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诊断学名解与大题(医学生必备!)

实验诊断学名解与大题(医学生必备!)

实验诊断学名解与大题(医学生必备!)
实验诊断学名解与大题(医学生必备!)

实验诊断学名解与大题(必考)

1.医学决定水平decision level,DL:是一种阈值,高于或低于该值,可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也可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对病人采取适当措施。医学决定水平与参考范围不同。

2.贫血anemia: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小于120g/L,在年女性小于110g/L,即存在贫血。

3.红细胞比积HCT: 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的参数。

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行的速率,简称血沉。

网织红细胞Ret:指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凝聚成颗粒状,颗粒又可构成网织状,故称此红细胞为网织红细胞。网状结构越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

红细胞大小不均(am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如缺铁贫、溶贫、失血贫等。

球形细胞(sphel。ocyte):直径小于6um,厚度增加大于2.9um。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口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口的嘴形或鱼口状。

靶形细胞(target cell):此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有的中心深染区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出的半岛状或柄状。珠障贫、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形细胞(sickle eell):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棘细胞(burr cell):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刺细胞外周呈不规则,不匀称的棘刺状突起。

红细胞形态不整(schistocyte):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而言。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等。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DIC,ITP及严重烧伤病人。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I。mation):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质内有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深蓝色颗粒,称为。这种细胞称为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染色质小体(Howell一Jolly body):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 u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贫,巨幼贫,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卡一波环(Cabot ring):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有核红细胞(nlacleated erythrocyte):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②红白血病;③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核左移:指外周血中杆状细胞增多大于5%(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等)。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若5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肿瘤代谢的一些药物应用后。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属于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常提示预后不良。

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s):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显著增高。

空泡形成(vacuoles):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中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可能是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杜勒小体(Dohle bodies):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1~2 um。亦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

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是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固缩,溶解及碎裂的现象。

棒状小体(Auer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故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类白细胞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类似白血病的血象。这是一种暂时性和可逆性的反应,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指由于某些原因使体内RBC寿命缩短或破坏增加并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况。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

凝血时间测定 CT:自采血开始至血凝所需时间。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凝血活酶(含TF),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它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D-二聚体测定(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继发性纤溶特有。

血小板粘附:指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组织及带负电荷表面物质。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a. GP Ⅰb—X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内皮下组织。

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彼此之间的粘附。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a. GPⅡb、GPⅢa;b.纤维蛋白原;c.钙离子。

出血时间(BT):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的长短主要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血浆凝血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代表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PDW减小表明血小板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以及体液检查

血尿(hematuria):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

血红蛋白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尿中含有Hb镜检无RBC,但OB呈阳性。

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深黄色,尿内含大量结合胆红素。VB2等有影响。

乳糜尿(chyluria):尿白色乳样,因乳糜液逆流入尿所致。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脓尿(pyuria) 、菌尿(bacteriuria):尿内含大量脓细胞或细菌等炎性产物,排出的新鲜尿即混浊,加热加酸均不消失。意义: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本周氏蛋白尿(Bence-Jones proteinuria):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产生过多的Ig轻链。又叫凝溶蛋白。

管型:为尿沉渣中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成分,它的出现提示有肾实质损害。它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透明管型hyaline cast:由T—H糖蛋白,清蛋白和氯化物构成,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由于折光性低,需在暗视野下观察。正常0-偶见/LP,急性肾炎增加。

第五章肾病检测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是评价滤过功能最重要的参数。

肾血浆清除率 Clearance: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清除。

CH2O:远端肾小管每分钟能把多少ml血浆中具有渗透压活性的物质加以清除。反映肾脏清除机体不需要的水分的能力。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单位时间内肾排出肌酐的总量与同一时间该物质血浆浓度之比。参考值:80~120ml/min。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受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人而反映近端小管受损程度。

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

血尿素氮BUN: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

尿渗量(Uosm):即渗摩尔数量,指尿内全部溶质的微粒总数量。

耐糖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在短时间内暂时升高的血糖即可降至空腹水平,此现象称为。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痔疮时常在排便之后有鲜血滴落,而其他疾患则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

柏油样便:稀薄、黏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铋剂等之后也可排出黑便,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若食用较多动物血、肝或口服铁剂等也可使粪便呈黑色,隐血试验亦可阳性,应注意鉴别。

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脓性及脓血便: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

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脓或血的多少取决于炎症类型及其程度,阿米巴痢疾以

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米泔样便: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有黏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黏液便:单纯黏液便的黏液无色透明,稍黏稠,脓性黏液便则呈黄白色不透明,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粪便隐血试验OBT: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检查隐血的方法为隐血试验。

脑脊液CFS: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为90~150ml,新生儿约为10~60ml。

漏出液(transtidate)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③淋巴回流受阻。

渗出液(exudate)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精液(semen)是男性生殖系统的分泌物,由精子(sperm)和精浆(seminal plasma)组成。

精液液化时间:刚射出的精液具有高度的黏稠性,呈胶胨样。由于纤溶酶的作用,精液离体后自行液化。精液由胶胨状态转变为流动状态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精液液化时间。

阴道分泌物(vaginal discharge)是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俗称白带(Leucorrhea)。

阴道清洁度(cleanness):采用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直接涂片后,显微镜下观察阴道清洁度阴道炎症和生育期女性卵巢性激素分泌功能的判断指标。

碱性磷酸酶ALP: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磷酸酯产生磷酸。血清中大部分ALP来源于肝脏与骨骼,因此常作为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之一。

【问答题】

红细胞计数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RBC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常用于贫血诊断和病情判断,参考值:男:4.0—5.5*10的12次方/L,女性3.5—5.0*10的12次方/L,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临床意义: 1、RBC上升:①相对性,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尿崩症等②绝对性:原发性→真红;继发性→慢性肺病;新生儿,高原居住,肾癌,肝癌2、RBC下降;贫乏:①生理性:妊娠中、晚期婴幼儿、老年人②病理性:I、RBC生成下降:再障;II、RBC破坏过度:溶贫;III、RBC丢失:失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0.5%-1.5%新生儿(<3月):2%-6%

[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

增多:骨髓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贫血治疗有效。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

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

依据MCV,MCH,MCHC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并举出常见疾病。

病理性↑:①各种感染化脓性;②大量组织坏死和大量RBC破坏:I、大手术;II、心肌梗塞;III、急性溶血;③急性内出血——诊断标;④急性中毒;⑤恶性肿痛: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病;真性红细胞↑症;原发性PH↑

病理性↓:①感染:病毒性流感②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细菌性伤寒③理化因素:电离辐射、药物④⑤SLE:过敏性休克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临床意义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至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以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常见于哪些疾病?举例说明.

A.增多:(1).各种感染(2).大量组织坏死和大量RBC破坏如大手术、心肌梗塞等(3).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恶性肿痛,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B.减少:(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叙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试述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举例说明.

A.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月以上血沉可加快,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B.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

(5).其他: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见增快

简述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恶性淋巴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血小板分布异常:见于脾肿大,如肝硬化,Banti综合征。

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如何?

1). 阳性反应:①消化道溃疡,阳性率为40%—70%,呈间隙阳性。②消化道恶性肿瘤。③OBT常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④其他,如急性胃粘膜病变,肠BT,溃疡性肠炎,钩虫病等,OBT常为阳性。

2)假阳性反应: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现在可用免疫检查法解决OBT 特异性和鉴别消化道出血部位。

急性细菌性痢疾时粪便常规检查有何改变?与急性肠炎时比较有何不同?

①急性细菌性痢疾:脓血便(以粘液及脓为主),RBC可见,WBC增多很多,15个/AP,可见巨噬细胞。

②一般急性肠炎:黄色稀便,RBC,WBC增加,小于15个/AP,未见巨噬细胞。

什么是肾小球性蛋白尿?其临床意义如何?

肾小球滤膜损伤,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大量滤过,超过肾小球对蛋白的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意义:生理性:剧烈运动,发热,体位,受寒,精神紧张。病理性:急性肾小球炎;隐匿性肾小球炎;急性肾炎;明病综合征。

什么是管型?其形成条件、临床意义如何?

管型: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意义:①尿中少量的白Pro和Tanm-horsfall,糖Pro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的能力,浓缩增加Pro含量,盐类的浓度酸化使Pro下降。③要有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尿分析仪检查项目有哪些?分析尿分析仪的结果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检查项目:PH,Pro,GLU,BLD,BIL,KET,NIT,UBG,LEV,SG,VC。

注意事项:1.尿中药物对结果的影响:①大剂量使用VitC后,尿中Vitc增高,可是GLV,BLD,KET,BIL 假阳性。②丙使BIL.VRV呈假阳性。③大剂量是尿蛋白成假阳性。 2.容器中漂白粉使BLD呈假阳性。

3.注意度带与镜检结果不一致。

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包括哪些?试述其临床意义。

1.)Cor减少。①诊断肾小球有无损害。②估计肾损害程度。③指导临床治疗。④慢性肾炎的诊断。2)判断肾功能损伤的情况:①功能增强的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不能早期:小于200mol.;非肾源:功能完全受损。②Cr鉴别肾源性与非肾源性,血肌酐大于200mol/。③Bun和Cr同时增加,表示肾功能。3)①肾脏病症出现早:增加程度与受体程度不平行。②肾外疾病。

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1,血肌酐(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

2,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与C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现对较早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3,血尿素(BU):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恒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灵敏度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

慢性肾盂肾炎晚期患者的尿夜检查和肾功能检查会发生哪些改变?

1)尿常规检查:①尿蛋白定型试验:(+)-(++),随着病情的发展由肾小管性蛋白尿转为混合性蛋白尿。②镜检:多量WBC,少量RBC和数量不等的尾型,小圆等上皮细胞。③管型增加,颗粒管型,WBC 管型,重者还可见到蜡样管,甚至肾衰竭管型。2)肾功能检查:①浓缩稀释试验:多尿,夜尿,低比重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的等渗尿。②尿渗量:明显降低,尿/血浆渗量之比明显较少。③酚红排泌试验降低。④Bun cor V A到百毒症明显升高。⑤CO2CP:下降。3)必要时可做细菌学检查。

如何对肾功能试验进行评价与选择?

①尿液一般检查:不仅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了解肾功能也有重要意义。②Car: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粗略估计有效肾单位的数量,为测定肾损害的过量,试验因操作方法的前使,干扰因素少,多文性较高。③CH2O精确地定量反应远端肾小管功能,对急性肾衰竭的早期诊断合并比较有重要的价值。

简述哪些情况可能出现尿糖阳性?

1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超过肾糖阈为主要原因。①糖尿病最为常见②其他使血糖升高的的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③其他:肝硬化,胰腺炎。2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为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3暂时性糖尿:①生理性糖尿②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4其他糖尿:乳糖,半乳糖等,进食过多或体内代谢失调使血中浓度升高时,可出现相应的糖尿。5假性糖尿:尿中很多物质具有还原性,可是班氏定性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肾小管性蛋白尿的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如何?

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的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如汞,镉,铋)中毒,药物(如庆大霉素,多黏菌素B)及肾移植术后

简述说明各种病例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和常见疾病

1,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2,肾小管性蛋白尿: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盐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3,混合型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上述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4,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肾脏病变很少仅表现为单纯性组织蛋白尿。5,溢出性蛋白尿: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凝溶蛋白尿。

简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对肝脏损害的主要诊断意义有哪些?

血清TP、ALB、GLB、及A/G比值测定对肝脏的诊断意义

①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②当肝脏损害打到一定程度或至一定病程后才出现改变

③主要反映慢性肝损害(急性或局灶性损害时正常)及肝实质细胞的储备功能。

肝硬化可选哪些实验室检查,结果?

①胆汁可出现黄疸,总胆红素上升②ALT AST 升高③ALP 5`-NT LAP GGT ,因胆汁淤滞而上升④MAO 明显升高⑤ALP下降r-球蛋白升高,A/G比例倒置TTT升高⑥BUN 胆固醇血糖下降⑦血氨升高⑧血小板纤维蛋白原V因子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什么?

①AFP阳性②AFP>500ug/L③持续一个月以上④排除妊娠,胚胎性癌等可能产生AFP的可能,即可确诊率25-80%

病毒性肝炎时AFP变化的特点如何?

受损肝细胞再生或细稚化,肝细胞重新具有产生AFP的能力,产生大量的AFP,随着病情的恢复AFP 逐渐降低或消失。AFP呈一过程上升型;若为重症肝炎AFP逐渐减少。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而无法再生预后差。

临床所谓”两对半”包括哪些指标?各指标阳性各有何意义?

乙肝“两对半”包括:HBsAg-抗-HBs、HBsAg-抗-HBe、抗-HBc。①HBsAg阳性表示HBV现存感染,因常与HBV同时存在,是传染性标志之一。HBsAg(+)见于:乙肝潜伏期和急性期,持续3月后则乙肝慢性化,慢性携带者。②抗-HBs阳性表明既往感染,抗体对HBV有一定免疫力。抗-HBs(+):患者:是乙肝临床痊愈的标志;注射乙肝疫苗的人:免疫成功的标志。③HBeAg(+)见于:感染乙肝,是HBV复制的标志,既有强传染性;持续阳性则乙肝易慢性化。④抗-HBe(+)见于:乙肝病人HBeAg转阴,HBV大部分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

意义:①HbcAg:阳性见于急性乙肝潜伏期,是HBV传染性标志②抗-HBs:阳性是免疫成功标志③HBc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④抗-Hbe:慢性活动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⑤HbcAg:提示血清中有感染性HBV 复制活跃⑥抗-HBC:对感染过HBV⑦Pre-s2:阳性提示HBV,传染性⑧HBV-DNA:诊断乙肝佐证。

反映肝功能的酶

1. 反映肝细胞损害为主的酶:ALT和AST、GLD、GST、ChE,期中ChE也能代表肝脏合成功能

2. 反映胆汁淤滞为主的酶:ALT、γ-GT 、LAP、5’-NT

3. 反映肝脏纤维化为主的酶:MAO、PH

4. 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酶类:AFU、5’-NPD同工酶、γ-GT 同工酶、ALP同工酶、ALD同工酶、LD同工酶

异常CSF(脑脊液)颜色除红色外,还可因哪些原因引起哪些颜色改变?如何鉴别红色CSF是穿刺损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①黄色:又称黄变症,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进入脑脊液中的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破坏,释放氧合血红蛋白而呈现黄变;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由于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1.5/L)而呈黄变症。②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③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④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鉴别:红色CSF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前者在留取3管标本时,第1管为血性,以后2管颜色逐渐变浅,离心后红细胞全部沉至管底,上清液则无色透明。如为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3管均呈血性,离心后上清液为淡红色或黄色。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试举出三个常用项目,并说明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肿瘤标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所产生,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和多胺等

AFP是协助诊断肝癌的良好指标,PSA是协助诊断前列腺癌的良好指标,CEA是一种光谱肿瘤标志物,对结肠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等有辅助诊断价值。这些指标在监测肿瘤的疗效、预后评价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简述肝脏疾病有关的酶及其主要临床意义?

①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是肝细胞损害的标志。

②GDH(谷氨酸脱氢酶)为肝细胞线粒体损害的标志,增高反映肝小叶中央区坏死。

③AFU(α—L—岩藻糖苷酶)用于岩藻糖蓄积症的诊断,和肝癌机器它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④ALP(碱性磷酸酶)、γ—GT(γ—谷氨酸转移酶)为胆汁淤滞的酶指标,骨骼疾患时ALP可增高,酒精性肝损害时,γ—GT增高。

⑤MAO(单胺氧化酶)、PH(脯氨酰羟化酶)为肝纤维化的酶学指标。

⑥ChE(胆碱酯酶)为肝实质损害致肝功能不全时及有机磷中毒时减低。

试述各种肝脏疾病时血清蛋白质测定以及血清蛋白质电泳的变化特点?

答:肝脏疾病时血清蛋白质电泳的变化特点:急性及轻症肝炎时电泳结果多无异常。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常合并肝硬化)时,清蛋白降低,α1、α2、β球蛋白也有减少倾向;γ球蛋白增加,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失代偿的肝硬化增加尤为显著。

正常精液检查结果如何?

一般性状:(1).乳白色胶状(2).一次射精量在3-5ML(3).具有高度粘稠性、液化时间小于30MIN(4).酸碱度pH值7.8-8.0

显微镜检查:(1).液化后观察到有精子(2).射精30-60MIN内精子活动率80%-90%,至少大于60%(3).精子计数(60-150)X10的9次方/L(4).形态异常精子小于20%

血清γ-GT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①肝Ca时部分梗阻,淤积—肝C→γ-GT;CaC→γ-GT95%②阻塞性黄疸,γ-GT中度↑,↑程与黄疸③酒精性肝炎,中度以上<300μ。80μ/L,急性可达1000μ/L以上,广泛应用④急性肝炎,中度↑<200,γ-GT↑表未痉急⑤慢性肝炎。

尿液、粪便)

.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学校答案学习资料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 学校答案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D A.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K2。 B.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C.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A A.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2抗凝的标本。 B.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3.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D A.WBC总数升高 B.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C A.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D A.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C A.骨髓增生活跃 B.粒红比值约为5-7:1 C.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B A.FⅡ、Ⅳ、Ⅸ、Ⅹ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 …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 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 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 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 蛋白。 ? ?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O 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 ,R 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C 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H 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 。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 ??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 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此种蛋白质在pH4.9 ± 0.1条件下加热至40C?60C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到90C ?100C时又可再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C左右时,蛋白又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补体:是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的蛋白质,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C ??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参考值: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D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PH降低, [HCO3-]降低,PCO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胆红素尿: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外观深黄色。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 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95%胆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胆 汁酸,分泌入胆汁,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影像与实验诊断学2012秋季第四套答案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关于尿酮体,正确的是 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为阴性 B、妊娠剧吐为阳性 C、重症不能进食为阴性 D、急性肾盂肾炎为阳性 E、长期绝食为阴性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一节:尿酮体的意义 本题得分:4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女,22岁,干咳,乏力2周,近五天来发烧、胸痛伴气促,胸部X光检查: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胸水比重1.020,蛋白定量35g/L,白细胞380×106/L,红细胞210×106/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化脓性胸膜炎 B、结核性胸膜炎 C、病毒性胸膜炎 D、风湿性胸膜炎 E、癌性胸腔积液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五节:浆膜腔检测 本题得分:4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镜下脓尿是指尿沉渣镜检白细胞超过 A、>10 个/HP B、>8个/HP C、>5 个/HP D、>3 个/HP E、>1 个/HP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一节:镜下脓尿的定义 本题得分:4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患者尿沉渣镜下所见大型红细胞,胞浆呈葫芦状畸形,多形性变化达50%,其血尿是由哪种疾病所致 A、急性膀胱炎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尿道炎 D、肾盂肾炎 E、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本题得分:4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脑脊液静置12~24h后在液面形成纤细的薄膜,是下列哪种疾病的特征 A、化脓性脑膜炎 B、脑膜白血病 C、病毒性脑膜炎 D、结核性脑膜炎 E、流行性乙型脑炎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四节:脑脊液检测 本题得分:4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关于尿蛋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正常人终尿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一般为20-80mg/24h尿 B、分子量介于4万-9万之间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 C、尿蛋白含量>100mg/L,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 D、蛋白尿的程度与病变部位和性质有关 E、根据尿中蛋白量可反映肾脏病变程度与预后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一节:尿蛋白 本题得分:4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客观题)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 A. 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 K2O B.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的测定。 C. 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 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 ?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抗凝的标本。 B. 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 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X的测定。 3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 A. WBC总数升高 B. 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 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 A. 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 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B 2 —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 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 ?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 B. 粒红比值约为5—7: 1 C. 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 A. F n、W、/、X B. F n、%、/、X

实验诊断习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血液学检验: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3个体化诊断: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4床边检测(POCT):床边检测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 5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6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问答题: 1 实验诊断包括哪几方面? 答: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1.实验室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 2.临床实验室以诊、防、治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学的分析。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3.实验室后包括系统性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发布、结果的报告与传递和检验样品的储存。通过上述过程得到的实验室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试述实验诊断学的内容 答:实验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如下: 1.血液学检验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3.生化学检验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衍生物的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测等。 4.免疫学检验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检验。 5.病原学检验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检查、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有关临床遗传学检查、临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未包括在本篇范围内。 3 血液学检验有哪些方面? 答: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

Basophilic stippling嗜碱性点彩 ESR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血沉率红细胞沉降率 HCT hematocit血细胞比容 PCV packed cell volume 血细胞压积 MCV mean corpuscular volume平均红细胞容积 MCH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E ratio myeloid :erythroid ratio 粒:红比值 Howell-Jolly body H-J小体 Cabot-ring 卡-波环 APTT (activated particle thromboplastin time)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Shift to the left of neutrophils核左移 Shift to the right of neutrophils 核右移 Auer bodies 棒状小体 Proliferative degree of bone marrow 骨髓增生度 Reticulocyte 网织红细胞 CRT 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 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BT bleeding time CT clotting time 凝血时间 PT prothrombin time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Tumor marker 肿瘤标志物 Polyuria多尿 Oliguria少尿 Anuria 无尿 Hematuria 血尿 Hemoglobinuria 血红蛋白尿 myoglobinuria 肌红蛋白尿 Bilirubinria胆红素尿 Pyuria 脓尿 bacteriuria 菌尿 Chyluria 乳糜尿 lipiduria 脂肪尿 Proteinuria 蛋白尿 Glomerular proteinuria 肾小球性蛋白尿 Tubular proteinuria 肾小管性蛋白尿 Mixed proteinuria 混合性蛋白尿 Overflow proteinuria 溢出性蛋白尿 Histic proteinuria 组织性蛋白尿 False proteinuria 假性蛋白尿 Hypoproteinemia 低蛋白血症 AID 自身免疫性疾病 FCM 流式细胞术 莫氏试验mosenthal’s test 浓缩稀释试验 concentration dilution test 昼夜尿比密试验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1)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140 B.140~170 C.120~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网织红细胞0.005~0.015 B.白细胞计数 (4.0~10.0)X109 C.嗜酸性粒细胞0.5%~5% D.嗜中性粒细胞20%~40% E.血小板数(100~300)×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90g/L B. 90g/L~60g/L C.60g/L~30g/L D. <60g/L E. <30g/L 6.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7.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 8.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109/L为白细胞增多 B.<4×109/L为白细胞减少 C.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 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急性出血 B.急性感染 C.过敏性疾病 D.肺结核 E.伤寒 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大失血 C.放射病 D.脾功能亢进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肺出血 C.脑出血 D.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 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 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 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1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13.Ph 染色体:Ph 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14.急性白血病MICM 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15.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1976 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 16.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17.白血病裂孔: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 1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19. Auer 小体: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 有意义。 20.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1.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2.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3.外源性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 释放、Ⅶa 激活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24.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后,Ⅻ a 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Ⅷa-Ca2+-FⅨ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25.凝血共同途径:指激活FX 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26.抗凝血系统: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 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27.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 液排出,称为管型。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8.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29.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 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 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30.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31.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 1/3。 32.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33.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 3 个,称镜下血尿。 34.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35.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 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36.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 或〉150mg/24h( 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37.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38.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实验诊断学选择题+答案

第一+第二章 1.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相对性增多是 C A.红细胞生成增多 B.红细胞生成减少 C.血浆容量减少 D.血浆容量增多 E.血红蛋白生成增多 2. RBC及HB绝对性增多是A A.红细胞生成增多 B.红细胞生成减少 C.血浆容量减少 D.血浆容量增多 E.血红蛋白生成减少 3.下列哪项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B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大面积烧伤 C.肺心病 D.发绀型先心病 E.高原生活4.不属于血红蛋白继发性增多的疾病是 C A.阻塞性肺气肿 B.肺源性心脏病 C.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D.某些肿瘤患者 E.紫绀型先大性心脏病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于B A.营养不良性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白血病 E.急性溶血性贫血 6.卡波环现认为可能是 A A.核膜残余物 B.铁颗粒沉积 C.色素沉着 D.血红蛋白聚集 E.胞质发育异常7.多发性骨髓瘤是哪一类细胞异常增生 D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浆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8.外周血出现以泪滴形红细胞为特点的疾病是 B A.缺铁性贫血 B.骨髓纤维化 C.血红蛋白S病 D.DIC E.巨幼细胞贫血9.作为铅中毒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的是 E A.嗜多色性红细胞 B.裂细胞 C.染色质小体 D.卡-波环 E.碱性点彩细胞10.正常人WBC计数的参考值是 C A.(5~8)ⅹ109 /L B.(6~10)ⅹ109 /L C.(4~10)ⅹ109 /L D.(4~12)ⅹ109 /L E.(3~10)ⅹ109 /L 11.正常人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占C A.20%一40% B.2%一4% C.50%一70% D.0%一5% E.0.5%一5% 12.正常人白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占 A A.20%一40% B.2%一4% C.50%一70% D.0%一5% E.0.5%一5% 13.符合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是 A A.脾功能亢进 B.尿毒症 C.急性链球菌感染 D.急性溶血 E.肺吸虫病 14.不属于中性粒细胞中毒改变的是 D A.大小不均 B、空炮变性 C.中毒颗粒 D.卡波环 E.核固缩 15.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加的疾病是 C A.伤寒 B.疟疾 C.心肌梗塞 D.过敏性休克 E.副伤寒 16.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 C A.支气管哮喘 B.猩红热 C.伤寒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湿疹 17.关于白细胞核象左移,下列叙述哪项较为确切 A A.外周血不分叶粒细胞超过5%时 B.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幼稚细胞称核左移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影像与实验诊断学课程作业

影像与实验诊断学课程作业_A 一、单选题 1.(4分)骨皮质(A) ? A. 密度高,X线照片呈白影 ? B. 密度低,X线照片呈黑影 ? C. 两者均是 ? D. 两者均否 ? A. 肾及肾周脂肪囊 ? B. 升、降结肠 ? C. 十二指肠 ? D. 胰腺 ? E. 下腔静脉 3.(4分)24小时尿量小于400 ml,见于下列情况(E) ? A. 急性肾小球肾炎 ? B. 尿崩症 ? C. 糖尿病 ? D.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E. 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 4.(4分)“关于泌尿系结石的描述,哪项不妥(E)

? A. 较小肾结石常聚集于肾小盏 ? B. 膀胱结石可来自肾脏或发生于膀胱 ? C. 输尿管结石绝大多数来自肾脏 ? D. 输尿管结石多停留于生理狭窄处 ? E. 结石越大越易引起绞痛 5.(4分)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哪类疾病(B)_ ? A. 细菌感染 ? B. 病毒感染 ? C. 贫血 ? D. 白血病 ? E. 免疫缺陷病 6.(4分)女,22岁,干咳,乏力2周,近五天来发烧、胸痛伴气促,胸部X光检查: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胸水比重1.020,蛋白定量35g/L,白细胞380×106/L,红细胞210×106/L,最可能的诊断是(B) ? A. 化脓性胸膜炎 ? B. 结核性胸膜炎 ? C. 病毒性胸膜炎 ? D. 风湿性胸膜炎 ? E. 癌性胸腔积液 7.(4分)下列情况RBC减少,Hb减少但应除外的是(D) ? A. 妊娠中、后期

? B. 产后大出血 ? C. 急性溶血 ? D. 高原居民 ? E. 6个月~2岁婴幼儿 8.(4分)患者尿沉渣镜下所见大型红细胞,胞浆呈葫芦状畸形,多形性变化达50%,其血尿是由哪种疾病所致(B) ? A. 急性膀胱炎 ? B. 急性肾小球肾炎 ? C. 尿道炎 ? D. 肾盂肾炎 ? E.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9.(4分)引起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疾病是(C) ? A. 维生素C、维生素P缺乏症 ?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C. 血友病(甲、乙、丙) ? D. 血管假性血友病(VW病) ? E. DIC后期 10.(4分)下列有关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室检查哪一组正确(D) ? A. 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延长,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 ? B.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 C.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延长,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实验诊断学的名解和解答集锦.doc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集锦 血液一般检测 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贫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溶血性贫血(HA):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时引起的一组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因体内储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其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则受到抑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形态异常。 简述何为MCV、MCH、MCHC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MCV即平均红细胞容积,指全血中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数值上MCV = HCT/RBC,它是反映平均红细胞的体积的一个指标。 MCH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数值上MCH = Hb/RBC,它是反映每个红细胞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一个指标。 MCHC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数值上MCHC = Hb/HCT,它是反映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 临床意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80-100fl) MCH(27-34pg) MCHC(32%-36%)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36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 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等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36 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 所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 粒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36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 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所致的贫血 简述何为RDW以及它的临床意义? RDW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它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也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临床意义: MCV RDW 贫血类型常见疾病 增高正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增高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MDS 正常正常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增高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PNH、G-6-PD缺乏症等 减低正常小细胞均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增高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细胞体积:随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系细胞体积由小变大,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 稍大。 细胞质:量:由少逐渐变多。染色:嗜碱性由强变弱,由深蓝变浅染,甚至淡红,红细胞系最终变为橘 红色。颗粒:从无颗粒(原始细胞)嗜天青颗粒(早幼粒细胞)特殊颗粒(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

诊断学实验检查习题

血液学一般检查(一) 一、选择题 1、APTT正常和PT延长多见于() A XIII 缺陷症 B.血友病缺乏 D. X缺乏 F.纤溶亢进 2、APTT延长和PT正常多见于() A VIII缺陷症 B,血友病缺乏缺乏 F.纤溶亢进 3、APTT和PT均延长多见于() A VIII缺陷症 B,血友病缺乏缺乏 F.纤溶亢进 4、血友病甲是由于下列哪种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 C. VIII E. XI 最常见的病因是() A.严重创伤 B.严重感染 C.恶性肿瘤 D.产科意外 E.大面积烧伤 6.使用普通肝素首选的监测指标是() C.血浆肝素浓度 D.抗因子VIII活性计数 7、使用口服抗凝剂(如华法令)首选的监测指标是() C.血浆肝素浓度 D.抗因子VIII活性计数 8.内源性凝血途径始动因子是() D. XIII E.血小板 9.使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时常用什么作监测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3~5倍 二、填空题 1.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血液凝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选择: 填空:1.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吸附)收缩 2..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纤溶蛋白 血液一般检查(二) 一选则题 1、正常成人红细胞中90%以上的血红蛋白是() A. HbA B. HbA2 C. HbF D. SHb E. HbH 2、血涂片中成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的疾病是() A.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B. 多发性骨髓瘤 C. 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3、外周血出现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表明骨髓造血功能() A. 正常 B. 活跃 C. 低下 D. 重度低下 E. 以下均不是 4、双形性贫血最常见于() A. 流血性贫血 B. 急性失血 C. 巨细胞性贫血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完整完美版

1.红细胞比容(hemotocrit, Hct;packed cell volume, PCV):又称红细胞压积,血细胞在血 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减,但受血浆容量改变和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2.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RBC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 RBC,体积较正常RBC较大,称噬多色RBC或多染色性RBC。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RBC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多见。 3.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紫红或 深紫黑色,谓之中毒颗粒。N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 4.核左移(nuclear shift to left):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中早| 幼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5%)增高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5.核右移(nueclear shift to right):周围血中若N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 者。主要见于巨幼贫、造血功能衰退。 6.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 象反应。周围血中WBC大多数明显升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粒红比 (myeloid erythroid ratio, M∶E):粒细胞数与幼稚RBC总和比,正常值2—4:1. 7.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 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其血液学的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系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特征。 8.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骼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 常,导致RBC、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特征。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9.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要的 时间。其长短反应血小板的数量功能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 1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见于FVIII、IX、XI缺乏记忆它们的抗凝物质的增多,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1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观察血浆的 凝固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获得性抗凝血因子缺乏等;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12.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CT):静脉血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时 间,反应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 13.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 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 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延长见于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1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s):于受检血浆中加入FDPs 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若血液中FDPs浓度超过或等于5ug|ml,胶乳颗粒发生凝集。 根据受检血浆的稀释度可以计算出血浆FDPs含量。阳性增高见于原、继|发性纤溶 15.交叉配血(cross matching):由于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须无破坏供血者红细 胞的抗体,故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的一管成为主侧;供血者血清中受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保证输血安全。 16.肾前性少尿(prerenal oliguria):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小球 滤过不足而出现少尿。 17.肾性少尿(renal oliguria):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 18.肾后性少尿(postrenal oliguria):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的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 障碍所致。 19.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RBC平均>3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