。然而令人难以相信,这样一个给人以强烈的古典主义印象和正统的现实主义印象的张洁,竟能够那么彻底地反叛自己骨子里对真诚的呼唤与诗情的美的追求,而争速跌入冷竣的现实主义,继而转向现代主义,热诚不再,纯真不再,和谐均衡不再。极端地,对世界的彻底的失望、变形的中性眼光的文学观照、现代荒诞形式的社会人生把握、作品内质的超现实化、作品秩序的不均衡、紊乱与抽象化以及创作心态的审丑趋向,贯穿了她后期创作的始终。她将她亲手构建的美丽的理想世界彻底解构成了一堆废墟。

无论是希望还是绝望、趋美还是趋丑,一切正是由于她的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写作,生命的不重复,垒筑了她小说创作的不重复。诚如她自己所说“我不是一个让人喜欢的人,因为老是喜欢提出疑问。大家都那样做,我偏偏不那样做,又总不跟别人说同样的话……”“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那是我不断追求的。”②于是一向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张洁,在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追求创新写作的同时又因为生活经历的改变而造成世界观的改变,最终把她的文学创作导向了与原端点对位的另一极端。

一、古典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的张洁,已人近中年(41岁),然而历尽“文革”十年浩劫受尽创伤的心,并没有妨碍她像清纯少女一般用诗情和音乐编织希冀和童话,带着一种特有的虔诚去修补一个破碎的伤痕累累的世界。

恶梦醒来是清新的早晨,理想和希望,是张洁作品最早期的主题。当她揣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将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捧到读者面前时,读者为她那柔美的感伤打动了。作品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而是以女性所特有的娓娓动人、抛珠泻玉般的叙述,述说着一个被“四人帮”迫害至死的艺术家的生命、才华和事业怎样在一个少年身上得到了美丽的延续,述说着一个摆脱了灾难的祖国令她的人民“一生也不会忘记的早晨”的故事。随后的《有一个青年》和《谁生活得更美好》中,她以一种积极态度阐述了社会动乱造成的缺乏教养的一代人粗鄙和玩世不恭行为下掩盖着的痛苦,看到了拯救他们的希望。在她的内心,世界真正充满了希望,也更应该真正充满爱和信任,这使她对美表现出格外的偏爱。她希望世界、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晶莹、纯净而不掺一点儿杂质的。

如果说前几篇小说是她对人的理想的善美感知,那么曾被文坛热烈讨论过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则是她对爱的强烈呼唤,建构了自己的爱情理念。

《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写的是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张洁以自己独特的功力把它写成了一幕凄楚动人的悲剧,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温柔而感伤的爱情故事:离婚作家钟雨与老干部之间那场可望而不可即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而造成两个彼此相爱的人不能走到一起的是那漠视无爱婚姻痛苦的传统道德和观念。一个是离了婚的女人,一个是有着“美满幸福”家庭的老干部;一个是为世俗所痛恨的第三者,一个是为社会所不齿的陈世美;一方面,二人虽不能长相厮守,精神却相守而至死不忘;另一方面,无法抛舍的婚姻道德和责任,给双方带来了无法调和的内心痛苦。然而,正是这种巨大痛苦的承担使他们体味到了一种精神的崇高感,他们“相约”:“让我们互相忘记”,只是为了不“影响另一个人的生活”③,于是这种自我抑制自我牺牲使他们的精神相恋,得到了一种高度的升华。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这种凄美的毁灭使人感到惋惜,产生哀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热爱、追求、实现和保护有价值的美的东西的强烈愿望和激情。是否可以这么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作家对理想美好爱情的建构,更是她想以此

唤起人们对这种爱的回应,换句话说,是对爱情解放的呐喊,是对破除传统道德、婚姻精神枷锁的呼吁。

二、正统的冷竣的现实主义者

对于爱情的思索,张洁从未停止过,即使是在写改革题材的《沉重的翅膀》中,她也绝不吝啬地用大量笔墨表现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提到《沉重的翅膀》,评论家们总是把目光集中在它所体现的社会问题、改革冲突的情节上,而忽略了张洁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爱”的进一步探索与思考。这时的张洁在爱的海洋中失去了方向,她对曾坚信的永恒的爱感到了疑惑,发生了动摇,她在迷惘中紧握一根救命的稻草却似乎仍没能找到爱情的真谛,这从她在《沉重的翅膀》中表现的质疑与困惑可以看出来。《沉重的翅膀》开篇出场的人物叶知秋的无爱的生命,便是张洁发出的第一个质疑。这里所谓的无爱,指的是爱情生活的空白。因为叶知秋几乎是“一千个女人里也难以遇到的一个顶丑的女人”④,所以“没有一个神经正常的男人,会娶这样一个女人做妻子”⑤,那么叶知秋也就不可能会遭遇过爱情,而文中至始也没有提到叶知秋对“爱情”有过任何念头,只是在后来因为政治、人性的关系稍稍把她卷入与郑子云的诽谤中,而张洁正是通过这种可笑的“诽谤”表露了对这个女人的同情。叶知秋除了外表丑陋,却具备了许多优秀的品质,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有对莫征以及广大人民的爱心,甚至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心,然而这样一个女人却被剥夺了婚姻的权利失去了做为女人固然的天性。张洁对笔下的这个女人是无解的。而她对爱情与婚姻的质疑更突出地聚焦在吴国栋与刘玉英、郑子云与夏竹筠、陈咏明与郁丽文、方文煊与万群、郑圆圆与莫征的感情上。年轻时如此相爱的吴国栋与刘玉英经过十几年贫乏物质生活的打磨,竟如仇家般天天吵,当初的恩爱已事过境迁,剩下的只有陌生与哀怨,张洁不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而郑子云与夏竹筠无爱情基础的婚姻,过得悲凉与无奈,婚姻的维持仅仅是因为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尚存一丝亮色的是陈咏明与郁丽文充满爱的幸福婚姻生活,及郑圆圆与莫征不顾一切的炽热的爱情,而爱得尤其痛苦与无奈的是方文煊与万群,他们的爱情无法不令人想起《爱,是不以忘记的》中的钟雨与老干部,最大不同的只是《爱,是不能忘记的》始终触及到的只是钟雨——女人的内心世界,而《沉重的翅膀》中方文煊与万群的笔墨描写更多的是方文煊的思想波动。纵观整部小说,爱与不爱,婚与不婚似乎都有某种联系,莫征与郑圆圆令人看到了吴国栋与刘玉英年轻时的影子,方文煊与万群、郑子云与夏竹筠则总是让人想起《爱,是不能忘记的》(我甚至怀疑这是作者对《爱,是不能忘记的》的续写),但是万群的死说明了张洁对她所建构的理想爱情发生了动摇,而陈咏明与郁丽文的幸福婚姻生活及莫征与郑圆圆爱情的即将结果又给她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是那一根唯一可以抓住的稻草。张洁于是在爱情道路上颤巍的探索仍继续着。

《方舟》,一部表现知识女性艰难处境的小说,无爱的生命与婚姻的虚伪在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说塑造了荆华、梁倩、柳泉三个在事业和个人生活上都非常不幸的知识女性形象,可以说是叶知秋这一形象的进一步延伸。她们因“无意收拾也无暇收拾,额头像一块久经风吹日晒的木头,麻杆一样细的腿、缩小的胯,瘦的胸、暗黄的,没有一点光泽的脸,而且衣装不整,穿着带破洞的袜子,从不想起擦油的皮鞋。”⑥同样的丑陋,然而与叶知秋相比,她们毕竟都真诚地爱过,虽然最后无一不感到彻底的幻灭。她们因无法接受无爱的婚姻而与丈夫分居或离婚,这样举动却使她们受尽了世人的嘲弄、冷眼和侮辱。在此,张洁的爱情解放思想已转向了女性解放思想并开始向世俗观念提出挑战,其深刻性使挑战变得咄咄逼人。作品中三个女主人公均为职业女性,她们有着同样的失败,即事业追求和婚姻的失败。小说中,张洁把事业看做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条件,一改前面小说创作中以爱情看做妇女解放的条件。女性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价值?《方舟》的女主人公们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她们才竭尽全力地维护着自己投身于事业的权利,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与巨大的牺牲。虽然清晰地为自己做了人生定位,然而她们自己的定位必须通过社会外在价值的肯定,方能获得最后的意义。于是,《方舟》的主旋律在女性自我定位后又得不到社会确认的矛盾中展开了。“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方舟》卷首这短短一句话,道尽了一代知识女性的辛酸、悲苦和挣扎。

三、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蜕变者

在张洁把自己建构起来的理想爱情几乎瓦解时,为了弥补空缺,她在《祖母绿》中,塑造了她理想的女性,至高无上的人性化身的女主人公——曾令儿。“张洁分明是以宗教化的笔法给这一人物的生命注入天国赋予的神性和大地赋予的母性,给她的人格镀上了殉难者的灵光。她的爱与牺牲紧紧地联在一起,她的幸福与痛苦紧紧地联在一起,因此,格外博大而深邃,超凡而感人。”⑦曾令儿,这个渔人的女儿,在离海岸几千米的激流中救起了濒死的左葳,却从此沉入痛苦的深渊,她的一生都在“无穷思爱”。为了这份爱,她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牺牲:舍生从狂涛巨浪中救他的生命;忘我地为生病的他补习功课;义无返顾地代他受过,承担“右派”罪名;为了消除他的内疚,成全他的道德感做了他的女人,然后撕毁结婚介绍信,孤独地发配边地,并生下他的孩子;历尽艰辛、忍辱负重十几年,相依为命的孩子却死了……获平反并因在教学领域取得成就而被调回大都市却又面对再次为左葳做出牺牲的命运——她当年的同学,左葳今天的妻子,某研究所负责人卢北河要求她以左葳助手的身份出任某微码编制组副组长之职,以成就左葳一生的事业与声名!经过痛苦的心灵挣扎,她同意了。觉得自己“已越过了人生的另一高度。她会去和左葳合作。既不是为了对左葳的爱或恨,也不是为了对卢北河的怜悯。而是为了对这个社会,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⑧这圣洁光环下的人性分明是被作者理想化了,显露出浓重的虚幻之美。

《祖母绿》承续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关于“爱”的主题,并在将“爱”进行到底的同时,又深化和拓展了这一主题。且在《祖母绿》中,张洁的女性解放意识不再以《方舟》似的嚣张,咄咄逼人之势出现,而是采取了一种隐晦、巧妙的表达方式。可以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充满了青春时代的狂热和偏激;《方舟》则带有小小的玩世不恭和尖酸刻薄的偏差,而《祖母绿》显现出一种新的温馨明丽的情调。或许正是预感到理想世界的即将坍塌,使张洁感到了莫名的惊慌,她竭力要摆脱这种可怕的情绪,于是“曾令儿”这个形象以从未有过的高度呈现在人们面前,企图以此掩饰那要背叛理想的念头,自欺着自己相信一切依然美好;又或许,正是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及残酷人性的对立,使她生出一股“孤独的清醒者”的悲壮情绪,从而派生出了“曾令儿”这样一个具有殉道者光环的凄美女性形象。毕竟亲手毁灭一个自己精心营造的理想世界,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无论怎样痛苦挣扎,忠于自己情感写作的张洁,在完成“曾令儿”这一高度后,终于偏离了原创作轨道,而走向相反的另一创作道路。她的彻底蜕变是从她后来发表的《他有什么病》、《红蘑菇》完成的。

她不再失意透过平凡的事物,寻出那种不平凡的美的所在,不再以虚幻的理想,给这思爱却无爱的痛苦涂满美丽和璀灿——张洁总能给痛苦开启一扇通向美丽的窗,不再痛苦的挣扎,而是彻底的蜕变,变得几乎让我们认不出来了。而1986年发表的《他有什么病》是她这种价值取向与美学风格出现根本裂变的标志。在这里,社会不公、工作懈怠、舞弊弄权、崇洋媚外、愚味堕落……尽在不动声色中被一一展示,没有了丝毫的崇高与浪漫色彩。相应的,在其这样的叙述主题蜕变转型的同时,早期那些宁静明丽的描写、温婉优雅的叙述、纯真浪漫的抒情及中期正统严肃的格调被颠覆与解构了。取而代之的是情节化日趋淡化的叙述结构,她突破了旧有的叙述结构模式,选择了一种片断拼接的结构形态,且语言变得老辣、尖酸、刻薄,格调显得玩世不恭,又好讽世讥俗。她似乎在着力于一种恨与厌恶的宣泄,在充满无人情的恨怨和以毒攻毒的嘲弄中,戳穿世道人心的阴暗。倘若说《他有什么病》、《只有一个太阳》等作品更明显更倾向的是叙述模式,写作风格的蜕变,那么《红蘑菇》则是她对“爱”对“美好理想”主题的完全颠覆。

《红蘑菇》以悲哀怜惜和痛恶鄙视的双重笔墨揭开了家庭生活的内幕,张洁把前面的一半笔墨交给了女主人公梦白,把后一半笔墨毫不遮掩地泼向梦白的丈夫吉尔冬。梦白之所以嫁给吉尔冬,是因为她看上了对方的温文尔雅、有教养,以为两个人会有共同语言,没想到婚后的吉尔冬撕破了一切伪装,暴露出其内心的丑恶的真面目来。梦白终于看清自己的婚姻恰似迷人外表下散发着毒汁的“毒蘑菇”。可以说,在象征的意义上,梦白的人生体验也是张洁自我的寓言,吉尔冬肉体精神双面阳痿之下的虚伪和贪梦则成为这一自我寓言生长的根由。在这里,爱,已经不再是“不能忘记的”,而是变成了“恨”,是“不能忘记的”。

“人类有爱有恨,有了社会形态,也便有了文学和艺术。”⑨“历史除了名字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而小说除了名字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⑩以生命写作的张洁,至此完成了生命程式的痛苦

解构。历经了这样人生极致情感的大限之后,张洁又将以怎样的文字形态、人生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四、大爱大恨大悲大痛后的超然者

张洁的短篇小说《最后的高度》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平和心境一扫前面文学创作的焦躁、大恶和怪癖,作品所表现的对于“哀老和死亡的悟彻,对于人性人情的冷漠和人生孤独外境的宽容与麻木,使人感到一种人经过大苦大悲之后的超度。”

在张洁五十岁的时候,她把自己的女儿情,把失落的父爱以及许多人生之爱加在一起去爱与她共生依恋的母亲去世了,她的肉体和精神一下子被击垮了。丧母的打击所摧毁的是张洁情感和生命的最后归宿,似乎由此结束了一个人生重新开始了另一个人生。而以下的这个人生对张洁唯一的交付似乎就是一点点过滤痛失母恋的巨大悲痛,再一点一点把痛失弥补回来。于是,爱的宣告和祭礼之后,张洁醒悟了,她不再执着于对“爱情”的探求,对“婚姻”的批判,对“人生”的恶咒……她只能长歌当哭“纵使我写尽所有的文字,我能写尽妈对我那报答不尽,也无法报答的爱吗?我能写尽对她的歉疚吗?我能写尽对她的思念吗?妈,既然您终将离我而去,您又何必送我到这世界上来走一遭,让我倍受与您离别的苦痛?”就这样,张洁紧紧抓住与母亲的生命相关联的一切,紧紧抓住那致命的摧毁,写出了长篇记实作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由此,从过去深刻的入世,即愤世嫉俗,抽脚走出来了。她的爱恨喜悲中不再含有那一份生命的苦斗和挣扎,她的文字已透出深深的生命淡漠感,一种大爱大恨大悲大痛后的超然。

世纪之交,张洁又推出了她的长篇新作《无字》共三部。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太深重的苦难恐怕难以表达,太饱满的感情恐怕无法言说,是曰《无字》。张洁为写《无字》,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而丧母大悲后的超然,是《无字》出炉的催生剂。这部小说在最一般层面上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爱史、哀史和痛史,是作者关于女性悲剧命运的述说。《无字》着重写的是四个人,吴为和她的母亲叶莲子,丈夫胡秉宸及生父顾秋水。叶莲子,受尽欺凌折磨,流离颠沛,忍辱含垢,悲苦一生。而被吴为称“兵痞”的顾秋水,是她们母女一生不幸的祸根。顾秋水的抛妻弃女,甚至与情妇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地做爱,从此摧残、伤害叶莲子、吴为母女,这在心灵深处和意识潜层毁坏了吴为作为人的尊严、自信、正常追求和平实心态,成为她一生拂之不去的“生命基调”。而她的我行我素、声色俱厉、恣意张扬,则是在掩饰她的恐惧,抵抗她的奴性,补偿她的怯弱。这在吴为的爱情生活中,尤其是同胡秉宸的情感纠葛里,反映和表现得更充分。胡秉宸在吴为眼里是男人中的佼佼者,他的经历和阅历、能力和智慧、学识和风度及雅俗兼备的品味和情调,使之具有成年男性的独特魅力。新时期伊始,吴为冲破重重阻力,呐喊出了“爱”的时候,曾轰动一时,被视为思想文化解放的潮流。胡、吴之恋,具有很强的反传统色彩,且一开始就和政治风浪卷在一起,使得这场婚恋充满了政治气味。吴为在与胡秉宸近30年的关系中,婚前婚后,始终面对一种被运作的局面,“吴为哪里是嫁给了胡秉宸?她是嫁给了胡秉宸那个城堡。”令吴为最痛心,无法忍受的,是胡秉宸狎妓式的“爱”,容不得他的轻慢和侮辱,更忍耐不了他骨子里的那份自私。她对胡秉宸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可以交出生命,但却无法交出心的爱。于是,最终他们不得不结束这支付了全部心血却千疮百孔的爱情。《无字》通过吴为家族几代人特别是女性的命运,写出了一种沉重,一种在精神上的深刻的沉重。她向人们展示是一种民族的沉重,人性的沉重,时代的沉重,她所描绘的是“沉重的一代”。以主人公吴为的人生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融入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的描摹,故其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对20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纪录与审视,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小说写情、写爱、甚至写了婚外情、写了性,但并不囿男女私情,而是将人物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来展示,表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心理嬗变的巨大影响,从而也写出了那个一言难尽的时代。张洁对婚姻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索,由表及里,由虚而实,由抽象而具体,是个连续而深入的过程。《无字》对这种情感进行了历史的、文化的深刻剖析,在对“不能忘记的爱”有了更深、更真的体验之后,张洁就超越了对男女感情的表层描述,进入了对人性与人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说,《无字》是献给一个时代结束,一个时代开始的书。

五、拒绝重复自我的生命写作者

诚如张洁所说“作家的每部作品,都可以看做是他们灵魂的自传。”⑾这尤其体现在张洁的文学创作中,她正是这样一个从不隐藏自己强烈的爱与强烈的恨而真诚写作的作家,她构筑的是她内心真诚的世界,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迁。因此,你在她那里读不出时下文风的暗示,有的只是她个人生活体验变化的过程。而又正由于个人生命的体验总在不断推移变化着,所以张洁的文学创作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着转型。

张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方舟》、《红蘑菇》和《无字》(以及她的《祖母绿》等),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上的明显变化。无论是她对爱情与婚姻主题的、从痛苦的理想主义转为清醒的、开放的现实主义,或是女性解放问题上从爱情婚姻的解放达到从事业解放的高度,还是在创作风格上的从正统叙事走向现代主义的片断链接,均无不记载着她创作的蜕变轨迹。

当然,作为个人创作的张洁,我们不难在她笔下找出某种共性。如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知识女性形象,表现她们的思想、情感、意绪及心灵追求,是张洁最擅长的。在她笔下,女性形象很少逸出知识女性群落,这也是她最用心刻划的一类形象。她们都有较为稳定的社会地位,相当优越的社会身份,足以自立的经济保障及现代文化观念的头脑,这使得她们往往在精神上高于身边的男子。这不仅反映在她那些家庭、婚姻问题的小说里,也反映在她那些表现社会重大题材的作品里。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女作家钟雨,到《方舟》中的梁倩、柳泉、曹荆华,从《七巧板》中的尹眉、金乃文到《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卢北河,从《红蘑菇》中的梦白到《沉重的趐膀》中的叶知秋,无一不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文化知识层较高的知识型女性。这类形象在张洁小说中的高频度出现,构成了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系列的独特景观。

幸福的女人是一样的,不幸的女人各有各有不幸。无独有偶,张洁笔下的这群女性,都无法逃出悲剧性命运的结局。而这种悲剧性又总是体现在她们对爱情存在理想化希冀,而这种理想的幻灭构成了她们共同的悲剧。

再考察张洁小说中那些正面的男性形象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缺乏行动力的。对于主人公们来说,这些被她们深爱着的男性实在只是雾中之花。钟雨钟情的老干部,叶知秋软敬的郑子云,曾令儿酷爱的左葳……无不是经过女子们想象过滤了的形象。她们对他们的了解那么肤浅,与其说她们在爱这些男性,不如说她们爱的是自己编织的理想,自己打磨的圣象。当这理想是建立在已碎过一次的梦境之后,便更加重了女性自身悲剧的份量。钟雨、梁倩、柳泉、荆华、曾令儿、叶知秋都选择了独身,选择了一条艰辛的、孤独的、禁欲的生活道路,在这卓而不群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女性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奈的辛酸和沉重的失望。而在这群背影中,似乎总夹杂着张洁的一角身影。

张洁是20世纪末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话语的代表作家,她以自己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从女作家特有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画,及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索给新时期的社会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暴。她的创作和贡献是如此突出,尤在于她自己的小说,推进了女性心理的深度开掘和社会意识的文学表现。

雨果《悲惨世界》名言名句

雨果《悲惨世界》名言名句 成功是一件相当丑恶的事。它貌似真才实学,而实际是以伪乱真。 一般人常以为成功和优越性几乎是同一回事。成功是才能的假相,受它愚弄的是历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名言,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1、慈悲也不过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法律而已。 2、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3、苦难超过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就会被某种邪恶的冷漠所征服。 4、不吃就得被吃——做牙齿总比做草料好些。 5、天命不是一直都是笔直的,它们在命运已经注定的人面前展开的不是一条直的路;有绝路、死胡同、黑暗的拐弯、令人焦急的多岔道的交叉路口。 6、爱情本是人干的蠢事,却又是上帝的智慧。 7、那些刚离开上帝的灵魂趁着晨曦来到人间,当它们看见自己是那么幼弱,那么赤身露体时,它们会想到些什么呢? 8、心灵高尚的人啊,你们要冒多大的风险啊!你奉献的是一颗心,而别人所取的 往往是**。 9、永远也不要害怕盗贼和凶手,那是身外的危险,小危险,还是害怕我们自身吧,偏见,就是盗贼,恶习,就是凶手。 10、如果因我的过错,您还继续尊敬我,那我就不是诚实的人;现在您鄙视我,我 才是诚实的。 11、这世上只有生物,既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12、一场战役,总要有一场暴风雨干预。 13、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 为思想也是劳动。 14、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胆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胆。 15、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只有接纳赤裸裸灵魂的坟墓才一清二楚。 16、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 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课文详解《悲惨世界》赏析

《悲惨世界》赏析 故事是以冉阿让悲惨的一生为主线,以法国大革命以后的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期为背景。这部小说是法国社会的史诗,所涉及的人物无法一一列举,如此简单分析主要的人物,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 首先是冉阿让,社会给予冉阿让只有不公平和对于冉阿让的迫害,原来冉阿让是一个有家和孩子的人,可是为了挨饿的外甥,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数年年苦役。因为偷取了一个面包就被判刑五年,在服刑期间,不堪忍受非人的监狱生活他不断越狱,每一次都以失败和对于刑期的延长而告终,因此他将自己的半辈子花在了与这种不人道的社会和对于待遇的不满抗争上。十九年后,因获得假释令冉阿让获得自由,可是出狱后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和自己的亲人,仍受警察的追逐,遭到社会的冷遇。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人、对社会的强烈憎恨,蓄意报复。就在一切希望破灭的时候,冉阿让遇到了一个主教米里哀,这位主教唤醒了冉阿让的灵魂,这里面我们看到了雨果似乎对于宗教抱着一种人道主义幻觉,这种幻觉与《巴黎圣母院》中对于教会的幻觉和评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写主教的时候仿佛脱离了教会而对于人性和人道的希望。因为此时的主教米里哀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教会的代表,更是一个人性和人道的代表,与其说作者对于宗教的妥协不如说作者对于人性和人道的希望与探寻。 出狱数年后冉阿让洗心革面成为了一个市长,并且实现了人道上的完美,对于苦难的同情和对于不幸者的帮助,可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妓女,这就是芳汀,冉阿让工厂里的一名女工,她有段坎坷的青春,在怀了男友的骨肉之后却被恶意遗弃,为了女儿的生活,只好忍下心把她寄养在蒙佛梅一位酒馆老板的家里,自己来到巴黎谋生并定时寄钱回去,但由于她有私生女的事被同事揭发,被赶出工厂。当冉阿让看见芳汀最无助的时候,他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人道主义最伟大的体现,也是人性最美丽的升华。芳汀原本是一个工厂女工,原本有一段很美丽的青春,可是就在那个最美丽的年龄里,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献给了一个贵族青年,也就是自己当时的男友,可是那只是男友而不是丈夫,对于爱情的幻觉导致了芳汀的悲惨结局,最后她被男友抛弃了,可是她已经怀上了男友的孩子。她最后只能靠取悦男人来获取生存的权利,这里我们看到男权社会,女人最悲惨的命运,我们更看到了社会对女人的压迫和玷污。最后芳汀抱着幻想将自己的孩子寄养在了蒙佛梅一位酒馆老板的家里。正是因为将自己的希望和最美好的爱交给了一个连自己都无从知道的人那里,悲剧也因此随之而来,这里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看到了雨果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因为这个酒店老板就是参加过大革命的人。就这样芳汀的命运被自己的孩子牵制着,自己的孩子又被酒店老板控制着。酒店老板和自己的老板一次次的对于芳汀进行要挟和欺骗,一次次勒索钱财。这种被动的接受也成就了芳汀最感人和最伟大的母爱。芳汀为了孩子几乎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之后连自己的两颗门牙都卖了。正是因为种种的罪恶和芳汀母爱的对抗对于人类爱的压迫才致使芳汀最后的死亡。 关于芳汀和冉阿让是不是有爱情,我想应该有的,因为两个悲痛的生命在悲惨的社会互相依靠,芳汀的悲惨和冉阿让的悲惨组成了命运的彼此依恋,因此产生爱情也是应该的。可是芳汀没有机会,最后就在酒店老板的要挟里结束了自己悲惨年轻的命运。死的时候她将自己所有的希望和寄托交给了冉阿让。也许这里我们看到了雨果对于人道的信仰,他希望可以通过人道来寻找人类命运的出路,更希望通过人道建立起对于爱的守护,这种思想源于法国当时的社会本质和社会现实,更源于十九世纪世界的形态和人类的愿望。 就在冉阿让救芳汀的女儿珂赛特的时候,沙威怀疑到了冉阿让就是那个囚犯。可是她没有承认,因此沙威要求辞去自己的职务,可是当时还是市长的冉阿让没有这么做,他知道沙威是一个公正的执法者。沙威却没有分析自己坚守的法律到底是不是正义的法律,他坚守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雨果看来,一个人身上同时寄寓着黑暗和光明,黑暗属于尘世、光明属于天国;雨果坚信人的光明面可以战胜黑暗面,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如此。他对人的这种信念,表现为人性思想和人道主义,对社会的这种信念则化为乌托邦社会理想。 在《悲惨世界》里,人性中的黑暗面转化为光明面是主人公冉阿让一生最重要的界标。这个本性善良的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便身陷囹圄十九年之久,即使被释放仍不见容于社会;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促使他犯罪,又促使他仇视一切人。恶意报复社会的冉阿让身上主要体现出“兽性”,他的灵魂浸没在黑暗中,是米里哀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被遮蔽的人性,开始改恶从善。冉阿让的转变体现了一个人心灵中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偷走银器后被抓回来的冉阿让,面对米里哀主教的巧言掩护和一对银烛台的加赠,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善的力量,灵魂受到空前的震慑,使本已决心作恶到底的他深感不安;经历了侵吞小孩四十铜子的反复后,米里哀精神终于在他身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冉阿让义无反顾地将这种精神发扬并传承了下去,成为一个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和理想、善良宽厚甚至具有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的人间“天使”与正道的化身。雨果认为,整个世界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场,但是他深信善能胜恶、人性能够消除污秽而不断地自我完善。 《悲惨世界》里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善能胜恶”上,更凝聚在“爱能消恨”方面。雨果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一种纯朴的爱惜、同情、怜悯的“心灵关系”,即“恻隐之心”;在他看来,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只要得到怜悯和同情、得到爱的滋润,生命力便会旺盛、灵魂便能得救。出于对外甥们的真爱,冉阿让才在无奈之下偷了面包;但长期无情的苦役生活扼杀了他的爱心,是米里哀主教的嘉言懿行消除了他积聚的仇恨,重新点燃起他心中早已熄灭了的爱,使他从一个善心汩没的恶棍变成了择善而从的正派人。米里哀主教的博爱精神传递到他身上,使他也成为爱的源泉,并促使他将这种同善结伴而生的爱施于芳汀、割风以及他工厂里的工人们身上;成为海滨小城蒙特猗的市长后,又广施厚爱于市民身上,营造了一个理想的“蒙特猗乐土”。在解救和抚养珂赛特的过程中,爱逐渐上升为冉阿让生命的第一需要。他与珂赛特的父女之爱净化了他的灵魂,充实了他的生活内容,使他的善行有了物质力量,推动他坚定地走完为善的道路。在冉阿让性格发展的阶梯上,起点是苦役犯,然后是“感悟向善”的慈善家马德兰市长——高尚的逃犯冉阿让——慈爱的“割风”老爹,终点是真善美的极致、超凡出世的圣人冉阿让。一个人心中有了爱,任何邪恶都不能滋生。雨果阐明的这种爱是浪漫主义的至上之爱、理想之爱,他正是把这种爱赋予了小说人物。起义领袖安灼拉曾在街垒上向即将赴难的战士们说:“爱,你就是未来。”这句话代表了作家对爱的最明确的概括:对爱的追求就是对未来的追求,就是对光明的追求。 警探沙威的放人与自杀,也许最能体现“爱能消恨”了。沙威是封建王朝权力的维护者,他是统治者忠实的走狗和爪牙。他奉公守法,谨严刚毅,他代表的是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的上、中、下三本,加起来有1100多页,不过看完了同样也很有成就感,让我有点困惑的是书名怎么是“悲惨世界”,主人公是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拿破仑战争前后十几年),年轻时候的经历有些凄苦,出狱之后的蜕变,和老年的生活,总之我个人感觉用“悲惨”有点…,但我也说不上来用什么词更好。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这个可怜的人把身子转向听众与法官,面孔上那种微笑,当时在场目击的人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舒服。那是胜利的笑容,也是无望的笑容。“现在你们知道了,我才是让阿让。”他说。 “我不想再扰乱法庭了,”冉阿让接着说道,“既然不抓我,那我可以走了,我还需要去做好几件事。检察官先生知道我是什么人,也知道我要去哪里,他每时每刻都可以让人来抓我。” 他向门口走过去,谁也没又说一句话,谁都没有伸出胳膊阻拦,大家都向两边分开。那时,他好像具有某种神威,逼迫群众在一个人跟前后退,都闪到两边。他缓缓地穿过人群。到后来一直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推开的门,可是有一点是毫不怀疑的,他走到门前的时候,门已经开了。他到了门

口,又会转过身说道: “检察官先生,我等待您的处理。” 随后,他又对众人说:“你们每一个人,你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我值得可怜,是不是?上帝呀!我一想起自己刚才险些做出的事,就觉得自己值得钦佩。但是,我希望不曾发生过这些事。” 他走出去,又有个人将门关上了,像方才打开一般;要知道,作风正派的人,坚信在群众里肯定能找到愿意为他服务的人。 还没有一个钟头,陪审团就宣布撤除对尚马蒂厄的一切控告,并且立刻释放,尚马蒂厄走了,他感到莫名其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疯子,一点儿也不理解所见到的场景。 马德兰的视线与沙威的视线相触时,沙威纹丝不动,他没有走近,可是他立即变得非常凶残了。他的任何感情方面,都比不上得意之情显得更骇人。魔鬼重新找到它要投进地狱的人,就是那个样子。他坚信肯定能逮住冉阿让,心情就完全显在面孔上了。 我们感到非常可惜,无法掩盖这样的一个情况,只因为“他做过苦役犯”这句话,差不多所有人都将他丢弃了。他所做过的一切善举,还不到两个钟头就会被人全部忘记,而他只是一个“苦役犯”了。 (此时马德兰藏了起来,修女堵住沙威)这位森普利斯修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 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节,它就在我心中敲击,它是强烈的,深到无底,它是沉默的,像无梦的睡眠。 书中的柯赛特,马吕斯是美好的,他们是那里最为真实的象征。每个人都有伪装,那伪装下的心正是当时社会的颜色——黑暗。可他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诚与善良。我也只是在阐述,阐述着故事,而深深铭刻在心的,是冉阿让这个高大的形象。其实,很敬佩他,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他肯定的赞美。 当时统治的社会,是那么得惨不忍睹,冉阿让被迫无奈在面包铺里偷了一块面包,却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狱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

阿让进去的时候,青春年少,出来的时候,老气横秋。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他是如何挨过了这么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灵魂一面上升,一面堕落。也许,改变他的正是那个主教,他偷了主教的东西,而主教却没有责备他,还送了他东西。主教说,他赎的是冉阿让的灵魂。十九年来冉阿让第一次流下眼泪。 正是这样,那个囚犯冉阿让消失了,乐善好施的马德兰出现了。经市民推选,他成了市长。他的改变,他的坚持,却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宽厚,惊人的慈爱让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的形象,在这一刻,成为了书中最为光辉的亮点。 冉阿让不断地帮助一个又一个人,可在他遭遇劫难的时候真正帮助过,关心过他的人,竟还没有寥寥数人!透过冉阿让,让我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孤寂的形象,供养在我心里。” 故事里,我看到了“寂寞”这两个字的影子,它不论何时都夹杂在里,那种

压抑的感觉让我心口窒息。不是觉得冉阿让在那种美好而欢乐的气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结局,而是觉得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让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他虽然是安详平静地逝去了,可他的内心还在孤独着,寂寞着,周围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心灵上的枷锁锁住的并不是观看幸福的双眼,真正封锁住的,是人内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远都得不到了释放—— 《悲惨世界》中没有提到一个“悲”字,可全书却处处被一层似有若无的悲伤笼罩着,看似平静简单的语言,却让人心头所凉,这种情感从书的一开始就有。 是真的,寂寞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东西,它是魔鬼手中用来交换青春的咒符。书中的冉阿让可以在自己苍老的身躯上背负起一个受伤的年轻人,穿过整个巴黎市区的下水道。那个时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个六十年。他把

悲惨世界音乐剧赏析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看了一场音乐剧《悲惨世界》,从未看过音乐剧的我,居然没想到音乐剧会有这么大的魅力,撼动人心的情节、波澜壮阔的音乐和变化无穷的舞美,让我为之震撼,一种久违的来自心灵深处震撼瞬间传遍了全身,感动经久不息。人生中会有无数次的感动,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什么时候到来,所以最美。 我实在没想到一部音乐剧居然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但意料之外的事情往往也在情理之中,有这么好的舞台灯光、音乐设备,有这么强的阵容齐聚,可谓是一场净化心灵的视听盛宴。 首先,在音乐上 《悲惨世界》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配乐是以古典乐为基础的,营造出了一种磅礴而深沉的气势,与剧中所表达的主题非常符合。 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全新的音乐并不很多,而且旋律很简单。而正是因此,才更显出作曲家超凡的创作才能,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将雨果笔下的鸿篇巨著诠释地如此细腻深刻。旋律简单不仅是为了好唱、好听,而且容易让观众理解和记忆,从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比如芳汀的主题、冉阿让主题、沙威的音乐主题等。通过不同主题来突显出人物鲜明的性格,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

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都很好的表现出来。总的来说,背景音乐对于剧情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剧情发生变化,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化,并且反映了剧情的内容。 音乐片段《At the End of the Day 》,这首曲子的节奏很快,演员们的词也都很多,但同样的曲调、同样的节奏在两类人的演绎下表现出了不同的感觉。音乐片段《Castle on a Cloud 》空灵般的歌曲这部音乐剧中最振奋人心的音乐,最后尾声时将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比如酒馆老板有着喜剧感的节奏不禁让人随着节奏摇摆起来的《Master of the House 》,比如被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人心的珂赛特、马吕斯、爱波宁互诉衷肠的《In My Life 》,比如爱波宁独诉相思之苦的《On My Own》;比如爱波宁为革命牺牲时在马吕斯怀里与马吕斯对唱的催人泪下的《A Little Fall of Rain 》,比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让 人在悲惨的世界也存有希望。这些歌曲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活生生地站在观众面前,令人爱的,令人恨的,令人不屑的,令人同情的??所有这些构成了这部经典的音乐剧。 在人物上在《悲》剧中,剧中的人物也在演员的完美演绎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尚万强的善良令我为之动容,他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 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还有,当被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中已5 年的珂赛特在为自己的悲惨命运吟唱时,我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珂赛特终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剥削她的黑心肠的夫妇却对自己的两个女儿疼爱有佳。可

悲惨世界赏析

《悲惨世界》赏析 《悲惨世界》——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当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嫌弃鄙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心。是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嘱咐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这一切使我既感动又欣喜。然而欣喜之余却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之中。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本文的感点抓得好,围绕人性中的善与恶,自然联系现实,感言发自肺腑,很有感染力。读感文的结构清晰,议论中饱含情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轴辉煌的画卷,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它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宝藏,那意味着文化,那是世界上的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郊区寒怆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龙,资产阶级的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惨厉绝伦的滑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悲惨世界》集中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可以杜绝罪恶,唤起良知,进而改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的法律是刑罚,它依靠惩治,却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埃尔主教,他是仁爱的化身。米里埃尔主教用崇高的道德和博爱去感化和唤醒了让?瓦尔让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是警官沙威,则如鹰犬一般跟踪让?瓦尔让,迫害孤女寡母,如同冷血的动物,最后他面对让?瓦尔让的仁慈而无法处理自己违反职责的行为,内心矛盾之极,投河自尽了。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失败。当然,雨果除了力图以仁爱精神去对抗恶,他认为还需要实现共和。他怀着巨大的热情描绘了1832年6月5日的人民起义与共和主义的英雄们。其中他塑造的参加起义的8旬老翁马伯夫和巴黎流浪儿加弗罗什,这一大一小的英勇形象,代表了敢于起来斗争的人民,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新时代的曙光。英雄群像的塑造,多少减弱了雨果人道主义的说教。

最新悲惨世界音乐剧赏析

精品文档 悲惨世界》音乐剧赏析 背景介绍 不可辨驳,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改编自雨果的超级IP著作《悲惨世界》,但也推动书籍《悲惨世界》成为了人们心中不朽的著作,两种艺术形式互相成就。推动彼此成为不朽的传奇。音乐剧从20 世纪开始就成为了舞台上闪耀的一颗明星,当然音乐剧《悲惨世界》已经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有一丝后不见来者不可撼动感。音乐剧《悲惨世界》以法国半个世纪的历史为背景,在历史的长河中用一个社会中极其不起眼的小人物冉.阿让去揭露历史的现状,歌词深刻干练,音乐丰富多样,仔细观赏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极大享受。 情景简介 那是十九世纪的巴黎,贫困潦倒的冉.阿让为了自己妹妹的孩子活下来不被活活饿死, 选择了去偷面包,结果被不知人间饥渴的法官判处了19 年的牢狱苦役,出狱之后的冉.阿让 依旧的无以生存,陷入多年以前的走投无路的困境,但上帝还没有完全地将这个悲惨的人物 忘记,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过夜,但贫穷再次让他犯下了错误,填饱肚子抓住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沙威逮捕,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让冉.阿让免于逮捕,主 教的行为再一次触及到了阿让的良知,感化了阿让,化名马德兰,决定开始新的人生,十年的时间造就了阿让,使他成为了成功的商人并成为了马兰德市市长,沙威警察再一次的出现, 一心想要找阿让的麻烦。在此期间阿让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惨经历,并承诺要照顾私生女柯 赛特,这一切的一切都被警察沙威看在眼里,一系列的行动让沙威开始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最后经不住内心的考验选择了用死亡那个来终结犯下的错误。之后阿让将柯赛特抚养长大,在法国大革命的炮火中救出了柯赛特的心上人,并将看做自己亲生孩子的柯赛特交付给了年轻人,并选择在婚礼上失踪,只是因为内心中逃犯的身份让他在隆重的场合上显得无比怯懦。 歌词赏析 作为史诗派的先河,但是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歌词极其的简洁易懂,不需要任何高深的理解,不不必揣摩深意。在开始的Starring( in order of appearance )中,开始以厚重的中音啊来拉开篇章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天可怜见悲惨世界 低头等死俯首认降烈日荼毒此处是人间炼狱 十年内老死无望 曲子开始工人们愤愤唱着歌,一边不断的劳作控诉这黑暗的现实,工人们一刻也不得闲,只要敢怠慢一分钟,头顶的皮鞭就会落在身上,在劳累和疼痛的折磨下唱出了低鸣声啊,奠定了一种极其悲惨的氛围,描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如歌词中演唱的人间炼狱,等死无望。、 精品文档清白如我唉哎上告 仁慈我主听我衷肠我知伊人在水一方(犯人开始控诉)

悲惨世界第一章读后感

悲惨世界第一章读后感 悲惨世界第一章读后感(一) 《悲惨世界》是一本外国名著,是法国的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今天,我读了《悲惨世界》第一章之后,感觉这本书写的非常好。 第一章主要写了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苦役犯,他叫冉阿让,他因为偷了一个面包被关在监狱里整整19年,本来可以只关5年就放出来,可是因为他4次想越狱,所以又加判到了19年。他刚被放出来时,他在大街上到处借宿,可是因为他有监狱的黄色护照,没有人肯留下他,最后他被教堂的神父收留了一宿,并且在那里吃了一顿美味的晚餐。但是冉阿让临走时却偷走了神父的银器,被警察抓住了,为了挽救冉阿让,神父没有谴责他,而是说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还给了冉阿让两个银烛台。 神父曾对冉阿让说:“如果您从那个苦地方出来后对世人都怀着憎恨,那可是太可怜了,如果您能对人家都还怀着慈善、仁爱、和平之心,那您就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高贵。” 我读完了第一章,感觉冉阿让非常可怜可悲,同时又非常敬佩那位收留他的神父。神父说过的那句话给人的启示非常大——“如果您从那个苦地方出来后对世人都怀着憎恨,那可是太可怜了,如果您能对人家都还怀着慈善、仁爱、和平之心,那您就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高贵。”是啊,如果你总是为了个人恩怨而去憎恨这个社会,那你就无可救药了,如果你受了委屈和不幸,但是仍然怀有一颗慈善、仁爱、和平之心,并且去帮助别人,温暖别人,那你就是一个非常高贵的人,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神父说得多好啊。 我们一定要努力做一个有着慈善、仁爱和和平之心的人。 悲惨世界第一章读后感(二)

文/林卫泽 作者雨果是一位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主题多样,气势雄伟,对照鲜明,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对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海上劳工》。而这本《悲惨世界》则是作者晚年的一部杰作,初见这本书名,总觉得它太过悲伤,但是,在读完整部后,却深深地体会到了心灵的震撼。 主人公冉阿让曾经是一个苦役犯,因为拿了一块面包而在监狱里服了19年的劳役。因为当主人公出狱后,还依然受到别人的唾弃,导致了冉阿让的心里只有愤怒和痛苦,所以,当主教想要去帮助他时,他虽然对主教充满了感激,却依然偷了主教的东西,但主教非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将一些东西赠予冉阿让,我想,这其中还包涵了一颗仁慈和信任的心。后来,冉阿让变成了像主教一样的人,虽然帮助了许多人,但是还是被一些自私的人认为是为了利益而做好事,一次又一次地嘲讽他,而当这些人遭遇困难时,冉阿让却又无私地伸出了救助之手。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那么当犯错的人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且真心悔改,我们是不是应该宽容他,接受他? 人性是伟大的,我们所渴求的信任,其实已深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如果你能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伸出你的手,而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信任也就在这一刻升腾,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放晴,驱逐出所有的悲伤,有温暖地阳光照耀着心灵。如每个人之间都充满信任,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悲惨”,而会充满欢笑与快乐。 悲惨世界第一章读后感(三) 假期里,我去新华书店里寻找写作的灵感,我犹如寻找花蜜的花蝴蝶,在书的花丛中翩翩飞舞。 我走走停停,寻找我需要的“花蜜”我格外喜爱每一本书,爱不释手。我在书堆里翩翩起舞。忽然我停住了舞步,目光落在一本叫《悲惨世界》的书。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 析 导读:读书笔记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最近,我阅读了世界名著《悲惨世界》,读过之后,感触深刻,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让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的黑暗,社会底层的人为了生存是多么的艰难,仅仅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处了五年有期徒刑,而他实际上是个诚实的人,还帮助姐姐抚养7个孩子,从此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黑暗里的正义和善良,也看到了统治者的残酷。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明目张胆、天真烂漫、娇艳夺目、纵横交错、张牙舞爪、毫不费力、无可谴责、毫无区别、形单影只、喋喋不休、步履蹒跚、寒风瑟瑟、吟呻床褥、奄奄垂毙、富丽堂皇、凌人气势、节衣缩食、临风战栗、黯然神伤、伶俐自如、仓皇无主、呆若木鸡、顺势滑下、束手无策、悲天悯人、郁郁寡欢、风烛残年、无可言喻、不动声色、价值连成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

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赏析:我们经常说人的心有多大,于是就有人回答心比天大,诚然,心胸要宽阔,可容一切,这样我们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眼界就会更高。 2、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赏析:时间的黑暗与光明,都是由心而生,邪恶冷酷的人心灵自然就狭隘恶毒,光明善良的人心灵自然就积极阳光,这边是人间。 3、何必遗憾本不能的事情。 赏析:遗憾指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到,而没有去尝试,这就是遗憾,如果我们已经知道自己做不到,那么就遗憾也就不存在了。 4、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赏析:物质是生活和生存必备的条件,而理想是精神世界的目标和追求,这两样都不可少,否则便失去了方向。 5、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感悟:靠自己打出来的江山才是稳定的,牢固的,过于依赖,便容易再次失去,因此我们要学会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 6、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感悟:人有两只耳朵,君子的话和小人的话都能够听到,但做出怎么样的选择和行为,这就要看你对哪种人的话更加认可了,因此会做出相应的决定,读后感而判断的能力取决于人的逻辑思维层次,与

悲惨世界 阅读附答案

悲惨世界阅读附答案 《悲惨世界》阅读测试题 作者维克多雨果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填空题。 1.()是()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大文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长篇小说有《》、《》、《》等。 2.探讨社会问题的《悲惨世界》动笔于()年,直至()年才在布鲁塞尔出版。 3.《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是(),他由于不忍心7个外甥挨饿,偷了一块面包,成了()犯,做了()年的牢。 4.小说真实地描绘了1851年()惨败滑铁卢到()王朝初期的法国社会生活。 5.冉阿让来到蒙特伊,改名(),革新了()生产工艺,开办工厂,成了富翁。 6.《悲惨世界》共分()部分,第一、二篇名分别是()()。 7.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突出塑造了()()()这三个参加巴黎街垒战的英雄人物。 8.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于()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9.《悲惨世界》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 10. 迪涅的主教院的长厅里挂着()个德高望重的人物画像。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什么东西而服了19年的苦役?() A、一瓶葡萄酒 B、一杯牛奶 C、一片面包 D、一块饼干 2. 《悲惨世界》是谁的代表作?() A、维克多.雨果 B、巴尔扎克 C、海明威 D、鲁迅 3. 冉阿让被推选为市长后不久,又因什么而被捕入狱。( ) A、偷窃 B、杀人 C、放火 A、维克多.雨果 B、芳汀 C、冉阿让 D、院长 4. 珂塞特是谁的女儿?() A、维克多.雨果 B、芳汀 C、冉阿让 D、院长 5.这个世上,凡是伟大的人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谁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 ) A、马吕斯 B、米里哀 C、冉阿让 6.维克多.雨果是哪个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 ) A、18 B、17 C、19 7.《悲惨世界》以谁坎坷的生活经历为基本情节,穿插描写其他人物的悲惨遭遇?( ) A、珂塞特 B、芳汀 C、冉阿让 8.冉阿让从狱中逃出后,从坏蛋德纳第家中救出谁?( )

悲惨世界赏析

悲惨世界赏析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悲惨世界(雨果) 【思想内容】 1、小说描写了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处境,寄予了作者对悲惨世界中劳动人民遭遇的同情。 ·冉阿让为一块面包而做了十九年的苦役 ·芳汀为生活所迫而出卖肉体 ·珂赛特以羸弱之驱而承担成人劳作 【详:作家在小说序言中提出了法国当代社会面临的三个尖锐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从而概括了作品的主题。小说名字的原意是“受苦的人们”。可见作者着意“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为生存而挣扎、受凌辱受欺侮、受迫害受压迫的贫苦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代表了由男人、女人和儿童构成的悲惨世界的所有穷人。冉阿让仅仅为了姐姐的孩子不受饥饿的折磨偷了一块面包,为此竟坐了 19年的牢。出狱后,他想重新做人都不可能,由于持黄色身份证而备受社会的歧视和侮辱。芳汀是一个善良、天真的姑娘,因为受人欺骗,从此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在伪善残忍的道德和法律的迫害下,她失去了工作,为了自己和女儿的生存,她不得不卖掉一头漂亮的金发和洁白的门牙,最后被迫沦为公娼。对此雨果以极大的愤慨回答了原因:“社会造成了一个奴隶及一个娼妓。”芳汀的女儿小珂赛特孤苦伶仃,备受欺凌、受尽虐待和摧残。小说正是以他们三个人的经历为线索,真实地表出当时热暗的现实社会是穷苦人的“悲惨世界",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法律和道

德的虚伪及残忍。】 2、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制度及其法律、道德。 ·沙威,统治阶级的鹰犬 【详:《悲惨世界》集中地表现了雨果以前多次描写过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上写着一句话:“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说明他企图使小说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那么,如何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呢“他认为,世间存在着两种法律,一种是高级的,一种是低级的。前者的代表是米里哀主教,后者的代表是警察沙威。”沙威代表的是世俗的资产阶级低等的法律,只依靠严厉的惩罚去消灭罪恶,不但达不到目的,只会使犯罪加深。雨果认为,不公正的法律和虚伪的道德直接实施了对穷人的社会压迫,并对此提出责问:“犯了过错,并且招认了,处罚又是否苛刻过分”冉阿让因为长期受到不公正的法律的惩罚,变得更加仇视社会。甚至在他后来变成富于牺牲精神、乐善好施的人之后,仍不断受到警方的追缉,可见现实法律的残酷、暴虐及不公正。芳汀因为顶撞一个绅士的侮辱,就被沙威蛮横无理地扣押起来。在这里,他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法律和道德的黑暗和不公平。雨果塑造了一个仁慈、博爱的化身——米里哀主教,并认为他的饶恕、仁爱才是高级的法律,才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米里哀主教主张以饶恕和仁爱来拯救人的灵魂,正如他对冉阿让所说那样:“冉阿让,我的兄弟,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_《悲惨世界》读书心得5篇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_《悲惨世界》读书心得5篇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关于《悲惨世界》读后感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悲惨世界》读后感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自从治安大队14中队开展读书活动以来,同学们积极配合,不仅增加了自己的阅读量,更引发了读者们各式各样的思考。下面让我们走进众多优秀读者中的一位14治安五区余科毅,看看他对《悲惨世界》一书的心得体会。 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的是这部《悲惨世界》,它将我们的视线聚拢在19世纪的法国,一个本该是传颂自由世界的国家此刻却处在她最黑暗的时候。那时的雨果正在为革命到处奔走呼告,而拿破仑的称帝让他大失所望,对此大加抨击而被放逐。 而我们的故事也便由此开始,因偷了一条面包让侄子勉强度命的冉阿让被判刑19年,光阴似箭,冉阿让年华已逝,心中的愤怒早已转变为对这个社会的仇视。 然而,雨果相信“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于是小说出现了转折,冉阿让在主教的感召下洗心革面,成为那个黑色的悲惨世界里唯一一丝亮光。 追随着冉阿让的足迹不难发现有另一个人如影随形—警长沙威,他和冉阿让的冲突成为了最惹人深思的部分,因为在他眼里,冉阿让永远都是逃犯,永远都是可悲的24601号囚犯。但是,冉阿让救下芳汀,在她死后收养了她的女儿等一系列善举也不断动摇着他。最终他无法调停理想与良心的冲突,选择了自杀。 在雨果眼里,拿破仑称帝扼杀了共和党人的理想,枉费了他们的努力,并且这成为了民众苦难的根源。而他所塑造的沙威这一形象则如同寓言一般,暗示着拿破仑的帝国尽管代表法律与正义,但不体恤民情,最终要走向灭亡。而现实里拿破仑最终也被推下台,客死圣赫勒拿岛。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再明显不过:一

《悲惨世界》赏析

悲惨世界(雨果) 【思想内容】 1、小说描写了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处境,寄予了作者对悲惨世界中劳动人民遭遇的同情。 ·冉阿让为一块面包而做了十九年的苦役 ·芳汀为生活所迫而出卖肉体 ·珂赛特以羸弱之驱而承担成人劳作 【详:作家在小说序言中提出了法国当代社会面临的三个尖锐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从而概括了作品的主题。小说名字的原意是“受苦的人们”。可见作者着意“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为生存而挣扎、受凌辱受欺侮、受迫害受压迫的贫苦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代表了由男人、女人和儿童构成的悲惨世界的所有穷人。冉阿让仅仅为了姐姐的孩子不受饥饿的折磨偷了一块面包,为此竟坐了 19年的牢。出狱后,他想重新做人都不可能,由于持黄色身份证而备受社会的歧视和侮辱。芳汀是一个善良、天真的姑娘,因为受人欺骗,从此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在伪善残忍的道德和法律的迫害下,她失去了工作,为了自己和女儿的生存,她不得不卖掉一头漂亮的金发和洁白的门牙,最后被迫沦为公娼。对此雨果以极大的愤慨回答了原因:“社会造成了一个奴隶及一个娼妓。”芳汀的女儿小珂赛特孤苦伶仃,备受欺凌、受尽虐待和摧残。小说正是以他们三个人的经历为线索,真实地表出当时热暗的现实社会是穷苦人的“悲惨世界",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法律和道德的虚伪及残忍。】 2、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制度及其法律、道德。 ·沙威,统治阶级的鹰犬 【详:《悲惨世界》集中地表现了雨果以前多次描写过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上写着一句话:“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说明他企图使小说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那么,如何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呢“他认为,世间存在着两种法律,一种是高级的,一种是低级的。前者的代表是米里哀主教,后者的代表是警察沙威。”沙威代表的是世俗的资产阶级低等的法律,只依靠严厉的惩罚去消灭罪恶,不但达不到目的,只会使犯罪加深。雨果认为,不公正的法律和虚伪的道德直接实施了对穷人的社会压迫,并对此提出责问:“犯了过错,并且招认了,处罚又是否苛刻过分”冉阿让因为长期受到不公正的法律的惩罚,变得更加仇视社会。甚至在他后来变成富于牺牲精神、乐善好施的人之后,仍不断受到警方的追缉,可见现实法律的残酷、暴虐及不公正。芳汀因为顶撞一个绅士的侮辱,就被沙威蛮横无理地扣押起来。在这里,他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法律和道德的黑暗和不公平。雨果塑造了一个仁慈、博爱的化身——米里哀主教,并认为他的饶恕、仁爱才是高级的法律,才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米里哀主教主张以饶恕和仁爱来拯救人的灵魂,正如他对冉阿让所说那样:“冉阿让,我的兄弟,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冉阿让在他的仁爱、宽恕的感化之下,从此变成一个乐善好施、以德报怨、富于牺牲精神的人。在冉阿让仁爱、宽恕的感化之下,沙威居然也被感化过来,良知发现,放走了冉阿让。】

浅析雨果小说《悲惨世界》

第页 ( 共页 )

浅析雨果小说《悲惨世界》 摘要: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是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展现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丑陋与现实,表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深刻反映了时代的问题。这作品中深刻的艺术意蕴使得它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于 1862 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展示了自 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 1832 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大全景,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社会的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公认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作品中大多数的人物取材于社会中的下层阶级,展示了勤劳善良的下层人民在当时残酷的制度和社会秩序下的悲惨命运。主人公冉阿让被监禁19年并为社会所不容,只是因为他打碎橱窗玻璃偷了一块面包给饥饿的外甥们吃。芳汀本是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巴黎流浪男子诱骗后有了私生女,她不仅受到房东、店主的诈骗,还受到所谓绅士的欺凌,为了养活唯一的女儿,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金发、门牙乃至肉体,最终含恨而死。而小珂赛特的悲惨遭遇更是令人同情。雨果在小说中展示了他的“世纪三问”——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样的三个问题则将悲惨的世界完全地展现了出来。 《悲惨世界》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时期。作为第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18世纪是法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承先启后的时期,吸取了16世纪人文主义理想和17世纪笛卡儿的怀疑论,由孟德斯鸿、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启蒙思想,使文学面目为之一新,在文学理论方面,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维克多·雨果就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雨果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是因为他的文艺思想达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从而居于历史上一切浪漫主义者所不能达到的高度[1]。而《悲惨世界》对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的真实描绘,以及作品中的革命激情,理想光辉以及各种传奇色彩,使《悲惨世界》达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艺术境界。 《悲惨世界》在雨果的创作中有着特殊的背景。这部作品起意于雨果的青年时代,但直到雨果被流放时才完成,它是雨果整整三十年思考和多年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小说的构思,雨果是从二十年代起就开始酝酿的,这个时期,雨果就着手收集资料,在生活中寻找作品主人公的原型,作摘录,写札记。《悲惨世界》一些情节的轮廓还可以从雨果的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克洛德·格》以及三十至四十年代所写的许多诗歌里看出来[2]。《巴黎圣母院》发表后,雨果本在1832年就有写这部小说的打算,但这一过程几经波折,都由于雨果卷入了政

雨果—悲惨世界的名人名言_名人名言

雨果—悲惨世界的名人名言 风度是理想的形态,容止则是理想的动态——悲惨世界,下面由橙子为大家收集的悲惨世界的名人名言,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1.世界悲惨无数,中间必有火苗长存,黑夜终将结束,太阳终将升起,在上帝的自由花园之中,我们将重获新生。 2.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3.物质是存在的,时间是存在的,利益是存在的,肚子是存在的;但肚子不应该是唯一的智慧。 4.太阳有那么多的黑点,月球有那么多的窟窿,处处都是饥寒灾难,我怀疑,上帝不是富有的。他的外表不坏,这是真话,但是我觉得他不能应付自如。 5.旧世界就好像一个苦难的瓶,一旦翻倒在人类的头上,就成了一把欢乐的壶。 6.风度是理想的形态,容止则是理想的动态。 7.成功是一件相当丑恶的事。它貌似真才实学,而实际是以伪乱真。一般人常以为成功和优越性几乎是同一回事。成功是才能的假相,受它愚弄的是历史。 8.这块石板光秃秃的,凿石的人只想到这是筑墓石所需,除了使它够长够宽能盖住一个人之外,就没有考虑其他方面。上面没有名字。 1 / 6

9.人有痛处,最好的爱护,难道不是绝不去碰它吗? 10.他是情场做戏,她却一片痴情。 11.只有在黑暗的地下才能发现钻石,也只有在深沉的思想里才能发现真理。 12.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13.这是一条古老的规律——妒忌和憎恨在起作用;有才华的人难免招致诽谤,伟人多少要听到狗吠。 14.青春,就是未来冲着本身这个陌生者的微笑。 15.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因为你是你而爱你,或更确切地说,尽管你是你,有人仍然爱你。 16.有的东西是不应当勉强去描绘的:太阳就是其中之一。 17.青少年清贫,到成功之日方显妙处:能把人的整个意志引向发奋的道路,把人的整个灵魂引向高尚的追求。 18.这块石板光秃秃的,凿石的人只想到这是筑墓石所需,除了使它够长够宽能盖住一个人之外,就没有考虑其他方面。 19.粗俗和天真这两种天性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过度阶段。 20.穷困是一个熔炉,每当命运需要一个坏蛋或一个神人,就把一个人投进去。 21.在逆境中,把俯视墓穴的悲痛,转换为仰望星空的情感。 22.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2 /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